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5-23 09:19:1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 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30余篇优秀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学设计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家”做为掌握某种专门活动的人的意义

  过程方法

  1、通过学习课文,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正侧面写作方法。

  2、指导学生朗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虚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揭题,板书课题

  2、质疑:大作家是谁?小老师呢?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读字词,分节读课文,提出不解的词讨论。

  3、能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吗?板书人物名称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读课文,找出转换情节的两个关键词:临别时 事后 (加上“有一次”)

  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分部分请同学读课文,说说各部分写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作业: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找找关于萧伯纳的资料

  板书设计:

  10 大作家的小老师

  萧伯纳 娜塔莎

  有一次

  临别时

  事 后

  第二课时

  一、题目切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请你读一下课题(指名学生读题)。

  作家就是作家,为何要加一个大字呢?说明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大作家”?(鲁迅、冰心、高尔基等)

  [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谁能读好这句话。

  2、你们叫过自己的老师为小老师吗?为什么加个“小”字呢?

  [出示:露珠—小露珠 鬼—小鬼 可爱—小可爱]

  发现什么没有? “小”给你怎样的感觉?(更讨人喜欢。形象更可爱。)

  3、娜塔莎讨人喜欢吗?请大家轻声读第一节,划出描写娜塔莎的可爱之处。

  谁来读你画的句子?[生读] [出示:小姑娘的图。]

  是她吗?可爱吗?谁来把她读得再可爱一些?

  4、一起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二、学习重点段落,走近萧伯纳

  1、我记得上节课,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

  [出示: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你们一起浏览全文,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哪位同学先汇报一下自读收获。

  3、一个小姑娘怎么会使萧伯纳明白道理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临别时的对话。

  [出示:第二节第一次对话内容。]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所以你们认为萧伯纳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说)

  4、[出示:有一天,萧伯纳接到一位小姑娘寄给他的信,信中说:“您是一位使我最折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的小狮子狗。它是我过生日时候亲戚们送给我的。不知尊意如何?”萧伯纳回信说:“亲爱的孩子,读了你的信,颇觉风趣盎然,我赞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

  这是个怎样的萧伯纳?(幽默)

  [出示: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这又是怎样的萧伯纳呢?(有童心)

  5、现在你还认萧伯纳是在自夸,炫耀自己吗?

  [出示:他想……]原来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显赫的身份给小姑娘和她的妈妈一个惊喜。目的是善的',但方式却有自夸之嫌,大家请看图 [出示图片] 注意动作,同学们,站起来模仿一下好吗,站起来,把自己当在萧伯纳,一起读一下第二节。

  三、走近小姑娘

  1、可是,小姑娘有没有像萧伯纳想像的哪样惊喜万分呢?那个词可知萧伯纳的确是没有想到。(生找出“出乎预料”)

  他“预料”的是什么?小姑娘也许会?(可以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结果呢?(生答)这就叫“出乎预料”。还有一个字也说明了这个意思,什么字?(竟)

  [出示:请你……和图片]

  你觉得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自己的理解读一下这句话。

  口吻相同,语气也相同吗?请两位同学分角色地读一下这两个人的话语,注意,一定要把握人物的特点。[生读、女生与男生](评价)

  2、出示:第四节

  什么叫“为之一震”? 他被什么震惊、震撼了? 他意识到了什么?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

  四、思考

  是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出示:第五节]

  1、谁来读一下这段内容。说了几句话?第一句:关键词是什么?第二句:关键词是什么? [板书:不能自夸 平等相待 永远谦虚]第三、四句又告诉我们什么?

  2、“她是我的老师”也就是说“ 是 的老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萧伯纳对小姑娘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感激、尊重)

  3、现在明白“大作家为什么拜小老师了吧?”用自已的话说一说。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萧伯纳?

  五、作业

  同学们,当我们再来看课题时,我想再问问你们,称萧伯纳为“大”作家,仅仅是因为他写的作品多吗?还因为什么?

