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理论论文

时间:2022-11-06 11:40:36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理论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5篇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师生之间具有语言、情感和文化上容易获得认同的沟通优势。从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看,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母语经验解释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形成高度循环的沟通模式;从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沟通理论看,语言作为最有效的沟通手段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潜能,合理解决了学习问题;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看,以语言为手段的真诚对话,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协调一致;从海德格尔和狄尔泰的“亲在—体验”理论看,师生通过“亲在-体验”,实现了语言交流和感情分享,唤起了对“存在”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沟通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依靠母语进行情感、思想和信息传递与反馈,以求感情通畅、思想和认识达成一致,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知识和实现人格全面发展的过程。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具有的语言、情感和文化优势,其沟通存在交流无障碍、情感易共鸣和文化价值易认同等特点。借鉴多学科的沟通理论,探讨教育沟通的有效性,合理运用各种沟通手段,让教师能更自由地传授知识,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双方在和谐沟通中实现教学相长,是大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控制论模式的代表,它突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循环性,强调了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并且引入了“反馈”的机制,认为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1]。

  从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组既能发射消息又能接受消息的传播单位,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播的新知识时,作为传播受众会按照自己的母语经验解释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并把自己的主张反馈给教师,教师倾听学生的语言反馈,角色又变成了受众,这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沟通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形象地揭示了传播过程的几个特点:平等性、互动性、循环性和共通性。平等性,是开展传播的基础条件,循环模式的传播要求师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和谐的课堂关系和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互动性,表现在参加传播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是处于不断的转换中,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互动中传授学业,激发兴趣,解答疑惑,学生们在交往中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2]。

  循环性,师生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并非单一的传播。共通性,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师生之间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包括相同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相似的生活经验等。如对于鲁迅《伤逝》的教学,从教师角度讲,首先要详细地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剧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批评,引导学生思考涓生和子君命运悲剧的必然性;然后,组织指导分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读,接受学生的互动提问,做出总结评价。在本课例中,教师的讲说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和解释,通过选择电影等传播介质进行控制性传播,体现了编码者的主导性;学生将接受到的教学内容进行译码,并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编码达到认知的目的;在互相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一方面充当了信息的传递者,另一方面又从其他人口中得到了新的信息。老师对学生的所提的问题进行译码,如此循环往复,教师与学生一直在编码者、译码者、传递者、接受者的多重角色中不断转化,保证了教学始终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体现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开放和互动,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获得知识分享见解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从学生角度看,循环互动是受众意见、需要、态度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积极和主动地介入教学过程,主动思考和使用语文知识,在学习和讨论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教师未考虑到的疑难问题,促使教师对教学进一步思考。从教师角度看,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反过来又促使教师不断地思考,也就产生了科研的方向和思路。教师和学生在循环模式中均是受益主体,通过循环互动,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和规划当前以及未来的传播行为,为下一次的教学传播积累了经验、做好了新的准备。学生则在循环中收获了新知识,提高了主动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沟通理论

  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沟通理论,要求通过听、说、读、写等载体,将思维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双方互相接受。有效沟通理论涉及传播学中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反馈分析等主要内容,极具价值。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师生的有效沟通,而最有效的沟通是语言的交换活动,在温暖、接纳、支持的环境中,通过语言的交换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潜能。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沟通的“7C原则”:即传播者的可信赖性、环境的一致性、内容的可接受性、表达的明确性、渠道的多样性、持续性与连贯性、受众能力的差异性。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对大学语文教学传播来说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传播者的可信赖性,大学语文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他要在课堂中投入包含着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的情感,渗透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首先要成为既有学术素养,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传播者,使自己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具有人格魅力人。

  环境的一致性,又译为情境架构,指传播须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时间环境等相协调,如在讲授《古诗十九首》时,教师就要营造出士子宦途失意、游子思乡和哀叹鸣怨的悲情文学基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内容的可接受性,要求教学内容须与学生有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再是背诵和记忆课文的知识点,而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创新能力,感受人类的丰富的心灵和智慧。表达的明确性,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使用的词语要准确、语法要规范、表达要简练,教师教学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易于学生接受。渠道的多样性,大学语文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以实现传播的最优化。

  持续性与连贯性,就教学过程来说,要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对语文知识实施持续性教育,母语教育的根本在于体验和使用,即使在大学阶段诸如对字词、语法和习作仍要不间断地使用和练习,同时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否则很难维持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受众能力的差异性,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注意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表现在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文学创作等不同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因材施教,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手段是语言,形式是真诚的对话,目的是实现主体之间的协调一致[3]。大学语文课堂的交往行为从本质来看是师生依托母语媒介,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交往,实现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学习新知识的行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有四个重要功能:一是理解功能;二是合作功能;三是社会化功能;四是社会转型功能。理解功能,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相互理解是教育交往的重要手段,只有建起立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学会“自圆其说”“自成一家”,相信学生能充分发展;学生也要充分理解和信任教师,也要尊重老师的课堂劳动,遵循老师的课堂设计,维护老师的课堂尊严,从而奠定教育交往的理解基础。

  合作功能,合作交流是大学语文教学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是深入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的优势互补,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社会化功能,语文本身就是语言文字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其育人功能在于能够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习得认同当代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转型功能,语文的习得可以在客观上影响人的观念、思想和价值,推动社会结构转型、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在教育交往中,教师作为交往行为的主导者,要让学生产生信任,对知识产生追求向往,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培养自我的求知行为和责任感,提高寻求真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作为教育交往的另一个主体,也要逐步摒弃中小学教育中“唯课本论”“唯老师论”的被动接受心理,消除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生活距离和认知距离,主动与老师和周围同学交往,争取更多的语言交换机会。如讲授《关雎》时,教师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可以使学生理解其作为《诗经》开篇之作,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社会美德,通过共同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诗词的美妙,心灵受到净化和感悟,实现师生精神的统一、情感的共鸣和视野的一致,以达到精神层面的合作,实现理解和合作功能。

  文学的唯一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又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塑造了一个思想单纯、意气风发、书生气十足的大学生踏入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困顿、住房的狭窄、事业的不顺等各种矛盾的交织,使他心力交瘁,不得不向物质生活和庸俗的世俗关系低头的真实生活图画,引导人们去肯定和赞扬、否定和批判社会,实现其社会化功能。文学有其特殊的价值,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无法取代的,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的途径实现的。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整首诗浸透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悲愤的感情,揭示了当时中国在战争情况下的.种种屈辱和悲哀,也潜含了觉醒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这种作用是精神的,它虽然归根到底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但是它的社会转型功能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四、海德格尔和狄尔泰的“亲在—体验”理论

  解释学派认为沟通的发生即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体验是一种亲历性的东西,海德格尔称为“亲在”,即“亲临存在”的意思,又译作“此在”,更看重的是“将来”对存在的意义。在狄尔泰看来,它与“经验”相对,更看重“过去”对生命的意义。教师利用多媒体、言语和动作等各种手段和方法,精心创设满足教学需要的模拟场景或真实意境,让学生亲力亲为参与,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亲在”体验,来获得新的感受和觉悟,并通过交流和分享,唤起对“存在”的关注,以实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超越,从而达到认知体验的自由之境。大学语文的“亲在—体验”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兴趣激发、感知体验、分享交流和应用迁移等几个阶段。

  学生是学习体验的主体,作为设计者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提供情景材料,这些材料要贴近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最近发展区,能诱发学生产生体验的兴趣和动机。在感知体验阶段,教学内容要以教材的知识学习为基础,通过参加活动,以观察、行动和表达的形式进行,这种感知和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体验结束后,学生要主动分享他们对人物形象、事件、语言等知识的认知和观察结果,通过与其他体验者探讨交流,总结原则或归纳提取出新的经验和认识。体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

  [4]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经历不同,每个学生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允许存在差异,只要是真实的体验,就无对错之分。以曹禺的《雷雨》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人物角色表演话剧或者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来体验戏剧文学冲突,揣摩和讨论剧中角色可悲可恨可叹的人物性格。通过“亲在—体验”,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主人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潜意识地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将主人公的命运夹杂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进行自我解读,而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读者角色,体验过程往往能折射出学生自己的“亲在”小世界。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将亲在的体验关联到今后的生活体验中去,开始新的认知活动、道德活动和审美活动,也就实现了语文的教育沟通。

  五、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非权力支配,沟通行动实现程度依赖于教师的素养、学识和课堂的实际氛围,以及学生的文学基础、理解感悟能力和求知的主动性等各种因素。教师熟练掌握多学科视野下的沟通理论,恰如其分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29.

