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3 10:00: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监考时发现一个学生抄袭了一道一分的题目。而这名学生的性格是比较敏感而内向的。事后,老师在这个学生的试卷上打分为:“100-1”。这位学生接到试卷后非常惭愧,立即找到老师,承认错误,要求老师将100分改回99。老师听后,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一个“99+1”,并对他说:知错就改就行,以后要特别注意,这一分是对你能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奖励……这个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在考试行为上却出现问题。在对这一问题指出和纠正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极其细腻的教育技巧和善于体贴宽容的师者之心。如果把这个学生的心灵比作是一面镜子,他作弊的行为就为这面镜子蒙上一层灰尘和污渍。那么此时他需要的就是教师将体贴与爱化作一张质地柔软的纸或手帕,轻轻地、再轻轻地擦拭。

  教育之所以可以成为一项艺术,就是因为能深入人的内心,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和震撼。而深入内心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体贴的心。允许学生犯错,了解犯错后的心理状态,从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角度切入教育的各种行为,这种饱含着爱与关怀的教育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教师所要传达的小到行为习惯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等各种观念才会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教师的这种体贴对于所有学生都适用,也是说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甚至到渴望这种来自教师的体贴。但这种体贴对于后进生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无论是心理还是在班级这个小团体中所处的`定位都决定了他们比其他人都需要班主任细腻的体贴。现在我们现在定义的“潜能生”,其实老的叫法是“后进生”,我觉原来的叫法也很好,“后进”不一定“不进”,他们可能只是龟兔赛跑中那只暂时落后的小乌龟而已,谁知他们在前面的征途上,会取得什么样让人惊奇的成绩。所以,对这样的学生或是一时出现污点和错误的学生,教师必须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象上面的这位教师那样,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尊重人,在体谅、体贴的情感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引导。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2

  如何让枯燥的计算练习课使学生兴趣盎然?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唱主角,途径方法很多。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练习课时,我采用了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复习运用运算律凑整十整百数法进行简便计算

  1、学生回忆运算率,教师板书字母表示:

  a+b=b+a,a+(b+c)=(a+b)+c,a-b-c=a-(b+c)

  教师出示题目:57+98+43122+(55+78)141+74+226+159

  学生先读题分析,然后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集体交流订正,并说说是怎么想的,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思考:这些题目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小组讨论。

  小结:这类题目都有能够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我们可以运用运算律把这些数先计算,使得计算简便。

  2、350+(45+□)134+□+100

  方框里填什么数可以使计算变的简便?

  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思考的。

  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很多,你能想一些出来给你的同桌做吗?

  学生出题,交换做,并自行批改。教师选几组集体交流。

  评选出最佳搭档,进行奖励。

  二、复习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178-25-75345-(45+88)

  两个学生上黑板做,集体批改,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出示-●-=-(●□)367-(□+75)=367-□-75

  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或符号,使得计算变得简便。

  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出题,小组之间交换做。

  三、复习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1、478+201478-201565+198565-198

  学生做题,做完后小组里讨论这类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小结。

  加上或减去一个比整十整百数稍大的数,先加上或减去整十整百部分,然后再接着加减个位数部分;如果加上或减去比整十整百数稍小的数,先加上或减去整十整百数,再接着减加刚才多算的那部分。

  2、学生自己出题,相互交换做并批改,学生自愿上前来把做的内容展示给全班交流。

  自己出题自己做,学生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学生采取的心理、行动等将随之改变。我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还等着我出题给大家做呢!这样地教学设计还有谁能不轻轻松松、心情愉悦?还有谁能不积极主动参与?只要学生对学习不恐惧,只要学生肯参与,那教学地最佳境界就可以呈现。

