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5 09:39: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草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我考虑的是如何让幼儿用水粉画在湿纸巾上画小草和花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作画的空间和时间。其次,在材料的提供上也作了认真的准备,如:颜料和油画笔的摆放和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有效,幼儿便于作画。最后,本人认为中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握笔姿势和大胆选择颜色作画的基本能力,在引导幼儿绘画的同时,让幼儿尝试进行想象作画,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我在提供给幼儿每人一张湿纸巾的背景纸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范围中作画,并利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规范作画常规和技能技巧。例如:拿笔蘸颜料说:笔宝宝,手中拿,XX颜料里洗个澡,伸出脑袋擦身体,再在纸上跳个舞。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提示,让幼儿从中感受到作画的`快乐,特别是每次活动后,幼儿都觉得自己仿佛好像真的是在与笔宝宝一起做游戏。所以,幼儿的每一张绘画作品都很有特色富有童趣。

  总之,我一直觉得“孩子只有在自身丰富的体验表达时,才会有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绘画”。通过本次的绘画活动,使我感到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让幼儿画草和花已不是教学的重难点,而是幼儿对花的位置和形状的掌握才是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在形状的把握上我利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如:从下往上长出一棵草,再长一棵草,长出一片草,然后开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小花。就这样,教师一边示范一边用语言提示,大大地增强了幼儿的作画兴趣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学习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让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现,以及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幼儿自我体验后的感悟作画,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草原》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制定的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

  学习方法

  。

  在教学《美丽的草原》一课时,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三维”目标。

  一、自主学习,贯穿阅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始伊,我播

  放了一段关于草原美丽风光的录象,然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要带领他们一同走进美丽的草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观赏这组美丽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学生读书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这时,我安排了第一个层次读书,并且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或问老师,问同学。读完后,我鼓励学生站起来轮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紧接着我安排了第二个层次读书,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都写了谁喜欢草原?他们为什么喜欢草原呢?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三个层次读书,也就是精读感悟,随文识字。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体现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真到实现了读的目标。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这节课我注意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入角色,入境入情,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开课伊始,我说:“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又说:“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橡一副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美丽的草原。”这样的开课为学生以后的情感升华作了铺垫。学习第一小节时,我请同学欣赏草原的草和普通的草的对比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体会到了草原的草最新鲜,接着我问:“能用读展示出来吗?”学习第二小节时,我和学生一起欣赏草原云白、天蓝的画面,经过此种情境的创设,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学完前两小节之后,为了达到情感的升华,我播放了课件《美丽草原我的家》。学生观看后,进一步加深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此时读第三小节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拓展延伸,重视实践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比如,学完全文后,我播放了一段锦州美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锦州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而且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然后布置了一项拓展练习:创作一首歌颂家乡锦州的诗篇。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读中学写,学写结合的要求。

  整节课的学习中,我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自我体验后的感悟。这节课的教学,真正使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草原》教学反思3

  本课是以“美丽的草原”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从小学语文版到音乐版,已经有很多年了,到了今天的美术版终于出炉了。回头看来,似乎这道“美丽的草原”是这样酿成的。

  一、主料---育人

  本课通过欣赏草原导入新课、赞美草原探究新知、设计草原才艺创新、评价草原各抒己见这四大板块突出一个字,那就是“爱”,用美术教育人,通过手工粘贴、线描画、水彩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丽的大草原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对美术的热爱。

  二、配料---审美+创新

  美术是视觉艺术,我力求把这道菜制成视觉大餐。

  从欣赏视频草原美景,到我的板书,以及孩子们在黑板上的即兴作画,欣赏颜色鲜艳的`同龄人的范品,每一步都为孩子们提供着视觉美感和心灵的震撼,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们想象和创作能力。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享受这着老师为他们提供的视觉大餐,激发内心与众不同的创意,小组合作的如此默契,将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构图合理,主题突出,颜色搭配的符合自然常理,又有与众不同的创意,达到了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艺术实践当中。

  三、调料---趣味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恐怕离不开“趣味”做调剂,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让孩子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本课中,通过欣赏草原、赞美草原、设计草原、评价草原这几个大的环节,设计出各种各样与草原有关的美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

  也许这道丰盛的“美丽的草原”大餐的分量还不足,只要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丝回忆,对于我来讲已经足够。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烹制一道道美术佳肴。

《草原》教学反思4

  看到这篇课文是那样的熟悉,它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在这一次新的统编教材里又出现了,我觉得应该不用学了,只需一带而过,完成练习题就可以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备课,突然发现此次的重难点与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也许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备好课,走进课堂。按部就班的读书自学,积累字词,解决了基础知识问题,开始探究学习。此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文中,作者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风光,最后还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剩下的2—4自然段则作为略读段落,从中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最后,抓住课文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再学这一课时,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成了本课的重点!所以学完这一课后,除了完成课后练习题,我还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上来的小练笔大多同学写得不错!

