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09 08:19:26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信息化教学论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化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化教学论文15篇

信息化教学论文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技术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在会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深入,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财务在信息社会管理下的新需求。从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入手,结合会计教学的问题和现状,对会计教学变革的路径进行探析,以提高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促进社会相关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教学;问题;变革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上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办公和信息传播方面,网络带来的便捷不可替代,在企业会计工作方面也带来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会计信息化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走上的道路,社会和企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发展现

  1.会计信息化概况简介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的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处理、加工、传送、分析等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投资与决策提供充足准确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行业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会计的信息化与会计的手工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信息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扩展,其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动态性与长期性。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处理,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得以在企业和相关行业中进行充分的利用。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人、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系统等进行结合的综合性系统。会计信息化将会计从业人员从繁琐劳累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的分析与应用中去,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和更科学的分析结果。

  2.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会计领域中网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会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流转数额逐渐加大,靠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很难完成相关工作,单一的工作方式在制作表格、绘制图表等工作中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为适应现今的社会经济条件,必须在会计工作中进行信息化改革。进行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现今企业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口,加强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关键。目前,我国众多高职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引入了会计信息化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中仍未摆脱传统会计学的束缚,没有将信息环境和信息化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会计教学变革的路径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将会计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积极作用。传统会计教学中,在涉及数学计算时,采用的都是黑板、粉笔等基础性教学工具进行演示,限制条件较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在各个学科中被应用。会计教师也可以将不易理解的定理、概念等,通过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的现代化技术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2.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设备、师资团队、知识储备量、教学经验等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就必须从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提高。例如,对电算化模拟设备的投入适当加大,模拟在企业中工作的效果,将会计电算化操作队伍进行壮大,使得教学内容在企业中的可操作性得到增强。同时,学校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研究系统的开发力度,使研究系统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热度,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够独立、熟悉地运用,提升其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可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合作。请软件开发公司专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演讲,对项目实践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讲解,并对目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相关看法进行分享。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会计理论活动中去,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会计信息软件,对其基本功能、操作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改革考核体系

  考核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和测评,也是对教学状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学不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因此,单靠卷面考核来衡量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很淡薄的,有必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模拟实验中考查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比赛得分对操作技术进行排名,成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使考核的方式多样化,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化。在新时代下,必须根据新时代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并从多方面对人才的能力进行考核,向着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熟练的高质量人才而努力。时代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化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会计中应用的优势也尤为明显。我国会计教学的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大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因而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成熟的人才,才能很好地达到社会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xx(03).

  [2]周卫华.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商业会计,20xx(03).

  [3]张玉红.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思考[J].商业会计,20xx(04).

信息化教学论文2

  一、建立网络资源,表现中职学习的知识集中性

  中职教学与其他教学有较大区别,他们在知识层面和应用力度方面都不同。因为中职教育是对工作技能的专门教学,其针对性强,对应用和实践能力要求高,是非常单一化的、集中化的、有力度的教学。这就意味着中职学生要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要了解全面。而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大体现就是建立职业的信息库,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个信息库需要由专人负责,及时对职业信息做更新。而传统的信息收集方法不具有更新快、储量大这一特点。建立信息化的教学,学生能从固定的网站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能让自己一直走在职业教育的前端,保证自己所学的先进行和实用性。

  二、信息普遍化教学,教学信息化使受教者和社会多维接触

  信息化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上的信息,无论是自己职业的相关信息还是社会新闻。因为人处在社会中,和社会上的各个角色相互接触,这样就一定要有社会意识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信息化的社会就要求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发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状态,要和社会进行多维、多角度的接触。信息化的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动态,让他们即使身在学校,也同样能关注到更多的社会新闻和消息。如今的职业教学已经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将学生圈在一个学校里面单纯地学习知识。职业教学应当具有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有互动性的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同本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还能同其他学校,甚至是同行之间相互沟通。这样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行业技能,提前进入职业状态。有了这样一个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小到能够提高学生自己的职业水平,大到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该行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和信息技术挂钩,推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职业信息相互沟通,教学信息化使得受教者有更多的获取信息途径

  闭门造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行不通的,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也要求教学必须信息化和公开化。因为受教者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后,会直接走向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大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他们只是凭借自己在学校内学到的知识很难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甚至学到的相关的职业知识也只会是落后而无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教学的信息化给学生树立了一个信息化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即使走出校门,也可以从网络等各处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真正实践“学无止境”这句话。

  四、职业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

  职业教育虽然能够提高成人的工作水平,但是在此期间却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很多人不想去或是不敢去进行职业培训的原因之一。面对这样的窘境,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打破了这一僵局。信息化即教学的虚拟化,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自己家,用一台电脑和网络就可以进行职业培训。这样不仅放宽了学习的时间、地点,还能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自主化的学习。而且因为目前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能够涵盖,或者是一个工作岗位需要好几种职业的能力。这样一来,有了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所需去选择相应的课程和自己所学的深度。利用统一化的考试,实现监督和统一的评价,有利于纯化职业市场,体现竞争的公平性。总之,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远见和深度的一项任务,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一大改革,更是我国工作者素质的一个质的提高。

信息化教学论文3

  一、前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说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课程的建设过程也就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而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与传统环境下有很大不同,它更需要具有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济互促的过程。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和特征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它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保持着先进性和示范性。

  1.现代教学理念。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学习,倡导以人为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践行着这些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实现以学生为本,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反映了我国注重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

  2.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资源共享课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相关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统一设计和组合成优质的课程内容,以最佳的方式保证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这些资源为各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资源共享的机会,让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被更多高校的教师借鉴,被更多的学生学习。

  3.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品资源共享课重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重视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不再框定在黑板教学,使得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展示起来费时、费力、费神、费解的东西变得直观易懂,变得充满趣味和想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延展了时间和空间;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灵活设计适应学生能力、知识现状的先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指导、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1.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效果,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蕴含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教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质量观。只有在现代教育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建设的课程才能称之为“精品”。

  2.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合理设计相关教学内容,采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者的认知空间和时间;要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突破简单的演示型、讲授型模式,要充分考虑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重视教学互动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协助;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化设计,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3.具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多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内容不仅含有多种多样的文本,而且还含有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它需要合理的再设计和再组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所授学科的性质合理处理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完成资源设计、分类、整理、排序、创新处理、资源评价等。如果教学资源设计和组织失策,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学生面对大量杂乱堆砌的资源却不能充分、有效地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4.具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优质课程的共享和应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些精品资源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信息化的教学实施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所设计的活动,也是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着显著区别的.。它需要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学习者高层次的技能和创造力,能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管理,能够对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能够在评价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收集分析数据、解释发布结果,以提高教学实践和优化学习,能够应用多重评价方式来选定适合学习者使用的信息技术资源。

  5.具备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必将呈现新的规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使用什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发现新规律的重要过程,也是尝试新方法、创造新理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而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研究资料。高校教师只有应当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的教学研究能力,才能对各种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四、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充分融入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共同提高,这是一种“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作为课程建设者的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团队中,参加教研活动,切磋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合作开发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随着共享课建设的进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发展,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2.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丰富资源,反复观摩。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在内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对各类教学资源下载使用和交流,并进行反复观摩、学习、讨论和推敲,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治学精神,使之成为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3.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要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为主的高校教师培训。培训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获奖教师、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主讲。参加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还可以和名师、同行进行与专业方面有关的沟通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培训通过网络进行,教师通过参加在线实时培训,在线讨论,教学论坛,QQ群等途径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师亲身经历这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无疑会对其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取得一批成果,共享了许多优质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只有具有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将这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当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积极融入课程的建设团队,利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途径,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从而能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xx.

  [2]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xx.

  [3]纪望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xx,(9 ).

