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7 17:31: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欢快心情。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象。作者按照从天上到地面的顺序,抓住秋天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态和色彩上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秋景图。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同学们秋游时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课文具有以下特色:

  (1)抓住特征,绘形绘色。作者抓住秋天里天空一望无边、白云变幻无穷的形态特点,以及稻子、高粱、棉花的色彩特点,绘形绘色。

  (2)情景兼备,真切细腻。本文篇幅短小,但是情景兼备,真切细腻。写秋景处处关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喜悦;写秋游处处涉景,由远而近,由景及人,丝丝入扣。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意境优美生动。

  (3)句式整齐,富有节律。第二、第三、四自然段多有短句排列,句式整齐,简约灵动,富有节律,是朗读背诵的好文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渐渐” 、“有时……有时……”、 “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细读课文,并通过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朗读,从而体会秋天的美丽,体会孩子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化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情感与态度: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空

  如何在美读课文中让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培养学生流利正确地说话。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江南,对秋天这个季节的景物特征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因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运用了自制的大幅挂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空间距离,时空差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秋天景物有一个深刻认识。

  2、以读代讲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文语言文字生动优美,让学生通过多种读的方式(如: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以受到美的熏陶。

  3、情境教学法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力量,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在本节课一开始就播放歌曲《郊游》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我还让学生动手把秋天的美景画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让学生在画画中深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景。

  三、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练练——说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陶冶情操。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从“巧设情境,激发兴趣”、“读中感悟,悟中生情”等环节入手。

  一开始,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复习学过的有关秋天的成语,从而来引发对秋天的感知,进而过渡到本课的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然后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多媒体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于本段的重点词语“渐渐”的理解,先指名读语段,师再读,故意省去“渐渐”,两种对立的设想产生矛盾冲突,让学生心理感到这种冲突,吸引他们去主动辩析、比较,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理解“渐渐”的重要与意思。再通过读,仿句来加深理解。

  通过设疑: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你们想去吗?让我们踏着轻快的脚步,唱着歌儿,一起去郊游!(多媒体播放《郊游》)进入情景之中。

  接着,我播放“天空一望无边、白云变化无穷”的课件,边看边引导说:“天空真像一位魔术师。你看,他在变什么?”(板书:看)我重点抓住“一望无边和多变的白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通过品读、赛读来感受秋天天空的美。

  秋天的天空美,农田也美,这时,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蓝天下广阔的农田。于是,展示课件:农田里那“金灿灿的稻子、火红火红的高粱、雪白雪白的棉花”,这样,立刻给予学生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带着赞叹、欢乐的心情细细品读,通过读“黄了、红了、白了”,学生体验秋天农田的色彩斑斓,感受丰收的喜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五彩缤纷,我展示秋天果园课件,引导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迁移训练。比如:“果园里,苹果红了,梨儿黄了,葡萄紫了”等,这样,学生就在做小诗人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天空一望无边,农田色彩斑斓,同学们已经被眼前的秋景所陶醉。你开心吗?那就让我们读读第4自然段,感受秋游的开心吧。读完后,我让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并且通过采访学生:“你在喊什么呀?”“你为什么亮开了嗓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评价、感悟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秋游的经历,仿照课文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正确流利的说话训练。

  学到这儿,我配以《秋日的私语》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充分释放内心的欢乐。

  最后让学生回忆你所知道的有关秋天的儿歌,来拓展课外知识。

  四、总结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1、以多媒体为载体,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

  2、优化教学过程,充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的理念,以朗读实践贯穿始终,把想象、朗读、说话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朴实,浅显易懂,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汉字,会写13个汉字。

  2、流利、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四、教法和学法: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喜欢)是啊,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宠物儿,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这不,我们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10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大意)。

  2、交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大猫是怎样,小猫又是怎样的?

