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30 15:30: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在小学课堂中开展安全教育,如同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今天,非常有幸与大家一起探讨“小学安全教育”的教学,谈谈我对一年级《交通安全》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县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为这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简单的交通标志,了解小学生应该遵守的道路交通规则。2 .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贯穿整堂课,以观察、启发等方法为辅,精心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力量源泉。为此,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孩子们,双休日到了,我们一起去美丽的炮台山郊游吧!”在孩子们欢呼雀跃之时,我紧接着问:“那我们去郊游要注意些什么呢?”根据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回答,我顺势揭示出今天的课题:交通安全。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态发展的课堂。我采用的这种情境导入法,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入生活情境,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深化认知。

  在这一环节,我以媒体课件为载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让孩子们说一说、辨一辨、学一学、谈一谈四个步骤,步步深入地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郊游”途中了解一些交通安全常识。

  第一步:途中遇阻识图标。

  当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沉浸在我创设的“郊游”途中时,“红绿灯”和“斑马线”图标的出现,让孩子们“郊游”的行程戛然而止。此时,让孩子们说说:我们的“郊游”队伍为什么停下了?过马路应该走哪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和图片的观看,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对两种图标的感性认识。由于孩子们对这两种交通标志较为熟悉,所以对这两种交通标志的作用,我便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主获得,并让他们说一说:你还认识哪些交通标志?你认识的交通图标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来画一画。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对“注意危险”“ 环形交叉”“ 慢行”等这些常见的道路交通标志也有了初步认识。

  第二步:途中见闻话交规。

  在孩子们初步感知一些常见的交通图标的基础上,我会在孩子们的“郊游”途中出示一些这样的画面,(播放课件:图片)利用观察法让学生仔细看一看。看的过程中辨一辨:哪些图片上的人做得对?哪些图片上的人做错了?让学生通过正确观点,通过辨析判断,从中提高综合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来说一说:我们小学生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引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事情说起,比如:上学、放学的路上应该怎样做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一直以一个引

  导者的身份出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用语言去表达。孩子们对“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停一停,上学放学靠右行,不在路上跑和玩”等小学生必须了解的交通规则有了初步的认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三步:途逢交警学指挥。

  在孩子们了解自己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时,我运用体验法,让孩子们跟着交警叔叔学指挥,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刚才的回答真是太棒了,连交警叔叔也表扬你们说得好。为了奖励你们,交警叔叔决定教你们做几个指挥交通的动作,想学吗?”又是一个动感的教学环节,孩子们的兴致再一次得到点燃,在兴趣盎然中,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当小交警的亲身体验中,他们不但体会到交警工作的辛苦与重要性,而且树立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到达目的谈收获。

  当课堂的情境引领孩子们平安到达目的地炮台山时,我引导孩子们一边欣赏景色,一边谈谈自己一路的收获,在孩子们的畅所欲言中,“郊游”途中认识的交通标志,小学生应该遵守的一些道路交通规则都铭记孩子们的心间。最后,在一首《交通规则要记牢》的拍手儿歌中结束这次愉快的“郊游”。通过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参与、交流、实践和体验,促进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升华情感

  新课标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孩子们的“郊游”结束后,为了让他们进一步懂得交通安全的重要意义,我播放“篮球女孩”钱红艳的安全教育片,采用提问法,让孩子们说说:看到这个坐在篮球里的小女孩,你们有什么感受?是谁夺去了她的双腿?是谁夺去了她天真烂漫的笑容?是谁夺去了她一生的幸福和欢乐?你想对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说些什么?在孩子们沉浸在钱红艳的悲伤情感氛围时,我紧接着播放一些交通事故的图片,让孩子们想想:“引起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事故能避免吗?”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导致的后果给个人、家庭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意义时。我通过图片展示法,让孩子们了解有许多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宣传“交通安全”。启发孩子们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身边的人宣传“交通安全”。 这样,把课堂中获取的知识系统化,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主人公意识,达到“我口说我心”“我心促我行”“小手牵大手”共同营造平安和谐社会的教育目的。从这一系列的课外延伸活动中,孩子们也就能真正明白:只有交通安全记心间,才能够快乐生活每一天。

说课稿 篇2

  《我的叔叔于勒》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我们成年人看待世界、看待人,是与少年人有所不同的。