信息化教学论文4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全球迅猛发展,并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后,外语教学的模式、教学活动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笔者基于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的文献和现状调查,运用SWOT分析法对信息化外语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探索目前阶段信息化外语教学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关键词:泛在学习;移动学习;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外语教学

  1背景

  外语教学信息化是时代的产物,它是教育信息化中学科教学信息化的一个分支,其中包括外语教学设施环境、外语教学资源、外语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信息化以及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组织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等[1]。信息化外语教学是指深入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外语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优化外语教学过程,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当前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中,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外语教学信息化在最初快速发展时期也遭遇了困难,导致信息化应用成果不显著,所以有必要对外语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针对所出现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然后使用系统决策法,把各个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得出最终的SWOT分析结果。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SWOT分析原理对高校信息化外语教学环境进行分析,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由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四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简称为SWOT分析法。对高校信息化外语教学环境进行SWOT分析,确定高校信息化外语教学环境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构建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这四个因素。

  2信息化外语教学SWOT分析

  2.1信息化外语教学优势分析

  2.1.1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多媒体化使外语教学具有众多的优势,可以使得学习者全面深入掌握听、说、读、写、译各种语言技能,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足以保证外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信息化为外语教学提供信息环境,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外语学习的环境,包括基于多媒体外语教学信息的存储、传递和处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多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其优势是实现了网络多媒体信息传递和资源的共享[2]。资源相比环境来讲,作用更为直接。目前,外语教学信息资源包含远程教育、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微课和MOOC等各种教育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应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可视性,以提高多重感官对学习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2.1.2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可以作为支持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工具,帮助学习者收集、分析、处理和收纳数据。20xx年MOOC井喷式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的被动地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全面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3]。

  2.2信息化外语教学劣势分析

  2.2.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差甚大,一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不尽人意。王守仁全面调查了我国530所高校的教学条件和环境,结果发现431所学校中,78.2%的高校建设有专用的语音室用于外语教学;427所学校中,53.2%的高校建设有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专用网络机房。王凤鸣针对浙江省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教师认为本校的语言实验室数量偏少,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1/3的教师认为可以基本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通过调研还发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受到自身观念和条件的约束,还有部分学校没有建设外语网络课程平台,信息化建设还只停留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阶段,即使部分老师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也没有相应的平台可以施展。2.2.2外语教学资源利用率低。虽然新兴教学模式不断出现,海量资料库和网络学习平台众多,但是学习者很难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资源库和平台,往往会出现一些资源平台访问量低的现象,甚至有一些精品资源课程自开放以来无人问津。资源的丰富不代表可以发挥出相应的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才是重点。贺春英等人于20xx年开始研究高校外语资源的利用率,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率仅为21%,说明信息化外语教学资源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充分使用这些丰富的资源,让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为当今需要研究的课题[4]。

  2.3信息化外语机会分析

  2.3.1国家给予财力支持。我国从20世纪就开始推进信息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直到20xx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巨大影响,并且要求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上充分利用优质资源。20xx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xx-2020)》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按教育经费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证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投入。20xx年教育信息化经费已超过2500亿,20xx年教育信息化经费将累计达到3500亿。据笔者推测在政策密集出台的3~4年,将会是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几年,20xx—20xx年,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增速将超过30%。在国家密集政策的推动下、资金的保证下,信息化外语教育将持续发展。2.3.2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教育改革成为永恒的话题。信息化的社会中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洞察各类信息,高效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成为了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模式也悄然改变,传统的课堂很难满足现代培养人才的需求[5]。教育部提出要深入融合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整合信息化技术和学科,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优良的教育环境。信息化技术的推进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这种改革以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革新为前提。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的转变,使得信息化外语教学蓬勃发展。

  2.4信息化外语教学挑战威胁分析

  2.4.1信息化外语教学环境不安全。网络已深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的负面效应也慢慢显现出来,如网络电脑高手的攻击、网络信息的泛滥、网络色情的诱惑和网络游戏的吸引,都将对学生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产生非常大的不良影响。学生尚缺少社会阅历,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会做出不可确定的危险行为。根据王静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各种网络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为1.72%~10.56%[6]。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可以保持较为清醒的认知,但是仍有少数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够。信息化外语教学基于信息化技术,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需要同时推进,缺一不可。随着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推进,信息系统、站、资源平台和数据库成井喷式发展,所涉及的基础数据数量也成数倍增加,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也越来越重。2.4.2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信息化外语教学的效果。贺春英和潘春英的调查报告显示,黑龙江省73.2%的高校教师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但是其中只有31.2%的老师认为他们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达到教与学并重高要求的能力。虽然大部分的高校教师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但是还没有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

  3结语

  本文对信息化技术和外语教学的整合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通过SWOT分析法对信息化外语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解析得出,信息化外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提升了学习效果。然而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并且资源利用率较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造型、自主型外语人才为目标,在信息化教育方向投入大量经费,为信息化外语教学的发展带来契机。未来,信息化外语教学将承担创新和发展经济的使命,继续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系统的变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凤鸣.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xx(8):40-44.

  [2]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xx,8(5):4-11,17.

  [3]陈剑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泛在学习”教学模式优势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xx,32(10):104-106.

  [4]贺春英,潘春英.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2):78-81.

  [5]李美凤.信息时代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反思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xx.

  [6]王静.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xx.

信息化教学论文5

  1.信息化教学特点和主要手段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信息的传递方式和特点、以及教学、培训对象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原理,尽可能多地调动教学媒体和各种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构建学生吸收信息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完成对所学知识信息建构,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和提示的作用。

  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相提并论的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和即时学习特性。除了带来信息量上的“爆炸”,还有对信息感知者感官上的巨大冲击。使学生可以主动去接受知识并建构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架构体系。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练员,学生成为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和追求者,成为项目的实施者,从而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具有: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互助互动而培养协作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从具体实施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可分为三大类别: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学虚拟实验和教学虚拟训练。

  计算机辅助教学又分为课堂计算机教学和远程异地教学模式。课堂计算机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扩展教学内容,延续课堂教学效果。远程异地教学则是利用通信设备和因特网进行异地教学和辅导。

  虚拟演示实验是利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根据实验要求对实验过程进行编排,这种方式无法实现交互,所以只能按照有序排列来进行。虚拟练习实验中,操作人员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根据实验要求来调整实验中的各种参数,从而取得各种可以比对的实验效果。虚拟演示实验和虚拟练习实验构成了教学模拟实验体系。后者在应用上空间更大,操作上更灵活,能够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虚拟训练通常是指利用虚拟软件,借助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进行训练的方式。虚拟训练在对象上比较固定,在操作上秩序性要求高,在结果上侧重于应用性。而不是像虚拟实验那样强调验证性。比较典型的实训平台有航空乘务类专业的“模拟客舱”等。此外,操作与练习、教学模拟、情景化学习、案例学习等也是比较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

  2.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行业的服务观念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完善,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地理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区域市场、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各有特点,在知识结构、工作层次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从层次上看,大致可分为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三类。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指的是从事企业战略方向规划、企业管理机制和流程规划、企业设备研发和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的高层次物流管理和研究人才,其特点是具有前瞻性思维,通晓物流活动全局,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企业全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或者是深诸某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和应用之道,能够提出独到见解和发展思路的人。具体而言,可包括企业物流战略管理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和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

  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是指熟悉物流管理和应用某一领域的流程和技术,具有岗位独到特长的专业人才。比如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以及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等。这类人才是物流行业的“技术精英”o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包括从事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运代理、设备操作与维护的人员;进行物流信息搜集、录人、加工整理的人员;经济核算人员、企业配送中心调度管理人员。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企业对于具有扎实文化素质、掌握基础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英语能力突出,了解国际贸易、国际海运等知识和操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从人才供求关系上说,战略性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同时企业需要大量一到岗就能上手、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而目前全日制职教体系培养的人才尚无法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对接。

