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09 09:59:54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信息化教学论文(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化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化教学论文(15篇)

信息化教学论文1

  1 概述

  在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以及一系列社交媒体中介的飞速发展背景之下,信息化教学指利用此类信息技术手段,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育者教与学习者学的效率。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下,教育界涌现出诸如网络资源共享课、微课、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私播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新鲜名词,社会各大教育教学机构也竞相开展教学信息化改革,基于教学信息化的网络课程如雨后春笋,百花争艳。

  针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随之而来,百家争鸣。笔者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相关课程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之上,较少有研究者针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并且相关研究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难免流入经验之谈。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学情,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兴趣不大,传统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后自主学习能力低下。手机与网络的频繁使用和滥用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利用高职学生对手机与网络的依赖心理,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相继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本研究在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探究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2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概念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Cremin,L.A.)在1976年率先提出,中国的教育生态学的探究热潮始于著名的教育学家方炳林。在方炳林所著的《生态环境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态,这在国内尚属首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吴鼎福和诸文蔚翻译的《教育生态学》与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其研究对象为教育及其周围包括自然、社会、身心等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机理。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相关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作进化等原理与机制,探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

  3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研究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xx)中提到:“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构建,在各区域跨行业推动共建共享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育方方面面的全覆盖,加快建设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使用平台,通过针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将此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为高职院校大规模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肥沃土壤与适宜的成长环境。

  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对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信息化教学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起关键作用,利用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其他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化教学情境与教育生态学中的教育生态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协作学习亦与生态学的协作进化理论不谋而合。笔者认为运用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指导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具有可行性。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活动应按照被教育者的生理节律进行,体现教育主体与教育活动的主客观统一,有利于教学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习题与测验能够促使学习者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为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不得不提前预习、按时学习、并及时复习,提高学习效率。与生物群聚性一样,在教育生态过程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社会群聚性。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者自发组织学习小组,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沟通机会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构建学习小组的规模依据学科性质、教育内容和手段而定。

  4 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4.1 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封闭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导致“花盆效应”

  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亦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教育处在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类似花盆的小生态环境时,在空间上存在局限性。一旦个体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与进入大学之前所受应试教育息息相关。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信息化教学课程相对狭隘的受众导致课程缺乏与校外网络课程的竞争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设计质量。学生被限制在教室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与校外相关课程的竞争机制,生生互动主要体现在校内学习者之间,学习者知识与社会严重脱节。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与创造力受到限制,以自我为中心,学习者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自制力,遇见难点无法独立思考,缺乏自制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2)对群体动力关系的`违背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各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同一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对象可被视为一个教育生态群体,群体成员数量多少应随着群体的性质类型以及客观生态环境的要求而变化。学习者在参加信息化教学的互动讨论环节时不能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学习活动,总是倾向于个体学习行为,影响了学习效率。极易过分迷信教师权威,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抑制了创新思维发展。

  3)对整体效应的违背

  教育过程中一个环节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系统其他环节的变化。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但是学生进入高校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动手能力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少探索精神。有些学习者在理解了知识点之后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践,最终影响技能习得。

  4.2 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对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的违背

  教育的个体生态,其承受力和耐受度是很明显的。达不到或超过“度”,就会产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学习者学习能力不足,相关信息化课程设计内容应考虑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再空出时间研究信息化教学压力极大。加之建设经费不足,团队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教学内容设计效果并不理想。

  2)对边缘效应的违背

  生态学边缘效应指一个科研单位要有所发明、创造,必须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通过学术交流,知识更新形成边缘动态才可造就一流人才。有限的经费与短暂的建设周期,外加有些高职院校学科划分太细、专业太窄,为信息化教学服务的相关课程建设不具备边缘效应协和作用的条件。相关课程设计由各任课教师负责,并各自寻找技术支持。从设计到运行,各负责人来自校内外不同部门,学校并没有选拔专门团队对信息化教学课程进行管理。管理缺乏科学系统化,课程设定立项审批缺乏统一标准,忽视了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反馈数据收集。由于缺乏教学效果和社会认可度调查,课程的更新完善相对滞后,难免有虎头蛇尾之嫌。所以,课程设计与内容相对模式化,缺乏新意,对学习者而言缺乏吸引力。

  4.3 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完善策略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利用教育生态规律改进高职慕课课程的设计与运行,具有深远意义。基于以上对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核心地位,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强化国家与学校在慕课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教务处、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协同参与,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支持;积极建设数字校园,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解决信息化教学建设资金,将经费分批次按照建设进程发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资源,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信息化教学建设团队积极性;在尊重学习者教育背景差异的基础之上,利用教育生态学相关规律设计课程内容,科学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5 结语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指导之下,高职院校以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各具特色。在深入调研本院教育生态的平衡与失调状况及原因基础之上,在国家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之下,各院校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实现贴合各院校办学特色的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论文2

  【摘要】数学教学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广泛运用的趋势.文章从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教师理念的更新及自身不断学习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数学课堂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作了探讨,并总结出中职数学教学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传统化教育正在向信息化教学方向转变.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创新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数是以老师讲解书写为主,如果中职教师能把信息化教学尤其是最近频繁提及的微课,翻转课堂,慕课与数学教学进行合理的结合,从而改变课堂教学中原有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逐步走向“屏幕教学”.

  信息化教学在充实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如何合理的运用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本人结合教学实际,作出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为: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自主寻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协同学习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已经成为中职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智能手机,上网的目的仅仅是浏览网页,网络聊天,阅读新闻或者玩游戏,获取学习信息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自觉收集使用信息的习惯.因此,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学习,培养收集信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二、教师更新思想,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

  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要发挥出信息多媒体的技术优势,提供给学生学习时有效的学习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理解数学问题时的多角度思考机会,从而拓宽学生在数学领域的视野”.由此可见,推进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而信息化教学要想取得成功,重点在于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如果无法更新滞后的教育观念,就无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三、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优势

  众所周知,在中职学校,数学可谓是学生最不受欢迎的科目,他们觉得数学学习太枯燥又特别难,跟他们以前学的数学好像都不一样,很难适应.如何把数学知识形象地呈现,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已是中职数学教师的工作难点.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构建学习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职业学校学生起点低,差异大,数学所体现的知识结构严谨与抽象性,往往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动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2.加大信息量,减轻教师工作量

  我们现在使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备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只用最简单的Powerpoint就能够制作出多种文字切入效果,通过动画、音效、色彩等信息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数学概念.在讲解一些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时,也可以预选借助于课件来完成,也可以在互联网、教学光盘中搜索相关素材,来充实课堂教学,从而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四、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思考

  我们现在所听的课中无一例外都使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课件,微课等.其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如何找到与信息化教学结合的契合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1.合理选用,切忌本末倒置

  去年听了一堂公开课,教师的课件制作的十分精美,在课堂上展示时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课堂气氛也很好,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是整堂课下来学生印象最深的是课件中的画面,而知识却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像这样的课堂不能算是成功的.在课件的制作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和动画,只会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以外的内容,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紧扣主题,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喧宾夺主.

