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31 10:13:53 兆波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通用21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通用21篇)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突出了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在复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从而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反思教学得失,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点有:

  一、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知学生。所以这部分的教学,课的开始我出示一道口算题和一道整数四则运算题,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巧妙过渡到新知探索环节,激发求知欲望。首先我出示例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我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出示尝试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本节课我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主审题,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我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觉得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一、课堂上,自己有些紧张,低估了学生。比如,在让学生尝试例1时,生怕学生不会,引响了教学效果,总是反复引导,反复与准备题作比较。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包办代替。比如在归纳运算方法时,担心学生表达的不够完整,我事先把运算方法准备在了小黑板上,直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2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3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习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习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4

  本课的预习作业有两部分内容:

  (1)计算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五第4题。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单位“1”产生初步的印象并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书本上的例2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交流并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按照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同时我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这样两个问题:

  (1)最后的计算结果没有约分成最简分数;

  (2)加减法相互混淆。通过强化练习情况有所好转。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开端,我采用了吴版的教学设计,没有出示书本例题,就是感觉单纯的算式太枯燥,而是结合书本第36页第五题,让学生依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然后在算式“18+18×2+6”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添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些情况::(18+18)×2+6、18+18×(2+6)等,然后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经验进行计算,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计算,我把学生中一些错误的情况列举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找错误,效果比较好,从而明确了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在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组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方面的,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我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要求高了些,但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6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虽然拿到一个算式,你问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都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在识记和运用上还存在着脱节问题。

  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陷入了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级学习的影响,在先算的部分下面划线,误以为先算的要写下来,而不是把计算的结果写下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

  第一,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明确运算顺序。

  第二,熟记运算顺序,达到张口就来的水平,这样在计算时就形成条件反射,看到算式接着就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运算顺序的熟记,为学生计算的步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关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个难题。

  第三,在书写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边讲边写,告诉学生这一步算的什么,写的数是哪个算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没有参与计算的要原搬照抄,参与计算的是写计算结果。

  第四,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计算的运算顺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邻的关系进行互帮互助,达到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第五,在解答解决问题时,提倡学生列综合算式,在纠正错误中让孩子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正确的书写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计算能力。虽然单元结束时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要求,但在教学中还是走了一些弯路。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7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创设了热闹的“冰天雪地”活动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本单元的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如24—8×2=16×2=32。

  ②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李伯伯家养了42只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学生都知道是用42÷2来算鸡的只数,课堂中我将这个题的条件改成“李伯伯家养了42只鸡,养鸡的只数是鸭的一半”,有一部分同学理解就出现了困难。

  ③少部分同学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如39+11=40。

  ④抄题时抄错数据的。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三点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一、做作业时认真看题:抄写在作业本上的数字、符号是否与课本上的一致,计算过程中数字、符号是否与上式一致。

  二、检查运算顺序有无错误。

  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事实证明这样能有效的减少学生计算错误,优化解题过程。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8

  本节复习课仍然采用了从整体入手,再分块复习的方式进行复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平均分配力量,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笔算方法和复习上面。

  在复习过程中,采用了对比复习的方式,把计算方法相似和计算内容放到一块对比复习,并且用表格这格这种形式使对比非常强烈,通过这样的对比计算,沟通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2、复习中还重视学练结合

  在学生计算过程中归纳计算方法,把归纳的`计算方法又及时用于计算过程,这样在练习中归纳,把归纳的方法又用于解题练习,既为学生计算方法的归纳提供了实践操作的依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对计算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3、复习时不但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还强调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择。

  在选择估算方法时,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选择是与现实要求有密切的联系,要根据不同的现实要求合理地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9

  学习同级混合运算一课是学生在已经的知识基础上和积累了一定的运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一、教学思路

  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所以本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下面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二、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运算顺序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通过学生个别说,自己说,同桌说的方式理解同一级的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三、问题引导: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 同学们做什么呢?

  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4、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最后达标检测和课堂检测。运用综合算式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让学生审题,从图中找到信息和问题,分析信息。如:例1求现在有多少人?让学生理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运算所表示的意思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路引导,达到大多数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运算含义,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如下:

  练习中学生错误:

  1.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2.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3.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4.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五、需要注意的几点:

  1.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

  2.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3.教师讲解示范脱式计算的样式,不先算的直接落下来,先算的算出结果落下来,然后依次计算。

  4.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0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是四年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道与生活有关的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的题。首先,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这道题,大部分同学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就对我说,袁老师,这道题太容易了,我们学过的。“是啊,我们是学过,不就是连加类型的题嘛,但是你们要从中发现问题,要能够看出今天这节课到底通过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知识……”这时,我让同学们交流想法,老师及时板书,让学生从众多算式中来发现:原来这节课,这一解决问题题是为了让我们用简便运算。

  我趁热打铁,布置了几个连加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观察后回答:加法交换律只是二个加数位置的交换,和不变,而结合律中,有时要把后二个加数相加,有时把后二个数相交,有时根据需要还需要先交换位置然后再利用加法结合律相加,我发现在上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探索时,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算法。于是我在教学中强调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分类:在教学中我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尤其对于乘法分配律进行详细归类和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发现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例如:201×87=(200+1)×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54×43+54×56+54=34×(43+56+1)=34×100=3400(乘法分配律添项法)

  2.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悟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不同。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比较区分,可学生还是多次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尤其是对乘法分配律的算理还是不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让学生知道如何一下就能凑整。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多观察数据,用选数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训学生,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简便运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注重生活练习实际,将简算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易于学生接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本单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在计算中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学习要善于分析和总结,选择合理、方便、简单的方法更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的道理。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1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准确地把握这部分的内容,我没有一步到位,而是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分散成了几节课。

