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5 08:22:3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集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大榕树的美,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提高学生围绕研读专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

  4、学习“静动”结合的方法。

  5、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感受大榕树的美,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鸟的天堂》这课文,并分了段,老师检查一下,上节课大家学得怎么样?出示黑板:填空:记叙了作者和朋友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的不同景象。

  2、作者游览鸟的天堂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出示句子“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面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引用别人的说法)指什么?(大榕树)后面一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儿生活的乐园)

  3、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提的问题?(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

  (二)带问题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是与它本身特点有关的,自由读第一部分大榕树有什么特点?(大、茂盛、生机勃勃)从哪里看出来?边读边用笔画。

  A、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原本宽阔的河面,被大榕树变窄了,其树之大可想而知)

  B、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其实只有一棵大榕树,但由于支干太多,使人产生错觉)

  C、真是一颗大树……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解释“气生根”,看榕树图片)

  2、这棵榕树到底有多大呢?(资料:在广东新会市城南部的天马河中有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高15米,相当于5层楼,树冠面积1.15公顷相当于100间教室)

  3、树很大,一棵树简直成了一片树林,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独木成林)

  4、大榕树不光大而且生机勃勃,从哪看出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就有生命在颤动)哪些词看出茂盛?哪些句子是者怎么到?哪时作者想联想的?你仿佛看到什么?(体会生命力和色彩的美丽)难怪作者由衷赞美:“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你是不是也和巴金爷爷一样喜欢这棵树呢?齐读描写大榕树的句子,读出榕树的大、美、生机。

  6、作者为什么能把大榕树写得那么美?(观察仔细、喜欢)

  7、为什么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

  1树大、茂盛,为鸟儿广阔的生存环境;

  2树密,充满生机,为鸟搭窝繁衍条件;

  3大榕树四周是宽敞的清澈的天马河,无污染,良好生存环境;

  4水中鱼、树上的虫为它食物;

  5幽静的环境适合生存;

  6人们爱护小鸟,小鸟自由生活。

  8、:这么美的环境,我们只有好好保护才能永远拥有他。

  (三)带问题研读第二部分

  1、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A、鸟多、鸟乐,找出句子,从哪看鸟多?从哪看出鸟乐?理解“应接不暇”,为什么作者写得这么好?(爱鸟、细观察)

  B、“鸟的天堂”中到底有多少鸟?交流资料(在这棵树上大约生活着10万只鸟,光鹤类就达7.8万只……)

  2、播放鸟的叫声,想像这一场景,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3、这些鸟儿在这儿自由自在地生活,多么快乐!读一读这段话,读出热闹、壮观(赛读、齐读)

  4、看课件,感受鸟多。说话:“鸟的天堂”中的鸟真多啊!有的,有的,有的,它们生活得真快乐!

  5、看到鸟儿这么多,生活得这么快乐,你想说什么?(保护鸟,爱护鸟)

  6、:“鸟的天堂,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宽阔清澈的天马河,生机勃勃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这一切组成一幅多么赏心悦目的画面,让愉陶醉,令人向住”,难怪作者说: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呵护这种美,一起来创造这种美,让我们永远做小鸟的朋友,让爱心永驻人间!

  7、继续填空:作者向我们讲述所看到的情景时,还告诉我们他的情感,填空:表达。

  8、写法指导:作者不光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树与鸟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生命。他爱鸟、喜欢自然,还展示他特别的方法,你发现了吗?(第一部分描写大榕树的大、茂密、美的静态描写,第二部分写树上的鸟活跃,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课文生动而有趣)

  9、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同一个地方,为什么第一次去没看到鸟?第二次去却看到许多鸟?

