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2-27 10:43:3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汇编5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以及热爱大海的感情。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以及热爱大海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边读文边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景。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课文中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情景,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孩子们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海滨风光图片及有关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看孩子在大海边嬉戏玩耍的场景,他们快乐吗?你想知道他们怎样和大海亲密接触的吗?(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2.查字典理解“珍藏”等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准了没有?句子是否通顺?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踏浪堆城堡拾贝壳看船出海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孩子们是怎样踏浪的?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句子: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

  3.学生自读句子,想象画面。

  4.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5.结合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心中的喜悦,读出大海给孩子们所带来的欢乐。

  6.另外几句,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浪花的可爱与顽皮,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7.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教师小结,交代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了孩子们在海边踏浪的快乐。

  2.一起读第一自然段。

  3.那大海给孩子们还带来了哪些快乐?今天继续学习下面饿内容。

  二、学习课文的二——四自然段。

  1.自由读2、3、4自然段,把你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想一想,你对哪些地方感兴趣?

  2.小组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内容。

  3.全班交流。

  (a)堆城堡:在沙滩上,孩子们是怎样寻找快乐的呢?

  指导朗读。

  他们除了堆城堡,还堆了什么?

  (b)拾贝壳。渴望了解大海的孩子们还想到什么呢?

  4.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整体回归。

  1.齐读课文。

  2.学完了课文,你知道大海个孩子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呢?

  3.师总结:大海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大海也带给了孩子们许多的神秘,孩子们徜徉其中是那样的幸福。

  四、小练笔。试着有课文中的相关词句写句子。

  板书设计:

  小孩与大海

  踏浪

  堆城堡

  乐趣

  拾贝壳

  看船出航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案例]

  一天中午,原本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我,因为临时有事,一直到上课前才赶到学校。没想到,我还没赶回学校,就有一个人来找我。

  这是一位女同志,她走进教室说:“请问周老师在吗?我姓王,是中学老师,请你们告诉周老师,学习心得在这个星期内完成,周六早上一同去交。周老师回来后请她打个电话给我,手机号码是13906152918(还重复了几遍)。”说完就离开了教室。

  上课铃响了,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刚踏进教室,“老师——”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说有人找我。

  “有人找我?”我问,“是谁呀?”嘴上这样问着,心里却灵机一动,何不趁着这个机会让学生学会转述别人的话呢?

  “是个女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小朋友们都在摇头,是呀,怎么忘了问呢?

  “女的?女的范围很广,有老奶奶、阿姨……”

  “是位阿姨。”小朋友继续答道。

  “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穿什么样的衣服?”

  当小朋友们生动形象地将找我的人从头到脚地描述完毕后,我十分高兴地说:“哎呀,那是中学的王老师啊!肯定是她!”小朋友们感到很兴奋,他们觉得这半天没白说。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学会转述”。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转述别人的一件事、一段话。”(虽然这时候还没有学到练习七,我觉得教材的先后顺序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看教师是不是善于利用教材。)

  “转述,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做到准确,不能含糊。谁能把刚才的情况准确地转述给周老师呢?”

  于是,小朋友们又向我转述王老师来找我的原因。

  一位学生说:“周老师,中学的`王老师让你把学习心得写好。”

  我高兴地点点头说:“是中学的王老师找我,学习心得的事我已经知道了。”小朋友们一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学习心得要快点写,这个星期内完成。”“王老师说星期六早上和她一起去交。”

  我笑了起来:“这么多的内容要转述给我,不过,转告不但要准确,还要讲周到。”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周老师,阿姨还说,叫你打个电话给她。”“电话号码留下了吗?”我故意问(其实这个手机号码我知道)。大家都在用力地想,“是1390615……后面的我就不知道了。”“你怎么知道前面的七个数的?”“我爸爸的手机号码前面就是这几个数。”这是另外一个小朋站起来说:“后面是2918。”我夸奖了她,又连忙问:“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记住的吗?”这个小朋友回答道:最后四位数是2918,我把它记作“你(普通话中的èr宜兴话中就读‘你’)就要发”,所以就记住了。

  我高兴地带头给她鼓掌,连连称赞她讲得好:这个小朋友不但认真听别人讲了什么,而且还想办法记位这些内容。只有这样,转述别人的事情才会准确、周到。

  “请大家准备准备,看谁能把这件事说得准确周到。说得好的,老师就奖励一本‘采蜜本’。”

  ……

  [反思]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

  口语交际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与过去的听话、说话有着显著的区别,它强调的是多向、互动、交际,强调的是交际过程中民主平等意识的培养。在本案例中,教师抓住生活中的平常事,让学生转述别人的一件事、一段话,通过这听与说这双方互动的过程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口语交际要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

  “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天地是活的知识宝库,便是活的书。”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让我充分感觉到口语交际训练其实就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在本案例这种真实的情境里,学生们乐于表达,勇于表达,还学会了怎样表达。这才是口语交际真正的目的。

  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利用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我们教师要能举一反三。本案例中,虽然练习七的内容还在学期的后面才能进行教学,但这件事发生在前,如何利用这现成的口语交际情境进行教学,我想这也需要老师们要对全册教材进行研究,抓住生活中的亮点,寻找口语交际的场景。

  如今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得最多的是知识点的传授,是训练点的确立,却恰恰忽视了学习中的人的感受。原本有滋有味的话题,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教师是牧羊人,要把可爱的孩子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2、 学习默读课文,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体会沉香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为了救自己的妈妈,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现在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救母心切的沉香,好吗?(贴“沉香”图片),那么沉香究竟怎样去救母亲,又是否救出了母亲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沉香救母》这个故事(板书:救母)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看看沉香是怎样解救母亲的?(指生答)

  板书默读,教给方法:默读是一种很常见的读书方法默读时嘴不出声,用眼睛看,用脑子想。

  2、交流:你觉得默读有哪些优点?

