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

时间:2023-03-14 10:04:5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的教案【热】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的教案【热】

语文的教案1

  设计意义:

  《植树》看图写话是语文S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花园二里的内容。如果我们把这次写话运用一般的训练模式(先看图再写话),那么学生很难进入植树的这种活动情境,也很难激发学生写话的激情。因为对于城里的学生来说,图中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他们没有亲身植树的感受,而是凭借图画上的情境去想像,去捕捉别人的植树感受。这样学生在写话时便是空洞无语,无真情实感,尽管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把无生命图片写得较生动,这也是学生凭空造假。我们为了让儿童去感受生活馈赠,发觉生活中的真善美,积累情愫,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让学生有话可写,摆脱昔日畏惧写话的心里障碍,从生活中触发创作灵感,特开展一次3·12植树活动。在此基础上,并运用现代技术媒体将学生的劳动场景录制下来并从不同的角度再现活动中的某一场景,实现动态教学效果,使学生加深对某一场景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其教学模式为:走进生活借助媒体快乐写话。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此设计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进行快乐写话。此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性。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生活,感悟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儿童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话素材。

  2.能力目标:看图写话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次看图写话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根本。

  3.认知目标: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知识迁移,从而积累写话语言经验和语言表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触发情感

  1.3月12日带领学生在学校植树造林的基地上进行植树活动。

  2.在植树活动中教师有组织的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分工合作(打水组、扛树苗组、浇水组、挖坑植树组等)。

  3.在活动时,我有意地请学校摄影教师把所有的活动场景摄下来,并制成课件。

  [3月12日是植树节,这样的日子进行植树有其特殊意义,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获得了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才能触发其真情实感,才能消除学生写话的素材屏障。科学的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把写话的难点制成电视特殊镜头(课件),再现学生生活是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唤起学生写话灵感的法宝。]

  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

  1.播放植树活动过程中的实况录像,让学生在音乐与图像中再现自己的劳动场面。

  2.提问:这是什么季节?图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教师板书:植树)

  [任何一幅图都有它的主题(中心),在儿童刚涉入看图写话的大门时,教师必须引导儿童抓主题入手,只有当孩子抓住了主题,他们才能围绕主题去进行观察,在观察时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鲜明的画面前,情感的思维被激发。]

  三、知识迁移积累语素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录像,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如描写春天的词语,表示高兴的词语,劳动场面的词语等。)

  [这一环节主要是给学生一个知识迁移的途径,从而唤醒学生过去学过的词语,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为以后的写话设下铺垫。]

  四、仔细观察拓展思维

  1.分步出示五幅投影片:先投影天气晴朗、春暖花开的图片,意在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开始要交代植树的时间、地点、并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接着分步加投植树挖坑的图片、培土的图片、浇水的图片。并问:你们在植树过程中是怎样做的呢?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投影植树后孩子们同小树比高的图片,并问:看到自己亲手植的树,你们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

  2.合作探讨(四人一组)植树的过程。

  3.分别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创造的眼睛,没有细致的观察,便谈不上对万物的深刻认识和抽象概括。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媒体独有的优势,把图中的事物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有计划、有目的地分解投影,或根据画面补充相应的投影片,让学生有效突出、突破教学中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观察、实践逐渐掌握观察的法则:细致性、顺序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独特性。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充分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性,为他们学习中排除了一个又一个语言思维上的障碍。学就是为了用,这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最终目的。今天,我们培养的是素质人才,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人才,是实用型人才,而不是昔日的书呆子型的学生,而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种种困难,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另外,在学生观察清楚画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因为只有丰富的想像,才能描写得生动形象;只有根据画面进行扩展,才能使画中的人物活起来。]

  五、整体感悟,体验成功

  你能按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顺序将这幅图说完整吗?在说话时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学生先自己说,接着小组互说,最后指名说。)

  [通过这种四要素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既能让学生对图的整体感知,又能培养学生说完整句子的能力,当然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挥想像,只要符合图意都可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求异性。这样的训练就能真正地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快乐]

  六、写作实践(写话),运用语言

  请同学们用一句或几句话把刚才说的这几幅植树情景图写下来,你是怎样说的就怎样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也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助。

