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17 11:17:3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新课改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我国实施了新的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接受了新课改的教育,对此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从学科拓宽,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改使我们的学科得到了拓宽。在新课改的课程中,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外,还增加了许多涉及跨学科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会引导我们去了解一些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在数学课上,老师会教我们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次,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而在新课改中,老师会鼓励我们去主动探索和提问,并且允许我们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这样一来,学习变得有趣和有动力,我们会更加热爱学习并且有自己的学习方向。

  另外,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改的课程中,有许多的实践活动和实践项目。这使我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科学课上,老师会带领我们去实验室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这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精神。

  此外,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改的课程中,我们将会学习一些与创新思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会教我们如何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沟通交流。这样一来,我们在解决问题和思考事物时,会更加灵活和独立,能够培养出创新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最后,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学科知识外,新课改会引导我们去关注社会、文化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使我们不仅是优秀的学生,还是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公民。通过这样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新课改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养的机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2

  首先,内容编排呈现新的特点。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日常的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其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与“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方便。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数学几何中的图形变换,如对称、平移、折叠、旋转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画函数的图象,以及函数的拟合等等。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印象,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走出传统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培训让我更加了解了新课程,在今后将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新课程。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

  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

  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

  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新课改心得体会3

  作为一线老师,理解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资料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信息少。应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此刻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样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此刻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齐发表自我的观点,交换自我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用心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潜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就应给自我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透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到达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的科研意识,用心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构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透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新课改心得体会4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的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 “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会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改心得体会5

  不知不觉间课改的列快车已十年了,身为第一线的任教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本人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教学的思考促进本人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让本人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新的语文课改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本人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探索出以下经验,权作抛砖引玉。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本人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本人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以“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新课改指导思想。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本人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本人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本人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比如本人班的学生何裕鹏,语文基础差,是属于基础差的学生,本人秉着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课改新理念,本人经常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表扬他,而且利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让这位难教的学生从心里接受一些好的教育理念,结果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他第一个交家庭作业,课上经常举手发言,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慢慢地开始看课外书籍,期末考试从不合格提升为63分。有效课改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本人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本人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 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 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 5 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作文能力。 再次,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本人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本人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新课改心得体会6

  引子:新课改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能力。在新课改过程中,我有机会亲身参与并体验这一变革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下面,我将从新课改初衷、实施效果、问题与建议、自我感受和未来展望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新课改初衷

  新课改的初衷是让教育更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新课改中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为主”,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新课改的课堂中,老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变成了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这种转变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段:实施效果

  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得到了改变。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更加频繁。学生们逐渐发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成果。同时,新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三段:问题与建议

  虽然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其次,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惑。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此外,新课改在一些农村地区还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第四段:自我感受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从一个被动的学生转变为了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我开始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逐渐发现,学习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过程,只要积极投入,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五段:未来展望

  新课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今后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未来,我希望新课改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我也希望新课改能够更加关注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结尾:新课改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认识到问题和挑战,也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够最终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新课改心得体会7

  奎几年的我校课改,我们在摸索中前进,一路走来,更多的是启迪与收获。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我对课改的几点体会与反思。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了,教法也变了.究竟变了什么,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课堂上.纵观课堂,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老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这令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欢喜了一段时间,可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呆了,学生傻了,为什么呢?我们困惑.

  其实不仅是学生,老师本身对课改后的教学认识也不够.普遍认为教学设计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情景,课堂热热闹闹,充满了欢声笑语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的确我们的情感目标可能达到了,但知识目标却经常达不到.

  通过进一步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知道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所以“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气象。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下面是我对新教材一点体会:

  初教新教材时,觉得整个知识体系大变样,心中有些迷茫,不知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但经过亲身任教几年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新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使知识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些,这也正好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例如,函数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大难点,学生一直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新教材则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编排。先是七年级入门以最为基础的一次函数入手,再是八年级设置了反比例函数,最后到九年级学习一次函数,教材将原本集中的难点分散到各学段,由浅入深,各个击破,从而顺利地克服了学生学习函数的困难。