  课后有一个复述课文的要求,谁能在板书的提示下,讲讲这个故事。

  六、课外拓展

  1、读一读关于谦虚待人的名言、小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文章内涵:

  问:由本文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但当他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一著名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人的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

  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心悠然,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这种具有自己独立心性见解和自由人生态度的生存方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称为“高人境界”。

  现实人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欢乐安逸时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要以从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时现实人生,从春天的一丛小草一只蝴蝶中,从秋日水中流动的月影里,发现美之所在,找到快乐的源泉。

  音乐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妻子婚后在贫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睛中,他们一定看到了快乐。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恼,有很多打不开的名缰利锁。人为追求名利而四处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从容不迫。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将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为在生命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困兽,丧失了生活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径,体现了晋人那种任性自然、超迈玄远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结束语:

  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奔命。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那皎洁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

  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求。

  愿我们每个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焕发“丰盈饱满”的气象!

语文教案 篇4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2。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采用激趣法,让学生理解本文题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学习反问修辞方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的解读能力;透视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旅鼠之谜》用记叙、主要是对话的方式讲述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旅鼠繁殖能力之强堪称动物世界之最,每当繁殖高峰,就会出现奇怪的自杀行为,或招引天敌,或死亡大迁移。教学本文,让学生明白:介绍知识的也可以不拘一格。应该努力创新,应该考虑怎样讲效果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教学本文,让学生品读抒情的语言,体会浓郁的抒情色彩;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着重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理解想象奇特的艺术美;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2。五篇科学文艺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蕴涵丰富,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要注意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而且要注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从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要使学生懂得,不掌握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缺乏人文关怀,盲目的短期行为必将造成公害,毁坏自己的家园。

  3。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是多样的。本单元有散文、有报告文学、有科幻小说。《敬畏自然》《旅鼠之谜》《大雁归来》三篇散文也各不相同,有侧重议论的,有侧重说明的,有侧重抒情的。教学时,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4。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尽可能提供相关背景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的习惯。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敬畏自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提示: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宜分解成几个问题:其一,“敬重自然”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其二,“畏惧自然”是不是意味无所作为?其三,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这些话都充满敬重的意味。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提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3。句意理解

  ⑴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提示: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⑵以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⑶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提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4。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提示: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5。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提示:本题旨在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与作者平等对话。学生不仅要发表看法,而且应尽量说出根据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根据事实来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精读课文,找出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作用。

  提示:⑴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面来品读。⑵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读后的感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然后再全班交流。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先看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再看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再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作者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使具有震撼人心力量。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提示: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

  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讨论:假如你是当年xq建设兵团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然后交流各自看法。

  提示:“事后诸葛亮”语带贬意,但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教训必须总结,吸取。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假想,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入领会课文。

  4。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提示:运用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列数据等说明方法,抒情等表达方式。

  《旅鼠之谜》

  1。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提示:第一大奥秘是,旅鼠繁殖能力惊人;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2。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它的写法能不能叫做“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可以这样探究,先用记叙的要素来衡量。记叙的要素应该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的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可是这篇记叙文很特殊,它所叙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

  这篇“记叙文”还有一个特点,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而且丹尼斯的话大段大段的,讲的都是旅鼠的奥秘。这样看来,说这篇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是不错的。从文体上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杂交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

  可见,介绍知识的也可以不拘一格,应该努力创新,应该考虑怎样讲效果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3。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提示:可以提供下列材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xx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篇末写丹尼斯说的话:“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第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研究当然不能没有功利目的,但是功利目的不能太狭隘。对于旅鼠,自有一批动物学家和动物行为专家怀着极大的兴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们离开繁华的城市和温馨的家庭,来到边远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

  第二,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的失败,说明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需要调整,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第四,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4.读整篇课文,真像读有趣的故事一样,叫人越读越起劲,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叙事文学讲究波澜,讲究高潮,仔细揣摩课文的谋篇布局,可以发现,这篇科学小品也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而且讲究结局的有趣和隽永,所以我们会越读越有兴趣。