  反思存在的问题:课堂讲解过于繁琐,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课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教学反思5

  这次小百花课我选择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在课的设计、试教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傅和同事们帮助和指导,课后,我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合理、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流畅,紧紧围绕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

  2、把思考的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某处景物,找到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草原的欢腾景象,提升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够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指正学生缺点,让学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读出了你对话多的喜爱之情,咬字清楚、朗读有感情且流畅”“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等等,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能够得到肯定,激发学习兴趣。

  4、课外拓展能够和课文的写作手法相统一起来,尝试运用“过渡段”写一写校园的特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5、过渡语衔接流畅,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清晰。

  上完课后,我对本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由于时间安排不得当,在讲第二段时时间有些长,导致将“欢腾”这一特点时,时间不足,朗读较少,再找哪些词语体现草原欢腾时过于仓促,给学生的回答机会也少了,没有将透彻,感受不够深刻。

  2、在讲解“过渡段”的含义和作用时,没有讲太透彻,由于是初次接触,应该再将详细一些。

  3、在拓展写作之前,应该给一篇简短的运用“过渡段”写作手法的范文,领着学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样运用,然后在写之前再多找几个学生说说香怎样写,然后再动笔,效果会更好。

《草原》教学反思6

  《草原》这篇课文,是老舍优秀的名篇。文章语言优美,描会了引人入胜的草原风光。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缓的笔调描写了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用洗练的文字将写出了草原美丽动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全文散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激起兴趣,描述草原概貌

  对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读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很重要的环节。我利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分组读,男女生齐读,赛读等方式进行展开。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对老舍笔下“草原”这一美丽的景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朗读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诉大家,你觉得草原是怎样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鼓励学生自我思索,不仅对口头表达能力起到锻炼作用,也培养了想象能力。

  二.精读课文,感受“景美和人情美”

  (一)理顺课文中心思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然后提出问题,你从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时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受到的?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对文章的自主感悟。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对草原的美丽有了进一步体会。交流感受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哪些文字能让人感受到草原美丽?从而深入到重点的句段或字词去品味草原的美。重点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恰当,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阅读中,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的优美景色。同时,也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对草原美景进行展现,使学生能直观感受草原美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想象变为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训练字词句段时,需要采取寻找经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谈论阅读体会等方式得以实现,因此,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其辅助教学作用便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二)佳句重点学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句子,并且进行背诵。对第一自然段的叙述方式和顺序进行讲解,并且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对草原“绿”和“广阔”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逐层伸入,接着重点赏析这样几个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够了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三个句子各有特色,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原“绿”和美的特点。在品析这段文字时,主要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翠色欲流”和“渲染”等词进行体悟。在教学中,我将读和悟结合了起来。

  景美体悟结束,该去乘着语言文字的翅膀去感悟草原人们的好客的热情和人情美了。在体悟人情美的时候,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如:“欢呼着,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一些具体的描写能看出蒙古族的热情好客。在教学时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悟草原人民语汉族的深厚情感。同时要想象这两句话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动手写一写。

  (三)本课总结和一点思考

  在本课的学习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人文主义情怀应该充满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草原》一文文字平淡,无华丽的辞藻和跌宕的悬念,初看略显简单,但是,当整体阅读后,读者便被文章深深吸引了,因此,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来理解其中内涵。从而欣赏文章的美丽和情怀,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导入——阅读体会——多媒体展示——学生探究——欣赏品鉴这几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兴趣。

  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探究学习的模式来引导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体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进行相应的学习,在促进学习深入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追求“讲”,而是要以引导为主要方式。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想做到“方而不纵,散而凝神”。通过自由的思维,学生可以真正发现和品味到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从而学习相关知识。

  新课标要求: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深刻领悟文章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索。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之一。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

《草原》教学反思7

  《草原上》是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一首蒙古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首先,发声练习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孩子接下来演唱的效果,发声练习一定要提醒孩子轻声演唱,把音连贯在一起,自己听辨什么是美的声音。

  其次,带领孩子们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再次感受这两个音符的长短,把“—”欧带进节奏,读一读,知道了这些时值的长短,开始让学生看歌词中的节奏型,试着读一读。这首歌曲的歌词很简单,孩子们只要多注意就能够正确的读出来,但是这个环节忽略了“×———”全音符的时值,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读不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留意并纠正这个地方,再次提醒孩子们这是个全音符“×———”注意有几拍,不要少拍。歌词按照节奏读下来以后,我试着先让学生认识“356”三个音,从一年级到现在孩子们对音准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大家学习乐谱,主要问题在高音“1”上,没有大概的高低音概念,就没办法完整演唱乐谱。

  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能把他们想像的完全一样,设计的课程应该是有变化的,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教学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慢慢摸索,继续学习!