  [2]尹风霞.语文教学师生互动方法初探[J].教师论坛,2003(12):21.

  [3]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3:3.

  [4]陈琦.语文体验式教学刍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46.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2

  "全息"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现代全息理论是以"全息"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其核心思想是"整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子系统)都包含整体(母系统)的信息".随着全息理论的发展,教育领域内以现代全息理论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全息教学论,其已成为现今应用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相对于语文教学是一个"子系统",阅读文本中的字词相对于句段也是一个"子系统".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得多,学生阅读得少,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的目的不是灵活地运用知识,而是为了应对考试、提高成绩。这不仅降低了阅读的实用性,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息理论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独立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全息理论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背诵和默写;督促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全息理论要求教师转变思维,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实践落到实处,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时,对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大多数学生认为贾雨村是个阴险毒辣、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的人。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由于门子过于精明,且喜欢乱卖关子,贾雨村这样充发门子是否也能够被理解呢?过于片面地说贾雨村阴险毒辣是否冤枉了他呢?通过创设这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可以激发其自主探究和创新创造的精神。

  二、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

  全息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则是学生能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只有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比如,学生喜欢默读,喜欢在阅读过程中查字典,而这两种阅读方法隐含的要求是逐字逐句地读文章。其实,纠结于文章的生字生词难点既不利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又容易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此,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大声地读出来,尽量少查字典,注重筛选有用的知识,忽略不重要的.生词和难懂的长句子,侧重理解文章整体的意思。对于那些生词,可以根据构词法进行推敲,然后根据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来推断其意义;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长句子,可以把其分解成一个个自己能理解的短句,然后根据上下句确定其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误解一些词汇和句子,对此,教师不应直接指正其错误,而应引导学生对误解的词汇和句子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推敲,直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于那些学生很难理解或经常误解的词汇,教师应在课堂上专门拿出时间,鼓励全班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开展"头脑风暴",发散学生的思维,最终解决问题。

  如教学屈原的《离骚》时,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晦涩难懂。若从字面上来看,读此诗确实障碍较多,学生的学习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可采用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对学生逐步引导,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反复朗读,主动鉴赏,着重理解难词、难句。

  三、加强快速阅读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给出文章和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其中,文章的选择和时间的控制是关键。文章要难易适中,确保大多数学生能看懂;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学生必须查字典去翻译文章,以锻炼学生猜词和分析句子的能力。不过,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在开始的时候选择的文章可以简单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逐步增加文章的难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用文章中的词语或句子来阐述观点,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在提问结束后,教师应着重讲解文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章。

  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为了激发生病的琼姗的生命意识,竟半夜冒着风雨在窗外画上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主人公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感知其深刻的世界观及人生观。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扶弱济(j)ì困""窗槛(kǎn)"等字词的正确读音及含义,并找出文章中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初步感知主人公的形象特征,进而对"贝尔曼"给予重新审视,归纳其形象的典型性。

  四、建立真实的场景

  语言是一门工具,传承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所以说要想阅读得好,除了提高阅读能力外,还应积极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全息理论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听教学,通过图像、声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加强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而要想建立真实的场景,单纯地依靠多媒体远远不够,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刊物,比如优秀的书籍、杂志和影视作品等。此外,我们应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允许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阅读训练课程。通过阅读训练课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接受程度。比如,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文章主题。

  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时,笔者将全班学生分组,四人为一组,并挑选学生扮演文中人物,让他们自己琢磨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征,思考如何表演才能生动形象。剩下的未参加表演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边看表演边质疑,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全息理论释放了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于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瑜".全息式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xx(1D)。

  [2]胡晓宇。运用全息理论进行高中诗歌教学的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xx.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3

  一、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

  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主要是对于作品的赏析与体会,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学类型,所以在高中时期,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文章要求你背诵或者默写,只是要求你理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再用以前学习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了,这样容易造成前迁移,而且在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过程中,针对一个知识点,要归纳总结,将这个知识点的所有概念都连接起来,这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确切的来说,是正迁移,就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对以前所学习的只是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将初中等以前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串联,实现了知识的凝结和加强,对于我们理解相关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学习借景抒情这样的文章,高中语文课本往往是一章有两三节课的篇幅都是借景抒情文,通过对这三个文章的讲解和阅读,学生理解了借景抒情文的主要特点和相关的概念,这样在关于借景抒情文的整理中,学生就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文运用到的主要的修辞手法、主要的语言描写、主要的背景和环境等等,都是将以往学习过的零散的知识点汇集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使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习知识的迁移。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的迁移主要是指通过学会分析的方法和写作的特点来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让学生跳出语文书本的条条框框,培养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再依赖于老师的引导与讲解,而是在学习了老师的基本课文讲解过程之后,自己可以结合老师的经验和自身的理解能力,独立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分享,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这也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一节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做个开讲和结语,其他的部分由学生全部自己完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迁移理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就是让学生由单纯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迁移到学生自己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这就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引导者。

  (三)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迁移理论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和课本知识,而是通过对教材和课本的学习来让学生领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是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项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和阐释,而是在课堂上恰当的迁移策略让学生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说在讲到文言文中“之”这个字的用法时,可以鼓励学生站起来发言,或者在讲台上组织全班学生踊跃发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对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迁移策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敏锐性,能够在教学中展开联想,让迁移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高中的语文老师不仅要精通语文课本,还要把课本之外的信息元素带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因为高中语文与各门课程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作为老师,只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迁移技巧和迁移能力做足够的准备。

  二、结语

  迁移理论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迁移,而且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所提高,增加了教学中的迁移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4

  摘要: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尤其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利工具,更是深化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本文从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具体探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法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这种信息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以更加多角度、多层面的姿态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近年来更是产生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卓越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扮演了一名“教学助手”的职能:不仅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帮助教师开拓思路与教学视野,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起到既改革了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就像是无缝不入的空气一般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不仅改变着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化思维成为当代最为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改革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更加呈现出其创新性、灵活性的积极属性,让小学语文教师们越发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之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完成所谓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调动,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肢体动作和幽默语言等,为了能够上好一堂课,优秀的教师在课前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备课,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僵局,重新开启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师不仅可以将课堂准备板书的内容事先写入PPT课件之中,更加可以灵活动脑,将这些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灵活方式展现出来。这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的以多重感官刺激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产生了既深刻又广泛的积极效果。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尚未完全成熟、完善的理解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巨大门槛,对于很多课文、段落、词句,小学生往往只能依靠教师的积极的语言点拨,而教师的这种点拨正是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的`年龄段的理解共性上,这种点拨并不能够以点概面地改善所有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信息技术尤其对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等相关知识内容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节选自郑振铎《海燕》的课文《燕子》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见过燕子,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春天里的燕子灵活、可爱的姿态,并不能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具体的影像,因此也就对于课文中的内容谈不上任何理解了。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燕子相关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燕子的具体形象和飞行姿态,利用具体、形象的动态图像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意义的燕子形象,从而结合课文的语句内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境。类似这种凭借学生的已有经验无法完成形象建构的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显示出无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在动态的图像和声音的展示下,学生由抽象的想象到具体的观察,加快了学生思维方式的成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更多的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相一致的氛围当中,感受作者描写的词句,以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媒体设备,一段旋律,一段视频,一组图像,一首歌曲,等等,都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氛围的建构,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教学辅助功能是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以此为教学核心目标,经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等教学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教学形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改革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能够凭借已有经验生成相关的教学框架。但是,在今后的多媒体应用过程中,仍然无法忽视这种工具的两面性,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才能够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孙晓莉.有效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J].求知导刊,20xx,(21).

