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6 11:40:2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4.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1.(教师播放奥运录像片段)师:同学们,这个场面你看到过吗?谁能说说开幕式上的这些画面给世界展示的是什么主题?(四大发明)

  2.师: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儿童一些小发明说起。(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3)检查指导

  (4)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课件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发明与儿童的小故事,在小组讲一讲,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师小结:课文为我们列举了五个事例说明许多发明的奇迹都源自儿童的需要、奇想与发现,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你也能成为小发明家。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仔细体会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描写,分析葛朗台的性格特征;

  (二)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说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葛朗台个性化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什么?

  分析:葛朗台为了金子(财产),葬送了妻子的生命,断送了女儿的幸福,破坏了家庭的和睦,最后连自己也被金钱送进了坟墓。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虚伪、凶狠、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形象,学生对“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就有了具体完整的印象。这时再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就比较容易了。而且,小说显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的主题也就会牢牢地扎进学生的心里,从而明确金钱主宰一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对“金钱万能,金钱万恶”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本文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分析: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全文的故事情节:开端就交待了葛朗台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女儿的矛盾冲突;接着作者在刻画他爱财如命的性格特点过程中,描写他与女儿之间冲突的第一回合:为了占有金子,他不顾女儿的爱情,不顾妻子的病苦,不顾佣人的劝说,眼睛里只有金子。直到听到“太太死过去了”,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他才放开了梳妆匣。葛朗台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第二回合是围绕继承权展开的。葛朗台在他太太尸骨未寒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继承权问题。为了继承权,他变得失去了常态,“在女儿面前打哆嗦”;他可以当面撒谎,把一个要他命的重大问题,说成区区小事;他可以诱以小惠。假意许诺“按月付……大利钱”;他掩盖事实真相,甚至阻止公证人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总之,在他的眼中,“人生就是一件交易”,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要完成这项交易,就要撒谎,就要欺骗,就要玩弄手段,就要不顾廉耻,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不例外,直到“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他才心满意足。综上所述,葛朗台与他女儿之间的关系,就是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作者所着力刻画的葛朗台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就不是一个葛朗台了,而是他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最基本的待征,即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其社会意义就在于此。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自读题注,然后补充以下两点:

  第一,《人间喜剧》是作者连续创作的九十余部小说的总称,这是一部规模庞大、描写细腻、内容丰富的文学巨著,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卑鄙丑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二,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索漠城里的银行家格拉桑看中了葛朗台的财产,想娶葛朗台的独生女儿欧也妮做儿媳。为了同样的目的,替葛朗台放债的公证人克罗旭也想要把欧也妮嫁给他的侄儿——索漠初级裁判所所长。这两家为了争夺欧也妮展开了一场恶斗。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他们都到了葛朗台家,在葛朗台太太和欧也妮面前献殷勤。也就在这天晚上,葛朗台的侄子——一个巴黎的花花公子查理,因为父亲破产而投奔葛朗台家。查理与欧也妮一见钟情,并私订终身。但葛朗台不肯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于是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查理向欧也妮告别之际,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把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也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金钱送给查理以后,家庭里掀起了一场从未有过的风波,在这次家庭冲突中,葛朗台大发雷霆,欧也妮吃尽了苦头,她母亲也被折磨至死,她又被父亲哄骗放弃了母亲财产的继承权。(这是小说的高潮,课文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葛朗台死后,欧也妮继承了全部家产。但是,在印度赚了一笔钱又回到巴黎的查理,却抛弃了欧也妮,要与名门贵族攀亲。欧也妮忍受了命运又一次的打击,幽居独处,过着清冷、孤独的生活。

  (二)研习新课。

  1.在学生阅读注释的基础上介绍作者。

  巴尔扎克是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法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上升和封建贵族没落的更替时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他的小说集总称为《人间喜剧》,共有90余部长、中、短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部。《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

  2.指导学生阅读第1段,思考:守财奴是怎样的人?课文第1段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葛朗台的性格?

  明确:守财奴是指那种贪财无厌、吝啬成癖的人。这段中“吝啬”、“执着狂”、“专制”三个词语准确地点明了葛朗台的性格。“执着”本是佛教用语,后泛指专注于某一种事物而不能解脱,用“执着狂”来反映葛朗台对金钱如痴如醉,疯狂迷恋,真是最恰当了。关键的句子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课文在第1段里就交待了葛朗台的性格,使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下面的情节就是对开头这些语句的最好注释。

  3.学生速读全文,根据小黑板或幻灯提示完成情节表。(见附录)

  师生共同讨论完善。

  讲析:随着情节的展开,葛朗台的情绪和表现是多变的,但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金钱至上,贪婪吝啬的特点始终没有变,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葛朗台这个“占有金子”的“执着狂”的丑恶本质。

  4.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看书,思考:“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为什么又要向女儿屈服?

  明确:“抹脖子”这是一句个性化的语言,谁要想从葛朗台手里拿走一点钱,或者要对女儿报告财产数目,拍卖财产,那等于是抹他的脖子。为了到死也把财产抓在手里,他决意向女儿屈服讨好。

  提问:可是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讨论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提问:为什么太太晕倒,葛朗台态度就变了呢?是不是他关心怜爱妻子呢?