  自己出题自己做,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活跃,对知识地理解程度加快,形成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自己出题自己做,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学习要求,都将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小小的震荡。由于年龄、心理的特征,没有见过的、新鲜的都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将自始至终关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最后部分由他们自己出题让别的小朋友做,更是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再一次激起,保持到课堂的最后一刻。真是“自己出题自己做,不亦乐乎”!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4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再加上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后,我在导入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复习圆柱的特征后,这样引入课题:“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我请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圆锥,通过让学生看、摸、剪、说、辩等小组活动来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看:看圆锥的形状;摸:摸一摸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剪:剪开看看侧面和底是什么形状;说:说一说圆锥的特征;辩:辩一辩圆柱和圆锥的相同与不同。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再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让学生结合旧知自主参与圆锥特点的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动手实践,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提出问题。把学生对圆锥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对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与“说一说”“辩一辩”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表象。在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这一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感到很陌生的圆锥体,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抽象出圆锥体的特征。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智慧。也让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就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5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具体情景中进行教学的,特别是认识人民币,更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他们需要在活动中体验、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所以本节课就通过创设生活中购买杂志这个情境引入。

  人民币中的解决问题主要使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使用尝试调整策略和罗列策略。尝试调整策略主要是:先随便选两本算一算,再根据结果调换调整。罗列策略主要是:先任选一本,再有顺序的试算。

  例题设计了四种杂志,单价分别是:5元一本、6元一本、8元一本、7元一本。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学生对“正好”是什么意思,说的很明白,正好就是买了两种杂志后,钱没有多余,全部用完。但由于课本中的四个数字都非常小,数量关系简单,学生一眼就能看出6+7=13,8+5=13,知道选那两种合适。

  看着学生跃跃欲试,我就说:明明也挑选了两种杂志,可是,他算来算去钱不够,是怎么回事呀,你能帮帮他吗?

  这样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调动了学生想表现,想帮助他人的的积极性。这样他们就不再认为下面教的'两种策略多此一举了,就会认真的跟老师的思路走了。

  先教尝试调整策略,明明先任选两本,选单价是6和8的两种杂志,一算,14元,比13多了,怎么办?学生很快知道,得把其中的一本换成便宜的。究竟换哪种呢,学生说先定一本,把另一本换成便宜的。通过学生的帮助,明明调换好杂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道,当总数大于13时,这两个数都选大,了,肯定得把其中一个数换成一个小一点的数。尝试调整策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灵活的解决问题,并且间接的巩固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罗列策略在这里主要是有序的“试算”,体现的思想主要是有序的思考。教学罗列策略时,我说:兰兰也想去帮助明明,她对明明说:可以先选定一本,然后按顺序一本一本试。随后学生和兰兰一起感受罗列策略的运用。

  学生经过这两种策略的学习,对于难于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用尝试调整和有序思考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当数据较大时会非常有效。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6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孩子互相交流,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先请孩子们收集、寻找、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数字,请孩子们将事先收集好的有数字的东西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些数字的作用。因为孩子们都很想表达自己的发现,因此我让孩子自己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自己的发现,孩子再个别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上数字的作用;接着我把我准备的有数字的物品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我的“发现”;然后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引发孩子已有的.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孩子们很会找,什么公交车的路线号,汽车摩托车的牌照,超市里也有很多的数字,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这些数字作用的一二。孩子们发现有数字的地方还真不少,真所谓人多力量大,我们共同找到的有数字的东西还真多。

  第二是经验迁移,讲讲生活中的数字,初步理解数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第一环节中观看第一组课件(各类常见的有数字标记的物品和生活场景),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第二环节中观看第二组课件(标有数字2的各类常见数字标记照片),引导孩子们理解同一个数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意思,在第三环节中结合第三组照片课件进行小结,让孩子知道不同地方的数字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有表示时间日期的;有表示号码的;有表示地址的;有表示长度的,有表示重量的;还有特殊的特定号码(出示110、120、119),并讨论:“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第三部分是孩子操作。利用孩子的对生活中数字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去,制作自己的个人数据库。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收获不少,整个活动环节很清楚,一环一环之间紧紧相扣、层层递进,设计的问题也具有有效性,能开动孩子的小脑筋。但缺点也有存在,首先老师要有丰富的常识和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孩子提出的疑问和提升孩子原有的经验知识;其次,孩子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在这个活动中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孩子自己收集课堂所需的东西是很重要。在活动中孩子们愿意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他们带来的物品是五花八门的,然后回到课堂交流,共享到了生活知识的丰富,起到“以一当数十”的作用。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相信孩子,多给孩子一些亲身实践活动的机会。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7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实施新课程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对于空间观念的想象力很低,往往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至关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摸等感知手段,充分感知实物,了解事物的点、线、面等几何特征。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除了传统的.知识外,在空间观念的培养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学生的空间观念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资源。重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上新课的时候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积极思考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这样改了变枯燥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小学生生活经历很少,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让学生了解到形体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学习活动变得枯燥无味,空间观念难以建立。而多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动态直观、声形并茂,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事物产生直接感知。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8

