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说课稿

时间:2022-12-24 10:36: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白杨》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说课稿(15篇)

《白杨》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白杨》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流程等四方面来简要说说我这节课的预想。

  一、说教学目的

  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晰、伞”等六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关键词句,初步领悟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向结合来体现白杨特点的写法,激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还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本文主要讲了在一列开往新疆的火车上,一家三口看到火车窗外闪过的白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通过父亲的介绍,让儿女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同时借白杨赞颂了西部建设者,也表白了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而我主要发掘教材中如何通过对白杨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体现白杨的特点。本文文笔清新,语言准确,人物描写生动,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白杨和西部建设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来编排教材的,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字词自学能力,所以本课字词以学生自学为主,师只是作以简单抽查,针对疆字比较难写作以重点指导。本年段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具有一定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但对一些有难度的重点句段还要教师做适时适度的点拨引导。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品关键词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学生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对对文章表达手法的领悟还一定难度,所以我讲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来体现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二、说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课堂中主要运用谈话法、实践探究法、引导发现法和迁移运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合作讨论,采取读、思、写同步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同时也初步领悟到作者是如何来表达的。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所以开课,教师便从家乡的环境和森林树木入题,用亲切的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顺利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通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一是为本文的后续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学生以后学文的方法步骤。

  第三环节是品读文段,领悟写法。

  课堂中,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看到的白杨的句子。通过品读句子、个性朗读,体会出直接描写中所体现的白杨顽强的特点。再通过对新疆戈壁滩恶劣环境的了解,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生命力顽强,同时明确环境描写对突出事物特点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对爸爸所说的话的细细品读,悟出白杨内在的多种可贵品质。文中无论是对白杨生长的环境的描写,还是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特点,都是为凸显白杨特点而服务的。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最后总结写法:当我们要描写某个物时,除了用直观的方式来直接描写外,还可以恰当的运用间接描写。在本文中,间接描写是通过环境、人物介绍等方式来呈现,只有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有机的结合,才能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那我们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并加以巩固,实现学生学是为了用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教学设计。本课我的板书为两大块,左侧上半部分是白杨的三大特点,下半部分是直接描写,右侧上半部分是环境和介绍,也是间接描写在本文中的呈现方式,右下侧是间接描写。这样的设计既凸显本课教学是从品味关键词句入手,又概括了白杨的主要特点,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一得是学习文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手法。

  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生成也有许多未知的部分,所以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我的课堂预设做细微的调整,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白杨》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但是他们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能举一反三,但延伸、扩展、深化方面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树木的图片,认识白杨树,导入课题

  (二)初识白杨,拟定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让学生直接找出课文中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初步感知大戈壁白杨的特点。

  2、朗读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质疑并拟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此,老师先设疑:文中是谁在介绍白杨啊?让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自己课前对课文的梳理,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

  1、自由朗读课文,批划重点词语、句子;

  2、交流、感知戈壁滩的环境的艰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至此,白杨的生长环境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老师用激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是什么让它富有生机和希望?”迅速唤起了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是什么样子的呢?”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教师的有机引导,学生很快找出“高大挺秀”一词,并加以体会和理解,为什么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呢?让学生体会“秀”的含义,经过教师的点拨明白之所以说它“秀”是因为在毫无生命的荒漠里,白杨的一抹绿色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不美吗?并由此进入到下个部分的学习中。

  (四)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1、在了解了白杨的“高大挺秀”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兄妹俩的谈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再说说兄妹俩对白杨的认识。

  2、研读相关段落,紧抓关联词语,通过填空和师生问答的方式体会白杨高大、适应能力强以及坚强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队白杨的敬意。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在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利用音调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复活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绽放个性。

  (五)深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1、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爸爸仅仅在赞美白杨吗?爸爸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