  2.找准时机,避免机灌式

  从教学内容看,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内容运用信息化教学都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用了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也就谈不上比传统教学有优势.因此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味的追求形式,在使用之前必须认真专研教材,找准最佳时机,有的放矢

  3.发挥教师的作用

  有的教师上完一节课黑板上没写几个字,只是边点鼠标边讲话,其实信息化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电脑不能替代教师.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学生间的议论,教师在黑板上的演算推证过程,规范表达是学生体验数学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授课过程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过程,如果一味地依靠教育技术,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也不利于数学课堂知识方法的掌握.

  数学教师应该正确辩证地对待信息化教学,适时适量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其最大功效.

  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实施信息化教学,经过现代教育技术处理过的教学内容将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无比接近,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合作关系将得以改善.中职数学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实施信息化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论文3

  摘要: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钢琴教学在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和研究后,已经进步很多,必须意识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其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本文针对目前现状,为更好的适应当前时代要求,必须创新教学手段,采取信息化教学,以期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课;信息化;教学手段

  钢琴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不仅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更是开展日后教学工作的辅助工具。因此必须在当前基础上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发展钢琴教学,加强钢琴教学实用性。

  1钢琴教学的当前情况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课程缺乏贴合本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体系,这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钢琴教学课程出现十分随意的教学现象。与此同时,钢琴教学的模糊定位又使其形式、内容、目标等各个方面缺少规范标准和清晰框架。在进行钢琴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从其设置目标、选择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到应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确立教学评估方式等等,都没有经过合理规范论证的依据。各校各系甚至个别教师分别对其进行制定,钢琴教学课程中随意性十分鲜明。例如选取教学材料,部分院校选取高师音乐专业相关钢琴教材,另一些院校选取中师小教专业相关钢琴教材,二者在钢琴教学课程的实际操作中无法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存在不适应性。这种情况不但使学前教育专业在钢琴教学课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课程体系,还使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在这样的体系下,被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是良莠不齐。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无疑对学前教育专业以及幼儿教育水平存在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高校近年来扩招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素质与结构发生改变,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渐扩大,音乐基础并不相同。部分考生仅在考前突击下学会弹奏应试曲目,对乐理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对钢琴的接触几近为零,乐理知识一窍不通,出现学生对钢琴存在零接触和零了解的现象。目前来讲,钢琴教学的课程安排十分不合理,面对毫无基础的学生,各校在仅仅分配给钢琴教学每周一课时左右,持续两到三学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将大量时间花费到弥补乐理基础与钢琴知识上,这样才能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满足工作需求,但由于其课程设置不合理,现今院校的钢琴教学课程时间安排短暂,这为教师带来挑战,也为钢琴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该专业的教学以其特殊教学对象有别于其他专业,并不需要掌握高深钢琴技巧及演奏水平,而是对学生的乐理基础、音乐创作、编配弹唱等音乐素养有一个综合性的要求。与此同时,必须将其与学前教育的工作融合,在幼儿的活动中,音乐活动需要综合各种音乐形式。

  2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钢琴教学

  根据现有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手段进行建设钢琴教学课程信息化,以减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钢琴教学课程中面对的困难。

  2.1在校园内建立资源库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促使学生以学校累积的资源进行网络上的学习,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仿真顶岗的钢琴教学实践训练。不仅如此,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设立普通录播室,为钢琴教学的在线课程进行大规模制作;在此基础上,设立标准录播室,以便于录制标准精品的在线课程资源。这样能够使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自身的音乐素养进行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石。

  2.2在校政企间加强合作

  学校要将与政、企三者间的合作进行加强,设立一种数字资源平台,充分将三者的力量结合,促进学校革新教学机制,为线上远程的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做出贡献。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尽力实现在校学生对钢琴教学学习的需求,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与教学层次,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进而为政企输送更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企业针对自身的建设发展需求,对在校学生的钢琴教学进行角度专业的具体培训,学生可以使用远程教育平台获取专业知识,对已经学习到的东西进行系统的整合。

  2.3优化教师队伍

  钢琴教学信息化的最终应用还是会在人身上体现出来,学校必须引进素质优秀职业技术水平高的人才来担任钢琴教学的教师,配置优秀的师资团队,以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设立学校专职人员开发数字资源,积极促进教师参与师资资源的发展工作,以便逐步完善优化师资队伍,将师资资源发展得更加优质。

  3结语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暂的课堂时间达到专业技能标准,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与工作岗位上教学工作充分对接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因此在学校进行钢琴教学工作时,必须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学生从乐理基础浅薄到逐渐丰满,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满足学前教育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辛彩平,王迎新.中职学校加快信息化资源开发推动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J].中国培训,20xx,(9).

  [2]魏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内容及方法研究[J].音乐时空,20xx,(23).

  [3]刘宏烨.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

信息化教学论文4

  信息化发展是国家的一大发展趋势,相应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界的一大突破性理念,它对于优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因为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课程的独特性,导致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的热点。以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

  职业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教学理念,这也给受教育者好的影响,让他们在无形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其主要方向是以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实际作业能力为主。所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就要以增加培养学生实际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使用改变教学方针,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大胆突破,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并且在改革中使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改革成果。本文就对高职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化技术的应用做出一些研究。

  一、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掌握信息技术,也是未来公民和任何职业的基本生活环境。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教学设计中涉及的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与普通教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教学内容是表现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现场教学有一定难度,还有一些大型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维修等通过传统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硬件保障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机房和实训中心安装了多媒体系统,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教学资源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信息时代,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生动。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以及日常看不到或拍不到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得到理解和感知。通过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对一些不能实际操作的设备进行模拟操作,获得传统教学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广泛,随着后示范校建设的推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都将为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对象的变化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喜欢体验式学习,喜欢观看有意思的动画和视频,不愿意听老师讲课,在学习方式上,已不满足于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和看书获取知识和信息,环顾课堂,我们会遗憾的发现学生上课很少带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更加多样,这也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吸引学生回归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

  二、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步骤

  俗话说,教无定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唯一固定的方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还是有一些步骤可以参考的。

  (一)收集软硬件教学资源

  收集整理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老师开发的资源,不一定每一个资源都亲自开发,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即使参加大赛,也可以选择已有资源,但要注明。若现有资源不足,或满足不了要求,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开发。

  (二)根据课程类型选择教学环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当课程类型确定后,就可以确定教学场所,如专业课程可能在实训中心,体育课可能在体育场,计算机类课程可能在机房,还有一些理论课程在多媒体教师等。确定好教学场地,对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要选择相对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要合理。我们不能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体育课选在教室上,也不能在为了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化,让学生来回在操场和教室穿梭。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体现了信息化,却是不合理的、经不起推敲的。