  起初总是觉得以实际问题为情境导课过于麻烦,先要引导学生来分析问题,继而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再解决问题,实在是浪费时间,但不知这样对学生受益匪浅。在长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渐长,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再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为所用,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刻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材在设计《勾股定理》这一节时,首先是以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为背景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来观察地板砖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再从特殊到一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分析归纳得出了勾股定理,乃至后面勾股定理的证明,无不体现出新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结论的形成与证明过程,所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劝也就更加深刻了。

  除了对教材的认识以外,在课改历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是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课标”的地位与作用。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实例也是按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在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面面俱到,而不敢私自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删除或添加,往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当遇到某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偏多偏难或内容偏少偏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有时吃得太饱,而有时又吃不饱的情况。

  所以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课标”要求与知识点一一对应。对“课标”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太强而课标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课标”来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课改推行以来,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了,这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的变革是密不可分的,但在这些可喜的变化背后,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活泼”,摆“花架子”,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我们说数学课的实质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数学课应该强调数学的特点,学生应该学习数学知识、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思考。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课堂教学形式都应该是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展开而服务。

  一种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感悟、领会。正如目前的课改,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我们不潜心学习新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标,就很难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课堂一讲到底,按部就班,没有一点新意,打着课改的旗帜,实质上却是“换汤不换药”,而教育的病根能否根治,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能够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我们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新课改心得体会8

  昨天,房涛主任进驻我校,进行为期一天半的课改指导工作。今天上午房主任结合昨日两节转课、两节全程听课,特别是结合我校八年级语文教师徐文思老师讲的《陋室铭》一课对我校课改方面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多问题,给我校的高效课堂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老师,在讲课前一定要明细如下四个问题:1、打算教给学生什么?2、如何教会学生?3、多长时间让学生学会?4、知道多少学生会,多少学生不会?不会的学生怎么办?也就是目标、方法、效率、结果四个方面。房主任主要讲了前两个问题。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南,所以每节课目标的设计尤为关键。目标设计不能随意,要参照课标、教材、学情、考纲、教参。一定要准确、恰当、分层、可测。

  针对我校普遍存在老师讲不完课的现象,房主任重点讲了方法问题。独学环节要五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指导明确、时间明确、层次明确、反馈及时。独学时学生要找出不会的。此时学生应学会了50%.不会的内容学生经过师友互助又解决了25%,剩下的25%拿到组内交流,又解决了20%。剩下的5%怎么办?发挥精英组的优势,(每组1号)老师给精英组讲解,他们明白后回到组内给其他成员讲解要比我们现在在班级内组织的大展示效果要好得多。我们每节课也是严格遵循导、学、展、点、练、测六环节进行的,但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落实到实处,形式的东西太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受益最大的就是明白了主题阅读如何操作。每个单元只精讲1篇文章,自学x篇文章,阅读几篇与本单元主题相同的文章,然后进行主题写作。这样一轮下来,学生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两方面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了。

  如果将房主任的`讲座落到实处,我相信就能真正地减轻学生与老师的负担,让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工作,真正实现新课改,践行好素质教育。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却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给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但可以明显地看出老师们的感受也是非常深刻的,相信,在每一位老师的思想认识中,已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洗牌,都在认真地分析着房主任的讲座带给自己的思考。

  学习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以上就是我参加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对于学习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长流,我将会铭记这些,并将振奋精神、激励自己,在语文教学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路漫漫其修远兮,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好。

新课改心得体会9

  这一学期我任教七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在自己一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不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羚羊木雕》结合最后两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结尾,你应该怎样理解?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我在上语文兴趣课时,结合学生头天晚上看的电视来指导学生如何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在上的过程当中我的自我感觉不错。可是到了第二次上兴趣课时,来的学生很少;我感到纳闷,一打听,才知道上次讲的学生听不懂。后来我琢磨了半天,明白初一的学生哪会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呢。于是,我再上另一堂的兴趣小组课时,还是结合上次看的那部电视,指导学生写观后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畅谈感想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有话可说了。