  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两大奥秘虽然至今还是一团谜,但总与繁殖有关。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第二大奥秘、第三大奥秘都是自杀行为,但是第三大奥秘比第二大奥秘更神秘。所以这样的总体结构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再说对话的详略,丹尼斯讲述前两个奥秘之后,写“我”的反应都比较少,对于第一大奥秘,我由怀疑而计算,由惊讶而感叹,对于第二大奥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陷入了迷惘的深思”,气氛与前不同,行文显出波澜。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谈兴前所未有,如同叙事文学作品的高潮,一问一答之间,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篇末,又有丹尼斯发人深思的感慨和让人始而惊吓继而发笑的举止,又庄又谐。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味。

  5。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提示:本题意在迁移应用,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研究自然。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写法,研究怎样写出一个“奇”字,让读者真正感觉奇妙。

  《大雁归来》

  1。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⑴作者为什么喜欢归来的大雁,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大雁飞临沼泽时的种种动作,为大雁栖息农场而骄傲?

  ⑵作者为什么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声,而且他把它们的鸣声称之为辩论、议论、集会、发言?

  ⑶作者为什么对大雁对动物有这样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有怎样的理念?

  提示: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2。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提示: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现代化固然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利,但是自然界自有无可替代的情趣,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3。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⑶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提示:

  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⑵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⑶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4。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大雁”的诗句。

  提示: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

  《喂——出来》

  (一)课文内容理解

  1。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

  提示:是虚构—幻想。

  2。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什么意义?

  提示:环保话题。意义略,言之有理即可。

  3。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提示:表面无底,其实未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4。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提示: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5。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

  提示:人类生存的地球。

  6。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

  7。小说中写了几类人?这些人有何共同点?你觉得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提示: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类人。

  8。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提示: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怎样展开想像?可以通过画“情节链”,来揣摩作者的想像活动。

  2.探究想像与现实的关系。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耳闻目睹,人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再问一个“为什么”: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垃圾与三废?由此悟出人们的幻想,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这篇科幻小说用幻想的无底洞讽刺了人们的幻想。

  (三)拓展延伸

  1。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2。你身边有哪些城市垃圾?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的吗?

  3。除了垃圾以外,还有什么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4。续写《小石头飞出之后——————》

  提示: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头之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2、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习作

  一、引言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三、学生准备

  1、一进“大看台”:

  ⑴ 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⑵ 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⑶ 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⑷ 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⑴ 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⑵ 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⑶ 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⑷ 出色的演童话故事。

  3、交流收获。

  四、学生作文

  【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第一个板块“吟诵青春”中,我们在诗歌的吟诵活动中一起礼赞了青春,体验了青春的激情,明确了青春的使命,在接下来的“体悟人生”的板块中,让我们一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交流青春话题,感悟多彩人生。每个人对生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说人生是一部书,从第一页写到最后一页结束;有人说人生是一部影集,满载着不同生命阶段的照片。在张洁看来,生命如四季,今天让我们走入张洁生命中的“我的四季”。

  (二)1。作者简介:张洁,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理解题目的比喻含义(人生——四季),概括春、夏、秋、冬各自的人生阶段,为什么说生命如四季?

  四季人生阶段经历

  春少年播种

  夏青年耕耘,浇灌

  秋中年收获

  冬老年品味、反思

  4.分组讨论,关于文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结合课后练习

  要求:(1)含义;经历;体会;写在纸上(2-3句)

  (2)分组,明确责任,记录发言。

  (3)15-20分钟

  5.小组发言,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6.学生自由发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对个体的启示,教师总结:

  人生重在过程,重在经历,失败也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失败,成功还有何意义?只要认真地努力过,付出过,无愧于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大家珍惜生命的过程,走好属于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三)板书设计:

  四季人生阶段人生经历

  春少年播种

  夏青年耕耘、浇灌

  秋中年收获

  冬老年品味、反思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体悟人生”板块。

  2。完成教材“设计未来”板块上相应的练习。

  3。和父母共读《十八岁和其他》一文,完成活动体验一练习,充分准备后开展一次语文活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特殊母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

  2、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是怎么办的,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呢?(学生讨论回答)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儿子生病发烧时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谁先找到其中的原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进一步学习课文。

  3、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重点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思考: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小组内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进一步阅读时解决。

  教师点拨: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小结:题目中的“学会看病”指的是让谁学会看病?母亲为什么要求儿子自己去看病?你觉得母亲的行为合适吗?为什么?