  [写是看与说的最终目标,学生在看与说的基础上很容易也很乐意把说的写下来,因为他们具有了写话的生活素材与语言要素,(即有话可写),这种写是一种情感的真实表达,他们也不会横眉冷对作业本,俯首苦思咬笔头。]

  七、品读作品,信息反馈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话读给自己听也可读给同桌或老师听,把读不通的'句子改正过来,然后教师选择2至3篇优秀作品进行诵读。

  [读是一种最快最好的信息反馈,读可分为自读、互读、小组读等,学生通过读能品悟自己的作品,又能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这是学生自改习作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次升华。这一环节教师的诵读就是对学生劳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学生作品一次最佳评价。其实学生的习作就是由实践(阅读实践与生活实践)到认识(悟、构思)再到实践(习作实践)再认识(读、改)的循环过程。]

  相关链接:

  我国植树节的来历: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规定植树节、造林日、绿化周(月)的已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

  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临时大总统后,积极倡导植树造林。他说: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他不仅倡导植树,而且身体力行。有一次,他回故里广东省中山县里,特地将从檀香山带去的树籽亲手种在故居旁,长大后苍劲挺拔,为人乐道。在孙中山先生执政的19l5年7月31日,中华民国政府做出决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的我国的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直到1979年,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正式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节的意义:植树节的意义不是在于每个人都要在植树节这天去种一棵树,而是通过植树节的又一次来临,使我们大家更加的关注绿化、环保的问题。众所周知:地球正在沙化,沙漠的覆盖面积正在逐年的增加可我们似乎觉得这些离我们还很远,但是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默默无闻地为这片大地播种着绿色,他们有的被称为英雄、有的被称为当代愚公,有的甚至是外国友人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植树是全人类的大事,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

语文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按照正确笔顺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3、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是重点,感悟课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周总理的课文,板书“关怀”。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再度课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读课文,全班参与评议。

  (三)学习生字

  1、组自主识字。

  2、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互相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教师巡视。

  3、出示生字小黑板指名认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怀周恩察握镜段;朗聚神灿烂幸福。

  “恩段神灿烂”的韵母是前鼻音,“镜朗幸”的韵母是后鼻音,“周察神”的声母是翘舌音,指导学生把这些生字读准确。

  4、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启发学生多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①熟字加偏旁认记:怀恩握灿烂。

  ②熟字去掉学过的偏旁认记:察。

  ③熟字换偏旁认记:神。

  ④编顺口溜或猜字谜的方式识记:

  “竖撇横折钩,内藏土和口;翻开百家姓,这姓就是周。

  “每一口人都有田,表示生活喜连连,家家户户过大年,把它倒贴门上边。

  5、巩固识字。

  ①多种形式练读,反复与生字见面。

  ②小游戏,考考你。

  ③小组合作学习,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熟读课文

  (四)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明之处。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小组内汇报。

  3、全班交流。

  4、再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视察、聚精会神”两个词语。

  5、分小组朗读,理解感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指导读出对周总理的热爱、怀念之情。

  (五)拓展活动

  讲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六)作业

  通过阅读课外书、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集关于周恩来的事迹。

  (七)教后反思

语文的教案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方法与设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阅读并搜集描写景物的诗句,课上积极探究;以陶渊明《饮酒》和本人拙作作为拓展延伸;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生开始默读,师顺手板书课题。

  二、生带着几个小问题去读。(快速默读)

  1、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做上记号)

  2、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预习,抽生朗读,其余人静听准备点评指正。

  一生主动读过后,别人主动点评。师提醒注意“玄奥”的“玄”字读音xuān,与弦(xián)和舷(xián)不同。“露”有两个音“lù”和“lu”,本文中“露水”和“露出”都读“lù”,“lu”用于口语,如“露怯”和“露马脚”。

  四、师范读,生静听,准备点评并准备回答“二”中的两个问题。

  师读过后,也请生指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其实是对老师的`帮助)

  五、把握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理出线索。(解决问题1)

  生说师板书

  写了哪些朋友(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生读、说一遍。

  六、讨论问题2(题略,见前面)