  记得我班上有位叫宏伟的同学,他在两个星期内写的两篇作文让我吃了一惊,其中一篇作文只写了半页,并在最后注明“我实在是写不出来!”另一篇作文可就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一页,并且很有质量。在写作前,我都对其进行了写作指导,可为什么就会有如此差别呢?原来是第一篇作文的题材学生很陌生,而第二篇是要求学生想像探险经历,现在的学生这类动画片看得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该同学写的《侏罗纪探险》真是可以当剧本了。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我曾读过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有良好的背景——毕业于北师大,获文学硕士,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课范读古文时常会读错文字和句读,以致招来同学们的讪笑。原来他是故意出错,目的是不要让学生把自己权威化、神圣化。如果说小说没有说服力的话,那就看看我经历的事情吧!我在评讲本学期第六单元试卷中写的《小鹌鹑》阅读题时,有一题目问到“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的讲解是“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和珍爱生命的小孩。”马上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都去打猎了,还珍爱生命?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打猎和珍爱生命是否矛盾,但学生的这一提议就能说明她在想这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比我想得全面。

  “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新课改心得体会10

  有的学生谈到英语学习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说:“高中英语难度相对增大,成绩下降。”“考题灵活,很难找到规律。”“初三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不很适应高中,初中时念念书就会有长进,而在高中多做题也未必带来明显效果。”总之,同学们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不适应。

  初三复习阶段的学习表现出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与考试相关的就学,不相关的就不学,而哪些考,哪些不考老师们心中都有一本账,初中三年所学的内容完全可以浓缩为一张纸,这点东西不断地反复,直到老师和学生对中考都胸中有数,即使有的学生两年没努力学,在最后一年只要拼点命,听老师的话,成绩也不致太差。老师在考试前都讲一些应付考试的“拐棍”,有的学生英语能力不高,掌握的词汇也有限,但只要懂得怎样使用“拐棍”,拿70%到80%的基础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使学生在初中考试容易得高分。然而高分并不等于高能力,分数与能力这对被高分数掩盖的假象在高中就被揭开了。

  学生会注意到高中的试题结构较之初中试题而言变化很大。稳稳得分的题少了,题多了,而丢的分又非轻易可得回。这是因为高中的英语学习与测试重点从初中的基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移,更重视综合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如;基础语法题量相对减少,阅读量及其分数比重增加,笔头表达能力的测试力度加大。而这些绝不是单纯靠“拐棍”所能应付得了的,高分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日积月累上。盲目学习的想法或初中时平日里懈怠的态度,考试前临阵磨枪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说初中像盆中摸鹅卵石的话,那么高中阶段的学习则更像海里摸贝壳,需要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以及更巧妙的方法。

  体会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变化,也就自然懂得了为什么初中的学习方法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的原因,由于高中学习环境的重新组合及多样化,老师在课堂上的工作更富于指导性,学生的学习更趋于个体化,学习方法也就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调整。空怀一份抱负而无切实可行的计划,只能使初、高中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

  语言知识一般多指语法知识,如:涉及单词的有语音、语义、构词、词类、用法等,涉及语句的有时态、语态、语气、单句、复句等。比较而言,词语学习更琐碎和不着边际,句法学习则相对单一,有规律可循,且往往被列于课本重要位置并附专项练习。虽然学习语法知识并不等于学英语,但却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无法躲避的障碍。一般在课堂上有三种做法,一是老师在处理正课之前为铺垫背景及扫清障碍而做;二是老师在处理课文过程中为准确理解课文而做;三是在处理课文之后专设语言点课集中处理重要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一般是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它们排列的先后顺序也反映了学外语的一般规律:听、说先于读、写。初中学习强调听、说,高中学习侧重读、写。实际上偏废哪一项也学不好英语,只重听、说导致文盲,只重读、写导致聋哑。在语言学习中这四种技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应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高中阶段,高二要攻会考,高三要攻高考,高一是个大好时机,一定要珍惜。

新课改心得体会11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英语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具体的学段目标分为三级,7-9年级学段应达到三级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在设计课时应依据三级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学情,认真分析研读教材来设计我们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下面我以七下Unit10为例,说说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想法。(做法:从学段目标中提取需要的目标要求。)

  (一)语言能力学段目标三级:

  感知与积累:积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和交流信息的基本表达方式;积累常用的词语搭配;了解句子的结构特征。

  习得与建构:能在听、读、看的过程中,围绕语篇内容记录重点信息,整体理解和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表达与交流:能围绕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语音、语调、用词基本正确,表达比较连贯。

  (二)文化意识学段目标三级:

  比较与判断:能通过简短语篇获取、归纳中外文化信息,认识不同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在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本单元的不同国家生日餐的涵义)。

