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3-08-09 18:13: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活着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活着读后感15篇

活着读后感1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找来阅读。近几天又经常听到读书会的会员们在讨论余华的《活着》,便到阅览室借来并急迫的读完。

  《活着》的作者余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冷静的、平常的笔调,用至真至诚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叫富贵的老人极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爷。年少无知的`他,夜以继日的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后将庞大的家业全部输光。从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沦落的靠租地为生的佃户。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开始孝敬母亲、关怀妻子、怜爱孩子。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为自己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他去为母亲请郎中,却在路上被残兵抓了壮丁,被抓后母亲病死。以后他的儿子有庆在为学校的校长献血时,却被不负责任的医生酬谢过量致死。他的女儿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两个孩子去后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惨死。剩下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因贫穷,吃豆子被撑死。亲人相继的离开了富贵,孤独的富贵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为伴,继续活着。

  富贵只是千千万万那个年代中的人物的一个缩影,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世的残酷与个人的渺小。作者在《活着》韩文版的自序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成为生命给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须条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实活着是一种证明、一种历练。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活着读后感2

  活着?活着为了什么?

  当然,有很多人毫不犹豫的会说活着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典型的旧社会败家子。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有个三从四德的妻子,也使他彻底成为了嗜赌成性、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烦恼的败家子。这时的他活着也只是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当福贵嗜赌成性后,慢慢的他把所有时间、所有的钱、所有的家当都输光了。一家老小从华丽的大宅搬进了茅屋里,也因此父亲去世了。母亲生病倒下,家珍拿出两块银元让福贵去城里找郎中治母亲的病,可是福贵却被他党拉去当壮丁,每天在坑道里听着枪炮声,饿着肚子哆嗦过着日子。这时的福贵只想着家人,为了能对家人好而活着,愧疚的活着。

  当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已经去世,凤霞因大病而变得聋哑,儿子不认得自己。但他没有再幻想荣华富贵,他只是踏实的劳作,肩负起做父亲,做丈夫的责任。他活着只为了责任。

  可是上天总与福贵开着玩笑,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相继的离他而去。这是福贵的报应吗?这时的福贵活着又为了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余华书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只剩孤零零的.一个人,但他坚持活着。我慢慢地读懂了,他在经过了人生百态后,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受,为了活着而活着。

  上天给予我们生命,同时给予我们苦难与幸福。但,不管怎样,生命仅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难与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为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在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农民的缩影,但将他放大,我们却是看见了许多农民的辛酸。以《活着》为书名,我想作者是想让人们记住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它衬托后的生存,是学会了承受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3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灾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活着》自序

  这是一个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状病毒肆意横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无畏逆行的白衣天使,这使我深深的触动。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带着疑问我拜读了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不过是寥寥几个,余华借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热爱生活。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诉说富贵的悲惨经历,年轻时他曾败落家产,不思进取,他也曾在炮火下体验生活的艰辛,才终于明白家的温暖。当身边一位位亲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后的夕阳下那老人与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后老牛也走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无奈或许是他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如果你用心感受,你会发现他的悲惨经历中仍然有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欢乐,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曾让他欣喜万分。在明白一切终究回不去了之后,他依然说”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他的人生态度,令我敬佩,他永远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一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人是为自己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福贵的信念,也是《活着》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

  导演常凯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坚强地与病毒抗争,努力活着。29岁的彭银华医生殉职了,他怀孕六个月的妻子还活着,在不久的将来会产下他们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这一场浩劫面前,也许只有强迫自己接受事实,才能坚定性念好好活着。无论生活有多么打击,请不要忘记明天的太阳。

  只有经历了生死离别,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活着真好。此为读《活着》的现实意义。

活着读后感4

  书——是其中最亮的一盏灯。

  读《活着》,印象深刻。 只有老牛作伴的老农福贵每天耕种着一块田地,借此度日,但他脑海里充满了回忆、激动和痛苦。这部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福贵所有亲人的死亡。在小说中,作家将福贵的经历同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相互融合,就像两片着色的玻璃重叠在一起.富贵本是一个富裕的土地所有者,掷骰子赌博使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也将他整个家庭引入不幸与贫苦。倒霉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左轮枪的逼迫下福贵应征当了兵,当他历尽艰险回到老家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从饥荒到繁重的劳动;最疼爱的儿子意外身亡;惟一的`女儿分娩时难产而死;妻子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而死;连最后一个亲人小外孙在吃豆子时也被噎死了。福贵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磨难,饱尝着一次次的打击,但他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应该鼓足勇气与力量熬过去,直至最后一刻。