  (三)分析教学对象

  确定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习模式的适应性,学习的兴趣点,关注点,对学习的参与习惯,参与度,参与形式等。以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四)根据教学内容,判定教学设计类型。

  通过教学内容来确定课程的类型,按课型一般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等不同类型,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也有所不同,即使都是基础课,语文课与体育课差别也很大。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手段是不同的。

  (五)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确定重点难点,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化解,确定信息化的`类型。

  (六)确定教学策略并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有多种,如理实一体化策略、做中学做中教策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跟进策略等等。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两种即可,不宜过多。

  一般除了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中还存在许多知识点、技巧点、技术点、能力点、互动点、考核点、演示点等等,分析这点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加入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练习技能,拓展视野、参与互动、激发兴趣、考核评价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数字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利用网络,移动学习终端,进行课前预习;利用数字资源和投影设备,进行重点内容引入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耳麦、QQ群、论坛、微信等交流,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设计;利用网络,教学评价软件,进行学生学业评价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游戏软件等,进行课堂或课后练习、训练的设计;利用拍照、视频录像,进行现场评价和示范操作设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等进行个性化浏览学习资源设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基本观点,绝大多数职业教育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说所有课程,或一门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哪些需要,借助何种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比例如何,都是要在教学设计之初进行分析论证的。这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就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谈几点建议。

  (一)统一管理,通盘考虑全院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院校各部门开发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缺少一个专门机构对全院的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系统零散,生命周期短,降低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统一布局,科学管理,分布实施,把这些功能分散的系统集中到一个独立平台,整体构建和应用一体化数字化教学与管理综合环境。

  (二)信息化手段用来解决教学中的中重难点问题

  信息化手段一般用来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这点比较好理解,尤其是投入很高的信息化手段,我们一般不会花很大力气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始终牢记,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强化评价环节,优化教育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资源的积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良莠不均。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信息化资源评价环节,强调建设,重视评价。制定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涵盖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涵盖课件建设、精品课资源建设。把优质的资源从众多的资源中提取出来,学习推广。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给予评价,并给予奖励。

  (四)信息化的使用一定是必要的、恰当的、合理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切记,信息化教学设计绝不是多媒体素材的堆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在选择何种信息化手段时,首先应该是必要的,可有可无的宁可不用,否则可能会显得牵强。此外,应选择能够充分表现该段教学设计对象的最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也不是越先进或越贵越好。当然,如果两种媒体都可选,那就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体现先进性。

  (五)更新高校教师的理念,全面加强数字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应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解决日常讲授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不容易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立体纵深层面来领会知识点。把教师传统的教书过程发展设计成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师辅导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教育,摒弃了复杂理论知识的推导,强调知识的经验积累,通过信息化辅助教学就能够更容易的实现教学目标。

  (六)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建设教育信息化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课题,对于从教人员是全新的挑战,它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创新,还是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观点和教学思想的创新,没有了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再提高,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标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职业院校热衷购买实训设备,上项目,实训室和实训资源在建成之后无后期跟进、后期维护。所以各高职院校的领导队伍应该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度来全局规划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七)信息化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化应立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等,这些都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去实体现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帮助学生去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八)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建立鼓励机制,引导教师重视以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比赛。全方位提供教师参加先进教育技术讲座培训机会,根据每位教师不同的计算机基础,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和方案,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解,确保教师熟悉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认识和掌握各教学平台的功能。鼓励教师从事信息化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只有全面的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学院的信息化才能全面进步,才能将教育技术作用全面的融入到教学管理和实践中。

  结束语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支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深化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更良好的质量。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自身内部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将成为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信息化教学论文5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社会各界对我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高职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本文就“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两点进行分析:信息教学现状,国外信息化教学现状,国内信息化教学现状;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开展及含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各界各行业之间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现代信息技术更是被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讨论。

  一、信息教学现状

  1.国外信息化教学现状。目前,世界各国为了提升本国的教学质量,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美国的大部分学校都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十分有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而英国,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发挥其教育素质高的优势,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英国信息化教学的素质有很大的提升。在澳大利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国内信息化教学现状。二十一世纪,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这对与高职教育来讲是一份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速,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学校都建立了属于本校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眼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信息化也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开展及含义

  信息化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化教育是以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为基础,再此之上开展的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信息化,使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以此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整体学习质量。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须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备课。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中心,通过课例、模拟展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进行备课。教师在设计备课内容时,要突出学生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辅导作用,将“教”与“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网络技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利用信息化强大的图、文、声、色等功能丰富英语“听、说、读、写”的四大能力,通过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比如设计对话语境、增加抢答环节、进行配音模仿、展示教学演示等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及实践能力,以此引起学生课堂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教材内容与网络技术相结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建立网上学习平台或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将教材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将遇到的问题在学习平台中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加强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学校应定期为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熟练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便现代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根香.信息化教学平台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以W商院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平台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6(04):106-108.

  [2]张媛媛.“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xx(05):75-76.

  [3]张小莉.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J].疯狂英语(理论版),20xx(02):105-106+117.

信息化教学论文6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之中利用网络信息帮助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率,这个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较大的趋势了。但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网络信息的应用还不是非常的熟练和成熟,所以教师应将网络技术在语文课堂中有一个更好的应用,让整个课堂变得更为高效。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去帮助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网络信息化高中语文教学应突出重点

  网络教学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教学模式,但是高中语文毕竟是语文课,语文课是有一定的文本特性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对整个文本进行一个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整个文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文本方面已经不仅限于简单地浅层次理解课文,而是要对文章有一个深层次方面的情感体验。比如说,有这样一节网课,是对《雨霖铃》这篇文章的解读。整首词主要利用的是一个幽冷凄清的秋天的景色来衬托出诗人和自己的情人之间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里面是一个离别之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是让学生先随着音乐进行朗读的,这是为了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较好的氛围,然后教师再利用网络提供一些与词有关的大量的信息。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的信息量不够集中,如果只是一个画面的话是可以较好地说明问题的,但是如果是多个画面在一起就不能够较好地表达出问题了,甚至于这些画面还会产生自相矛盾的问题。最后教师虽然让学生积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但是学生在一起讨论的却是与整个文本没有很大联系的东西,关注点不在文章上面。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重点不够明显,对于文本的分析鉴赏也不够,对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也不够,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之中。所以说,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顾及到语文的特殊性,在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语文中蕴含的人文性、规律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网络信息化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参与

  学生的参与是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授课要求,通过学生参与能够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和主动学习。在这里以作文为例,探讨高中生的课堂参与。作文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语文考试中所占比分最大的`一个部分,也是语文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是难度比较高的,作文不仅仅是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程度的体现,也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语文作文的讲评之中,让语文作文的评讲工作和学生的写作一同进行,让整个语文课堂的效率变得更高,并激发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欲望。由于网络技术在信息含量方面是比较大的,而且在形象方面也是可以较为直观的展示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是可以同步完成作文评定的。教师在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的时候,要最大程度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宽松舒适、民主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或是看法,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一些互相性的评价,如此,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精确的作文点评,较好的网络技术应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写作方面的欲望,让学生写出一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语言文字应用较为得体的文章。