  板书:

  18、鸟的天堂

  大榕树:大、茂密、美(生机勃勃)(静态描写)

  鸟的天堂鸟多:热闹、到处……到处……应接不暇(动态描写)

  鸟乐:叫、飞、扑、兴奋地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三、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四、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三。

  教学方法:

  自读、讲析、问答、练习。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陕北民歌《回延安》这首新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板书)

  1、题解: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看阅读提示了解主题。

  3、从内容看,这是首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

  二、听录音,学生自读

  三、正音:

  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róng shuò tuò zhuāng zhuó bàng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2、按情节的内容发展出征、打仗、还乡可分几段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2、品味文中描写舞蹈的语句,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

  3、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手法表现视觉形象,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现视觉形象。

  2、品味并积累文中精妙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美”

  让学生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然后用一、二句话来描述这段舞蹈,或谈谈观后的'感受。

  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要我们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时,许多同学就犯难了,为自己语言的匮乏而感到苦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这种美好的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找出文中记叙作者观舞的段落,然后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特点——飞动的美。

  2、课文描写“飞动的美”的是哪几个段落?(16-18段)

  研读课文,品味“美”。

  指读第13、16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朗读,学生说说是从那一方面来写舞蹈“飞动之美”?

  (形体、衣饰)

  (二)品读17段

  1、朗读描写舞蹈内容的语句。

  2、思考:本段描写中,是从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卡拉玛舞蹈“飞动的美”的?(神态)

  3、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借助于语言来表现出舞者神态、舞姿方面的特点的?

  出示改写语段,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品读。

  改文:她的双眉笑颊表现出无尽的哀愁喜乐,在垂睫张目间,又能表现出耐人寻味的娇羞盛怒,同时,她的点额抚臂,画眼描眉的动作,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的动作,也都表演得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

  品析与朗读相结合,老师指导朗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虚拟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所引发的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时钟,可是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因为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就这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历史、地理、美术、环保、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推崇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快快乐乐地获取新知,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1、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在10-11岁之间。作为四结合的实验班,学生已经懂得电脑的基本常识及基本操作。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识记、理解、运用能力属同年级段学生中上水平。

  3、学生对花感兴趣,但缺乏有关花儿开放原因的常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2、体会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配上轻音乐,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小声议论。)

  2、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学生踊跃介绍从多媒体、书中、课外等获悉的材料〉

  3、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4、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

  齐读)

  5、读了课题以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利用电子课本进行阅读)

  那就让我们先在课文找找答案吧。

  1、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电脑上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有喜欢的句子吗?读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边读,边正音)

  3、刚才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通过读课文有哪些同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4、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三、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A、边回答边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B、你认识它们么?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

  3、这么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生边回答边或展示网站中的资料)

  A、读这句描写花开放的句子。

  B、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C、带着独特的体验朗读本句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想不想知道还有哪些花也会在整点开放呀?就让我们上网看看,找到后,也用小作者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一下花。

  A、上网浏览

  B、句式说话。_____点,______花________。

  〈拓展性处理教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

  5、真能干,一个个都简直成了小诗人了。各位小诗人,刚才我们通过认花、了解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以及用诗人般的言语描绘网上的花,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

  6、读了这段课文,小朋友们又会很自然地发出哪些问题?(主要是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四、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1、利用网络,自主探究

  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一个一个回答,这节课肯定解决不了,怎么办呢?

  (小组合作,由同学解答一部分)这样吧,现在大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络查寻相关资料,共同讨论。

  电脑出示学习步骤: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利用网络浏览相关资料。

  (C)共同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2、组内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随机指导。

  五、演示汇报,交流反馈

  1、分小组汇报,从中理解原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力量,从理解、模仿到迁移、创造〉

  2、知识拓展虫煤花风煤花鸟煤花水媒花等。

  六、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漫游了花之语,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相信,大自然里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

  1、利用本校校园网的BBS发表贴子当当小诗人

  2、师生互评。

  3、总结本课

  〈这部分设计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采用选择性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定量评价结果:

