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案

时间:2022-11-03 20:02: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学教案

语文教学教案1

  《太阳》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中的一篇常识性文章,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和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由于运用了数字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因此文章通俗易懂,有较强的说服力.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13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易激发阅读的兴趣,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认真阅读,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有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启发.

  [教具准备]:

  考虑到说明文比较枯燥,缺乏情趣,因此开课伊始用一段动画片设疑激趣.

  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有关太阳的录像,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

  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一起看一看吧.(播放课件——后羿射日.)

  教师解说: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找来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才不那么热了.

  2,这个故事叫——后羿射日(学生齐答).

  日就是太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后羿射日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想一想,后羿能不能射下太阳 (学生简单回答不能)

  5,小结:要想把原因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就得好好读读课文.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质疑:词语光会读不行,还应该读懂意思,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质疑,互相解答,教师注意总结理解词义的方法.

  红色的字是这一课的生字,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哪个字你想给大家提个醒

  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了解特点:

  1,小结:生字学得不错,大家一读课文有收获.(指黑板)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呢——后羿为什么射不下太阳.请大家默读课文,拿起笔,找到有关答案随手画下来,为了便于大家随手圈画,我建议你们把书平放在桌子上.(教师巡视)

  2,(几分钟之后)我发现这一会儿功夫,同学们的书上就出现了不少的直线,曲线,看来大家再读书很有收获.说一说你找到的理由吧.

  (此环节让实际是让学生说太阳的三个特点,如果学生一下子说出三个理由,可以直接板书大,热,远,再一个个原因结合课文说具体.)

  学生交流:

  远——(如果学生只说太阳离地球很远,所以射不下太阳,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把太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说清楚.)

  (1)课件出示相关段落.

  (2)指名朗读,评一评,他哪儿读得好 (突出表示数字的词语.)

  (3) 你教大家一招:为什么要这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字进行说明的好处.)

  (4)小结:这位同学真会读书,他抓住了一亿五千万两千五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读懂了太阳的远,而作者也正是用这些具体的数字,把太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说得清清楚楚.用上他教的方法,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5)指名读.

语文教学教案2

  【题目】《父亲的菜园》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难点: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课前准备】课件

  【学案】

  一 、自读导航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2、勾画出生字词语,将生字注上拼音,小组长检查,全班订正。齐读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小组收集整理问题。

  二、合作交流,点拨释疑

  1、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父亲为什么要在荒坡上开垦菜园?家人的态度如何?父亲的态度又是怎样?

  3、现在,父亲的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4、精读文本

  父亲的菜园由一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了一块碧绿的翡翠,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后来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在书本上批注,然后分小组汇报。)

  5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找一找,画一画,同桌交流,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语言积累与运用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推荐课外阅读《愚公移山》。

  【导案】

  一、编制学案、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2、勾画出生字词语,将生字注上拼音,小组长检查,全班订正。齐读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小组收集整理问题。

  二、合作交流,点拨释疑

  1、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

  (因为新修公路是我家失去菜园,而普通农家能吃的菜只有新鲜的蔬菜,没有新鲜蔬菜就只剩下饭,如何下咽?就等于婴儿断了奶。)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把没有蔬菜的农家比作断了奶的婴儿,这个比喻句说明新鲜蔬菜对于农家生活来说是多么重要。)

  2、父亲为什么要在荒坡上开垦菜园?家人的态度如何?父亲的态度又是怎样?(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地当菜园是相当困难的。山坡上尽是石块,而父亲要去开垦,全家人感到很惊讶,认为父亲是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父亲的态度很坚定。(坚毅)

  3、现在,父亲的菜园是什么样子的'?(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的黑亮,远远望去,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前在荒凉的山坡上。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4、精读文本

  父亲的菜园由一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了一块碧绿的翡翠,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后来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在书本上批注,然后分小组汇报。)

  ①父亲每天……就……直到……才,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开垦荒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垒石挑土)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还四处拾粪,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豌豆肥田、拾粪肥田)

  5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找一找,画一画,同桌交流,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语言积累与运用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四、课外延伸。

  推荐课外阅读《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28父亲的菜园

  荒凉的坡地 → 精心伺候 → 碧绿的翡翠

  ↓ ↑ 勤劳执着

  开荒垦地 拾粪肥地 不畏艰辛

  ↓ ↑ 坚持不懈

  垒石填土 → 豌豆肥田

语文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示标

  1、导入新课。

  播放诗歌《我长大了一岁》,回忆一年级的情景,然后启发谈话:两年以后,我们又长大了,你喜欢长大吗?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小姑娘,她和我们的部分同学一样,不想长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来读一读?目标大家都清楚了,你有信心完成吗?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会认字)

  (一)先学

  1、目标明确了,现在我们来比赛读课文,比谁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得准。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4分钟后检测。)

  2、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不会的兵教兵。

  (二)后教

  1、指名读。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纠正。

  2、师板书易错字,适时引导订正、强化。

  3、文中的字音我们都读准确了,谁最先把会认的字读准,记牢。把词语理解明白。检测生字、词。

  多种形式检测词语。

  (1)指名读。不会的兵教兵。

  (2)同学们还有没有没弄明白的词语?谁能帮助解决。老师出示些词语,看你们理解运用的怎样?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流利读)

  (一)先学

  1、“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看谁课文读得最流利。

  2、学生自由读。(3分钟)

  (二)后教

  1、指名读。(读不好的多读几遍)

  2、指导读不好的`词句。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理清脉络或学文)

  (一)先学

  1、课文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都写了什么?

