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

时间:2022-12-05 14:39:1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如:痴迷、鸟栖虫居、鼓鼓囊囊等。

  3、了解课文内容,从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两件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4、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难点: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志趣。

  教学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两件事。最后能提出自身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交流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读书自身解决。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全面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自主预习课文,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两件事。

  3、能提出自身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把你们的手放进你们的口袋,说一说你们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2、可有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小时候,在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是谁?(板书:法布尔)

  3、你们了解他吗?向大家介绍介绍。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地自由读课文,假如有些段落或语句读得不够熟练,就多读几遍,直到读流利为止。

  2、把自身没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读书情况,结合朗读理解局部词语:

  1、指名分读课文(有些重点段落齐读)

  2、请同学读自身读得不流利的段落。

  3、把自身读得很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一边读一边交流每小节的意思。

  2、集体交流:你读明白了什么?

  法布尔小时候很喜欢昆虫(2-10)

  法布尔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的生活环境(1)

  法布尔凭借对昆虫的着迷,进入了科学的殿堂。(11)

  3、理清课文条理:

  一(1)二(2-10)三(11)

  五、质疑问难:

  假如是词语方面的,当堂解决;假如是课文内容方面或者是拓展延伸的,就引导学生课后读课文或查找资料,试着解决。

  六、作业:

  1、课作:A、朗读课文

  B、写习字册

  2、家作:A、誊写词语

  B、带着问题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资料。

  板书:

  15、装满昆虫的衣袋

  生活环境(1)

  对昆虫着迷(2-10)

  走进了科学的殿堂(1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读书自身解决。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二、明确学习任务:

  你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吗?怎样才干弄明白?

  三、学生自学课文,考虑:

  1、法布尔喜欢昆虫吗?你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语句。

  2、法布尔的家长是什么态度呢?试着把家长说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

  四、交流讨论:

  1、法布尔的家长是怎样批法布尔的。(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吼、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A、指名读

  B、评议,围绕家长当时的态度和语气,引导学生读出气愤来。

  C、齐读

  2、对话:假如是你的家长这样批评你,你会怎样?

  (引导学生说出自身内心的感受)

  3、过渡:法布尔又是怎样做的呢?

  4、指名读第九、十自然段。齐读,讨论:你读出了什么?

  法布尔十分喜爱昆虫。(指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法布尔当时的心情,以和他与家长背着捉昆虫的原因)

  5、是呀!法布尔是多么喜欢昆虫啊!可是家长却严厉地批评了他,可他仍然没放弃他的喜好。再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6、除了九、十两个自然段能读出法布尔喜欢昆虫外,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读出来呢?

  A、第三自然段:抓到纺织娘时的高兴的样子。(感情朗读法布尔的话和动作,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B、第四自然段:概括描写法布尔岁时对昆虫的入迷(抓住“每天――不是――就是――东蹦西跑蹲下来静静地观察”朗读体会)

  C、第五、六自然段:抓甲虫时的表示(指导作者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

  D、第十一自然段:人们在为他做雕像时,故意把两个衣袋做得鼓鼓的,告诉人们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正是这一特写“镜头”最能生动地表示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

  (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改变交流讨论的顺序;另外,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五、总结讨论,渗透德育:

  1、文章向我们介绍的法布尔具有什么特点?

  2、正是法布尔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从而最终成为世界的昆虫学家。从他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要想取得胜利,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3、文章为什么要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沛表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板书: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

  家长责骂,不情愿地扔掉小宝贝

  着迷抓“纺织娘”,终于找到了雕像上的衣袋也是鼓鼓的

  捉甲虫放进包上装进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题的含义,知道课文讲的是我和儿子比赛剥豆这件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写话。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母亲的成长和儿子的成长是共同进行的,知道是儿子的表现让母亲明白了让孩子去体验现实的生活,母爱应该更加理智。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写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母亲的成长和儿子的成长是共同进行的,知道是儿子的表现让母亲明白了让孩子去体验现实的生活,母爱应该更加理智。

  教学过程:

  一、课前

  1、欣赏一组照片,是贾老师的儿子学校生活,以及贾老师与儿子的合照。

  2、从这些照片中,你看出了我对儿子的什么情感?(关爱、关注、爱)

  二、揭题

  1、课件出示一组诗意的语言:爱是父子之间的约定和坚守

  爱是母亲揉皱的毛票

  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断言

  ……

  2、爱还是什么呢?出示课题:剥豆,今天我们将在这篇课文中体会出另一

  种母爱。

  3、读题。读准、理解“剥”字。

  把桔子的皮剥掉叫——剥豆;把香蕉的皮剥掉叫——剥香蕉;把糖果纸剥掉

  叫——剥糖果。

  那么这个词你会读吗?出示“剥削”。

  4、在课题的前面有一个“△”,这是什么意思呢?对,这是一篇选学课文。

  三、初读

  1、提出默读要求:全文一共599个字,课标对高段学生的默读速度是每分

  钟300个字,老师给你2分钟时间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概括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母亲(赢) 儿子(输)

  儿子真的输了吗?在“输”字上加“?”。

  四、读悟母亲

  (一)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

  1、这场比赛与平常的比赛有什么不同?

