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1 11:43: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理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教学反思

理想教学反思1

  《理想的翅膀》这一课描绘了在春风吹拂,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样式的风筝,并放飞这些寄托自己理想的风筝,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教学中,我先以“春天里,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你放过或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为话题导入新课,既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了很好地铺垫。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梳理课文重点内容,知道“我”和小伙伴们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他们放的风筝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在相关段落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读,通过美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心情。再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话题: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衔接起来,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渗透理想主义教育。而后,通过语言描述,把孩子带入情境,使他们和文中的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理想的翅膀”的含义。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和第三自然段的“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词汇丰富,语句就不会枯燥乏味。我在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句话时的处理较简单,和学生的互动不够,学生的反应不是很好,看起来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如何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恰当的教学方式呈现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究,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今后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理想教学反思2

  执教《理想的翅膀》这堂课后,才感觉事与愿违,课前的一些教学策略在课中不能尽情展出,究其原因,是老师对学生不了解,课堂调控能力弱。课前,在脑海中回顾整个教学流程时:学生全员参与,投入到对课文入情入理的诵读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对答如流。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

  1.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把对教材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情绪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逐步感受并有情绪体验。

  2.本节课我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在读时,或齐读、或自由读、或指名读、或接读,让学生投入到读课文之中。

  3.较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无疑是应当值得尊重的,因此在给予学生评价时,也应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

  本堂课学生郎读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环节安排也很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抓好重点词的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想放不敢放,没有特别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等形式运用不够,课改先进理念在课堂上体现太少。

  2.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准确,课堂上的质疑只是为了质疑没有实施。

  3.安排学生读时,齐读过多,个别读太少,只注重检查了学生的朗读而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读时教师指导方法单一,学生只注意读了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感受。

理想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感触颇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准备上应注意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树立政治教学新理念,多多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注意讲练结合,注重学生探讨、查阅资料,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三、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扩展,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或者调整、筛选与补充。这样,才能用活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在教学方式上,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思路。设计学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阅读教材、提出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然后再通过设置适量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用口表达,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认知、体会,进而获得新知、品尝成功。

  以后,我会更加注意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思促教,使自己能够在政治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的道路上取得更大进步。

理想教学反思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理想》,是流沙河同志在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

  诗是好诗,但却令教师和学生均颇感棘手。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教师不好找突破口,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在备课的时候,我就确定用例证突破抽象。两课时下来,本人、听课教师、学生都颇觉效果不错。今反思如下。

  1、导课自然。第一课时导课时,我让学生听与唱了《敢问路在何方》,简评并赞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执著。第二课时让他们听了郑智化的《水手》,读了郑的自传,了解了郑两岁患小儿麻痹症的历史。两次导课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联系了诗文内容,让他们自然的理解了相应诗节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就解决了两个难点。

  2、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彻,我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作者为何把理想比喻成闹钟和肥皂?闹钟和肥皂有和功能?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

  3、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与燃烧。一学生对“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提出质疑,说为何不是砖头石块?砖头石块的力度大,可以杂碎黄金梦。一同学说梦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闹钟敲与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参与其中,有修有改,思维灵活。

  4、教学机智的灵活。一学生在“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时出现了偏差,我马上想到她的爸爸。她爸爸是检察系统的一位同志,办案能手,荣立一二三等功多次。敬业精神非一般人所能有,新婚第二天,新娘找不着新郎官了。多方打听,没有结果。一周后,他回来了。原来接上级通知,办案去了。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大家都明白了诗中所述道理。我有给他们讲述了霍金等的例子,学生也都明白了“大写的人”的含义。

  总之,我把第四次反围剿化整为零的战术运用到本课教学中,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的教学思路,两课时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做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理想教学反思5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生来说,能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

  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上课也倍觉轻松。

  我不得不颠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讲解的课文,实际上对老师以及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没有充分而全面的备课,预设不出学生讲解时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是难以架驭课堂的。这对我是一种挑战。但还好,初中的教材较浅,似乎也有章可寻。

  今天,拿着重新备好的课走上讲台,40分钟的课似乎转瞬即逝。

  但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虽然此课备了两次,又提前去听了课,但第二遍备课的时间较短,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不能完全脱离教案,有时甚至语言不畅,产生了较多局限性。

  另外,如阿娇所说,在教态方面,有时过于随意,也是应注意的一点。

理想教学反思6

  这是一堂参加江苏省优质课评比的语文课。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比赛的宗旨创新教育;借班上课;教材是一首篇幅较长的诗歌。