  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看待于勒的呢?首先这个题目就会给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感觉。在这个题目中,我们感到的是亲切、亲近,一点也没有疏远的感觉。在这里,于勒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与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而被称谓的,而不是作为一个值得尊重还是不值得尊重的人而被称谓的。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是一个人,一个以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呈现在我面前的人。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强调了这种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的确实性。我们成年人经常提出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但是,这只是我们成年人世界里的语言,而不是小说中我的语言,不是童稚心灵世界里的语言。在童稚的心灵里,不存在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也不存在同情这样一个人对自己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的问题,而只有发生还是没有发生同情心的问题。面对落到了这样一种悲惨境地的人,并且这个人就是他的叔叔,我是感到由衷的同情的,在他代父亲付给于勒牡蛎钱时,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在这时,他想到的根本不是自己,不是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而是感到应当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心里就感到不安宁、不舒服。前因和后果这种离开当下情景的回忆和推论,值得还是不值得这种以利益为基础的理性考虑,在这种自然发生、自然流露的同情心中,是没有任何的地位和作用的。

  于勒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只发生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对于勒的任何同情和理解,对于勒的任何微不足道的帮助,都可能是不值得的。首先,于勒现在的悲剧命运,完全是由他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不是我的父母剥夺了他的遗产,而是他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用句我们成人世界里常常说的话,那就是他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任何人对他的这种悲剧性的后果也没有、更不必担负道义上的责任;其二,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勒这样的人的同情,对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它要求自己的付出,而无法从对方身上获得应有的回报。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不能不说,我的母亲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三,不论是从我的父母的眼中,还是从我的眼中,都没有看出现在的于勒有任何悔过自新的表现。在我们的观念里,假若通过我们的同情和理解,通过我们的感化和教育,一个不好的人变得好了,一个堕落的人不堕落了,对这个人的同情也是值得的,但这种情况也没有发生在于勒身上。所以,从利益的关系出发,于勒是不值得同情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感受和评价小说中我的父亲和母亲呢?我们生活在一个重视个人道德的国家,我们常常把道德问题仅仅视为个人修养的问题,因而我们习惯于追究个人的道德责任,嘲笑那些公开表现出了狭隘自私倾向的个人。但莫泊桑不是一个中国作家,他是一个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从现实社会生活本身思考人的道德发展状况的知识分子。在这篇小说里,他是以我的眼光环视周围的人物的,他同情、理解于勒,也不可能不同情和理解自己的父母。他不可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嘲笑自己的父母。与此相反,小说中的大量描写都集中在对我的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上。我的父母不是不想成为一个体面的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高雅趣味的人,甚至他们也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前途是十分关心的,只不过这种关心也不能不首先落实到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关心上。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贫穷使他们不能不斤斤计较每一个小钱,不能不把自己生活的目标放在经济状况的好转上。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不能不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的世界里,生活在经济世界的金钱关系中,我们也不能不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作用。所以,我们对他们的经济处境和在这种经济处境中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没有理由采取嘲笑的态度,没有理由把他们身上的弱点仅仅视为他们自己道德上的弱点。

  我们与我的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能没有像于勒这样一个败家子的弟弟。而没有这样一个人,是无法挖掘出经济世界里的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的,是无法显示出我们成年人心灵的本真状态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小说艺术的作用。于勒这个人物的设置,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揭示出我们成年人内心世界的秘密的关键所在,也是莫泊桑的艺术匠心之所在。借助于勒,揭开了覆盖在我们心灵表面的东西,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在这个物质的、金钱的世界里内在心灵发生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物质和金钱对我们心灵的扭曲和腐蚀。与此同时,我这个少年人的视角的选取也是具有关键的'意义的。我还不是一个成年人,还没有我们成年人所不能没有的强烈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他对人的感情还是朴素的、自然的,是从人与人的自然联系中产生的,既不像我的父母那样仅仅从金钱关系中看待于勒,看待于勒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也不像我们成年人中一些假道学者一样用严酷的道德眼光看待我的父母,看待他们在这个物质的、经济的世界上所极难避免的人性的弱点。这样,就把小说的主题完全集中在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上,强化了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在这里,也显示着小说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毁灭了像于勒这样一些没有金钱意识的人的生活,把他们推入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们不但失去了生活的经济的基础,也失去了亲人的爱和社会的关心;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扭曲了像我的父母这样一些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人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使他们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这一切,都通过一个少年我的眼光和心灵折射出来。这个我既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也同情父母的悲剧处境,但对金钱关系对成人社会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破坏却有着较之我们成年人更加敏锐的感受。

  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并且在这种反思中把我们的灵魂从现实的物质的、金钱的关系中升华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小说可以让一代代的少年都不要忘记、更不能轻视自己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说课稿 篇3

  第二节质量

  从容说课

  “质量”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质量”的含义.