  2、文中的母亲想让儿子赢,而平常的比赛,双方都想自己赢的。

  (二)母亲在比赛中的表现:瞻前顾后

  1、在这场比赛中,母亲和别人不一样,请你找出母亲与众不同的表现,划出来。

  2、学生找到8、9、10、11段,最能体现母亲与众不同表现。课件出示四个段落。

  A、师生合作读,在读中感受母亲的心理矛盾。

  B、用一个“词”来形容母亲的这种表现。(犹豫不决、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文中也有一个词,是什么?(瞻前顾后)再次朗读,读出母亲这种瞻前顾后的心理。

  C、快速浏览这几个段落,圈出母亲动作的词。(慢、快、缓、紧)

  D、把“缓、紧”换成“慢、快”你喜欢哪一种?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性。

  E、把双引号去掉,读一读,有什么不同?那么,为什么心理活动的描写也要用上双引号呢?(生答:可见母亲内心有两个人在激烈地斗争,对话。)

  是呀,母亲心里仿佛有两个人,一个是毕淑敏甲,一个是毕淑敏乙。

  毕淑敏甲说:(生补充:……)

  毕淑敏乙说:(生补充……)

  毕淑敏甲说:(生补充:……)

  毕淑敏乙说:(生补充……)

  F、这就是一个瞻前顾后的母亲,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随机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理解朗读。

  五、读悟儿子

  (一)儿子在比赛中的表现

  1、浏览课文,这是一个( )的儿子。

  2、生将词写到黑板上:执著、永不气馁、轻松、输得起、输了不沮丧、大气。

  3、师根据板书小结:这是一个在比赛前大气、自信的儿子,这是一个在比赛中执著、轻松的儿子,这是一个在比赛后输得起,输了也不沮丧,永不气馁的儿子。

  (二)母亲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你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再读最后一段。

  六、联系生活

  设置情境:假如我是你们的母亲,你就是我的儿子或女儿,当你摔了一跤,我将你扶起来,你会对我怎么说?

  七、拓展延伸

  1、与课首的诗呼应,出示:我们在爱中成长,

  爱是……

  ……

  2、补充毕淑敏介绍及她的作品,书的照片。

  板书:

  母亲 瞻前顾后 大可不必

  儿子 自信 大气 认真 执著 坦然 轻松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3

  一、导入

  今天我们伴着这如诗如画的古筝曲一起走进古徽州的首府——歙县。读课题:水墨徽州

  二、解释水墨画。

  1、老师带来了几幅美术画,大家欣赏一下。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一下水墨画是什么样的?(朦胧的、以黑色为主的)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主要是以墨加水调和成,用浓墨、淡墨、湿墨、干墨等进行绘画。色调以灰、黑、白为主,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深刻的内涵。根据需要有时也加以丹、青等颜色,所以也称“水墨丹青”。

  三、整体感知课文

  《水墨徽州》那么,徽州与水墨画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还是跟随作者走进文本,去领略古徽州的首府——歙县。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细细品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描写了徽州的哪几幅画面?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汇报,出示课件:徽州的早晨、徽州的街巷、雪中的徽州

  (4)作者用移步换景法,像一位导游一样向我们描绘了这三处景物,那么你能不能从文中找一找,哪句话写出了那就是一幅画呢?

  课件出示句子: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第二自然段)

  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第三自然段)

  四、细细品味每幅画面,仔细的读读课文2——4自然段这三处景物

  1、品读第2自然段

  (1)下面我们先品读第一句,细细的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底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产生了这样的感觉“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

  (2)汇报

  (3)出示课件:晨光中的徽州我们看到了几艘剪影似的乌篷船、波光闪烁的练江;远处灰蒙蒙的山影、晨雾之中无碍缥缈;白墙青瓦的街市,入目的景色非黑即白,再加上薄薄的一层晨雾,这岂不就是一幅画?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板书:生机盎然

  2、品读第三自然段

  (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徽州的早晨的生机盎然,接着我们一起走进徽州的街巷。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

  (2)理解定格:骤然间停止而成为静止的画面,或是动态景物刹那间的凝结,宛如雕塑一般的美。

  大家都旅游过是吗?那么都会选一些地方拍上几张照片,为什么选那出景物呢?(美)对,因为那处景是美的,你的眼睛就定格在那。好,接下来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读这段,细细体会,你的眼睛会被什么景色所吸引,会定格在哪里?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汇报

  (4)出示图片:那高低错落的粉墙、鳞次栉比的黑瓦、清幽的石板小巷,玲珑精致,随意望去,我们的满眼是景,满眼是画。可谓是“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

  板书:清新质朴

  3、品读第四自然段

  孩子们,看到白天徽州的景色美,那么下雪时的徽州景色更美,快速的读一读“雪夜中的徽州与白天的徽州相比有哪些不同?”

  用文中的一个词描绘一下雪中的徽州?

  板书:优美纯净

  用“……不见了,出现在画卷的是……”句式说一说

  (1)自己快速的`读课文

  (2)学生汇报“乌篷船、练江、街巷、马头墙都不见了,出项在眼前的事白茫茫的一片、古老的牌坊、祠堂等”

  (3)在这通体洁白的世界里,兀自平静的立在那里的更多的是这些古建筑。

  结合你的课下搜进的资料以及老师给的阅读提示谈谈你对建筑的了解。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徽州的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第二幅图)古祠堂,即使不太富裕的人家也会买扇雕花的窗户摆着,也会讲究“四水归堂”所谓“有堂就有井”“无宅不养花”。(第三幅图)看到牌坊群,不禁让我们想到徽州的商人,这些牌坊都是徽州商人无偿的捐助巨款修建的,这是“义”的象征,是徽州文化的忠言组成部分,也是徽州兴起的原因,同时也是徽州商人在叮嘱后人,不要“见利忘义”这是徽州商人高尚的人格,徽学的兴盛。

  (4)齐读“那么多……世人面前。”

  徽州人给人留下的有形的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在是一巨大宝藏,太充满了太多的智慧、经验,值得我们去挖掘、提炼、思考。

  课件出示:所以说“这就是古老而美丽的徽州。”齐读。

  四、回归文题

  五、课件出示“课文为什么以《水墨徽州》为题?”