  [2]张惠英.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Z1).

  [3]茌月芹.浸润书香,享受阅读的教学研究———让阅读陪伴学生一路前行[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2).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5

  摘要:互文性,是关于文本建构和文本解读过程中当前文本和其他文本关系的理论。互文性理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提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改善师生被动交流的局面,提升师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心性,给大学语文教学注入生命活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互文性

  《大学语文》内容宏大深厚,它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等多项重任,理应受到重视,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立足于社会需求,偏重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对难以凸显实用和实效的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作边缘化处理;学生也在功利主义思想主导下,轻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不加以改革,一味按照传统套路阐释作品,课堂教学缺乏思维机智和感染力,必然受到冷遇,教学目的必然成为纸上谈兵。互文性理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魅力,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改善师生被动交流的局面,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师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心性,给大学语文的教学注入生命活力。

  一、互文性理论简述

  互文性,也被称为“文本互涉”“文本间性”,主要是关于文本建构和文本解读过程中当前文本和其他文本关系的理论。受苏联文学家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启发,法国文学家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的概念,这一术语的诞生使描述文本之间关系的传统手法在理论上得到了肯定和说明。继克里斯蒂娃之后,又有不少文学家对互文性概念做出了阐释。互文性理论认为,语词的意义借助“互文”才能全面定义,因为“语词(或文本)是众多语词(或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语词(文本)来……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这就是说,文学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他们认为,文本也不是作家独创而是众多文本踪迹的汇集,而这些渗透了其他文本的无限的、游丝般的踪迹是作为文化的一种表意体系而存在的,正是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在这个无处不在的文化网络的影响之下,不同的文本意义才得以形成。而这些联系文本间的踪迹可以是充分显性的,也可以是相对隐性的,所以对文本间的踪迹,即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关系的.考察是互文性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第一步。因此,“互文性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是主体文本与接受者文本之间永无休止的交换,是一种主体间性、主体交流”。互文性理论从主体间性入手,将文学的理解、阐释、再创造视为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就逐渐放弃了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使文学交流实践同文本研究相结合,从而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这就将文学研究推向更为开阔的境界。

  二、互文性理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内容也多是立足于单篇文本,按照固定套路加以阐释,视域狭隘,学生以记忆与接受为主,比较被动,教学缺乏活力。运用互文性理论将文本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拓宽了师生研读作品的视野,让课程教学变成了一种动态的思维成长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一)运用互文性理论提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是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引领者,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语用能力、人格修养等,都会成为教学效果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和心性成长,而这些大多是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展现出来。传统的就单篇文本加以阐释的教法,很难凸显教师个人经验、整合能力及独立思考的魅力。互文性使得文本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可以借助文本之间的意义关涉引入大量相关其他文本,从而多元化解读课堂教学所用文本,让自我及学生的视域扩大,思维拓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追寻的过程,充满活力。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创作意图,一向有争议: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去世而作,抒发微妙情思;一说是为庆祝儿子的诞生而作,表达喜悦和充满希望之情。了解创作意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诵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运用互文性理论认真解读文本,说出自己的看法,引发了学生研讨兴趣。首先,我从主题关涉引入互文本。“四月天”,是百花争艳的最美春天,但她极短暂,因此在我国传统的诗歌主题中,以惜春为主。如李清照的《点绛唇寂寞深闺》“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秦观的《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等。林徽因古典文学造诣极高,又极敏感,所以不可能把刚出生的儿子比作人间四月天表达喜悦主题,念及犹如艳美春天转瞬即逝的志摩倒极有可能。再次,我从意象关涉引入互文本。“云烟”“黄昏”“星子”“夜”“月”“燕”等意象,在中国的古诗中多与思念有关。以“月”为例,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故林徽因用这些意象表达儿子诞生的欣悦可能性也不大。我还运用文本形式关涉等互文理论,引入相关文本来解读这首诗,说明自己的观点,从学生的眼神和互动中能分明感受到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对互文文本及当下文本的探索欲望。(二)运用互文性理论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文本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相关的文本积累,将文本置于更宽泛的文化视域中加以理解,这都展示了教师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的思维品质,展示了教师专业技能的高超,深深吸引并感染着学生,给学生带来自由想象的张力和深入思辨的空间。这就自然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要求学生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讨论解读的过程真是让人惊叹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强大无穷。一个学生从“吟啸”一词引入互文本来理解。他说魏晋时有《啸赋》,描摹“啸”乃“逸群公子”“傲世忘荣”“精性命之至机”“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而出,不假声器,不借外物,“唱引万变,曲用无方”,“总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故“啸”是何等质朴自然,之人对生命有独到的感悟,面对人生中挫折磨难及种种不平都能泰然处之;又《晋书阮籍传》,言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又《世说新语简傲》记,“晋文公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座,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结合这些文本内容,我们知道苏轼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实际是魏晋文人精神的体现,实在令人敬佩。有的学生从“竹”的意象引入互文本,有的从“蓑”引入互文本,还有的从背景引入互文本等,过程中有争议,有共鸣,讨论热烈,思路宽广,学生们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人格魅力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享受着经由主动思考带来的情感欣悦。(三)运用互文性理论重建师生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是推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多是以向学生讲授知识为主,课堂的知识结构基本由教师掌控,有好多时候教师如入无人之境,高高在上,满堂皆我言,权威无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习惯于坐着安静地听课,记笔记,很少和教师讨论交流,更没有争辩。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个人表演,严重地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自我思辨能力的发挥。

  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文本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文本解读方式,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视角,也突破了以往一言堂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教学关系由操控走向解放,教引导学并促进学,师生的交流在文本相互交织的网络中穿梭往复。教师的引导在于注意针对文本提炼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问题,每个学生能够循着这些问题结合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发现文本中存在的不同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互文符号,联系到不一样的互文本,这使解读更多地显现出了个性化,也更多地出现分歧,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多的辨析探讨,师生在剔抉爬梳、分析综合、参酌辩证的平等交流中解决疑难,深化对当下文本的理解。这样的互文性教学,大胆地让学生当主角,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且推动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好多时候教师也会在知识层面宽厚、思维活跃的学生联系的互文本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总之,运用互文性理论教学就是以开放性的眼光解读文本,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整合知识经验,拓宽视野,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1]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祝克懿.文本解读范式探析[J].当代修辞学,20xx,(5).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6

  摘要:高职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困境由来已久,“嵌入式”教学理论的提出给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为例,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嵌入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特点,把作家、作品作为组件嵌入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之中,形成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交叉融合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大学语文;嵌入式;理论;实践;英语教育

  关于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功能已被大众所接受,它的审美性的特质也逐渐被认知,因此以往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人文素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事实证明过高的期望值是单单一门大学语文课程所无法承担的,所以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诟病也逐渐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以至于今天这门课程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于是我们尝试将大学语文放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与其他不同专业相融合,或者说是把大学语文课程嵌入进各个专业,使其既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又能和其他专业成为有机整体,以形成大学语文新时期自身的学科特点。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高职教育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单纯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学生只要掌握专一的一项技能,将来就可以成为从事生产第一线的蓝领。所以高职教育只是重视培养专业能力,其他的知识、素养都视为与此无关。这样一来大学语文课程变得可有可无,甚至现在已经到了边缘化的尴尬地步。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轻视。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样一种指导方向势必影响课程的设置。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科似乎成了鸡肋,弃之不可,食之无味。何谓“弃之不可”?20xx年9月,教育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同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会议,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明确规定了语言事业改革和发展事关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经济进步,事关国民素养提高的民族文化大事,而高校中能承载此任务的非大学语文莫属。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必须要有,这是“弃之不可”。但整个社会目光齐聚经济建设,都期望投入少回报快,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又使很多人觉得设置大学语文这种人文学科实在是浪费时间。以我们学校为例,先前大学语文课程是全校非语文专业都需开设的课程,而从20xx级新生入学,全校仅剩下初等教育数学专业、英语系英语教育专业以及管理系文秘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学制也只有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不过形同虚设,留个花架子而已。

