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1-12-17 09:17:5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词,掌握“唾”的写法,掌握“喱”在文中的读法,通过小资料了解蜥蜴。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3、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4、通过练笔,让学生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们的真情。

  教学重点: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让学生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们的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读有关离别的古诗。

  2、再过一个多月,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踏上新的路程,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去开辟自己的未来。你可曾想过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你将会做点什么?

  3、学生畅所欲言。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莫斯卡了解他和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回答问题

  3、检查自读情况

  A熟读人名:乔万尼·莫斯卡

  马蒂尼里,克利帕,安东尼里,马尼利,斯巴多尼

  奇奥蒂尼,达尼埃里

  B、生词:

  害臊,抽噎,簇拥,腮帮子

  搬弄是非,热泪盈眶,噙着泪水

  烟消云散,衣冠不整,聊以。

  C、我脸上还有黏糊糊的唾沫印儿哩。

  指导“唾”的书写,“哩”的读法。

  D、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2、学生畅所欲言:调皮、捣乱、不好好学习、勇于认错、热爱老师……

  3、从哪些语句让你们感受到这群学生是这样的?用直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写批注。

  4、小组交流。

  5、汇报交流

  过渡:可是,就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他们就要分别了,这群调皮的学生是怎么做的呢?(圈圈、画画)

  6、生反馈:马蒂尼里噙着泪水朝我走来,其他的孩子跟在后面,把我团团围住。

  奇奥蒂尼也是热泪盈眶。“没什么,老师,现在我这儿都长了个茧子了。”

  “老师,”马蒂尼里抽噎着说,“那条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于是,斯巴多尼鼓起挂着泪珠的腮帮子,发出那种古怪的声音。

  7、指导体验马蒂尼里、奇奥蒂尼、斯巴多尼的感情,利用课件了解小资料中的蜥蜴,指导个别读。

  8、指导围绕课题引读这四个句子,体验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之情。在学校的最后一天,马蒂尼里……在我当老师的最后一天,奇奥蒂尼也是……在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最后一天,马蒂尼里……在这座城市的最后一天,斯巴多尼……

  小结:没有刻意的修饰,一切都是真心的流露,作者用真实的语言,表现了一群真实的孩子,真实的感情。(板书:用真实的语言,表现了真实的人,真实的.感情)

  9、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想象师生的不舍。“同学们,你看见什么了?”

  课件:(下课铃声响起)

  为什么平时听起来那么轻松、愉悦的下课铃声此时从院子里传来,穿过走廊,闯进教室,揪紧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呢?

  以至于马蒂尼里跳起来,拥抱我,吻我的脸颊,在我脸上留下了唾沫印儿。他们抓住我的手,拉着我的上衣。达尼埃里把那几张瑞士邮票塞在我衣袋里,斯巴多尼把他的笔帽也塞给了我。

  全班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为什么呢?(学生对老师的爱)

  小结:几个动作,透露的是学生对老师那浓浓的爱意。指着板书,依然是真实的语言,表现了真实的人,真实的感情。

  10、课文中处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但又没有直接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

  指导读最后一段。体会双重否定的好处。

  对,这种感情不直接写出来,就叫间接抒情,它也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群调皮可爱的学生,他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与老师依依惜别,这份真挚的感情,这份纯真的师生之爱,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

  这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学生送我情啊。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依据: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语文教案 篇3

  全新的教学理念呼唤着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双主教学”应运而生。学生带有主体意识主动地去发展是双主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热情,使学生自觉的接受教育,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根据“双主”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我是这样设计《南海上的明珠》这一课的。