  本节将质量的概念以“物质的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来作为标准使学生理解,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在“质量”的概念上不作过多的讲述.在第一节的基础上,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多少”是比较容易的,必须使学生明白:这不是质量的定义.

  本节课还介绍了一下天平的使用,应该给学生详细地介绍天平的使用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天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了解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天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使用天平,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难点

  1.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

  2.质量的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比较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的概念.

  实验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平、砝码、钢尺、钢钉、铁块、铁锤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钢尺、钢钉、铁片、铁锤、玻璃杯、琉璃球,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

  [师]老师列举的这些东西,我们给它一个统一的名称该叫什么呢?

  [生]这些东西都是物体.

  [师]铁钉、铁锤是用什么做成的,教室里同学们用的桌椅又是用什么做成的?

  [生]铁钉、铁锤是用铁做成的,桌子、椅子是用木材做成的,钢尺是用钢做成的.

  [师]如果我们也给钢、铁、木材一个统一的名称是什么呢?

  [生]钢、铁、木材都是制造物体的材料叫物质.

  [生]我明白了,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师]非常正确.物体是指具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体积的实物,而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师]同学们用的课桌、椅子及教室的门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老师这儿的钢尺、钢钉是用钢做成的,铁块、铁钉及铁锤也是由同一种材料——铁做成的.那么桌、椅和门,尺和钉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们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

  [生]它们的用途也不相同.

  [师]还有什么也不同呢?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生]门、桌、椅中用的木材不一样多.

  [生]钢钉和钢尺中用的钢的多少也不一样.

  [生]应该说是物体中含(用)的物质的多少是不同的.

  [师]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ass).质量用“”表示.同学们说我们刚才列举的那些物体中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物体的质量不同.

  [师]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大家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哪里听说过质量这个词呢?

  [生甲]××电视质量优.

  [生乙]保证质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质量和那些质量相同吗?

  [生]不同,今天所学的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提到的质量表示品质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师]好,刚才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总结了它所代表的含义.接下来,我们看看质量这个物理量有什么特性.

  我们还以这把尺子为例.

  [师]首先,我们把它弄弯,质量发生变化了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尺子弄弯以后,里面所包含的钢这种物质是不会变的,而且钢的含量也没变.

  [师]很好,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什么呢?

  [生]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师]然后我们给这把尺子加高温度,让它熔化掉,质量变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尺子熔化了,就是说这把尺子由固态变为液态,但里面所含钢的量不会有所变化,因此质量不变.

  [师]那么我们又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态的改变而改变.

  [师]把尺子交给同学,让大家往后传递这把尺子,在传递过程中,尺子发生什么变化?

  [生]空间位置发生变化.

  [师]尺子的质量变了吗?

  [生]没有,因为虽然尺子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尺子本身所含的钢的量没有变,因而尺子的质量没有变.

  [师]我们又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质量的属性,大家总结一下.

  [生]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形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好.我们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质量有大有小,既然有大小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要有单位,那么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甲]千克.

  [生乙]不对,是克.

  [生丙]不对,是两、斤.

  [师]大家说得都对,质量的单位很多,而且各国都有自己的一套单位,这样交流起来很不方便,1900年,国际计量大会统一出了一套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要单位是千克,用字母“g”表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单位:如克(g)、毫克(g)、微克(μg)、吨(t).

  刚才同学们说的斤和两是我国的质量单位,大家知道我国的质量单位和国际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吗?

  [生]1斤= 0.5 g 1斤=10两

  [师]很好,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换算是以千分制递进的.大家可以根据这一点,再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想想质量的.单位换算应是什么关系呢?

  [生]1吨=1000千克 1t=1000 g=103g 1千克=1000克

  1g=1000g=103g 1克=1000毫克 1 g=1000 g=103g

  1毫克=1000微克 1 g=1000 μg=103μg

  [师]现在请同学们关注我们教材中P9的“小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谁知道这些物体的质量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生]在小数据栏的最上一行标有“g”,因此,数据栏中的数据都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师]请同学们从数据栏中查出氢原子和一元硬币的质量,并将其单位换算成以克(g)、毫克(g)、微克(μg)为单位;查出新生儿及成人的质量.将其换算成以“斤”为单位;查出大象和轮船的质量,换算成以吨(t)为单位.