  三、网络信息化高中语文教学应丰富体验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它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开辟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网络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有一个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一些诗词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意境,就可以利用一些音频文件,以跌宕起伏、富有情感的声音,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情境之中。比如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著名的艺术家夏青老师所吟诵的这首诗歌的音频文件,在声音的基础上,再用PPT配上一些天姥山的美妙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笔下奇特的山上风景,让学生深入诗人所描述的世界当中,更好地体会诗人在此意境之中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还可以较好地深化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和体会。语文教学是比较注重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体验的,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教学当中将这四个方面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丰富的、鲜活的文章意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举个例子,教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威尼斯的风光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其中美好的景色,理解诗人心中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丰富语文的内涵和情感。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语文教学中已经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内涵。教师要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起来,让整个课堂的效率有所提升,让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有所提高。

信息化教学论文7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之一,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信息化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高等教育引入教学信息化,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模式转变,改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工具均发生了改变,计算机软件、多媒体课件、专题网站、数字化图书馆等成为教学的常用工具,既扩宽了知识的来源,也丰富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因此,封闭的、孤立的、单向的课堂教学被打破,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正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变,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上,成为课程内容重构组合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习意义构建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2.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与学生听讲是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和经管类课程深层次整合过程中,拓宽了教学内容的宽度,丰富了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变革了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他们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获得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适应教学信息化发展的互动教学新模式构建

  20 世纪70 年代初,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帕林克萨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交互式课堂教学”概念,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不断积极建构自身,教师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身的支架教学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因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随着互动教学模式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其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日益明显,教学效果良好。而近年来,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互动教学模式只有与信息化,网络化相结合才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基于社交软件的协作互动。通过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建立起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能够彼此交互与合作的沟通群体,以实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起到的是导学、助学及督促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和计划,辅导学生应用各种社交软件方式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并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和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方便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延续了师生间的课外交互沟通。

  2.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互动教学模式本身即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学信息化带来的丰富网络资源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单项灌输知识,而是主动地选择与研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个人的学习潜力。学生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3.基于虚拟网络的应用实践。教学信息化带来的网络技术能够将经管类课程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或形象化,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经管类课程内容制作成各种图文并茂的智能型教学软件,学生通过软件从视觉、听觉等大大提高对经管类课程理论原理的理解深度。利用企业经营业务模拟操作软件,通过设计背景资料、管理模型、计算机程序等把经管类课程的一些理论与实务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或操作。

  三、互动教学新模式在经管类课程中的应用

  经管类课程主要是研究在市场化的经济活动中如何进行资源配置,课程理论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实用性强,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对适应教学信息化发展的互动教学新模式提出了更多的应用要求。

  1.课前阶段。

  (1)教师的任务。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根据教学大纲和目标把教学的理论内容加工为问题、专题或课题,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知识;同时将教学材料编制成HTML 文件,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方便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学习课程理论;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需通过电子邮件或BBS 等信息化方式给予解答,并以班级为单位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为学生组建学习群,以便于形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

  (2)学生的任务。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认知本课程包含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阅读本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利用信息化的自我学习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自身的学习意识。此外,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应及时主动通过电子邮件、社交软件等信息化手段与授课教师、同学展开沟通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此阶段中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保证学习时间最为关键,因为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授课教师无法适时监督与检查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检查须注意在课中讲授阶段进行测评和反馈。

  2.课中阶段。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为保证教学时间的安排和组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适应教学信息化发展的互动教学新模式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必须给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在集体讲授时间,教师通过课前准备阶段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集体讲授时间的长短;在学生展示时间,给学生足够的选择机会和探究时间,引导学生将“自我学习”阶段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在教师总结时间,不仅是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总结,还有对学生所提问题的答疑解惑,更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指导其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条件。

  (2)教学方式的选择。适应教学信息化发展的互动教学新模式,在经管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倡导教学方式的选择应遵循:教师的“教”变为“导”,学生的“学会”变为“会学”,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教师的“主导性”,综合利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例如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多媒体展示等虚拟企业经营管理情景,组织协作性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亦可采用专题讨论会、角色扮演、小组学习等教学方式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及效果。

  3.课后阶段。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经管类课程的互动教学新模式在课后阶段的延展学习形式应更为丰富多样,着重锻炼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如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组建虚拟公司,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长选择虚拟公司的员工身份,如营销岗位、财务岗位、采购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等,以所选身份参与公司的模拟经营,同时,须保证虚拟公司各岗位成员在项目与系列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充分沟通与协调,角色互动多样化。此外,各岗位角色还需定期互换,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体验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促使学生在讨论、质疑、欣赏中加深对经管类课程知识的了解,全面锻炼自身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学论文8

  一、前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说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课程的建设过程也就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而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与传统环境下有很大不同,它更需要具有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济互促的过程。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和特征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它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保持着先进性和示范性。

  1.现代教学理念。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学习,倡导以人为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践行着这些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实现以学生为本,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反映了我国注重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

  2.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资源共享课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相关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统一设计和组合成优质的课程内容,以最佳的方式保证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这些资源为各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资源共享的机会,让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被更多高校的教师借鉴,被更多的学生学习。

  3.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品资源共享课重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重视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不再框定在黑板教学,使得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展示起来费时、费力、费神、费解的东西变得直观易懂,变得充满趣味和想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延展了时间和空间;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灵活设计适应学生能力、知识现状的先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指导、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1.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效果,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蕴含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教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质量观。只有在现代教育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建设的课程才能称之为“精品”。

  2.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合理设计相关教学内容,采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者的认知空间和时间;要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突破简单的演示型、讲授型模式,要充分考虑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重视教学互动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协助;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化设计,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3.具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多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内容不仅含有多种多样的文本,而且还含有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它需要合理的再设计和再组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所授学科的性质合理处理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完成资源设计、分类、整理、排序、创新处理、资源评价等。如果教学资源设计和组织失策,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学生面对大量杂乱堆砌的资源却不能充分、有效地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4.具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优质课程的共享和应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些精品资源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信息化的教学实施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所设计的活动,也是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着显著区别的。它需要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学习者高层次的技能和创造力,能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管理,能够对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能够在评价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收集分析数据、解释发布结果,以提高教学实践和优化学习,能够应用多重评价方式来选定适合学习者使用的信息技术资源。

  5.具备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必将呈现新的规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使用什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发现新规律的重要过程,也是尝试新方法、创造新理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而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研究资料。高校教师只有应当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的教学研究能力,才能对各种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四、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充分融入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共同提高,这是一种“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作为课程建设者的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团队中,参加教研活动,切磋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合作开发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随着共享课建设的进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发展,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2.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丰富资源,反复观摩。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在内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对各类教学资源下载使用和交流,并进行反复观摩、学习、讨论和推敲,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治学精神,使之成为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3.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要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为主的高校教师培训。培训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获奖教师、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主讲。参加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还可以和名师、同行进行与专业方面有关的沟通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培训通过网络进行,教师通过参加在线实时培训,在线讨论,教学论坛,QQ群等途径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师亲身经历这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无疑会对其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取得一批成果,共享了许多优质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只有具有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将这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当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积极融入课程的建设团队,利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途径,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从而能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xx.

