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7 09:46:5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汇总【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狗杜克是玛丽家养的宠物。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玛丽一家去野餐。当玛丽睡着时,玛丽六个月大的儿子尼科爬到了铁路上,此时火车风驰电掣地驶来,小狗杜克为了救尼科,被火车轧去了一只爪子。

  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1、2、3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并通过野餐时,对杜克与玛丽的欢快情景的描写,展现了玛丽与杜克的情谊,为后面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动因打下了伏笔;第4小节通过“风驰电掣、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描写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科的一系列动词:蹿、咬、拖,表现了杜克的奋不顾身,此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体悟动物与人类情感的关键小节;第5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结果,根据上下文进行想象说话,是对本文情意目标的升华。

  课文处于第三单元,根据单元导读,我将单元目标归纳为“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尝试解决疑问。”

  二、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明确了预习的要求,并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发音,尝试独立完成课后“词句活动室”中“选词填空”的练习,但是在“大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上大打折扣,学生往往是默读,因此对课文中的一些平日接触频率不高的熟字,凭印象读,因此读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了三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又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后能够了解主要内容,但不能理解或关注到“杜克为什么要救尼科”,即课文所要达到的情意目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1 认识生字8个,尤其读准多音字“刹”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积累并正确使用“爬、跳、奔、溜、赶、蹿”等动作词。

  2 借助动词,及文中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体会杜克救尼科的奋不顾身,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3 反复朗读,体会否定句中加上“怎么”,加强语气的作用。

  4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难点、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多音字“血、刹、撒”。

  2 体会杜克救尼科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克速度的快,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3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五、课堂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渗透概括能力训练——尝试借助图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朗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六、主要学习板块:(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的学习)

  (一)根据要求,课前预习。

  17 小狗杜克

  1 “四步”预习课文。 ()△()

  2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己尝试说一说。()

  3 预习完课文,哪些词不理解或哪些地方不明白,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完成“词句活动室”!。 ()

  ——预习反馈:(1)所有学生按“四步”法预习课文,课文中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对课文的疑问“尼科为什么要爬到铁轨上去?”“杜克为什么要去救尼科?”从这两个问题分析,前者对课文并没有好好的阅读,后者的提问是有一定质量的。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预习反馈,借助板书,把握主要内容。

  1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印象中的小狗。

  2 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多音字。

  ——一刹那、刹车、一个劲撒欢、一摊殷红的鲜血、

  3 分小节读课文、集体正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先交流,教师梳理课文的条块,学生借助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杜克救尼科的句子,及描写火车飞驰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有感情朗读第4小节。

  ——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了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

  1 默读第4小节,用“——”划出描写小狗杜克救尼科的句子。

  2 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杜克是怎样救尼科的?借助对动词“蹿、咬、拖”的理解,体会小狗杜克救尼科十分迅速,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3 联系上下文,体会“就在这时”的意思,理解词语“风驰电掣”。

  (四)联系第1小节,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抓住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及联系第5小节,想想说话,玛丽和周围的人看到杜克被压断了前爪,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语言训练。

  经过治疗,杜克的伤痊愈了。虽然它失去了一只爪子,但仍快乐的与杜克一家生活在一起。此时,尼科也渐渐长大了,它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家的小狗杜克呢!

  ——那年我才六个月,妈妈带我去公园野餐。不一会儿,妈妈睡着了,我却爬到铁路上,这时……

  七、课后反思。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操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最大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性,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改进方式:1上课加强预习反馈,大力表扬读准字音的学生;2 如遇句子确实很难,在有感情朗读之前,先给与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夏”和“琴”,能比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在识字读文中感受大自然各种声音的美,使学生愿意探索自然界奇妙的声音。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感受诗人笔下声音的美妙。

  教学准备:录音机,有关声音的录音,生字词卡片,“听”“琴”的字理图,“箫”“古琴”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听”的甲骨文图片,请学生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字。讲解“听”字的字理演变过程。学习“听”字。

  2、回忆生活中听到的声音。

  3、播放声音的录音,请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

  4、清朝有一位诗人张潮,他也特别喜欢倾听自然界中的声音,而且他还把听到的写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识记二类字。