  六、课外作业。课件出示。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内容,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感悟作者对泉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2、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句、比喻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3、对比《灵泉》《珍珠泉》的写法,体会状物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体会拟人句比喻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比《灵泉》《珍珠泉》的写法,体会状物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重点研讨。再读课文进行积累。课外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读通了句子,快速浏览课文,想想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乐趣)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这么神奇美丽的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板书:乐趣)下面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说说这小小的灵泉给我们带来了那些乐趣?

  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选择方法的情况。指导个别生的学习方法。(根据巡视情况,在老师心中确定学生汇报顺序)。

  学生进行汇报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在汇报时要向大家介绍清楚你运用的是什么学习方法;你体会的是哪一个句段;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每组汇报完,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汇报时学生会涉及到课后的重点理解的句子,对于体会不到位的句子,教师要及时地引导)

  1、它喝了一口水,很快地用脚爪揩揩嘴,“吱吱,”它说,“好甜的水,好甜的水!”(小松鼠会说话)

  表达了作者喜爱的情感,突出灵泉带给我们的看小动物的乐趣。

  评价总结:喝了灵泉的水,小松鼠能说话了,通过小松鼠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泉水的灵气。

  2、“鹊!鹊!鹊!”它这是在招呼同伴,“快,快来呀!”(山喜鹊会说话)

  评价:喜鹊想告诉他的同伴什么啊?

  总结:看看他们喝了灵泉的水,连叫声都是那么动听。我们看到这么可爱的山喜鹊多高兴啊,更加喜欢我们村的灵泉了。

  3、鸟儿们喝了水,会到这块草地上来做游戏。(鸟儿们会做游戏)

  评价:怎么这么高兴呢?是什么让他们这么高兴啊?透过小动物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灵泉的灵气,感受到了这眼泉水的魅力。

  4、投影这三句话,体会拟人的作用。

  有感情的朗读,说说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三句分别把小松鼠、山喜鹊、鸟儿们当成人来写,这样写使句子更形象、生动、更有趣味,表达出喜爱之情。)

  5 、离泉水不远有一块草地,茸茸的嫩草,缎子般闪着绿光。

  (把草地比喻成闪着绿光的缎子,突出了草地的平坦,草长得好,颜色嫩绿。)

  连泉水边的绿草都这样鲜亮,难道也是喝了灵泉的水。有感情的读一读

  指导: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比喻拟人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体会,体会不到,教师通过换种说法来比较作者的写作妙处。

  6、积累。

  刚才理解的句子多好啊,让我们再读读,记住它。

  7、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作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表达了作者喜爱泉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结:作者在描写灵泉是怎样表达自己喜爱之情的。

  通过泉水给我们和小动物们带来的乐趣这样的间接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课文 那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灵泉带给我们的乐趣?给课文划分段落。

  一、1-2,二、3-8,三、9

  结合我们的理解,说说第二部分的段意。

  我们上山砍柴采蘑菇时,就到这里休息喝水;树林里的松鼠山喜鹊小鹿等动物常到这里喝水聚会。

  (指导学生合并两个意思:一我们在灵泉干什么,二小动物们来这里干什么。来归纳这段的意思。有时间让学生写一写)

  导语:作者通过描写灵泉给我们和小动物们带来的乐趣,抒发了喜爱家乡的情感。作者吴然对水有着不一般的情感,请同学们看下面这段资料:

  五、拓展对比。

  出示吴然资料:

  吴然的文章很透彻,他的为人,他的思想,他的经历,他的爱,他的恨,他的梦都汇集在他的文章里。在吴然的'作品中,水是出镜频率的明星。吴然爱水,水在他看来是生命之源。上善若水,吴然说自己并非智者,但从小就爱水。他的作品中有《一碗水》、《珍珠泉》、《抢春水》、《五百里滇池》、《海埂浪花》、《清碧溪》等许多关于水的咏叹。

  导语:像水的吴然,他笔下的水美轮美奂,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各不相同,回忆《珍珠泉》,和《灵泉》进行对比 ,看看他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灵泉:位置乐趣:自己和小动物抒发喜爱之情侧面描写

  珍珠泉:位置样子:整体和水泡抒发喜爱之情正面描写

  学生回忆,

  对比:

  灵泉重在写乐趣,通过泉水给我们喝小动物们带来的乐趣这样的间接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珍珠泉重在写样子,通过对珍珠泉样子和水泡的直接描写来抒发喜爱之情。

  小结: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写景的文章,在吴然的笔下却同样是那样的灵动,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同样的爱家乡的情感。

  七、指导题目的含义。

  这篇课文作者吴然起名叫《一碗水》,而编者在编入教材中改名为《灵泉》,这两个名字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为什么。