  (二)大学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因大学语文长时期受冷遇,专职教师也极少有可能出去接受培训、学习,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许多大学语文课堂依然是高中语文的延伸,强调知识的传授,不清楚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将来面对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契合度低,所学与所用脱节,自然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肯定不是成功的课堂,导致大学语文自身的尴尬境地。大学语文教材也缺少新意,虽然市面上大约1000种大学语文教材,但同质性很强,特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体现不出学生的需求和渴望。

  (三)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这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全国高校扩招,三本已取消,但凡学习成绩稍好些都可进入本科院校就读,考入高职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大学漏了,可以想见文化底子之薄,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况且这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是以技能学习、职业需求为目标,本身也不会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如此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学生阅读习惯以及认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习惯于拿着手机了解世界,铺天盖地的信息量已使他们应接不暇,不断有新信息抓住他们的眼球,搅扰他们的内心,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社会现实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二、嵌入式教学理论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就是“文化课为专业服务”,但把高职大学语文只看作提高某种专业技能的手段,似乎也不太合适。学生在校所学专业并不一定就是他们终生的职业,因为他们还有升学的机会,更有转型的可能。他们还面临重新学习和继续学习的可能。所以为了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决不能忽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只能进一步加强,不可忽视、削弱;大学生的语文继续教育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语文课程应成为各类全日制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2〕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要求是多元化的,单一的技能已很难适应时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长足进步。况且知识之间是相通的,薄弱的文化知识会导致学习能力的不足,也会成为专业提升的绊脚石。只有扎实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而大学语文课程恰恰可以起到这种支撑和辅助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面对高职大学语文的现状,怎样发挥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成为一线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于是,嵌入式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成为现实拯救大学语文的一剂良药。所谓嵌入式教学就是以大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依托,提出教学一体化的构想,充分利用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以及大学语文课程具备与其他各专业课相融通的可能性,把作家、作品作为组件嵌入不同专业的教学模块中,嵌入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从设计思路、实施环节、教学效果以及总结思考等方面探讨大学语文课程与各专业课相融合的有效模式,同时,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教学实质与内涵,它不是讲字词,不是分析句子、课文,而是发掘语文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让学生感知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那么,就要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一体化的概念,即突破以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学生专业融为一体,纳入课堂教学一体设计。打破教材章节的排序,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兴趣、接受程度,将作家、作品作为组件,随时嵌入相对应的教学环节中。这样既保证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独立性,又能起到文学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驾齐驱的功效。考虑到各学科的相关性,形成各学科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达到大学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从交流的方向来看,呈现出单向性,大学语文课程就是要为专业教学服务。因此“嵌入”的内涵体现在: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嵌入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从效果来看,又是双向的,实现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学科的双赢。所以就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来看,“嵌入式”教学模式无疑是一次大突破,它改变了大学语文从属地位,挽救大学语文于岌岌可危之中。

  三、嵌入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

  本次研究包括大学语文课程嵌入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确定研究思路与方向后便是实践的过程。实践对象是16级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16级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共六个班,三个任课教师每人担任两个班的教学工作。由于全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班级明显减少,所以授课方式由以往的合班授课改为小班授课,这也给嵌入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应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英语。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嵌入式教学就要体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个是师范专业的特性,另一个是英语专业的特性。依据嵌入式教学理论具体操作如下:

  (一)课前一练,是针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专业训练。这一过程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提问环节,每次课前安排两名同学整理复习和预习内容,可以打乱课程顺序,选取自己感兴趣或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课堂上代替老师向其他同学进行提问的训练,并对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教师在此环节中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通过此训练,强化学生对自身师范性的认识,提高作为师范生的能力。第二部分是针对英语专业特点,选取提问内容所涉及的文学作品,采用英汉互译的方式书写在黑板上。当然由于时间有限,书写的内容就是三两句话,但就是每节课的这三两句话,大大体现了学生英语专业性的特色,同时又对学生作为师范生进行了三笔字的训练,可谓一举两得。第三部分是在提问环节过后,其他的同学还要对提问和翻译的情况进行点评,这一过程可以说既是对古诗文的研究、探讨,也是一次英语学习的机会。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理解及表达能力,综合其他学生点评,给出学生在此环节的成绩。这种结合专业特点的课前训练,将大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嵌入在课前练习环节,不但能极大限度加大参与的同学数量,激发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而且消除了语文与英语两个学科的界限,在大学语文课堂也可以学习专业,在专业学习中也可嵌入语文。

  (二)制作小视频。现在的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充分利用这种便捷有效的媒介,由学生自己制作与大学语文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具体做法是:根据课程进度,同学们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将中文的诗词歌赋或文章片段翻译成英文,由自己朗读制作成视频资料。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在课堂上播放,由学生本人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展示。这种时间短、趣味强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老师满堂灌的诗词文讲解成为同学自己要去了解的内容,在录制视频之前就要对众多作品进行选择。这个过程既能使学生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又要对作品反复斟酌,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部分,继而要熟悉所选内容,加强理解,才能翻译成英文。这样的话在老师分析讲解之前就已经对这篇文章内容理解很深了,而且学生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将所读文本呈现在自己的头脑,触发自己的情感,达到声情并茂,继而达到阅读的更高层次审美体验。这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欣喜发现。大学语文教材涉及作家、作品之多,学生不可能完成所有作品的阅读与思考,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讲解,使同学间形成一种交流,从而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认识,共享他人成果,更大限度涉猎文学作品。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同时紧紧联系自己的专业,学生的关注度自然提高,学生的投入感也会大大提高。因为要制作视频,课堂上给师生进行播放,同学们准备都分外认真,有的同学精心准备服饰,化了淡妆,有的同学还配上字幕,还有的同学制作了封面,背景音乐等等,使这样一段小小的视频成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美好回忆。

  (三)戏剧表演。这部分训练是我们“嵌入式”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尝试,也是此次实践的重头戏。具体做法是:同学们自己选取篇目,自行组合,将大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先翻译成英文,再编排成剧本,最后由同学们分配角色进行戏剧表演。开始布置这个任务,学生普遍感觉很为难,因为学生们从未进行过此种训练,所以感觉无从下手。经过老师引导,自己揣摩,逐渐脉络清晰起来,做起来也有板有眼。到一个学期结束,学生尝试改编、表演的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荆轲刺秦王》等等。下面以《红楼梦》为例具体说明:该组由八名同学组成,选取的内容是“林黛玉进贾府”部分。篇目选定后,同学们进行了严格的分工,两名同学负责将课文改写成剧本,两名同学负责将剧本翻译成英文,一名同学负责分配角色,一名同学负责排练表演,两名同学负责制作视频,所有八名成员全部参加演出。虽然拍摄过程只能运用手机,略显粗糙,但同学们投入而认真的态度却使表演很具表现力,得到师生一致好评。因为形式新颖,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不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而且还租借了古装戏服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种大部头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介绍、鉴赏,而课后安排同学们去阅读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上百部文学作品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那么这样将课堂内容进行调整,让同学们自己去选取感兴趣的篇目,改编、表演,教师再提炼、点评,效果就好多了。即使其他没有阅读过该作品的同学也通过观看表演对该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感觉所学的东西有意思,又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叶圣陶曾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这是对语文学科最简洁的注解,而通过改编、表演,则是把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相连通的极好方式,还能提高专业能力水平。

