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1 21:52: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就应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十分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应对这些问题,应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透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潜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课文,六个阅读链接和六个综合学习,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明白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透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状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透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化。如在教学《诗的材料》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资料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个性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此刻,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齐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30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立刻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透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以前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潜力,期望能冲破瓶颈,开拓教学的新天地。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 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很好范例。如何让 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呢?

  首先,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石榴,我再作适当的补 充。随后,紧扣“石榴”二字,让学生读全文并思考 :“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哪些方面?”让学生自主学习,在 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答案。学生很快回答:“叶、花、果实、味道。” 石榴的花与果实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学 习花这部分,我积极引导学生读懂“抽出”、“长出”、“越来越密”“越来越盛”扽“挂满”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 春夏时节,石榴生长的过程和景象。其实,现在想来,如果再教这一段,我会再优美的音乐范读第二节, 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中边听边想象,描述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如“我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好多花 在向我招手呢”这时,再引导学生去练读,他们在朗读中会有更深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石榴花会吹 些什么样的曲子呢?如“高兴的曲子,因为他们很开心。”…… 在教学味道时,我采用“看、尝、品、读”的教 学策略。先让学生自由读读,然后出示课前让学生带来的石榴,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兴趣盎然,教室 里一下沸腾起来! 我剥开一个石榴, 给学生展示: 籽儿很多、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籽儿像玛瑙一样好看…… 学生不光描述到位,还特别兴奋,我想他们一定迫不及待想尝一尝,就故作神秘地说:“看到好多同学都喳 嘴了,想吃吗?别急,咱们边吃边说一说。”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石榴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让他们说说看到的 石榴籽儿。这时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品味着石榴,他们毫不拘束地谈着自己的感受。尝完 后,我再让学生读一读,学生的感受与先前截然不同了,他们读得满面笑容,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也是一 篇很好的习作例文,描写石榴思路清晰,具体生动,每一个自然段在写作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 教完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将全文加以背诵,同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种水果。仿写前,我让学生 好好地品读书上段落是怎么写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么来写的?小孩一下回答出来:形状、颜色、味道来 写。由于二年级时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学生对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做过细致的练说指导, 当时并要求把练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代替,所以大多数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 写前我稍微提醒了一下(抓住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来写) ,结果大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不 错,比课文上第四自然段内容更具体,将水果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从它的外形写起,由外到内进行叙述。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牛顿从因做风车不会讲道理而受到同学嘲笑中受到教育,发奋学习,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的`故事.

  课文先讲了牛顿小时候爱做手工,对这一点,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及词语。如:“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在讲到这一点时,出示小黑板:

  他停下来看。

  他停下来仔细看。

  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

  这样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且“仔仔细细地看到什么程度呢?”学生也很快知道了“几乎忘了回家”,以此看出牛顿那种入迷的程度。

  而在讲述这一课时,我主要是以牛顿思想的变化,在课文中主要是牛顿几次心情变化为主线讲起的,让学生去体会牛顿的心情。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参与其中,抓住“满脸通红”、“难受极了”、“没有流一滴泪”来说: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泪?他此时会想些什么呢?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

  《槐乡的孩子》这篇略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孩子纯朴、节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劳动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劳动的快乐。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我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学的方法,试着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确略读课文的要求,在主动参与的同时,逐步掌握此类课文的学习方法,达到教师完全放手的目的。

  教学时,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课文字词,熟读课文的的基础上,我只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可爱吗?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围绕问题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内容并说出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如:勤劳懂事,从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交学费;吃苦耐劳,有很强的自立精神;采摘槐米虽辛苦,但孩子们以苦为乐等美好品质。

  整节课下来感觉特别顺,不用处处搀扶了,可见教师说多了也许会束缚住他们驰骋的思想。老师应完全可以在充分了解文本意图的基础上,指引他们,放手让他们去读、去说、去悟。当然,这样做占用的时间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我想“磨刀不费砍柴工”长此以往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定会大大提高。同时我也深知这一切必将落实在踏实阅读的基础上,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

  《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我觉得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拥有想象力才能有更多的创新。为此在本的学习中我主要侧重了三点:一是有感情地朗读。二是激发想象力,感受诗情。三是想象创作,练写小诗。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力被激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我首先引导学生想像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一首首小诗脱口而出。如:听听,秋的声音,青蛙张开大嘴, “呱呱”,是和荷叶道别的声音。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6

  本学期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意境之美,又如槐乡孩子们身上透现的勤劳、质朴、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上课一开始,我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

  课中,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槐花图片,意在让学生对槐米感兴趣的情况下,抱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学习怎样仔细观察,有序表达。图文并茂,讲读结合。