  小结:同样的内容,不同的题目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原题目朴素自然,体现小的特点,改题目灵动鲜活,体现灵气的特点。我们都喜欢这个题目,看来题目也是文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六、作业

  推荐书目:《抢春水》、《五百里滇池》、《海埂浪花》、《清碧溪》

  通过这些作品让我们更加了解作者吴然,了解他笔下的云南。

  摘抄你积累的词句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出的全过程

  2、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画出不懂的句子。

  2、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可以:

  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

  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

  4、通过多读展开想像理解难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指名读课后练习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种景象"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先讨论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研究。

  3、重点理解: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为什么觉得太阳像负着重担?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是写太阳由露头儿至跳出海面的上升过程。是动态的。此时作者是在船上,船、人、海都在动,所以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先指名说"奇观"的意思,再说句子意思。海上日出是伟大、雄伟美丽而又奇特的景象先改成陈述句读一读,再想想反问句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中难句的。

  1、在难句的上下文,有对这个句子进行解释说明或提示的文字,读了这些文字,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难句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句,就是联系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情形,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句子。

  四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欣喜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五指导背诵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1、读背交叉。

  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

  3、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6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默读课文,能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

  教学难点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默读课文,能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你们在哪里见过井,说一说你讲过的井是什么样的。

  二、新授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的结果

  3、比一比,组词语

  傍()吩()咐()胖()

  膀()粉()符()拌()

  4、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间,城下面画ν。

  乘凉(chéng chèng)记载(z?i zài)痴痴(zhī chī chī)嬉笑(xī x?)

  多音字组词:系Xì jì铺pū pù数shuǔ shù

  5、仿照例子,再写出几个词语:干干净净、碧绿碧绿、一颗一颗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的李子()的印痕()的水井()的味道()的坡度()的大萝卜

  ()的星星()的大缨子

  三、、自由读深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深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第三段(8)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四、、思考每一段的段意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段意

  一段: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二段:井水清甜凉。

  三段:古井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课后小结:请同学利用批注的方法在书的旁边写下段的主要内容(可以只写几个字或是画在书上),然后观察所写的内容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把写同一内容的段落进行归并。学生按照此方法进行操作,正确率较高。最后请同学记住这种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描写的井水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新授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2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中什么?

  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绝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齐读课文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标划: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词语表现出儿童情趣?(趴在井图上,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星星。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处理课后阅读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体会。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这一点“我”是清楚的,所以用叹号。井水的深度我们是不知道的。所有用问号。遥远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说明井水很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标划。井水为什么甜?通过什么事写井水的甜?把含盐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课文是通过洗菜,洗大萝卜这两件事写出井水的甜。指名读边听边想:井水的甜美,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从哪些语句中体现了来的?(嬉笑声,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的缨子。真是可爱极了。)全班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5、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井水的“凉”?(通过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6、齐读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出井水三个特的?(采用了有概括,有具体事例来源照井水的清甜凉。)

  7、这么了的井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

  8、齐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1)看到这口井,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体会的?(饮井不忘挖井人,赞美了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劳动,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2)为什么到现在,作者还在思念这口古井?(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代人的怀念和敬爱。)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文章的内容学生能够轻易理解,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了请同学读中感悟上。在品词品句时已经能够体会出古井带来的甜美和欢乐,再次引导学生读书时,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虽然咱们没有见过那口古井,但是古井里的水有多么清澈,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思考这是为什么?

  二、新授

  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法。

  请同学进行小节

  启发学生利用具体实例来把一句话写具体。

  出示题目,学生自己思考

  小组内交流

  学生自己完成

  交流

  板书设计

  清

  井井水特点甜

  凉

  联想劳动带来欢乐

  课后小结:指导全班学生练习写一个内容,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最终写的结果内容丰富,效果较好。在课后的练习时请同学自由选择内容练习写作。这样的设计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5、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推敲”的含义。复述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鸟宿池边树,僧(seng)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名,注意读准“僧”

  (2)说说诗句的意思。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1)出示:唐(tang)朝贾(jia)岛

  (2)指名认读。

  3、简介贾岛。

  贾岛是唐朝的诗人。早在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认真,字字斟酌,被称为“苦吟诗人”。

  (1)认读词语:和尚(shang)(“尚”翘舌音,读轻声)斟(zhen)酌(zhuo)理解“斟酌”。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适当。

  (2)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11推敲)

  二、听读课文

  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默读,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里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

  宽恕莽撞仪仗队犹豫不决簇拥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音,了解词义。

  (1)认读生字词。

  皎洁骑着妥帖避让韩愈

  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2)指导理解词语。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而洁白。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宽恕:宽恕饶恕。

  莽撞:鲁莽冒失。

  幽居:隐蔽的或僻静的住处。

  吟哦:有节奏地朗读诗文。

  仪仗队:在古代,指帝王、官员等外出时的护卫队。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散文家、诗人。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议。

  指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1、让学生根据字音、字形、字的书写注意点来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并上台来进行自主教学。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能根据课文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酝酿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指导朗读这句话。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从“拜访、找了好久、才、把一这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4)练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2、细读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画。

  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只见他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正正做着“推“的动作,看上去很可笑)

  ⑵指名动作表演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读后讨论。

  (3)出示句子。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①指名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里。(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边......一边......、不知不觉“,就把贾岛斟酌字句时的那种认真专注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②指导朗读第2句。(要把贾岛此时那样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

  (4)自由练读这一自然段,加上动作。

  (5)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3、细读第4-6自然段。

  (1)分组学习,提出要求。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怎么样,贾岛又是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

  ②读后讨论、练习表演。

  (2)全班交流。

  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觉闯进了仪仗队。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韩愈的话用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自由练读,分角色朗读。表演

  4.细读第7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

  (2)仔细读一读韩愈的话,理解其意。

  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敲”是有礼貌的行为,读起来声音响亮,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4)练习朗读、表演。

  (5)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过渡:同学们,读完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三、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造句。

  即使……也…….