  根据以上的分析,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可归纳为: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中高层物流人才应具有把握全局能力、规划企业发展蓝图的能力。业务知识除了必须具备的物流管理知识之外,还应包括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商业知识、财务知识、英语知识等。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物流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3.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物流专业是典型的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实践性强,面向的岗位群多。根据前述的分析,不同层次的物流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要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基于以上人才需求分析,物流人才培养一定要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以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为依据,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组织。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物流职业资格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移动课堂为支撑,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工作任务和知识点为学习内容,以新一代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利用基于过程管理的云技术平台,开创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企业、信息化教学开发企业和职业院校通力合作,共同构建物流实操实训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符合行业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从技术上和教学内容上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系统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架构分为技术层、内容层和展现层。

  技术层主要是构建能够支撑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需要的教学云平台。云计算平台一般划分为三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而用于物流信息化教学建设的云平台以数据存储为主,是为物流教学资源提供性能强大的信息存储和展示平台。

  内容层主要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即规划、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多层学习任务。广而言之,物流教学资源可以包括物流教学材料、师资力量、社会关系、场所及教具等,而此处特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物流辅佐素材,包括录像、案例、教学软件、图片、习题等。除了已有的国家物流教学资源库体系以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物流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内容层是一个可以扩充、不断增补更新修订的开放性平台。内容上要涵盖仓储配送、采购、运输、物流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等物流专业核心课程。

  展现层包括物流仿真实训室和物流实操实训室。其中物流仿真实训室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实验室,针对物流教学特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其中,主要用于学生完成各种物流软件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通常可以配备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系统、3D智能版仿真软件系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物流中心选址分析工具、配送调度优化分析软件、装箱优化软件等。软件上模拟货物的采购、加工、存储、分拣、配送、销售、包装、装卸与搬运等物流和丨3息流的供应链完整流程。

  物流实操实训室主要是仓储、运输、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在实训室的再现,其特点:一是具有操作训练和内容验证的功能。课程教学的许多内容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验证或者按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因此,实验、实训过程中,在安全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下,必须具备支持学生较长时间反复练习并允许学生犯错的能力。物流实验操作体验的内容包含所有物流岗位,如理货、叉车驾驶等,其目的不仅掌握实验或实训所要求的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流流程。二是仿制真实工程环境,深度剖析操作细节与工作原理的功能,严格按照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三是实训内容设计编排要按基本技能、项目技能与多项目联动技能逐步推进。四是实验内容柔性化并具有创新功能。实训内容来源于企业但要高于企业,把企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训系统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能自主实训并更新实训内容,从而提高实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终上所述,以上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的特点是将物流知识学习和物流实验实训相结合,能够实现教学和实训的“无缝对接”,在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学体系中居于领先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平台最大的资源是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发丰富的与企业岗位接轨的课程学习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物流专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面貌。同时对于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在移动平台上进行学习带来的巨大灵活性和新鲜感,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移动设备的线上合作学习。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基于平板电脑展开基本的教学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讨论和教学资源利用,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建议和引导。每个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参与学习项目并且在线上互动。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网上博客和微博让学生分享学习项目和个人想法。这些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团队合作,还能让学生掌握未来在职场或专业领域上实用的技术和信息。除此之外,学习还可以延伸到几乎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各类场所自主开展学习。

  (2)学习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了物流知识学习平台和物流实训平台,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物流仿真实训、物流实操在内容上、场所上衔接起来,第一时间验证学习内容在操作上的可行性。

  (3)可广泛用于企业人才培训培养。作为企业、学校共同开发的学习平台,可以随时作为各行各业物流岗位培训的资源平台,将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完善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

  (4)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和教学能力。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上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推动物流专业教师自发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教学能力提升和企业实践。这是解决目前物流人才培养难题的最重要环节。教师在自身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资源建设、功能开发和平台管理,特别是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优势资源输人到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中,使信息化教学平台内容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风险及对策

  (1)教师意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员转变为既是讲解员又是教练员,实现教练合一,有机统一。尽管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看似受到了信息化工具的挑战,但教师放下架子融人学生中,通过相互学习探讨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随时掌控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上不够完备,或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估不足、应变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课堂换控的局面。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运用自如。总之,信息化教学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自身,只有当教师能够很好地积累知识与技能,转变角色,调整心态,并在物流技术上不断进取、创新,才能做到在信息化教学中游刃有余。

  在构建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同时,要系统、严格地按物流工程技术操作规范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一致,也保证平台建设与师资能力提升同步。当然最好的途径是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直接接触物流生产过程,积累实践经验。

  (2)信息化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投人巨大。对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要求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意味着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要不断更新和升级。但我国还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很多地区教育资源投入有限。所以物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不仅涉及到信息化教学本身的投入,还有物流教学资源建设、物流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投入。解决办法是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必须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依托,要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拓展思路,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并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信息化教学论文6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落后显然不利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和学科种类、丰富培养层次是高校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的普遍做法,这些必须要有优质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作支撑,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显然难以做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

  2.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整合优化高校教育资源的需要。近年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但总的来看,教育资源人均拥有量与高校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并不相适应。针对这一实际,高校需要加快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技术手段,对教学场地和设备、实验室、教师等教学资源进行统筹谋划、科学调配、合理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

  3.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需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可以让教学管理者从原来的繁重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投入教学和科研管理;可以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既能丰富和提升教师素质,也能促进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部分高校尤其是校级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视不够,缺乏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教学硬件建设,轻管理软件建设;重教学环节的`信息技术投入,轻管理环节的信息技术投入;重使用传统方法手段进行信息交流,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沟通共享。

  2.信息不能联通共享。目前,虽然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建起了校务信息大平台,但平台内教务、人事、学生管理、院(系)等网络各自为政,包括有的软件重复开发,数据管理分散,而且不准确、不规范,有的部门单位独立建设,人为形成信息孤岛等,导致网络与网络之间信息资源不能联通共享。在教学管理上,多数高校没有制定信息化标准,导致各个系统和模块之间数据格式不能兼容,教学管理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3.软件系统研发难。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高校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也具备开发软件系统的能力,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等现实难题。当然,就教学管理系统而言,市场上基本都有成熟的软件,高校可以回避研发难题,但还会遇到二次开发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4.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多数人员只能承担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和制作报表任务。既能熟练运用系统,又能有效维护系统运行的人员凤毛麟角,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在教学管理实际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和应用。

  三、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如果说“互联网+”是当前经济发展新方向的话,那么“信息技术+”将是教学管理新趋势。高校应牢固树立没有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没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增强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加快椎进,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质教学管理服务。

  2.扩大经费投入。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经费投入是保障。高校应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按照硬件改善、软件跟进的要求,多渠道筹措建设投入资金。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3.整合信息资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建一个懂业务、懂技术的专门团队,开发一款高效、安全、适用的教学管理系统。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购买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由学校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学校的特殊要求。无论是开发还是二次开发,高校应与国家标准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相匹配,应充分考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校际之间信息联通,尽量避免分散开发、技术水平低、标准不统一等现象。同时,还要注意系统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安全性,实现高校教务、教学、学生之间良性互动。

  4.加强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是关键。针对目前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的实际,高校应坚持内培和外引“两条腿”走路,逐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信息化教学论文7

  传统军体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较为单一,在与其它学科整合方面显得薄弱,在和学员的互动性上也显得十分不足,而这些因素恰好是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契机所在。