  根据所读课文让同学扮演成不同的猫自我介绍一下,教师根据介绍的情况进行点评,表扬鼓励。

  (三)理解结构,概括内容。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探究:

  ①课文的分段。

  ②段意的概括。

  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是啊,古怪也好,淘气也罢,在老舍爷爷眼里都非常可爱。把你喜欢(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大家,做得到吗?注意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从这个字读出什么味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老舍爷爷对猫是多么喜爱啊!其实只要我们对动物充满爱心,人和动物是可以和睦相处。

  (2)比一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脚印。

  (第一句把脚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踩几个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

  (3)读一读,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1)说它老实吧;(1)说它贪玩吧。

  (2)它很老实;(2)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娓娓讲述自己的宝贝)

  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等。但是作者却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惹人喜爱,这更说明了什么?(作者爱猫,觉得猫像玩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或作者热爱生活,观察仔细等等)

  六、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老舍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大家能帮他一起来说服他的妈妈吗?为了使你的说服更有说服力,建议你用上课文中的语言。

说课稿 篇3

  从容说课

  “力”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

  因为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体育项目为基础并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得到学生容易理解的结论,难点就能突破.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放大“力”字.

  [师]请同学们用“力”字组词.

  [生]力量、力气、能力、药力……

  [生]理解力、战斗力……

  [生]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

  [师]“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先来试试力能干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作用效果

  [想想做做]

  请三位同学分别拿着弹簧、钢尺(或钢锯条)、已充气的气球向同学们展示.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生]用力的时候,弹簧被拉长、气球被压扁、钢尺也由直变弯了.

  [师]短变长、圆变扁、直变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的样子都和原来不一样了.

  [生]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师]物体形状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形变.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力,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同学们接着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小铁球原来是静止的,当磁铁慢慢靠近时,到了一定距离,小铁球就会运动起来,向磁铁靠近.

  [生]小铁球向磁铁靠近时,如果让磁铁慢慢离开小铁球,小铁球还会跟着磁铁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大家接着用文具盒和书做成一个斜面,按教材P31图11.4-1所示,让小铁球从斜面滚下,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生]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时,小铁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如果在和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上磁铁,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就会向磁铁的方向弯曲.

  [生]小铁球不仅运动方向改变了,我们这一组的小铁球运动方向改变后还停在了磁铁旁边,静止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磁铁就是吸铁石,它对小铁球有吸引力,所以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力”.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能不能从另一个方面去验证?

  (同学们思考、讨论、试验)

  [生]我们用铅笔或钢笔慢慢靠近静止在桌面上的小铁球时,小铁球就不会产生像原来那样的运动,因此,我们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析是对的,就是因为磁铁对小铁球有力的作用.

  [师]由磁铁使小铁球运动,大家说力能干什么?

  [生]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还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其速度是多少?

  [生]物体静止时的(相对)速度是零.

  [生]也可以说静止是(相对)速度为零的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师]因此,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是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磁铁使小铁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同学们一起说)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总结同学们的实验,结合P31图11.4-2,大家说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

  [生]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ewtn),简称为牛,符号是N.1 N是多大的力呢?

  [投影]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一个质量是40 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

  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大约是560 N,左手的大约是430 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400 N,女子大约是390 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面前的橡皮筋或弹簧,先轻轻地拉,然后慢慢加力,注意不要拉断了.在拉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或橡皮筋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用的力越大,弹簧或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形变越明显.

  [生]这说明了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拿着弹簧如果不是拉,而是压,会怎么样?同学们试试.

  [生]压弹簧时,弹簧缩短了.

  [师]用弹簧实验时,拉——长,压——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刚才用磁铁和小铁球实验时,磁铁从右端靠近小铁球,球就向右运动;磁铁从左端靠近小铁球时,球就向左运动.

  [生]我们教室的门,向里拉是开了,向外推是关了.

  [师]长短、左右、开关,力产生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生]因为力的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不同,说明力的方向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教室的门打开(或关上),手的位置先从门把手开始逐渐向转轴靠近,重复几次.(靠窗户的同学可以开关窗户)向大家说说你的感觉.

  [生]越靠近转轴的地方门越不容易开(关),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把手的地方开(关)门最容易.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同样大的力作用在门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手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不同,说明了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生]这下我还明白了门把手为什么装在现在那个地方了.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吗?

  [生]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一般握在把的末端,这样比较省力.

  [生]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时,头顶在球的不同位置,球走的弧线也不同,破门的效果也就不同.

  [师]经过同学们的实验,大家知道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就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书P32最下面及P33上面一段文字,了解怎样表示力的三要素,并表示出老师水平向右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

  (同学们看书、作图,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两名同学将教师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在黑板上的图说明,像同学们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叫力的示意图.大家能总结出画力的示意图的一般步骤吗?