  3、分组排演课本剧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巩固课文内容,指导复述。

  2、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的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课本剧表演,比一比,哪组演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先得把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x那样让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按故事发生、发展、x、结局四部分的提纲,要求有顺序、有重点地讲。

  (1)深夜访友,以诗相赠。(发生)

  (2)一字斟酌,难以定夺。(发展)

  (3)冲闯仪仗,请求宽恕。(x)

  (4)韩愈表态,贾岛赞同。(结局)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组练讲。

  (3)、每组选一名代表到前面讲。

  (4)、集体评议,发给小红花。

  四、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去把“推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查一查,找一找,把“题李凝幽居”摘录下来,并背一背,体会“推敲”的妙处。

  附板书:

  以诗赠友(发生)

  反复斟酌(发展)

  11推敲冲撞仪仗(x)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刺猬是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体肥矮,爪锐利,眼小,毛短,浑身有短而密的刺,遇敌害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将刺朝外,保护自己,刚出生时刺软眼盲。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因此有利于农业消灭害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精读1—5自然段

  1、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精读6—11自然段

  1、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呢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作者又是怎样对待它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精读12自然段

  1、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交流。

  3、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4、小结。

  这篇课文很有趣,写了作者在森林中抓了一只小刺猬并带回家去养后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在整体把握的部分,首先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也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然后,在带着刺猬回家这个部分中,又理清刺猬在“我”家由陌生到适应再到快乐的变化过程。于是顺着这个过程追溯原因:为什么刺猬能从陌生害怕到快乐?在寻求答案的同时读趣悟趣。

  经过一个回合的学习与朗读,孩子们都明确了刺猬之所以在“我”家能安家,能快乐地生活,是因为“我”对他的爱护。但是这篇课文成文于近一个世纪前,当时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远没有现在这么强,所以课文中尽管流露出对动物的关爱,但是并没有透出“的爱护就是尊重”这一观点。针对这一点,我在升华部分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刺猬在“我”家里安下了家,甚至成为了“我”家的一员,可是如果我们想让他更快乐一些,更自在一些,还有什么办法吗?孩子一下就提出把刺猬放回大自然中。于是在结课时,我们得出结论:尊重胜于爱护!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情、行为和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修鞋姑娘真诚、善良的品质。

  三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有效地实现了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情、行为和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顺序?

  2.想一想: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姑娘,值得我走遍长街寻找?

  二、品读感悟,合作交流(出示课件)

  1.“我”不顾寒冷,走遍长街,寻找这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的2——7段。划出描写姑娘的词句(用“·”标出动作描写,用“﹏﹏”标出外貌描写,用“——”标出语言描写),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姑娘,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1)学生自读。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反馈(这是个怎样的姑娘,谁来谈一谈你画的。)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通过抓动词理解姑娘技术娴熟自信)

  A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B大家自由读读这个句子,找到表示姑娘动作的词(钉、拽、扯),从姑娘这几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C小结板书:动作

  D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姑娘动作的娴熟。

  2)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红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A.这一段是什么描写?(板书:“外貌)你从中体会出姑娘生活怎么样?(艰辛)

  B.“一眨也不眨”看出什么?——姑娘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C.师:短短的几句话,修鞋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些外貌描写,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生活艰辛的姑娘对待自己的工作却如此一丝不苟,这不得不让我们又增加了对她的一份敬意。

  3)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

  “这儿倒是需要绱一绱,你看,线都断了。”

  “你的脚是汗脚,线是烂断的。就是没坏,也穿不了几天。”

  这是对姑娘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姑娘的话让你感受到什么?

  师:姑娘不多的话语却让我们感受到她的热情和善良,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姑娘做事的认真和待人的热情。

  分组读,齐读。

  2、作者通过对修鞋姑娘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修鞋姑娘的善良热情,可是“我”不是这样想的,我又是怎么看待这个姑娘的呢?请同学们再读2——7自然段,找到表示“我”态度变化的词语。(读出相关句子,理解我的怀疑:从技术到人品)

  3.小结:我从不放心姑娘的修鞋技术到对她产生同情,后来又担心她漫天要价,自始至终我对姑娘的态度都是怎样的?(板书:怀疑)

  4.学习8——17段(付钱部分)

  (1)过渡:在我对姑娘的.将信将疑中鞋子终于被修好了。

  引读:鞋绱好了,我断定她会漫天要价的,谁知——(引读)她只要了六角钱。看来,她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人。

  (2)她只要了六角钱,更出人意料的是——

  (3)师:指名读第9——13自然段、

  (4)老师:她没要我抵押的手表,只收了我三角钱,却说我给了她诚实和信任

  (5)出示:(付钱部分)

  A.分角色朗读。

  B总结(板书:真诚、善良)

  5.师: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明白了,是修鞋姑娘信任我,而我一直都在怀疑他,抵押那块表是出于尽快摆脱窘境,而不是对于这个姑娘的信任。

