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9 14:39:4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激趣导入

  1、你们喜欢游戏吗?

  先来玩一个猜字游戏。(课件)简单介绍中国的甲骨文,它是一种象形文字。

  2、学生看课件,做猜字游戏。

  “月” “鸟”

  3、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有了很大的收获。生活中就是要我们睁大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

  4、接下来继续观察就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事物,你有什么发现?(课件)

  5、生观察,和同桌说一说。

  6、指名用一句话来说说你观察后的发现。

  二、说说生活中的发现

  1、对啊,生活中处处有奥秘,只要你认真观察。听,这三个同学说了些什么?(课件)

  2、你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呢?小组交流。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你能记住几个同学说的发现?

  3、汇报交流:你们组都有哪些发现?

  学生畅所欲言。

  4、你们对哪个内容感兴趣呢?就请这位同学详细地说说吧。或者你可以提问有关内容,请他来回答,以满足你的兴趣。

  5、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引导。

  三、看录象,说说你的发现

  1、指名个别说。

  2、你能把你观察到的发现说得更详细、更清楚吗?小组内几个同学说一说。你觉得谁说得更清楚,就学他的样说一说。

  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

  其他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们说得好在哪里?

  老师相机引导。

  4、出示同学写的观察日记(课件)。自由读一读。说说他写得好吗?

  5、你也可以把你生活中观察的`发现写成观察日记。下节课交流。

  四、小结

  生活中处处藏着我们大家所想知道的秘密,只要我们肯用心观察,那么发现无处不在。

  第三课时

  写作指导

  一、出示学生习作

  1、学生评讲。你觉得这篇文章优点在哪?你觉得如果哪里改一改将会更好?

  2、学生共同修改。

  3、老师引导,观察得越仔细,越认真,你的观察日记就可以写得更清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

  二、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全班交流,老师评读优秀学生习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韵文。

  2.认识冬天得气候特征,不畏严寒生长得植物,在洞中过冬得动物及冬季得体育运动和相应得词语。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蜡,梅,翠”等生字。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用“有得……有得……”说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生字词得意思。有感情地诵读韵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小朋友,你们现在都穿什么衣服啦?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2. 冬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瞧(出示挂图)你们觉得冬天怎么样?

  二、看图说话学词语

  1.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挂图,说说图上都有哪些景物?(提醒:小朋友观察得时候要按照一定顺序,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上到下。)

  2. 老师这儿有词语卡片,能把它贴在相应得图下方吗?

  ⑴生读词卡,贴词卡。

  ⑵交流:冬天到了,天气怎样?

  哪些植物躲到洞里过冬了?

  哪些植物不怕冷呢?

  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你知道这12个词语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组织学生通过“找朋友”游戏,把词语分类,分成冬天气候、植物、动物和运动项目四类。

  4. 学习生字词。

  ⑴想要读好韵文,必须把生字词语会读了,读准了才行。请小朋友根据拼音读准词语。

  ⑵“小老师”教学字音,必要时,教师帮助正音。“绳”是后鼻音;“滑”是三拼音节;

  “刺、翠”得声母都是平舌音。

  ⑶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直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每个字音。

  ⑷小朋友,有不理解得词儿吗?师生交流,共同解答。

  蟒蛇:我国最大得无毒蛇,冬天要冬眠。

  蜡梅:因为蜡梅在每年得冬末开放,所以人们又称它“腊梅”。

  5.练读所有词语。

  ⑴师先范读,以“词串”得形式读,每个词串内得词读得稍紧凑些。

  ⑵学生练读。

  三、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

  雪 蜡 翠 蛇 刺 滑 冰 绳

  2. 开火车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用编字谜、编顺口溜,换部件,分析结构等方式记忆字形。重点指导:

  翠:小卒字头上插羽毛。

  蛇:虫+它,虫字变得瘦一点。

  滑:三点水+骨(及时书写骨得笔顺)。

  绳:绞丝旁+口+电,注意右边部分要紧凑。

  刺:左边部分与木有关,中间不封口,口诀“刺字中间不封口,封口不成刺”。

  3. 指导书写前四个字。

  ⑴认识新偏旁“羽字旁”,出示“翠”与“羽”,启发学生观察比较,掌握两者得区别。“羽”字得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钩,作偏旁时则都变成了横折。

  ⑵自学笔顺(见练习5)

  ⑶交流: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讲解并范写。

  ⑷学生认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姿势。

  四、布置作业

  1. 在《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2. 诵读词串。完成同步导学1—6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认读词语卡片。

  2. 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可以帮它找个朋友吗?

  二、朗读感悟

  1. 冬天到了,天气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得?