  3、谈话小结。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爸爸话中的深意,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教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激情过渡: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就是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而他们的孩子,正是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既让情感得以升华,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今日西部地区的图片,随音乐感受边疆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将白杨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再板书“表白心”,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以突破重难点。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白杨》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上课,首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觉得歌曲中的小白杨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动听的歌声,和文中的父子三人一起踏上开往新疆的专列,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欣赏歌曲,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二)品词析句,理解白杨的品质特点。

  1、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来,用心品读。在这里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2——11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我打算这样来处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来展现自己的感悟,指导学生抓住“多高”“大伞”“多直”“这么直”“这么大”等词语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语。

  第12自然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我这样来组织教学:

  (1)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语,学生自读自悟。

  (2)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3)说说从爸爸的话语中,你听明白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板书: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

  (4)让学生说一说祖国建设还有哪里需要白杨,然后教师激情引读: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就在那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就在那儿——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就在那儿——

  城市需要它美化时,它就在那儿——

  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完全浸润在了课文的语言之中,虚心涵咏,以读见悟,熟读成诵,白杨树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5)在读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白杨树说几句话,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定能有感而发,真诚地赞美白杨。

  (三)激发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16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在交流1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想想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猜测、师生对读了解爸爸的心愿,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板书:无私奉献。)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知道”推及到“不知道”,由表层体会到深层,加之师生对读激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步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含,使文、道得以统一。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让学生钻研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微笑?

  3、那棵大白杨象征的是谁?小白杨又是谁?

  学生在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爸爸的内心,同时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说:“同学们,新疆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学生交流后,出示诗歌《帐篷》,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在整个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平台。

  (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学们,新疆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出示今日的新疆面貌。告诉学生如今仍有一批批祖国的好儿女,源源不断地奔赴新建,相信东西部的差距也一定会越来越小,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问学生: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五)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任意选择

  1、读完课文,你肯定有很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2、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3、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

  五、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突显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共有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白杨》说课稿4

  教材简析:

  《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再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课标指出,再对学生思想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地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先通过读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合作中学生得知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是高大挺秀,内在品质是不择环境,不惧灾害,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3、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 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指导朗读。

  6、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引导探究,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引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学生读句质疑: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他在表白自己什么心迹?/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很相似,说说你的见解。(引导学生联系《落花生》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4、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答。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6、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白杨》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白杨》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写小练笔。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了解白杨是一种极普通的树。

  (二)检查预习

  有小主持人检查词语及本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白杨有什么特点?抓住爸爸说的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出白杨有三大特点:直、适应性强、不怕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小白杨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出示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总结概括。

  然后重点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段落: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学生很容易看出孩子对爸爸了解甚少。接着让学生汇报搜集的西部战略资料,进一步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及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有着怎样的品质。总结出:他们同样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体现出他们无私奉献精神。

  孩子能不能行,从哪里看出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一句话就很容易看出来。

  最后,学生通过看板书,深入了解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老师总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紧接着出示小练笔,学生先交流然后练笔,最后一生说说自己的小练笔内容,学生评价,老师小结。

  总结提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白杨》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白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二)、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一、板书课题

  1、用三种不同的字体板书课题,让学生选择用哪一种字体合适,并说出为什么?

  2、挑学生来读课题,要读出感情,读出白杨的高大挺秀。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并为深入理解白杨的特点做下铺垫。]

  二、学习12—16自然段。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过渡:我们还记得上节课哥哥问的最后的一个问题吗?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文中哥哥最后的问话。)那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当哥哥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后爸爸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大家齐读第十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十二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们再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着读着在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一棵什么样的白杨呢?

  3、挑学生起来回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指导朗读,完成填空说话练习,并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背诵这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过渡: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是引读)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1、教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板书:只知道

  只知道

  只知道

  2、但他们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板书:不知道 为什么?

  不知道 为什么?

  不知道 怎么样?