  自学指导(一):请概括段意,并写下来。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分钟后交流)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小组交流。

  (二)后教

  1、指名板演。

  2、生评价,说原因。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会写字)

  (一)先学

  1、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那接下来我们进行最后一次比赛,比谁的会写字写得即正确又漂亮。、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三分钟后听写。

  2、学生仔细观察。

  (二)后教

  1、教师听写,两名学生板演。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

  3、小老师改正。同桌对照答案,修改。

  六、当堂训练

  听写本课生字,词语填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了解小姑娘的长大过程,懂得长大不仅指身体变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格的成长,要学会关心别人,承担责任。

  3、抓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小姑娘心理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小姑娘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她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看学习目标,谁来读?明确学习目标了吗?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自学指导。

  小姑娘为什么不愿意长大呢?后来她却一次一次希望自己长大些,这是为什么呢?(5分钟后比谁回答的好)

  2、学生自由读。

  (二)后教

  1、谁来说说看?其他同学注意听,请你进行补充或订正。

  2、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引导探究品读。

  小姑娘开始为什么不愿意长大,后来为什么又希望自己长大?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自学指导。

  (1)认真读读第8——12自然段,画出小姑娘想长大的愿望,画下来,多读几遍,体会当时小姑娘的心情。

  (2)联系上下文想想小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说说理由。(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2、学生自由读,思考。标注。

  (二)后教

  1、指名回答。

  2、指导朗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自学指导,小姑娘是怎样长大的?你怎样理解“长大”的含义。你觉得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全班集体讨论。

  (二)后教

  1、引导学生交流,形成共识。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五、当堂训练

  1、请同学们流利并带着感情来读课文,(5分钟后检测)。

  2、检测。

  板书设计: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不愿长大——希望长大——已经长大

语文教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吗?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

  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太阳》。

  二、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

  注意氏读shì,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

  殖读zhí,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特别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氏不要写成氐字,抵字的右边是氐不是氏;

  疗字下面不要写成子;

  庄字不要写成压,也不要多一点。

  4、指导书写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

  a.

  远: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课文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b.

  大:

  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体会太阳大的特点。

  c.

  热:

  用笔画一画,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

  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

  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

  一千八百万度。

  小结:

  太阳的特点说明的方法

  远一亿五千万公里

  走:三千五百年

  飞机:二十几年

  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六千摄氏度

  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2、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归纳:与人类的`关系:

  动植物的生长

  人类生活

  自然气候

  人类健康

  3、太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有什么联系?

  引导同学们把课文第一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认识到正因为太有大热的特点,又离地球很远,才造就了我们地球这一美丽可爱的世界,才给我们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最适宜的环境,而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4、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5、《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和它与人类的关系。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的方法,让我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太阳。老师相信,只要大家主动地学习,今后肯定能掌握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将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太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语文教学教案5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维发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三、背景视窗

  这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壮美。

  【重点梳理】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整体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你的阅读初感受。

  【文本赏析】

  1.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2.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3.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

  【限时检测】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二)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

  2.少圜()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

  一词多义

  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

  3.僻不当道者()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视日观以西峰()

  限:1.越长城之限()2.崖限当道者()

  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

  有:1.其级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

  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4.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7.复循西谷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锦溪而行循:沿着B.不可胜数胜:超过

  C.相去数十步去:距离D.形状顿异顿:立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倚天而滨海B.忽为风所遏

  C.盖其石壁高五千尺D.会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认为大龙湫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3分)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3分)

  登泰山记答案:

  1.示例: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

  第二段: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

  第三段: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

  第四段:返记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补记泰山的自然景观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2.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4.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居:

  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1.余始循以入(开始)

  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1.B(尽)3.C(①写的是锦溪小瀑布,⑤写的是小龙湫,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有误。)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从芙蓉村越过丹芳岭,到达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着悬崖直流,没有这种变化的形态。

语文教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识字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等14个生字,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会写“蚂、蚁”两个字,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书写,做到间架结构合理。

  2.通过在阅读、游戏中识字,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生字,提高识字能力。

  3.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2.教学难点:

  结合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感知成语所特有的表达优势,鼓励他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运用。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磁条黑板、动物图画、吸铁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师:同学们,夏天就要快到了,小动物们也都跑出来玩了。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去和小动物们交朋友。

  2.师:快看,我们已经到了动物世界了!(出示课件:动物图)这么多可爱的小精灵,你们都认识吗?让我们去和它们打招呼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读字词

  1.依次点击“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6种动物的情境图并配上词语。

  (1)(蚂蚁图)师:这是……?生:蚂蚁 师:它正趴着汲取树枝的水分呢!

