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4 09:21:5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

  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

  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三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七月的天山 密林幽静的美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四.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㈠10篇课文,识字㈡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二、教材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2、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3、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此外,有关计算机、自选商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故事渗透科学常识的内容,在教材中均有反映。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自信。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5、广泛适用性: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认字,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又如,本册最后编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每课有少量生字,但全文不注拼音,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图画或通过其他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自己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学习目标

  1、汉语拼音: ⑴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⑵ 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⑴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⑵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⑶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⑷ 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⑴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⑵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⑶ 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⑷ 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 ⑴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⑵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⑶ 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⑷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使用本册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1、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的四幅图画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讲述的材料。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讲述图意。另外,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要把观察图画与参观校园、讲述感受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对读书、写字姿势的指导,起步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模仿图画中的小学生练一练。在以后的长期教学活动中,都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督促检查,常常提醒。

  2、汉语拼音: ⑴ 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合起来的情境图,有利于学习拼音,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

  如第二课的插图,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既提示了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儿童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通过观察图画,引出本课要学的字母和音节。

  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带调的音节和口语中的词语联系起来,说一个词或一句话,以巩固这些音节。做到观察图画、学习拼音和说话训练的有机结合。

  ⑵ 本册教材拼读音节的呈现形式与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拼音部分有所不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课要求拼读的音节,大多展现的是拼读过程,而这册教材主要以拼读结果的形式呈现。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的熟练程度,可以更好地发挥帮助识字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编排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直呼音节。

  ⑶ 在拼音教材中还安排认识70个汉字。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些字只要求认识,即能读正确,结合语言环境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作字形分析,让学生整体认记即可。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编者将这篇课文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是让学生进一步以此为例,学习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在训练体系上与上一单元训练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同时为以后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和领悟的过程,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理解﹑交流﹑感情朗读体验自能读书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过渡性,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是训练重点,课文所写的潮来之时的内容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而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观察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很强,但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调动原有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手法,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壮美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想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写作手法,把课堂这一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

  【教学教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二、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1、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课文,感受大潮的壮观?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老师也提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使用。)

  2、学习第一段:

  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分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3、学习第二段,感受江面平静,观众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文,想像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写观众多的手法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品读重点段,领悟奇观:

  ⑴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的景象呢?想不想看看?让我们随着录像来观赏大潮的奇景。不过要边看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感。

  (学生看后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声音 样子)

  ⑵ 品词句,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大潮的奇特景象写下来的?哪地方写得好?请同学们边读边想,想象画面,品读课文词句,讨论交流。

  (理解闷雷滚动人声鼎沸横贯江面山崩地裂,好像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和比喻句运用的准确、生动、形象,体会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词语连句成段的作用。)

  ⑶ 感情朗读,表现奇观:

  引导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课文,表现出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背诵喜欢的片断。)

  5、学习结尾段,潮头过后赏奇观:

  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多高体会潮头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

  (按顺序、抓特点、词句准;动静结合、人景结合。)

  四、练习解说,内化语言

  引导学生以课本为蓝本,练说解说词,为录像配解说词,内化文本语言,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1、熟背自己喜欢的片断,摘抄下来。

  2、选用从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写一个场景或场面。

  3、学习作者写景的写作手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之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之时 声音 形状 (远──近)

  潮头过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山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评: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还安排了交流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典型描写,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不但丰富了积累,还教会了学生理性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

  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

  那天晚上的节目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节奏,至少对于观众席上的一位倾听者来说是这样的。当唱诗班唱起《飞翔在远处的娇嫩的雏菊上》时,安妮凝视着天花板,好像那上面有着彩绘的天使;当萨姆?斯隆用动作表演塞克里怎样使母鸡抱蛋时,安妮大笑不止,使得坐在她附近的人们也笑了起来,不过他们是受了她的感染,并非觉得有趣,因为这个选篇即使在阿冯利也已经老掉牙了;当菲利斯先生用最激动人心的语调朗诵马克?安东尼在凯撒遗体前的演说时,安妮感到,只要有一位罗马公民带头,她就会当场站起来参加叛变。

  只有一个节目使她不高兴。当吉尔伯特?布莱恩背诵《莱茵河畔的狂欢》时,安妮拿起罗达默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直看到他背诵结束,而当她一动不动直僵僵地坐着时,黛安娜却把手掌都拍痛了。

