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6 12:05: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用真心点燃真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到现在心情还是难以平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习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课文学到最后,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美好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达到高潮,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后,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

  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

  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课文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的不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评价语言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达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乏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通过讲述一位老人多年来坚持在深山种树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本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是一篇很好的略读课文。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以及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设铺垫,注重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成功之处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重视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那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貌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之后,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景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终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头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教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仅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那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

  说明:现已经收录7则,第7则为20xx年新增会员作品。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十分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我的认识和体会。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今天在组里讲了《青山不老》的公开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1、检测

  2、读文

  3、读中品悟,体会老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精神

  4、回顾总结,指向写作

  a、对比

  晋西北原来环境的恶劣和现在的清秀做比较

  人老、人少、相继离世与创造的奇迹做比较

  b、题目

  “青山不老”课题与结尾照应

  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我的设计意图很简单,就是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去自己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感悟人物的品质。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去进行适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点拨。

  我的设计目的也很简单。一是让同学们能在课堂上多读课文,品悟、积累语言。二是想磨练自己在课堂上引导、指导同学们反复读书的技巧,真正做到课堂书声朗朗,有所学、有所获。三是想用自己课堂上学生们反复多读的形式,针对大多课堂,老师一言堂,学生只听不读,或很少读的现象,给予警示和批判。课堂时间很宝贵,我们一定要抓,并且只抓一点,那就是“读”。读是基石,读要贯穿整个过程,读透了才能拓展,才能指向写作。

  我引导读的形式。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最好的读,推荐读(优、差)、齐读,读准字音,读准确(不加、漏字)、读出韵味、读出文字的美、读出节奏的美,读出体会到的感情……

  我引导读书的层次。一读准字音。这一步看似简单,读准确实不易。有很多多音字,必须放到句中,或必须查资料,老师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指导好学生,才能有备无患。读准字音是基础的基础,最好采用男女生比赛,老师范读的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多练多读几遍。二是读流利。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大部分同学已经能读流利了。剩下读不流利的,大多是语感差,不会停顿、断句的同学。这里老师要耐心指导,一句一字地教,可范读,带读,让读书好的同学教读等。三是读出感情。在读出感情之前,最好先让同学们总结、联想一下:这一段或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哪一个词?让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有所指。然后,再带着这种体会,感情朗读。往往到这时,学生们都能绘声绘色,娓娓道来。

  评课时,老师们给的几点建议也很好:

  “使牛马倒行……”这一处,读得太多,浪费了时间,理解时讲得太多,浪费了时间。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课堂上读书确实够多。二个别地方讲的还是过多,还要少讲,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有效的读书上。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8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共7个自然段,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一课时上完了,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以及一文两堂四环节的模式,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围绕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以组为单位,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执着精神,板块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学生自主,读悟结合。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快速读文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孩子们在组长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拓展提升。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那样才会更形象地理解险恶的环境,品味老人无私奉献、执着坚守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这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做到了简约而高效。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晋西北的恶劣的环境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通过课文第二段中的描写来进一步感受这种险恶的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巨大考验。然后学习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另一幅完全不同的被绿化后的画面,同时创设一个说话训练的环节,当风沙袭来时,树是怎么做的,当暴雨来临时,树又是怎么做的,再通过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朗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植树造林的意义,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老汉所创造的.真是一个奇迹。第三个环节是探究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第四部结合“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这句话,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的品悟及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中,比较突出语言的训练,但是人文情感又在朗读和说话中自然得到升华,学生对老汉精神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到位,可以说做到水到渠成,并没那种割裂生硬的感觉。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力求教学理念新颖,切实定好教学重点 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自主感悟,教师只能适时而恰当地引导、启发、点拨、唤醒,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堂中,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逐层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利用文本层层深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这一点我很没有把握。因为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节课我抛下顾虑,尝试着要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证明,只要引领得当,教师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课堂中我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入手,学生通过读文得出自己的感悟:“这是一个创造了奇迹的老人”、“这是一个执着的老人”、“这是一个有着坚定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问:“那么,你看到这些不同的评价语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我相机板书:“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然后让学生默读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读懂了老人创造奇迹的了不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刻领会了老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畅谈个人感受,层层深入地、积极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授方法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学习杨老师,回顾了品读文章的方法,提醒学生发现作者怎么写的秘密,再抓住关键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来反复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读,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深切体会到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为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而感动。最后在满怀崇敬、感动之中齐呼课题《青山不老》,借助文本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四、恰当运用评价语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是激发能量的导火索,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唤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奋斗的航标。课堂上如何激励学生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学习了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适时地用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真诚的表扬他们,热情地感染他们,唤醒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实现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

  五、教学中的遗憾

  1、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少,形式单一,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2、教师的预设过多,引导方面稍显僵化。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教师小结时应该回扣板书,更显课堂完整性。

  5、教师的表情还要更丰富些。 上完这一堂课,我认识到了略读课文应该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可以说:略读课,就是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1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位:资料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经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当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

  青山不老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本班的学习任务。阅读小贴士提出了“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个奇迹,联系课文材料,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会老&rdquo&“三个问题。另外,理解课文的主要材料和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程要学习的材料。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我将课堂教学分为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活力介绍阶段。教师播放Northwe的图片圣山西,用声音和情感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一种奇妙的陶醉状态,也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老人创造的奇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技巧自学。在阅读图片、评论和讨论之后,在自主、合作和探索问题答案之后,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快乐分享阶段。我让学生们按照自学小贴士进行汇报,其中3700亩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我引导孩子们用我们学校进行比较,让孩子们了解3700亩大约是我们学校的.100亩,让孩子们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确实是一个无法忍受的奇迹。最后,到了我使用它的阶段。我的设计是让孩子们给老人们写一些感人至深的获奖词,让文字升华。

  我对全班都很满意,因为学生们学习容易,达到了较高的目标。抓住学习重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略读课教学理念。在快乐分享阶段,同学们动情朗读,感受到老年人与环境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缺点

  1、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相对单一,指导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2、学生课堂阅读不到位,学生小组讨论时间不够,教师缺乏情感性阅读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希望学生花更多的时间体验课文,与课文对话,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在未来开设更好的语文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

  11月14号上午,有幸在六年级二班上了一节以文代文课,我所选的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

  《青山不老》这篇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保护地球家园的最后一篇文章,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先从略读提示开始,抓住略读提示上的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得很仓促,若是把每一个问题让孩子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或许孩子们更能够感受到老人爱林、护林的那一片深情。

  本堂课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含义,这个环节我少说几句,放开让孩子们去讨论,去感情朗读中体会要比教师引领着理解好得多,最后的代文《美丑之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关键是我没有把握好时间,整堂课自始至终都很仓促。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文章脉络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选编课文的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学懂课文,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课文时,引导学生谈一谈我国晋西北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案”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教学课文<<青山不老>>,引导学生从阅读提示中,提炼问题、学习方法,是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小组合作探究这一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思考、批注,六人一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相机点拨、启发、唤醒,引导学生读文,进一步走进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内涵、体会情感。例如,学生交流汇报对句子的理解“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面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时,有的同学说,这是个比喻句,把坐的土炕比作船,把风声比作涛声,把树叶上的光泽比作波光;有的说,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窗外的杨柳浓密葱郁,漫山遍野,绿意盎然;还有的说,读了这段话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就在林中漫游……讨论到此学生对老农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展开讨论,纷纷讲述自己的看法……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引领,使学生对老农艰苦创业取得成就的感叹转移到对老农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加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存在的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小组的合作学习。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4-29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4-17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3-26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2-15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范文05-11

【实用】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7-06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4-19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4-17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