  1、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都写了哪几种声音,在字的下面作下标记,。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词卡,贴在黑板上。

  4、齐读词卡

  5、出示“涧边”,学习这个词。

  6、巩固二类字。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三、随文识字,识记一类字。

  1、出示图片“蝉”,介绍“蝉”的习性及声音特点。强调是“虫”字旁的字。

  2、指名读前两行,说一说在这两行中听到哪些声音。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夏,秋,听、雪”

  3、指名读3、4行,找一找诗人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琴”——通过观察“琴”字的字理,记住字形,欣赏古琴弹奏的声音。)

  “萧”——观察“萧”这种乐器的'图片,声字偏旁表义的作用,指导朗读。

  小组合作多种办法识字。在研讨学习的基础上,汇报“松”,“瀑布”,“涧”这几个字。多种方法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字卡。

  4、理解最后一句:你认为“觉耳中别有不同”是什么意思

  5、游戏巩固。

  1)、创设听声读词的小游戏。

  2)、将汉字回到古诗中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虚宫格中的生字。动手描一描。提出最难写的字。

  2、根据学生提出的字,指导书写“夏,琴”

  3、学生练习书写。

  五、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大自然的其他声音,做一个有心人,尝试写一首《听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自己在大自然或生活中的一次有趣的发现写下来。

  2.把你发现了什么、怎样有趣和自己在发现时想到了什么写清楚。

  3.题目可以用“我发现……”、“有趣的发现”,也可以自主拟题。

  4.突出“趣”字。

  教学重点:把怎样发现的过程写清楚,突出“趣”。

  教学难:恰当适用修辞手法和方法,将写得生动。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热身:(猜谜语)

  2.请同学们用我们这双明亮的眼睛观察现场,你发现了什么?再看看老师你又有什么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多美好自然的画面,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传递到了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扇心灵的窗户去发现吧!

  3.老师想先考考大家的观察力,愿意接受测试吗?那好,请小朋友再睁大你们那会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我在做什么?看谁的发现多?

  二、观察老师做动作,教给观察方法、指导说话。

  1.教师做撕纸动作,边撕边数,撕碎纸片。(学生观察)

  2.指名说自己的发现。

  3.:观察测试合格,会发现的孩子不光用眼睛看(说完后板书:看)还会用耳朵听、用心想(说完后板书:耳朵听心想)有时候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方法可多了。

  三.观察学生做动作,指导说话。

  过渡:还愿意接受第二次观察测试吗?好,老师这有一支很有意思的笔,我想请一个同学上来配合老师完成实验?谁愿意来?

  师:请大家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这回你有什么发现?我先给点提示:要特别注意观察他的动作。(板书:动作)

  1.(请一位学生上台,师出示笔,递给学生,学生演示拿笔的动作。)

  2.你发现了什么?

  过渡:很好,我们继续观察。

  3.请同学快速摩擦头皮30下,一起帮他数数。生一做完,师:让我来先问问:这位同学,摸摸笔有什么变化?你的`头皮有什么感受?有点麻,没关系的。老师现在想请这位同学再摩擦20下,然后马上用笔去粘这些碎纸屑,会怎样呢?同学们这回可要更仔细地观察了,再给个小提示:要特别注意观察他的表情哦。(板书:表情)我们会有什么发现呢?大家快等不及了,开始吧。

  4.学生做摩擦20下动作粘碎纸屑。(学生观察)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

  5.指名说。

  过渡:这个实验有意思吗?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我2分钟时间,自己边做边数边说动作,好好体会一下吧。

  四、学生自己体验,指导说话、。

  1.学生动手撕纸、摩擦、粘纸屑,边做边说动作并体会自己的感受。

  2.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有顺序的把过程说清楚、完整。

  过渡:好,同学们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心想顺利通过第二次观察测试。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发现的过程用一段话写下来。可以写那个同学做实验的过程,也可以写你自己做实验的过程。只写一个片段。听清要求,注意:不说话,不停笔,坐端正、认真写。时间5分钟。开始写吧。

  3.学生文。(教师巡视表扬习惯好的学生)

