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时间:2023-07-29 14:47: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啸山庄》读后感(热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啸山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热门)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

  呼啸山庄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作者把文章写的如泣如诉,让我仿佛也在那个可悲的故事里。

  作者艾米莉一生不幸的遭遇,连接不断地命运打击,让她的心灵始终蒙蔽着一层忧郁的灰色。正因为命运不断地打击,她对生命、对人生、对自然的追问与思考,让她年轻的心因哲思而成熟,因沉淀而凝重。

  《呼啸山庄》讲述的是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先生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辛德雷·恩萧和女儿凯瑟琳·恩萧。在恩萧先生外出时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就把他带回家收养,并取名为希刺克厉夫。由于希刺克厉夫孤苦的身世与坚忍的性格,他获得了恩萧先生的疼爱,但同时遭到辛德雷的嫉恨在恩萧先生去世后,辛德雷的憎恨变化为行动他把希刺克厉夫降低为奴仆并百般折磨他。这样的举动让希刺克厉夫心里燃烧起复仇的火焰。而妹妹凯瑟琳却与哥哥相反,她与希刺克厉夫一起成长,心性的相似让爱意在两人之间萌生,并与日俱增。然而,画眉山庄的小主人埃德加·林顿以其风度与魅力吸引住了凯瑟琳,凯瑟琳嫁给了林顿,希刺克厉夫愤然离去,一走就是三年。三年以后暴富归乡时,凯瑟琳已为人妻。

  希刺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转化为深深地恨,他决心要复仇。他已制定好一个可怕的复仇计划。

  他通过赌博夺走凯瑟琳哥哥的遗产,他利用埃德加妹妹伊莎贝拉对他的爱意,引诱伊莎贝拉离家出走并百般折磨她。备受煎熬的凯瑟琳,在生下小凯瑟琳以后死去。十几年后,希刺克厉夫又施计让她嫁给懦弱多病的小林顿,终于,希刺克厉夫终于把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财产搞到手,但他也追随凯瑟琳的爱而去。

  这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它让我懂得,人不能太贪婪了,要珍惜美好的爱情。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2

  合上《呼啸山庄》,那荒原中的风却仍在心间咆哮、怒吼。多年前也曾读过《简爱》,简·爱用她的内在美,独立人格去冲破樊篱,争取平等和自由,像一个出生平凡的知识女性的奋斗史,它的理想是经过适当的奋斗和反抗就可以摸到的理想。但不难看出,夏洛蒂是向往标准的贵族生活的,那种精致的高贵,静穆的伟大。而艾米莉呢,她的《呼啸山庄》简直就是一个叛徒,它没有一丝对抗不平等的抗辩色彩,因为它本身就疯狂的爱着那荒野里的风,那野性和旷野的气息。精美典雅的贵族世界对艾米莉来说简直无法容忍,荒凉僻静的原野才是她自由的乐园。

  《呼啸山庄》写的是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与老庄主的女儿凯瑟琳自幼相恋,但却被老庄主的儿子亨德莱妒忌对他百般虐待和侮辱,其后凯瑟琳嫁给埃德加,产女身亡。希斯克利夫为此开展了长达二十多年、摧毁两代人的复仇,掠夺了亨德莱、埃德加的财产,禁锢其子女于地狱一般的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看到他的所作所为,正常的人估计都会觉得他残忍,偏执,凶恶,但这似乎都是因为爱。幼时孤儿的岁月他不曾体会爱,少年时期与他天性一致、相互依赖的凯瑟琳是他这辈子唯一的慰藉与依恋,他爱她爱的深沉热烈,但嫉妒成性的亨德莱那不散的恨意扭曲并挫折了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卡瑟琳的背弃,让怨恨与复仇成为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值得同情和理解的人物呢?

