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3 07:46:5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章,划分出层次。

  2.能够准确理解一些言词和句子的意思,能翻成白话文。

  3.体会的中心意思,背诵全文。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注音:汝(nù)、诳(huáng)、遂(suì)、数里(shù)、唾(tu)、了然(liǎo)、漕漼(cáo cuǐ)、著(zhuó)、咋咋(zézé)、忌(jì)

  解词句:⑴汝:你。⑵诳:欺骗。⑶迟:缓慢。⑷大善:很好。⑸卿:对人的敬称,您。⑹略无重:一点重量都没有。⑺再三:两次三次。⑻了然:完全。了:完。⑼漕漼:趟水的声音。⑽习:熟悉。⑾咋咋:惊叫的声音。⑿去:离开。

  2.内容主旨:

  作者介绍

  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蔡为现在河南省新蔡县。

  划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⑴:宋定伯夜行遇见鬼,装作鬼,并且与鬼同行。

  第二层次⑵:宋定伯途中用机智骗过鬼。

  第三层次⑶:宋定伯勇敢地捉鬼而且卖掉了鬼。

  中心:

  文章通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住鬼卖掉鬼的故事,表现了宋定伯机智勇敢的,文中也寄寓着人终将胜邪的。

  3.特点

  这简短的文章在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⑴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作者通采用虚构的情节,在这虚构中作者巧设宋定伯遇鬼并与之结伴而行的怪异的'情节,将人、鬼放到一处,故事开始就有摄人的悬念。在途中鬼几次盘问,都是对人的怀疑,可见人所处的环境有多么危险。但人都化险为夷。文中鬼盘问一次激起一个悬念,使文章掀起一个小高潮,最后捉鬼便形成文章的高潮。一面宋定伯“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一面鬼“大呼,声咋咋然”,通过对人动作的描写,鬼声音的描写,将紧张的气氛推至高潮。最后卖鬼一段又显得轻松而又风趣,充满了对所谓“鬼”的嘲讽意味。⑵宋定伯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突出。文章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宋定伯这个人物。宋定伯的智慧机智和勇敢主要通过对他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而展现的。例如:当宋定伯夜行遇见鬼时机智地骗鬼:“我亦鬼。”在同往宛市的过程中,又机警地询问:“不知有何所畏忌。”为后来捉鬼做好了充份的准备。在同往宛市途中就这样机智地回答鬼的问话。摸清敌情。从而显现出智慧与机智。后面捉鬼则用了几个动词:“担、执、至”,写出了宋定伯干净利落果敢的特点来。

  测试题

  一、看拼音在( )里填写上汉字。

  1.rǔ( )复谁?

  2.定伯kuáng( )之。

  3.qīng( )太重,jiāng( )非鬼?

  4.鬼大呼,声zé( )zé( )然。

  5.便卖之,恐其变化,tu( )之。

  二、用白话文准确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带点的字。

  1.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欲: 至:

  译:

  2.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习: 勿:

  译:

  3.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

  之: 唾:

  译:

  三、填空

  1.《宋定伯捉鬼》的作者是 的 。

  2.鬼言:“ ?”定伯曰:“ ,故身重耳。”

  3.定伯便 鬼 肩上,急 之。鬼 ,声 。

  测试答案

  一、1.汝 2.诳 3.卿 4.咋、咋 5.唾

  二、1.欲:想。至:到。译:鬼问他:“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定伯)回答说:“想去宛市。”

  2.习:熟悉。勿:不。译:我刚死,不熟悉渡水所以有声,不要怪罪我。

  3.之:它,指鬼。唾:吐唾沫。译:就卖掉它,怕它有所变化,用唾沫吐他。

  三、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衤”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好长句子。

  3.学会积累类似“荡来荡去”这样的词语,并自己能说这样的词语。

  4.我也能想一想在彩虹桥上能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衤”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1.学会积累类似“荡来荡去”这样的词语,并自己能说这样的词语。

  2.我也能想一想在彩虹桥上能做些什么?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猜谜语,引入课题。

  1.教师ppt呈现一则谜语:高高空中一座桥,不用水泥和木料。赤橙黄绿青蓝紫,自然形成真奇妙。(打一看到的自然现象)学生猜到--彩虹。

  2.教师板书课题:彩虹。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虹”,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虹”是“虫”加上“工”,可以利用加一加方法认识,还可以采用换一换方法,“红”的“纟”旁换成“虫”字旁就变成了“虹”。

  3.齐读课题,教师引问:雨过天晴后,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看到彩虹你会想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彩虹》,走上这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圈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ppt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

  3.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1)座: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广”,里面是“坐”。比一比的识字方法,“坐”表示坐这一动作,而“座”通常是座位,让座。组词:座位,让座。

  (2)浇:左右结构。采用换一换识字法,“晓”的“日”字旁换成“三点水”就变成了“浇”。组词:浇花,浇水。

  (3)提:左右结构。采用加一加方法识记,提手旁加上一个“是”就变成了“提”。组词:提水,提高。

  (4)洒;左右结构。比一比方法识记:和“酒”有点像,里边加上一横就是还有“酒”,去掉一横就是“洒”没了。加一加方法“三点水”加上“西”就是“洒”。组词:洒水,洒落。

  (5)挑:左右结构。换一换方法识记:和“桃”有点像,把“木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挑。组词:挑水,挑东西。