  (请三名同学分别板演,全体同学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讲评)

  氢原子:=1×10-27g=1×10-27×103g

  =1×10-24g=1×10-21g=1×10-18μg

  一元硬币:=1×10-2g=1×10-2×103g=10g

  新生儿:=3g=3×2斤=6斤

  成人:=60g=60×2斤=120斤

  大家:=6.0×103g=6 t

  轮船:=107g=107×10-3t=104t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

  [生]我体重差不多五十五公斤,就是55 g.

  [师]同学们的体重是用什么测出来的呢?

  [生]有专门测体重的体重计,也可以用磅秤来测.

  [师]同学们还了解有哪些测质量的工具吗?

  [生]有台秤、戥子电子秤,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用途.比如,菜市场用台秤,药店用戥子,商店、超市用电子秤.

  [师]实验中用什么呢?知道吗?

  [生]天平(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2.天平

  [师](出示天平)同学们先来认识天平.

  (也可以用投影仪将天平的结构图放大,便于学生观察)

  [投影]托盘天平

  天平的最下部分是底座;从底座向上看有一根横梁,在横梁的中间有一刀口把横梁支撑起来,使它可以自由摆动;在横梁的中间还有一个向上的指针;靠近指针尖端有一个分度盘;在横梁的右端有一个调节螺母;此外还有两个天平盘,用刀口和支架支撑在横梁的两端:每架天平还有自己的一套砝码.

  [师]同学们在使用天平测质量,操作之前必须熟记下面的要求.

  [投影]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测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因为手上有汗泥,将砝码弄湿、弄脏后会使砝码生锈、损坏,其质量会发生变化.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容易腐蚀天平托盘,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想想做做]天平的使用方法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提示,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测量几个物体的质量,学会天平的使用.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最后同学们交流、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

  [生]天平在使用前必须先调平.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位,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正中间或指针左右摆动的角度相等时,天平就平衡了.

  [生]在使用平衡螺母调平时,如指针向左偏,则应将平衡螺母往右拧;反之,若指针向右偏,则应向左拧.

  [师]调平衡后,怎样用天平测质量呢?请同学们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调平衡后,天平不能再动了.测物体质量时,一般要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估计物体的质量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添加砝码,如果最小的砝码不能使天平平衡,就要使用游码.

  [生]仔细观察指针的摆动情况,若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或指针指在分度盘的正中间,则天平再次平衡,砝码盘中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数,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我们用下面的顺口溜表示出来,看合不合适.

  [投影]天平的调节和使用(36字)

  底座水平、游码拨零、横梁调平、左物右码、加码从大、切勿手拿、大否小定、游码补平、求和为秤.

  [生]为什么使用天平时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换过来不能测吗?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起讨论.

  [生]我认为左码右物也能测出物体的质量,只不过砝码放右盘时,增减砝码符合一般人的操作习惯,操作方便而已.

  [生]我也认为左码右物能测质量,但是计算结果时,应从砝码质量中减去游码的质量,才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师]关于天平的使用,谁还有问题要补充?

  [生]测量结束后,砝码应用镊子放回砝码盒中,游码也要拨回到零位.

  [生]还有在取放砝码的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天平的刀口.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如果都清楚了,同学们可以继续用天平完成教材P11中的测量内容.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按教材提示的方法分别用天平测出物体前后的质量,并进行比较.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活动,最后交流结果)

  [生]将塑料瓶剪成碎片后的质量与瓶原来的质量相同.

  [生]白糖和水的总质量和将白糖溶于水后的质量也相等.

  [生]通过这两个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充分说明了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三、小结

  这一节的重点主要是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质量测量时必须分步进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例如测液体质量时不可避免地要测出“空杯的质量”.但先测还是后测有很不同的意义)天平的使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用之前的调节,手调螺母,眼看指针,脑要判断;二是测量,也就是使横梁恢复平衡,应加减砝码,移动游码.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答案略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四,属于健康知识领域。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际交往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更加的关注人际交往,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运动损伤的一些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运动损伤的掌握,学生能够增强与他人交往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展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进一步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热爱自然、热爱健康。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教材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解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难点: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二、说学情

  初中的学生对体育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开始具有独特见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已经对社会交往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在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有所不足。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首先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运动损伤进行分析、将运动损伤原则进行概括。针对本节课的难点,也即是运动损伤处理的方法,我将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观察及交流感受等活动,更能加深了解。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针对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式上我采用讲授法、引导法等相结合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四、学习方法

  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学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课程的内容而定。通过对课程内容及学情的分析,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学法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在课堂的开始,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今天的.课题。同学们大家知道运动中,如果活动不当容易引起损伤,那大家知道如何处理损伤吗?通过提问建立关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二)讲授新知、增强理解