  3、 师:沉香告诉我,要读书首先要解决生字,现在自由轻声读课文,并把预习时标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4、 同座互读课后生字,不会读的请教同座(互相帮一帮教一教)

  5、 师:都会读了吗?现在沉香可要来检查了,你们有信心读给他听吗?出示字、词认读(带音节的词指生当小老师领读)(出示字卡开火车读抢读)

  6、 师:把字、词放在课文中再读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流利更通顺,并且标然段序号

  7、 分段指名读(指名你认为自己哪段最有把握读好就读哪段)

  师:课文读得不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同沉香去救母好吗?

  (三)、精读课文:

  (一) 1-2自然段

  1、 自读,划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和句子找出后读一读,再小组讨论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2、 交流汇报。(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相机指导:

  (1)“他救母心切,便拜别了师傅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

  A、“救母心切”奔去可以看出沉香着急的心情

  B、把“拜别”换成“告别”行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

  把沉香着急的心情读出来

  (2)看图,比较句子:

  a、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b、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几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几道深涧

  师: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3)比较句子

  a、脚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也不在乎

  b、脚下磨出了一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血痕,他一点也不在乎

  他一点也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不在乎?指导朗读

  想象说话:

  (3)沉香一路上还会碰到哪些困难?

  拓展思维:

  师:是啊|,为了救妈妈,沉香吃再多的苦也不在乎,你现在最想对沉香说什么?

  3、指导朗读:这样有孝心的沉香实在让人感动,你佩服他吗?能读好这一段吗?(自读、指读、齐读、比赛读)

  :沉香的`孝心不但感动了我们,连仙人也被他深深感动了,仙人送他一把神斧,他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他即将跟他的妈妈见面了,那将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二) 3-4段

  1、自读3、4段体会沉香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高兴、幸福)。

  2、大声、自由读这一段,体验沉香的这种心情。

  3、选择你喜欢读的句子读听,说说你读这句话时的心情怎么样?

  4、看图想象:沉香终于要和妈妈团聚了,他和妈妈分别会说什么?

  (1)、同桌互相表演

  (2)、指名汇报表演

  (3)、师生合作表演

  5、指导朗读:我们都为这对母子的团聚感到高兴,带着这种心情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三) 全文、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讲故事,可分段讲,也可以分角色演,下节课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

  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egrave;ng huaacute;ng xuǎn chagrave; lěi

  凤凰 选 好树 杈垒 起

  wěn yaacute;n tuograve; shugrave;

  安 稳房 檐唾 沫舒 服

  cāo jigrave;n qiě

  粗 糙不 仅 而且

  三、听课文录音,思考预习题2

  四、读懂课文内容

  (一)提问:“群鸟”指的是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

  1。“群鸟”指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

  2。群鸟向凤凰学艺。

  3。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

  (二)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哪些鸟仍旧不会搭,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

  1。猫头鹰仍旧不会搭窝,没有窝住。因为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凤凰讲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读有关课文。)

  2。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因为他们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

  老鹰听刚说要在树上搭窝,就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就飞走了。所以老鹰的窝只是几根树枝搭成的。(读有关课文。)

  乌鸦听说要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以为自己会搭窝了,就飞走了。所以乌鸦的窝是用许多树枝垒成的。

  麻雀虽然把窝搭在房檐下,却不舒服,因麻雀只听凤凰说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样就飞走了。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三)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窝为什么这么好?)

  小燕子认真地听完凤凰讲怎样搭窝,学到了本领。

  小燕子很虚心,从头至尾都认真听凤凰讲怎样搭窝,听完还向凤凰表示感谢,他真学会了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四)谁能给这些鸟的学习态度,按从差到好排排队,并说出排队的理由。

  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了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他没学到本领,不会搭窝。

  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他们搭的窝都很粗糙。

  小燕子学习态度认真,搭的窝最漂亮、结实又暖和。

  五、按课文内容填表

  六、教师先指导填一行,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七、小结·提问: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唯独小燕子搭的最好。

  八、作业: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同上表)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提问:小燕子学习用泥垒窝一共有几道工序,按顺序说说各是什么

  先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并用带点的词说话。

  “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

  1。叼、拌;2。垒;3。铺。

  用“先……再……然后……”造句。

  三、学习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不虚心就学不到本领。

  (二)不认真学习,就学不好本领。

  (三)要耐心地学完,才能学到本领。

  (四)只有虚心、认真、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四、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各种鸟的不同语气。

  (一)凤凰: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它的话要读得亲切而耐心。

  教师示范:“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学生每人自己练习,只读凤凰说的话,然后指名朗读。

  (二)提问:读猫头鹰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猫头鹰不虚心,认为凤凰“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应读出骄傲的语气。(读猫头鹰的话。)

  (三)提问:读老鹰、乌鸦、麻雀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1。老鹰、乌鸦、麻雀只听了一部分就以为学会了,也表现很不虚心,应读出洋洋得意的语气。

  2。课文中三、四、五小段写凤凰的话时,为什么后面都用了省略号?

  这里表示凤凰的话还未说完,这些鸟就不耐心地打断凤凰的话,朗读时这些鸟的话,要和凤凰的话紧紧接上。

  练习这三段朗读时,只读对话,不必读提示语。对话的连接要紧凑。

  3。分角色朗读练习。

  (1)一人读凤凰的话,三个小组分别读一种鸟的话,注意语气和对话的衔接。

  (2)指名4人练习朗读。

  (四)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排练成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鲸》教案12-2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2

小学语文教案08-26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04-06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