  ⑴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⑵看看雪下得怎么样,风吹在身上怎样?指导读好词语。

  ⑶是啊,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鹅毛大雪下起来了,气温一下子下降了,让人感到特别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

  对,这是因为北方来了一股强冷空气,这种强冷空气就叫“寒流”。

  ⑷齐读三个词:寒流 北风 大雪。

  2. 在冰天雪地里,你看到了哪些植物?

  ⑴指名说,你们喜欢他们吗?那就好好读读这三个词,好好欣赏一下它们吧!

  ⑵这么冷得天,这三种植物依然挺立在茫茫雪地里,多坚强呀!你佩服它们吗?齐读。

  ⑶这三种植物不仅你们喜欢,还有很多人佩服它们,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得名字,叫“岁寒三友”,人们还写了许多诗歌赞颂他们呢!谁来背背看!

  (相机提示:陈毅《青松》、王安石《梅花》等,引领学生熟读成诵!)

  ⑷冬天除了“岁寒三友”,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也不怕冷?

  3. 植物们不怕冷,可小动物却早早地躲进洞里去了,看(出示图片)它们是谁呀?它们在干什么呀?(指导说话)

  ⑴谁有本领读好这三个词得?指名读。

  ⑵蚂蚁躲在洞里多舒服呀!到了冬天,刺猬、蟒蛇吃得饱饱得,早早地躲在洞里睡觉了,它们要睡上一个冬天呢!我们可不要去吵醒它们!

  这种过冬方式叫“冬眠”,你还知道那些动物冬眠吗?

  4. 小动物们怕冷,你们怕不怕?看,小朋友在雪地里干什么呀?

  ⑴指名说,谁能用有得……有得……有得……”说一说。出示:今天早晨,小朋友们在雪地里锻炼,他们有得 ,有得 ,有得 ……

  ⑵你最喜欢哪种运动?读好这三个词。

  ⑶那你们能用读来表达对冬天得喜欢吗?

  5. 诵读词串。

  6. 试着课文中得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完成同步导学第8题。

  三、拓展延伸

  1. 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冬天得气候、植物、动物、体育活动等方面得知识,还知道哪些描写冬天景物得成语和古诗?小组讨论。

  2. 学生汇报交流。

  四、学习生字

  1. 出示剩余得4个生字,认读。

  2. 检查,说说“刺、猬、冰、滑、绳”得笔顺。

  3. 你认为哪个生字最难写呢?学生提出难写得字,师生共同观察应如何写好它,师范写并提示间架结构应如何摆好。

  4.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坐姿。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深渊”、“毅然”、“征服”、“望而生畏”、“意志”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简明的话说说段落大意。

  3、懂得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继续练习说段落大意。

  三、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按照课后第2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讲述列宁故事的课文我们学过哪些?故事中的列宁是怎样一个人?

  (2)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是讲列宁的.,讲他登山的故事(出示课题)。在登山的过程究竟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

  2.听录音,了解大意。思考:

  (1)列宁和谁一起登山?

  (2)列宁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上山,又是怎样下山的?

  3.自读课文,自学并检查。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新词并自学。

  读准字音:皇、刹

  认清字形:避、渊、若、脊、悬、黎、锻、炼等字。

  理解意思: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躲避环绕深渊狭窄毅然陪伴经历

  望而生畏征服锻炼意志

  ②说说“深渊”、“毅然”等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③读通课文,(给学生充分时间朗读。)指名朗读课文,互评是否读通。

  4、给课文分段。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课后第2题,投影提示。

  (3)默读课文,尝试分段。

  (4)交流、讨论分段的依据。

  5.作业:《作业本》2、3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指导学习两 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司、光。

  二、整体感知

  放课文录音。学生看课文中的.字。

  自由练习读,标出自然段,把觉得难读的字画出来。

  学生质疑。

  初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

  自由练读,比一比哪些同学能把课文通顺,读流利。

  指名读,评议中多功能指出学生的优点。,再评不足。

  全班齐读。

  四、认记生字

  抽生字卡开火车认读。

  交流。

  五、学习第1自然段。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情景。

  观察画面,想一想:花园里除了几个小朋友在玩,还有些什么?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画的旁边出示名子: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一只 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自由读读这一句,试试能不能背下来。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学生评读。

  六、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写字姿势。

  七、教学后记:学生会将园和圆混淆。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能按时间顺序说说下雪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按要求默读课文。

  2.阅读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

  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录音机课文磁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下雪的经过;学习第1--3自然段及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板书:雪。你看到“雪”字会想到什么?