  四、“嵌入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及意义

  (一)大学语文“嵌入式”教学的效果新生入校后即以这种方式与学生见面的大学语文,极大地加大了学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对于新生而言,不同学科的差异,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中国语言文字,通过嵌入式教学模式,提高专业学科的思维能力,从而以局部带动整体,点面结合。

  (二)大学语文“嵌入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意义高职大学语文的“受众”决定了我们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从学生的专业实际需求出发,对内容进行取舍、对方法进行选择,体现出专业的特点。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4〕。大学语文要与专业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为专业服务,就必须找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只有与专业课紧密结合,以专业课为中心,为专业课服务,才能保持大学语文的活力,巩固它的基础地位〔5〕。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要改变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尴尬现状,目前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专业融合,采用嵌入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动力。实践也证明大学语文确有此功效。人的思维活动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意境等等都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得以在头脑中呈现,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容小觑的。只有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才能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特色,只有紧跟高职教育发展步伐,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长足发展。大学语文教学嵌入专业势必打破大学语文学科和各专业学科割裂的现状,使大学语文和各专业相交叉,与专业共同发展,转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轻视,扭转学校轻文化重专业的偏见,进而使大学语文课程得到广泛关注,确立大学语文应有的社会地位。“嵌入式”教学方法,它既能顾及到学生可持续发展,又能有效地把大学语文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既保留大学语文的独立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能促进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将在嵌入式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石国伟.大学语文教学中地方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现代语文,20xx.6.

  〔2〕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国大学教育,20xx.3.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5〕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7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中会传授给学生一些优秀的传统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和班级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共同作用,会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结合

  新课标课程中对于小学教学工作有新的要求,在要求学生学习好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要求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能仅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最终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在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过程中,同时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

  1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1.1两者具有相似的目的:以人为本是小学班级管理中提倡的原则,而同时也是小学教学中的核心教学理念和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从根本上注重了人的教育。这一点在小学语文的很多课文中都能体现出来。这些文章能让学生们对生活产生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独立和自律的良好习惯。而在班级管理上,同样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使他们不管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都能够养成严于律己,诚信为人,遵纪守律的好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目的是相似的。

  1.2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小学管理水平是可以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因为小学课堂良好的班级管理会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堂纪律。教学质量同时受到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教学课堂纪律的影响,这两方面则是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实现的。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优良品德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亲身实践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同样这样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团结友善方面的素养,这样就会帮助学生将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发挥语文教学在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作用。[1]小学语文教学和小学班级管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将小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有助于班级管理的德育内容,帮助学生的成长,规范班级管理。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规范班级管理

  2.1树立团体意识,让学生懂得班级就是一个家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文章中的正面人物例子是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的,当然也会有许多有关于团体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例子和这种思想的渗透,来告诉学生,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一个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团体,让他们明白真正的班集体的意义。例如,当班上有同学因为意外情况而休学耽误功课时,我会在语文课堂上倡议同学们给这位学生写信,来鼓励他早日回到课堂,并且让同学们帮助他补习,以免落下课程。在这种互相帮助和鼓励的氛围下,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这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不管其中的哪一个遇到困难,同学们都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

  2.2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同身受,加深理解:情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是具有不错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应对教学内容,设定熟悉的情景,使得学生融入其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同时又能够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帮助的教学视频,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到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有助于班级拥有良好的风气,对于整个班级的管理也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2]

  2.3充分发挥语文课文对小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语文课文的引导作用。作为教师必须要担负起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中所提到的内容,要尽可能的将内容向外扩展,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便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遇事独立思考的解决的能力,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3]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是老师最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相结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万菊.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班级管理的巧妙结合[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82.

  [2]郭聃.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管理班级的“四勤”[J].读写算,2011,(5).

  [3]郭占霄.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初探[J].好家长,2014,(5):4.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8

  当一个语文教师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学生大部分对语文都没有什么学习热情。毕竟我们说的就是汉语,学习起来并没有什么动力。

  但是语文真的是很重要,作为世界上说的人口最多的语种,语文汉语都应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发扬光大我们的语言是我的认知。

  我梦想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给孩子打开一片语言的空间,我说的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朝夕与共,血肉相联的母语,我们的孩子在这个母语的空间里精神得到自由的飞翔,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长,智慧发出闪耀的光芒。

  教了十多年的书,面对工作,应该是熟能生巧,应付自如了。但是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变迁,学生的变化,常让我无法按着老规矩去做,总在无所适从中寻找新的道路,总在新问题面前探索着自己认为对的方法。就这样,我总觉得自己像一个刚踏入讲台的`新教师一样,永远吃不饱,永远面临很多新问题,永远要探索、改革、实践、开拓,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在这样的追求中,又过了一年。

  这一年上半年,我带的是初三,特殊的环境和短期的高目标,让我只能以应试的角度,训练——教方法——做思想工作——占时间,拼精力,以自己的“下苦海”,赢得学生的“驾轻舟”,终于在中招中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只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如何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呢?在下半年的初三教学中,我开始尝试:

  一、养成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三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学习,首先表现为语文学习习惯不好,不知道什么该记,什么该背,什么该灵活运用,学完了仅有的知识内容后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

  于是从刚接触学生开始,我开始培养他们这些习惯,从写字到听课到记笔记、做标注到随笔的写作,作文的批改、提高。一步一步,从优生开始,再以优生带差生。进而形成每个人的习惯。

  当然,这样很难,最初很辛苦,因为要事必躬亲,半年过后,学生渐渐进入佳境,一切都好了起来,自己也渐渐轻松了。

  二、培养语文兴趣

  任何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靠“扣”就能提高的,关键在于学生主动的学习,我把自己对母语的爱,全部倾注在课堂上,带学生欣赏,带学生品评,让学生深深陶醉在语文的美丽之中。

  我教学生填词造句,教学生吟风唱月,洞察人间真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知道上进,积极生活,阳光人生。所有的一切感受在学生的情感中,流动在学生的文字中。每一次的写作,每一次情感的表达,学生都能给我惊喜。就这样,我运用各种手段,灵活调动各种方法,使学生也越来越喜欢语文。每一次的语文课都能让他们有所期待。

  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从一开始我就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六班有将近十多人起初基础差,习惯差,行为慢,别人一节课完成的任务,只要老师不催,他们就可能一个星期也不完,为此,我亲自“跟踪”,他们的知识点,陪他们一起饿肚子。几次下来,他们深知,不干不行。渐渐地,跟上了整个班级的步伐。李帅锋,张志远,辛明等人还进入语文优生行列。

  其实,当学生看到老师不放弃自己,从最初被动,到最后主动,有个过程,当学生跟上了班级步伐后,才能渐渐对学习有兴趣。

  四、给学生以目标

  家长会上,我对家长们作出承诺,在年底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于是我给学生拟出目标,打入前四——冲击前三——奋斗第一。

  就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学生也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每次考完,大家都认真找问题,相互督促,我亲自谈话,虽然未能奋斗到第一,但终于可以兑现给家长承诺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藏,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将会充满无限惊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我想只要我不断努力,自己的梦想终会实现。

  教好自己的语文,督促学生们学好语文,是我的天职,我不能接受一名学生部认真学习而整天就是想着玩,我也不能接受学生不喜欢自己的母语,而学起英语来劲头十足,语文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文化的最重要的工具。

  可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吧,改革我们的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必须要走出新的道路来,教好我们的学生,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9

  一、选题缘由

  我们课题组之所以要选定和研究这个课题,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而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曾祥芹和韩雪屏两位阅读专家曾研究,新世纪的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阅读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一致认为阅读的深度、广度、效率的形成,最佳时期就是中学阶段,这就迫切需要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又是相互关联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爱读是会读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2、教育改革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阅读在教学理念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阅读能力不只是指能够解答好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更重要的是指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在阅读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加以关注和研究。当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学生发出了提高阅读兴趣的强烈呼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包大揽,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只是机械应答、学习,处于极被动地位,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出现了一种高费低效、简单机械学习的现象。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这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现象。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的形势,期望教师由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