  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一本书。一是文学史上少见,二是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极为独特。它打破了当时许多作家惯用的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采用了“复调”式的结构。它是超越时代的作品,它不符合俗世的任何法则,它粗暴、简陋、狂野,它凄厉、恐怖、残酷,它拥有摧毁一切,击碎心灵的神秘力量,感谢艾米莉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文学魅力。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3

  这是我很早以前读的一本书了。但是到了现在,我依然印象深刻。印象深刻不是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多么引人入胜,而是因为全书都透露着一种令人窒息的仇恨。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爱与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希斯克利夫的弃儿,他被恩萧先生收养,在恩萧先生死后,受到恩萧先生儿子亨得利德长期虐待和压迫,因此性格扭曲。可是恩萧的女儿凯瑟琳跟希斯克利夫青梅竹马,他们相恋了。但是最终凯瑟琳嫁给了富有贵族林顿,希斯克利夫愤而离家出走,三年后他回来了,展开了他的复仇计划,他用卑鄙的手段毁灭了两个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惩罚下一代。在《呼啸山庄》中,我们看不到阳光,看不到浪漫,只看到了仇恨和人性的阴暗。但是到了故事的结尾,这一切仇恨都随着希斯克利夫的死而划上了句号,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回归,看到了爱的美好。

  关于这样一部作品,可以领悟的是在太多太多。虽然整个故事里大多都是在冷酷无情之中进行着的,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样的生活中看到人类不灭的希望与爱缠绕在人们的四周,让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可也不能忘记那份爱的真切与重要。

  希斯克利夫的结局是很凄凉与悲哀的,但同时也是一种解脱,对他是一种没有痛苦的结局,他可以无忧地与自己所爱的人长久地呆在一起了,没有任何人的打扰与烦恼,是一种人们都向往的生活,虽然他没有看到自己胜利的结局,可是如果他真的看到了自己所希望的那样的结局的话那么他的内心会舒服吗?会得到欣慰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只有这样的结局对他才是公平的,才是完美的。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4

  我发现尽管时间在我身上刻下了无数的沧桑,尽管季节在我喜欢和不喜欢的情绪里不断更替,我仍旧是两年前那个不曾长大的我!高科技,有你在,真好。”为巴金献上一束橄榄枝,赠与我最真挚的感谢。索趣霍华德干脆弃学投商;等她终于扶稳方向盘的时候,前方正好有一个弯道,她又没控制好方向盘,于是,脚踏车又在高速的作用下旋转起来。

  我用了我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这就是我读完《呼啸山庄》的感悟。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5

  一口气读完《呼啸山庄》,原以为内容多么恐怖,其实并没什么,完全是主人公内心的反映。相反,可能是环境的闭塞,让两家不得不结为亲家。因为他们的出身相似,所受的教育相似,所以以世俗的眼光看是最好不过,但是,人心最不可测,常年的朝夕相处,尤其是童年的两小无猜,会让两个人彼此了解,彼此认同,从而忽略各自的身份,朝最自由的方向发展,这一切发生的都是真实可信的。希思克里夫从小被呼啸山庄主人恩肖先生收养,恩肖对他很仁慈,恩肖的儿子亨德利却无比憎恨希思克里夫,处处刁难他,或许是不想让希思克里夫夺走父亲的爱,也或许不想让家里添了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其实亨德利没有夺得他的财产,相反在帮助他积累财产。而他的妹妹凯瑟琳为什么没有这种想法呢?因为他们是异性,异性相吸是天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曲折的事。环境让希思克里夫埋下复仇的种子,爱让希思克里夫觉醒,尤其是凯瑟琳的女儿让希思克里夫领悟到复仇的痛苦,只有放手才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自由。最终,希思克里夫让凯瑟琳与哈里顿结合,自己走进坟墓与唯一的爱人相守。

  本书最精彩的是对细节的描写,我作为一个游客来到这个庄园,本以为那些看家狗不会看懂我的表情,正当我做着各种鄙视狗的表情时,那些狗蜂拥而上,吓得我无处可逃。读到这个情节,太感叹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才华了,把人物内心刻画的'太细腻了,太真实了,也太有意思了。其次,对女性美的描写也非常吸引人,特别是凯瑟琳和她的女儿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包括女管家耐莉也是那么亲切温柔,可以说女性就是爱与美的化身。最后,环境的描写更是锦上添花,古老的庄园,肥沃的田野,茂密的树丛,在作者的笔下缓缓移动,充满诗情画意,好像进入与世隔绝的境地。当然,翻译者李嘉也特别厉害,读起来没有违和感。总之,这不愧是世界名著,我喜欢。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6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写的一本世界名著,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评论。而我个人认为它想表达的是爱大于恨。

  《呼啸山庄》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叫希斯克利夫。他爱上了恩肖先生的女儿——凯瑟琳。他们两个亲密无间、青梅竹马。但后来,凯瑟琳因受外界影响,嫁给了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复仇计划得逞了,但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故事会引起人们的震撼呢?

