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19 17:20:0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汇总六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相关知识;

  3、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4、领会纳米的新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难点: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水平。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新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2、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1)[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使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新奇的纳米技术》,多媒体出示标题:新奇的纳米技术。

  3、提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什么叫纳米机器人

  阅读汇报

  (1)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但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二)再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

  1、列数字:

  1)、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2)、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但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

  2、作比较: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3、举例子

  1)、冰箱中的纳米涂层;

  2)、碳纳米管天梯;

  3)、纳米机器人。

  三、细读课文,感受“新奇”。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

  1)、冰箱中的纳米涂层;

  2)、碳纳米管天梯;

  3)、纳米机器人。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衣食住行)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使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新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相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

  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这种玻璃的神奇之处全在于它穿上了40纳米厚的二氧化钛“外套”,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1/1500。自净玻璃上的纳米膜与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反应,会产生双重作用:其一是催化作用,即能够使可见光中的远紫外线分解落在玻璃上的有机物,使有机污物化为乌有;其二它能使玻璃表面变成亲水性的,能把雨点或雾气变成一个薄层而使玻璃表面湿润,并洗掉玻璃表面的脏物。通常,这个涂层被光照“充电”5日后,夜间也能工作。)

  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纳米材料陶瓷;

  图片3:纳米汽车坐垫

  ……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相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人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8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3.感悟课文,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培养自主、自强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难点:

  交流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最想干什么?当你们做自己最想干的事时,你希望爸爸妈妈阻拦吗?

  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识字: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放课文朗读带,学生认真听。

  2.出示自学提示:

  ①请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③小组内交流识字情况。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游戏:比一比谁认得多。

  5.分段朗读课文。互评。

  三、学习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8个字。认读会写字。

  2.仔细观察,交流写字建议。

  3.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老师范写“邀”字。

  4.从这些中选择3个字,每字写两遍。

  5.学生互评。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回去后再正确流利地读读课文。

  2.把田字格中其他的字写一写。

  3.你有什么幻想或渴望?自己准备这方面的.说话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认读下列汉字并口头组词。

  阻 宙 叩 曾 掘 吻 芬 述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说一说:

  你读懂了什么?哪儿不明白?

  2.引导学生朗读感课文内容。

  作者要去干什么不希望妈妈阻拦他?你能体会他的心情吗?

  (老师及时板书,并启发感情。)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组织朗读比赛。

  4.评价,小结朗读情况。

  三、拓展说话:

  1.你有过什么幻想吗?用“我希望”或“我渴望”说几句话吧!

  2.互评。

  3.鼓励:我们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渴望,我们对世界、对自己充满了好奇,我们渴望自强自立。

  四、积累词语:

  1、读我的词语库。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补充词语库。

  五、小结。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探索宝藏

  2、妈妈,请别阻拦我 亲吻鲜花,歌唱劳动

  渴望风雨,遨游大海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自的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制的发展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教学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统一的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化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灵性服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3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练习带有感情色彩的朗读。

  【教学手段】

  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语言文字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

  (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⑴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⑷认读“云彩”“飘落”。(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话。

  ⑸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3、读理解“问”、“回答”。

  ⑴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⑵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⑶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

  ⑷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哪?”引导学生读大雨点的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4、读“方”。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5、同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借助课件阅读,使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调动视觉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形象感知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读中悟

  1、学生自主读第5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教师边范读第5自然段,边演示雨后草长花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3、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让学生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

  ()从()。

  4、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5自然段。

  5、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第5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7、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尊重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差异,不设定统一感受知目标,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做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五、悟中品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2、全班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读。交流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互相评价。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表化表现,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应引领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背诵第15自然段。

  2、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花园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花园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以及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感受文章中的“自由”,体会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我和祖父的花园)(事先板书)。

  师:萧红写的童年故事发生在哪?(生:花园)。谁和谁发生的故事?(生:我和祖父)。我、祖父、花园构成了多彩的童年生活。那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板书:花园)

  (生: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花园。)这里真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继续走近这美丽的花园。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师: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气的花园里,“我”都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来。指名答。

  师:老师发现,好多同学读着读着,脸上就笑微微的了。你看到“我”在花园里做了哪些事?

  生:栽花、拔草、下种、铲地、追蜻蜓、捉蚂蚱、浇菜。

  师:呀,小作者可真能干呀,能做这么多的事,对吗?其实她是在干什么?

  生:淘气、瞎闹。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她是怎么淘气的吧。

  课件出示一段:祖父一天都在花园里边反而被踢飞了。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你们也种过菜或播撒过什么种子吗?

  生:有。生谈经历,谈感受。“溜平”你知道是怎么溜吗?

  师:有些同学没有过这样的体会,那也没关系,你们可以从萧红的文字中体

  会到这种快乐。谁想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萧红?

  生:(“我”爱模仿祖父的行为)可爱、天真、幼稚、淘气、调皮。

  师:从哪能感受到她的淘气?

  生:踢飞了。

  师:这哪是在种菜,简直就是在瞎闹。菜种都被我踢飞了,调不调皮?谁愿意再来读读这有趣的画面。课件出示:当祖父下种反而被踢飞了。

  师:除了下种我还做什么了?

  生:铲地。

  师:我是怎么铲的呢?