  1、分析教材

  展示运动损伤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原则,通过对人际交往结构的探讨与分析达到对意志的认识与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扭伤的处理原则,得出团队交往、交往有度、自尊自爱、保持独立的异性交往原则。

  3骨折

  通过讨论与讲解,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学习,通过交流感受的方法加深对骨折的了解。最后,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忆的方式,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运动损伤的处理

  擦伤

  扭伤

  骨折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教科版教材第四册第11课《快活的小河》。

  2.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四册教材第七单元“与人合作”为主题中的课文。《快活的小河》这篇课文通过写一条快活的小河在泉水、瀑布的带动下,由软弱、怯懦变得坚强、勇敢的过程,说明了朋友间的相互鼓励可以使人增长力量,合作可以使人成长的道理。 课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3.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难,从小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4.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多媒体出示小河在丛林、山间快活流淌的画面 。用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河的`快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这是一条弯弯的小河,它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欢快地唱着歌,穿过丛林,越过山岗,快乐的流淌着,为了奔向大海,它要做一次长途旅行,在旅行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快活的小河》,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读,指名分自然段读的形式让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检查学生是否读的正确、通顺。其次,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提出问题:通过读课文,你们认为小河一直都这么快活吗?引导:小河开始快乐吗?后来呢?最后呢?抓住“快活”两个字进行教学,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板书:快活——不快活——快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读读描写小河快活的语句。 一条小河,唱着歌,流呀流呀,多快活呀!通过朗读来体会小河的快活。

  2.这么快活的小河,怎么又变得不快活了呢?它遇到了什么困难?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读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提出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一段,这条小河被轻轻地撞了一下,就疼得哭了起来,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然后小结:现在的小河是软弱的,娇气的,还不够坚强。其实在前进的道路上,哪能是一帆风顺的呢?这一路上一定会磕磕碰碰的,还不知会遇到多少困难呢?那么是谁帮助了它呢?

  4.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大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在读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了讨论方式,让学生自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等形式,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落实。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5.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在引导学生读3-5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和朗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能力。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在大山的鼓励下,小河不哭了,还和不怕吃苦的泉水交上了朋友,它们会说什么呢?请同学认真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想一想,这时的小河又变得怎么样了?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小组练习,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6.课文第6-8自然段着重写了“小河又从瀑布身上学到了勇敢”这个问题。 于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小河从泉水身上学会了坚强,乐观,不怕吃苦的精神,还有比泉水更勇敢的呢?他是谁?(瀑布)那么小河从瀑布身上又学到了什么呢?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播放录像,指导朗读,读出泉水的勇敢、坚强。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瀑布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势如万马奔腾的录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瀑布的勇敢、壮观。使学生不仅能读出声,而且读出情。让学生学会读文想画面的读书方法。

  7.小河在前进的路 ,又交到了一个更勇敢的朋友,(出示第7、8自然段),这两段的教学,我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然后进行了情景训练: 这时的小河变得更——(坚强,勇敢)。小河从快乐到不快活,又到快活,他的进步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在朋友的帮助下,它变得坚强,勇敢了。如果你就是这条小河,你想对大山、泉水、瀑布说点什么呢?课文学到这里,学生对小河由软弱、怯懦变得坚强、勇敢这一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以这一问题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8.小河、泉水、瀑布这三个好朋友,手拉着手一起奔向大海。带着快乐的心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以达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这三个好朋友一起流向了大海,你们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再想一想他们在流向大海的途中还会经过哪吗?他们会做些什么?

  出示练习:他们流过田野——,给田野———。他们流过——,给———。

  2.感悟主题,激励导行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主题,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小河学会了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其实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老师希望你们能像小河一样敢于面对困难,和朋友们一起互相鼓励,战胜困难。最后出示课件:小苗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人不经困难难以成材,让学生齐读,结束这节课。

  四、说板书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孩子们对小河情感变化主线的理解, 我设计了递进式的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小河情感的变化。

  附板书设计:

  14 快活的小河

  快活—————不快活—————快活

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目标英语《G fr it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在本册教材中处于教学的中期位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并结合生活中切实常用的话题展开基本语言内容的教学。本单元遵循此教材总体特点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并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进而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学生比较容易且乐于接受。Sectin A 部分主要是针对基本的语言内容的教学与训练。

  二、教学目标

  依根据并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语言认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并能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所学句式提出要求及如何与别人道歉。