  在这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分析这种问题需要线段图的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书写格式上,尤其要注意让孩子养成一种作业干净整齐的习惯,让孩子们体验到有些计算的步骤无需写在本上,而只需要在验算纸上进行即可。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2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资料,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资料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潜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此刻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就应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个性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必须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

  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3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学模式和方法力求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4

  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本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计算教学因解决问题而精彩,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运算的顺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效果好,但作业中,发现有同学没有仔细读题,发生不该有的错误,还有的计算错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的同学能从例题中理解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然后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但个别孩子运算顺序弄不清,格式有错误,需个别辅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探索出了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并能在运用中创新,教学效果不错。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弄不清运算顺序,需个别辅导,个别学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有的同学计算正确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

  关于0的运算,加、减、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掌握,但除法中0的运算,还是有困难,特别是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应该多举例,加深印象。

  应用题中季度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难度,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复习好平均分的意义。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5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6

  成功之处: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不足之处:

  1、 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 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7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8

  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我们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如:(6+4)×9=6×9+4×9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0个9,右边也表示10个9,所以(6+4)×9=6×9+4×9。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 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19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我以自主学习为主,交流展示为辅,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来突破本单元的重难点。练习的过程中也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上完课后发现了课上的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由于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到,在提问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是因为在备课中没有想到怎么样提出有效的问题,有明确指向的问题所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每一个追问的层层递进。

  2、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发现、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直接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多种练习形式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我将本课巩固练习的题目进行了改编,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练习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20

  这节复习课是本学期总复习的第一部分第1课时的内容,首先通过创设“手机”这一情境,“以猜手机价格、比手机价格、父亲节买手机、根据手机相关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思考的过程中巩固知识:生活中的大数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整节课,我主要以轻松灵活的形式组织复习教学,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数据让学生增长见识,发展估算的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从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复习课因为是将各部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回顾,理解各知识之间的彼此联系及其运用,所以比较容易枯燥一点,学生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些,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收集生活素材,进行复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要为生活所用。因此我设计了“买手机”“父亲节送爸爸手机”等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以“你是怎么想的?”、 “你有什么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你帮老师提个建议好吗?”等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对知识点作个小回顾,然后再由老师小结,学生印象更深刻。

  (二)游戏导入,将练习寄予游戏中

  首先,导入时,我不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老师的手机价格,而是先让同学们根据提示来猜一猜。这样让学生更有一种神秘的感觉,然后怀着极大的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其次,设计了“找朋友”这一游戏,主要是让学生变单一形式的读数、写数、比较数的大小为另一种快活的形式。

  (三)在复习课当中渗透尊敬、感恩的教育

  如“父亲节快到了,想买部手机给爸爸,好可以经常和他聊聊天了”,老师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那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时间误解导致拖堂;课件的练习部分出现一点问题,我想这是自己不够细心而出现的不应该的问题,如果我拷贝后能再检查一下,那就不会这样了;再来是老师们为我提出的宝贵意见,我觉得这些细节处理的地方是今天的又一大收获,有建议才能改进,有改进才能进步:练习量不够;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设计有小结,教学时却忘了作小结;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可播放点“找朋友”的音乐,增添气氛,最后一位同学的朋友可以让全班同学都来写一写。

  总之,今天的这节复习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后多向同事请教,力求复习课达到预期效果。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21

  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我用了7课时教学,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教学内容。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学习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书本上的习题基本上要集体反馈一次,所以四则运算的变式充分展开。如根据分布算式列综合算式练习未能落实到点,三步及以上四则运算的读法及文字题来不及展开,注重运算顺序而口算和笔算训练得不到强化。

  曾经在第4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认识了小括号,也出现一个递等式。当 时 老师们就议论要不要教学脱式计算。由于教材后面没有再涉及,所以并没有正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而且综合算式也没要求用脱式计算。然而本册教材对递等式计算书写格式依然没有正式提出教学,但是规范书写格式是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例1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列式计算都很简单,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能完成。所以重点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学生对综合算式不陌生,但是对脱式计算却很陌生。要求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用递等式计算(注意等号的书写位置)例2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独立解决(2种算法都会出现,第7册就接触过)。教材把四则运算顺序的教学编排在富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沟通枯燥的四则运算顺序和生动的解决问题,赋予四则运算以生命。

  列综合算式时学生往往会按自己的计算顺序改变书写顺序如:7×8=56208+56 =264 改写 7*8+256虽然意义相同,但是用了加法交换率。是否要求按顺序依次书写成 256+7*8?

  第四课时 例4在理解题意后,学生求两商的差的第一种解决方案很容易出现,复习例3,第2种先求差再求商,就有部分学生理解有难度。所以本课的`第一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括号内算式的意义及使用小括号解决问题是问题更加简便的作用,了解小括号的性能。有小括号例5的读法依然要让学生在认识意义的基础上去读。

  第五课时 例4和例5排在一起内容比较紧凑,练习不够,而小括号的出现使四则运算的难度增加了一星。所以认为必须及时巩固。

  第六课时课时内容比较简单:有关0的运算 通过整理分类,概括出有关0的运算特点,着重理解0不能作除数。通过抢答有0的混合得数,体会0的特殊性和趣味性。

  课堂教学习惯小结先“乘除”后“加减”就有学生固定思维一定先乘后除,先加后减,反而把同级运算顺序给丢了。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3-01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12-23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5-13

运算教学反思02-20

《运算》教学反思04-06

《同级运算》数学教学反思(通用6篇)03-22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3篇11-18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02-25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