  生各说看法感受后,小结: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回答。

  八、概括写作技巧。

  九、朗读感受画面美、语言美。

  (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就读哪一句哪一段,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十、有没有诗句与本文相通,可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

  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

  十一、作业:

  (一)拓展延伸。欣赏情感有相同之处的诗词。(见附页)

语文的教案4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巴乌苏斯托夫斯基的《一篮枞果》改写而成的。记叙了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故事,十年前他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十年后他用奇妙的方式将礼物送给了达格妮,使达格妮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语言积累,以朗读为主,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得到启迪。

  【教学目标】

  1.认识“桦、喧、咆、哮、颊、曙”;会写“桦、律、喧、哗、咆、哮、珍、颊、曙”。能正确读写“白桦树、旋律、喧哗、咆哮、珍贵、双颊、曙光、陶醉、沉浸、期待”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培养信守诺言的美德。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2.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要提出来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字形,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4.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1.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你认为要写好这些生字,哪些地方必须特别注意。

  2.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喧、哗、咆、哮”这些字左低右高。

  “桦”的第四笔和“颊”的第六笔都是点,不要写成捺。

  3.学生自由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找出描述达格妮不同心情的语句读一读,读后交流:

  ①达格妮的心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②达格妮的心情前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汇报反馈,师生交流。(主要抓住以下句子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音乐大师爱德华的美德)

  ①“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这里生动描绘了八岁的达格妮对这位异常和气的城里人的承诺表示怀疑的心情。)

  ②“这是最好的礼物……更珍贵的礼物。”(说明了达格妮在知道了那个和气的城里人就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的时候的高兴和快乐。)

  ③“达格妮听完乐曲……把脸埋在双手里。”(这句话是对达格妮听完乐曲后的动作、神态的描绘,表明了她这时激动的心情。)

  ④“音乐会结束以后……‘生活啊!我爱你!’”(说明了达格妮被大音乐家信守诺言的美德深深感动了。)

  4.小结:大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不但使达格妮无限敬佩,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做人要信守诺言,也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更加高尚。

  三、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喜欢的文段找出来多读几遍,注意读出感情和语气。

  2.把自己读了这个故事的收获和同学交流。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四、总结全文,感悟写法。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本文在写作上,尤其是4、5自然段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种写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五、课外延伸。

  与同学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信守诺言的故事。

语文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夏日艳丽色彩的强烈气氛。

  2)体会描绘夏日有趣事物的无限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用的,或自己有的绘画工具。

  老师——课件(图片资料),水彩颜料,画画的刷子,画板,素描纸2张,剪刀一把,胶水一只,道具太阳一只

  教学过程:

  1)用道具太阳引入新课。

  2)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观察、记忆、理解夏日艳丽的色彩。感受夏日色彩带来的快乐气氛。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色彩,可以在我的颜料盒里找到吗,把它涂到老师的画纸上吧。当然,看到了其他的什么都可以画画。让小朋友看到的色彩面积宽的就图宽一点,看到的面积小就图小一点。看到什么形状就涂成什么形状。

  师问:这些色彩来自那里,老师把色块补画成具体的事物。其他的让学生自己来画。

  3)从夏日的`场景研究引到夏日的活动研究。老师把其中的一幅场景画添上人物活动。然后继续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注意观察。同时让小朋友回忆自己或周围的有趣的活动瞬间及有趣的其他事物。

  让小朋友画画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可以画在已有的场景中,也可单独成画。老师以补充或剪贴的方式帮助完成作品。

  4)老师把以上的画稿剪贴拼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且加以修改,展示。

  5)激励小朋友自己完成一幅夏天的有趣的画,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帮助解决技术困难。展示、讲评、交流。

语文的教案6

  一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锻炼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

  4、提高环保意识,采取自觉行动,争做“环保小卫士”。

  二 活动意义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课,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 活动过程

  本次实践活动分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活动成果展示

  第三课时 写作实践。

  第一课时

  一 活动说明

  学完第一单元《种树“种到”联合国》这篇课文后,老师布置同学课后多渠道收集有关环境方面的材料,为活动课作准备。

  二 活动内容

  1、每位同学把收集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2、分小组交流,把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整理加工。

