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6 07:41:4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精华)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6篇(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识字、感悟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明白,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盲目从事。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2、识字,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并把课文演一演。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

  2、学生观看表演后,屏幕出示课题,并配上“咕咚”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通过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的形式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3、屏幕以各种小动物带出生字词,让学生自由拼读、开火车、手拉手等多种形式读。

  4、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5、互相合作、讲讲故事

  (1)、小组(同桌)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一部分;还可以讲自已最喜欢或自已认为最有趣的一部分。

  (2)、指名(小组推荐)上台讲故事;同样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补充。

  (3)、组织评议。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6、写生

  (1)、让学生说说自已最想写哪一个字,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2)、学生自已练习书写。

  四、勇闯“接龙阵”。

  师:咦!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或挂历图——“接龙阵”)

  a)听课文例子的录音,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接龙”。

  b)全班分四至六个组先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词语接龙。

  c)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多又好,评为优胜组。

  六、检查书写情况

  七、想想、连连、读读

  d)出示生字“大、花、水、河、叶、树、黄”。

  师:有些生字娃娃正在小树林里玩,咱们去瞧瞧。

  e)能过“大”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大大”的形式认读,全班读。

  f)出示连一连,组成词语的例题。

  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后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讲授法和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学生快乐中学。

  2.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使同学们特别兴奋,在快活的气氛中学习,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3.让学生自主识字,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互相合作,交流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好普通话,区分平、翘舌。

  2、了解反义词,培养积累字词的兴趣。

  3、训练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收集谜语若干条。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反义词的训练 建议本课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读准带点的字

  1、读准儿歌中带点字的音节。

  2、采取抽读、同学互读、分组读的形式读整首儿歌。

  3、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

  二、写反义词

  1、揭示要领:出示第一组反义词“东-----西”,让学生感知反义词是指词性相同、字数一样而意思相反的词语。

  2、写出反义词:可让学生先说,然后写在括号里。

  3、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组反义词说话。如:爸爸走在前,我走在后。

  (2)练习在句子中填反义词。如:大象的鼻子长,兔子的尾巴短。

  三、词语积累练习

  1、读一读:采用练读、抽读、同桌互读等形式反复朗读。

  2、说一说:引导学生说说他所知道的某一个词语的意思,或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3、写一写:自主选择词语,写在田字格里。

  4、比一比:谁写的词语最整洁、最好看。

  四、读读背背

  1、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先读准每个字的音节,再连起来朗读。

  2、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能说多少算多少,教师进行点拨。

  3、指导学生由感情地朗读,争取在课堂上能背诵。

  4、利用儿歌中的省略号鼓励学生续编儿歌。

  五、玩一玩

  1、让学生猜出书上谜语的'谜底。

  2、开谜语会:学生自由选择分组,由组员推荐主持猜谜语会。

  3、完成书上谜语下面的自检项目。

  六、自主识字

  1、学生圈画出认识的字。

  2、互相当小老师教教不认识的字。

  3、交流识字方法,如看拼音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猜一猜等方法。

语文教案 篇3

  一、故事引题。

  1、师: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

  2、生:喜欢。

  3、师:什么故事呢?就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没有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4、生:生学习。

  5、师: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生惊讶,李秉哲也卖过报纸?)

  (师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6、师: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7、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生自由阅读课文)

  2、师: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生1: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生2: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生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4: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生5: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三、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1、师:请同学们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请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生练切)

  2、师:请汇报自己切的情况。

  生1:我第一次拦腰切没有切出(该生举起第一次所切),因为切的偏顶了。

  生2:我第一次拦腰只切出了四角星(该生举起所切的苹果),因为位置也不好。

  生3:我是两次才切出来的。

  3、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苹果。

  4、师: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5、师: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生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亿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生3: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生4: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生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6、师: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理解。(生读自悟)

  四、研究研究。

  1、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

  学生们在搜索引擎中键入“苹果里的五角星”,回车后,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知道这个人是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此时我问:“你知道他的儿子叫什么的吗?”学生继续上网查找结果没有找到答案。虽然没有找到,但孩子们仍然是高兴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前面的阅读欣赏中领略到这个孩子的创造力。

  (2)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

  通过学生反复的研究与不断的切苹果观察思考,孩子们有着下面的说法:

  生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生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生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生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2、师:(此时的我坐不住了,我的灵感来了,我大声说)亲爱的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

  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理解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⑿谦冲:谦虚。⒀自牧:自立调养。

  (14)简能:选拔人才。(15)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3.教师巡查解答疑问。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

  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语文教案 篇5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两只鸟蛋在什么地方?它们怎么了?)