  一、说教材

  《南海上的明珠》一文是西师版第7册四单元中的一篇批注文章。作者林惠琼,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景物聚焦”,《南海上的明珠》这篇课文,让学生继续陶醉在风格各异的景色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初步懂得景物的写作方法,感悟美的意境。文章以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海南岛的美丽和富饶。作者从“丰富的物产”、“风景优美”、“揶林风光”、“听浪观日”这4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丽富饶。表达出作者对海南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在阅读分析理解文章中归纳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领悟感受海南岛的美丽和富饶。但对远离大海的内地孩子许多植物和水产也都没有见过,还有那迷人的海滩和椰林秀丽的风光缺乏感受和体验,学生在理解上就有困难一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目标:能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式,感受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课语言通畅易懂,描写细腻贴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海南岛的美丽和富饶。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感受海南岛的美丽和富饶,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海南岛的特点用准确的词句进行描绘的方法。海南岛景色迷人及丰富的物产,对于远离海域的大海的孩子来说,都缺乏对海南岛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时是一个难点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安排为两课时。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进一步渗透新课标理念,我以学生为主体,选择“以读代讲的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配合演示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到美的意境。

  六、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去感知语言材料,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让学生通过“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来感受内容、体会情感,实现目标的达成。

  七、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

  1、欣赏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来》。

  2、师谈话揭题:歌中介绍的天涯海角就在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地方——海南岛上。要体验海南岛的神奇与美丽,当然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下海南岛的风光吗?让我们一起踏上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吧!

  (二)、自读品味,感悟“富饶美丽”

  首先,我以“抓住作者形象地将海南岛比喻成南海上的一颗明珠一题”为主线,让学生自由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出描写富饶美丽的总写的句子。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根据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师在引导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课文,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然后,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教师随机出示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从“不同季节”“不计其数”来说明“物产”、“水产”、“矿产”种类多、数量多,我们从中来体味海南岛的物产丰富。这样,图文对照,让学生形象的看见海南岛物产丰富,寓美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最后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诵读美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以读感悟,熟读精思,读出情感,达到增强理解,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体会“风景优美”、“椰林风光”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我将让学生分小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读悟结合,精读第3、4段

  1、自读自悟学习第3段:课件展示理解

  (1)可用“读读、勾勾、悟悟”的方法学习,说说本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交流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理解“郁郁葱葱”、“滔滔奔流”“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嬉戏追逐”一望无际的海滩,沙白如银,各种颜色的贝壳碎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眺望大海,风儿和海浪好像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溅起千万朵白莲花般的浪花,海潮哗哗。,渔帆点点,景色十分迷人.

  (2)背一背: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3)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这个段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4)诵读第3段,小结:这个段从五指山的热带雨林、滔滔奔流的万泉河、美丽壮观的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景。

  2、同样用“读读、勾勾、悟悟”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那些词句来描写景物的?交流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感受文中的语言美。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第4段。

  (1)分组学习,讨论交流。

  (2)全班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等,可借助音像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如教学句子:“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课件出示椰子林的画面,让学生在看看议议中体会“屏障”。

  海南岛的椰林风光最惹人喜爱。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树形奇特,树干没有分枝,树梢上的绿叶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伞下果实累累。海风吹来。绿叶摇摆,仿佛在向人们招手。

  a、想一想:“一片片”、“一道道”、“屏障”、“棵棵”、“大伞”这些词语用词作用?

  (描绘出海南岛椰林的茂密与挺拔)。

  勾一勾:椰树的外形特点

  b.让学生自己说说将椰子林比喻成“屏障”好在哪里。

  c.想象情景,指导朗读。

  (3)找出这个段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自主学习第5段。

  朗读第5段,领略海南岛清晨和傍晚的美景,感受作者对海南风光的赞美之情。

  分小组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是读中感悟。教师在巡视中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质疑,解疑;如何归纳整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此同时,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家乡。最后,全班交流。

  本环节的教学,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诵读美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以读感悟,熟读精思,读出情感,达到增强理解,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教学上,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逐句的讲解,而是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讲为主线,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教师相机出示的重点句子,都非常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展示,内心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就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愿意读。

  我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四)、抓住重点,升华情感

  课件提示,板书

  在学生感悟了海南物产丰富后,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以优美的语句向我们描述海南岛优美的风景和迷人的椰林风光,体会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再次感知,教师总结:

  最后,全班交流。

  此环节的教学,我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八、设计特色

  在本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了以下二个特色:

  1、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抛弃传统讲解,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训练为主线,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4.培养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解反复的写法在感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2、培养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2、培养主动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合作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我”在钟楼读书,享受到了那些乐趣?