  建设数字化体能训练实验室随着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对军人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现代军事训练已将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训练融为一体,体能水平、心理活动将直接影响军事训练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控制官兵体能训练的过程和方向,实现体能训练与军事训练要素的有机融合,满足军事训练过程中对“人体效能最大化”的要求。没有数据支持的训练是盲目的训练,没有先进理念与知识传授的训练只是低级的技能训练。对于军队院校而言,学员的体能和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军事基础训练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院校的军体训练基本上是以项目练项目,训练手段单一,运动损伤较多。为此应成立“体能训练实验室”,通过对参与训练的学员身体机能、负荷强度进行实时评估,自动采集、储存、分析相关数据,为军事训练提供即时有效的信息,减少训练过程的不可控性。实验室建设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软件包括理论研究、设计论证、科学管理等方面。硬件包括场地及必要的设备和仪器,如体质测试仪、体脂分析器、皮褶卡尺、FMS运动功能评价系统、心肺功能测试系统等设备,用于体质测试。多功能训练板、腿部、手臂力量训练带、核心力量训练轮等器械,供伤病学员进行康复体能训练。建立体能训练实验室,应首先具备为学员体能训练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通过数据使学员了解自身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状况,为学员提出科学合理、个性化的训练处方。第二,建立学员体能训练基础数据库,实现学员体能训练指标的自动化采集,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训练特点,掌控训练过程,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

  第三,研究开发“人工一智能”体能训练系统应用平台,实现训练成绩数据库化、指导老师电子化、体质健康评定网络化、个人训练答疑在线化等一系列目标,不断加强体能教学训练信息资源的建设,推动体能训练迈上新的'发展阶段。

  2 建立学员体能训练档案数据库为进一步提高学员的体能训练质量,加强训练过程的监控,对新学员入学入伍复试、考核、联考摸底考核、毕业综合考核成绩进行储存——这些考核成绩的数据无疑反应了每名学员的体能素质发展轨迹。为此,应建立学员体能训练档案数据库,将这些信息系统地储存起来,一方面可以准确掌控学员的体能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体育科研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可研究建立学员体能训练档案信息系统,该系统具备学员体能状况自查功能,构建学员在校期间的体检数据平台、考核数据平台、体质测试数据平台,使学员能够综合掌握本人的体质体能状况。用新兴的体质监测模式对学员的肺活量、肌肉弹跳性、爆发力、耐力等作出科学的测定,并将其和学员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基本因素结合起来,将检测结果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能用系统进行分析,对学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判断并提出身体机能的弱项和后续锻炼、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建议,使学员体能训练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建立学员体能训练档案信息系统,也为教学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学员的体能状况,进行全局的决策和分析提供了便利和依据。

  3 建立特长项目俱乐部网站为加强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少院校都推行了“俱乐部制”。应当把特长项目俱乐部作为培养学员特长军事项目的第二课堂,应加强指导和开展实践,切不可流于形式。

  为保障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应科学安排运行机制,确保课外俱乐部模式的顺利实施。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管理结构,可在教务处成立“课外体育俱乐部”指导办公室,组织协调各俱乐部有关事宜。各俱乐部承办单位应选派一名具有该项目特长和指导能力的干部或教员担任指导教员,主要负责相关知识的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工作,并组织俱乐部人员纳新和骨干推荐工作,并将指导教员的学时、工作量计入年终考核工作之内,进行奖酬。俱乐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均由俱乐部负责人(学员骨干担任)在指导教员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各俱乐部应制定并讨论通过俱乐部章程、岗位职责等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完成宣传画、海报等设计工作,在校园网建立俱乐部网站,制定网络资源建设规划,并以新闻、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加强宣传工作。俱乐部可开展校内俱乐部和校际之间的专项竞赛交流活动,并将竞赛情况在网站上进行报道。另外,要科学制定俱乐部模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在网站上公布,在实施中完善。

  4 加强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基本都是教员示范和个人体会,之后便是组织训练,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学员实际上很难充分理解。目前军体教学中格斗、游泳、400 m 障碍等项目开展得最多,由于动作复杂,连贯性强,动作路线和动作实用性要求高,学员很难理解掌握动作的标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播放多媒体教学短片,对于关键动作和教学难点定格、慢放、重播、倒退等各种形式使学员切切实实看清楚,对于当中的技术难点,可以利用数字化多媒体设备 将关键动作以flash等形式进行分解。这些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学员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教员也可以播放相关的竞技短片、训练录像,让学员感受训练氛围,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论文8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学校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因素,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目前,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学管理的任务加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越来越受到教学管理者的重视。如何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相关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了解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和特点至关重要。

  1.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指IT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基于IT技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管理内容来看,信息化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从教学管理手段来看,就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数字化

  数字化是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基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化特征,是在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将大量繁杂的教学管理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用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使问题更加形象化、更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启发人的思维。另外,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数字化特征,还能提供科学的依据。

  (2)知识化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一体化的社会,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信息的扩散带来了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实质就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使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力求推动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学校实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其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分享,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知识化的特征。

  (3)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达到所有用户都可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目的。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化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又一显着特征。现在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时代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教学管理中的网络化主要是指校园网络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充分结合,实现各种教学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指挥、控制、管理系统的'互制互动。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有利于教学管理公平化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个方面。

  1.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在教学管理中,传统的教学管理由基层重复采集,不仅影响了教学管理数据的准确性,而且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收集教学管理数据,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使得教学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加简单化。无论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数字化的特点都大大便利了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管有效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管理效率,避免了教学管理工作中财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

  2.有利于教学管理公平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还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公正与公平。在教学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自动优化配置教学资源,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增强了教务管理的透明度,是教学管理公平化的有效途径。如考试成绩的网上发布与查询,每个人面对的信息都是一样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对学生成绩管理更为便捷,一方面提高了成绩管理的透明度和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的暗箱操作,因此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工作。此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使学校的各种服务、所有的公共信息都发布在网上,也体现了教学管理的公平性。

  3.有利于管理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系统更为灵活和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管理质量的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教学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设置质量与评价体系,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可以帮助教学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具体说来,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系统提出评价和意见,教学管理工作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与评议,并不断改进教学管理系统,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高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高,是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中,忽视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各部门之间在传递信息时主要是人工作业,查询教学所需数据时,还是习惯性向相关部门询问数据,而不使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查询,这样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难看出,以上都是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高造成的。

  2.教学管理系统还有待完善

  教学管理系统还有待完善是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采用了信息化系统进行教学管理,但在教学管理系统设置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这是由于教学系统软件开发设计时,主要是针对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设计,教学管理系统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没有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管理,使得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另外,由于教学管理工作的范围较广,涉及部门较多,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实际使用系统的部门也不全面,无法实现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3.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滞后

  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滞后,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教学管理系统涉及面广、工作繁杂,在日常工作中,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的相关规定,与教学管理信息化相匹配的制度发展较为缓慢。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滞后,主要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各部门之间没有制度的约束,难以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制度建设的滞后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约着教学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高校教学管理各级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没有教学管理信息化相关的制度作保障,容易造成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混乱,一旦出现问题,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相互推诿的事件时有发生。

  4.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践者,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成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学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只能简单处理文字和报表,不具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操作能力,面对与教学管理系统做交互式信息处理时,不能达到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从整体上看,当前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普遍缺乏,困扰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四、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针对上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1.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

  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是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应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现代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意识,重视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对高校而言,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观念,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形成使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教育观念的思想的转变,打造信息化教学管理。

  2.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举措。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而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鉴于目前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的状况,加强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尽量使其整体化,以达到教学管理各部门之你,n间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协同合作的目的。对于无法整合的系统,通过对系统中数据的分析,结合相关标准,进行二次开发使其与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接口,以便数据统一化、完整化,达到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的。

  3.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

  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的校园平台,制定有关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有利于确保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实施。教学管理信息繁杂,必须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在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应从整体上对本校情况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应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另外,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不断地总结,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

  4.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有利于保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充分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强化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对教学管理人员而言,可以通过组织科技信息讲座的形式,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科技素质层次,提高教学管理系统使用能力和对数据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使其更深入的认识系统,熟悉操作,以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总之,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探索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保障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进行。