《草原》教学反思8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学反思9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

  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滚瓜烂熟,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迅速参与到阅读行列中),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后边的课堂可能同样只能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进行,“草原”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2.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习、揣摩、实践,就不会抓住“色彩美”大做文章,

  引领学生体验到“草原”更多更丰富的“美”,而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草原》教学反思10

  也许是因为我很喜欢大草原,一直都很向往大草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在设计这课教学时比较投入,花了比较多的心思去备课,设计教案,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课堂上我首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美丽的大草原的景色和生活。在听觉的刺激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进课文学习。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挂图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教学反思《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全体起立,在一曲《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然后一边背诵第四自然段一边把人和动物的动作表演出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文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让我对我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陷入了思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感受草原的广阔时,我问:“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很多学生都回答看到了野花、牧民、百灵鸟等,并没有感觉到草原的广阔,之后,我只有再启发学生,那你们在草原上跑着,看到了草原的边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无边无际。现在再来回顾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我是不是换一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更好。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作为老师并不能事先一一预设好,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机会的话再给学生们上这一堂课,通过课堂来验证我的想法。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这一步做得很成功.

《草原》教学反思11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文章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一个对偶句浓缩了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句话是文章感情的升华,也是文章中心的表达。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文字,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课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12

  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由于本文是本组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为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2揣摩“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等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学生和老师是多么喜欢这篇课文,多么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师生从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从文章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但是始终未能亲身到辽阔而又美丽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这一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感遗憾。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如此,我个人认为,假如学生和老师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体会绝对比现在看图片、

《草原》教学反思13

  《草原》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此类文章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从而感受其语言的精妙。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结合欣赏歌曲、电脑图片激发学生读书、发言的兴趣,提高其语文能力。下面我就本节课具体情况做几点总结:

  1、以到过草原的同学的`切身体验,欣赏歌唱草原歌曲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了激情导入的作用。

  2、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如茫茫、勾勒、渲染、翠流等词语,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4、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的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达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我做了很好的设想,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面设计的看图片进行语言个性表达没有进行,另外,学生的朗读还太欠缺,组织语言、想象能力也需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总之,今后在语文教学中,我要努力探寻好方法、好思路,争取把语文课上得如各位主任所讲的真实、朴实、扎实。

《草原》教学反思14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教学这一课使我对阅读课文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阅读课文教学的每一课目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受益匪浅。我的体会是:作为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契机,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时,就应抓住以情感人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情感培育。同时,借助有效的电教手段,展现文章表现的意境,并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展开想象,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亲近自然,对自然产生喜爱之情并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自觉加以抵制。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有所提高,在段的教学和训练学生表达方面还有欠缺,教学细节上还不够精益求精,尤其是教学语言,如: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在备课中没有重视,而恰恰是这些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用语言创设学习的场景、氛围,第一次试讲后组内老师就提出了我在语言上的问题,不精、不准、不美,辞不达意,我也深感由于在备课中没有好好设计使自己的话多、乱,在第二次的备课中我把自己的课堂语言都写了下来,效果果然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这看似不起眼的一两句话却反应出了一个语文教师语文素养和教学基本功,自己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多锻炼。

  在今后日常教学中,我认为对各种可以用于教育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加以挖掘、利用,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渗透进课堂,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草原》教学反思15

  (1)《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课上我用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用激昂的语调带动学生的情感,用平等的心态去审视每一个孩子……在清妙的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这一节令我令学生都十分难忘的课。回想这节课的每一个细节,我有许多的话说,对比以前的课例,我感慨颇多: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不教语文不被语文这条缰绳拴。经常教语文的,有时侯会受语文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局限。当我抛开脑中的常规的设计思路来看《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涌现。从三维目标完成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学生又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地品词析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容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话语超乎了老师的想象。所以,课堂上,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这些,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可以说,我最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具备创造的潜能,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对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提问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朗读感悟的机会,寻取学习方法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思想、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课堂将充满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从而迸发出更精彩的思维火花。

  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个性差异,将课堂还给孩子。

  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美丽,最容易引发学生对美的享受。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视频音乐的欣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简单阅读,很容易就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创造性地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他们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展开想象,产生意境,并能够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草原美景”这部分,我提出问题“草原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孩子门争先恐后,有的说:“草原的绿太饱满了,就快溢了出来,我真想接住它”有的说:“草原真是美的让人陶醉,看,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它们也被这草原美景吸引住了!”……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回答,我真的被深深的感动了!也让我对语文教学刮目相看!

  所以,在学生不难理解的地方,大可以多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反复吟诵,推敲,质疑,其实,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丽,之后,我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对文本有新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四、课堂中的不足,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节课,课堂教学很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图片、音乐吸引了他们、感动了他们,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说真话的机会。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针对这项弱势,我觉得,单纯的学习几句表扬的常用话语,是不会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生是发展的,课堂是发展的,知识是发展的,所以深入学习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差异,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自己的眼睛充满“神奇”的力量,能够轻易的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另外,我发现,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也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声音大而清脆,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一个调子下来的`声音。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当执教者真正爱上它时,才会由内而外的透出灵气。语言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语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有感情的语言可以吸引听众,更容易让听众走入文本的情景。所以,今后无论是文本的示范朗读,还是教学当中的话语,我都会努力锤炼自己的情感,让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发挥它巨大的魅力。(丁庄子小学张荣丽)

  (2)《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习蒙古族朋友的热情好。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4-16

《草原》教学反思01-09

草原教学反思06-13

草原教学反思04-05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5-08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7-24

草原上教学反思02-22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4-03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03-20

[精华]《草原》教学反思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