  在读到“八月,天多热。”这句话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炎热的天气里各种事物的表现,自己在最炎热的时候的感受。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

  最精彩的环节是,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爱学习──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书……

  最后我再拓展的环节问学生:“生活中,你从事过什么劳动,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这节课我觉得上的很轻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会有如我一样的感觉。《三年级语文上册《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之五》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7

  这次的教研课是在一次试教过后,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后,我重新思考,对教案、小黑板出示的内容再思考。这次的教研课,我较之自信足些,较之流程顺些,较之教态自然些,较之……但是,这堂课还有诸多不美之处。

  从导入说起,就显露出我的不少缺点,比如我的板书书写较快,不适合中段学生认知,识记字形;出示的课题的时间,顺序还需考量,有位老师给我出了建议:边问边板书:矛、盾,听后,甚是同意,这就学生的学习还有我的教学帮助更大;整个导入太过匆忙,不够深入。

  在词语教学时,出示的词语较多,或者可以分分类再出示,还有这里花得时间太长,在有些字形方面可以提醒下,以上都是我必须好好思考的。让学生说主要内容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有难度,不是很能讲下来,需要给学生再多些时间,或者再让几个中下学生来说。

  说到感悟课文上,我的提问还需要整合,太过琐碎,小问题过多,重点问题很难凸显,这也是我在设计时较困惑的地方,也有老师指出我的问题之处。也很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有了新的想法。

  我的课堂,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朗读过少;没有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思考时间;板书还要斟酌;等等。

  怎样才能让我的.课堂再美些?这是我今后一定、必须要思量的,同时我也很感谢这次的教研课,还有给我提建议的校长、老师们,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8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9

  在第一课时的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课前预习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集体反馈,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使识字教学较好地落到实处。

  在第二课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为己有,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时大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并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反复的有情感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孩子们都说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请他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这句话,通过朗读,能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中意识到他心里有鬼,灰雀的失踪肯定与他有关。随后,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男孩的爱。在学生已经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向认识道理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

  由于经验不足,明显存在:

  1.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比较不敢放手,引导过程中较为急促,学生思维的训练玫有充分发挥。

  2. 忽略了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3. 没有切合学生的学情

  本文的教学中我着重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在课上让学生欣赏各种颜色的葡萄图片,体会葡萄的多和美。通过欣赏各个地方水果丰收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好像去葡萄沟游览了一番,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色美、人热情。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每个小动物所以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这句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比较三个小动物的处理方法,相机思考发言:假如是你,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课后细细品味课上那为学生与众不同的答案,给我这样一种启示:小猪、小牛、小猴三种小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有不同的态度。平时的我会因为“小猪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评学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为“小牛保存麦子,最后剩下半袋”而教诲学生凡事要动脑筋,不要死脑筋;因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东西,会苦一年”而告诉学生做事要踏实些,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当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课文《三袋麦子》后,我发现对待学生的不应该是抱怨,更多应是赏识。赏识应成为我们对待孩子的心态,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报酬》这篇课文讲的是“我”14岁那年修整草坪,邻居巴罗先生以一本书作为报酬补偿给“我”,后来正是巴罗先生的书使“我”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课文体现了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道理。理解重点句“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最高的报酬”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本课采用联想法体会关键词句,还原文中描写的情境现场。

  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关于巴罗先生书多的描写。

  “他的屋子到处都是书,真像一个图书馆。”

  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想象拓展画面内容,让文字具有画面感。“同学们,能不能用你的语言,你的想象,带我们走进巴罗先生的家。让我们看到他的家里到处都是书?”

  学生1回答:“巴罗先生的家里到处都是书,简直是书的海洋。他家的窗台上有书,沙发上有书,就连厕所里也有一本他最喜欢的书。”

  学生2回答:“巴罗先生的屋子里到处都是书,真像一个图书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墙角有很多书,床边也堆着许多书。真是让人惊讶!”

  “的确,这是书的海洋,书的世界。这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的天堂。14岁的迈克尔.多瑞斯惊呆了。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就是这个饱读诗书的巴罗先生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命运。”

  “巴罗用书作为报酬,为14岁的男孩推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如果这个男孩没有为巴罗先生修建过草坪,如果巴罗先生像其他人一样给这个男孩一些零钱或其他的物质奖励,结果会如何呢?”

  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

  “你是否得到过最高的报酬?是谁给你的呢?”