  [生]要先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起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时,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作力的示意图时,不需要画出物体,一般是画一个方框来代替物体,这样省事.

  [生]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起点表示,也可以用终点来表示.

  [师]还有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投影]

  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

  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

  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的拉力.

  学生练习,三名同学分别板演三题.练习结束后教师点评.

  [师]第①题的力的作用点画在了线段的起点,第②题的力的作用点在线段的终点,第③题有两个力作用在小车上,两个力的作用点就可以画在一点上,并且用数值和单位表示出了力的大小.为三名同学的出色表现,大家鼓掌(击掌)祝贺.

  [师]同学们刚才在鼓掌(击掌)的时候,你的手有感觉吗?

  (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奇怪,接着有人会再拍手感觉一下,最后同学们会肯定地回答:有)

  [师]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

  [生]轻拍的时候,两只手接触时感觉到了有障碍;用力拍的时候,手就感觉到有点疼.

  [生]我认为手感觉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哪只手(或谁的手)疼,谁的手受到了力呢?

  [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同学们再用手用力拍一下桌子,看有什么感觉?

  [生]很疼.

  [师]你们用手拍桌子,是谁对谁有力的作用呢?

  [生]是我们的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是桌子受到了力.

  [师]桌子受到了力应该桌子疼,你们的手为什么会疼呢?(提出问题)

  [生]手是被桌子碰疼了.

  [生]是不是手在拍桌子,对桌子有作用力的同时,桌子对手也有作用力!(猜想与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自己验证一下,然后交流你们的感想.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第一组:我们已经知道磁铁对铁块肯定有力的作用,还需要知道铁块对磁铁有没有力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一块磁铁、和磁铁外形相同的长方体铁块、两辆小车.(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1:将磁铁放在小车上,手拿铁块慢慢靠近,当近到一定距离时,载着磁铁的小车运动起来.如慢慢移开铁块,载着磁铁的小车还会随着铁块一起运动.

  实验2:将磁铁和铁块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让它们慢慢靠近,靠近到一定距离时,两辆车会自动地一起运动起来,最后靠在一起.(进行实验)

  从实验现象看到载着磁铁静止不动的小车,当铁块靠近它时,就会运动起来,说明磁铁也受到了铁块对它的作用力.(分析与论证)

  第二组:穿着旱冰鞋的两名同学面对面站在一起,甲用力推乙时.甲乙两同学同时向后运动.甲用力推乙时,给乙一个作用力,同时甲也产生了向后的运动,说明甲也受到了乙对他的作用力.

  第三组:用手用力提起装满水的水桶,手对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时人会感觉到手被向下拉,说明手对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桶对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评估和交流)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总结各组同学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一个物体受到了力,肯定有另一个物体施加这个力.受到力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受力物体,施加这个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投影]

  练习:分析下面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①人推车.

  ②马拉犁.

  ③磁铁吸引铁钉.

  ④推土机推土.

  ⑤起重机吊起货物.

  [生]人、马、磁铁、推土机、起重机是施力物体;车、犁、铁钉、土、货物是受力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师]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力去讨论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也不能离开物体去讨论力.有时为讨论问题方便,只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有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是一定存在的.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

  [生]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或者说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

  1.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可以用力的示意图直观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很多,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例如:让同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教学用的刻度尺,使尺面沿水平方向提起来.第一次捏在尺的一端,第二次捏在尺的中间,比较其难易程度(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打乒乓球时,可以打出不同旋转、不同弧线和不同角度的球,这主要与击球点(作用点)和对球施力的方向有关,要打出不同速度的球,主要与对球施力的大小有关.

  2.脚;脚.

  3.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桌子对手的作用力.

  4.略.