  因此主要设计了朗读评价、内容质疑、鉴赏品味三个主要的环节。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主旋律,整堂课由朗读开始到朗读结束,完成了学生朗读层次的渐进,由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用对录音朗读作出评价代替了以往的录音示范,培养学生动脑能力,树立不迷信权威的思想。由于对学生了解不够,没能找到明显超越录音朗读的学生进行课堂朗读示范。

  质疑是近年来讨论教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只有用得好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否则很容易使得课堂教学零落而松散。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对教材了如指掌,因此,在教学中,虽然学生的问题遍地开花,但仍然能够运筹帷幄,学生积极性很高,问题此起彼伏,是本堂课教学比较出彩的地方,

  鉴赏是诗歌学习的主要形式,对于初一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难点,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最真切?试着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学生能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去感受诗歌的魅力,然后用朗读、交流、教师参与点拨、示范的方式,使他们初步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一环节也是比较成功的。

理想教学反思7

  《习作三我的理想》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有以下收获。第一、重视单元备课,抓准教学重难点。备课之初,我不知习作评改课的重点是什么,现在,我已清楚地认识到,唯有认真研究教材,做好单元整体备课,抓住单元训练的重点,才能设计出实用高效的习作备课计划,才能让学生真正在习作课上有所收获。

  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习作课的指导和评改重点,而第一次出现在习作要求里的新的训练点也就是本组训练的难点,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突破这个难点。

  第二,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有效性。在习作课上,如果教师有较强的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善于抓住课堂生成点与学生展开谈话、点拨,有高妙的评价能力等,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

  细节上要鼓励学生,孩子肯定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体现“作文就是做人”的教育理念。第三、彰显童心,用心灵解读心灵。教师的.语言要赋予儿童化,课堂语言要由成人化趋于儿童化。于是我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每设计一句话,我都考虑学生能否听得懂。我还向学生请教,让他们帮我设计课堂语言,感觉效果特别好。作文点评就应该是用心灵解读心灵,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童心,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但在这节课上,还是有一些小环节没有处理好。如,让学生说说“平时你们是怎样评介和修改作文的?”我是希望同学们从字通句顺、布局谋篇、感情是否真挚等方面来谈,可学生们说得却是他们怎样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评介,这就说明我提的问题不恰当,如果我的问题更清楚一些,像“平时你是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的?”或许学生的回答就会达到我们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了。通过听课老师的评议,结合学生课后的习作,我也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师似乎在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放手让学生谈看法;习作指导游离于本单元课文之外,体现“读写结合”理念的地方太少;没有教会怎么样把情节细化,把文章写具体。课堂发言面较窄,对学困生关注不够,导致他们的习作依然是“无米之炊”,三言两语难以成文。要想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是一件长期坚持不懈的事情。对我们语文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加强,踏实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是演好每一节课!

理想教学反思8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对所酷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从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再到研究学生,确定教学方法都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修改,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构建高效课堂,下面谈谈我印象最深的几点:

  一、深层挖掘突破重难点。

  二、转换角色,以读促悟。

  三、引导、点拨学生对文字的品析。

  但是还有以下几方面有待努力:

  1、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2、课堂的调控能力还需再加强。

理想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慈祥忠厚、幽默风趣、坚强乐观、敬业忘我,对生活充满热爱与追求。这样的文章,让人读多少遍就会感动多少次。基于这样的感情基调,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去感受,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中也都感动了,并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刘老师的高尚人格。

  本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着的追求。

  文章开篇就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细柳舒展、鸟语花香、蓝天“彩蝶”的美丽情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作者苏叔阳在仰望苍穹、风筝翩翩的景象中回忆起了30年前的那位残疾的刘老师,学生的感情之弦瞬时把美丽的风筝和残疾的刘老师系在一起。

  而后,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外貌以及他“笑谈腿残”的故事。从中,学生初次感受到了刘老师的'风趣、幽默以及他的乐观与豁达。而从“刘老师艰难地为孩子们上课板书”的环节中,学生又进一步地认识了这位坚强不屈、尽心尽职的残疾老师。

  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又很巧妙地出现了一段景色描写,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又是美丽的春天,这似乎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值得去细细品读和感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至于后文中描写刘老师做风筝、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同学的心。至此,刘老师的乐观豁达、自强不息、与困难和挫折顽强抗争的精神一览无遗。

理想教学反思10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是半独立阅读课文,篇幅较长,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情。我的教学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欣赏上着力。

  1、注重生成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大胆质疑的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课文虽然只用一个课时来教学,我感觉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难。