  (2)(蚯蚓图)师:瞧,这只小动物的身体弯弯曲曲的,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是……?生:蚯蚓 师:你们认识的动物可真多呀!让我们继续和其他小动物打招呼吧!

  (3)(蝌蚪图)师:在我们面前游来游去的是一群……?生:小蝌蚪 师:是啊,它们见到了你们,游得多欢快呀!

  (4)(蜘蛛图)师:看,这是一只大大的……?生:蜘蛛 师:你们看,蜘蛛的脚可真多啊,又细又长!真有点吓人!

  (5)(蜻蜓图)师:咦,看看这只立在尖角上的动物,它是……?生:蜻蜓 师:看到这幅图,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师生共说)

  (6)(蝴蝶图)师:这是……?生:蝴蝶 师:蝴蝶翩翩起舞,在花间……?生:采蜜/捉迷藏……

  2.师:多可爱的夏天呀,(点击)咦,小动物呢?怎么都不见了?哦,原来它们都飞到儿歌里面去了。(出示儿歌)

  3.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读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字词,读通句子。把藏起来的小动物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并大声多读几遍。(师相应点评学生的自读:这个小朋友划得多轻、多仔细啊,老师奖励你一个蝴蝶贴纸。/这个同学读得很认真,老师也要奖励你一个小动物。/这位同学把书端得很正,坐姿也很端正,老师也要奖励你!……)

  4.(1)师:读好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好,1、2、3!生:坐端正。

  (2)师:老师把你们要找的小动物都给列在了屏幕上,看看自己都找到了吗?(出示小动物的名字,带拼音)

  (3)a师:下面老师来检查同学读书的情况,请同学们来拼读这些词语。(指名一行一行的读)你先来拼读第一行的词语,读对了,同学们跟读一遍!“蜻蜓、蝴蝶” 师评价:你这个小老师读得真好,奖励你一个小动物贴!这个同学学得很认真,老师也要奖励你!

  b师:接下来,再请同学拼读第二行的词语“蚯蚓、蚂蚁” 师评价:你真像一个小老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同时奖励你一个蝴蝶贴纸!

  c师:最后一行,小小老师谁来当?好,请你来拼读“蝌蚪、蜘蛛” 师评价:你的声音真响亮、读得也很准确!奖励你一个小蝌蚪!我发现这几个同学学得非常认真,也奖励你们一个小蝌蚪!

  5.去拼音,开小火车读。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能够借助拼音把词语读准确!老师要大家增加难度了,去掉这些词语的拼音,你会认吗?(出示去拼音的动物名)

  (2)师:让我们开个小火车去认认这些词语吧!小火车哪里开?生:这里开!师:小火车请坐得最端正、举手最漂亮的小组开!好,小火车请这组开!师评价:这组火车开得又快又好,掌声送给他们!/这组小火车开的有点慢,哪个小火车能开得又快又好?小火车,请你们来开! 评价:开得真不错,掌声送给这小组。

  6.认识“虫字旁”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吗?指名答:它们都一个虫字旁。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点击课件中出示所有的字中的“虫字旁”均变成红色。)

  (2)师:那你们知道这些虫子旁的字都和什么有关吗?请你说。 指名回答:都和昆虫有关! 师总结:有“虫字旁”的字,一般和动物有关,或和虫子有关。

  7.(点击课件)

  (1)师: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小动物啊,它们就是由虫字旁和我们熟悉的字所组成的!看,大屏幕上虫子旁和我们会认的字相连了起来。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用虫字旁和会认得字组成新的字吗?

  (2)点击虫、斗,师:虫加斗组成……?生:虫加斗组成蝌蚪的蚪。师评价:真聪明!奖励你一个小动物贴。

  (3)点击虫、马,师:虫加马组成?生:蚂蚁的蚂。师评价:回答得真棒,奖励你一个贴纸。看来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已经很熟练了。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认识小动物;利用多种认读词语的方式,激发兴趣的同时加深孩子们对生字的.掌握,并使其学会根据形声字的虫字旁认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句意。

  1.过渡语:瞧,我们不仅会读、会认词语,还认识了虫字旁的小动物呢!那夏天里的这些小动物都喜欢做些什么呢?师:课本中的这首儿歌,说的就是这些小动物的事!现在,老师来读读课文,请大家认真看书,用心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再次出示儿歌)

  2.(1)师:下面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我知道了蜻蜓半空展翅飞。(师相机将蜻蜓图片贴在黑板上。)师继续问这个学生:你知道,蜻蜓是在哪里?生:半空中。(是相机贴地点名)师:做什么?生:展翅飞。(师贴活动卡片)

  (2)师:点击课件:看到大屏幕上,请你说一说,小动物在哪里做什么?按照老师刚才的样子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蝴蝶在花间捉迷藏!…… (师相机在课件上和黑板上出示剩下的动物名、地点、活动)

  师评价:同学们说得真好,学得真像,奖励你们小动物贴。

  3.过渡语 师:同学们,你们瞧,仔细看看黑板和大屏幕,再对照我们的课文,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个和我们的课文很像。

  (1)师:是啊,同学们真棒,通过自己的感受将课文给展示到了黑板上。现在,让我们合作读读儿歌。看着大屏幕,老师读动物名,男同学读动物的活动地点,女同学读动物的活动。看看我们合作得怎么样。做好了准备吗?开始!