  读《活着》,感触良多。 《活着》,就是写一个孤单的老人在那儿活着,他的价值就是他孤单一个,所以他更有理由发出“活着”的声音,他的声音应该比所有人群“活着”的声音都要强大得多。虽然,书的封面画着的两个朋友牵着手,但这不正暗示了一个真理吗?——人,活着,会经历许多磨难、许多艰辛,谁会帮你度过难关?不要靠神仙,也不要靠皇帝,还是要靠自己去奋斗。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要牢记的是:别轻易灰心,别轻言放弃,应向上,应向前,不断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携一种人生向上的力量,勇往直前。因为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替你踏出生命之路。 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5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在《活着》中写到。

  书中主人公福贵,年少时吃喝嫖赌,输光所有家产,那一刻他醒悟了,但父亲依然去了,他们一家住到了茅草屋里。福贵为了给母亲母亲治病,进城去找医生,不料被兵捉去,几年后终于回来,家里却大变模样。

  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了聋哑人,母亲已因病去世。安定的生活没过多久,儿子有庆在献血时,血被抽干离去了。妻子家珍又得了软骨病。福贵一下病倒,头发全白。不久,凤霞出嫁,女婿二喜是城里人,福贵家终于享了一会儿福,可没多久,凤霞因难产而死,家珍病死,就连二喜也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福贵只剩下他的孙子苦根,没想到最后,苦根也因一次难得的饱饭给撑死了。福贵后来攒钱买了一头牛,彼此相依为命。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看完《活着》的'第一感受,不是难过,不是同情,而是庆幸。活着真好,“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这是福贵对被误会为走资派想自杀的春生说的一句话。活人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玩耍,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在大热天洗冷水澡,可以在冬天吃雪糕,可是死人不行,死人只能静静地躺在棺材里,躺在地底下,不能说话,不能玩耍,不能想。

  就算生活再艰难,幸好我们还活着,幸好我们还有去改变的机会,幸好我们还能看见天空,尽管没有那么湛蓝。我们还肩负着责任,我们还有朋友,还有家人。人们想去死是因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因为压力,因为不想承担一个承担不下去的责任,因为好像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因为好像没有快乐,因为痛苦。因为不想承受痛苦,才会想去死。可是如果去死了,就没有可能会拥有快乐,一切就都结束了。

  活在当下,“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看天,看地,看花,看草,看太阳,看月亮,像福贵一样,找到自己的牛,然后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6

  生,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无关信仰,无关追求。哪怕这个世界让你绝望,让你心灰意冷,依然要坚强的活着。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而他笔下的富贵则用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

  故事的开头,是一头老牛陪伴着一位沧桑的老人,在阳光下回忆自己曾度过的时光。青年时期的富贵,拥有许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他有殷实的家境,爱他的妻子。但最终却因他嗜赌成性,败光所有家业。富贵的命运也由此改变,一夜之间他一无所有,一场赌博不仅输光了他所有家产,也输了他一生的福气。

  父亲母亲的先后离世,女儿凤霞因发烧变成哑巴,妻子不知何时患上软骨病,儿子为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而亡。一连串的苦难,强压下他一次又一次燃起的`希望。但悲剧并未就此结束,女儿在获得美满幸福的婚姻后,却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女婿二喜因为事故,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也被黄豆夺走了生命。就像一串连环的诅咒,将富贵生命里仅存的温情撕得粉碎,最终陪伴他的,只有一头老牛。

  不可否认《活着》是一部悲剧,它将所有的苦难强加于富贵身上,让富贵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活着,将一个又一个死亡镶嵌到日常生活中,掀起一波又一波苦难的巨浪。也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冲突与碰撞,才能探索活着的价值。

  人生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它是你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它是泪水与笑声组成的血泪史,它是经历无数磨难进化而来的高级产物。也正是因为生而不易,我们才更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论是痛苦还是幸福,不论是病痛还是安康,不论是泪水还是笑容。它都是我们的福气,是证明我们存在过的证据。

活着读后感7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

  死亡是生命逝去的方式,是终点,亦是起点。而活着,活着是生命存在的证明,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

  福贵是《活着》这部小说中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原先美好的事物被毁掉了。福贵原本的生活究竟是幸福还是悲哀,这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生活不停的变故,是悲剧的.来源,福贵好赌,把家产赌光,从地主的儿子变成了下地干活的农民,因此导致父亲崩溃掉入茅坑,再也没有发出声音,接下来福贵的人生可谓是一波三折。经历种种苦难的福贵,感受过幸运来临,也感受到了生命离去的无奈,自己的父亲母亲儿子老婆女儿相继死去,生活仍旧继续,福贵还活着,他还活着。