  她们回到家里,已经十一点了。她们饱尝了欢乐,又怀着更大的喜悦议论将要到来的幸福时光。每个人好像都睡熟了,房子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安妮和黛安娜踮着脚尖轻轻走进客厅。这是一间狭长的屋子,有门通向客房。屋子里温暖舒适,壁炉的余火把屋子照得朦朦胧胧。

  [评:语文教材及其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的应该是钥匙作用,它通过有限的篇章,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心门,有目的地将学生引领至真善美的世界。但更多的积累感悟,人生观的树立,高尚人格的形成,都应该来自于学生广博的阅读,故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这两个环节特别注重课外的积累,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人间真情的体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最延展至自己的生命。]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本文根据杨学良作品改写,而杨作又根据苏轼《东坡志林》创作。文本通过记叙牧童指出戴嵩的《斗牛图》画错了而画家真诚接受的事情,赞扬了牧童敢于批评和画家虚心接受的优秀品德。

  文章的重点之一是画家绘画水平的高超。为了突出这个重点,作者不惜笔墨,集中一二三四段,从多种角度反复渲染,这为教师建立第一个教学板块,训练同学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体会提供了基础。

  文章的另外一个重点是牧童对画家的批评以和画家对待批评的态度,这是第二个教学板块。这个重点集中在两种对比之中,一是牧童与其它围观者对画家作品的态度,二是画家与其他围观者对牧童批评画家作品的态度。

  结合二年级同学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教学应确立以下原则:以词语和句子为主要认知对象,以感悟和体验为主要认知目标,以感情朗读为主要训练形式,以创设情境激发同学扮演为主要努力方向。

  一、关于媒体的运用,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功能:

  1、欣赏戴嵩的画,以激发学习兴趣;

  2、关键句子比较,以突出学习重点;

  3、提供说话词语,以丰富语言积累;

  4、欣赏古今名画,以陶冶同学情操。

  【教学目标】

  1、识字13个,写字12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画家画技的高超和虚心的美德,体会牧童善于观察生活和敢于提意见的美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动物名画欣赏、文本讲稿、斗牛视屏、生字教学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欣赏名画,调动同学情绪。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课文中写了一个大画家和小牧童的故事。

  2、是哪个大画家?介绍画家戴嵩画的牛。

  3、还写了一个小牧童(也就是一个放牧的小朋友),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

  二、整体感知全文。谈话: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抓住三个情景理解词语,了解人物,学习朗读。

  1、情景1画技高:

  ⑴ 戴嵩画技很高,默读一、二自然段,用“ ”划出有关内容。

  ⑵ 指名读,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①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 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⑶ 引导读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用“一……就……”说话。

  ⑷ 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指名动手模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体会画技高。

  ⑸ 感情朗读一、二段。

  2、情景2称誉:

  ⑴ 看到戴嵩画画,周围的人是怎样称誉的?用“ ”划出有关内容。

  ① 说。

  ② 出示三个句子,供同学朗读: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誉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干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称誉道。

  ⑵ 假如你在场,你会怎样夸?教师为同学提供词语,同学选用词语来赞他:

  惟妙惟肖 上乘之作 神来之笔 出神入化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鬼斧神工 妙笔生花

  3、情景3勇敢批评和虚心接受:

  1、正在这时,一声炸雷响起来,快读5、6段吧。

  2、谁给你留下了深的印象?留下了什么印象?

  3、读好两个人物的对话。看课文插图,指出画家和牧童。

  4、你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吗?播放斗牛视屏。

  5、一句话小结,完成板书。

  四、写字指导

  1、商

  2、抹

  3、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板书设计】

  21 画家 和 牧童

  “多谢指教” “画错啦!”

  虚心 勇敢

  了不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 通过词语的读背,积累词汇。

  2. 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 进行口语训练,能讲熟练的普通话,具有一定的购物讲价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重点、难点:

  1. 积累语言文字,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教学内容

  本节课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二部分内容,达到词汇积累,从故事中受教育的效果。

  二.完成读读背背部分

  1. 复习旧知识积累:说说这学期学过的四个字的成语。

  2.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词。

  3. 指导个别字的音、形记忆。

  4. 用各种方法理解词意。

  5. 指导个别词造句。

  6. 读读背背。

  开火车读。

  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这些词背下来。

  7. 巩固练习,检查背诵。

  情同( )( ) 不分( )( ) 推心( )( )

  ( )( )之交 问( )问( ) 亲( )无( )

  ( )老( )贫 心心( )( ) 天( )比邻

  三.完成阅读部分。

  1. 快速阅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以下词语意思。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攒:积聚,储蓄。

  妥当:适当,停当。

  焦思苦虑:着急,忧虑。

  3. 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觉得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张三和王二都害怕别人怀疑到自己所做的事,用留言来告诉别人这地方没有埋三百两银、王二没有偷,殊不知正是这些留言泄露了天机,给自己带来烦恼。所以说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4. 联系实际,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做错的原因在哪里?

