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3 07:58:2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报酬

  教学目的:

  1、体会书记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体会为什么说巴罗先生让“我”读书是付给“我”最高的.报酬。

  课时:2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学文

  1、自由读书,找到什么是最高报酬?

  2、围绕“最高报酬”质疑。

  3、学第一自然段

  体会:不是说……就是说……甚至……

  有感情朗读。

  4、学生质疑过渡到(2—7自然段)的学习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学习、体会。

  ɑ “他的屋子里到处都是书,真像一个图书馆”

  “这些还只是……第二遍的书”

  抓住“到处”“图书馆”“第二遍”体会书多

  体会到巴罗先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b“他仔细打量了我许久,……巴特写的。”

  抓住“打量许久沉思”体会

  巴罗先生看了那么久在想什么呢?体会巴罗的良苦用心

  小结:这回我们再来说说巴罗先生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再读2—7自然段,用心感受巴罗的良苦用心。

  5、学习(8、9)自然段,抓关键词体会,巴罗的这种良苦用心,效果怎样?

  “那天一回家……我捧着它读了个通宵。”

  通宵,一整夜

  “一星期后……一本好书。”

  体会激动

  微笑笑什么?

  6、我迷上了读书,我爱上了书,同学们设想一下,他在什么情况下读书?

  ___________时,我在读书。

  ___________时,我在读书。

  7、现在,同学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巴罗先生让我读书是付给我最高的报酬呢?

  8、齐读“35年后的今天……”

  板书设计

  (最高)报酬

  让我读书

  (改变命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

  二.初读感知(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ù)曰 父(fù)子相保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探究(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质疑(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塞翁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累(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1.生字、词的幻灯片。

  2.每个小组准备白纸一张,用于课后考虑题一。

  第一课时

  ↘导入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

  “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的类型、新的品种)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新型玻璃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新型玻璃“新”在哪里?有多少种新型玻璃?等等)

  ↘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

  a.同学自学生字,注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b.出示生字、词的幻灯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同桌互读、指名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推荐、解答。

  认读:盗窃、嫌疑、夹丝、粘、噪音、废水、平安无恙、藕断丝连

  重点理解平安无恙:平安,安平稳稳地,没有受害等词语。

  3.巩固练习。

  以组词的形式来作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比一比,再组词。

  型( )费( )付( )

  形( )废( )寸( )

  占( )绸( )阻( )浅( )

  粘( )调( )祖( )践( )

  4.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如:特殊(shū)、仍(rān)然、即(jí)使、调(tiáo)节、处(chǔ)理、奇迹(jì)

  ↘探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考虑: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2.推荐:在全班推荐自身的读书体会。(课文共写了5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复习、巩固、听写8个生字

  第二课时

  ↘回忆、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窜进了陈设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盗窃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和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几种新型玻璃?

  ↘精读课文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默读第1自然段。考虑: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特点:自动报警作用:防盗

  理解: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玻璃的特点才有它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2.读课文,仿照第一自然段独立考虑其他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填在书上)

  3.小组进行推荐。

  每个小组发一张表格,组内同学互相推荐,一起设计表格、填写表格。

  4.全班汇报,老师板书。

  5.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它们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我们把自身了解到的内容说一说,请你用自述的方法。(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就是自身介绍自身)。

  小组互相说,全班推荐。

  6.探读课文,归纳说明方法:

  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明确要求,拓展练习

  1.现在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今天我们也来发明一种新型玻璃。请你仍然用“自述”的方法说一说。

  想一想,你设计的新型玻璃可以用在哪?请你用上“可以……可以……也可以……”

  2.分组推荐自身的设计方案。

  3.每组推荐一个最佳方案在全班汇报。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命年的回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刘绍棠所写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十分朴实的展现了春节的风貌。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词汇,但记叙简朴浓厚,所表现的春节场景栩栩如生。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2.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 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及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民俗作家刘绍棠在他60岁高龄时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儿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生字词。

  灶膛 zào 烙 饼 lào 簸箕 b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g 穿梭 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ui

  大吃大嚼jué 渍酸菜zi 阖家hé

  2.了解“本命年”、介绍作者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刘绍棠:现代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

  四、深入探究:

  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 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五、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师引导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六、拓展延伸

  1、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

  2、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3、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七、布置作业

  在家长帮助下收集家乡春节的习俗材料,通过回忆,写一段自己在春节所见所闻所历的文字(要注意写出民俗风情)。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堂

  ①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食物 ⑦送灶神 ⑧换门神 ⑨过除夕 ⑩拜新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

  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三、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四、作业: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齐读背诵第一段。

  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二、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4、板书内容:

  三、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3、板书内容: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答: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3、完成课后练习(略)

  五、诵读课文,当堂背诵。

  六、自出练习题一页(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15个生字,积累喜欢的词语,了解卖荸荠的小姑娘的品质,能带着对小姑娘的敬佩之情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带着对她的敬佩之情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准备: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的所有生字新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到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当别人有了困难,你会怎样做呢?当你的同学生病了,你又会怎样做呢?(自由发言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根据生字表把课文读正确(教师巡视纠正)

  2、小组讨论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愁云顿消执意不肯拘谨喜出望外

  3、默读课文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自由读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可以分为“买荸荠”“送荸荠”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1)讲因为集市已散,“我”只在一位小姑娘那买了一些剩下的小荸荠。

  第二部分:(12——结束)讲第二天清早,卖荸荠的小姑娘特意挖了半篮又大又好的荸荠送到了病房。

  四、课堂: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卖荸荠的小姑娘的淳朴善良,读出对她的敬佩之情,积累语言,学生自己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课文中小姑娘的优秀品质,那么你觉得小姑娘是怎样一个小姑娘呢?(自由发言)

  二、精读课文分析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姑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了小姑娘什么特点?(边读边动手画句子)

  2、有那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画的句子读听。说一说:这些句子表现了什么?

  “站着一个小小的身影,一件红色的小棉袄------站在屋檐下。”

  “我看见帽檐下是一张充满稚气的十一、二岁小姑娘的脸------湿漉漉的。”

  “她把荸荠倒入称盘,玲起秤杆称了称------我的塑料袋里。”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可爱的,但是过早就为家庭分忧的小姑娘,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淳朴的小姑娘)板书:淳朴可爱

  “我看见门口站着一个穿红棉袄的小姑娘,挎一只------走了过来。”

  “我拉她坐下,她却提起篮子将半篮子------水色。”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小姑娘的语言、神态,表现了小姑娘很羞涩,不好意思,却又很懂事,走进病房后办事很干脆。)

  “结结巴巴地说昨天的荸荠太小不值那么多钱------刚洗过。”

  (这充分表现了小姑娘那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

  3、出示投影: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只在那条水泥路上留下了一行清晰沾着春泥的胶鞋印”

  讨论学习(预示着小姑娘按照做人的准则正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前进。)

  三、全文

  学习了这课文,相信大家已经被小姑娘的这份善良、可爱、淳朴所感染了,所以,希望各位同学学习小姑娘的这种好品质,用做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

  四、布置作业:预习4课扫除阅读障碍

  板书设计:

  3、卖荸荠的小姑娘

  卖送

  淳朴可爱善良

  人生道路做人的准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树教案12-05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饮酒》教案01-12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优秀教案11-08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