信息化教学论文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活动日益增多,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商务活动的主流。现代信息化技术,成为电子商务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分析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促进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快速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现代信息化技术;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应用;思考

  一、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意义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电子商务教学的发展

  信息化技术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因此,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可以有力的促进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发展,落实教育部下发的教学理念,让学科发展的更高效。现代信息化技术,大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如果将信息化技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就可以让一堂课从设计到实践,再到反馈思考,都能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汲取其中的知识。这样做,不仅是对学校教育体系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能节省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让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共享给学生。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突破性改革,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一次质的飞跃。

  (二)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中职学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生产一线输入大量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把信息化课堂作为学生技能知识学习的基础,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把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实践中,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顺应国家新时期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学院要积极探索,如何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探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专业人才,适应国际竞争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瞬息万变,如果不能有一个完整且优越的培养计划,我国将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在贸易范围,还是信息收集方面,电子化的贸易手段,都将是未来国际贸易的领航者。因此,中职学校在电子商务教学中,要看到这一专业发展的前景,认识到它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准确把握电子商务在成本和运输中的作用。未来市场,电子商务是重头戏,我们要把握时代的机遇,迎接市场的挑战,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培养出适合外贸企业创造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专业型人才。

  二、中职院校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实践信息化技术的方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出电子商务教学体系

  完善中职职院校学生电子商务教学体系,是各项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让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更加快捷有效,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能够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于电子商务教学实践,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构建电子商务教学体系的模型,就能够方便,快捷,准确的对学生有针对的实施教学,让他们更快更全的领会课堂内容。现代信息化技术已经运用于各个行业,作业效率普遍比传统模式快捷,以此类推,如果把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体系,不但可以提升课堂效率,还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查找电子商务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二)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适应企业标准

  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能够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这也是中职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的教学培养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还可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让他们以“立业”为目标,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在电子商务教学中,能够学会实实在在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致力于提高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自身得到完善,这样,就能够提高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针对性,适应企业用人的标准。什么是企业用人的标准呢?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一直是用人单位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因此,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纳入学生电子商务教学课堂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去规范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注重企业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来的需求,增强校企融合,让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成为学生在信息化电子商务课堂中自觉学习的动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因此,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传授给他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模拟实践。如果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让学生与贸易公司对接,就能够让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用到实践中。学生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有效地提升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运用的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出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的运用,其意义深远,是提高中职学生电子商务专业能力的关键,也是引导中职学校学生更好地走向企业的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培养中职学校学生成为推动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优势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了电子商务教学的实践效果更加突出,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争取能利用好现代信息化技术,让电子商务教学实践能有一个大的突破。教师也要把握好电子商务教学的关键,寻找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技术结合的最佳体系,让广大学生都能够从中收获,从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覃伟霞.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电子商务.20xx(02)

  [2]赵欣.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堂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xx(07).

信息化教学论文10

  一、中职舞蹈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发挥的作用

  (1)信息化装置可以为中职舞蹈教学提供规范化的舞蹈动作,从而有效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中职学生舞蹈综合能力不断提高。通常信息化设备的合理运用,可以放映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因此,在学生进行某个动作的练习时,可以结合视频课件来进行讲解,并对一些细节错误进行标准化的改正。在观看优秀的示范舞蹈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风格加入到其中,因此,学生根据自己的领悟对舞蹈的各种技巧进行调整,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舞蹈综合水平。

  (2)通过播放优秀的舞蹈,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多教学资源,不断开拓学生的舞蹈学习视野,从而在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中对新的舞蹈内涵有更全面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主观鉴赏能力、评价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师生在共同观看舞蹈视频时,可以对舞蹈典型动作和技巧等进行讨论和着重强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改进舞蹈细节,在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策略

  (一)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各种操作技巧

  为了不断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效果,信息化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各种操作技巧,并对舞蹈技术、舞蹈风格和表演特点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在熟练运用信息设备的基础上,制作各种舞蹈练习课件,以有效提高中职舞蹈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机的提供教学中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实用价值。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PowerPoint、Word文档和Authorware等的合理利用,可以使各种信息化设备得到最有效运用,以促进中职舞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推动和方便教学,并且,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部分基础性、技巧性强的知识必须在教师的亲自指导下,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因此,信息化技术有着重要辅助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力、理解能力等,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选择性的提供各种教学材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

  (三)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才能在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情况下,提高舞蹈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制度下,信息化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舞蹈学习所需的生动形象的影像,通过新奇的信息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快速提高,从而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支配下,更有效的掌握各种理论知识,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舞蹈教学效率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在情感与知识等多个层面上形成共鸣,才能在舞蹈课堂教学上发挥信息化加护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媒体在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中职舞蹈教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力、自学能力等,才能真正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信息化教学论文11

  [摘要]通对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立足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实践,以科技进步和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全方位打造与优化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个维度构建了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于丰富、发展和完善审计信息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下,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广泛深入的应用,使得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采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展。在审计工作中,为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随着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发展,不仅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职业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高校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根据审计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探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构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审计实务工作呈现新的特征,审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对审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仍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多为选修课,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未能紧跟企业管理信息化与审计信息化的步伐,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师资力量不足,对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不重视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需要有相应的师资队伍,审计信息化不仅与会计学、审计学、信息技术科学深度交叉结合,又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素质就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我高校从事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缺乏,审计信息化师资来源渠道短缺,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一些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课程设置时,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制定学科发展政策与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不重视。

  1.2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相关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来看,不同学校的培养方案课程名称各有差异,课程名称有审计软件应用、计算机审计实务、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信息化实务多种叫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IT环境下的财务审计,涉及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方面的内容较少,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材,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达到较高层次,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1.3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滞后,教学资源不充分

  审计信息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一些综合类院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受众学生人数较少,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滞后,经费投入少,配套教学资源不充分。借助审计软件开展审计信息化模拟实验教学需要软件商提供多个年度的审计数据,然而,在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方案中,软件商往往难以提供多公司、多个年度的审计数据及相关教学课件,审计软件升级速度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实验室的建设。

  1.4侧重审计软件功能的应用,综合性审计业务模拟实验较少

  熟练掌握审计软件应用是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普遍侧重于审计软件功能的应用,现行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和操作层面的实验,审计业务综合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掌握审计信息相关基础性实验后,应从审计业务循环出发,按照审计信息化整体管理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和信息共享性,优化审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综合性审计业务模拟实验。

  1.5审计模拟实验数据不充分,缺乏案例库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硬软件平台的支撑,而且还要结合各项审计业务和审计事项,设计科学合理的审计实验数据,建立审计实验数据案例库。目前,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实验练习数据不充分,难以覆盖各种审计业务类型,同实验活动相关的配套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影响到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必须全面设计与完善审计信息化实验数据,加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2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应立足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科技进步和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全方位打造与优化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2.1树立先进教学理念与优化教学模式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发展、审计行业对审计信息化人员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融课内课外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校外参观体验多个环节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更新教学内容

  建立课堂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校外实习体验为一体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课堂实验教学以审计信息化实验室为依托,培养学生掌握审计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利用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以巩固基础知识和拓展专业技能;通过校外实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强调厚基础、重应用、分层次、模块化的特点,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涵盖从基础到提高,从单项训练到综合应用多个实验教学环节。同时应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审计业务的'具体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2.3丰富实验教学资源与开放教学资原平台

  加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建设,为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提供硬件和软件资源支撑,建立功能齐全、实用性强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充分发掘和合理配置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审计软件、教学课件、实验数据、审计信息化案例库与知识库等各项教学资源。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机制,除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实验时间外,将开放审计信息化教学资原平台,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4探索实验教学方法与改进教学方式