  我的教案是粗线条的,空间很大,目的是届时循着学生的思维调整,预设环节不能过细。

  学贵有疑。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鼓励他们学会在疑问处打个“?”。学生能抓住关于篇章的主要脉络提出两个问题,还就重点文段的关键词语提了两个问题,都挺有思考价值。我把四个问题抛向学生,大家联系课文仔细体会、理解。“老师的上课与放风筝有什么联系?”——两者看起来没有相关,但课堂的精彩与主人公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响了作者。所以,当明媚富有生机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尽管身有残疾但活得顽强、快乐的刘老师来。学生通过能提挈全文的问题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另两个抓住关键词——“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和“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来思考的问题,看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较准,知道从关键词上突破课文理解。对这些疑问,我只做了理解准备,课上是根据学生的质疑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引领教学程序。我

  较满意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理想的风筝》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投影来,让学生或紧扣重点词读出景物中蕴涵的深意,或借助停顿、语气的转换触摸人物心灵的刚与柔......课前,我是特意范读了一次的,学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听得入了神。所以教学时,他们模仿范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以声传情,是很能感受、了解阅读者认识深浅的方法。

  3、课外拓展,深化主题。

  文章以一名残疾老师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儿童要珍惜光阴,热爱生命。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身残志不残的事例,他们在搜集、汇报、聆听中获益不浅;课的尾声,让学生在刘老师的图片下写自己的心里话,学生直抒心臆,深化体会。我还借助前一天报纸上海伦﹒凯勒遗嘱的话教育学生:只有活出生命的强音才能领略命运的精彩。几个设计将积极的人生意念深入学生的心灵。

  不足:

  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圆润些。课的末尾对刘老师“理想的风筝”的领悟还缺少回顾总结,显得不够完整。

理想教学反思11

  《理想》这首诗歌今天教完了,这几天一直为叫这首诗歌的教学而不能放心,这几天我收集阅读了许多关于“理想”以及和理想相关的资料,也花了不少时间阅读,但还是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之所以我需要阅读有关理想的资料,因为我感觉到学生能不能有理想,绝不是阅读了这首诗就会有,甚至说,这诗歌对学生的理想形成没有丝毫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的理想形成不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而在平常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身上许多的问题,或明或暗地和学生的理想缺失是有关系的。

  由于这个原因我重新阅读了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中的《灵魂》、《追求》、《坚守》、《信仰(一)》、《信仰(二)》、《理想主义》、《心灵和现实》;也把哈伯德的《送给加西亚的信》里有关内容也看了一遍,我家里已经有了托尔斯泰《智慧历书》,过去看了几个月,但由于缺乏目的性的阅读,现在我又翻阅了一些内容,但还是不是满意,前两天又到市图书馆里借了一本托尔斯泰的《生活之路》,又把《一生要养成的60个习惯》一书拿出来翻翻,还翻阅了奥格.曼迪诺的《羊皮卷》,这些阅读有没有给我带来教学上的帮助?据我看来,有一些帮助,但没有非常明显的帮助。(因此,大量的阅读是需要的,但大量而不消化整合的阅读许多时候给老师的备课带来的是混乱,学习和思考的结合真的是非常重要,这不是孔夫子在吓人或者故意说一些名人名言混稿费)

  我认为之所以没有很大的帮助,是因为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尤其是这些非知识性的内容,是和老师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杂乱的书籍,老师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粗疏的阅读而把它们内化到自己的人生观的框架里。同时,一个人有理想,绝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他需要的是契机,而这些契机不是学知识那样,学啊学,厚积薄发最后学出理想来了,但阅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然而怎么样能让把这节课和学生的理想树立结合起来,我细思之后还是没有任何的办法,最后,我只好改变了我和我以往教学激发学生思考的做法,而是由我直接向学生传经布道般的讲授。

  前个学期以来,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材料,我一直特别注意,把课本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确实很激发学生的上课的兴趣,大部分的学生都感觉到语文课上比较活跃,我相信,语文课上的笑声和其他学科比起来算是比较多了,我当时反思,为什么别的老师不采用这样的方法,他们明明知道这样教好处会多一些,后来,我明白了,这样的课有一个前提,老师要对学生的生活很熟悉,不是抽象的学生生活,而是班级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做了那些事情,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点,学生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而非班主任的老师在这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就算是采用讲授课比较呆板的形式,上课的气氛也还可以,但我还是不满意,到底这一首诗的教学对学生的理想的树立没有多少帮助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在周国平的文章里看到了一些关于这些信息的文字,比如《信仰(一)》里说:“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灵魂对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普遍的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而我的学生,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他们会有一种内在的觉醒?他们会有对肉身生活的超越和对普遍的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吗?显然,我的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算是比学生大了几十岁,经历过许多沧桑的大人,他们中大部分人还是勘不破这个事情,在精神性方面的需求还是很低的。