  著名学者周士渊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力量也是习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人的一生更是如此。养成好习惯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我在教学中发现造成学生成绩层次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同,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因此,近年来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于初一学生主要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对学生反思习惯的调查

  初一入学时,曾对20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过调查,主要考察题后反思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表一]和题后反思的习惯的养成情况[如表二]。成绩是学生入学成绩。

  成绩60分以下4人成绩60~70分8人成绩80分以上8人

  不知道有影响不知道有影响不知道有影响

  成绩60分以下4人成绩60~70分8人成绩80分以上8人

  不反思反思不反思反思不反思反思

  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题后反思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并且成绩较高的学生反思习惯要好于成绩较低的。

  二、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自觉化的形成提供援助。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谁都明白,剩下的就是习惯----好习惯或坏习惯。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反思习惯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习惯,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1、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方法的指导

  初一一入学,我就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做完题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一节课上四班的孙燃同学在对一个题进行反思后,再做此类型题时很快就解出来了,他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题后反思就行了。"

  2、引导学生进行章后反思

  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我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一章进行章后小结。可能是体验到了题后反思的好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除了个别同学抄书外,70的同学写出别具特色的小结。如李悦同学每次小结都采用重点、难点、疑点等程序。范晶晶把每一章的易错点总结得特别清楚。金曼曼、仇菀君等同学总结的知识结构条理比较清楚。40的同学能够自己出章检测题。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检测题学生做要好得多。学生在交流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并且学生在做其他同学出的测试题时也很有兴趣,热情也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学完了整式的加减这一章后,我从学生出的`十几套自我检测题中选择一套有特色的,学生做时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都很高,其中有一道需要整体代入的题曾引起学生间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题出错了,不能做,…;经过激烈地争论,学生认识到此题可解;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相信学生也会还记得。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3、提高学生对反思的认识

  经过半学期的培养后,学生的解题习惯有了好转,为了巩固已有的进步,我指导学生在寒假以写小论文的方式加以巩固和深化。

  例如,孙雪同学在论文中写道: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9

  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听讲效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各种能够吸引学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翱翔,借助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听讲;其次,设计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边玩边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听想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应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在关注学生的心灵、探索和智慧的过程中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乐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接受知识,真正地做到“乐学”。

  那如何使原来亦步亦趋、精雕细刻的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需要有参与意识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传统意义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它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共同创造、共同生成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挑战,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参与到课程的发展中,使得课程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为活跃的课堂提供先行的条件。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教师将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等现有的数学教学资源利用到课堂上来,可以增加学生生活体验,形成数感,能够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从而使课堂也变得多姿多彩了。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心,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幽默风趣代替呆板说教。其次要学会微笑,营造心理安全氛围,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这样,整个课堂可以在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灵的满足。这样,师生之间通过心灵间的对话,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四、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变单纯的解决问题为创设问题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自主分析、实践体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领悟数学规律,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引导”为主体,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质疑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大胆假设,合情推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把所有的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得到解决,这样整个课堂就绝不会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热热闹闹的景象。

  当然,教师在做到上述四点之时,也必须要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活跃不是纯粹地指热闹的课堂氛围。真正活跃的课堂教学,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还要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虚心接纳,明确评价别人的话语,以便形成愉悦的对话气氛,真正达到共识、共享的目,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到知识,真正在课堂中参透出“乐学”的内涵。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1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编写了独立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的策略,下面就如何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鲜活的情境,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1.回归自然的情境。很显然,如果问题情境中的信息一目了然地、整齐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收集和整理也就无从谈起。收集并整理的前提是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凌乱,但这种凌乱不应是故意制造的凌乱,应该是还原为生活常态的凌乱,即减少一些对信息的刻意加工,让纷繁信息的呈现回归于自然的状态。观察教材所提供的问题情境,购物、栽树等情境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历的、看得到的事件。第一个例题在呈现情境时,采用了几个人物出场,在他们之间展开对话的方式;第二个例题虽无场景图,但在文字的叙述上,先一起告诉每种树各栽了几行,再分别指出每种树每行各栽了几棵,这就是采用了生活口语中常见的叙述方式。例题的这种贴近生活常态的信息呈现方式,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了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的这种编排意图,恰当地呈现例题和相关习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可以努力再挖掘一些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素材,比如班级中同学订阅几种报纸的情况等,以期进一步加强对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价值的感受。