  5.被马拉动的车辆不仅受到马的拉力,还受重力、支持力,

  甚至还有摩擦力,如果要求画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到的拉力,

  只画一个拉力即可.题目要求用示意图表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

  到的力,则车辆所受的全部力都要表示出来,如右图.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现在我要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寓言同古诗一样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经典。语言简练却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警醒。对于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接触过,让学生在阅读浅易寓言的同时,感受语言的精华,初步对学习寓言产生兴趣。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竽,就混了进去,领取报酬。等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没想到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赶快逃走了。为什么呢?寓言中没有说,留下的是思考,这也正是引发学生思考、交流、感悟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是上给学生的,学生学什么要依纲扣本。对于寓言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积累的过程和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重在理解。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节课将完成二项目标:

  1、理解寓言中相关词语的词义。

  2、使学生理解寓言内容,懂得不会装会、不懂装懂骗人害己,要有真才实学的寓意,并结合滥芋充数的三种比喻义和对课文的理解尝试运用“滥竽充数”说生活中的现象和做相应的练习,学会做人。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培育一指导恰恰是我们教师所做的,这一理解一运用恰恰是学生要做的。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要想让他们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就要把死板的文字激活,让他们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正如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在学生心中烂熟于心。也就是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与运用滥竽充数。由于滥竽充数的现实价值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或没有接触过,在运用上将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直观、提问”的方法落实尽可能多的语言文字。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相结合。

  四、说教学流程:

  为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寓言的丰厚内涵,并对其产生阅读的兴趣,这节课将从以下几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这就需要老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所以我一上课就先以《滥竽充数》的动画资料入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对这则寓言故事进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二)、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寓意。

  对于语言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感知,不是靠教师的讲解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中完成。从课题入手,以句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对于寓言的理解,我们要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学习语文是我们所追求的。我就将寓言贯穿于三个问题中。(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对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给与及时指导。教师是什么,教师就是最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并帮助他们学习的人。对于理解的内容只有内化,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在学习了课文的时候,接着就利用填表的形式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活化故事中人物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五、质疑交流明寓意,结合实际巧运用。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育是无声的。我将随着学生的回答点拨:对,他是因为不会吹竽而逃走的。孩子们,南郭先生是逃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走,值得我们深思呀!学生深深感受到不会装会、不懂装懂,骗人害己,要有真才实学。人哪,不能靠蒙骗过日子,要靠真本事。同学们,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由比喻人的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到比喻物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再后来又比喻人的自谦。让学生说说“滥竽充数”在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和出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充分去理解“滥芋充数”这个成语的三种词义。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课后作业《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的练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说课稿 篇5

  一、介绍优秀说课的内容:

  今天我优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微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二、教材解读:

  (一)文本解读:

  《纸船微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新事,新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微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先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先两人相互体谅,相互宽容,又和好如初。

  新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先,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勇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另外本篇文章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其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

  (二)、文章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开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相互帮助、不和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课文是本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通过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这8个要认识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会写8个字,这8个要会写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理解词语“快乐、幸福、飘荡、漂流、难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薄的友谊之情。

  3、抓住“松鼠下兴得哭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松鼠为什么下兴得哭了?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二)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这8个要认识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会写8个字,这8个要会写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理解词语“快乐、幸福、飘荡、漂流、难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薄的友谊。

  教学难点:抓住“松鼠下兴得哭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松鼠为什么下兴得哭了?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四、例文理念:

  1、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的进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开。

  2、为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阅读是学生特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特性,激扬美性服务。

  五、教学例文:

  (一)、实物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依据学生回答,师板贴实物纸船微风筝。

  2、板书课题:20.纸船微风筝

  3、指导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纸船微风筝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新事呢?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建立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读生字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在游戏中稳固生字,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先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读文识词,通读理解。

  1、学习1—6自然段

  (1)自读1—6自然段,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纸船微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

  (2)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快乐、幸福

  (3)指导朗读“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当小松鼠和小熊在纸船微风筝上写上这两句话的时候,心情会怎样呢?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吗?

  (4)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5)齐读1—6自然段。

  2、学习7—11自然段

  (1)自由读7—11自然段,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2)指名交流,随机板书:飘荡、漂流,分别写在纸船微风筝的实物下方。

  (3)联系实物,比较识字“飘、漂”,你是怎么记这两个字的?