  [2]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xx.

  [3]纪望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xx,(9 ).

信息化教学论文9

  【摘要】在互联网为主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在,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朝着实用型发展。而高职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本论文从高职市场营销教学的核心、方式、路径、动力、支撑五方面出发,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思路。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及设想。

  【关键词】“互联网+”;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

  1“互联网+”时代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状况

  在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中大多以产品为中心,形成营销活动。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在同一时间段收集、分析、反映多个消费者的消费情况,从而形成个性化、定制式的营销方案。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营销需要借助数据库、云终端、移动通信设备,以大数据为基础,形成非结构、个性化的营销数据思维。提倡向顾客让渡价值,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甚至企业与员工之间应该上升为合作共同体,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产生1+1>2的社会效应。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营销为适应消费者快速转变的需求观念,正在朝学习型营销、团队型营销、创新型营销转变。为此,对于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朝着实战型、技能型、综合型转变。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基本状况

  2.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为例,在校学习以理论教学为主体,两学年间形成以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为主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以市场营销实务、商品学、营销心理学、客户关系管理,为主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在整体教学设计中仍遵循以传统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要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虽然近年来也提倡模块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但实际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课程的具体环节中。各个课程之间整合度差,课程之间存在知识重复、衔接度差等情况。

  2.2实践教学无法与当前企业营销需求良好匹配。大三时理论教学结束,进入为期一年顶岗实习环节。这阶段学生又容易产生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无法良好衔接的状态。在理论教学中,我们总是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为学生阐述营销理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的“非标准化、非规范化”情况。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求职困局”——高职作为市场营销一线工作人员培养阵地,前期长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容易形成对工作、就业的排斥期,无法快速进入状态,满足企业对现代化营销人才的需求。

  3“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重构思路

  3.1以职业型人才培养为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核心。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今天,市场营销不再仅仅是作为产品末端的销售环节而存在。企业通过大数据对消费者的分析,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消费者需求偏好进行营销。这使得从消费者需求状况调研、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售后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营销人员的参与。高职作为市场营销专业一线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需要培养出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跨背景、综合性营销职业人才,满足企业需求。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以“互联网+教学+就业”思路为导向,以培养企业用得上、用得着的人才为己任。注重办学定位、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改革,扩大在基础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比重,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衔接。通过定制式、协议班等形式,培养符合企业标准的定制式人才,节约企业岗前培训成本。

  3.2以职业教育与信息化有效联动为教学改革方式。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感,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仅仅通过微课、慕课等碎片化学习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但是缺乏长效性、系统性,所以必须将高职信息化建设与职业教育有效联动。在前期通过对学生报考意向、就业反馈、需求市场的分析,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智慧招生;在中期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进行柔性模块化管理,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避免教学重复的出现,实现智慧教学。在后期顶岗实习中通过职业体验、职业规划、就业推送、创业培训、实习跟踪机制,实现智慧就业。最终达到职业教育与信息化的有效联动,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3.3以线上线下一体化为路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教学途径应该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借助线上教学的优势,打破物理时空限制,形成真正意义的“泛在学习”——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在线上教学中将老师与学生进入“准分离”状态,但二者仍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主要负责整体课程设计、“泛在学习”资源的`安排、教学测评、并通过智慧教学系统对教学进程进行改进、完善。而学生则需要选择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参加既定的教学活动,并完成相应测评。打破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所产生的“肤浅化”、“快餐式”,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正真衔接,形成“没有围墙的教室”。

  3.4以职业教育个性化需求为动力。当代的高职教育对象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传统的营销教学模式在大数据、云终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产业发展模式变革、企业生存方式转变,使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满“企业需求、学生诉求、教学追求”三者的平衡。所以应该将线上与线下课程结合,除基础核心课程外,学生可以自主根据时间、条件等因素,选择教学形式、教学课程。并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开设校园商业圈,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前的辅助阶段,帮助学生更好择业、就业。

  3.5以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为支撑。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泛在学习”的教学形式。传统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是简单的利用网络工具辅助教学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信息处理时代的需求。所以教学改革必须形成以学生为基础、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形成以学校、教师为核心,信息技术人员为辅助的校园智慧系统开发。推动高职教学的深度信息化,提升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12).

  [2]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xx(04).

信息化教学论文10

  1.信息化教学特点和主要手段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信息的传递方式和特点、以及教学、培训对象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原理,尽可能多地调动教学媒体和各种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构建学生吸收信息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完成对所学知识信息建构,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和提示的作用。

  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相提并论的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和即时学习特性。除了带来信息量上的“爆炸”,还有对信息感知者感官上的巨大冲击。使学生可以主动去接受知识并建构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架构体系。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练员,学生成为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和追求者,成为项目的实施者,从而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具有: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互助互动而培养协作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从具体实施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可分为三大类别: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学虚拟实验和教学虚拟训练。

  计算机辅助教学又分为课堂计算机教学和远程异地教学模式。课堂计算机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扩展教学内容,延续课堂教学效果。远程异地教学则是利用通信设备和因特网进行异地教学和辅导。

  虚拟演示实验是利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根据实验要求对实验过程进行编排,这种方式无法实现交互,所以只能按照有序排列来进行。虚拟练习实验中,操作人员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根据实验要求来调整实验中的各种参数,从而取得各种可以比对的实验效果。虚拟演示实验和虚拟练习实验构成了教学模拟实验体系。后者在应用上空间更大,操作上更灵活,能够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虚拟训练通常是指利用虚拟软件,借助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进行训练的方式。虚拟训练在对象上比较固定,在操作上秩序性要求高,在结果上侧重于应用性。而不是像虚拟实验那样强调验证性。比较典型的实训平台有航空乘务类专业的“模拟客舱”等。此外,操作与练习、教学模拟、情景化学习、案例学习等也是比较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

  2.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行业的服务观念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完善,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地理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区域市场、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各有特点,在知识结构、工作层次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从层次上看,大致可分为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三类。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指的是从事企业战略方向规划、企业管理机制和流程规划、企业设备研发和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的高层次物流管理和研究人才,其特点是具有前瞻性思维,通晓物流活动全局,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企业全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或者是深诸某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和应用之道,能够提出独到见解和发展思路的人。具体而言,可包括企业物流战略管理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和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