  师:蜻蜓…男生:半空… 女生:展翅飞

  师:蝴蝶…

  (2)师:现在我们换一换,男同学读动物名,女同学读地点,老师来读动物的活动。开始吧!

  师评价:同学们的合作能力真高,老师和你们合作得很愉快!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内容的大意,并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做游戏,巩固课文内容

  1.过度语师:接下来我们让放松放松,和小动物们一起做游戏吧!

  2.师:看,小蜻蜓飞来了,它让同学们和它一起展翅飞!大家来表演表演,做一做展翅飞的动作!(出示课件:小蜻蜓飞来了)

  3.指名表演并给予奖励!师:请你来演一演小蜻蜓,边做边说“蜻蜓半空展翅飞”。恩,你表演得很好,看,你这只小蜻蜓啊,也展开翅膀飞到了花丛中了!(点击课件)奖励你一个蜻蜓贴纸!

  师:还有那只小蜻蜓想要展翅飞的?请你来!哦,你也张开了翅膀,飞了起来!(点击课件,出现蜻蜓)

  4.师: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叫展翅飞吗?生:就是张开翅膀飞!师:没错,就是打开、张开翅膀!让我们一起展翅飞吧!(指导背诵)

语文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积累“志同道合、投缘、郑重、拜见、风尘仆仆、感慨”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讲诚实、讲信用。

  3、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重点难点: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古人说:“与朋友结交,言而有信。”就是说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人没有信用,纵有天大的才能和学问,却得不到人们的'信任,终将无用武之地。

  2、板书:守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检查,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回答问题。

  三、研读课文,感悟守信

  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范式和张劭是个守信的人?

  2、交流,研读有关句子。

  (1)出示句子:范式郑重地对张劭说……

  读句子,体会语气;句中的“拜见”可以换成“参见、探望、看望”吗?为什么?

  (2)出示句子:张劭十分肯定地说:“范式是个很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

  指导朗读;配合理解:志同道合、投缘

  (3)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村口去等待好朋友。只见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个的行人正在急急赶路。

  抓住关键词“等待、风尘仆仆、急急赶路”体会人物品质;

  结合词句活动室2完成练习:

  出示:张劭等候好朋友。

  张劭到村口等候好朋友。

  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静静,到村口等候好朋友。

  我们迎接爷爷。

  我们迎接爷爷。

  我们,迎接爷爷。

  3、张劭的父母为什么感慨,他们会想些什么?

  指名发言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

  四、复述故事

  五、总结全文

语文教学教案8

  教材说明

  〔解题〕

  《5块钱成交》是保尔哈维(美国)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的故事,小男孩的执著、坚定引起了人们的关爱。表现对人们同情弱者做法的赞赏。

  本文标题《5块钱成交》是“这个物品5块钱成交”的紧缩。“成交”,商业用语,指交易成功,买卖做成。“5块钱成交”,用5块钱交易成功的意思,本文指用5块钱的低价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可见这是一次特殊的交易。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堪萨斯市警察局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拍卖会。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拍卖会竞拍的过程。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特殊的表现。先写他每次都第一个报价,而且都是5块钱,最终都竞拍失败。再写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只有5块钱。接着写他不怕失败,坚持用5块钱继续竞拍。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写小男孩的行为感动了主持人与参与者,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这部分先写小男孩的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再具体写最后一辆自行车的竞拍过程,最后写小男孩竞拍成功后他的心情及人们的祝贺与鼓励。如果说第二部分重点写小男孩的坚定、执著,那么第三部分则重点写人们对小男孩执著精神的赞扬与鼓励,体现了人们对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

  〔语意理解〕

  “堪萨斯市警察局经常会收到各种遗失物品,这些物品往往无人认领,因此,警察局仓库里真是琳琅满目:照相机、立体声扬声器、电视机、工具箱和收音机等。这些无人认领的东西,每年进行一次拍卖。”

  这是在介绍“5块钱成交”事件的背景,也是事件的缘由。美国有些人对丢失物品不大在意,所以“往往无人认领”。时间久了,警察局便出现“仓库里琳琅满目”的景象。冒号起注释说明作用。“拍卖”,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顾客竞价争购。这段话中,前句是后句的原因。

  “那个首先出价的男孩儿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预感到会有一个不平常的情况出现。”