  四、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2.教师相机教学下列句子:

  “小刺猬弟弟、小白兔弟弟、小青蛙弟弟,都坐在幼儿园的小椅子上了

  师:能不能把这句改成“小刺猬、小白兔、小青蛙都坐在幼儿园的椅子上了……”?

  指导学生比较、体会作者对书中小动物们的喜爱之情后感情朗读。

  “……看见小松鼠弟弟背起书包,从澳洲大沙漠跑来了;随后,看见长颈鹿小弟弟从非洲

  坐一条独木舟来了……”

  师:熊猫生活在哪卫?看见从澳洲和非洲来的小动物,生活在中国的小动物心情会怎样?

  作者的感情呢?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作者的喜悦。

  “我看见熊猫阿姨向长颈鹿小弟弟看了一眼,长颈鹿小弟弟马上踏着舞步在草地上跳舞厂。”

  师指导学生休会动物们之间的默契,感受幼儿园小动物们的快乐心情。

  3.说说作者从这个故事中享受到哪些乐趣。

  相机指导学生从下列句子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我赶紧把书翻下去。”

  “我好像听见书里有一阵音乐传来了……”

  “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它原是一座钟楼。”

  感情朗读。

  4.小结:在钟楼里读书,作者认识了好多可爱的动物,被小动物们的快乐情绪感染着,这就是作者读了这本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挑剔伉俪慰藉暮霭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

  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3、第二部分

  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3、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亲人、爱同学,爱家,爱祖国,有奉献爱的愿望,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

  2 识字24个;在生活中识字。

  3 写字6个;注意笔顺:先撇后捺。

  4 词、语、句练习句型: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5 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背诵。

  6 口语交际按照简单的提纲介绍自己的家。

  7 学法和习惯继续学习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亲请,体会亲人的爱,也准备付出自己的爱。同时渗透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教育。

  2 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

  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

  字词卡,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谁来介绍一下在你家里都有些什么人?

  2 我们的好朋友冬冬也也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想不想到冬冬家去看一看?

  3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冬冬的家。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

  1 冬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看。

  2 示图:你看到了谁?他们都在干什么?

  三、初读课文。

  1 听录音读。冬冬的家多么幸福啊,冬冬在这么温暖的家中幸福快乐的长大,你想听听冬冬是怎么说的吗?请听(出示录音)

  2 自读课文。你们想不想也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周围的小朋友。

  (通过孩子们熟知的卡通人物冬冬来引出课文,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自读,在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会读的字问周围的人,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3 指名读文。其余同学当小小评论家,。

  (通过让学生当小小评论家,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精力,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读课文)

  四、游戏识字。

  1 智慧树。

  A 课文会读了。课文中的字大家都认识了吗?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老师这里有一棵智慧树,谁认识哪个字就来把智慧果摘下来在课文中贴上。

  B 学生领读生字。

  谁有好办法记住大字?

  谁能用家组个词?

  (学生有着个别差异性,要让那些早以会了的学生有施展的机会。在识字的过程中穿插组词练习及培养学生探究识字的习惯)

  2 开火车读词。

  3 找朋友识字。

  请小朋友们拿出生字卡片,同位来做识字游戏。

  全班检查。

  4 故事中识字。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朋友们,我们的好朋友冬冬要去知识王国探险,在通往知识王国的道路上,有许多艰难险阻,不过,只要我们拥有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到达知识王国。

  在课件中出示:

  1 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2 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也爱。

  3 爱我,爱我,我也爱。

  (通过课件,再次出示生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读生字,并且穿插练习并列复句,到达知识王国,使学生渴望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五、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 老师知道你们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家,非常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想把自己对爸爸妈妈热爱的感情读出来吗?

  2 自读。加动作背诵课文。

  3 指名读。

  4 小朋友们读的多好啊,谁想来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

  (加强学生对家庭的爱)

  六、课外作业:

  画一张全家福,明天的语文课把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开心的时候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自己绘制图画,把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开心的时候介绍给大家,既注重与艺术科的交*整合,还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交际话题和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春》教案03-08

语文《养花》 教案02-13

语文草原教案02-13

语文《桥》教案02-25

《语文园地》教案02-26

【热】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阅读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