  6.体会我的惭愧

  引读“面对这样一个真诚善良的姑娘,我真……出示要求,让学生找描写“我”的句子,画出表示“我”对修鞋姑娘态度变化的词语,如有点怀疑,不放心……同时写上自己的感受。

  出示: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谁来读读这句话?这是作者的疑问,说出你的答案吧。

  三、延伸、深化情感

  1.师:是啊,这么大的县城到哪去找呢?作者寻找的只是修鞋姑娘吗?(生说)(寻找的是真诚和信任)板书:信任

  为了这份真诚和信任,第二天,在凛冽的寒风中,我走遍长街,望穿深巷,来寻找那位善良真诚的修鞋姑娘他在苦苦寻觅,发出了一声声的呼唤——

  修鞋姑娘,你在哪儿?(“他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随机找同学读2-3人)

  2.口语交际:作者到底能不能找到那位修鞋姑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找到了,他又会对这位姑娘说些什么呢?

  3.练习写小片段。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寻忆寻

  修鞋姑娘:自信坦然

  诚实善良信任

  我”:怀疑不放心决不还价蒙上阴影

  紧张尴尬期待惭愧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茬”等三个字。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先独立自主探究学习,再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教师最后引导小结。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失去的一天”的含义。还通过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学生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搜集珍惜时间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问班上有没有昨天没做完家庭作业的同学?(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出示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3、根据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道理

  1、默读课文,完成自学作业单。 自学作业单

  (1)、默读课文,独立完成下表(在表中的括号里填上其他人的职业): 人物 佩佳 拖 拉 机 手 建筑 工人 面 包 师 图书管理员 其他人( ) 其他人 ( ) 用词语概括他们在同一天分别做了些什么

  (2)、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文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佩佳这一天的表现?把它圈出来。

  (3)、完成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2、感悟

  (1)根据两个一对比,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了吗?指导读妈妈的话。

  (2)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失去的一天”的理解。 3、教师小结: 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好今天!

  四、拓展学习

  说说你知道的“劝人惜时”的名言、谚语或者诗句。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失去的一天》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启示呢?能不能恰当的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句子,写一写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失去的一天

  佩佳 人们

  游手好闲 埋头苦干

  失去一天 收获一天

  珍惜时间 把握今天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1

  教学要求:

  1.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精彩描述的方法。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精彩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威尼斯是一座美丽的水上城市,小艇在这座城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根据小黑板指读生词。

  (2)全班齐读。

  2.检查课文。

  (1)四人小组内轮读,互相正音。要求:组长把小组内容易读错的地方在书上标出。

  (2)全班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浏览课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侍机板书)

  2.学习第一段。

  (1)欣赏图片,谈谈你对这座城市的感受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这里河道纵横交叉,就像我们的街道,河道上来来往往的小艇就像我们的汽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威尼斯的小艇。)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二.三自然段,用“__“画出能表现小艇特点的词句。

  (2)小组内交流。(1、先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画的词句,互相订正;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艇的特点。3.请一个同学用简笔画一画小艇的`样子。4.派一名同学当解说员介绍小艇。)

  (3)全班交流。

  A指名说,从哪些词句看出小艇的哪个特点?

  出示比喻句,让学生朗读体会比喻的好处;自己也仿照着说几句。

  B除了观察小艇外部的样子外,作者还亲自坐到小艇里去感受一番。作者感受到小艇有什么特点?板书舒适有情趣

  C请小组派代表介绍本小组画的威尼斯的小艇。

  (4)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5)自由背诵二.三自然段。

  (6)同桌互背。

  (7)指名背诵。介绍背诵方法。

  (8)全班背诵。

  四.布置作业。

  课后打三角号的题目,收集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找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有关语段,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者喜爱白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分别想象它们描绘的画面,从而形成三幅优美的图画,能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还原画面,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

  【课型】精读课

  【教学过程】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

  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鹭鸶》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在郭沫若看来白鹭也是一首诗,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散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第1课。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识“精巧的诗”

  1.在单元导读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昨天在预习时又进行了巩固,下面我们听写几个。

  白鹤,嗜好,镜匣,望哨,清澄

  (1)听写

  (2)屏幕出示核对纠错。

  (3)理解:望哨(站岗放哨;借助相近的词语理解)

  清澄(清澈澄澈;有时候我们通过字面去感觉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借助工具书来验证。)

  2.接读课文,思考:文中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394个字,凝练而富有意境,所以郭沫若就是把白鹭当作诗来写的。

  板块三:想象画面,具化“精巧的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觉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画出有关语句并作批注。

  交流:

  (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第五自然段)

  ①追问:精巧在哪?

  (预设: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这精巧的仅仅是这四处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②同学们,那么精巧到什么成都才能像诗呢?你能从哪个字或者词读出来是恰到好处?

  预设:白鹭的大小也正好,颜色也是恰到好处的。从“一分”“一忽”中读出来的。

  聚焦“一忽”:什么是一忽?(做动作,就这样疏忽之间、微乎其微就叫一忽)

  试着读出你的理解。

  ③看,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是遗憾。现在我们阅读这一段,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看,这就是这段话的出处。

  出示:

  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这样的白鹭,它身段的大小是适宜的

  (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色素的配合是适宜的

  (女)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全部、每一处都是适宜的。

  (齐)我们一起读——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⑤这一自然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完美无缺的画面。让我们把这幅白鹭外形的画面定格在自己的'脑海中。

  (生看着画面背诵。)

  (2)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3、第4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

  (第3、第4自然段并不是多余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衬托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是呀,有多少人见过白鹭呀!可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了它的美。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文字走近白鹭的身边好好地欣赏欣赏它如诗如画的美吧!