  3、农村中学校情的需要。《课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在农村,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留守中学生数量剧增,即使有少部分在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我校就属于农村中学,正是由于办学条件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自幼就阅读兴趣不浓,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基础较为薄弱,阅读活动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阅读,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我校的校情,寻找有效途径与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研究空白填补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先后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市级、县级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阅读教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我们在教学反思中发现,我们的日常阅读教学存在明显的弊端: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没能让那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教师的乐趣、学生的渴求,成为师生忘情的精神享受;相反,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一种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我们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便是梳理出几条所谓的“规律”,让学生记记。遇到公开课更是去追求表面的繁荣与新奇,而学生却很少真正地走进文本,我们教师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阅读兴趣的培养意识淡薄,培养方法盲目、混乱、低效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理论缺乏造成的。因此,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一致认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对我校来说既是一项研究的空白,同时又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应该去研究,也值得去研究。

  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考虑,我们选择了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教育界对阅读的探索和努力从未间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行动研究读书会一直以来非常关注阅读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20xx年的主题是“读书与未来”。于漪、曾祥芹和韩雪屏等阅读专家长期致力于语文阅读的研究,并强调阅读兴趣对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们也都纷纷投入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各类刊物都能看到发表的相关论文。这些对与我们的研究都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我们也发现,其中有些研究也只停留在短时效应和肤浅的层面上,既不系统,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

  因此,我们希望在专家的理论指导及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三、理论依据

  1、“兴趣”理论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在中国古代,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主张。的确,正是因为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兴趣这种认识和能动的价值,明代学者王明阳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也说:“学习兴趣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杜威则把兴趣看作是活动的原动力,他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

  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了看,兴趣是最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发挥动力。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一篇文章里也谈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会越好,所以,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该理论应用到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对阅读浓厚而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的心理,从而让学生产生出愿读、想读、会主动读的读书行动。

  2、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建构主义思潮。它对笛卡儿的教育认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的观点。之后,建构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此,建构主义思想渗入语文阅读教学中。

  该理论应用到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就需要教师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

  四、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力研究解决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或缺失的问题,探索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解决农村中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盲目、混乱、低效的问题。

  (2)探讨出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解决农村中学阅读兴趣的培养理论缺乏和无模式可借鉴的问题。

  2、研究内容

  (1)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现状的调查。

  采取问卷、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的现状。主要包括: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采取了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样,学生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对语文教师有哪些期待等。

  (2)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验研究。

  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并构建我校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与策略体系。具体来说,即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怎样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取哪些基本的策略、方法,坚持哪些原则,通过哪些途径等。包括:

  ①“阅读兴趣的培养”的理论研究

  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原理、机制的学习与研究,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②“培养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证研究

  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培养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践探索,探讨出激发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为教师创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提供借鉴,提高教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

  如: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培养学生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研究。

  这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难点。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探讨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总结教育对策,主要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的问题,为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实作方法,如:

  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培养学生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检索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预测—设计—开展—调控—反思—改进”的动态研究方法。

  (2)文献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著作、报刊、网络、实地听课等)关注影响语文教学存在的因素及其对中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3)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学生问卷、师生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阅读兴趣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原则

  (1)独特性原则:即在课题研究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稳定性原则:从研究初期到形成成果、以及以后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该课题的实施,确保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不断充实、完善。

  (3)主体性原则:研究活动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事求是原则:如实总结和反馈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不因急功近利而夸大或虚构研究成果,失败和教训也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

  (5)灵活变通原则:尽量灵活、巧妙地处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以不同视角和方式改进研究方法和策略。

  (6)坚持不懈原则:不管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成功与否,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5、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开题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2)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开题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培训研究教师,增强对本课题的认识,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施办法。主要形式有:举办专题讲座、订阅教育刊物、邮购理论专著、印发重要资料、专题摘抄集锦、派员外出观摩、理论探讨交流等。

  (2)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团结一致的研究队伍,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研究经费到位。

  (3)广泛了解研究动态,争取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开展研究,并且使研究在有组织、有计划、有动力的环境中运行。

  (4)举行开题论证会。

  (5)展开实验研究工作。开展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6)撰写阶段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1)高质量地搞好主题研究工作。

  (2)组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活动。

  (3)在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整理有关的资料,为结题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1)开好结题工作研讨会,理清思路,布置工作。

  (2)整理并完善附件资料。

  (3)撰写结题报告,完成主件资料。

  (4)迎请专家结题。

  五、具体实施措施

  1、以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之说,今日强调校风校纪,成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谚中有“江浙出才子,燕赵多壮士”,所要表明的无非也是这个意思。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图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学生看到满目琳琅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是不确定的,模糊的,针对这一点,我们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我们还可组织学生组建班级图书角,每人配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课外书籍,编写好号码,归置于班级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这样让每位学生捧出两本书,你就拥有全班一百多本书,同时这项举措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易于形成团结、互助、乐学、上进的良好的班风。学校的“广播站”也可开辟佳作赏析节目,这样,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以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竞赛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如,经常在校内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读名著名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赛、背诵赛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评选出优秀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丰富个人的生活经历,彰显个性色彩,并且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3、以教师阅读兴趣的外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学识渊博的老师有强烈的崇拜心理。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给学生介绍好书,做出个读书的表率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

  4、以教学各环节的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中应该做到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阅读教学不能只给学生传授阅读知识与方法,更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学各环节(预习、导语设计、课堂研读、作业设计与评价等)的优化,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5、以写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借课堂教学的课文之“读”加以延伸,以“读”后之得之感,引发“写”的动机,让学生有得“写”;在写作课中,通过题目的设计,让学生为“写”而“读”,“写”的过程又是对“读”的深化和拓展;在课外阅读中,又以“写”体现阅读的成果,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所开展的以写促读活动,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发动学生动笔去写,首先是为了更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阅读、感知、梳理文本。认真读书,也许不一定有多少话写,但不认真读书,是一定没有话可写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写要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写的过程,是对课文阅读理解的梳理。在阅读中体会写作的妙处,虽然表面上看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收获的是对教材内容更透彻清晰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期待,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释放学生的心灵。

  六、本课题研究的预想成果及预想成果形式

  1、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预期获得如下成果:

  (1)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2)培养学生不同文本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培养学生不同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4)以写促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预想成果形式:

  分阶段完成论文及实验报告

  (1)调查报告(基于课题实验所进行的各项调查情况)

  (2)实验报告(实验总体报告、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等)

  (3)论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各类论文)

  (4)来源于学生的多样化的延伸性的阅读成果(读书笔记、活动记录、各类作品等)

  (5)实验教师、学生的各项成果如案例、影像资料、发表或获奖作品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教育教学条件优越。我校为农村远教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2、过硬的研究基础。我校已形成了浓厚的科研之风,涌现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强、实干精神佳的科研能手,而且教师队伍年轻化,富有开创精神。本课题组成员都曾参加过校级、县级课题研究,有的还参加过市级和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本课题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咨询了许多专家,确保了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

  4、制定了全面细致的《课题管理制度》,确保课题研究的有序性和务实性。

  5、经费保障:对于课题设计的经费学校将专款专用,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0

  通过研究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1、从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力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敢多指导。因而,如何正确认识指导与自主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2、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我校开展立项课题《自主创新教育》研究以来,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引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课题衔接,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3、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实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指点式的培养活动,它侧重于对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帮助和引导。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达到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形成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得到培养。

  四、主要理论依据

  1、主体性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即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2、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生有特定的自然禀赋,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生活,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产生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习惯和认知结构。应该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五、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自主学习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一代人才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六、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