  3、师:同学们,那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挑学生回答。)

  [通过教师的引读和引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再学第12自然段,明白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细细地读一读第十二自然段, 我们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这里白杨哪是树啊!它其实就是———。他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2、学生读书思考,最后教师总结,板书: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3、同学们,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边疆建设者在那个地方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呢?用“哪儿 哪儿”和“不管 还是 不管 还是 总是”夸夸这些边疆建设者。

  4、总结:同学们,在这一自然段中,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是借白杨在表达作者的一种志向、是在写一种人。那么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中也写到了白杨,那么,那里的白杨又是指什么呢?请大家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中找一找写有白杨的句子,说一说这些白杨指的是谁?

  [通过教师的诱导,让学生明白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思,小组交流。

  2、教师组织交流,总结。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先通过读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这样的结语一方面总结了课文,另一方面也给学生起到很好的鼓动作用。]

《白杨》说课稿7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散文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

  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

  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作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

  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习

  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

  六、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摘录的方法

  3、学会运用替换法

  4、学习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2、课文分析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②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

  ③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

  (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

  ①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

  ②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③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④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5)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由“这样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平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平凡的高原和不平凡的白杨树)

  (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6)分析课文七、八两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①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②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

  ③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④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

  (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⑤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

  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

  D、有感情地朗读反问句,再深刻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平凡到不平凡

  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是课文显著的特点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4、布置作业

  (1)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背诵有关段落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白杨》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二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 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 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 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 人们去赞美 的牡丹,去鄙视这 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白杨礼赞 茅盾

  象 征

  树 人

  北方农民 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课学唱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

  2、分析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地位、作用

  正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小学阶段音乐理论的所有新授知识,并懂得运用乐理知识来学唱歌曲,而且早在四年级学生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已经初步建立了合唱的声音概念。综上所述,《校园里的小白杨》是学生对小学阶段歌曲学唱一次小小的总结,为今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自学歌曲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3、教材分析

  《校园里的小白杨》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首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有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问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xxxx|xxxx|xxx|xx|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时,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复习、巩固有关音乐知识,掌握歌曲中速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2)指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甜美的、和谐的'合唱,表达学生对少先队组织,对自己母校的深切感情。

  5、课时安排与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由一教时完成,且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准确和谐的合唱声部演唱,以表达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那么要突破难点,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歌曲B部分二声部的学唱训练。

  二、说教法

  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又因为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的特

  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手入,“以情激趣”调动各种有关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产生共鸣,从而学唱歌曲,抒发感情,将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学习与表达。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音乐课本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

  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2、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3、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4、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5、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在此我……

  (一)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校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人们往往热忠于……]

  (二)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提问:1、歌曲表现内容?

  2、歌曲的结构特点?

  (三)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A部分:“歌曲接龙”分小组接龙学唱各乐句。

  [以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学生能较快学唱A部分。]

  B部分:[采用分声部学唱,再组合练习。]

  具体作法:

  1、高声部学唱。

  2、低声部学唱。

  3、欣赏歌曲合唱部分。

  4、高声部唱旋律,低声部共鸣。

  5、低声部唱旋律,高声部共鸣。

  6、组合练习。

  (四)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歌曲。

  2、欣赏结尾。

  问:速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师范唱,学生对比。

  [通过亲自偿试,获得更直接的感受,从另一角度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让学生自己小结……说说打算。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时间安排

  (一)2’-3’(二)4’-5’(三)10’-15’

  (四)10’-15’(五)2’-3’

《白杨》说课稿10

  一、 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和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和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和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和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和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运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五、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巨大)生长环境农夫(浮华、严正、顽强)

  (争先恐后)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矗立)

  (顽强挺拔)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力和意志(团结、长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点思想是内容和情势同一。设计的准则是:求实、求新、求精。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很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白杨说课稿。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学方法:(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程序: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上课,首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觉得歌曲中的小白杨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动听的歌声,和文中的父子三人一起踏上开往新疆的专列,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教案《白杨说课稿》。”欣赏歌曲,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二)品词析句,理解白杨的品质特点。1、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来,用心品读。在这里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2——11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我打算这样来处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来展现自己的感悟,指导学生抓住“多高”“大伞”“多直”“这么直”“这么大”等词语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语。