  2.化静为动的情境。教材受限于文本呈现,所给的问题情境只能是一副静态的画面甚至是静态的文字,如果在教学中仅是简单的挂出挂图、贴出文字,就很难实现上述所说的让问题情境回归一定的自然状态,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收集、整理这些相关信息的欲望和需求。因而,面对静态的教材,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还应化静为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放电影”般地动态呈现问题情境。比如,在第一个例题的情境创设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接着再呈现小朋友的对话,并提示学生关注他们都说了什么?呈现问题后,再启发学生思考,面对题目中呈现的这些信息,你打算怎么办?这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的需求,学生自然会产生。

  二、立足自主的探索,关注形成策略的过程

  1.自主探索决定了策略的多样化。当这些信息需要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可以预见,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有的学生所能想到的仅是用笔去画一画,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标注;有的学生会想到将信息摘录下来;有的学生不仅想到将信息摘录下来,还要在摘录的过程中将它们有序排列;再进一步,也许会有学生想到用列表的方式,使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具条理性,从而更有助于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有了这些基于自主探索的不同策略,在接下来的交流和讨论中,学生就不难形成相对而言比较优化的策略——从问题出发,通过列表等手段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

  2.自主探索决定了经历的深刻性。“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事实上,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管学生最先想到的是何种策略,正是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如果自身想到的就是较为优化的策略,这也要从别人想到的策略中得以印证;即使自己想到的策略不够优秀,它同样可以构成去内化优化策略的`基础。除此而外,撇开不同策略背后所体现的不同思维层次不谈,经历这样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对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去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注重及时的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1.一题后的反思:策略是如何形成的。此处的反思也就是反省认知,侧重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为什么首先要对信息作收集和整理?——当时我想到了什么样的收集整理方法?——我是如何认识到怎样的策略是比较好的?——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题目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这样一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形成的策略是学生学习的收获,而对获得策略的过程所进行的反思与获得策略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2.一课后的反思: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一节课终,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就必须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掌握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着怎样的好处?这是对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的再认识。就本单元的学习而言,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去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果所呈现的信息比较凌乱,还要进行有利于分析解题思路的整理——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一阶段后的反思: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超越具体问题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这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教材用了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教学题材,然而其最终的教学目的却并非仅仅是会解这两类问题。本单元学习之始,学生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具体问题中来,对具体问题必然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换,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水到渠成之时,通过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反思,引导学生领悟到:不管题目如何变化,我们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始终有用——这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灵魂。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2

  如何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老师必须让他们集中精力,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那该怎么办呢?

  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学生不要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儿了。所以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就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点的进步。

  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们喜欢你才会用心学这门课程。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使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就要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差生也“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会自动退出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3

  摘要:本文论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反思,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反思,在课堂结束时反思自问,在完成作业时反思自查,对学习态度反思自省。

  关键词: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来是讲的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时下流行“创新”,不禁令笔者想到学习与反思。当今时尚“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那么,“自主学习不思则罔,思而不自主学习则殆”,故悟出学习必须反思。何谓反思?“反”,是回顾,“思”,是思考,反思就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反思是学生思维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杜威认为它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收集和探究的行为”。反思,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学生今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小,认识水平低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他们进行数学反思的方式和方法、程度和深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段)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个体也存在很大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究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反思

  一天24小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数学反思的主要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多媒体、编制故事等手段来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亲临问题的焦点,面对思维的挑战,寻求解决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设计起疑情景,通过有意出错与设置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甚至可以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引发解决问题的内心意向,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