  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该课程特点,不断探索适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采用讲解演示法、上机模拟法、讨论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设计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自主实验设计、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实验等多元化、分层次的审计信息化实验项目与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建立教学团队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必须要有能够胜任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针对目前高校审计信息化师资缺乏的状况,结合审计信息化课程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积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努力建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教学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工作责任心强的高素质审计信息化化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

  2.6加强实验教材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

  为了不断适应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需要,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和审计行业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的要求,及时更新与出版审计信息化实验教材,注重网络课程建设,资助教师开发审计信息化相关网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进行内容升级与更新,以利于学生审计信息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又便于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与模拟练习。

  2.7完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在审计信息化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着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建立结构化实验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课堂表现、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与实验分析为依据;期末考试以课堂考试为主要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完善审信息化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引导学生将审计信息化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

  2.8加强实验教学过程控制与建立反馈机制

  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过程控制,一方面可以使实验教学活动按既定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执行实验教学计划的能力和效率,利用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合理调整实验教学计划,适时推陈出新,使实践验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3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通过对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立足于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的审计信息人才培养目标。

  (2)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采用课堂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校外观摩体验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构成的高素质审计信息化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实验教学。

  (3)构建资源共享与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搭建良好的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合理配置与开发各类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审计软件与工具、审计信息化实验教程、审计信息化案例库、审计信息化知识库和校外观摩体验中心等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审计软件供应商与高校合作的模式,建立审计信息化观摩体验中心,推广审计软件应用,共享审计教学资源,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

  (4)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设计应涉及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三个层面,综合考虑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各类审计业务,涵盖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完成各个阶段的内容。在审计计划阶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项目进行管理,采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业务数据将其导入审计系统;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工具,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编制各类审计工作底稿,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在审计完成阶段,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多级复核,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制度,根据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5)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样化、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师课堂讲解演示法、学生利用审计软件与工具进行上机模拟法、分组讨论互动法和案例研究分析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提高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构建了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于完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推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化教学论文12

  摘要: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钢琴教学在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和研究后,已经进步很多,必须意识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其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本文针对目前现状,为更好的适应当前时代要求,必须创新教学手段,采取信息化教学,以期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课;信息化;教学手段

  钢琴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不仅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更是开展日后教学工作的辅助工具。因此必须在当前基础上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发展钢琴教学,加强钢琴教学实用性。

  1钢琴教学的当前情况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课程缺乏贴合本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体系,这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钢琴教学课程出现十分随意的教学现象。与此同时,钢琴教学的模糊定位又使其形式、内容、目标等各个方面缺少规范标准和清晰框架。在进行钢琴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从其设置目标、选择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到应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确立教学评估方式等等,都没有经过合理规范论证的依据。各校各系甚至个别教师分别对其进行制定,钢琴教学课程中随意性十分鲜明。例如选取教学材料,部分院校选取高师音乐专业相关钢琴教材,另一些院校选取中师小教专业相关钢琴教材,二者在钢琴教学课程的实际操作中无法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存在不适应性。这种情况不但使学前教育专业在钢琴教学课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课程体系,还使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在这样的体系下,被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是良莠不齐。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无疑对学前教育专业以及幼儿教育水平存在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高校近年来扩招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素质与结构发生改变,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渐扩大,音乐基础并不相同。部分考生仅在考前突击下学会弹奏应试曲目,对乐理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对钢琴的接触几近为零,乐理知识一窍不通,出现学生对钢琴存在零接触和零了解的现象。目前来讲,钢琴教学的课程安排十分不合理,面对毫无基础的学生,各校在仅仅分配给钢琴教学每周一课时左右,持续两到三学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将大量时间花费到弥补乐理基础与钢琴知识上,这样才能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满足工作需求,但由于其课程设置不合理,现今院校的钢琴教学课程时间安排短暂,这为教师带来挑战,也为钢琴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该专业的教学以其特殊教学对象有别于其他专业,并不需要掌握高深钢琴技巧及演奏水平,而是对学生的乐理基础、音乐创作、编配弹唱等音乐素养有一个综合性的要求。与此同时,必须将其与学前教育的工作融合,在幼儿的活动中,音乐活动需要综合各种音乐形式。

  2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钢琴教学

  根据现有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手段进行建设钢琴教学课程信息化,以减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钢琴教学课程中面对的困难。

  2.1在校园内建立资源库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促使学生以学校累积的资源进行网络上的学习,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仿真顶岗的钢琴教学实践训练。不仅如此,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设立普通录播室,为钢琴教学的在线课程进行大规模制作;在此基础上,设立标准录播室,以便于录制标准精品的在线课程资源。这样能够使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自身的音乐素养进行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石。

  2.2在校政企间加强合作

  学校要将与政、企三者间的合作进行加强,设立一种数字资源平台,充分将三者的力量结合,促进学校革新教学机制,为线上远程的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做出贡献。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尽力实现在校学生对钢琴教学学习的需求,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与教学层次,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进而为政企输送更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企业针对自身的建设发展需求,对在校学生的钢琴教学进行角度专业的具体培训,学生可以使用远程教育平台获取专业知识,对已经学习到的东西进行系统的整合。

  2.3优化教师队伍

  钢琴教学信息化的最终应用还是会在人身上体现出来,学校必须引进素质优秀职业技术水平高的人才来担任钢琴教学的教师,配置优秀的师资团队,以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设立学校专职人员开发数字资源,积极促进教师参与师资资源的发展工作,以便逐步完善优化师资队伍,将师资资源发展得更加优质。

  3结语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暂的课堂时间达到专业技能标准,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与工作岗位上教学工作充分对接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因此在学校进行钢琴教学工作时,必须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学生从乐理基础浅薄到逐渐丰满,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满足学前教育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辛彩平,王迎新.中职学校加快信息化资源开发推动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J].中国培训,20xx,(9).

  [2]魏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内容及方法研究[J].音乐时空,20xx,(23).

  [3]刘宏烨.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

信息化教学论文13

  摘要:通过查找文献和实际考察,对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找出优势及不足,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求,通过“打造一个平台、完善三个通道”,“集合海量数据、应用五个环节”等途径,探索进一步拓展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应用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推动传统教学向“互联网+”模式下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拓展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端”等等这些新兴信息化技术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各行各业间掀起了一场新的转型变革浪潮。高职院校作为高校教学与社会职业之间联系最紧密的环节,一些以多媒体教学、3D动画、模拟仿真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正大量地运用在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外,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形式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有效提升了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然而,热情过后,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应用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如何真正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将信息化技术向深层次进行拓展应用,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和维普信息资源系统输入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职体育教学”、“互联网”等,检索到20xx—20xx年相关论文450篇,硕博士论文19篇。

  (二)专家访谈法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先后走访了6位资深专家,就信息化技术的相关理论、体育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总体概况、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向专家们进行了请教。

  三、结果与分析

  (一)信息化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信息化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信息管理。如师资和学生资料管理、成绩档案管理等,一般为过去个性化开发的B/S、C/S架构下的软件管理系统,向.NET、网页结构的系统移植,大多属于“报表信息化”模式。二是教学辅助管理。如视频拍摄、PPT投影、3D动画等,一般为展示教学等辅助手段,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或教师备课等过程中,大多属于应用型工具。三是教学资料管理。如WORD、EXCEL等,一般作为编撰教案、课件等教案编辑使用,大多属于应用型软件。综合来看,信息化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水平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客观上,受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软硬件投入的不同,学科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操作水平的高低,各类信息数据资源挖掘利用的深浅等限制,导致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和潜力。主观上,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也需要紧跟外界形势变化,做好信息化技术的深层次拓展和研究,着力解决应用范围较窄、应用层次不深、所使用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对高职体育教学的贡献没有完全显现等问题,探索一条“信息化”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相促进的新路子。