  第12自然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我这样来组织教学:

  (1)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语,学生自读自悟。

  (2)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3)说说从爸爸的话语中,你听明白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板书: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

  (4)让学生说一说祖国建设还有哪里需要白杨,然后教师激情引读: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就在那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就在那儿——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就在那儿——

  城市需要它美化时,它就在那儿——

  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完全浸润在了课文的语言之中,虚心涵咏,以读见悟,熟读成诵,白杨树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5)在读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白杨树说几句话,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定能有感而发,真诚地赞美白杨。

  (三)激发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16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在交流1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想想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猜测、师生对读了解爸爸的心愿,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板书:无私奉献。)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知道”推及到“不知道”,由表层体会到深层,加之师生对读激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步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含,使文、道得以统一。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让学生钻研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微笑?3、那棵大白杨象征的是谁?小白杨又是谁?学生在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爸爸的内心,同时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说:“同学们,新疆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学生交流后,出示诗歌《帐篷》,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在整个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平台。

  (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学们,新疆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出示今日的新疆面貌。告诉学生如今仍有一批批祖国的好儿女,源源不断地奔赴新建,相信东西部的差距也一定会越来越小,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问学生: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五)布置作业。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任意选择

  1、读完课文,你肯定有很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2、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3、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

  五、说板书:这样的板书突显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共有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白杨》说课稿12

  3.白杨(第二课时)

  《白杨 》说课结构

  包括七个方面: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具准备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走进西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中向子女介绍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

  ●学会“疆、晰”等6个生字、新词。

  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并通过朗读感悟其深刻的含义。完成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本课借 物 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爸爸话的深意。

  ●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借白杨赞美新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中心思想。

  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二、说 教 学 目 标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掌握父亲话的真正含义,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把握文章借白杨赞美新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中心思想。教育学生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二)、读中悟情,读中加深理解与体会

  (三)、合作、交流、探究中学习领会

  (四)、一问一答,发散思维,活力课堂

  五、说教具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 (二)、搜集白杨及新疆的图片和资料。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

  (二)、研读赏析;

  (三)、互动质疑;

  (四)、扩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一)、复习、谈话引入(3分钟)

  1.听写生字词:

  清晰、介绍、抚摸、陷入、新疆

  2.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白杨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白杨》。

  (二)研读赏析 (25分钟)

  (二)1.(1)创设情境,观看白杨及其生长环境图片

  (2)目睹白杨的风采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 2.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造句:

  哪儿……哪儿…… 不管…… 不管……总是……

  (二)3.“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表白:对人解释 说明自己

  (2)设问句。

  (3)爸爸表达的是怎样的心?孩子们不理解什么?你理解吗?

  (二) 4.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1)联系上文,思考:它与同在边疆工作的爸爸有什么相似吗?

  小结: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不动摇。

  (二) 5.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设计拓展练习:

  (三)、互动质疑 (3分钟)

  (四)、拓展延伸 (5分钟)

  (四)1.了解西部新疆

  (四)2.看新疆的变化

  (六)布置作业

  ●把父亲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以及喜欢的段落句子读读背背。

  ●课外查阅有关新疆及祖国西部的更多知识,同朋友同学交流宣传或整理办一期关于这方面的小报。

  ●收集借物喻人的诗歌文章等。

  写句子,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八、说板书

  3.白杨

  白杨 爸爸(边疆建设者)

  高大挺直 表白心愿

  适应性强 扎根边疆

  抵御灾害 建设新疆

  借( 物 ) 喻 ( 人 )

  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这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复习新词:

  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

  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

  ⑴ 白杨有什么特点?