  周国平又这样说:“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独立思考?阅历?比较?都没有,怪不得我的直觉告诉我,一个学生能不能有理想,绝不是可以经由老师而“被理想”。因此,这就解开我的直觉“理想不可能通过老师的教学而得到的”疑惑。周国平对这些被理想——不管是被老师等一类人强行灌输还是出于赶时髦而“有理想”,他是这样说的:“虔诚是对待信仰的一种认真的态度,而不是信仰本身。一个本无真正信仰的人却做出虔诚的姿态,必是伪善的'。”

  关于理想的作用也是我对这首诗的困惑之一。

  理想有何用?

  周国平说:

  “人有灵魂生活和肉身生活。灵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

  理想便是灵魂生活的寄托。

  所以,就处世来说,如果世道重实利而轻理想,理想主义会显得不合时宜;就做人来说,只要一个人看重灵魂生活,理想主义对他便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对于没有灵魂的东西,理想毫无用处……

  理想也是一种解释,它立足于价值立场来解释人生或者社会。作为价值尺度,理想一点儿也不虚无缥缈,一个人有没有理想,有怎样的理想,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他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中。 ”

  显然,周国平这样对理想的解释可能让很多人不满意,理想的作用不是具体的可以赚多少桶金,理想的价值在于精神世界,而对于普遍缺乏灵魂追求的现代人,理想当然是没有用处的,对于提出这个疑问的人,我都深深的担心,这样以有用和无用的物质世界的价值标准扩展来对精神世界作出价值的评判,与之谈理想是一件对牛弹琴的事,可悲哀的是,作为一个教师,又必须引导这些在物质世界熏陶下孩子具有理想,这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所以,我如果看到一个老师在他的教学目标里写: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的人。我都会觉得我很自卑——他们培养学生的理想咋就那么容易啊?

  我不知道我告诉他们,理想对历史是有用的有意义的,理想对你的人格形成是有意义的,理想对你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所以,你们应该为理想而奋斗。学生会相信吗?我不知道这样教学本身有没有意义?我不知道我教完了这首诗之后用一块汉堡会不会把学生的伟大的理想都换过来?我想,如果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几乎学生会把这些这些课堂上老师给的理想拿去换汉堡的——如果理想还真的能换汉堡的话。

  当然,也可以像许多老师那样,朗读啊,再朗读,然后问学生这首诗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为什么好?”“很好听啊!像唱歌!”这样不能直指心灵的教学有有多大的用处?

理想教学反思12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主动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教室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教室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范,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式学习新的内容。

理想教学反思13

  本周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 25课《窃读记》、26课《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

  本周讲的是25课《窃读记》、26课《理想的风筝》

  25课《窃读记》:目标主要是: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从读课题入手理解题意,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然后检查生字,让学生在集体汇报、重点提示和形近辨析中掌握要求学会的生字,接着检查词语的认读和词义的理解,接着再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列出小标题,理清文章的习作思路。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快乐?”让学生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26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刘老师课上的表现,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现,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老人,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重视,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课堂的气氛调动不起来,显得比较沉闷。课堂上准备的编钟相关材料过多,因而介绍时占用的时间长,没有完成预定任务;

  2、朗读的指导我觉得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做得不够到位。在学生说到刘老师提问、考试时的情景时,应该让学生多读。应该让学生先读再谈体会,接着再读。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说说刘老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刘老师对学生的爱。

  纠正措施:

  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理解能力去考虑、去准备,多观摩名师、名课的精彩之处,细加体会,不能再闭门造车,制造出教师讲解与学生领会之间的沟壑。

理想教学反思14

  《理想》,是流沙河在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

  诗是好诗,但却令教师和学生均感到棘手。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教师不好找突破口,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在备课的时候,我就确定用例证突破抽象。两课时下来,我和学生都感觉效果不错。

  在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彻,我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作者为何把理想比喻成闹钟和肥皂?闹钟和肥皂有和功能?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

  总之,我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本课教学中,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做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理想教学反思15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词语,再读不带拼音的词语,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形,组词,最会汇报交流。

  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志。要搞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把“质疑”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平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激发主动探究新事物的热情,从而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质疑,为下节课带问题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让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利用图标“我能读准。”“我能读流利。”“我能读好。”来推进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写字不到位,指导书写只用了5分钟,时间有些短,没有针对全班共性问题进行重点指导。

【理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理想》教学反思04-05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10-04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04-17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0-07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02-21

习作我的理想教学反思06-07

《理想》教学反思15篇04-17

理想教学反思14篇02-23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10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