  (二)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优劣对比分析

  1.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引入信息化技术是改进传统体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体育教学有诸多优势。

  (1)开阔学生知识层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专家和专业人员筛选整合后的体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包含大量的体育教学视频、课件、PPT等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能讲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知识点,强化重点难点,通过影像、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从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某个知识点或是某个专项进行全面解析,还可以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包括和课堂教学相关联的知识,以及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但学生自身感兴趣的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处在刚刚成年的边缘,对新生事物、新奇事物以及网络信息充满了好奇,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主体元素,设计色彩协调、统一,加入更多网络元素,与时俱进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

  (2)通过信息数据的收集实时管理体育教学。信息化数据时代强调数据的快速、准确、全面。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对于未及时上课以及无故旷课的学生,体育教师只能在课后联系班主任反映情况或是在期末体育成绩上反映出来,信息化的体育教学中手机考勤后会实时传送学生出勤率到信息资源平台上,班主任或是学管主任等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及时地掌握到每个班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便于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传统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运动前后心率的掌握,靠的是人工手动测量学生脉搏,在信息化时代,需要的只是一块与手机无线连接的.运动手环,教师便能通过手机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率、消耗卡路里、运动步数等,反映及时且数据准确性高,甚至详细到每一分钟的心率变化都能一目了然,这对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运动强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另外针对个人体质差异,教师通过每个人的心率数据以及学生平时安静时心率和运动后心率的对比,及时对身体不适的学生调整运动强度,进一步保障了学生运动安全,实现健康运动。

  (3)信息化教学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能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信息化资源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课中教师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进行整合形成目的清晰、内容详实严谨、形式新颖、评价科学的信息化资源给学生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根据信息化体育教学的反馈信息对信息化体育教学改进加工,可以制作出更多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促进体育教学的体育课程资源;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在信息化资源平台上学习开展体育竞赛和社团的体育资源,使体育课程教学得到极大地拓展,对培养终身体育运动习惯有重要促进作用。

  2.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体育教学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尽管引入信息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转型和改进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的精神,信息化技术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信息化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学校往往在重点建设的学科以及系部投入较多的精力,体育课程属于公共课程,重视程度无法与学校的重点院系和学科相提并论。国家规定体育经费是按生均比例划拨的,但往往学校在分配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对体育课程进行投入,缺乏资金的支持,直接影响到体育信息化所需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

  (2)信息化体育教学走形式化路线。在当前这个网络环境背景下,信息化建设以强劲的来势深入学校课堂教学中,学校在多数教室配备有多媒体设备,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有很多学校通过“世界大学城”、“手机上课考勤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促进教师由传统教学形式向信息化教学转变。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知识储备薄弱,缺乏正规系统的信息化操作培训,造成对信息加工处理和利用的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储备,只是单纯的将书本知识复制粘贴在PPT里,简单无章法的形成一套信息化教学。

  (3)信息化体育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近几年关于信息化教学新生出许多新名词“微课”、“MOOT”、“MOOC”等,都是从信息化角度对某个知识点或是课程辅助教学。查看近三年的湖南省微课比赛,参赛的体育教师不在少数,但是知识点都较零散、内容单一,几乎很少有成系统或是成套系的体育类微课。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单独针对一个问题或是一个运动项目的某个分支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教师相互之间缺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关于体育的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可能单靠一位教师甚至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就可以完成,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互联互通,将碎片化的、篇章段落的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体育信息资源的使用率。

  四、结论与建议探索提升信息化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思考:

  (一)“打造一个平台、完善三个通道”

  “一个平台”是指集“即时、聚智、宣贯、交流”的平台。它是集成信息门户、资源库、微信群、QQ群、微博、公众号等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体系。“三条通道”即权威机构与学校交互通道、校园与社会协作通道、师生即时指导通道。为畅通“三条通道”之间资源交互与利用提供介质。

  1.权威机构与学校交互通道:对象主要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各科研院所和高职院校、权威专业人士等,通道的用途是政府教育机构发布政策纲要、指导规划、考核标准、任务要求等指令性原则性的条例或制度,为高职体育教学的展开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保障;各科研院所主要提供前沿高职体育教学研究成果,为高职体育发展指明趋势明确方向;高职院校间搭建交互沟通的桥梁纽带,推选优秀观摩课程和成功案例,将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资源共享;权威体育专业人士辅以专业技术层次的补充与完善,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涵和形式。各板块各单元之间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资源获取的最大化。

  2.校园与社会协作通道:对象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领域和校外社会大众体育健身领域。通道的用途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领域根据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行为及能力,制定教学方案、课程安排和训练计划、考核方法等,发布教学计划、讲义、教案、考核要求等。校外社会大众体育健身领域提供户外、攀岩、广场舞、拓展训练等大众型健身项目或活动安排。校园与社会之间有相互需求的体育教学资源,通过交互式的沟通协作,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将两者资源优化配置,丰富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由点及面的辐射状逻辑关系,校园提供交流的载体,网罗、甄选具有良好资质的社会公众号,有选择性的与资源库内的公众号进行合作共赢。

  3.师生即时指导通道:对象包括体育教学教师和授课班级学生。通道的用途是体育教师在线发布课程安排,及时纠正和指导在体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推送大众体育活动资源,回放体育教学视频材料等,学生主要是反映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与教师间保持紧密地沟通交流。两者之间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逻辑关系

  (二)“集合海量数据、应用五个环节”

  “集合海量数据”是指以当前流行的运动手环、智能运动手表、手机APP等便捷式电子设备为载体,全时段记录心率、步伐、卡路里消耗量等运动数据,同时根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自行建模开发集存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等,从而形成由学生个体的大量运动数据集合的信息资源库。“应用五个环节”主要包括课前准备环节、课中实施环节、课后巩固环节、达标提升环节、遴优选拔环节。

  1.课前准备环节:通过师生即时指导通道提前发布课程教学安排,做好相关器械、服装等各方面的准备;对本次课程所需的运动负荷进行预部署,提醒学生做好体能储备;以视频、图片或者是数据等上传上一课程所布置的作业。

  2.课中实施环节:通过手机考勤系统,及时将上课出勤率反馈至信息资源平台,有使用权限的班主任、学管主任、系部主任以及教学监管部门实时掌握课堂教学。教学辅助系统通过事前编发3D教学视频影像,明确动作要领,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视野和角度观察授课教师的动作要领,并辅以现场纠错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个体运动记录系统通过发放运动手环、智能电子手表、手机APP软件,记录学生在本次课运动相关数据,通过自行建模开发的运动统计分析软件对照比较整体与课程预计的差异、个体与整体的运动差异,作为课程结束时讲评的依据和主要内容,并将每个学生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归档。

  3.课后巩固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互联网、电视、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完成课后作业以及相关内容拓展,并以信息化方式上传提交。

  4.达标提升环节:是指建立考核指标的分时段、分性别、分项目数据表,将考核达标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数据收集并记录在档,形成个人达标成绩曲线变化图,从而了解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全周期的体能变化和运动水平,不仅能为学生个人改善体育素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今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和内容提供修改完善的依据。

  5.遴优选拔环节:是指各高职院校海量数据汇集到一起后对单项或多个运动数据进行排名,既有利于展现各高职院校的水平高低,又为第一时间组建专业运动团队选拔优秀苗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秀玲.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xx,(18).

  [2]裘友凤.陈晓龙.信息化条件下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成才之路,20xx,(16).

  [3]南开.高校体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属高校为例[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xx,(2).

  [4]余丽华,段宝斌,阎朝兵.江西省高校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xx,(6).