  2.在“雪”前板书“瑞”,(完整课题)“瑞”读音(),意思()。(:吉祥,好。)字形比较:瑞()端()

  3.说说题目的意思。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学了课文我们会更明白。

  4.认真抄写“瑞雪”2遍。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听老师朗读课文。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的一场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

  2.交流:读读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语句和段落。同时,利用语言环境教学部分生字。

  字音:凛冽()霎()时间笼罩()分()外巍巍()三层()被枕()掷()追逐()(在括号里注上读音)

  字形:凛冽、霎、巍、罩、掷、眉(各写一个)

  字意:霎时间、分外、巍巍群山、眉开眼笑

  3.认读生字词语。

  三.自读课文

  1.字词学得不错,课文能读正确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评哪个同学读得好。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3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并框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昨天中午傍晚夜里今天清早

  3.齐读这些词语。

  4.细学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请标上句序。

  用“--”划出描写雪前情景的句子,用“~~~”划出描写下雪时情景的句子。读读划出的句子。

  (2)第1段除了写下雪的经过,还写出了这场雪的一个特点--雪下得很大。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段,用“O”圈出写雪大的词。

  (3)品味佳句: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a.点击课件:下雪时的景象,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霎时间、全都笼罩”。

  理解:山川、田野、村庄一片白蒙蒙的景象。

  b.朗读训练,读出雪“大”的语气。

  c.试背这一段。

  5.指名读读1--3段课文。

  (1)哪几句是具体描写雪后美景的?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6.默读第3段。把第2句话改成“被字句”说说。(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你知道“好一幅”“好一派”的'意思吗?用赞叹的语气读第4句话。

  7.书面练习填空:

  茫茫田野()好一派()的北国风光

  巍巍群山()好一幅()的喜人图画

  8.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练习

  1.填空:

  ( )的寒风刮起来了,( )地刮了一个下午。()的雪花从天空中()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在()的大雪之中。

  2.抄写生字词语。

  3.辨字组词

  瑞()冽()馒()分fen( )

  端()列()慢()分fen( )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4、5自然段,知道课文之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总结全文学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听写第3节的第3、4句话(作业 本第6题)

  二.学习第4、5段

  1.默读课文第4、5段。思考:为什么老农笑了?

  2.点击课件,欣赏雪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板书:供水“雪”杀菌保暖

  3.哪个词写出了老农喜悦的心情?理解“眉开眼笑”。

  4.朗读训练。

  5.出示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齐读第5段。面对大雪,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用“O”圈出动作的词。

  7.朗读训练。

  三.总结全文

  1.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画面。这场雪不仅景美,而且对庄稼和人也有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叫它“瑞雪”。

  2.引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一( )红日一( )雪白一( )喜人图画一( )风光

  2.完成作业 本第5题和第7题.

语文教案 篇6

  一、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二、故事背景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三、理解词义

  1、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一17段):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而“我”却因体力不支被困在悬崖中途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18一20段):详细叙述爸爸教“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离危险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第21—29段):写“我”由小时候的爬悬崖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人生经历。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

  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作铺垫。

  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矛盾吗?

  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4、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的处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了“我”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5、“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6、“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什么不同?

  “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屈,有下了悬崖后回顾的后怕,更是成功之后的喜极而泣,前面的几个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恐惧、焦急。

  7、“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战胜了。

  8、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战胜它的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最终成功战胜它。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祖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祖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我国从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邓爷爷在广东一个小村庄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把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由此也拉开了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今天我们来学习反映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的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二、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1、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三、分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这首诗描述了深圳特区原来与现在的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指导诗歌朗读

  五、体会诗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1、提问:你们感觉诗中哪几句写得很形象、很生动,为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

  2、全班讨论

  3、总结:本诗作者以最大的激情歌颂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歌颂了我们伟大祖国美好的今天与未来,振奋人心。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运用浏览和精读的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鸟是恐龙变的”这一假说是如何得到证明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介绍恐龙的相关知识)

  2.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

  二、精读课文,感知理解

  指名朗读第1段。想想季强的什么学说震惊了全世界?为什么会震惊全世界?

  三、细读分享,深入理解

  1. “从这一年开始,在演化科研领域,科学家们心悦诚服地将心中的大师做了这样的排列:赫胥黎—奥斯特隆—季强。”

  2. 勾画出写赫胥黎、奥斯特隆观点的语句,说说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什么。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季强获得证据、确认证据、发表文章、引起争论、鉴定证明的过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执著追求的精神。

  农民拿来的化石有什么特点?这与“龙鸟之争”有什么关系?