  3、小组代表发言本组讨论的结果。

  4、以小组为单位为活动成果展示策划活动形式。

  第二课时

  一 活动形式

  本次活动以节目的形式出现,主持人用台词来推动节目发展。

  二 活动过程

  一、师导入 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种树“种到”联合国》这篇课文,大家都知道,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荒漠化日趋严重,地球环境是越来越恶劣。环境保护已是当今人类社会一个沉重的话题,上节课同学们把收集来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现在大家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把同学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有请两位主持人。

  二、主持人出场

  主持人(男、女):各位来宾下午好,欢迎来到初二(1)班语文活动课现场,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前来听课的老师们。(掌声)

  初二(1)班《今日话环保》语文实践活动课现在开始。

  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男:喂,你在干什么呢?别忘了现在可在主持节目呀。

  女:噢,对不起,我差点忘儿了自己的任务。刚才我吟诵的是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一诗罢了,其中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描写的环境甚为优美,清澈的河水保护水田,绿色环绕,远山撞入门来将绿色送入庭院,唉,如此迷人的诗句怎能不让我情不自禁呢?它描写的可是咱们南京啊!

  男:让我们共同走进“昔日美丽的家园”。

  女:首先有请女生代表王某某。

  王某某: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吟诵一首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为写景之作。诗中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所见的天门山景观,还描写了碧绿的.江水。一“回”字写江流回旋弯转,水随山势,同样展现出这一带风光的奇伟。站在天门山上远望,在水天相接处太阳升起的地方一叶白帆逆流而上。这又是如何雄壮的一幕啊!(谢谢)

  男:我们男生也不甘示弱,派出智慧星王某上场

  王某:大家好,我带来的是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再现了当年的动人景色,两只黄鹂在枝头叽叽喳喳唱个不停。天空中一行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远处山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更是动人可爱,水中的船只首尾相连,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

  女:看来不拿老将你们男生是不会认输的,让我们有请祁某上场,全体女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祁某加油。

  李某:那我给大家吟诵一首朱自清的《春》片断

  “桃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不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成了有色有形的美丽自然画卷。尽相争放的桃花, 杏花,鸟儿们引吭高歌。真称得上是鸟语花香。

  女:我们男生有请张某上场

  张某: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郦道元的《三峡》选段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趣味”的感叹。

  女:不过打个平手,别太得意啦,看看下面的抢答题吧。

  大屏幕显示抢答题(古诗句)

  男:曾经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地球,人类与自然有着亲密无间的感情,可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扩大了对自然财富的索取,于是葱葱郁郁的山川成了光秃秃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河流成了污浊难闻的臭水。那吐着浓烟的工厂、漫天飞舞的黄沙,耗尽了血泪的江河,告诫了我们地球已不再美丽。

  是的,我们只有一条长江,毁掉了不会再来,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失去了不会再有,今天我们看到了那一张张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听到了那一篇篇令人惊心动魄的报道,你们可以再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王某:我先来说说吧!环保这个词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关于环境保护的标语也到处是,然而破坏环境的也大有人在,就拿我来说,一天放学回家我和同学买了一串臭豆腐,吃完后,我顺手把木棍扔在地上,那位同学看见了,把木棍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我脸红了,让我们从自己做起,来保护环境吧!

  李某某:除了要节约用水外,还要处理污水。我对污水处理十分感兴趣,曾经看了大量的资料,如何处理水污染呢?首先通过粗眼筛子,滤出对水泵有害的固体,把它们掩埋。剩下的水经过沉淀,再往生水中加一种烈性的化学药剂—氯,它可杀死有害细菌。个别时候,氯也有污染,所以下一步用“滴滤池”过滤,它上面有石子,石子上有一层细菌分泌物,可沾住氯,这样就环保了。此时水中95%固体已被移出,可以正常排放。沉淀物放在消化池里,加温加速细菌活动,30天后,就分解为无害的物质,可作肥料,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污染。

  附诗词抢答题

  1、晴川历历汉阳树, 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落霞与孤鹜齐飞, 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春和景明,波澜不惊,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4、天苍苍,野茫茫,________。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_____。杜甫《绝句》