  (6)镜:左右结构,采用换一换方式,“仙境”的境,提土旁换成金字旁就变成了“镜”,组词镜子,放大镜。

  (7)拿:上下结构,采用加一加方式认识,合加上手为拿。组词:拿着,加拿大。

  (8)照:上下结构,采用字谜识字:一个日本兵,拿了一把刀,杀了一个人,滴了四点血。

  (9)裙:左右结构,采用字谜方法:龙袍(打一字)组词:裙子,衣裙。

  师重点引导:“裙”的偏旁是衣字旁,衣字旁的字跟衣服有关。如:衬衫,裤,袜,袖。

  5.全班齐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6.去掉拼音读生字。小组赛读。

  7.全班齐读本课“我会认”的词语,小组赛读。

  三、朗读长句,再读课文。

  1.ppt出示文中的长句子,指导朗读:

  ①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了吗?

  ②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了吗?

  ③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顺,读准确。

  (2)指名学生读句子,注意读准确,读通顺。

  (3)老师范读,并提醒学生:看到逗号,要有简短的停顿;看到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应往上扬。

  (4)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句子。

  2.再次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把句子读通顺。

  四、指导书写。

  1.呈现“那、着、到、高、兴”5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5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那”的第三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着”上面是一个“羊”,只不过竖变成了撇,下面是一个“目”而不是“日”。注意“到”结构是左宽右窄。“高”注意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这个口不能写太大,否则不好看。“兴”第三笔是一短撇,最后一笔是一长点,不是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五、板书设计

  11.彩虹

  那 着 到 高 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PPT出示去掉拼音的“我会认”生字。开火车认读。

  2.PPT出示词语,学生分组轮流读。

  2.出示文中长句,分组赛读。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齐读: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1)回顾识字时候提到“座”和“坐”区别。

  (2)复习数量词短语:一( 座)桥 一(条)小河 一(朵)红花

  一(座)果园 一(只)小狗 一(头)黄牛

  (2)仿句练习:天上有 ; 有。

  2.PPT出示第二段内容。

  (1)指名朗读,注意红色我会认的字要读准确。

  (2)学生自读第二段,想一想:“我”走到彩虹桥上想做什么?(我想拿着水壶走到彩虹桥上为爸爸浇田。)

  3.PPT出示第三段内容,学生齐读。想一想“我”拿着镜子走到桥上做什么?(板书:给妈妈照亮梳头)是啊,多么有爱的场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内心深处对妈妈的爱。

  4.PPT出示第四段内容,学生自由读文。

  (1)想一想“我”把秋千挂在彩虹桥上想什么呢?(哥哥看到彩云)哥哥和我在一起时,这是多么快乐的'场景啊!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2)句子里边有一个词语需要我们学习积累:荡来荡去。我们仿照着来想一想类似的词语。例如:走来走去,跑来跑去,飞来飞去,飘来飘去。

  三、指导书写

  1.呈现“千、成”2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2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千”注意第一笔是平撇,不要写成“丿”,第二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成”注意笔顺第一笔横右上倾斜点,第二笔竖撇,第三笔横折钩从横中线靠下一点的位置起笔,第四笔是斜勾,第五笔这一撇不要忘了,最后一笔是点。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我也想一想,说一说。

  1.教师提供范例:

  如:姐姐,你裙边上的蝴蝶结呢?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把它撒向四方,天上不就多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吗?你看见了,高兴吗?

  2.学生想一想,相互交流练习说。

  五、板书设计

  11.彩虹

  水壶下雨 给爸爸 浇田

  镜子作月亮 让妈妈 梳头

  秋千作彩云 哥哥 看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教具准备:

  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的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原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隐秘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信念,向往,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

  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七、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评: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还安排了交流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典型描写,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不但丰富了积累,还教会了学生理性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

  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

  那天晚上的节目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节奏,至少对于观众席上的一位倾听者来说是这样的。当唱诗班唱起《飞翔在远处的娇嫩的雏菊上》时,安妮凝视着天花板,好像那上面有着彩绘的天使;当萨姆?斯隆用动作表演塞克里怎样使母鸡抱蛋时,安妮大笑不止,使得坐在她附近的人们也笑了起来,不过他们是受了她的感染,并非觉得有趣,因为这个选篇即使在阿冯利也已经老掉牙了;当菲利斯先生用最激动人心的语调朗诵马克?安东尼在凯撒遗体前的演说时,安妮感到,只要有一位罗马公民带头,她就会当场站起来参加叛变。

  只有一个节目使她不高兴。当吉尔伯特?布莱恩背诵《莱茵河畔的狂欢》时,安妮拿起罗达默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直看到他背诵结束,而当她一动不动直僵僵地坐着时,黛安娜却把手掌都拍痛了。

  她们回到家里,已经十一点了。她们饱尝了欢乐,又怀着更大的喜悦议论将要到来的幸福时光。每个人好像都睡熟了,房子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安妮和黛安娜踮着脚尖轻轻走进客厅。这是一间狭长的屋子,有门通向客房。屋子里温暖舒适,壁炉的余火把屋子照得朦朦胧胧。

  [评:语文教材及其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的应该是钥匙作用,它通过有限的篇章,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心门,有目的地将学生引领至真善美的世界。但更多的积累感悟,人生观的树立,高尚人格的形成,都应该来自于学生广博的阅读,故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这两个环节特别注重课外的积累,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人间真情的体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最延展至自己的生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检阅》教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