  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是指熟悉物流管理和应用某一领域的流程和技术,具有岗位独到特长的专业人才。比如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以及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等。这类人才是物流行业的“技术精英”o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包括从事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运代理、设备操作与维护的人员;进行物流信息搜集、录人、加工整理的人员;经济核算人员、企业配送中心调度管理人员。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企业对于具有扎实文化素质、掌握基础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英语能力突出,了解国际贸易、国际海运等知识和操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从人才供求关系上说,战略性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同时企业需要大量一到岗就能上手、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而目前全日制职教体系培养的人才尚无法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对接。

  根据以上的分析,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可归纳为: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中高层物流人才应具有把握全局能力、规划企业发展蓝图的能力。业务知识除了必须具备的物流管理知识之外,还应包括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商业知识、财务知识、英语知识等。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物流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3.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物流专业是典型的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实践性强,面向的岗位群多。根据前述的分析,不同层次的物流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要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基于以上人才需求分析,物流人才培养一定要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以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为依据,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组织。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物流职业资格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移动课堂为支撑,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工作任务和知识点为学习内容,以新一代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利用基于过程管理的云技术平台,开创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企业、信息化教学开发企业和职业院校通力合作,共同构建物流实操实训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符合行业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从技术上和教学内容上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系统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架构分为技术层、内容层和展现层。

  技术层主要是构建能够支撑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需要的教学云平台。云计算平台一般划分为三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而用于物流信息化教学建设的云平台以数据存储为主,是为物流教学资源提供性能强大的信息存储和展示平台。

  内容层主要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即规划、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多层学习任务。广而言之,物流教学资源可以包括物流教学材料、师资力量、社会关系、场所及教具等,而此处特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物流辅佐素材,包括录像、案例、教学软件、图片、习题等。除了已有的国家物流教学资源库体系以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物流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内容层是一个可以扩充、不断增补更新修订的开放性平台。内容上要涵盖仓储配送、采购、运输、物流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等物流专业核心课程。

  展现层包括物流仿真实训室和物流实操实训室。其中物流仿真实训室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实验室,针对物流教学特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其中,主要用于学生完成各种物流软件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通常可以配备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系统、3D智能版仿真软件系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物流中心选址分析工具、配送调度优化分析软件、装箱优化软件等。软件上模拟货物的采购、加工、存储、分拣、配送、销售、包装、装卸与搬运等物流和丨3息流的供应链完整流程。

  物流实操实训室主要是仓储、运输、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在实训室的再现,其特点:一是具有操作训练和内容验证的功能。课程教学的许多内容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验证或者按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因此,实验、实训过程中,在安全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下,必须具备支持学生较长时间反复练习并允许学生犯错的能力。物流实验操作体验的内容包含所有物流岗位,如理货、叉车驾驶等,其目的不仅掌握实验或实训所要求的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流流程。二是仿制真实工程环境,深度剖析操作细节与工作原理的功能,严格按照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三是实训内容设计编排要按基本技能、项目技能与多项目联动技能逐步推进。四是实验内容柔性化并具有创新功能。实训内容来源于企业但要高于企业,把企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训系统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能自主实训并更新实训内容,从而提高实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终上所述,以上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的特点是将物流知识学习和物流实验实训相结合,能够实现教学和实训的“无缝对接”,在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学体系中居于领先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平台最大的资源是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发丰富的与企业岗位接轨的课程学习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物流专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面貌。同时对于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在移动平台上进行学习带来的巨大灵活性和新鲜感,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移动设备的线上合作学习。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基于平板电脑展开基本的教学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讨论和教学资源利用,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建议和引导。每个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参与学习项目并且在线上互动。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网上博客和微博让学生分享学习项目和个人想法。这些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团队合作,还能让学生掌握未来在职场或专业领域上实用的技术和信息。除此之外,学习还可以延伸到几乎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各类场所自主开展学习。

  (2)学习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了物流知识学习平台和物流实训平台,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物流仿真实训、物流实操在内容上、场所上衔接起来,第一时间验证学习内容在操作上的可行性。

  (3)可广泛用于企业人才培训培养。作为企业、学校共同开发的学习平台,可以随时作为各行各业物流岗位培训的资源平台,将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完善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

  (4)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和教学能力。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上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推动物流专业教师自发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教学能力提升和企业实践。这是解决目前物流人才培养难题的最重要环节。教师在自身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资源建设、功能开发和平台管理,特别是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优势资源输人到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中,使信息化教学平台内容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风险及对策

  (1)教师意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员转变为既是讲解员又是教练员,实现教练合一,有机统一。尽管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看似受到了信息化工具的挑战,但教师放下架子融人学生中,通过相互学习探讨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随时掌控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上不够完备,或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估不足、应变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课堂换控的局面。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运用自如。总之,信息化教学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自身,只有当教师能够很好地积累知识与技能,转变角色,调整心态,并在物流技术上不断进取、创新,才能做到在信息化教学中游刃有余。

  在构建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同时,要系统、严格地按物流工程技术操作规范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一致,也保证平台建设与师资能力提升同步。当然最好的途径是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直接接触物流生产过程,积累实践经验。

  (2)信息化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投人巨大。对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要求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意味着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要不断更新和升级。但我国还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很多地区教育资源投入有限。所以物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不仅涉及到信息化教学本身的投入,还有物流教学资源建设、物流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投入。解决办法是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必须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依托,要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拓展思路,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并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信息化教学论文11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落后显然不利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和学科种类、丰富培养层次是高校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的普遍做法,这些必须要有优质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作支撑,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显然难以做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

  2.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整合优化高校教育资源的需要。近年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但总的来看,教育资源人均拥有量与高校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并不相适应。针对这一实际,高校需要加快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技术手段,对教学场地和设备、实验室、教师等教学资源进行统筹谋划、科学调配、合理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

  3.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需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可以让教学管理者从原来的繁重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投入教学和科研管理;可以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既能丰富和提升教师素质,也能促进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部分高校尤其是校级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视不够,缺乏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教学硬件建设,轻管理软件建设;重教学环节的信息技术投入,轻管理环节的信息技术投入;重使用传统方法手段进行信息交流,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沟通共享。

  2.信息不能联通共享。目前,虽然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建起了校务信息大平台,但平台内教务、人事、学生管理、院(系)等网络各自为政,包括有的软件重复开发,数据管理分散,而且不准确、不规范,有的部门单位独立建设,人为形成信息孤岛等,导致网络与网络之间信息资源不能联通共享。在教学管理上,多数高校没有制定信息化标准,导致各个系统和模块之间数据格式不能兼容,教学管理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3.软件系统研发难。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高校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也具备开发软件系统的能力,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等现实难题。当然,就教学管理系统而言,市场上基本都有成熟的软件,高校可以回避研发难题,但还会遇到二次开发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4.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多数人员只能承担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和制作报表任务。既能熟练运用系统,又能有效维护系统运行的人员凤毛麟角,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在教学管理实际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和应用。