  你说无一亲人的福贵,这只是苟活,可你怎知他是在苦难中熬着,而不是在苦难中幸福呢。以往的种种回忆,似乎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不像其他的乡间老人,对自己以往的人生一问三不知,似乎那段人生与自己毫无相关。他可以绘声绘色的描述,他可以徐徐道来,他的曾经,他的人生,他最终为自己而活着。

  有人说他其实算是一个恶棍,在生活富裕之时,他吃喝玩乐、好赌成性、不顾家庭、戏弄老丈人。可他何不是为自己而活着,在亲人全部离去的天昏地暗中选择死亡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可他还是选择活着。

  我不知道他在当地主儿子时过着的那些一天天随风飘去的生活是否快乐,是否幸福,但是我认为他在苦难中,在有真正的活着的感受时,他是幸福的。

  我们的人生也许没有那么戏剧化的苦难,没有那么多的坎坷。但是活着,为何而活,为谁而活,是人生始终要探寻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前进的一个理由,一个原因。生活总要继续,最终我们总要为了自己而活,身边的人会离开,会离去。而每一个鼓起勇气生活的人,我们都应该明白,活着不仅仅是活着,为自己而活的真正含义,需要实实在在的生活去实践,来活着。

活着读后感8

  《活着》讲述了一个悲惨的家庭故事。

  主人公一开始福贵是一个富二代,后来迷上了赌博,结果全输了。他先是把家产输了个精光,“一夜回到解放前”,住进了茅草房,过着拮据的生活。后来还算运气,和一位叫家珍的姑娘成了家,很快生了两个孩子,女儿叫凤霞,儿子叫有庆。可是好景不长,家珍得了一种叫软骨病的重症,人一点都不能动,只能躺在床上。又过了几年,刘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血型比较奇特,于是全县的学生都验血,结果只有有庆对上了。可怕的`是抽血的医生不知道怎么,居然把有庆的血都快抽干了,有庆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没过多久,凤霞发高烧,一不小心烧成了聋哑,真是祸不单行啊!两个孩子接连出事,对原本就艰难的家庭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啊!家珍也病得更重了。可是到这里还没完,凤霞成年后嫁给了一个偏头,不久怀上了,生产的时候因大出血,也没了。家珍挨不了多久也病死了。一大家子只剩下一个主人公福贵、偏头女婿和外孙了。后来这个偏头也在搬水泥板时被挤死了。后来几年,福贵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艰难地熬着,结果有一天福贵犯糊涂了,煮了一筐豆子给苦根吃,唯一的命根子苦根吃豆子撑死了。

  读完这个故事,感觉心情很沉重。这个家庭只剩下孤独的福贵了,徐家到他这也是断子绝孙了。从此就一头老牛陪伴着他了,但是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可见福贵这个人命硬,生命非常顽强,而且能够看得开,心理调适能力强。当然,如果当初没有迷上赌博,也许福贵的人生完全是另外一种活法,有可能会在“打土豪,分田地”时期,因为地主的身份而遭到横祸。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人生没有一点点悔棋的机会。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尤其是要学好本领,改变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活着读后感9

  初读余华的《活着》,感慨颇深。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福贵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忍受现实带给他的各种苦难和逆境。最后,连唯一的亲人苦根也因意外撑死而离他而去时,他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家人了。福贵的一生很悲惨,家道衰落,失去亲人,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没有气馁,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们证明的生命到底有多么坚韧。更为可贵的是,尽管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他活着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消耗难熬的日子,还有希望、热爱和慰藉。

  活着这件事向来不易,家族的衰败和亲人的离去让福贵难以释怀却也无力回击,但他在面对苦难时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命运接二连三的捉弄,他没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独自适应。这让我想起那些和福贵一样经受过苦难却热爱生活的人,作家史铁生便是之一,失去了双腿后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艰难的`。可他最后却拿起了一支笔,用羸弱的笔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实的样子。这群人只是看似在逆来顺受卑微地活着,实际上并没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发,让“活着”更有意义。

  这本小说也将我拉进了对现实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让“活着”成为了每一个人平凡到极致的追求。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工作的烦闷,爱情的失意,家庭的琐事,无休止的“难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尝试重新接纳生活并努力去改变现状!

  毕竟人只活着一次!

