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9 08:00:5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华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本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本文署名马彦英。

  附:

  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刘大櫆(1698~177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极重文的神气。在布局谋篇、行文写作上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在描写山水、刻画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长大、描绘详尽取胜。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黄山记》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

  《海峰先生诗文集》书影

  姚鼐(1732~1815)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①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②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语文,讲的是一位盲妇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巴黎的街头乞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没人给她施舍,一位诗人在木牌上加了一句“春天到了”,情况就完成不同了,各种各样的人都慷慨解囊,因:为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引起了人们对盲妇人的同情,[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从故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课插图的投影片

  学生:前留意广告词,收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六、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宋两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二、扫除生字障碍

  寥liao 霄xiao 戟ji 蕲qi 浣huan三、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6、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8、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秋词》

  1、指名朗读

  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因此无悲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4、写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诗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某个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点。

  2.作业:写一篇作文,记一个人,注意学习本篇课文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二、方法指导(投影显示)

  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小结

  1、热爱他人从热爱父母做起,父母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父母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你做得怎么样?)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3、从“人”的写法来分析,“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扶持。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环境优越的人不该漠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苦难和不幸,尤其不该漠视处于苦难和不幸中的儿童。(当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甚至是需要捐款的时候,你持什么样的态度?)

  4、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或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我们应尊重被同情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请把目光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捡破烂的、耍把戏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妨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彼此心灵沟通。)

  六、拓展

  1.让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2.写作:

  (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

  (2)话题:博大的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亲人朋友时,在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感触?谁来说说你们发现和感触?

  (让学生说说他们在送行亲人朋友和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的发现和感触,老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感触)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用漫画眼光看送行的这篇幽默散文《十三送行》。看看漫画家比尔博姆对送别有什么发现和感触。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生字

  ①不ān谙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chuàng怆:凄凉,悲伤。

  ③xiè邂hu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

  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板书)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

  (真情)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雇)热切地说

  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参考观点举例:

  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

  2、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职业性的泪水。

  3、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名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老师说过"学文如堆沙"。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积累所学课文中词句,为今后的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词语,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文中词语,并挑生读一读所划的词语。

  2、全班学生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七、小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交流精彩导读: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三、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活动教案01-22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丰碑》教案02-06

语文园教案02-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4

语文《清明》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