  明确:葛朗台太太晕倒后,葛朗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语言是“下次决不了”,“咱们讲和啦”,“你要什么有什么”等,动作是扔梳妆匣,吻妻子的手,拿出金路易,拥抱女儿。真是巴结讨好一起来,诱哄发誓不间断。但我们透过这装模作样的表面现象就可以发现,他只是担心妻子突然死去,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他贪财吝啬的本质并没有变,而且还可以看出他的虚伪狡诈,根本不是关心妻子。

  5.讲析葛朗台太太生病的一部分。

  提问:同学们仔细阅读有关语句,看一看在妻子病倒后葛朗台是不是真的良心发现,有了转变呢?

  明确:葛朗台只是表面虚情假意,本质没有变。我们可以从有关语句中看出:医生来时,先问“要不要花很多钱”,为了表示自己救妻子的决心,“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郎也行。”拥有百万家产的葛朗台尽管不愿妻子死去,但决不肯多花一点钱,最多也只是一两百法郎。说明葛朗台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个“钱”字。

  6.小结:课文至此,情节是跌宕多变,环环紧扣。作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在多变中将守财奴贪婪吝啬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7.讲析骗取继承权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质疑导入

  1、配乐欣赏松坊溪雪景图,导入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3、带着你的疑问,让我们和作家一道去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松坊溪的雪景,让作家郭风印象深刻,他用非常优美的文字记录了那片雪景。让我们来读读他的作品,读了课文,松坊溪的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雪的?先写(下雪)时的景色,再写(雪止)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开始欣赏美文吧。

  3、课文哪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哪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三、研读课文,感悟景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雪中美景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最好能讲讲喜欢的原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感受。

  2、朗读、交流。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交流得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咱们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分别投影重点句子点拨:

  (1)“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来读句子。抽读。学生相互评价,是否读出雪花的美、雪的大。再全班读。

  (2)“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还会像什么呢?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谁想得最美妙。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4)你们看,置身于这么美的雪景中,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下雪了……落在松坊溪上了”,读出欢快喜悦之感。

  (二)研读雪后美景一层。

  读书是做“学问”的,边学边问,边读边动脑。让我们来看看描写雪后景色的有关段落,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读出你的感受来,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

  重点研读:

  1、“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溪中映着雪白的.世界,雪白的世界又在溪水旁,不禁使人想到“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的句子。这样美丽的画卷足以和桂林山水媲美。这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吗?真是“画意在眼前,诗情在心中”啊!诗一般的文字怎么能让它只躺在书里呢?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配音乐朗读第9段(诗情画意,无限深情)。

  2、水中还有小生灵呢,溪鱼又有什么特点?(多、美、活。)

  小鱼儿们是那么漂亮,那么活泼。同学们,如果将你们自己想象成这一条条小鱼儿,那么你们在这么美丽的溪水里畅游,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你最想对你的家园松坊溪说什么?

  3、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呢?

  这样描写使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鱼儿们使这原本恬静、雪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鱼儿们,你们继续向前游吧,去饱览松坊溪周围无限的冬日风光吧。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又能听到什么呢?请写下来好吗?

  4、交流赏析。

  5、同学们写得真棒,让老师身临其境了,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这样吧,请允许老师用作者郭风的一首散文诗来表表心声吧。(师读散文诗)

  四、积累拓展,读写迁移

  1、这么美的雪景,这么生动的文字,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吧!选择你最喜欢的句段读背。

  2、教师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其他写雪景的诗文或作家郭风的作品,课后可办成小报。

  板书设计

  8 松坊溪雪景

  下雪了:雪花 轻盈柔美

  溪石 千姿百态

  石桥 洁白如玉

  雪止了:村庄 溪水 溪鱼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旨,理 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摘录文中精彩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积累“逆境”话题的名言警句

  3. 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体裁和行文风格 。

  教学重点:

  2、3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始检测:

  检测导学案2、3填充情况。

  二、 导入新课: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 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的哲理散文——《论厄运》,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三、作者介绍:

  培根:

  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注意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培根论人生》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文章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 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

  四、解题:

  厄运:即中国所说的.逆境。

  五、文本研习

  1.自读《论厄运》,找出能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

  明确:(1)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2)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3)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 4)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2.从“论厄运”的角度用自己的话整理作者的观点。

  明确:(1)战胜厄运是奇迹,令人惊叹。

  (2)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质。

  (3)厄运不会把我们击跨,反而 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3.根据观点句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引用名言与神话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真正的伟人”。

  第二层:(“幸福所需要的美德”——“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用《圣经》.圣诗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第三 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用比喻与对比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更能显 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3. 理解:“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 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明确: “刺绣”——人生,生活;“花朵”——美好的品质;“背景”——苦难.厄运。

  4. 作者 在本文中主要谈论的是关于“厄运”的什么?

  明确:厄运的价值与意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8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8-02

语文古诗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