  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本性: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至于书中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就显得更阴森恐怖了。可是,是谁剥夺了他的爱?是谁扭曲了他的人性?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世俗等级观念到处横行,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压制,人性被残酷地扭曲。正因如此,具有强烈反叛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起而抗争,把自己的正义、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愤怒都融入了这部作品之中。

  更何况,希斯克利夫的爱毕竟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而是在茫茫荒原上不吃不喝,最终死去。这样一个饱受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真是一生追求,死而无悔。尽管复仇手段显得残忍,但读来还是让人感到苍凉和悲壮。

  艾米莉这样呕心沥血地写出这部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的小说,为的只是让读者们懂得爱大于恨。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7

  说道本书,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批判,对社会间不关心,不联系的自私的埋怨,结尾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孤魂相伴,留恋人间的美好结局视角独特,这是欧美风格的全面彰显,因地广人稀与规整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亲情、爱情至上的亲情社会,与人口繁密的中国人情社会大相径庭,是两个极端。

  这与艾米利本人深沉忧郁性格相结合,诞生了这部震撼千古的巨作,与其姊夏洛蒂的《简·爱》相反,不以爱写爱,而是以恨写爱,更多的,更真实地展现人性,因此这部书在浪漫风过后即作者死后近百年,才引起万众的崇拜,其浪漫结尾绝不亚于中国的比翼双飞,但这也触动了教会与信仰的原则,超凡脱俗的风格使其不能在当时为愚昧的世人所接受。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部书并不是完美的,可能是我心智不够成熟吧。我觉得全书的.情感过分拘泥与山庄田庄之间,没有开阔的意境,因而有抱怨的意味——世界太小了。这也许是女性作者先天的缺陷吧,不过她姐姐就做得很好。

  全书的价值观、爱情观露出深切的凡人的欲望真爱,而不是传奇般伟大的爱情,它可以打动每一个人,却无法给人以境界的提升,《飘》在这一点上却登峰造极。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好书,什么叫好书?就是看完以后能学到很多的东西,并且常读常新。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人性,也进一步使我了解了当时英国社会情景,而更多的,它警示我三思而后行,要尊重恒存心底的神圣的自我,做个理智的人。

  我仿佛看见,山口呼啸疾驰的风中,两只画眉鸟在枝头嬉戏向啄。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8

  他们俩在一起,就连撒旦和他的全部人马,也敢于面对。

  小说结尾的这一句话深深戳中了我,一路艰难困苦也终于苦尽甘来,一切都归于平静,生活安定幸福,故事的结尾总算是圆满了。

  说句实话,前期的压抑扭曲让我心里很难受,几乎看了一半都要放弃了,压抑错乱,绝望迷惘的路似乎看不到尽头,可是最后还是重新阅读,到重新阅读时文章已经开始趋于平和,绝望的日子里好像即将迎来曙光,看到最后心里再没有那种绝望和扭曲,心里也平和许多,要怎么说呢,一切苦恼都会过去的,不是吗?

  希斯克利夫,林墩,凯瑟琳,还有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全都鲜活纸上,虽说艺术化太重,写的有些让人不相信这么一些错乱扭曲的人生活在一起,可是这些人总是存在于各个地方的吧。只不过艾米莉勃朗特把他们聚集到了呼啸山庄,真是让人身心都彻底呼啸了一把,吵闹声恍惚透过几百年的时间从手机扬声器里钻出来一样,久而久之读者和文中人都平和下来,才知道自己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爱情,嫉妒心,偏见,执念,仇恨。这些情感纠缠在一起怎么能让人不呼啸?

  故事起于嫉妒,偏见和执念把仇恨无限放大,整整一代人的离去才得以用爱情重新温暖人心重塑新生,世事流转,唯有爱一如既往温暖人心抚慰伤痛。

  牡丹亭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能与死,死而不能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用这句话来总结他们生死纠缠至死不渝的爱恨情仇正好。

  经典就是经典,名著就是名著,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好书,艾米莉一生心血的凝聚吧。不过这种书初中时代就让学生看真的合适吗?也会看不下去吧?

  故事的结局只能是爱情解救众生,爱情是治愈一切伤痛的良药,万万不能因爱生恨成为下一个希斯克利夫,所以,某人你能对我好些吗?