  2、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形成的指导策略。

  七、实施思路、操作原则及研究方法

  1、实施思路

  具体实施时,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增强教师指导的意识;其次,把指导的侧重点放在课内,并做到紧密联系课外。

  2、操作原则

  为保证该研究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教师应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2)差异性原则。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按照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师生合作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整体发展原则。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教学力求面向学生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5)反思性原则。反思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应用从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能力。实验中,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指导行为。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筛选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研究周期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研究人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工作目标: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

  (2)搜集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资料,了解自主学习研究的进展情况。

  (3)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形成各学段学生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

  (4)开展调查研究,弄清各学段学生原有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对照自主学习的预设目标及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研究情况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若干个支撑点。

  2、实施阶段

  工作目标:

  (1)点上实验:如何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有哪些;怎样认识指导与自主之间的关系;从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基本的规律与原则可以遵循。

  (2)追因调查:弄清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

  (3)验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修定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5)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

  工作目标:

  (1)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面上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

  (2)结题汇报活动。

  (3)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新绿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等制度。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

  3、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经验集。指导策略分三个层次:一是带有全面指导意义的指导策略,二是学科指导策略,三是个案型指导策略。

  4、小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5、其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和物化成果。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1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1)班和(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在重大责任面前为优化下学期教学,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端正思想,师生互赏

  认真学习实践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加强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把关爱学生作为立业之本,本着对一切学生负责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两班学生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语文学习,语文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绩、学习品质等方面出现了较为突出的分化。端正学生的学科学习态度必要而艰巨。

  开辟“每周师生印象回眸”栏目,为优化师生语文形象起到了会诊作用,师生坦诚交流,营造了健康而积极的师生取悦氛围,在教学民主中赢得了更多的教育话语权。

  二、深入钻研,认真备课

  连续四年的初三语文教学,容易形成吃老本的思想,教学倦怠情绪更易滋生,教学途径更易走老路。怎样才能常教常新?只有增加理论补养。课前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再度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加大学情研究的.纵深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追求科学解读教材。提前为初三下半学期就要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做准备,认真整合每一册教材,结合考试考点对每册教材进行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对知识点做好分类、归纳和总结,教学更贴近中考要求,为带领学生扎实系统的做好复习埋下伏笔。认真研究近五年来中考题型,针对每一个考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重难点。

  三、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初三阶段学生往往会出现浮躁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在课堂上采用朗读、讲练结合、小组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力争使上课内容丰富,现实。语言力求幽默,例子援引力求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当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懒懒散散,或旁若无人的说笑,或毫无顾忌的睡觉等违纪行为时,要以平和的心态调控课堂教学,尽量不使课堂受到冲击,最大限度地提高授课质量。

  四、研究学情,有的放矢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意志力薄弱、学习基础较低、家长因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或过分溺爱等给孩子造成的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学生的不断劣化等诸多棘手问题,学期初就准备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学生坚持加大检查频度,适当降低要求,加强关爱力度,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坚信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同时对部分优生进行能力强化训练,争取提高优生数量。

  五、针对考点重点,各个击破

  1、夯实基础,字音、字形、标点符号、扩写、缩写、仿写修辞等基础知识,一定要稳扎稳打,强化记忆,强化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课后字词做到每课三练——练字音、练字形、练词语的运用;加强句式的训练和仿些;加强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

  2、强化文言文阅读理解,“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中考命题对考生的基本要求。试题由课内已经延伸到课外,在复习文言文时让学生认真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学习文言实词,要注意区别词的古今意义,要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要会识别通假字,要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而且应该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学会对比分析,且动手翻译。为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实行每课一考、人人过关、不断复习、不定期检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加强阅读指导,新教材淡化了文体的编排,但并未降低对文体的要求,特别是议论文的阅读,学生一时感到摸不着头脑,所以我计划在向学生讲清议论文基础知识的同时,选择典型的篇章,并配以典型的议论文练习,通过反复演练,争取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特点。

  结合考点引导学生总结每类习题的答题模式,积极向中考靠拢。

  4、加强写作指导,为了使学生形成写作知识系统,在学期初给学生开设写作知识讲座,并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进行专题讲座,争取使学生学作文的命题、立意、构思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坚持每星期两篇读书笔记,两星期一篇大作文并落实作文纠偏纠错力度,坚持让学生阅读优秀书籍,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大语文学习环境,重视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学期重点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以“一材一题”和“多材一题”为训练模式,达成选材、结构、立意的训练目标。

  本学期我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1班……等学生的不及格现象还时有发生,3班有近一半学生书写差现象还没有改观。面对学生懈怠的状态有急躁的情绪,对后进生的辅导没有长效机制,课堂发言的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解决。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会极力补足,尽力把工作做好,争取促使学生个体语文潜能得到挖潜。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2

  一、图式理论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

  1.补充图式,促进体验

  在学习一篇文章时,仅仅依靠之前建立的图式可能达不到消化吸收新知识的作用,这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适当补充图式,即通过列举相关的内容,举一反三,同化学到的知识,巩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桃花心木》时,教师不仅应该介绍种树人的意图,“使桃花心木可以在土里自己找水源,经得起自然的考验”,还应该适当地为学生补充图式,“如果将动物园中的动物放到大自然中,动物会不会生活得很好?”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动物因为习惯了可以依赖的生活,所以放到自然中不能从容地面对自然的挑战,不会生活得很好,因为自然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环境。”在这两个例子的结合下,点出文章主旨,“同样,人也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在不同例子的协助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体验所学内容的深意,快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复合图式,提高感悟

  每篇文章所表示的含义并不都是浅显易懂的,有时候一个知识点的展开是需要多个图式共同作用的,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将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消化吸收后,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把头脑中紧密相连的内容整合,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课堂内容的感悟,促进学生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一文中,学习“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学生:“直到现在还思念项羽,不愿意渡过江东。”之后教师介绍项羽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典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教师还要介绍当时南宋正处于岌岌可危,朝廷投降,诸臣逃亡的状态。在复合这两项图式的基础上,教师询问:“作者这句话想要表述什么内容呢?”学生深思,理解了这句话是诗人对朝廷投降的有感而发,在与项羽作对比后,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以及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对于这篇文章,在学习时就要整合项羽英勇就义的故事以及南宋王朝的历史背景,对诗句进行全面的理解。教师的讲授不应该仅仅限制在表层意思,还应该适当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巧妙地将其整理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感悟。

  3.选取图式,正确理解

  随着阅读的积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图式。随着头脑中图式的逐渐积累,学生在理解不同文章时需要适当选择相配的图式背景,但是这时将很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图式,即在头脑中搜索与新知识特征类似的相关联的内容,达到使其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效用。例如,在学习《画杨桃》时,教师在介绍课文时,应该偏重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实事求是”的讲述,选取合适的图式,而不应添加变通,混淆思维。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者提问时就要适当点题,提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要具有准确性,帮助学生选择图式。教师:“同学们,谁能为大家举一个生活中实事求是的例子呢?在这里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无论今后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凭空想象,随波逐流,而要相信事实,坚持自己。”这样学生在与自身联系的过程中,理解了文章内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实现了学有所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图式,将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效率。

  4.拓展图式,多重解读

  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应该对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也就是帮助学生将特征相似的内容一一列出,使学生通过联想,掌握更多的内容,以形成坚固的图式体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便利。例如,在教授习《望梅止渴》这篇文章时,在解释“望”的含义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有类似含义的字,像环顾左右的“顾”,走马观花的“观”等等,然后分别解释这些词语,找出这些词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的图式基础更加全面,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到位。在教师解释以及类比词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更多的图式,辩证地看待学习的内容。所以在今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适当地帮助学生拓展图式,使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多重解读,为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素养以及知识积累奠定基础。