  一句话自成一个自然段,在于突出情况的转变。“表现”,指前文写的男孩的特殊行为,即每次都第一个出价,每次都5块钱,每次都失败。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不仅在于行为不同一般,更在于小男孩永不言败,败而不馁,执著追求的劲头。“预感”,事先的感觉。与会人们关注到小男孩的特殊行为与精神,判断到拍卖继续下去,他仍会坚持先出价,仍会出5块钱,直至成功,也感觉到善良的人们不会对此事无动于衷,会支持他的,因此,一定会出现“不平常”的'结果。什么样“不平常”的情况?下文作了交代。

  “拍卖员停止叫价,静静地站在那里。”“人们也静静地坐着,默不作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大厅里静得出奇。”

  这两句描述拍卖最后一辆自行车时人们的表现。呼应了前文提到的“不平常的情况”。3句话用了3次“静”字,强调场面静得太异常。“静”,说明人们为小男孩执著、坚定而震撼、感动;“静”,表明人们内心在快速思考;“静”,预兆并期待惊人结果的出现。伴随“静”,“竞拍”也停止了,“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人们把最后的机会留给了小男孩,支持他成功!

 〔写作特点〕

  1.特异的行为奇特的结果。

  作者要赞扬坚定、执著的精神,却不明言,而是写一个“特异”的人做了一件“特异”的事,使他也“特异”了一次。“拍卖会”一般由商人参加,都是成年人,而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有10岁,竟然也去竞拍,岂不“特异”?他每次都最先出价,每次报价都是5块,岂不“特异”?次次失败,却总不灰心,败后再来,岂不“特异”?最后一次拍卖,尽管自行车很漂亮,但人们决不与之竞争,出现了一个“特异”的结局?作者正是在诸多的“特异”中传达出社会对儿童的关爱之心,传达出对小男孩信心坚定、执著追求品格的赞美之情。

  2.一波三折,气氛浓重。

  本文前半部分描写了竞拍的场面,十分紧张、激烈。后半部突然平静了,使人顿时感到异常,然后出现“爆炸”情况,情绪再度高潮。真是一波三折,情节复杂而动人,使主题鲜明、突出。

语文教学教案9

  教案示例 1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重点:a、o、e的音、形教学。

  难点: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因为学会了汉语拼音,你们自己就可以读带有拼音的故事书,而且还能学会很多的汉字。

  我们先来学习三个单韵母,齐说“单韵母”。

  二、学习aoe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a

  (l)演示课件,问:它们在干什么?(一位医生阿姨正在给一个小朋友检查嗓子,小姐姐张大了嘴巴发出a的音)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单韵母a,它就念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读音要拉长些。

  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练习发音。

  指名读,齐读a。

  (2)认识四声,掌握a的四个声调

  “a”是单韵母,出示四声卡片,ˉ、ˊ、ˇ、ˋ,这些就是四声符号。

  我们先给a戴上一声的帽子,读1(板书:1)范读,指名读,一声要读得很平,记

  住:一声平。

  (出示二声符号)这是二声,把它戴在a上,读2(板书:2)范读,指名选,二声要

  往上扬,记住:二声扬。

  (出示三声符号)这是三声符号,戴在a上后,a要读成3(板书:3)范读,指名

  读,三声发音时要拐旁,叫“三声拐弯”,再指名读,齐读。

  (出示四声符号)这是四声符号,a戴上它后就读4(板书:4)范读,指名读,发四

  声的音要向下降,叫做“四声降”,指名读,齐读。

  复习声调规律,齐背儿歌:一声平、二声杨、三声拐弯、四声降。

  2.教学单韵母o

  (l)看图,指明说图意。

  (公鸡在打鸣,喔喔地叫),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单韵母和公鸡打鸣时发出的“喔喔”声很像。

  (出示单韵母o的卡片)指导发音:嘴唇要拢圆,范读,齐读,指名读。

  (2)掌握o的四声

  依次出示o的四声,分别问:这是几声?怎样读,练习发音。

  3.教学单韵母e

  (1)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鹅”的音读平了就是e的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单韵母,指名读,齐读。

  (2)在学习a、o四声的基础上自学e的四声

  分小组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出示a、o、e的卡片,复习发音。

  2.出示a、o、e的四声卡片,依次读,打乱顺序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的第一课,认识了三个单韵母a、o、e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四

  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直接熟练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2.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3.能正确书写a、o、e。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谁想念给大家听?

  2.齐背四声儿歌

  3.复习发音:1 4 % 5 $ 1 7 6

  二、认识四线格

  在黑板上打好四线格,问: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哪格是上格、中格、下格。

  三、教生书写aoe

  l.学习a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a占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学生书空,并在练习本写三个a。

  2、学习o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o也占中格,一笔写成,学生书空,并在本上写三个o。

  3.学习e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e也占中格,先在中格的中间写横,然后连着写左半圆。注意:e是

  一笔写成的。学生书空,在本上练习。

  4.小结:a、o、e都占中格,并要占满格。

  5.学生练习书写。

  四、练习读书

  教给儿歌:张大嘴巴:aaa

  拢圆嘴巴:ooo

  扁扁嘴巴:eee

  五、总结

  我们认识了单韵母a、o、e,掌握了它们的音、形及书写,又认识了四线格,学会了如何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字母。