  我念君时如初见,君可思我若当年?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9

  夜幕降临,周围的一切显得都这样安静,是悲伤,是沉寂,都淫灭在呼啸山庄中。

  外国读物目前对于我来说是极为不熟悉的,因为读书的范围太过狭隘。一开始读到呼啸山庄,就感觉其中无论是语言还是环境的描写和渲染,和《傲慢与偏见》是很相似的(当然情节很不相同)后来才知道它们都是英国女作家写的,虽不出自同一人之手。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和我一样,读着这本书就像是有一堵墙挡住了自己的道路似的,又好像心里有一块沉重的石头,一直压在心里。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希思克利夫死掉的时候,在小说里,希思克利夫无疑是个可怜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畸形的爱情与思想(纯属个人想法),地位低下的身份一直禁锢着他,让他久久不能走出自己的.阴霾,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错误在他的心里萌芽,就是他爱上了凯瑟琳,并不是说希思克利夫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只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因自己的遭遇全都归结到别人身上,而从未想过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希思克利夫想报复所有人,想把不属于他的东西全部占为己有,正因为这一邪念,让他一错再错。我认为故事的高潮正是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们相拥在一起,说出最后那一番话,随后伴随着的是凯瑟琳的死亡。

  可以看出来,凯瑟琳死后,希思克利夫想把这一切报复到他们的后代身上,但到故事的最后,在灵魂与良知的压制下,希思克利夫也在矛盾中死去。最为讽刺的是,在他死后,最伤心的是哈里顿——他一手摧毁的孩子。可能哈里顿也正是希思克利夫的缩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文章读到最后,我知道小凯瑟琳和哈里顿在一起,并且继承了呼啸山庄和田庄之后,禁不住的哭了起来,这时我才明白,能感动人的往往是那些细节,那些美好的,那些令人向往的一切。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0

  艾米莉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传统而平静的叙述手法,而是采用了顺叙和倒叙,故事在谈话和回忆中展开,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作为一个听众,引出了故事的渊源和历史。更多的是开头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到了相当于故事的中下段情景。

  开头这一段,是“我”来到呼啸山庄的目睹,也是一段带有人情味的叙述,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终年不断的北风,不容许山庄的树木向天穹延伸,强迫他们倒在一边。“树性”被狂暴的猛风扭曲。

  这部作品里,树性就是人性的`象征。呼啸山庄蔓延开的故事,人性同样终年不断的承受欺负的压力,被残酷的扭曲和摧残。

  当看似主角的“我”闯进呼啸山庄,即从冰冷的自然环境闯进了同样严寒的人文环境。‘透过他惶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人类世界会变得多么凄厉、痛苦和不能容忍――当人一丧失他们美好的人性’悲哀的是,山庄这一孤独的人家,“人性”已经堕落到它的低点,不能够继续往下沉沦。

  艾米莉用一个艺术家特有的锐利目光,超越曲折复杂的情节,和一般世俗的观念,去探索她最为关心的“人性”,可以说,人性的探索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希思克利夫表现出对人的冷漠,让我不能理解,但是他幼时无尽的容忍却令我佩服。他身为被收养的孩子,饱受其他两个孩子的欺负,但他从不还手,使得他赢得了老人的爱戴,在老人死后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

  而凯瑟琳小时候的孤傲,起初她想到瞧不起希思克利夫,常和哈利顿一起欺负她。但后来因为可怜希思克利夫,进行了“倒戈”,帮助了她。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1

  《呼啸山庄》是爱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希斯克利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疯狂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

  环境先于性格而存在,性格也就在改变环境的努力过程中形成,可以说环境塑造性格。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过分残忍的性格,完全是他生活的环境所造成的。

  希斯克利夫是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贫穷的弃儿,被呼啸山庄的老庄主恩萧收养,改变了生活。老恩萧和他女儿凯瑟琳的善意接纳和关怀使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他用最好的方式回报恩人——打开心,接受别人,并渐渐与凯瑟琳相爱了。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异常讨厌他,即使被她的哥哥辛德雷使唤,遭受无穷的嘲讽,他也毫不介意。

  可没过多久,老恩萧死了,辛德雷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这一变化使希斯克利夫他再次贫穷。他此时拥有了凯瑟琳的爱,他把自己的爱全给了凯瑟琳。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然而,这份爱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金钱的诱惑,最后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虽然她说“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成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则像树下面永恒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永久的。”但是她却离开了希斯克利夫。