  二、利用图式理论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将图式理论引入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之中,使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对于课后的评价与反思同样可以起到完善的作用。教师需要依据图式的特点、功能以及与阅读理解的内在关系,在课后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做出评价,思考自身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完成《匆匆》一课的学习后,教师应该构建一个程序性的知识图式,此图式由文章大意、文章主旨构成,在组织学生回忆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类似的图式,使学生可以在回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思考自身是否完全掌握了课堂内容,是否从中得到珍惜时间的启示。通过构建图式,学生还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将大致的结构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中,达到掌握评价与反思思路的目的,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3

  [摘要]我国普遍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适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对话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教育走向人文关怀,进而把学生构建成完整的人。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人文关怀;对话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即老师讲解知识而学生机械记忆所听到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著名的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来雷称此类教学为“灌输教育”,认为这是像银行一样实施的教育,教师只是知识的储户,学生则成为存储的机器。他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意识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他认为教育应走向人文关怀,即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最终获得解放。

  而教育走向人文关怀的途径在于教师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采用“对话式教学”取代传统的“讲解式教学”。

  教学交往理论则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改造,二是受教育者在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中改变自身,从而实现主体的自我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是一种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和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

  由于旧有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新的教学方式更突显出存在的意义。而所谓的“对话式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和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对话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对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学中的对话呢?教学中的对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也不是形式上的讨论,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行为。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有效对话,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教师的价值则在于把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育作为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条件下才能实现。

  在对话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通过对话启发学生理解生活、世界及其自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著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感知,而教师要做的是去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知觉和感觉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去感受作者的心情。

  如在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初次阅读课文后会觉得里面的别里科夫所作所为很可笑,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让其想象如果自己是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别里科夫又会选择如何去做。对契诃夫的创作有阅读兴趣的同学,教师则可以推荐其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进一步去感受契诃夫“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在此种情况下,老师引导学生再公共探讨话题,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进行精神对话和共同成长的乐园,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把作品中感受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语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古人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于学生在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上的局限性,他们在看问题时则不一定是全面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索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完课本后互相讨论自己如何看待项羽和刘邦,但所提出的观点一定要有依据。在交流探讨后保留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观点间有冲突也没有关系。接着布置新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史记》中的相关情节,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阅读新材料后可以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但在新一轮讨论中必须互相探讨和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善自我建构。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朱自清的《春》和《背影》,进而让学生去体会朱自清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可以让学生设想如果玛蒂尔德开始就知道项链是假的,那么事情的发展和结尾是否会和原来一样,为什么?通过设置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种文化传统的相关问题,不断地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学会对文本内容是什么、怎么样进行判断后,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四、结语

  学生在与教师、文本及他人的对话中,逐步学会了倾听、诉说、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与交往激发了自身的潜能,提高了理解能力、审美情趣以及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建构与完善,而这正是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即“建构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作者简介:姜向超,男,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4

  【摘 要】对于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其复杂性和系统性较强。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采用成功教育理论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这种教学方式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中,笔者主要对成功教育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对其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成功教育理论;职高语文;教学质量

  现如今高校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教学的高质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少和教师进行沟通,从内心深处体现出自卑感。所以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很少会了解到学生们的内心。在教学方式上很难达到标准。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们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采用成功教育理论的方式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成功教育从本质上就是指教师通过某种方式来对学生的成功动机进行激发,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们按照自身的目标来进行努力。现如今,成功教育理论已经被很多院校采纳,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1.成功教学以良好的师德为前提

  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可以看出,在课堂上,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入学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改进。教师要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要改变传统的学生服从教师的现象,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就是良好的师德,只有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为成功教学理论的实施奠定基础。

  2.要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学生们之后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才能够和教师产生情感和知识的共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同。如果教师采用和蔼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必然会提示学生们学习的信息。让学生们可以将自身的观点提出,提示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3.营造良好氛围,活跃学生思维

  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自由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环境,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从成功中尝到甜头,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4.调整教学目标,创设成功的前提条件

  调整的原则是:从职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前社会对职高毕业生语文能力的实际需要,有效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大纲》基本要求,争取学以致用。

  5.以学生为主体,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法和学法

  5.1订好教学目标

  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即在规定的教时内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及方法等;二是达标程度,即学习这些内容应该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教育效果。

  5.2实行分层教学

  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层次,引导学生不断接近目标。

  分层的数量、设多少台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原有水平为基础,跳一跳,能攀登,这样的“级差”是合理的。“级差”太小,学生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上去”,缺乏挑战性,难以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积极性;“级差”太大,学生几番跳跃,撞得“鼻青脸肿”,依然掉将下去,这当然是教学的失败。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开始阶段以“小步子”、“多台阶”为宜。一般来说,一堂课分三、四个层次是适当的。

  分层教学中要贯彻“举一反三”的原则。集中精力教好典型范例,再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先集体训练,由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率先独立尝试;然后可分小组训练,由骨干带动小组成员;最后让全体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这样由“点”到“面”,点、线、面结合,教得扎实,学得巩固。

  5.3强化语文素质训练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自讲解占了统治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而许多知识要牢固掌握,要转化为能力,则非学生亲自实践不可。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强化语文素质训练。要扩大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面,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

  5.4及时进行反馈调控

  反馈的意义在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调控教学要素。如果学生学得好,教师可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学得不好,就应采取措施,调整教学进度,重新安排环节,设法当场补救。以往学生学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了问题、困难不能及时反映,教师较得盲目,学生的问题则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因而学习一再失败,于是,这些学生也就成了学习困难学生。

  5.5开展扩展阅读

  成功教育的语文学科在课堂教学结构方面的一个大胆改革是开展扩展阅读,就是让学生到阅览室阅读各类报刊书籍,使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文,除了课堂和教科书外,还有课外阅读这一极其广阔的天地,可以到课外书籍这个知识宝库中去汲取营养。

  5.6鼓励学生在尝试学习中增强成功体验

  成功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如在教白居易《琵琶行》之前,先带领学生寻找有关白居易的传记故事,让大家对作者作品有所了解,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交流,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写作《琵琶行》时的状况使学生如见其人。这样,一些学生根据现代文中的故事,参考课文中的有关注释,大致上就能翻译了,且正确率颇高。

  6.重视鼓励性评价,促使学生“成功”

  笔者认为当学生回答了问题,教师应及时地给予适当鼓励与评价。另外,教师在批阅作业时,批不批鼓励性的语言,效果完全不同。我教过的一个男学生,语文基础很差,可学期刚开始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却行文如流水,显然是从别处摘录的结果。当我在作文上做了如下批语“你的眼光不错,发现了一篇好文章,要是你能模仿写一篇,就更好了”之后,情况大有改变,以后每次这位同学均能自己写作,按时上交作业,而且完成情况不错,文中也能写出一些佳句,平时也更爱向教师请教问题了。

  7.总结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教”与“学”的双向性很强的艺术。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渗透“成功教育”的思想,使“教”与“学”都能走向成功。这将是笔者今后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摸索的问题。 [科]

  【参考文献】

  [2]刘京海(策划),陈德华(著述).《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5

  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识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因为抽象静态的文本知识借助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联系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认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需要找到一个从生活经验到概念学习转换的过渡“阶梯”,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正好与之相契合。这种为教育教学而创设的情境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情境学习,被赋予了感情、符合学科特点,它不仅降低了儿童学习的困难,同时也让小学生得到别样的情感体验。

  1 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童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想象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小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具有好奇、爱探索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2 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3 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审美感悟会有很大提升。学生从了解课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到积极思考、开拓智力、发展能力。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于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陶冶情操渗透审美,能最大效果地培养学生的感悟性。

  4 结语

  情境教育的出现让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他们可以借助音乐、美术、语言、表演等手段刺激学生,让他们全身心融入课堂。李吉林老师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她开创性地提出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本文对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包括:第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第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第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究出一条情境教育之路,摸索出一条相对适合的理论操作模式,使之更好地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1-06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15篇)11-06

语文教学理论论文汇编15篇11-06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07-18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07-20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3篇07-19

语文教学论文11-07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11-10

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管理论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