  六、布置作业

  1.在家庭作业本上将每个单韵母的四声书写一遍。

  2.练习朗读短文。

  七、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2

  教学重点

  1、学会三个单韵母的读音,掌握字母的形,能正确书写字母。

  2、掌握单韵母的四个声调。

  教学难点

  1、能正确书写3个单韵母。

  2、能直接读出带调韵母的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了,在拼音王国里你们将认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你们高兴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读注音读物,是我们学习的好助手。你们想不想学好它呀?要想学好汉语拼音,你们上课就要积极动脑筋,专心听讲才行呢!请你们跟读读这首小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这节课我们先认识3个朋友“aoe”。

  二、学习3个单韵母的音形

  (一)学习单韵母“a”

  1、出示a的图片:

  (1)问:图上画的是谁?她们在干什么?你们让医生看过嗓子吗?会发出什么声音?

  (2)讲:你们看医生在给小女孩看嗓子,小女孩同样也发出“啊”的声音。这个“啊”就是字母“a”的读音。发音时把嘴张大,舌头不动,舌面中间微微隆起,唇不动。自己试试?

  (3)教师范读“a”。

  (4)学生练读“a”。

  2、学习“a”的形

  (1)问:小女孩的头是什么形状的?她头后梳的是什么小辫子?比较一下与“a”的什么地方相似?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

  (3)学记忆小儿歌:圆圆脸蛋翘小辫,张大嘴巴“aaa”。

  (二)学习单韵母“o”

  1、出示“o”图片

  (1)观察后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讲:发出“窝窝”的声音,发音时嘴角隆圆,大小适中,舌头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

  (3)教师范读。

  (4)学生体会读。

  2、学习“o”的`形

  学儿歌: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三)学习单韵母“e”

  1、出示“e”的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1)师讲:大白鹅的“鹅”平读就是“e”,发音是把嘴角向两边裂开。

  (2)教师范读。

  (3)学生体会读。

  2、学习“e”的形

  (1)怎么记“e”的形呀?

  (2)大家看图:(教师出示卡片“e”)与图中的哪一部分很相似?

  (3)读儿歌:清清池水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三、书写3个单韵母

  1、认识汉语拼音的四线三格:

  2、同学们看一看汉语拼音“a、o、e”占什么格

  3、我们先看着字母“a”是怎么写的?

  (1)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先写哪一笔,再写哪一笔,几笔写完的?

  (2)请学说一说。

  (3)看清楚了吗?拿出小铅笔跟老师一起写一个“a”,找到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4)学生练习书写“a”。

  4、指导书写“o”

  (1)老师书写,请大家注意“o”是从哪起笔的?几笔写成的?

  (2)请学生说一说。

  (3)教师边写边讲:“o”是一笔写成的,从左上起笔,注意要写圆。

  (4)学生练习书写“o”。

  5、指导书写“e”

  (1)老师演示书写过程:大家注意“e”是怎样写的?

  (2)说一说。

  (3)教师过写边讲:“e”是一笔写成,占中格,从中格的中间起笔,先写一短横,接着连写半圆。

  (4)学生先书空再动笔写

  注意:学生书写时,老师行间巡视,具体指导,纠正握笔姿式、笔顺和坐姿。

  四、巩固练习

  1、黑板指读字母。

  2、看卡片读字母。

  3、看书上字母的位置,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拼音朋友——单韵母“a、o、e”,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a、o、e”的四声,先请同学读卡片。

  二、复习三个单韵母“a、o、e”。

  三、学习字母四声

  1、师讲:“a、o、e”发音时,声音颤动,很有气派,音在口腔中畅通无阻声音响亮。因此“a、o、e ”承担着一个特殊的任务,担当了声调高低变化的任务。

  2、指导学生看声调示意图,认识四个声调。第一声:汽车平走。第二声:汽车上坡。第三声:汽车上坡又下坡。第四声:汽车下坡。

  3、学习“a”的四声

  (1)师讲:拼音字母 有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用符号来表示,写在字母的头上。

  (2)板书:“ā á ǎ à”教师边用手势表示四个调号边按顺序读四个声调,以显示调号与声调的关系,速度要慢,读二声、三声有困难,教师要做好范读,帮助学生掌握调号,读准声调。

  (3)学生按顺序学读四声,读音要准。

  (4)按四声顺序请同学读,检查学生读音的情况。指名读,互相读,开火车读。

  (5)顺口溜:一声一横道,二声往上挑,三声一拐弯,四声往下掉。

  (6)打乱四声顺序练习读,逐步达到能正确地直呼出带调声母。

  4、学习“o”的四声

  (1)师讲:“o”和“a”一样也有四个声调。

  (2)出示:“ō ó ǒ ò” 问:谁能像读“a”的四声那样,试着读一读“o”的四声。教师纠正后,再练习读四声。

  (3)打乱顺序读。

  5、学习“e”的四声,学生练习的方法同上。

  6、打乱顺序读“a、o、e”的四声。

  附: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巩固复习

  2、看卡片读“a、o、e”的四声。互相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

  3、书写3个单韵母各一行。老师行间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4、指导学生练习抄写带调韵母。“一声”要从左往右写,“二声”从左斜下再往斜上挑,“三声”像个小对勾,“四声”从左上往右下降。

  5、学生在拼音本上练习抄写带调韵母。注意声调位置。

  6、学说儿歌:

  (1)出示儿歌内容:读一读红色的单韵母。

  (2)结合图,请认字多的学生读儿歌。

  (3)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7、小结:我们认识了3个拼音朋友,单韵母“a、o、e”,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能读准四个声调,真棒!