  例如:一个长方形菜地,按1:500画在图纸上,量得长是4厘米,宽3厘米。求菜地的实际面积。

  一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也是1:500,求出图上面积,再求出实际面积,具体解法如下:

  4×3=12(平方厘米)12÷1/500=6000(平方厘米)=0.6(平方米)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错误呢?其实是学生进行了错误的推理,认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也是1:500。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0米,宽60米。用1:20xx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求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算出长:80×1/20xx=0.04(米)

  宽:60×1/20xx=0.03(米)

  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是:(0.04×0.03):(80×60)=1:4000000

  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反思,终于有所发现,得出一条重要的结论,图上面积:实际面积≠比例尺,也就是不能把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推广到图上面积:实际面积=比例尺。

  二、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反思。

  教学中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就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

  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掌握了通过拼、移、转化的方法去思考,在后续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分数与除法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正向迁移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苦口婆心的教授,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已有的知识,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新知识,这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己发现新知识,远比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三、课堂的结束时——反思自问。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可在课堂总结时,多花点时间,由学生反思得出本堂课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做出质疑。例如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与需要设计“学生课堂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综合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评价和反思结合起来,学生就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四、在作业完成时——反思自查。

  现在的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交给老师去评阅。长此以往,养成了一些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负责任的坏习惯。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例如:解答应用题“一个小朋友带着15元钱购买了4袋牛奶,牛奶每袋1.5元,剩下的钱买可乐,每瓶2.5元,可以买多少瓶可乐?”时,学生完成的算式是“(15-1.5×4)÷2.5=3.6(瓶)”,此时大部分学生可能未认识到结果的不合理。这时对结果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是没法买“3.6瓶”的,接下去就让学生反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路就一下子打开了,纷纷说出解决的办法,通过质疑问难,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意识,反思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如何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财富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改错时进行反思,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通过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也使学生品尝到反思的“甜头”,享受反思带来的成功,激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五、对学习的态度——反思自省。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要让学生清楚的知晓认真学与不认真学的结果差异,从而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认真学习。坚持每周花十几分钟的时间集中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好好回顾自己在近阶段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反思。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不断的总结中反思、纠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反思固然重要,通过反思能使人的思想更加成熟,行动更加合理。但反思主要靠个人自觉主动地进行,而不是在外界的压力下被动接受。实验证明,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们适当地布置一些反思的任务,鼓励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并通过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尽量不使反思成为学生的额外的负担,让学生做到反思而不反感。使反思能真正成为陪伴学生成长的好朋友,学习的好助手。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4

  案例:

  1、铺垫: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千数?比这个整百或整千数多几(少几)?1003298402199

  2、导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人民币收进、付出的计算,下面请大家为小熊会计做个参谋。

  3、活动:小猴原有人民币211元,工作出色,又发得奖金199元,小熊会计怎样付钱才又对又快?

  学生想出多种搭配成199元的方法。其中有学生提出,小熊会计先给小猴2张100元(200元),小猴再找还小熊1元最方便。

  4、提炼:

  (1)把刚才小猴钱款的收付情况,按“原有、收入、找还”的顺序讲一讲。

  (2)着重提出:小猴为什么再找还1元?

  (3)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笔算式表达出来,211+199=211+200-1=410

  (4)讨论:为什么原来加199,现在改为加200?为什么加上200后,还要减去1?

  (5)总结。

  反思:

  加减法速算中的“一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了的数”,是个教学难点,学生对“加上了还减”感到困惑,因而容易与其他简算情况混淆。教师为这个数知识匹配了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的付费找零。教学中,教师先安排活动,再组织学生抽象,把生活常识提炼成简单规划,教学过程就是个鲜活的数学化过程,将计算规划是人类生活实践活动的总结展示得清清楚楚,春雨润物般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5

  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识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个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教学的实 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识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个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的过程,完善认知结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关心的是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缺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造成学生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因此,需要教师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探索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