  (4)用“飘荡、漂流”造句。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实物,联系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区分同音字“飘、漂”的形和义,并且力求做到识用结开,用“飘荡、漂流”造句。)

  (5)指导朗读,读出小松鼠和小熊难过得心情。

  师:小松鼠和小熊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心情一定很——

  生:难过、伤心。板书:难过

说课稿 篇6

  数学与社会密切相联,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到“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比例解应用题》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p59—60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概念”的综合应用。本课时内容既是“归一、归总”等乘除法应用题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7——9年级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借助例5和例6分别呈现了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展示图中男、女同学的"思维交流”,点明了“一题可以多解”,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通过正确判断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学会用比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积极情感,训练有序思维,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发现、归纳中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分析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获取基本的思考方法和计算,形成方法模型。

  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和正反比例意义;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解比例,会判断正、反比例关系;会分析解答归一、归总应用题。在生活中,学生已有较多的经历和体验,如,学生从家到学校,如果速度快,则用时少;如果速度慢,则用时多。又如:买同样价钱的中性笔,买的支数少,用的钱少;买的支数多,则用的钱多。……正反比例的生活现象学生虽然有很多的经历体验,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不常用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判断有一定困难;虽然能够在自主合作、思考交流中获取一些分析解答方法,但是“有序思维”的习惯比较欠缺,难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总结出分析解答方法,形成方法模型。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竞比激趣,巩固旧知——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练习深化,构建模型——拓展延伸,激活思维”的四环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经历比例在实际情境中的`数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其形成方法,构建模型。下面结合具体的流程设计谈一谈我对本节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竞比激趣,巩固旧知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找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更好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迁移类推。

  1、创设趣味性挑战情境,诱发积极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温故新知的必备基础,开课,我以“夺红旗”的形式[如下图] 呈现常用的关联量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挑战情境中,判断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情况下成什么比例关系?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经验的回忆。

  2、巩固强化判断方法,贮备探究基础。

  学生判断后,提问:你是怎样分析判断的?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总结一下判断方法?

  引导学生在思考、总结归纳中强化“找三定一写关系”的分析判断方法,为探究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做好相关准备。

  [“找三定一写关系”,“找三”是指读题分析找出三个相关联的量;“定一”是指,分析三个量确定一个不变的量;“写关系”就是根据“找三定一”的分析,写出关系式。]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我采用“目标导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目标导学,独立思考。

  揭示课题后,出示自学目标:

  1:用以前的方法列式计算,说说每步算式求的是什么?

  2:学习例5、例6的解答过程,试着用1、2、3、4、5……的先后顺序说说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

  3:对比观察例5、例6,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4:用以前的方法解答和用比例解答,在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吗?

  目标的呈现为自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围绕目标,他们会思考:用比例解决问题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分几步分析解答?哪一步是最难的?以前的解法和现在的解法有联系吗?通过这些思考分析活动,他们会有一些收获。

  2、小组合作,交流收获。

  通过目标导学,学生在收获的同时,也可能遇到思维障碍,此时再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然后在全班交流展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方法,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究过程,相信学生不难从例5中发现它的解答步骤。

  3、概括总结,初得方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再适时引导明确方法:第一步:读题后,找三定一写关系;第二步:根据关系列比例;第三步:解比例;第四步:检验做答。至此,可以说学生已经基本获取了用比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此方法尝试解答例6。

  三、练习深化,构建模型

  《标准》强调,教学中千万不要把各种应用题的解法当作现成的结论来交,而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自己去探索、研究、寻求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在经历若干次这样的活动之后,使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在探究新知后,我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练习深化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对比、归纳等学习活动,构建模型。

  1、针对练习,巩固方法

  选取类似例题的针对练习,让学生巩固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步骤,巩固分析解答方法。

  ①住宿生在校5天需要25元生活费,在校20天需要多少生活费?

  ②每4人一组,学校挑选了15组同学跳校园集体舞;如果改为6人一组,该分多少组?

  2、对比归纳,构建模型

  在进行一组基本的针对练习之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用比例解决问题题目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析解答方法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明确比例问题的结构特点是“含有同种量的2个基本应用题,其中一个应用题条件完整,根据题中的2个直接条件可以求出新的问题、可以判断出比例关系,而另一个基本应用题则是类型相同,只告诉一个条件,把另一个条件变成问题”。根据其结构特点,再巩固分析解答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学习活动中,构建模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激活思维

  培养思维灵活性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因为这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数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本节课,我注重了练习的坡度性,选取了有思维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

  1、选择练习,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灵活思维。

  多媒体教室,如果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180块。如果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A、180:4=x:3 B、4×180=3x C、4×4180=3×3×x