  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强烈的恨化成了他强烈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却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所以,环境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2

  《呼啸山庄》你读过吗?我在放假期间读完了这本书。我想给大家介绍这本书,首先我要对作者有一个介绍,然后再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勃朗特这一姓氏,在我们的耳中已经不在陌生。属于这一姓氏的艾米丽、安妮及夏洛蒂被称为“三姐妹星座”,她们各创作出一部传世小说。在英国便成为不可删除的一页。而《呼啸山庄》就是艾米丽.勃朗特所著作的。

  这本《呼啸山庄》是长篇小说,被评论为以散文写成的诗作,作者以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以风景画为背景衬托,并用奇幻的.梦境渲染了整部书的精华所在,被英国称为“神著”。

  这部书以向人讲述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由于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最后又遭受所爱人的背叛,性格极度扭曲,心中没有了爱,只有恨,而对曾经的伙伴及后代们采取报复的手段,虽然报复得逞,但他也没有得到快乐,但最终还是在爱中得到释放,在爱中感受到快乐而死去。而他的后代们在爱中找到了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想了很多。如果希斯克里夫能心中永远充满爱,能知道感恩,就不会感到不快乐。因为他从小是被凯瑟林的父亲所收养的,他心中应该充满感恩,虽然凯瑟林的哥哥享德雷欺负他,但如果心中有爱,应该会原谅这一切。即使凯瑟林后来嫁给了别人,如果希斯克里夫心中有爱,原谅这一切,为心爱的人送上祝福,他们都会各自幸福的生活。

  所有这一切,都因心中缺乏一个“爱”字。其实爱是可以化解一切的。想想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事情,因为心中缺少爱,缺少感恩的心情,总认为别人都对自己不好,于是报复别人,报复社会,给别人造成了伤害,最后自己也在悔恨中渡过。

  多一份感恩,多一份爱,多一份感谢,相信心中会使终充满快乐的阳光。这份阳光将照射别人,给他人带来快乐。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3

  极致的爱固然纯粹恢弘,但不见得值得歌颂。

  故事以西斯克利夫得人生故事贯穿主线,但实则讲述了对待爱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西斯克利夫和埃德加都有极致的爱,但道德的约束和人生经历的烙印决定了面对痛苦时人的反应。

  西斯克利夫的爱恨是爆发的,气势恢宏;埃德加的'爱恨则是内敛的,绵绵悠长。

  西斯克利夫苦难冷漠的童年造就了性格中的破坏力,当痛苦来临且无法挽回时,就会爆发出由仇恨滋生的无穷无限的破坏力;而埃德加从小的教养约束和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经历,促使他即便面对伤害与痛苦,仍然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仁慈与隐忍(当然,在故事中这样的性格也常被称之为软弱,但我并不认同),但无论从对亡妻的包容、怀念抑或早亡的结局,都能看到他内心不断的痛苦折磨历久弥新。

  两种极致的爱也投射在了下一代身上,西斯克利夫魔掌下长大的孩子沾染着他的冷漠暴虐、缺乏同情和刻意培养的薄情粗鲁;埃德加的孩子却成为了这个小世界里最正常而充满生气的存在,善良、温情而充满活力。

  结尾绅士的羸弱一时败给了岁月中被仇恨支撑的野蛮生长。但善良的本性让仇恨侵蚀成长的下一代中,最终孕育出希望。

  作者将故事里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尽量局限于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局促的世界里,减少每个人生命中的陪伴者,排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与分散,凸显这小小世界里的爱与恨无限的纯粹与爆发力。让西斯克利夫纯粹的爱恨,更像是从未长大的顽童。

  这并不是一个具有对比性的故事,西斯克利夫才是故事中绝对的主角。但故事的走向和不同人生的轨迹却让人忍不住这样思考。

【《呼啸山庄》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啸山庄读后感12-20

《呼啸山庄》读后感01-24

《呼啸山庄》读后感06-12

呼啸山庄的读后感08-16

呼啸山庄读后感01-05

《呼啸山庄》读后感04-02

(精选)呼啸山庄读后感07-20

《呼啸山庄》读后感06-16

【热门】《呼啸山庄》读后感10-23

《呼啸山庄》读后感【荐】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