  三、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如果说“互联网+”是当前经济发展新方向的话,那么“信息技术+”将是教学管理新趋势。高校应牢固树立没有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没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增强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加快椎进,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质教学管理服务。

  2.扩大经费投入。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经费投入是保障。高校应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按照硬件改善、软件跟进的要求,多渠道筹措建设投入资金。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3.整合信息资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建一个懂业务、懂技术的专门团队,开发一款高效、安全、适用的教学管理系统。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购买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由学校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学校的特殊要求。无论是开发还是二次开发,高校应与国家标准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相匹配,应充分考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校际之间信息联通,尽量避免分散开发、技术水平低、标准不统一等现象。同时,还要注意系统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安全性,实现高校教务、教学、学生之间良性互动。

  4.加强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是关键。针对目前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的实际,高校应坚持内培和外引“两条腿”走路,逐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信息化教学论文12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得到应用,意在提高高校运行管理效率,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实现高效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对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极大的进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并且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有效消除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宗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模式,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高效运行效率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们工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地位得到凸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织方式,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生源扩招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生源的增加,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满足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完善、科学的信息化平台,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有序化。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提高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减少教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技术能够对高校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它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构建缺乏科学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程序员来进行设计。软件设计者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不透彻,无法充分掌握教学管理个个环节中的联系,并且对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教学管理思路以及概念缺乏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际的教高校教学管理中,各大高校基本上应用同一款信息软件,软件的适用性大打折扣,与高校设想的管理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软件设计者无法充分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无法准确把握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联系,这是他们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有严重的滞后性。

  2.2硬件投入不充分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甚至一些高校已经全部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生源的扩张,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对当前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或更新。但是当前的高校对于信息硬件设备的更新或升级,缺乏正确的认知,硬件投入较少。比如当前的许多高校运用价格比较低的服务器,没有在小型机上建立数据库,从而无法满足大量用户的实时访问。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用离不开高校校园网络的支持,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性能比较差,致使高校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2.3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其信息化建设人员基本上都是有高校的授课教师来担任,致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就严重的滞后性,计算机应用与管理能力十分有限,信息化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甚至停留在简单的报表处理或文字操作上,高校教学管理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并且许多信息化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化系统时只应用涉及的功能,而对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缺乏尝试或扩展,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因此高校教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从而充分展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效能。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建设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固定人员的安排具有随意行,对人员的实际水平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

  3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1转变老旧观念,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行,需要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依据来进行工作创新,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改变老旧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施行和现代教育理念相匹配。研究国内外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经验,发现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有效办法。制造教学管理信息化氛围,促进教学信息处理往智能化贴近,教学管理往网络化方面发展,这就提高了教学管理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了更好地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全校所有师生应该一起参与,都要熟练掌握应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3.2进一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除了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密切联系之外,人员所具有的业务素质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信息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支持所以在校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学习,熟练应用并掌握高校现代教学管理办法,掌握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积极促进自身素质提高。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行考核,逐渐完善我国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制度考核,形成良好的奖惩分明制度规范。同样,在选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方面,我们需要秉承择优录取的准则,应当把一些优秀的从业人士吸引进学校的教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庞大队伍中去。

  3.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国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高校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对于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可以采用多渠道筹资体制。推行优惠政策,吸引地方企业或政府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同时,还要建设高效稳定的校园网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供稳定的条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在满足高校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管理原则,加快高校内部改革,创新高校管理机制。并且将网络信息环境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基础,新型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师生查询。而且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内部联系,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是工作环节更加简练。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而且,还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模块区域,对涉及的学生内容进行整合,是数据资源更加规范、统一。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运行效率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高校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旨在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求。

  作者:姚微娜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xx(2):23-25+87.

  [2]张丽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xx(1):99-100.

  [3]胡晓飞,侯俊勇,向安平,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xx,22(2):288-290.

  [4]王艳琴.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文教资料,20xx(7):152-153.

信息化教学论文13

  [摘要]教育信息化已经作为后起之秀,逐渐融入到教师教育学生的理念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贴合起来,增加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加快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空间,方便学生获取最新的学习内容。因此,中学政治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加快思想品德教学信息化的程度。

  [关键词]信息化;中学政治;有效融合;策略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尤其是中学政治,是学生了解世界、了解国家、了解日常生活的“眼睛”。教师在政治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是为“眼睛”增添了光泽,使其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接下来,本文就信息化与中学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展开策略分析与研究。

  一、信息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学生接收课堂知识的第一站,第一站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影响着教师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教师在导入中添加信息技术元素,能为知识制作一个精美的包装,吸引学生来一探究竟。但是,目前存在课堂导入环节信息化不深、教师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中学政治教师要调动信息化课堂导入的先进性,增添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由抵触转为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中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PPT为学生分享以下这则案例:20xx年,女星舒淇在广东中山市提告,指控一家厨卫电器产销公司侵害肖像权。起因是该厂商私自在面向马路的厂房,装上印有该品牌商标、宣传标语和舒淇肖像的广告招牌,并在宣传册上多次使用舒淇肖像,部分图像旁标注“国际影星舒淇”及她的亲笔签名。学生看到熟悉的明星瞬间有了探究的动力,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在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上行为是否属于侵犯了肖像权?肖像的准确概念是什么?肖像权是什么?肖像权的范围是什么,明星常常出现在电视剧、广告中,也有肖像权吗?女星舒淇能够胜诉吗?教师在学生思考后,顺利导入新课程。这样,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PPT为学生分享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有关肖像权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师发挥教学魅力、学生感知学科乐趣的重要阶段,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与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一次次生动的讲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元素,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但是,有的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信息技术使用不当、不够贴合学生发展特点等现象,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出发,有效展开信息化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多元文化“地球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关于日本京都祗园节、印度的.大宝森节、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巴西的狂欢节、西班牙西红柿狂欢节等节日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被过节的欢乐氛围所感染、独特的庆祝方式所吸引。像日本的京都祗园节,学生了解到城镇的旧式家庭会在屋檐下挂神灯、铺席子、装饰鲜花,街上还有巡回的用矛装饰的彩车灯火通明,演奏着祗园乐曲……学生都对多元文化有了直观的了解。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播放不同国家的节日视频,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地球村”》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

  三、信息化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学无止境,教师在教授学生课堂知识的同时,还要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获取更丰富的资源,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海量知识,查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但是有的教师认为网上的信息有真有假,学生不能正确分辨,从根本上否决了信息化课外拓展的优点,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政治教师要结合本学科涉及面广、时代性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有效筛选。例如,在学习《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了解有哪些行使权利的典型实例并制作一段短视频为其他同学详述一下。有位学生通过在网上搜索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汇总后,为其他学生录制了一段关于法院成功审理著作权侵权案例的讲述视频,呼吁其他学生支持正版、抵制盗版,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丰富了大家的权利应用知识。这样,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信息搜集、整理、讲述,既锻炼了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总而言之,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连枝连叶,共同为学生撑起绿荫,让信息化渗透进政治教学的枝干,全面覆盖学生的政治学习、生活。这就意味着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分割开二者的联系,也不能进行盲目联系,因为其结果都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中学政治教学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教师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宁显超.探讨中学政治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31).

