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8 08:58: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伤仲永》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反思1

  教完《伤仲永》一课,感觉其中的生活扩展非常必要。我是这样处理的: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向同学们发问:“仲永泯然众人,谁的责任?”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有人说:“父亲应该负责任。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也有人反驳:“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人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又问:“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程中,你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就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路到底应该如何去走?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即使你是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天才也会变庸才的。

  我想,这样的学习一定会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伤仲永》教学反思2

  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行为反思:

  从以上案例看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学习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于说出心里的话,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假对话。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伤仲永》教学反思3

  每教学一篇课文时,我常于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范围内的。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照样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心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认真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已完成,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高拓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一怔,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于是我马上说:“高拓同学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话刚一出,竟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峥嵘同学说:“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小敏同学接着说:“才不是,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这时我顺水推舟说:“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看看水到渠成,我趁机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同学们齐声回答:“好!”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伤仲永》教学反思4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很重要,如何将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落实,环环相扣,并让学生的积极性一以贯之?结合《伤仲永》一课,在自己教授并听了戈老师的课后,在这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反思。

  对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艰涩难懂,如何让学生尽快读通读懂字面意思是首要问题。因此,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预习必不可少。第一课时前,我要求学生抄并译第一节,从作业情况来看,存在乱译错译的问题,但这无可厚非,因为学生毕竟自己认真思考过,而且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一定不错。个别学生依赖参考书,甚至会抄袭参考书,这类情况应该加以引导。在十三班我采取串讲方式,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埋头做笔记;十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师生合作完成课文疏通。戈老师的做法是:一二两节,让学生就着积累本,读出学生自己的翻译,老师加以矫正;第三节难度较大,老师串讲。从课堂来看,学生的参与程度与他们的预习和古文功底直接相关,而且影响接下来对全文的深入理解。因此,鼓励学生认真预习是以后古文教学中应积极推动并贯彻的方面之一。具体来讲: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全文;第二步,读思结合;第三步,结合参考书或问同学再读再译。这样师生都有准备的文言文阅读一定会事半功倍。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现代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古文教学也一样。如何打消学生面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大声朗读?从戈老师班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读通读懂,教学设计的“细读”环节,即在精简的文字中读出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特点很难进行下去,即使老师出示了对“啼”一字的品读。最终,还是得让学生朗读、分角色朗读,以进入文本。从自己的课堂来看,让学生就着无标点课文朗读一环,激起了出我意料之外的热情。当然,事先应有铺垫: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看着无标点课文听录音朗读,最后学生们跃跃欲试,顺利读下来的同学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而且可以解决容易出现的句读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是十三班的学生积极性稍弱,点名让一个程度一般的学生试读,竟然读不下来,个中原因,该与预习有关。

  提问是一门艺术,听戈老师的课很有启发。就理解题意而言,我问:作者为什么伤仲永?为什么而伤?学生容易说出因为仲永从天才变为普通人而哀叹。但是另两层意思折腾了一些时间才问出。戈老师的设计是:深读——谁可“伤”?这样的提问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仲永、仲永其父等多角度思考,答案就顺理成章。

  最后,是古文阅读疏通字词后,应与现代文一样深入文本,和戈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环环深入做得还不够。她整体感知后,安排细读、深读、思读步步深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伤仲永》教学反思5

  一、 导入方式

  采用讲述式导入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法开讲。

  二、 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法为导入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方法,力求使导入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 导入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 导入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了上千种东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大脑。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伤仲永》教学反思6

  伤仲永是七年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说明人的知识才能绝不可能单纯的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队才能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上,我采取分组的形式教学,一组负责整体感知,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朗读的重点是读准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顿,其中掌握句中停顿又是难点。另外三组负责翻译注释。翻译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其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又是难点。这样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课上,各组派代表翻译,遇到不好理解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各组进行交流评比。翻译课文时,一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二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三要注意会运用“六字法”直译课文。

  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对语文能力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它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有助于在脑中形成书面语特征的语言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种语言流。由组长监督,教师抽查。各组分别背诵评选优胜组。

  默写。这个环节是最难的,既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考查了背诵,同时也考查了书写的能力,一举三得。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看谁的板书好。规定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书写,课上没时间课下写。

  紧扣目标,进行知识反馈。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又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此环节地学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加深了记忆,达到了学习地高效率。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伤仲永》教学反思7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

  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篇二:伤仲永 公开课教案

  23、伤仲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伤仲永》教学反思8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在教学时对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不难,本文作者为一个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但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所以本文的文言诠释是重中之重,因为用现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阐述的道理就会水到渠成地让人领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虚词较多,逻辑性又强,所以翻译起来更是大有嚼头。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落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上课时,带着学生们逐词逐句地采取多种形式对译了,学生们在做课堂练习时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变一种译释方法效果应该不一样。具体是:

  一,先回忆一下文言译释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直,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组各负责几个句子的翻译,并动笔写在练习本上。

  三,一个一个句子参读各小组学生的翻译结果,同学,老师一起分析评价,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翻译。

  相信下次我们的配合会更加默契,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伤仲永》教学反思9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 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伤仲永》教学反思10

  对《伤仲永》一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围绕课标确定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采用学生的小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不足之处: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还要加强朗读训练‘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另外一点是:太顾虑初一孩子小,初学文言文,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上多拖延了一些时间。

《伤仲永》教学反思11

  上完了这节课,走下讲台,心怦怦直跳,双腿发软发抖,我完全还沉浸在那课堂紧张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感觉不尽人意。也许是因为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及朗读的指导不够。

  原本在备课时我对这方面已经有了预设,但面对陌生的学生及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时,我基本没有了预设的帮助。比如当学生听完录音后就该展示小黑板让学生划分句子节奏及标出生字词的音,同时把通假字等内容指出来,这样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读节奏,又了解了文言知识。然而,这一切都被我当时的紧张混淆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

  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小组合作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较少:

  诵读原本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却只是让他们小组读课文,齐读的太少。没能很好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从而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但是,回头再好好想想,我也并不完全一无是处。虽有不足,但自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

  1、努力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初,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后来进行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立性融入小组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说实话,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浅!也许,这够我一生享用,也让我随时警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为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语文老师而奋斗!