语文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

  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 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语文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习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语文教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瑞、筋、镶、嵌、僻、贱、赴、啄、屑;要求会写的字有:钢、筋、政、统、守、染、联、占、尊、叉;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钢筋、市政、统一、守护、染绿、联合国、独占、尊严。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2—6自然段,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抓住重点句,了解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认识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日内瓦的城市风光图片(录像)

  2、多媒体课件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图片或影像)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巩固字词,引发思考。学生书写题目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他们”?“它们”指谁?]

  3、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看片同时,结合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并解决相应注意问题。利

  (1)“筋”:指什么?结合图片理解“钢筋”。了解它是动物、人体中的一部份。

  (2)“剪、栽、啄、赴”: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与什么有关?所以字中带有什么偏旁?

  (3)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在桌上写两遍。(啄、餐、)

  (4)“联、连”“溅、贱”如何区分?(组词)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识字、写字能力,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手,充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掌握生字、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合作能力。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的强化,并注意渗透相关的汉字知识。]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啄、餐

  [3、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从野草和鸟儿的这两方面描述日内瓦人“让它们自由生息”。)]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 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

  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整体感知每一部分,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不同部分练段成篇的方法。]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

  (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结合]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

  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B:教师启发引导:

  [对野草如何自由生息的理解主要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品读词语、资料运用、朗读评议等方式来使学生感悟。]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此部分教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采取自悟、合作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小鸟来感受小鸟在这座城市中的自由。]

  (4)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5)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5、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理清文章脉络,读书写作结合,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叙述的写作方式。]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式。

  2、学习生字

  3、拓展学习。

  二、教学步骤: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句)]

  (二)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餐”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穿插。

  (三)拓展交流。

  (1)日内瓦的资料展示。

  (2)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或建议。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四)语言训练:课后练习三的练习。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练习说话。

  (4)动笔写句。]

  (5)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以读为本”,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这种叙述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语言活动当中学习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到了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与树间的和谐亲密。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与树间的和谐亲密;拓展想象练习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爷爷和小树》的生字,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好不好?(请出咱们的生字宝宝,齐读,开火车比赛!你们这么棒呀!老师相信你们这节课的表现会更出色!给自己鼓鼓劲。

  二、质疑导课

  小朋友们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呢?(生答)那么爷爷和小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爷爷和小树》。

  三、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两人对读,可以表演读)?

  2、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图片)

  3、生边讲故事老师边问:课文当中是怎样写的呢?(图片出示出现字幕)

  4、理解第一幅图

  ⑴数数共几句话?读第一句:你知道小树的衣裳是什么吗?(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看到这里,哪位聪明的小朋友又要提问题了?(边提边找学生回答)

  ⑵教师点拨:小树为什么要穿衣裳?(冬天;若不穿小树会被冻死)

  ⑶出示课件:寒雪中的小树风声)

  ⑷看着这纷飞的'雪花,听着这呼呼的风声你的感觉会怎么样──冷,小树和你一样也会感觉很冷,它在寒风里会说些什么呢?谁能表演给大家看呢!

  ⑸老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为了不让小树受冻,给小树穿上了

  所以小树就可见老爷爷对小树是多么的爱护呀!

  板书:爱护

  ⑹谁能有感情的读出爷爷对小树的细心爱护(重点放在“冬天、暖和、不冷”)再找学生读。

  引入:如果你是小树老爷爷这么照顾自己你会怎么说?小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它却认真地做了,我们看小树又是怎样感谢爷爷的呢?

  5、(展示第二幅图)。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先读课文,再互相提问题。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的好。

  6、小组回答教师点拨:

  ⑴“绿色的小伞”在这指什么?枝叶茂盛的树冠)

  ⑵爷爷为什么不热了?

  延伸:可见人和树之间应当互爱互助(板书)

  如果你是爷爷,在树阴下乘凉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喜悦)

  请把小树对爷爷的报答之情及爷爷那种满足、喜悦读出来!

  ⑶听录音,感受人和树之间的那种友爱互助的感情。

  四、想象练习

  (爷爷和小树就是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它们之间永远那么友爱,你能想象一下春天春暖花开的时候,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它们又在干什么吗?(出示课件:编故事──

  五、拓展天地

  1、孩子们,你们看,不管是新春,还是盛夏;也不管是深秋,还是严冬,爷爷和小树都在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此时此刻,你要说些什么吗?(保护树木)

  2、当然了,在我们周围也有好多热爱环境,保护树木的人,在他们的努力下,树木长得可茂盛了,你想看吗?(展示树木图片),这些树长得这么高大、这么茂盛,这么喜人,凝聚了多少人辛勤的汗水呀!