  价指标统计指标统计结果占总时间或人数百分比

  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学习时间30分钟75%

  学生参与的广度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时间20分钟50%

  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次数8次

  回答问题与示范的人次60人次150%

  学生参与的认知水平开放性问题4个

  学生提供多种答案35次

  教师提供多种答案0

  学生得出结论15人次

  教师提供结论1

  学生回答有创意8人次

  学生参与的形式上网浏览、分组讨论、朗读、阅读、回答问题、说话训练

  学生参与的效果回答问题正确率98%

  纪律问题1次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使用时间25分钟42%

语文教案 篇5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清山啊,你不要挡住我的视线/树林啊,你不要遮住我的眼睛/淡烟暮霭啊,也请你快快散开/让我再送一送我的张郎//夕阳古道啊,你见过多少离人泪/可如今,只剩我无数话儿无人说/秋风禾黍啊,是你送来我张郎的骏马鸣嘶嘶/声声马鸣,撕着我的心儿痛/说什么门当户对媒约之言,我只道今生今世与张郎心相连/说什么功名和仕途,我只问何年何月何日是归期//山重水复情难断,水断山崩思绵绵/我的离愁啊,山一样重水一样长/象这般大的车儿如何载得起,向前行

  (三)小结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伤感悲凉、惆怅眷恋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课堂练习

  阅读

  [正宫·端正好][一煞][收尾]完成下列各题。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五、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主要特点为:1、意象的选用;2、情与景的交融;3、特定情态的描写;4、容古誓词典故入戏;5、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

  六、课后作业

  1.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改写成现代散文;将《一煞》《收尾》改写成现代诗。

  2.诵读其余曲子,重点赏读《幺篇》、《朝天子》、《耍孩儿》、《五煞》、《二煞》,体会莺莺的心理活动与其反封建的性格。

  板书设计

  淡雅的水墨画,真挚的抒情

  景——情

  (碧云、黄花、西风、北雁、离人)

  途中之境:暮秋霜林图伤感悲凉→情由景生

  长亭送别宴中之境境由情现

  话别之境

  目送之境:古道烟霭图惆怅眷恋→景随人远

  (疏林、暮霭、古道、秋风、断肠人)情随境长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赏读“宴中之境”与“话别之境”,体会莺莺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重点赏读“幺篇”“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五煞”“二煞”几支曲子。

  三、检查作业:

  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的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莺莺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长亭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心有万语千言,却又无从说起。只见南飞的大雁,划过眼前。它是否在为离别的人儿传来平安的消息呢?

  四、自读“宴中之境”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五、赏读“话别之境”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5、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此境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张生(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

  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2.《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4、方法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六、讨论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明代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为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道理的。

  板书设计

  一、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埋怨不满

  二、方法:

  直抒胸臆借景言情以景衬情妙用修辞

  三、莺莺:追求真挚自主美好的爱情,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四、主题:反封建礼教,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语文教案 篇6

  练习5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字词句的综合练习。

  2.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3.知道我国主要节日的名称。

  4.朗读并背诵儿歌。

  5.仔细观察图画,能根据图下问题说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水彩笔。

  1.审题。

  ⑴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语句。

  ⑵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生要求。

  2.指导。

  ⑴指导观察。

  A.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B.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⑵指导涂色。

  ⑶指导在田字格中写字。图上田字格分别画了什么?指名说一说。指导看图编故事。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

  3.练习。

  ⑴分小组看图讲故事。选一人上台讲。

  ⑵课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指名读题,教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⑴认读:十、牛、丰。指名按笔顺书空,说说这3个字的笔顺有什么共同之处。观察这3个字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⑵复习描红,教师范写。

  3.练习。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综合性学习。

  1.审题。

  ⑴教师讲解本题要求:

  ⑵指名读题目,让学生说说本题先练习什么,再练习什么。

  2.指导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说说题目有哪几个要求。

  2.辅导。

  3.练习。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应该怎样做。

  一.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教学录像带。

  二、审题

  1.齐读课题。

  2.借助拼音读图下的要求。

  三、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意思。

  2.讨论:图中的同学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3.读一读录象上的歌谣。

  四、练习

  1.说说在马路上应该怎样做。

  2.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3.说说在马路上还有哪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景阳冈》教案02-09

语文长征教案02-09

语文《清明》教案02-08

语文《画》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

【推荐】语文的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