信息化教学论文14

  【摘要】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xx-2020年)》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对此本人在本文中结合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教学的主要内容,阐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谈谈自己在《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1]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实践

  原始凭证是会计凭证中的一种,又称为单据,是《基础会计》中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活动发生或者相关业务已完成时,需要填写原始凭证,用以证明此项业务确实发生过或者已经完成。原始凭证能够将参与经济活动主体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明确的划分,能够对经济业务的往来进行直观的反映。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扎实的实践能力,当前信息化教学是促进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紧跟国家步伐,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

  一、原始凭证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

  原始凭证是对各种经济业务的真实记录,其内容涵盖了所有的经济业务,不同的经济活动决定了其具体内容的差异性。但是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均需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对各方所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针对这些共性,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学生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

  在原始凭证的教学中,需要首先通过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案例教学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客观的感受,了解其基本内容、功能、具体的填制要求,在学生形成初步的感知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业务案例,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填制,在填制过程中要注意保证真实性、完善相关手续、丰富填制内容、规范书写格式,并力争实现及时的填制。学生对原始凭证的学习需要建立在规范化的会计工作基础上,同时要对原始凭证的检查有扎实的掌握,对其合理性、合法性能够有清晰的认知,在学习填制时符合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2]

  (二)指导学生进行原始凭证的分析

  原始凭证的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其中能够逐步对会计的分录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在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并对常见经济业务的核算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分析原始凭证的过程中,能够从中发掘众多会计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会计知识面,而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判断相应地也会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为学生今后的会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通过对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促进了会计教学的科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先进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得以为教育教学所用。由于会计理论多晦涩难懂,其中抽象的内容居多,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困难,信息化教学能够建立多种理论模型,学生能够对抽象的会计知识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同时信息化教学还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教学氛围热烈,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会计知识得到了扎实的掌握,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深化会计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全方位渗入,人们的休闲、娱乐、工作、学习等方面均体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教育部门对当前国家发展形势及方向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中职基础会计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原始凭证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为学生收集教育资源。信息技术同时开拓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学生能够通过信息化教学对原始凭证的内容进行充分地了解,从中其会计知识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3]

  三、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实践

  中职基础会计通常在会计专业学生一年级开设,是进一步学习会计专业相关知识的基础。经济业务中,会计人员需要进行原始凭证的获取、审核、编制等工作,据调查,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通常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在了解会计基本内容后,需要进一步学习原始凭证的规范性操作,提升其实践能力。

  (一)教学设计

  由于当前会计专业学生原始凭证的实际操作能力存在欠缺,因此需要将原始凭证的填制作为教学重点,利用当前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融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整个教学课程可分为课前准备、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后拓展三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最后帮助学生完善会计知识体系。

  (二)教学实施:以填制支票为例

  1.课前准备教学之前首先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4-5人。上课前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任务为:⑴每位同学上网搜两幅支票捐款的图片;⑵支票的种类有哪些?⑶搜集需填制支票的案例。这样布置任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去查找支票的图片,学生根据任务通过各种方法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支票的种类,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了解不同支票的用途,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讲授新课新课内容主要包括:支票的类型和支票的填制。对于支票的类型采用抽一个小组讲解老师补充的形式完成。对于支票的填制通过案例来完成。首先通过PPT展示案例内容,福建菲达斯有限责任公司20xx年1月10日发生有如下业务:福建菲达斯有限责任公司提取备用金20xx元,公司法人代表:廖浩,开户银行:建设银行中环路支行开户银行账户:30554786。第二,通过播放这个案例填制过程的微课让学生了解支票的填制过程及注意事项。第三,通过PPT展示一张空白的现金支票,师生一同归纳总结填制支票的步骤:A.出票日期、B.收款人、C.金额大小写、D.填写用途、E.盖章。第四,让学生用手中所拿到支票空白样版进行本案例的填制,小组同学间互相帮助查找出本组同学的错误并更正。最后,通过投影展示并点评。3.课堂练习⑴分组完成老师准备的支票填制的任务。完成后拍照将作品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最后师生通过投影展示与点评。⑵通过网络平台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深化学生填制支票的规范化操作能力。⑶利用网络平台的在线测评系统发现学生的不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4.课后拓展在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原始凭证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认知,课后可以继续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与填制进一步的完善,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搜集相关原始凭证。当前互联网络与智能手机逐渐普及,学生可以利用《财务会计》软件加强练习,在确保审核没有问题后,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平台,中职基础会计的传统教学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与企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更加熟练。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xx-2020年)》.

  [2]张敏.浅析中职基础会计信息化教学[J].经济师,20xx(10).

  [3]徐晓云.浅析高职基础会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原始凭证的认知为实例[J].现代职业教育,20xx(2)

信息化教学论文15

  阐述影视动画专业教学现状、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和思考,对以后影视动画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 前言

  影视动画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在我国已有很大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的发展情况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该专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内容比较多,如美术绘画、动画设计、动画制作以及由此衍生的游戏、电影等,因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再课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难以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知识,而且不利于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常态化辅助工具。在影视教育动画专业中,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教学,不但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2 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教学理论缺乏系统性 目前,虽然我国的影视动画专业教学取得很大发展,但教育教学理论还不够系统,教学经验储备也不够丰富,使得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影视动画专业构建时间较短,因而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条件比较落后。以3D动画教学为例,需要有符合要求的硬件设施来保证,如专业化的线拍动检设备、录音设备以及非编系统等。如果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那么,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上,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制约。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虽然我国动画产业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很多影视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好找到对口的工作。在调研中发现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不少学生对这个专业并没有多少兴趣。不少学生学习这个专业,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是为了拿个大学文凭,毕业后便放弃该专业的工作,而在其他行业就业。

  二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特长。影视动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包括一系列环节,各环节有明确分工,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因为没有兴趣,所以不少学生学得不精,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现象,使就业前景面临严峻考验。

  三是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由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比较单薄,再加上学生兴趣和特长的缺失,致使综合专业素质不够全面,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避而远之。

  3 传统影视动画专业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影视动画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知识的讲授,然后通过师生交流,或者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等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含有交流和讨论的成分存在,但基本上还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虽然学生能够通过记笔记的形式,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但也是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很少有机会去进行实践和论证,使学生产生依赖症。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符合学生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影视动画是一门演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而信息技术的演示性特点,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声色并茂、动静结合的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课堂导入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教学目标的预习案例以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画面和文字等于一体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动静结合。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如在讲授“影视鉴赏”时,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方式,向学生讲解影视作品中导演的构思、画面的色彩处理以及镜头的'运用等,就比较枯燥乏味。而运用信息技术,可将有关教学内容的图片和视频直接展示出来,再配上适宜的音乐,就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该影视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互式学习,促进自主实践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式功能,为教学互动提供了支持。教师可以先在教师机上主讲,然后让学生在学生机上观看演示,并记录演示步骤。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对学生进行监控。遇到问题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远程控制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或进行分组讨论,使其他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一些学习难点,学生不可能一次掌握,这就需要反复查看教师的演示资料。对于教师的教学实录,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屏幕录制软件,实现对文件进行保存和支持学生下载。学生需要时,使用多媒体播放器,就可以直接播放教师录制的多媒体文件进行观看。

  5 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知识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构建自己完整的动画教学理论体系。如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并根据实际情况添加一些相关的内容,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饱满度。

  强化实践能力 影视动画专业需要大量专业软件的运用,因此,教师应加强实践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如将动画运动原理、动画合成理论、动画场景与布置以及动画特效技能等串联起来,优化课程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期达到全面提高的教学效果。

  保存学生的成长资料,构建教学资料库 学生的成长数据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因此可以把学生的档案打包保存,作为教学资源和校友与母校沟通的桥梁。

  6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不能替代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完善教学设计,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信息化教学论文11-08

信息化教学论文(15篇)11-09

信息化教学论文精选15篇11-09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05-21

信息化教学总结07-04

信息化教学反思06-21

信息化教学培训总结11-25

信息化教学反思(精选15篇)08-07

信息化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