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3 08:15:3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

  四、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参考: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五、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六、感受技法

  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

  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七、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练习四》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一些中药;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与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内容有关的成语,积累《三字经》中的一个片段;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讨论班级公约;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歌”、“领”。

  二、教学要求:

  1 .认识中草药的名称,学会读懂、读好一份中成药的说明书。

  2 .学会八个成语及 《 三字经》 中的一个片段。

  3 .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4 .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

  5 .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准课文中出现的7 种中药的药名,初步了解中药的功效。

  2 .学会读懂中成药的说明书。

  教学准备:投影仪 一份 《 小柴胡冲剂 》 的说明书 7 种中药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 .我们平常生病了,都会去医院看病,吃药或打针。

  我们吃的药分成两类:中药、西药。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中药。 2 .你们对中药有什么了解?互相交流。

  3 .中医中所用的中药多以植物为材,也有以动物、矿物为材料的。

  4 . 《 本草纲目 》中就介绍多种中药的材料的功效,是我国医学、医药上的一个瑰宝。

  5 .今天,书上也出现7 种中药药名,读一读,读准它们的音。指名读,齐读。

  6 .出示图片:让我们来认识这7 种中药。

  7 .你知道这7 种中药有什么功效吗?

  二、教学第二部分

  1 .阅读第二部分中奶奶的话。

  2 .自己读这份中成药的说明书,边读边想:从这份说明书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 .现在你能代小芳来回答奶奶的`问题吗?

  4 .好,我们下面来演一演这个场景,分角色扮演。同桌可以演也可以找你好朋友一起演。

  5 .指名上台表演。评比。

  6 .老师这几天有感冒,到医院开了一盒《 小柴胡冲剂 》 ,你能帮老师看看说明书,然后告诉我该怎么吃?注意什么?7 .指名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所学课文 《 永远的白衣战士》 ,学会八个成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字经 》 的片段,并能理解其意思。

  3 .能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一)教学第一部分。

  1 .自己读读这8 个成语,读准字音。

  2 .你会其中哪个成语的意思?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回忆曾学过的《 永远的白衣战士 》 ,来理解成语的意思。

  3 .读了这些词,你脑中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场面?

  4 .有感情朗读八个成语。

  5 .指导背诵。

  (二)教学第二部分。

  1 .读一读 《 三字经》 的片段。

  2 .互相讨论、交流 《三字经 》 这个片段的意思。

  3 .指名说 《 三字经》 的意思。

  4 .有感情读一读,注意抑扬顿挫。

  5 .指导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

  1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羽、弱、器”。

  2 .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 .对,这些字中都有相同的部件,怎样才能写美观呢?

  4 .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师总结:右半边比左半边上头略高一点,下头略低才显得匀称端正。

  5 .师范写“羽”。

  6 .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7 .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再展示写得不好的字,师生共同评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班级之情。

  3 .学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纸毛笔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 .自读课文中的讨论要求.

  2 .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 .班级公约的制定从哪些方面作思考呢?

  2 .互相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可以做一些补充。

  3 .师总结,学生干部在一旁记录。

  三、把班级公约用笔抄写纸上,贴在墙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练习用钢笔写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儿歌。

  4、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斜钩、卧钩”。

  教学内容

  分析本练习的重点是处处留心、积累语言、口语交际、写字。其中口语交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交际”成为口语交际的核心。人的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规范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学生待人处世以及应变的能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三)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1、第一部分。

  本题选用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这是一段抒情性很强的歌词,赞扬了解放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坚守在祖国边疆的豪情。在教学中,我觉得要鼓励学生凭借字典认识生字,反复朗读,读通歌词,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大致理解歌词意思,并引导学生进入歌词所描绘的境界,充满情感的吟诵、高歌。

  附实录;

  师:同学们,“荡漾”就是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那么“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里的“荡漾”该怎么理解呢?

  师:好,你体会得很好!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师:好,现在大家真正地体会了“荡漾”,让我们再来用试着用“荡漾”说说话,好吗?

  师:对呀,优美的音乐可以增进我们的食欲,还有助于我们文明用餐。

  师:用得多好!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这动听的旋律。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被你们说得心都“荡漾”起来!从歌曲入手,孩子学习兴致浓厚。

  如果细细剖析这一教学片断,我们会看到,这个教学细节中,蕴含着“荡漾”教学的“五步曲”:

  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即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其次,引导感知引申义,形容声音的回荡;接着,指导学生在运用中体会辨析,意会“一般形容优美声音回荡”;然后,让学生实现正确运用词语;最后老师运用评价语言巧妙地通过通感提升“荡漾”的运用层次,引领学生一个更高的境界,悟性高的孩子自然能够意会,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只是一种暗示、一种趋势而已,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也无妨。

  教学:读读背背3、第三部分

  1、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这些词语表现少年王勃才气横溢、风华正茂、出类拔萃。当滕王阁整修一新时,王勃应邀参加都督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在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却无人敢答应的情况下,王勃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力透纸背,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真可谓后生可畏!