  一、在反思中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这种困惑而进行探究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说,反思是引起认知结构的冲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探究、发现、再创新的欲望,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转变。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征,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所以,需要教师以认知理论作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⒈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持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充满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例:在一次“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公开课中,某老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全校刚上星期去西山公园春游了,我感觉很多同学好象不太喜欢去西山公园,那你们有想去些什么地方呢?范围限定在家乡境内。抛出这么个话题后,学生纷纷举手,说了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后老师又抛出问题:可是,我们该怎么样才知道哪个地方想去的同学最多呢?学生意见纷纷 …… 最后决定用投票的方法。投票之后,该老师又问:接下去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又纷纷发表意见。由于学生都急于想知道结果,所以自然而然的都参与进来了,学生的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寻求到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样的问题情境无疑是成功的。

  ⒉体验成功,适时鼓励

  在教学探究和反思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兴趣很高。但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识很模糊。有个学生竟然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我就让学生反思拼搭的过程,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由此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时我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其反思意识亦越加强烈。

  ⒊因疑设疑,扶放结合

  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不回避、不应付或置之不理,要让学生遇疑不慌、处疑不惊,教师要因疑引疑、设疑质疑,半扶半放、扶放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把思考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在反思中促进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数学教学中,只有多方位、多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渗透,才能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从而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将所学知识由未知转化到已知。笛卡尔说:“走过两遍的路就是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最终要为学生所领悟掌握,回顾反思是一条必经之途。因此解完题后,教师要趁热打铁,督促、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回顾解题思维、体会解题中所使用的思想方法。这里回顾反思起到的是“促使转化”而不是“代替转化”的作用。在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思中,教师可采用“因果假设与反思、比较归纳与反思、演变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迁移设问与反思”等方法来对前面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掌握了通过拼、移、转化的方法去思考,在后续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分数与除法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正向迁移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苦口婆心的教授,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已有的'知识,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新知识,这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己发现新知识,远比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反思中促进思维品质的提高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有独创性;而有的学生思维速度很慢、思路狭窄、看问题片面简单,这就是思维品质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需要培养,而培养思维品质的途径就是通过相应的思维训练。反思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对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严谨性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反思,能使学生思考问题符合逻辑、严密、准确;通过反思,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和选择,学会一题多解来寻找最简捷的解题方法;通过反思,还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原有认知的错误和不足,及时转向,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⒈比较异同

  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自己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优化,不仅使学生知道怎样做,而且懂得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两个提高。如我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完成48×125,学生出现了三种解法:

  ⑴(50-2)×125=50×125-2×125=6250-250=6000;

  ⑵(40 8)×125=40×125 8×125=5000 1000=6000;

  ⑶ 6×8×125=6×(8×125)=6×1000=6000。

  教师在选择算法优化的时候,与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对话:“从所得到的结果与解题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学生发现给“48”拆数后再根据定律改写算式,计算的每一步结果都能凑整,而且125与8凑千最方便。在呈现各种解法的时候,教师不急于下定论,让学生自己去比较,自己去发现,学生经历了一个对自己认知的再认知,最后恍然大悟,得出最佳解法。学生也在体验、感悟和反思中掌握了其中的内在规律,理解也更加深刻。

  ⒉留有空白

  知识的简单积累并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内化,要适当留下“空白”,让学生反思。例《角的分类》教学中,学生经过学习交流得出了角的分类表,在这张表中两边都空着,在周角与平角之间也空着,空白之处让人去体验,去感悟,去揣摩,激起了学生深入的反思:比锐角还小的角有吗?比周角大的角有吗?比平角大而比周角小的角叫什么角?更有学生通过反思发出感慨:我们所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真是学无止境!

  ⒊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的结果可以强化个人的反思,突破知识的相对狭窄和有限,丰富思考方法,增强迁移能力。在一个分组测量并计算中队旗的面积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得到了多种解决方案。接着,教师说:“比较一下我们刚才找到的求中队旗面积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最后在活动的结尾设计了一个“点睛之笔”,提问:“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的活动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研讨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如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计算就是运用“补”和“拆”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反思,总结了自己的学习表现、合作中合理分工的优点、测量中方法的优劣、从同学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显示了良好的反思能力。

  由此可见,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重要的是它能带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会数学思维的灵敏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其实是一把启迪学生数学智慧的钥匙。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生数学教学反思09-30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0

数学教学反思09-02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数学教学反思10-02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分类》数学教学反思11-25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