  6、此地有_______,茂林修竹,又有_______,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7、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 。 孟浩然《宿建德江》

  9、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0、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语文的教案7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语文的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

  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

  排偶句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渎、讲析、比较(2课时)

  四、教学步骤:

  (1)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2)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题:心术:1居心(多指坏的)。如“心术不正”2心计、计谋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4)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疏通文意。

  2、课文结构:(板)

  [1]、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2]、论“兵”(“凡兵上义”)

  [3]、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

  [4]、论战时为将之道(“智而严”)士则应“愚”

  [5]、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举例论证

  [6]、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7]、论运用长短之术(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8]、论善用兵之道(“无所顾”、“有所恃”)

  3、考探究: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治心(首段)—养士(二、三、四段)—审势(五、六段)—出奇(七段)—守备(八段)

  ◆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4、精华赏读:

  [1]、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

  [2]、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

  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

  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5)作业:

  [1]、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

  [2]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后面的问题

  (一)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

  (2)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

  (3)然后可以制利害( )

  (4)凡兵上义( )

  (5)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

  (6)惟义可以怒士( )

  (7)未战养其财( )

  (8)所以养其财( )

  (9)丰犒而优游之( )

  (10)小胜益急( )

  (11)小挫益厉( )

  (12)而士不厌兵( )

  (13)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

  (14)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

  (二)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因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士皆委已而听命( )

  (2)邓艾缒兵于蜀中( )

  (3)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 )

  (4)彼因有所侮而动也( )

  (5)能以兵尝敌( )

  (6)故去就可以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

  译:

  (2)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

  译:

  5、这两段中,作者认为作战时,作将领的应该( ),作士兵的最好( );出兵时应该要做到( )。

  (三)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晰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形固,则力有馀矣

  6、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出动)知节而后可以用兵(节制)

  B、知节则不穷(困窘)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应付)

  C、彼将不与吾校(通“较”,较量)吾蔽而置之(隐藏)

  D、彼将强与吾角(坚决,强硬)吾抗而暴之(反抗)

  7、下列加点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使之疑而却(退却)吾阴而养之(暗中)

  B、使之狎而堕其中(阴险)使之无所顾,有所恃(依靠)

  C、尺棰当猛虎(相当)可以将矣(带兵)

  D、冠胄衣甲(衣服)据兵而寝(靠着)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9、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译:

  ⑵、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译:

  (四)

  阅读下面一段完成1—4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参考答案】

  1、A2、B3、B(暴为显露)4、C

语文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认课文中“宋”等7个生字。会写“涛”、“陈”、“丹”、“艺”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体会赵小艺、陈丹、宋涛画风的意图。

  【教学重点】

  1、会认课文中“宋”等7个生字。会写“涛”、“陈”、“丹”、“艺”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体会赵小艺、陈丹、宋涛画风的意图。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风婆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段声音,想听吗?请仔细听。

  2、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3、对,这是风的声音。你喜欢风吗?说说理由。

  4、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今天有3个小朋友,想用自己的画笔,把风画下来,他们会怎么画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画风》去看一看吧。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教学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请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读课文:

  自学要求:

  ⑴ 我能把课文读通顺。

  ⑵ 我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今天,这三位画风的小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里,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⑴ 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请学生跟他们打招呼。

  ⑵ 去掉拼音请学生读一读。

  ⑶ 打乱名字中的字的顺序,请学生同桌互读。

  ⑷ 教师抽个别学生读生字。

  ⑸ 请小朋友仔细想想,我们班哪些小朋友的名字中也有这几个字?

  3、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涛”、“陈”、“丹”、“艺”4个字。

  三、读顺课文

  1、小朋友们都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宋涛、陈丹、赵小艺却非常聪明、能干,用自己的方法把风画了下来。那么他们究竟是怎样画风的呢?请你再来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划出他们画风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2、刚才在小朋友读课文的时候,三个小朋友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大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四幅画)

  3、这四幅画的作者分别是谁?

  4、让我们一起先去看一看赵小艺的画。

  课件出示: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⑴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风来了?

  板书:风来了 旗子飘了

  ⑵ 风来了,还有什么东西也会飘起来?