  4.讲评。

  (1)你写了多少行?相机表扬,请一个中等的和较多的学生说。

  (2)教师边听边停下指导。(用得准确的词语;写得通顺连贯的句子;写得具体、有趣的地方。)

  :写得不错。老师今天就是想通过写这个实验,帮助同学们完成我们习作六:《有趣的发现》的练习。(板书:有趣)什么是有趣的发现?就是你感到新奇的、好玩的、有意思的发现。怎么写好呢?请打开书,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读一读。

  其实,当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时,还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例如燕子低飞要下雨、冬天青蛙要冬眠等等。

  五、运用方法,完成发现。(练习写生活中的发现片段。)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自己生活中有趣的发现说一说。

  2.你认为谁的发现有趣,请她说一说。

  3.好的,同学们说的发现多有意思呀!请把它写下来。(学生习作)

  4.指名读习作,学生所说清的时间、地点、发现的过程(看到、听到、想到)、结果、感受等。

  5.有的同学还没有完成结果的,那你就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把发现的结果加在你文章的后面。

  六、:同学们,只要我们用眼、有耳、用心去体会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敢说,敢写,定能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你们笔下缤纷的五彩世界。我们期待着!

  板书:

  有趣的发现

  用眼看样子、动作、表情

  用耳听

  用心想

  ……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地,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地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香港名称的由来: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预习任务: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了解“东方之珠”的由来,体会香港的美丽。

  自主、合作、探究:

  1、小组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2、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3、我能找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香港。

  4、谈一谈学了这课文的感受。

  我来闯关:

  A、补充词语

  ()()满目应()尽()

  五()六()夜幕()()

  ()()夺目物美()()

  B、《香港,璀璨的明珠》这课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写香港: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解读:

  《爷爷的毡靴》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毡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小作者的深刻影响。

  课文围绕爷爷的毡靴的曲折经历,描写“我”随之产生的不同感受。一开始就讲爷爷的那双毡靴穿了好多年,破了修修补补,又跟新的一般。以至于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回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后来爷爷的腿痛。需要穿着毡靴下河,毡靴损坏的`很厉害,“我”又想:世间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然而,爷爷用冰把毡靴变得更结实了,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我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春天来了,冰化可,爷爷的毡靴散成了一摊,爷爷终于扔掉了毡靴,他的残余成了小动物温馨的窝。长大后,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鸟窝时,“我”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也的毡靴却永世生存。爷爷珍爱毡靴,对“我”竟然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文章的结尾,表面是写毡靴“永存”,其实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之前可以个学生规定阅读时间,明确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针对这篇课文,应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我”对也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这问题贯穿课文。始终,是一条主线。另一个重点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各有不同,要激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本课十七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初读感知阶段: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长着一双耳朵,耳朵是用来做什么的听到过哪些声音今天我们要学的《神奇的耳朵》这一课中,小白兔的耳朵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2,认读课文。

  二,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2,指生读文,大家评议。

  3,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精读感悟阶段:

  一,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白兔听到了哪些声音为什么能听到这些声音然后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二,汇报交流:

  1,学习课文的第五,六,七,八自然段。

  2,学习课文的第九自然段。

  因为他们喜爱这世界上的一切,用心去听,就能听到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声音。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将朗读与理解,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

  4,你有神奇的耳朵吗试着用心听一听,看能听到什么声音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是听到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自然之声,自然之语。

  5,指导生字书写:"耳"字不要多一横;"兔"

  字不要少一点,第六笔的撇是一笔贯通下来的;"丛"字不要少一横;"声"字上半部是"士"不是"土"。

  课后延伸:

  1,阅读有关"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文章。

  2,到大自然中去听一听,把你听到的声音写在你的小本本上。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检查读文是否正确,流利。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它们听到了:

  小草伸展手脚——嘎巴,嘎巴。

  蝴蝶扇动翅膀——咝咝,咝咝。

  露珠在花瓣上跳跃——嘀嗒,嘀嗒。

  小甲虫在草叶上弹琴——吱吱,吱吱。

  朗读

  练写

  一要重视教师示范性的读,二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读。注意几个叠词的读法。

  札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配乐读)

  6、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精选】07-23

【经典】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