  调适与沟通:了解不同国家人们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礼貌和交际方式(本单元的`点餐);初步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感悟与内化:能理解与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内涵(本单元的饮食文化);能自尊自爱,正确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社会责任感(通过点餐环节给客人合理化建议完成)

  (三)思维品质学段目标三级

  观察与辨析:能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比较各国生日餐不同意义和点餐方面)

  归纳与推断:能提取、整理、概括稍长语篇的关键信息、主要内容、思想和观点,判断各种信息的异同和关联(对生日餐信息的整理与判断;点餐环节的判断)。

  批判与创新:能根据语篇或所给条件改编或创编(广告词与菜单设计)。

  (四)学习能力学段目标三级:

  乐学与善学: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能主动参与课内外各种英语实践活动。(参与有趣有效的课堂活动与完成作业)

  选择与调适:能整理、归纳所学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整理关于食物思维导图等)

  合作与探究: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点餐对话表演);发现并尝试使用多种策略解决语言学习中的问题。

新课改心得体会12

  新课改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老师,我有幸参与了听新课改的培训,不仅对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听新课改的一些个人体会和心得。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然而,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课改中,我们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改强调的.是跨学科的学习。在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常常被划分为独立的存在,学生也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中无法建立联系。然而,在新课改下,我们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并通过综合性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艺术、体育等其他学科的元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知识,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他们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解。

  第三,新课改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在新课改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艺术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达自己的创造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创作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新课改鼓励多元评价方法的运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新课改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也能够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更多地尝试和探索。

  第五,新课改还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同时,教师之间也需要开展教学经验分享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不断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听新课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让我明白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发展机会。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与专业发展。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实践,我相信新课改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

新课改心得体会13

  第一段: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新课改。新课改是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参与了新课改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我自己亲身感受到,当课堂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他们在课堂上愿意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主人。

  第三段:多元评价的实施

  新课改提倡多元评价制度,鼓励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认为,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相比,多元评价更能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日常表现观察、项目作业评估、同伴互评等方式,我能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进步。同时,多元评价也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乐趣。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完善多元评价的实施,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段: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模式,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制和实践活动,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发现,学生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明显提高。作为教师,我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动力。

  第五段:新课改的希望与挑战

  新课改给教育带来了很多变化和希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新课改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进行改变,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另一方面,新课改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识,要求各方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和资源,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新课改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尾

  总之,通过参与新课改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主体性、多元评价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改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需要教师与社会共同努力。我将继续积极参与新课改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改心得体会14

  10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省举办了送教下乡活动,共观课3节,讲座一个。这次学习我感受颇深,也受益无穷。现将这次学习感受表述如下:

  王老师的这次送教下乡,无疑是雪中送炭。自从新课改后,都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新课标对高考的影响。虽然教材有所改变,可我认为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变动,只不过是高考题越来越容易了。而这正好是王老师第一个讲座中提到的几种偏激的观点。当时我就在想,幸好我遇到了王老师,否则我的这个错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意识到。我发自内心的感激这次送教下乡活动。

  早就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可是我没有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没有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很少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更多的是让学生继续扮演“盛桃子的筐”这样的角色。

  通过这次聆听王老师的公开课,形象的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可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节课中。王老师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一开始的椭圆模型图片就把学生的学习椭圆的兴趣提到了极高的程度。后面的例题和相应的变式,更是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这节课后我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

  总之,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培养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心得体会15

  第一段:引言

  新课改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走进新课改这个大家庭已经有一年多了,通过与教师、同学们的互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段时间里,我获得了很多新的经验和新的体会,下面我将从学科教学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段:学科教学的'多样化

  新课改引入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新课改注重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和课外阅读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我发现学生们对学科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

  第三段: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学校提倡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通过问题导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也要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主动思考和探索。我发现,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更加从容和自信,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段: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人,而是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新课程下,我见识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第五段: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的课程设置更注重与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数学课上,我们经常进行数学建模和数学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同时,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新课改下,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结尾

  通过一年多的新课改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的优势和变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会变得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课改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新课改心得体会07-09

新课改工作心得体会08-10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02-06

新课改理念心得体会03-29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04-03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2-14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精选)07-08

有关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4-28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模板05-09

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