  四、作业设计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培养你的自理能力,当时你的的想法又是怎样的?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会背诵第四自然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VCD光盘、录像机。

  五、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七课(指课题,学生齐读),大家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整体的感觉是什么呢?(板书:美丽、富饶)

  2、交代任务

  那么,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层次分明、具体地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理解课文二~七自然段。

  [点评:有目的地组织复习,激活了学生相关已知,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同时,简练的导入渗透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能读书、主动发展。

  快速自由读二——六自然段,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

  1、导学,自读感悟。(学生自主定向,按多数同学意见)

  师:老师和多数同学一样,最喜欢第四自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点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教学的根本点和立足点,向这样按学生的“要求”设计教学、调控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员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

  (1)按照学习一个自然段的方法读这一自然段,然后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抓重点词语谈谈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理解。

  ①当学生谈到第二句话“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时,屏幕出示书中插图,找一生到前面指图说说分别说的是那些鱼,然后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图画,并充分展开想象,说说书中没有写到的鱼的样子是怎样奇特,姿态是怎样优美的。

  ②帮助学生理解“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A、“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

  B、从哪里可以看出鱼多?(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回答)

  C、看录象欣赏画面。(进一步感受鱼多)

  D、看完这段录象后,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3)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指名读(师适当加以点拨、范读)

  (5)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理解这段内容的?

  [点评:在上述环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看看、读读、说说中,感悟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图白”和“文白”启发学生想象,再度调动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同时,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既积累了规范语言,又培养了语感,并且为下阶段的“放”打下了基础。]

  2、自学,自读运用。

  (1)(屏幕出示读书要求)按照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读自己喜欢的那个自然段,并练习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哪儿的什么、怎么样。

  (2)组内交流。

  (3)自学汇报,形式自选(朗读、讲故事、表演)

  [点评:第二、三、五、六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大同小异,运用迁移规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去发现、去感悟。]

  (4)小结过渡:西沙群岛是如此的美丽和富饶,那么岛上的英雄儿女们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齐读第七自然段。

  (5)总结(看板书):这篇课文作者先概括地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然后按照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抓住事物的颜色、形态、动作等特点,具体地写出了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最后又概括地写出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6)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7)评价课文,谈收获。

  [点评:这是一个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的过程,重在培养学文的能力。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创新的意识。]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1、 屏幕出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试从颜色、外形、动作等方 面抓特点说说你喜欢的动物

  (2)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先用一句话概括地说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再用几句话具体说明这个特点。例如:广场的花坛里开满了各种鲜艳的花。

  (3)背诵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评: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水平不同,练习题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2、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3、典型汇报。

  (四)拓展运用,创造想象。

  1、导语:同学们,《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老师不知教过多少遍了,每当教这一课时,老师就会想起那首美丽动听的歌,大家想知道是什么歌吗?(播放: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2、作业:

  (1)今日的西沙群岛是美丽的富饶的,那么明日的西沙群岛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课后老师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明日的西沙群岛”为题写一篇日记,明天早晨晨会的时间我们一起来欣赏你的杰作!

  (2)同时,感兴趣的同学可学唱这首歌。(伴随着歌声下课)

  [点评:课后的导语和作业的设计富有创造性,既是知识的迁移、语言的积累,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伴随着歌声下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使学生热爱西沙、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植树》教案06-15

语文《公输》教案08-05

语文《画》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

【推荐】语文的教案02-23

语文《荷花》教案02-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