  ⑶ 学生自己试读。

  ⑷ 抽个别学生读。

  ⑸ 齐读。

  5、在赵小艺的带领下,其他小朋友也画出了不同的风,让我们看看他们又是怎样画风的?(出示三段话)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读出有风的感觉。

  课件出示:

  ⑴ 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⑵ 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小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⑶ 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① 个别学生读,说说,从哪个地方感觉到有风?

  ② 齐读。

  6、现在老师想请几个小朋友和我合作读。请四个小朋友分别扮演赵小艺、陈丹、宋涛。

  师:风来了,赵小艺你画了什么?

  生:我在房子前。

  师:风来了,陈丹你画了什么?

  生:我。

  师:风来了,宋涛你画了什么?

  生:我。

  7、老师和全班小朋友合作。

  四、诗歌结课

  1、小朋友,你们发现没有,老师把刚才你们说的写成板书,如果我们把这个板书穿起来,就变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小诗。

  2、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节课里不仅交到了几个好朋友,认识了很多字,还学会了编诗。老师要在诗的下面写上我们班的大名,这可是我们这节课的劳动成果。

  3、会编诗了高兴吗?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另一首描写风的诗,在结束我们这节课之前,老师把这首诗送给每一个小朋友,希望你们能永远记住这节课。齐读这首诗。

  〖板书

  画风

  风来了──旗子飘了

  风来了──小树弯了

  风来了──雨丝斜了

  风来了──风车转了

语文的教案10

  教学设计

  运用电化手段辅助诵读,感知文章优美亲和的抒情风格。

  运用“实证法”教学,提出命题、引导讨论、初步鉴赏文章自然美与精神美的统一。

  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任务

  ⒈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优美亲和的抒情风格,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⒉实证三个观点:⑴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⑵茅盾——审美“以人为主体”。

  ⑶朱光潜——赏文需“知人论世”。(机动安排略谈)

  重点难点目标⒉中⑴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告诉我们,惟其崇高,最朴素的亦是最美的,它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思想震撼。那么今天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散文《冬天之美》又会怎样展示冬天的美,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愉悦呢?

  二、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理清文章思想内容,相应板书。

  三、诵读指导

  要求结合内容,由学生标画讨论诵读要点

  参考意见文眼总起一往情深(“从来”两字)

  城乡对比城市遗憾否定厌恶

  乡村喜爱向往愉悦

  乡村冬景喜爱惊喜舒缓(长句)

  围炉夜话温馨沉静俏皮(反问)

  四、指名范读

  背景音乐Bandari

  (呼啸的风声和悠扬婉转的长笛能很直观表达情境)

  五、实证性讨论

  讨论一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

  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参考意见冬天景物典型特点

  阳光——灿烂辉煌眩目

  麦田——鲜艳

  苔藓——美丽

  白雪——璀璨

  总结作者运用大量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色彩和生命力,描绘出一种“万物盛装”“生机盎然”的冬景,引发出时而惊奇时而欣喜时而赞叹的情感共鸣,表达对乡村冬天的情有独衷。

  讨论二是不是罗列各种景物追求华丽语言就能引起美的共鸣呢?茅盾有句话可解决这疑问。

  茅盾说过,“自然是美的,但如果少了人的活动,自然又有什么美可言呢?”你如何理解?

  参考意见“围炉夜话”从自然之美写到人情之美,正是乡村的冬夜才带来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精神生活丰富,自然美和精神美和谐统一。

  “乡村冬景”虽无人迹,但有人情。处处暗藏对乡村冬天的热爱之情。

  “城乡对比”表达高尚的精神追求。

  总结自然之美在于它能激起人美好愉悦的情感,而只有具有美好情感的人、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才能欣赏体会得到。自然美和精神美有着和谐的统一,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美就是我们所爱的东西。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使因为可爱才美。”

  讨论三朱光潜曾指导我们,鉴赏文章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及其时代才能更好了解作品。

  关于乔治桑,除了课下注释还有哪些相关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文章?