  (2)在学习中不能孤立地解释每个词语的意思,而要整体地诵读理解,并结合课文《少年王勃》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出类拔萃:草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形容很杰出,超出同类之上。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3、练习读背:

  4、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5、说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6、读背儿歌

  读儿歌并理解积累成语并学会运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识建字底;读写“应该”等10个词语,会用“应该”写句子。

  2、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懂得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感受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第四段浪娃娃推动机器发电的学习。

  教学难点:

  朗读指导2、3段;字型:懂、建、器。初步懂得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感受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细读1、2两节,学会用句式“……多得数也数不清”说话。

  教学过程:

  一、看图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你知道电是怎么来的呢?发电站是怎么发电的呢?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讲人们利用大海的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

  2、出示课题:31 浪娃娃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2、读通课文。

  3、交流:

  1)、指名分节读课文,并正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填空:浪娃娃是()的孩子,他们原来(),后来听了(),去给人们()。科学家让他们()。

  4、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三、学习1、2两节:

  1、反复朗读这两节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试着解答刚才的疑问。

  2、交流:

  1)、根据问题,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补充具体:

  浪娃娃很多。(多得怎么样?)

  浪娃娃老是贪玩,(),这可不好啊。(浪娃娃怎样贪玩?)

  浪娃娃不应(),应该()。(海妈妈叫浪娃娃应该怎么做?)

  2)、句式训练:海**的孩子多得数也数不清。

  天上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海面上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海里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多得数也数不清。

  3、学习生字:数、整、贪、应、该。

  尝试用“应该”说一句话。浪娃娃应该学会什么?你应该学会什么?

  4、指导朗读:谁来做海妈妈,想想**的话怎么读?

  5、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浪娃娃怎样贪玩。

  三、指导抄写生字:

  1、卡片读生字,并说说注意点。

  2、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课前,我利用录象做了课件。上课时,学生看课件说话,能很好的说出浪娃娃的`贪玩,理解了第一节内容,并解决了自学时的疑问,为什么说浪娃娃是海**的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3、4两节,学会生字:奔、哗、懂、建、推、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生字,口头组词。

  2、完成课后题1填空,并纠正。

  3、齐读1、2两节。说说浪娃娃是个怎样的孩子?

  海妈妈教育浪娃娃应该怎么做?

  二、学习3节:

  1、出示课件(浅海区波涛汹涌)说说听了海**的话,浪娃娃是怎么做的?

  2、自由读一读第三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

  1)、理解“海岸、奔跑”。

  2)、从哪儿看出浪娃娃很高兴学做好事?

  3)、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自由准备,指名读一读,并齐读。

  4)、练习说话:浪娃娃听了海**的话(),非常高兴,他们一边奔跑,一边欢叫:“哗哗,哗哗,我们学做好事来啦!”(浪娃娃听了海妈妈什么话,他们怎么高兴?)

  5)、结合学习生字“奔、哗”。

  三、学习第四节:

  1、出示课件:海边发电站。

  2、自由读一读这一节: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

  1)、科学家们听懂了浪娃娃的什么话?他们怎样帮助浪娃娃做好事?看图说说这是上什么机器?(认识发电机、推动)

  2)、学习生字:懂、建、推、器

  3)、朗读这一节,自由读,齐读

  四、朗读全文。

  小结:浪娃娃真不错,听了**的话,在科学家的帮助下,给人们做好事——推动机器发电。

  五、指导作业:

  1、卡片读生字,说说“懂、建、器”的结构。

  2、抄写生字,并评议。

  3、自由朗读全文。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根据课后及作业本作业,设计了两次学课文句式说话的练习,边学边说。这样效果较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

  2、完成扩词练习,作业本题3。

  3、看拼音写词语,完成作业本题2。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读。

  3、完成按课文内容填空,作业本题4。

  4、尝试背诵第四节。

  5、听写这一节。

  6、小结:

  1)、浪娃娃原来怎样贪玩?后来学做什么好事?

  2)、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3)、介绍: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此外,有的发电机是用火力发电,还有的用核发电,如我省的秦山核电站。电给人们带来光和热,有了电,人们的生活、工作就很方便了。

  三、作业指导:

  1、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1)读例句,说说补充什么?

  2)、尝试做,并交流。

  2、完成课后题3。

  3、用“数也数不清”写一句话。

  4、完成课后题4。

语文教案 篇6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精选)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3-06

语文教案03-06

语文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