  2. 语言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尤其是与他人用英语日常交流会话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并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4. 文化意识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貌行为,了解英语国家中向他人提出要求及道歉的方式;在对话教学中也注重养成学生乐于帮助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道德教育。

  三、 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点设置为首先使学生掌握ind, nt at all, turn dwn等重点词汇的用法,及本课的重点句型Wuld u ind ding 结构,并能给出正确的答语;怎样向别人有礼貌的道歉。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向别人提出要求的两个句式Wuld u ind ding 结构及Culd u please d 句型的相同点及区别,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重难点处理:对于重难点的`处理我采用对比式训练,让学生能明显掌握两个句式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

  依据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主要利用录音机,图片,多媒体(如果条件允许)进行教学。

  五、教学方法

  1. 教法构想: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决定采用任务型教学。又由于本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在任务型教学中又主要采用的是对话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作对话的过程中掌握所学句式。教学过程中,我将作为一名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地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教学步骤如下:自然导入:Wuld u ind ding 句型——完成前期任务:通过教师点拔,学生进行对话训练——中期任务:在听力训练中完成本句型的进一步掌握——后期任务:应用于实际:可让学生在完成教材中实际应用问题任务后自编对话进行练习。

  2. 学法指导:说到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所以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方便快捷地提供某些情境进而帮助学生用所学句式自己来探索、发现和解决某些情境的处理。这样学生在与人机互动、人人交流的活动中建立起自信,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相关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程序

  由简到难,由认知到活用,最后达到实际应用。

  1. 组织教学:与学生进行日常英语会话,并作每日晨讲

  2. 导入:教师可先对学生询问天气状况,进行向学生提出要求:“请问你们介意把门打开或关上吗?”此后重复数遍引入句式Wuld u ind ding并帮助学生给出答语。

  3. 前期任务:在较简单的听力及图片配合下,让学生完成图片搭配及排序任务,并能两人一组完成对话任务。本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所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很快完成此项任务。

  4. 中期任务:此项任务增加难度,可让学生先熟悉问题的前题下进行听力训练,进而选择正确的答语,同样也要进行两人小组对话练习。此部分可重点进行训练。根据学生对话反馈情况,可安排进一步练习,即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部分图片,给学生设疑,“什么情况下我们要向别人提出某些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分层次有选择的让学生进行练习,即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增加学生训练难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5. 后期任务:可分成几个小组集中讨论并补全Larr’s ther所留便条中的内容,让学生选出最佳答案。同时让学生练习并讨论Wuld u ind ding 句式与Culd u please d 句型的区别与用法。

  6. 互动练习:在黑板画出含有工作与学生项目的表格,让学生填上具体工作与所做工作学生的名字,进而展开互动对话练习。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学生兴趣浓,能很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总结:由学生作总结,最后由教师来补充

  8. 作业::自编对话

  七、板书

  采用简约式;列出重点词汇及句型,让学生能一目了然本课所学重点内容

  八、作业

  较灵活的开放性作业

  说总体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的教学,使学生对功能性交际语言精确掌握,并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说、多练、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及建立培养自信心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7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牐犝馄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牐1、方法性目标:

  牐犃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牐2、情感性目标:

  牐犕ü课文的学习,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牐3、能力性目标:

  牐犚猿醵痢⒕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牐1、信息收集法

  牐牎队镂目纬瘫曜肌访魅分赋觯貉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牐2、情趣盎然法

  牐犜谘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牐3、体验教学法

  牐犎醚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牐4、读书指导法

  牐“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牐“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牐2、读书入境法

  牐犂识潦鞘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蒲公英》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牐犘驴纬逃绕涑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说说学懂了什么?

  牐4、多元评价法

  牐犜诳翁醚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牐牳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牐1、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就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在读给大家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3、精读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各学习小组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探究、梳理疑难,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4、汇报交流

  牐犜诮涣鞯墓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牐5、赏读体味

  牐犜诖嘶方诮萄е校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回味。我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

  6、想象说话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种子?”“你自己想对这两颗小种子说点什么呢?”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此,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五、自我反思,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本着鼓励多元解读,展现独特思维的观念,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我也在个性化阅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没有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正确答案灌输学生,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让学生在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说课稿】相关文章: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精选】地理说课稿04-06

《秋思》说课稿05-13

穷人说课稿05-29

北京说课稿05-11

西湖说课稿05-11

《错过》说课稿05-11

台阶说课稿05-12

《迟到》说课稿05-10

琥珀说课稿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