  (分组朗读班齐读第2自然段;一二小组读第3、4自然段;三、四小组读第5自然段)

  过渡: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此外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像画面一样的诗呢?

  (3)在清水湖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①句子当中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通过这段文字读出的那精美的画面吗?

  那清水田当中一定倒映着——(预设:倒映着白鹤那美丽的影子,远处的山被白云围绕着,映在水中若隐若现,天上还有几朵白云在那飘,十分美丽。)

  ②相信你也能为我们读出这样的精美,读——

  齐读。

  ③画面中的白鹭真的是在钓鱼吗?那我们换成“啄鱼”“捕鱼”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现在我们再回到白鹭的画面,看从这样的画面当中,你又能感觉到怎样的心情呢?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就这样,白鹭站成了一幅画,钓起了一首诗,我们一起像它这样闲适地惬意地读一读这段话吧。读——

  ④现在你可以给这首诗起个名字了吧?

  小结:刚才这样我们抓住“钓”这样看似平凡的字眼,边读边想,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从画面当中读出了心情,走进画里,读出诗来。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8两段,看你能读出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读出怎样的心情?

  交流

  (1)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上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①交流看到的画面。

  ②白鹭真是在望哨吗?那是在做什么呢?

  ③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①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画面面前没有人的心是平静,没有人的心会烦躁,所有人都会感觉清澈透明,所以白鹭就是清澄,清澄就是白鹭,我们再读——

  ②你想给这样的画面起一个怎样的名字呢?

  4.我们相信白鹭怎么看都是画,怎么读都是诗,是一首精巧的诗,让我们配着音乐合作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同学们,一静一动皆有韵,一花一鸟总关情。所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块四:领悟表达,拓展深化

  1.同学们这便是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大家看这是另一篇文章当中对白鹭的介绍,请同学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对比课文中的写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白鹭,简称鹭,也称鹭鸶。体长60厘米左石星纺锤形。鹭鸟的身体特征是嘴长、颈长、脚长和爪趾长,体态纤瘦。全身羽毛白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所以被称为“蓑羽”。白鹭脸部裸露部分为黄绿色,嘴黑色,胫与脚部也呈黑色。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若学生都喜欢第一种,可以这样来引领:如果要让你选择其中的一段,根据他去野外寻找我们没有见过的白鹭,那你如何选?)

  小结:第1种写法说明具体,第2种说法饱含深情。

  2.如果你喜欢第1种,可以尝试着把本文变成这样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若喜欢第二种,可以读读《石榴》。这是选做作业。

  3.必做作业是背诵《白鹭》。

  板书设计:

  1.白鹭

  色彩——水田闲钓

  身段

  身段——黄昏低飞

  (静)(动)

  一首精巧的诗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3、 背诵课文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2、字词检测 (不过旅游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学好字词,明确旅游路线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那里的美景) 峭壁 飞泻 白莲 荡漾 俯视 矫健 新疆 戈壁滩 溅起 漏下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3、 背诵课文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2、字词检测 (不过旅游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学好字词,明确旅游路线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那里的美景) 峭壁 飞泻 白莲 荡漾 俯视 矫健 新疆 戈壁滩 溅起 漏下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课文,天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谈谈你的感受。(幽静、繁花似锦、五彩缤纷…)

  2、文章抓住了天山什么特点来写的?(“静”美)

  3、图片欣赏,了解新疆,了解天山(老师想请一个小导游来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讲解,从图片让我们整体感受一下天山独特的韵味,谁愿意试一试?)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定有同学迫不及待想去了,那我们就出发吧。来到新疆,可正是七月,到处都是戈壁滩,炎暑逼人。那我们就一起骑马上天山避暑吧。

  (一)进入天山

  进入天山,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景物:雪峰、溪流

  特点: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男女分别读雪峰和溪流的句子)

  写法: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小结:由上至下,写了天山的雪峰高、大、白的特点和溪流急、清、活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寂静的特点。

  (二)再往里走

  不要背着迷人的寂静的雪山溪流牵绊了我们的脚步,我们继续前进,再往里走,相信里面还有更加美的景色在等着我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了原始森林什么特点?突出了天山的什么特点?(视觉)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密、绿、)(听觉)马蹄溅起的水声;远处的几声鸟鸣(幽)

  小结:以动衬静,写了天山原始森林密、绿、幽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密林的幽静。

  (三)再往里走

  1、山脚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就到了春天了。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为什么到了这里就像是春天了?你喜欢这片花海吗?(齐读第四自然段)像….像….像….写出了野花多、高、艳的特点。谁能模仿这个句子写一段话?“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所以作者不禁要赞美“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改成陈述句: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反问句,加强语气,更能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小结:连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野花高、艳、多的特点。

  2、走出这片原始森林,穿过着花的海洋,我们到了这奇丽的千里牧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千里牧场的?突出了它什么特点?(由外至内,辽阔、风平浪静)小结:由外至内,写了这像织锦一样的花海和这无边的牧场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骑着马我们轻轻的走,静静的感受天山的“静”美,静静的徜徉在这美妙的人间天堂,这就是天山之夏。思考这句话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次天山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1、看到了天山的美景