  此情境问题,需要学生切合实际思考“边长和块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它们成比例关系吗?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用“边长乘以块数”来列比例式,教师可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明白“在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一块砖的面积与块数成反比例这一关系”。通过选择、辨析灵活学生思维。

  2、坡度练习,让学生在多步思考中灵活思维

  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300米,40天完成任务。实际上2天修了800米,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条件和问题的变化,均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在这个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跳一跳摘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总之,本节课我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抓住学习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构建模型,形成方法,提升能力。同时,也有以下思考:

  用比例解答是解决问题的又一种方法,以前学习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实际就是“先乘后除或先除后乘”的两步计算的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否有必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两种方法间的联系与异同?如果需要深入挖掘其联系,该选用什么样的有效策略来达成这个目标呢?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促进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分析:

  《怎样到达目的地》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第一课。这篇教材由“交通连着你我他”“惊人的发展”“怎能忘记他们”“交通带来的问题”这四部分组成,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根据情况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对照教材板块是“交通连着你我他”,我设计的教学理念是: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并在模拟实践中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帮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探究、感悟,不断丰富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在使学生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二、 说教学目标: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常见交通工具及其特点。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并自觉遵守交通管理条例。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常见几种交通工具及其特点,懂得选择享用,遵守条例。课前我组织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外地产的,是怎么来到我们这里的,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三、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三个环节的活动:

  (一)、认识交通工具。

  课伊始,我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既可激发学生了解这些常用交通工具的积极性,又能形象地表达这些交通工具的特点,揭示话题十分自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家人曾经使用、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以及乘坐的感受(这些交通工具带来什么方便),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讨论、交流“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在外地生产的,是怎样来到我们所居住的地区的”等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交通工具的作用,并从学生丰富的答案中,抓住“交通工具可以运人(旅客)和货物”这一实质问题,把对交通工具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品德课只有将教学活动与儿童自身的经验相链接,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才能使他们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生活的经验和智慧。这一环节让学生呈现自己的生活,带着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走向教材,在“正面”和“反面”的情境体验中感受交通和我们的'关系。

  (二)、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教学设计上通过“交通擂台赛”、给王经理建议、为王天明一家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等让学生通过议一议、选一选、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因此我还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什么地方去旅游,打算怎么去,让他们在模拟的选择中懂得根据目的地如何选择最方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这一环节中,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火车、汽车等角色表演交通工具擂台赛,然后在预设的场景中开展探究活动,获得各种真实体验。并通过和伙伴的交流,老师的引领,不断获得丰富的认识——轻松地了解了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

  (三)、遵守交通条例。

  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之后,还要让学生学会安全使用,因此,我让学生谈谈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易燃易爆物品。这一环节中,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发现和小伙伴交流、碰撞,真的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来研究,收获非常大。最后,我还送一首儿歌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合理、安全使用交通工具。

  品德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交通又是学生耳熟目详的,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谈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 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 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 教学过程

  1。复习

  (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

  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

  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得出结论:

  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展示动画。

  设圆的半径为r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π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πr,宽为r,

  圆的面积。

  4。实际应用

  (1)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小狗活动范围的最大面积问题?

  (2)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24分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注意书写格式:1)写出公式2)代入数字3)计算结果4)写出单位。

  (3)巩固思考

  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求桌面的面积。你能够帮助小明回答吗?

  (4)巩固练习

  例2.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栏杆的长是25。12米,这个花坛的种植面积是多少?(π≈3。14)

  练习:

  1。判断题

  (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2。把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40cm

  3.一块直径为40厘米的圆形铝板上,

  有4个半径为5厘米的小孔,这块铝板

  的面积是多少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6。布置作业

  P105练习3。3(1)—2,3。

  P106习题3。3—1,2。

  六 评价分析: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公式的形式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举手情况,题目的解答情况,学生讨论小结的结果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好教后感笔录,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圆的面积第二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巩固练习。

【说课稿】相关文章: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背影》说课稿03-25

掌声说课稿03-25

《故乡》说课稿03-24

《雷雨》说课稿03-24

《歌声》说课稿03-23

《台阶》说课稿03-23

【精选】地理说课稿04-06

穷人说课稿05-29

《师说》说课稿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