  当然,树木也在不时的回报我们,树木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生答:长果实、做木材、做药材、烧火、做家具、净化空气、防沙等等)课件展示“沙化”多可怕呀,没有了树木,就失去了我们美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说——

  课件:滚动的字幕:爱护树木,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因为树木无时无刻不在回报我们。(伴有歌歌声中,齐读字幕内容,老师结语:

  孩子们,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因为它们会以自己独特的美丽和洁净来回报我们,不信?请试一试!

语文教学教案14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

  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

  口语交际

  1.组员轮流说,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向同学介绍,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

  2.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父母。

  习作

  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终生也不会忘记。现在我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把自己的作文带回家,让父母批一批。

  提示: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我的发现

  提示:我国的汉字大多一字多义,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还可以向人请教。

  1.自读两组句子。

  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2.我发现,还有一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如:花

  a.公园里的花可多了。

  b.奶奶眼睛花了。

  c.我不乱花钱。

  d.林子里鸟可真多,有白的,有黄褐的,还有花的呢!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背诵儿歌,看谁背得正确、流利。

  2.我发现这些生字都是字,偏旁都是。

  读读背背:练习背诵。

  展示台

  这几天,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综合性学习,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爱,它是我们生命的养分,也是世界和谐美好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把父母批改过的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中为回报父母之爱的各种小制作、记录等准备向大家展示。

  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共同利用课桌搭建一个展示台,将每个组员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2.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展品的来历及制作过程,读一读父母给自己批改的作文,可以提问,也可邀请老师参加。各组巡回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

语文教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快乐、小鸟、唱歌、羽毛、保护、树苗、不许、枝头”等词语。认识“梳、理、灵、捕、翠、牌”6个字。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要保护鸟类,不让它们受到伤害。

  4.通过看图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背诵课文,懂得我们要保护鸟类。

  难点

  了解“红领巾”指的是谁?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1.大家看,这是在哪儿,图中有谁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间?

  2.请学生完整地叙述图意。

  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二、初读课文。

  l.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先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节试读课文,读后评议。

  注意:“新”的韵母是前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羽”是两个“习”。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说说这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林中的小鸟最快乐。)

  (2)议答:从哪里可以看出小鸟最快乐?

  (结合图画,从“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边…一边”想象小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用“可爱”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

  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体现出小鸟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说说通过读知道了什么?(林中小鸟最活跃。)

  (2)质疑解疑。

  ①什么是活跃?(启发学生从“扑棱棱、飞来飞去”体会小鸟非常活跃,还可结合小朋友生活实际理解。)

  ②它们在忙些什么?(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3)指导朗读,要读得快些,体现出小鸟在忙碌地捉害虫。

  3.学习第三小节。

  (1)小声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下来。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

  ①“红领巾”指谁?(看图理解,指少先队员。)

  ②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

  (少先队员一大早就到树林中,安放鸟巢,让小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广泛宣传“不许打鸟”,让小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③练习朗读。读出赞扬的语气。

  四、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鸟类?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快乐、小鸟、唱歌、羽毛、保护、树苗、不许、枝头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生字,说说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重点指导:

  歌:左面是个“哥”,右面是把“次”去掉两点水。

  保:右边不要写成“果”。

  写:上边是“冖”,下边的笔顺是一 与,提醒学生不要写成“马”

  3.指导书写。

  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歌”“羽”“新”左右相等,“保”“得”“打”左窄右宽。“歌”“新”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些。

  三、朗读指导

  这首诗押ao韵,朗读时要读出韵律来。要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读出设问句的语调,并且要把“最”“可爱”“机灵”“红领巾”读重音。

  第一节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体现出小鸟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二节速度较快,体现出小鸟在忙碌地捕捉害虫。

  第三节中“不许打鸟!”和“‘红领巾’真好!”句末都是叹号,但第一句是折使句,严厉禁止打鸟,朗读这句语气要坚决;第二句是感叹句,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四、做找朋友的游戏。

  布置作业

  1.连一连。

  2.看拼音写词语。

  3.搭配词语。

  机灵的 树苗

  翠绿的 小鸟

  蓬松的 羽毛

  3.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l)清晨,林中谁最快乐?

  (2)清晨,林中谁最活跃?

  (3)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

  4.造句。

  可爱

  快乐

  5.说说生活中你是怎样保护小鸟的?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1.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鸟巢和广告牌,到公园或郊区放置鸟巢,插上“不许打鸟”的木牌。

  2.在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有关鸟类知识的书籍,在活动课上向学讲鸟类趣闻。

【语文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的教学教案08-28

语文教学活动教案02-16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02-09

语文课文太阳教学教案08-26

语文苏州园林教学教案11-03

语文教学教案15篇11-19

语文教学教案(15篇)01-16

语文教学教案通用15篇01-17

语文的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