  2、学习了写作方法描写顺序(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等)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3、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词句。

  五、拓展训练

  练笔:选择一处你熟悉的地方,试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完成一篇小习作。推荐:文章节选碧野的《七月的天山》,课后有时间请同学读一读整篇文章。

  板书设计

  天山之夏

  进入天山

  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

  人间天堂

  移步换景

  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绿、幽)

  “静”美 再往里走

  野花 (高、艳、多)

  牧场(辽阔、风平浪静)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5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3、渗透一定的习作技巧,培养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运动衫过程的描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赞美了人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概述《麦琪的礼物》的故事

  美国文学家欧.亨利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叫《麦琪的礼物》(板书),讲的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礼物,可是她只有1美元87美分的钱,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能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的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化去21美元,买到一条白金表链,她特别高兴,因为她丈夫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因为家穷,一直买不起表链,所以从来没有戴过金表,而现在有了这根表链,以后吉姆终于可以戴上金表了。而吉姆呢,他也想给妻子一个惊喜,但也没有足够的钱买礼物……

  同学们,你猜猜看,吉姆会怎么做呢?买来了什么礼物送给妻子呢?

  (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发梳作为圣诞礼物。)

  他们牺牲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为的是给对方买来的礼物,可是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却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板书)

  2、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因为我们有爱心,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美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一件运动衫引起的故事同样也感人,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对“爱的主题”会有更深切的体会。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件怎样的运动衫?课文围绕着运动衫写了什么事?

  2、读后交流,了解主要内容。

  3、读读:“我”为邻居康威老人送鞋到镇上修补的时候,买了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当我得知老人的鞋不能再修补时,“我”用运动衫换了一双新鞋送给老人;没想到老人用一条小狗换了一件运动衫送给“我”。

  4、小结:实际上文章就是讲了男孩的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事。

  板书:得——失——得

  三、深入感悟

  1、这个男孩就是小马克,小马克的这件运动衫之所以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是源于他对这件运动衫的格外喜爱。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1至8,你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小马克特别喜欢这件运动衫?用“——”划下来。

  2、交流汇报,结合朗读

  3、出示这五个句子

  “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我大着胆子上前,问小男孩运动衫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件。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件红色运动衫。

  回到家,我对妈妈讲了那个小男孩穿的`红色运动衫以及上面印的蓝色大角麋鹿有多棒。

  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3美元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朗读

  4、人一旦得到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心中一定特别骄傲与自豪,当小马克穿上这件运动衫时,他的心中也一定特别骄傲与自豪。可是,就是这么喜爱的运动衫,小马克却用它换了一双新鞋送给康威老人,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寻找依据。

  学生交流。

  请大家看看课文中的这个句子: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你知道小马克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吗?和同桌探讨一下。

  5、过渡:患难之处见真情,一边是自己心爱的运动衫,一边是坐在小屋里等他归来的老人,在利益选择的当口,小马克忍痛割爱怀着心底的一丝遗憾放弃了自己的运动衫。为了一位贫穷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舍弃了自己的最爱,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精神啊。读到这儿,你想到哪些词语来赞美一下小马克?(热心助人,关爱他人,善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极有爱心、、、、)

  6、其实课文中还有一些人,我们也可以用这些词语去赞美他们,你知道是谁吗?

  ①售货员:不但鞋子便宜卖给我,还送了一双长腰袜子。

  ②康威老人:其实那小狗陪伴老人渡过了很多孤独的日子,老人没有钱,忍痛割爱用其中一条小狗换来了运动衫。

  7、奉献爱心终将获得爱心回报,小马克的爱心赢得了售货员的爱心,也博得了康威老人的爱心,售货员和康威老人的爱心也从另一个侧面衬托了小马克的爱心。爱是无处不在的,它在空气里,会化作一点雨;它在清水里,会化成一条鱼;它在草地上,会长成一棵美丽的花;它在人心里,会化作涓涓的暖流。

  让我们怀着这暖暖的感动,来读读课文那感人的结尾吧。

  8、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看看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课外时间请你续写故事,抓住“我”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四、拓展延伸

  1、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老师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出来,是什么字?(板书:爱)是的,一件运动衫把孩子和老人紧紧相连,他们彼此献出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却得到了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爱”,就像《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吉姆一样,他们彼此献出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却得到了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爱”。

  2、一件价值三美元的运动衫,在一天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分明是一次爱的传递,就像奥运火炬一样,能够传给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传给了我们所有坐在教室里的人。这爱的传递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爱之链)

  阅读《爱之链》,交流: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比较《爱之链》与《一件运动衫》两者的相同之处。

  3、在读《一件运动衫》的过程中,你会料到老人用小狗换运动衫送给我吗?在读《爱之链》过程中,你会料到乔就是女侍者的丈夫吗?跟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二篇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人意料的结局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而且让人心灵震撼,更能使读者感受到爱心的奉献终会得到爱心的回报或者好人有好报的道理。)

  五、总结下课

  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发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请你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点爱心,你也会得到爱心的真诚回报。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就会形成一条永不中断的爱的链条,就像歌曲《爱的奉献》中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

  《麦琪的礼物》 《一件运动衫》

  《爱之链》

  爱 得——失——得

  爱 爱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1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3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3-25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9-14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9-1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7-2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水》06-0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