  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等词句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二部分,把描写科学家认真思索、执著探索的词句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去体会。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四、整体感悟,交流启迪

  引导学生读最后部分。科学家取得了这样令人激动不已的成功,回顾过去,他们经历了无数冷嘲热讽,在100多年里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终于取得了成功。读这一部分,你会和科学家们一起激动、一样快乐。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谈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启迪。

  此时,你想对科学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评、悟,体会赶海的乐趣。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和阅读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从读中感受“俺”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同学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俺们继续来学习11课《赶海》。

  过渡:在预习课文,有不少同学对俺说:老师,俺从没见过大海,俺多想去看看啊。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这一要求,带你们去看看海,好不好?

  2、播放课件,同时配上歌曲《大海啊故乡》。同学欣赏。

  3、生谈感受。(大海真美。真壮观等)

  过渡:同学们都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大海真美啊。今天俺们就在这么美的海边来赶海。

  二、初步感受赶海的“趣”

  1、回忆课文,想想赶海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趣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俺”在海边做了哪几件有趣的事?

  4、生边读边考虑问题。教师巡视。

  5、读后交流,老师相机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俺们知道了课文写了小作者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四件事。在这四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有趣在哪?选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慢一些,给自身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然后再把你想到的、觉得有趣的地方讲给你的同桌听。

  6、同学读、想、说。教师巡视。

  三、精读感悟

  1、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读得都非常认真。现在看谁想第一个给大家读他喜欢的句子。

  2、指名交流汇报。(按同学汇报的顺序来讲)

  A “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俺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看到这可爱的浪花,作者心情怎样?怎样才干把这种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呢?

  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B “俺在海水里摸呀摸,嘿,一只小海星被俺抓住了!”

  师: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得这么慢呢?(不好摸,摸得认真,摸得仔细)

  抓住一只小海星,作者心情怎样?哪个字最能表示作者高兴的心情?怎么读呢?

  指名读,相机评价,齐读。

  C、“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俺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呢。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的大螯抓住了他的手。”

  (1)、师:谁愿意当个小演员,给这段文字配上动作?老师告诉你呀,要想演好,先得把课文读好。意思读明白了,才干演得更出色。大家先自身把这一段读一读,揣测揣测该这样来演。呆会儿俺要找三个小演员,一个小作者,一个小伙伴,还有一个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

  (2)、同学自读自悟,教师巡视。

  (3)、指名上台扮演。

  (4)、老师扮演记者采访三个小演员,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同学每,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痛叫,都让俺们感受到了捉螃蟹的有趣,你能通过朗读让所有人感到其中的乐趣吗?

  (5)、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齐读。

  D、“咦,怎么俺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俺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俺轻轻伸出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俺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这段文中有两个语气次,你发现了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好奇、恍然大悟)

  (2)、琢磨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把隐藏在里面的情感体会出来,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就叫读书。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3)、指名读,相机指导评价。

  (4)、师: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大虾呢?俺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大虾图片)看,这只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威武吗?作者把它比做什么?

  (5)、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俺的手掌心,瞧,(引读)俺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俺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读到这里,同学们的手里和心里一定也痒痒的,让俺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来捏大虾吧。

  (6)、生边读边做动作。

  3、师:俺们可别光顾着自身玩,看看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

  (1)、生读相关句子。

  (2)、还有些人在干什么呢?

  过渡:刚才俺们同小作者一起摸海星、捏大虾、捉螃蟹,感受了其中了乐趣。那么,让俺们一起把体会到的乐趣用最动听的读书声表达出来吧。

  4、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俺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境呢?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出示夕阳下的大海画面)假如这时你就站在大海边,吹着凉爽的海风,看着夕阳笼罩的海面,你想说什么?

  4、指名说,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开头和结尾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

  3、师总结:开头和结尾内容相近,互相照应,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把作者对大海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爱更加突出地表示出来。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假如也能用上这种写法,一定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完美。

  六、总结全文

  1、心情小结。

  今天,俺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追赶了浪花,摸了海星,捉了螃蟹,捏了大虾,还欣赏了美丽的海景,真是——谁来帮老师想了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心情。

  2、指名汇报。

  3、(出示《大海啊故乡》歌词,同时配上音乐)这是作者最爱唱的歌《大海啊故乡》,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不会唱的,俺们可以在音乐声中,把俺们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用最美的声音读出来。

  4、生唱歌、读歌词。

  七、作业自助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唱一唱和大海有关的歌曲。

  3、读一读跟大海有关的美文。

  4、画一画心中的大海。

  5、写一写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根据自身的喜好任选一至两项,课后完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精选】07-23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精选]07-28

(精选)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经典)08-07

【经典】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