  参考意见少年晚年在乡村度过——热爱乡村亲近自然

  27岁离开只图玩乐的丈夫

  靠写作过上独立自由、参与社——热爱生活有独立人格

  会的生活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六、配乐范读加深体会

  七、作业

  《课课练》语言运用5

语文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热情

  2、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2、热情洋溢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郭沫若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20年代初诗人寓居日本,正值国内“五四运动”蓬勃发展之时,诗人看到新生的祖国,正象一位年青的女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这首诗——《》。

  二、第一节赏析

  1、深入理解“”和“年青的女郎”两个比喻的意义。

  是作者自喻,“年青的女郎”比作祖国。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

  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表现诗人为了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的.母亲,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作品中的“”和“年青的女郎”,虽然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从精神实质上讲,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2、思考: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明确: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二、分析第二节

  1、这一节中,“”自称“黑奴卤莽”。这是对于“煤”的外观形象的描述:浑身黝黑,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问“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这两句诗,亦问亦答。我的外表虽然粗黑,但心是火红炽热的。“黑奴”的“奴”,可以理解为“我”对于“年青的女郎”即对于祖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为什么“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呢?那是因了我的“前身”,我的来历,我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有了这些,我虽然“黑奴卤莽”,你也该不会嫌弃的吧。而且,只有像我这样有所“前身”的黑奴胸中,才有对你炽烈深切的感情。“黑奴卤莽”的外表与“火热的心肠”强烈地反差,又高度地统一。

  2、怎样理解“”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明确: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今朝的心理如何?

  三、分析第四节

  诗的第四节说“自从我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里诗人尽情地倾诉了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五四”之后,诗人作为“处在国外的人”,“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爱人的怀里”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艺术写照,表达了想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宏愿。

  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

  这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这可以从奇特的艺术形象,由生活中不互不相干的事物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及所抒发情感炽烈程度反映出来。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比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个性特质,“”是炽烈燃烧的象征,“年青的女郎”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四、 总结

  这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诗人的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的个性特质。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五四”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诗

语文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认读字。

  2、能力目标: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关联词语造句。

  3、情感目标: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格,并能正确表达。

  查阅资料:

  教学具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语文的教案13

  一、导入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黄鹂,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中学语文园地》20xx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语文的教案1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崐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崐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教学重点: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学生讲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从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1、生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词穷;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崐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回合,讨论:

  ⑴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⑵而墨子分析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终结论又是什么?

  ⑶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

  ⑷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回合,讨论:

  ⑴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

  ⑵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

  ⑶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来作类比的?

  ⑷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5、生自读第三回合,讨论:

  ⑴在模拟攻守前,楚王怎样看待楚攻宋的结果?

  ⑵而模拟攻守的结果又是什么?

  ⑶公输真的就此罢休了吗?

  ⑷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6、教师总结: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节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他运用了什么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评述此种技巧。

  3、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辩才。

  4、在辩论过程中,墨子面对公输,面对强国君主,甚至有崐杀身之险时,他有什么反应?

  ——“沉静”、“从从容容”、“镇静”。(以上几词出自鲁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写的小说《非攻》)

  5、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胆识。

  6、教师总结:

  墨子是一位具有过人辩才与过人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美。

  四。课堂小结:

  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仅要从道义上战胜他们,还要用实力来震慑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过人的辩才与胆识。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2、积累几种文言句式:

  ⑴排比句式:……不可谓……不可谓……

  舍其……而欲窃之

  犹……之与……也

  ⑵判断句式:以……为……

  板书设计: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公输》教案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

  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

  (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2)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

  (3)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五一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第二课时

  1、继续研读第17~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

  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子公输子之意(先生)愿借子杀之(您)说公输盘不说(高兴)清说之(解释)见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来(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可是)

  (解说: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辨析通假字的能力。训练(2)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同一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会义。)(3)完成课后练习三。

  (解说: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并翻译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二。

  (解说: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

  (5)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

  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

  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

  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解说:设计此题,一方面提示学生本段是全文很重要的铺垫,另一方面从语言和文章剪裁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4、课堂小结。(解说:这则板书首先抓住文中的3个“见”字提率3部分内容,接着以双方斗智斗技中的关键词句显示各段主要内容,而后归纳各段要点,最后显示结局并评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借助板书,很快地回忆全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语文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的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植树》教案06-1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蝉》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