  ⑵ 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

  ⑶ 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

  ⑷ 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3、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⑴ 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⑵ 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 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 )也( )。

  ② 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

  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⑶ 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4、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白杨》说课稿14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从编者的编排意图上看,九册第六组导读中明确指出,训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且强调要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2)从前后知识的贯通上看,初中第三册编排了《白杨礼赞》,训练重点为“初步理解托物言志,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可见,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具备合理的认知基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

  (3)从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看,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2.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教学设计的特色

  1.课时划分。

  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第二课时:读写生字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结束,虽然没有进行中心思想的概括,但因为有大量、有效的训练,已是水到渠成。

  2.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北方特有的'树种——白杨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又再现当年军垦战士垦荒的情形和他们的光辉形象。最后还采用今日新疆繁荣、美丽的景象的画面。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先直奔到与文章的重点段有密切关系的第14自然段,然后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教给学生分析文章、归纳主题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略读课文,让学生先从文章中抓取基本材料——爸爸的三句话,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获得有关主旨的初步认识——介绍白杨,教会学生抓取重要材料的方法。

  第二步,精读三句话,作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前文,抓重点词、关联词,分析、讨论、修正关于中心的认识——赞美白杨,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品味,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第三步,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反溯前文,深入挖掘作者欲说还休又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从而第二次修正主题,真正把握中心。教会学生抓重点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四步,对重点段(第16自然段)展开讨论。先自己提出问题,继而根据画面、背景材料展示出的生动内容回答。在语言训练中深化对中心的认识。教会学生多方面摄取信息,尤其利用背景材料解析文章的方法。

  3.训练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时间,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字的学习。出示“疆”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写“疆”字要注意什么?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

  (2)词的学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白杨的特点是“直和坚强”,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都说上,并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品味理解。又设计填词和关联词的练习,请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3)句的学习。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段的学习。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开展同桌伙伴学习、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进行说的训练。还教给背诵方法,限时记忆。

  (5)篇的学习。学生读书时本着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训练原则,在经过逐段的学习后,围绕爸爸的情感线:沉思—严肃—沉思—微笑,提纲契领再次回归整体。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白杨》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5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白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组第3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学生能够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二、说学情

  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是新理念所倡导的,所以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已经学习过《落花生》此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初步具有了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上我设置了目标为掌握本课6个生字,以及如“清晰、插嘴、分辩、抚摸”等词语,并能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设置目标为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为体会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结合本课及学生的一些特点,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了解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是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以及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所以我会采用多方式朗读法,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以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

  第一环节:预习导入。我将展示关于边境建设者的'图片,设置边境工作者辛苦,环境恶劣的情境。激起学生同情边境工作者的心态,然后让学生分享预习时查找的关于西部现状的资料,最后师总结引入新课学习。预习导入既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也能适时指导学生信息搜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课堂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新授第一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大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后先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然后让学生通过文章的描写,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自由发言中总结荒凉、寸草不生、贫瘠……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新授第二步: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在本步骤,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首先:采用默读式,并圈点勾画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段落,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词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接下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白杨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等介绍白杨树的话语。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本步骤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其次:指导朗读,体会感情。充分利用朗读带动理解这一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后指导学生朗读。比如说朗读需要注意重要语句的节奏、感情基调等。如“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指导生读出赞美、骄傲的语气。最后齐读加深体会,争取背诵朗诵。

  再次:对比品析,掌握重点。我将采取对比读的方式,给出具体段落,让学生默读16和14节,思考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体会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研究。3分钟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请组内的每一位都发挥自己的角色,勇敢的说出自己想法。注意时间的把握。最后总结出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拓展提高。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本篇文章的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的理解。我将适时的指导补充。这样会更加利于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深刻内涵以及把握借物喻人的手法。从而实现拔高的目的!

  第四环节,作业小结。最后我将会让同学们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简单的文字为作业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用写的方式巩固知识,还可以完成本阶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要求。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以白杨树和爸爸为主线,以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为辅助,贯穿本文赞颂西部无私奉献精神的思想情感,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