《伤仲永》教学反思12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但本节课由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的指导不够。

  比如学生几次把“扳(pān)”读成“bān”时,教师应及时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

  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伤仲永》教学反思13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做教师工作的亘古不变的探究话题。在课改教学过程中,我校创建的“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它减负增效充满生机、充满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下面结合自己在“三高”课堂汇报课的活动中做的《伤仲永》第一课时的教学,谈“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几大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高”课堂首要环节就是要公布教学目标,体现课堂的重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朗读和翻译。朗读的重点是读准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顿,其中掌握句中停顿又是难点。翻译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其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又是翻译的难点。这样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第二,实施分步教学,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分步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步骤一,检查预习环节,首先扫除同学们认读方面的字词障碍。步骤二,让同学们试读课文,寻找句中停顿的规律。步骤三,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常见的一些文言现象,总结翻译文言文的规律。步骤四,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反馈。步骤五,留体验、创新式作业。这样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几部分,分散了重难点,学生化整为零地学习,即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又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点。

  第三,自学与讨论相结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识点。“三高”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个环节都重视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别是在自学环节中,学生人人参与;在讨论环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识点,并在反馈环节中,很快地巩固了知识点,达到了高参与率、高效率和高达标率的教学目的。

  第四,教规律和教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语文阅读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如何让学生以课文为例子,达到举一反三,“老师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规律、教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围绕教学目标,我引领学生总结了教学规律。朗读时读准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句中停顿部分,要注意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意思;无实在意义的词在句首时,常常要停顿;句中表停顿的词后面也要停顿;三个字的句子不要再划分停顿。翻译课文时,一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二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三要注意会运用“六字法”直译课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引领学生掌握了阅读规律和阅读方法,善于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就能为学生高效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第五,紧扣目标,进行知识反馈。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又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此环节地学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加深了记忆,达到了学习地高效率。

  第六,留体验创新式作业,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维、现代语言改写伤仲永的故事,这样使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完全和课文的内容相反,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时空,和现代人交流。重新改写他的历史,进行人物的再塑造。学生在完成此作业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鉴和指南的作用。这样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为学生在人生成长的经历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伤仲永》教学反思14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大家纷纷发言,如称象的曹冲、砸缸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鹅》的作者骆宾王……)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同学们都惘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师最后总结: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生字词。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学生自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师适当指导,指出并出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思考: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这是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五、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

  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剧给了你什么启示? 形成文字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神童、天才导入。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神童、天才都会大有作为,反而会对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着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入本课,也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二)、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故事复述出来,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直到能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为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文中哪些词或句子可表现出来?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四)、成功之处

  关于“成才的关键”的辩论很有意义,双方学生都各执一词,言语激烈,滔滔不绝地亮出自己的依据,都想压倒对方,在辩论中明确问题的核心,找出了问题的

《伤仲永》教学反思15

  对这一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我校“一超四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超前学习,第二课时由学生来进行展示。我将超前学习问题按展示顺序设计为五项内容:一是了解常识,感知大意;二是朗读课文,读准字句;三是翻译课文,积累词汇;四是理解探究,深入学习;五是拓展延伸,感悟积累。在超前学习课后抽签决定各问题由哪些小组进行展示。备课时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考虑,和学生一起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预计各小组展示的时间。在备课和超前学习阶段,我和学生都感到有不少的收获,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

  展示课上,我组织学生依据教学设计进行展示,学生自演的课本剧很有创意,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也有很多精彩之处,引得听课人员不时发出啧啧称赞。自我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显示了学生的才华,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几个小组主持人的台词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发言的同学落落大方,有条不紊,显示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收集的名言、故事,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展示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小品,有巧妙的提问,有严格的检测,有耐心的讲解,有恰当的补充……

  虽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手脑口全部参与到了学习之中,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遗憾是展示时间超出了计划,下课铃声响起时还有一个环节未展示,只好把时间延长了五六分钟才结束。时间怎么会不够用呢?我认为有可能是“翻译课文,积累词汇”这一环节展示小组提问的内容过多,学生出错率较高,导致需要主持人、老师和同学们不断纠正、补充,占用了较多时间;个别主持人展示时心理紧张,语言和程序没有充分组织设计好,也浪费了一些时间。最后,忽然想到,我这节课原计划安排在上午第二节,结果由于开会时间延长,挪到了下午第四节,而我校上午的一堂课时间是四十五分钟,下午一堂课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这样看来,展示课上延长的时间本应在授课计划内,不应该算是重大失误吧。再者,展示课是由学生来上的,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生成,不像老师自己上课那样控制自如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主动和大胆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如平时上课多,学生比较拘谨,气氛有些压抑,应该是小小的教室一下子有二三十位听课老师围坐在他们身边,使学生有些紧张吧。看来学生毕竟是学生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继续坚持“一超四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我校的课堂改革深入进行下去。我相信,我校的教改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高效,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伤仲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学反思08-31

伤仲永教学反思04-22

《伤仲永》教学反思05-17

《伤仲永》语文教学反思10-26

《伤仲永》说课稿11-24

《伤仲永》说课稿12-24

伤仲永说课稿01-02

《伤仲永》说课稿13篇11-29

《伤仲永》语文教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