  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想法。

  “我得到的最高的报酬就是爸爸妈妈带我去沈阳看九一八纪念馆、故宫,还去了那里最大的游乐场。”张祖睿说。

  “我得到的最高的'报酬是过生日的时候收到爸爸买的一大箱子的书。”爱读书的女生王玥说。

  “我得到的最高报酬就是老师奖励给我的一枚书签,还有上学期得到的校长奖奖杯。”王翌霄说。

  “爸爸能回来陪我玩就是最高报酬。”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地的杨佳志说。

  “你认为给予别人的最高报酬是什么?你是否给过别人最高的报酬?”

  “可能是一次掌声。”

  “或许是一本喜欢的书。”

  ……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用一生的时间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多给予别人帮助和鼓励,能够给予别人生命中最高的报酬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给予,是幸福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在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练习习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进入角色,也就是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动力,坚持不懈至关重要,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4

  在小语第五册第七课《这是我小学的老师》初读课文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有话可说”。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对词语的感悟体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学生迫不急待地举手,当我叫到他时,他却怯怯地站起:“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这一事先声明,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惊:“学生该不会有什么让大家不堪入耳的语言吧?”但本能告诉我得答应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说“行”后,该生脸露腼腆神色,好奇地说:“老师,居里夫人的老师一直坐在轮椅上,他是不是个残疾人?”哈哈,学生的思维角度就是与成人不同,这一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是学生读文后自然生成的问题,也是学生再正常不过的问题的。我点了点头,顺势把它抛给了全班同学。

  “轰”,教室里一阵“骚动”,随即就有学生要求发言:“居里夫人的老师老了,身体虚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轮椅。并非是残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师可能年轻时为了学生呕心呖血,到老了身体累跨了。腿脚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师也有可能就是残疾的。但大家都没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们也会为教出这样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残疾老师而感到骄傲。”这是学生多么富有诗心的猜测啊。我想事实已经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学生语言中透露出的.对老师的无比崇敬之情。

  下课后,我一直都在回想着孩子发言之前那句“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的话语,其实孩子的猜测是顺理成章,有理有据的啊!是最敏感的内心里最真实的倾吐啊!但为什么却要这样诚惶诚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课堂和我们的小语课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围墙”才会让学生“战战兢兢”?一个极其平常的问题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们常以为自己的课堂够开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够广阔,但从学生欲言又止的请求中,我们蓦然发现:自己的课堂中师道尊严的痕迹依然存在,其实还远未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心理防线的程度,还没有实质性地构建起“诉真情,吐真言”的课堂的架构。

  由此我又想到了话语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平时在语文课堂上是否关注了对个性张扬思维的尊崇,对批判性意见的吸纳,是否赏识了哪怕有时是违背师者意志,但却是有自己思想的另类言说。

  拆除课堂“围墙”,构筑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松开思维的束缚,允许思维的偏差,甚至学生的“胡言乱语”,让人性的阳光普照课堂。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课堂景观。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笔法细腻,色彩绚丽多

  首先运用课件,展示北大荒,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天生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行的契机。因此在我们级部共同讨论这堂课时,上过这堂课的戴老师和丁老师都强调了北大荒图片的重要。是呀说到北大荒,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更不用提学生了,但是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样了,那么如何让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确实让学生亲眼见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学生们在看到后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喜欢上这美丽的北大荒,其实我已经看过无数次这些图片了,可是当在课上再次看到还是禁不住和学生们一样为此惊叹,丰富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其次,加强朗读的在课堂上的时间。《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其实我自己非常想利用这篇文章让学生练习朗读,但是总是没有能够给学生留充分的朗读时间,在备课中我也设计了朗读的环节,但连自己也觉得读得太少,形式太单一。在级部教研中,大家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帮我想出许多好办法。可以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配乐读。比如在教学小河时,因此小河的净静两个特点,采用让学生先静静地读。然后知名再读,让学生遭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小河平静的特点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还有课文最后的拓展也是课文的一个高潮和主题的深化。我在课的最后,出示“现在的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问题,接着,我展示了几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 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是学生更能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最受益匪浅的是和级部老师的备课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师、王老师这样的老教师的丰厚教学经验。在备课开始时,我对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样,怎样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呢?在于丁老师的讨论中,他向我提到了一点,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个新名字叫北大仓,仓库的仓。使我对北大荒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也对讲这节课有信心,通过回去大量的查阅资料和图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当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师这样教学骨干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备课中戴老师提到北大荒生长什么农作物和植物,本以为自己对北大荒的资料已经很了解了,可这样一个小问题却忽视了,也许在教课中这个小问题不会用,但是对教学的细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学习

  在教研小河这一段时,不仅仅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从“静静”这样词语看出小河的平静,因此在朗读中避免齐读,静静的朗读,真的是从读中悟,在悟中读。在级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么叫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这节课我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能从中有所收获也是值得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7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04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11

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03-29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花钟教学反思03-20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7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5-10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2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