  5. 谈谈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否则迟早有被发现的一天。另外,不要时时刻刻怀疑自身的安全,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作业

  1. 抄写读读背背中的词语。

  2. 将成语故事讲给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

  1. 开火车背诵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2. 默写其中的八个。

  二、 学习新内容

  (一) 揭示教学内容及能力训练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起完成口语交际部分的训练,这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购物讲价,要求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用较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购物讲价。

  (二) 读题,弄清题目中的提示。

  1.齐读题目中的要求。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1)货比三家不吃亏------比货、比价。

  a.看质量,问价格,是否物有所值。

  b.找另外几家比较价格、质量。

  c.确定其中一家(也可以几家)讨价还价,比较满意的价格成交。

  (2)活动过程 分两步:

  a.按以上方法模拟购物(不购物也行,但过程要去训练。)

  b.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的购物活动。

  满意:怎么完成这一过程的。

  不满意:为什么没成交。

  很差:上当受骗。

  (三)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开展模拟活动。

  1.小组内组合,分好角色表演,再互换角色表演,组内评议:要怎样更好地完成这一过程。

  2.选13组表演,师生评议。

  (四) 谈活动感受,得到启发教育。

  正:得到能力锻炼。

  反:以前缺乏这方面能力,受过骗。

  升华:在购物讲价过程中要文明礼貌,不乱还价,不漫骂卖主,不毁坏商品。

  三.小结

  今天,我们模拟表演了上街购物讲价的经过,懂得了应当怎样做才能买到较满意的商品,得到能力的锻炼,受到文明礼貌的教育,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 同案 火候 局不过 兀自 桑梓 万贯家私 谨具贺仪 相与

  四、范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无耻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2.写作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探究活动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准备一份谈本次写作体会的发言稿,预备在课上向同学们陈述。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 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

  难点: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及司马迁写作此人物时的思想寄托。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

  2、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

  3、积累“遗”“下”“过”“赞”“长者”“睥睨”等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公子,何许人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二、介绍时代背景。

  语言描写,请同学品味。

  6、什么事件可以力证信陵君确实是“仁而下士”之人?

  置酒大会宾客请侯生。

  7、品味这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对比的写法令人过目不忘。

  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分别勾划信陵君与侯生的不同表现来体会司马迁的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8、身边的一些人如何反应?

  将相宗室----

  市人-----

  从骑-----

  宾客-----

  9、读

  自由讨论。

  提供几种意见供参考:

  明·陈懿《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耳。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今人

  韩兆琦: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

  6、侯生也是司马迁倾心歌颂的人物之一,在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特别要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

  “士为知己者死”。

  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正是为了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当他犯了法,“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的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的可憎。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7、请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史记中的人物,你还会想起谁?

  试比较侯生、荆轲、田光与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死的不同。

  后者这些都是一个下层的人被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他们所涉及的那种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实际上也并无什么明显的是非之分,这里面所反映的乃是一种个人的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生、荆轲等人的死也许主观上言确是“士为知己者死”,但从客观上言他们又都是为“国”而死,他们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的,他们的活动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恐怕这也是他们更为人所熟知、记念的重要原因吧。

  四:布置作业

  整理文中重要字词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重要字词句,积累“德”“功”“让”实词。

  2、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3、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4、补充材料,关于信陵君的结局,体味司马迁对传记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重要字词句。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请同学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信陵君归军于魏而与客留赵。

  3、但中间也有小插曲,赵王本以五城封公子,但最后以鄗为公子汤沐邑,为何?

  “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写出了公子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体现出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精神。当然也再次写出信陵君一贯的仁而下士关键时刻对他所起的作用。

  4、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三:拓展阅读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闲,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厘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1、这是选文中删去的信陵君的结局片段,说说你的读后感。

  明 唐顺之:以魏亡系《信陵传》,见信陵系国之存亡。

  明

  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

  难怪文中通篇都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当然也有无限的惋惜之意。

  2、总结信陵君其人

  明

  茅坤: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教学反思:学生课前预习较为充分,能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很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课堂气氛较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写作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