  [2]汪丽.新课标下多媒体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0(03).

信息化教学论文14

  1.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

  凸现技术能够以新的、更具成效的方式来支持内容的表征和操作,并常常对学科本质带来基础性的变革。

  2.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

  是体现用具体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来改变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使得TPK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技术层面看,要求技术为教育教学的目的而设计和应用,其操作和应用流程又必须符合教学法的原理;体现教与学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符合教与学的规律。从教学层面看,要求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师了解并能深刻理解技术在教学功能上的可供性和限制性,并生成整合技术运用的学科教与学的境脉和方式,从而指导帮助技术能根据具体的教学途径更具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从广大教师和学生看,则要求树立现代信息化教与学的意识,彻底转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应用技术去教学与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

  是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基础。它超越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个要素的形式,存在于三个要素间的动态交互(transactional)关系中。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改变,另两个要素就需要同步进行改变来予以整合。例如:剑桥语音识别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课内课外随时随处可进行朗读和说的实践机会,教学就能把课堂上T—S和T—Ss的交互方式更多地让位于技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开口实践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无法逾越的教学限制,同时,这样的改变又给教师带来“怎么才能了解每个学生读和说的情况呢?”这一问题。于是技术又得改变和完善评价反馈方式,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评价结果与分析。这就是技术和学科教与学的整合过程。从该例子还可见,在现代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通常是新的技术出现会迫使大家去改变基础教育教学并共同重建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所以美国在“20xx~2020变革美国教育”战略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技术增强学习”。TPCK知识框架能引领学科课程内容及其资源、教学与学习的途径或方式、数字化教育技术开发及其应用等三者有机的`整合,并在整合过程中不停顿地、动态地相互促进、发展和变革,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能充分使用数字化技术;能以丰富、多元的技术更有效地呈现学科课程及实践内容,以及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操作;能用符合现代学习特征的教学途径和方式践行即满足多元化群体,又满足每位个性需要的教与学,实现教学与学习的高效性。同时也使技术能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的目的性、体现现代教育教学途径、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性;能有更多教育技术的创新。在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中,TPCK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研修并努力在教学中去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站在现代教师专业化的维度,以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视野。

  《手册》刚开始构思时,当今流行的社会媒体也刚出现。《手册》刚问世,就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接受。北美很快就把TPCK作为师范院校学生和在职教师培训的专门课程。但在培训和实践中发现,TPCK只有极少数专家级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时得心应手地应用该理念实施教学和指导学生去自主性地学习。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学科内容处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需要较高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大多数教师尽管能逐步提高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意识,但囿于在TPCK三要素综合能力和水平方面的缺失,特别是面对众多资源和数字化教学技术缺乏遴选、整合能力,一时还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驾驭。综合上述学习研究与分析,笔者遵循Perkins“知识就是设计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基础英语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研究方向:把TPCK作为教师理论知识的概念迁移为现代信息化教育平台及其资源的设计理念和开发行为———由基础英语课程、教育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专家、专家级的教师和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研究、磨合与开发,打造一个技术先进、满足需求、操作方便流畅的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逐步开发多元多样的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贴切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符合现代外语教学途径等的教学与学习资源。进而在推广应用中让TPCK理论框架及其整合功能能更快地发展成为一种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学科学与教过程的全新可操作模式。基于此思考,笔者与多方志同道合者共同拟定了一个在数字化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下的现代信息化教育科研课题———“基于TPCK理论框架基础英语学与教数字化平台及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后简称“课题”或“研究与实验”),课题将以“翼课网”作为平台及其资源开发的载体,发展全国不同地区多层次学校的参与和应用实验是课题进行正式研究的标志。通过研究与实验,探索技术、英语学科内容和学与教的策略和方法及其质量之间存在复杂关联,以行为研究与实证研究为主要方式探索英语数字化教学与传统课内外教学如何有效融合,创造多元多样的、具有实效的操作模式,从而提高英语教学与学习的质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基础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化教学论文15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 信息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 外语教学 网络应用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形成集教学管理、月上信息发布、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无纸办会为一体的校圈信息系统。网络信息化应用研究和开发是基于校国网络的社会性和系统性。在网络外语教学中,应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语言学、心理学作为开发的理论依据,使应用开发更具生命力。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把“利用电脑和网络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课题。学校是人类知识诞生与传播的主要场所。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远程化的进程中,校园网络成为了教育三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化应用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开成集教学管理、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无纸办公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自、技术作为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对校园网络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开成了新的冲击。

  校园网络信自、化应用不仅仅是学校自身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校园网络信息应用工作的社会性

  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却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方面的强烈需求。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井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信息自理的能力更加难以培养。

  当前以多煤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必将进一步的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言之,在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发展成一种有可能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可以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指导教师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才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性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Internet和WWW技术的出现,发迹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在Internet上查询所需的各种资料,电子邮件、公告板也被学生普遍采用。现在的学生和教师对校园网络的应用提出和更高的要求,是因为学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希望在校园网络中学到各种技能,发展自己的种种潜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师而言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他们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劳动强度,他们必须掌握各种信自、技术的应用方法。作为教学的管理者,他们所考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测试方法等的改革同样需要通过校园网络来加以实施。校园网络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网络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却不是简单地技术和数据堆砌,不是把各种技术和系统拿来放在一起进行演示的展示台,多煤体综合集成是要在各种媒体内容融合的基础上,把系统、设备、网络、数据、信息、知识以及人员都紧密有序地统一在应用的统一框架下,按应用的需要进行连接、配置和整合,以达到系统的总体目标。

  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逐步趋势向多种媒体的综合集成。

  3校园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应用是多方面的,但教学的应用是重点。下面就以外语教学为例,谈谈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在网络外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中,必须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作为开发的理论依据,使应用开发更具生命力。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一直互相促进,密不可分。著名心理学专家斯金纳对行为主义和程序教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奠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软件设计中主导地位。以后随着认知理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使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软件的设计中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应用。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课件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强调“情境”的创设及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2)强调用探索和发现教学法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由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3)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4)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利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

  总之,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应用是校园信息化的综合体现,是校园教育、管理等信息资源的集中展示,在校园信息化应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教学和研究以及使教学多出人才,出高精尖人才,使科研多出成果,出一流成果,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信息化教学论文11-08

信息化教学论文精选15篇11-09

信息化教学论文15篇11-09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05-21

信息化教学总结07-04

信息化教学反思06-21

信息化教学培训总结11-25

信息化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6-16

信息化教学反思(精选15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