  (二)小组合作认读汉字

  直接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认”中的十二个生字让学生认读。(不会的可通过向别人请教或查书来解决)

  .教师检查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凉、轻、定”的发音。

  .出示“我会读”中的短语让学生认读。

  (三)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教师检查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正确。

  .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生喜欢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读完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教师分节指导朗读,体会每小节表达的情感。

  第一小节:要把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感觉读出来,还要把“我”拿着鸟蛋那种好玩的感觉读出来。

  第二小节:要把**的语气读出来(可分角色朗读)。

  第三小节:要把送还鸟蛋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读出来。

  .读第四小节时可以质疑。

  第四小节中的.“仿佛”可换词来理解,“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通过看插图理解“目光、投向”。提问:为什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后提问:你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六)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计说明:

  一、对教材的把握

  课文写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本文文字优美,将丹顶鹤写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引起读者对丹顶鹤的喜爱,适合朗读、欣赏。文章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渗透于丹顶鹤的描绘介绍之中,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二、对教材的整合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丹顶鹤的外形美、姿态美的语句与指导学生读书进行整合,读中感悟,体会丹顶鹤的美丽与高雅。

  2、对课文的文本语言和审美的愉悦性进行整合,建立美丽的丹顶鹤的形象,渗透从人文性、思想性上入手,让学生对文本语言充分理解,把握后产生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的理念

  1、教学时把教材作为训练写生的载体,紧扣题目中的“美丽”,以学生到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去游玩贯穿教学始终,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丹顶鹤的美,重视学生自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2、根据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朗读复述、背诵课文等吸收积累语言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将吸收和积累范文语言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将知识、活动和审美融为一体。

  3、以学生为本,用儿童化的方式教育儿童,教学中设计智力竞赛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丹顶鹤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背诵部分语句。

  2、借助图,结合朗读课文理解丹顶鹤的美,能够想象美、感受美。

  3、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对课文形象、思想、情感的自我感受、体验。

  教具:贴图、头饰、智力题、音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到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去游玩。师生共同贴鹤

  师范读课文 在背景图上贴鹤看图,听师读文,复习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趣,图文对照、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喜爱丹顶鹤的'哪部分就读相应的句子把认为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相应的句子,互相评点,开展读书比赛,夸夸丹顶鹤的美 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以读书活动为“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解答疑难。

  教师当好学生读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丹顶鹤的色彩美、体型美 边读边想象丹顶鹤的色彩美、体型美(羽毛的洁白,脖子、翅膀边的黑,头顶的红、体型的长)

  学生嘴巴读,迅速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 熟读精思,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

  入境悟情,让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文中所描绘的色彩。

  明象才能入境,

  入境便可悟情。

  强化重点词语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体会“引吭高歌”,说说想高歌什么,展翅飞翔到哪儿。想象和神仙一起飞翔的情景。 朗读、表演

  说一说自己想歌唱什么,想飞到哪儿,看图理解丹顶鹤的姿态美,想象情景。 激励学生朗读与表演,培养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能力,让文中所描绘的图象,逐步明晰。 引读2、3段,指导背一背喜爱的语句 尝试背一背,在师引导下读2、3段 整体感受丹顶鹤的外表与姿态美。注重积累,把读、背、说作为生练习的基本点。 最后一段用表演来帮助理解,师指导生看图说说图上的丹顶鹤在干什么? 生看图,自由说,如果自己是丹顶鹤会说些什么?在头脑中建立美丽的丹顶鹤形象。 指导学生感悟语言,进入角色,体会情感,想象场景,带入情境,感受丹项鹤自由、安逸、舒适的生活。 整体读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全文。 从读通阶段的整体到读懂阶段的部分回到整体,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合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增强阅读效果。 说活动要求 智力抢答游戏 调节课堂气氛,拓展课外知识,以儿童喜欢的方式教育儿童 教生字,范写,指导、点评 学生识字,自由说如何记忆字形,写的美观,练习描红,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识字能力,观察与辨析能力,给人美的感受。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教案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园地》教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