  课件出示一段:祖父铲地,我也当做谷穗留着。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我是怎么铲的?找动词。

  生:爬在地上,乱勾一阵。

  师:你们见过这样铲地的吗?(生:没有)。这样铲地的结果就是?“苗、草不分,结果留着一片草。这哪里是铲地啊,真是帮倒忙。

  师:谁想再来读读这句。课件出示:其实哪里是铲当做谷穗留着。指名读。

  师: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干着傻事的小姑娘。

  师:当祖父教我辨认谷穗与狗尾草的区别时,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我又跑去摘黄瓜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了,蜻蜓没追上又去做别的了。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只绿蚂蚱。终于玩腻了

  师:我又做出了什么举动呢?

  课件出示:玩腻了“下雨了,下雨了。”

  师:我是怎么浇菜的?找找有哪些动词,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跑、闹、抢、浇、拿、拼、扬、喊。从中能感受到“我”的无拘无束与自由。(板书:自由)

  师:谁能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呢?

  师:这一大瓢的水冲下来,“我”会怎样?

  生:园子里的“我”好像落汤鸡一样。

  师:你做过这样的事吗?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开心。(板书:快乐)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我们也要学着想象去读。把你内心的率性、自由、快乐给读出来。指名读。

  师:你不敢洒吗?胆子大一点,再读一读

  师:我们共同做着动作齐读“下雨了!下雨了!”

  师:你们体会到她的快乐了吗?没人管,没人束缚,这是何等的自由啊!

  师:看来,想象朗读,模仿动作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瞧,你们的发梢还滴着水呢,多么淘气的孩子,但是小萧红还是乐在其中,此时,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板书:乐园)

  师:其实,我在园子里做过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曾经有一次祖父拔草时,小萧红偷偷地在祖父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玫瑰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完全不知道,还以为是因为春天雨水大,园子里的玫瑰花开得香呢

  师:小姑娘在花园里这么调皮,这么快乐,离不开的这个人就是——

  生:祖父。

  师:祖父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哪些语句能体会到?用心读读课文,找一找。

  生:我从看出祖父是个宽容、宠爱萧红、很有方法,不打不骂的人。

  课件出示第6—8自然段。

  师: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三个笑,看出了什么?慈祥、慈爱。

  师:当我跑回屋拿了一个谷穗抛给祖父时,祖父是怎么做的?

  生: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师:为什么慢慢地?(不着急,很有耐心。)

  师: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花园里,我在淘气的同时,还享受着祖父对我的爱,所以这还是一个怎样的花园?充满爱的花园

  (板书:爱园)

  师:我玩得这样高兴,这样快乐,所以此时“我”眼中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你还从文中的哪里体会到了自由?

  生:出示15自然段。谁想用你那美妙的声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这一段也是写园子的,一共10句话,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哪句?齐读出示: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花、鸟、虫子都活了吗?怎么活的?这个“活”怎么理解?

  生: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师:所以在作者眼中: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句)。

  师:还有一个排比句谁找到了?指名答。

  师:知道什么是“谎花”吗?(不结果实的花)你们了解的真多。

  师:花园里的植物多自由啊,那玉米呢?

  生: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师:蝴蝶也是随意地飞。说明它们也是——生:自由的。

  师:它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段中共有11个“就”字,你认为是不是太啰嗦了?

  生:不啰嗦。

  师:那这十个“就”字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一切都是自由的。

  师:在这个花园里,不但我是自由快乐的,就连植物、动物都是自由快乐的。

  师: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那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园子里的动植物呢?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师:写花园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谁能填一填?课件出示要求背诵段落15自然段,原文填空。

  师:除了这些动、植物,作者还写了哪些事物?

  生:天空、白云。

  出示16、17自然段。齐读。

  师:这里仅仅写天空的蓝悠悠和又高又远吗?

  师:正如有句话叫“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天空那么开阔,白云那么自由,透过这景物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们更能看到作者快乐的心境,那种对自由的渴望。

  师:像作者这样把人物情感寄托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

  师:作者想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啊?生:师: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的如此生动、有趣?

  生:因为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写好文章的首要条件,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三、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师:然而萧红的童年却不都是快乐的,你们想知道这快乐背后的故事吗?课件介绍: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就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父亲对她很冷酷。偶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萧红在一篇文章中回忆: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的房里,一直面向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祖父时时把多纹的手放在我肩上,——对我说“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她的童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地挣扎过来的。只有从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花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

  师:听到这些,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正是因为她有这样悲伤的童年,所以她对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难以忘怀。这是一座乐园、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板书:家园)。

  师:这祖父的花园怎能不令她难忘呢?课后请继续走进萧红,走进她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可惜的是,这位北国才女在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去世了,才年仅31岁。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首诗给她听。也算是一种纪念吧!课件出示:《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配乐)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师:最后,请你们记住这个乐园、爱园、这座精神的家园。记住这个的现代文学女作家萧红。好,下课!

  四、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花园

  自由乐园、爱园、家园

  花园快乐借物抒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规律往往隐藏在重复现象之中。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规律往往隐藏在重复现象之中。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并利用这种规律。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读题。

  2.质疑:吊灯和鲨鱼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 读通课文,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2) 想一想:课文讲了两个什么故事?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2.学生自学,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后,完成练习:因为伽利略( ),回到家里,他( ),从而,他发现了( ),所以,几十年后,荷兰的一位物理学家( )。

  2.出示句子,比较:发现与发明的区别

  (1) 伽利略发现了摆动的等时性原理。

  (2) 荷兰物理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摆钟。

  3.学生自己做实验,体会摆动的等时性原理。

  (四)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海上救生圈与救生衣都要涂上橙黄色?

  2.生讨论交流。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2.在生活中,你注意过这些现象吗?

  (六) 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朗便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

  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

  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

  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五、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汉字教案03-03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04-06

小学语文教案08-26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8-28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3-30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2-16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