活着读后感10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题记

  读完余华的《活着》,我得到了一个人生感悟——为活着而活着。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地主家的富少爷徐福贵,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徐福贵一家沦为佃农,并很快因为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遭受磨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或许读完这篇小说你会感慨主人公徐福贵的悲惨人生,但是于此使我们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徐福贵在奢靡生活后的`转变,在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后,依旧坚强乐观地活着。

  作者余华自序中说自己创作《活着》的原因是听到了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个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但他依旧有好的对待这个世界。他深受打动,决定写下一篇改样小说。而他在写作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

  我个人认为余华的《活着》在当今社会中仍具有独特的意义。现如今生活中的诱惑太多,人们被蒙蔽了双眼,在利益的驱使下忙碌着。或是为了金钱,为了地位,或是为了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人不应该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吗?

  我们的一生中定会经历很多磨难,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对于那些磨难,在你第一次面对它的时候或许它很困难,但当你咬紧牙关挺过去,人到暮年,再回首时,这些磨难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从某个角度看,主人公徐福贵未必不能称作英雄,他看透了世间冷暖,仍乐观地生活。我想当我们都能做到这些时,我们亦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这世间磨难虽多,你我未必不可一笑而过。

  所以,为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11

  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福贵对生的渴望就一点一点的增强。也许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当他看到什么是“坏”的时候,自然可以做到“好”。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选择,去改变。

  单纯的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应该倾尽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单纯的活着,欲望始终束缚着人的内心,无法摆脱的。其实所谓的.痛苦和欲望,都是我们的主观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义上升到活着,便可以选择性的接受与不接受,甚至是选择性的面对于不面对,福贵这种经历过人世间极苦极悲的人应该就可以做到,宠辱不惊也好,顺其自然也好,随遇而安也好,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生命并非一个绝对体,有些时候还是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条件视时回归现实,基于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给出自己的评价。

  总之这都是一种对自己考验,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参悟。

  同时,福贵这种释然一切,对生死无所谓的态度也是一种悲哀。我们不能追求生死无谓,而是应该追求生死无畏,如果功利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放弃所有流泪的理由,甚至连一个借口都不给自己留,活在一个虚设的环境里,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义的。

  有些人在有些时候是没办法的,就像福贵,经历了那么多,到最后他身边就只剩一头将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选择,却一生都没有被幸福选择,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荡还有社会的动荡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说那些打着解放旗号的革命运动是否科学,我只看到了福贵这类人的真实的悲剧。

  穷困人民是没有地位的,福贵一家的悲惨泯灭也并非偶然,有造成其发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会对于穷苦人民的蔑视甚至是无视,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意,却要在不必要的时候被剥夺生存的权力。

活着读后感12

  话题太过沉重,所以不谈生死,谈人心。因为你年纪小,不懂事,所以只要是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你就会被原谅,因为你的父亲败家,所以你也败家,这可以被理解,但是,在反反复复的折腾下,人们对你失望,而现实冷酷又残忍。夫人病死了,女儿女婿死了,儿子死了,孙子吃豆子撑死了,可您依旧对世界认真,您用仅剩的养老钱买下了一头将死未死的老牛,一同相依为命。您给老牛取您的名字,实在让人动容。

  您的一生不过那么长,几百字,便了结了太多,我不知道您眼看一个个亲人去世的心情,但您的一生,曾在我脑海如电影般一掠而过。

  说真的,看这本书就像学兔子啃青菜那般平淡无味,唯一让我哭出来的是儿子有庆献血而死却无人问津的片段,唯一让我惊喜的是余华质朴的文字,唯一让我心怀感恩的是故事结尾买老牛的片段,我感恩福贵的成长,时间的变化令少年心怀仁慈与惺惺相惜。你或许要问为什么要用“您”这样一个敬语,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愚昧无知,败尽家财,但是买下老牛后的一切让人动容,想拍手称快人性原本的美好—一个吊儿郎当的少年,在经历生死后一步步变成看破一切的'老人。

  余华笔下塑造的一个个福贵家人都朴实勤恳,兢兢业业,可却在那个年代,一个个亲人离开人世,这令人何其唏嘘,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谁都无从知道。我们,需要的是思考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对待真实世界,道理都懂,但可以做下去的人知之甚少,因生而苦,虽死不亡。

  “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读后感13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沉重的小说。主人公名为福贵,实则无福无贵。

  看完这本书,感觉一切语言在此刻都是苍白与无力的,这本书的阅读是让人恐惧甚至窒息的。

  福贵对美好生活燃起过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却终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说他不幸,他也曾经历过幸福,也曾经历过苦难,并且在经历过一切后仍乐观而坚强地活着。正如那句话所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一部《活着》,让我们体会到时代的更替与社会的变迁。可以想见,在那个年代,像福贵这样悲惨遭遇的底层人民不计其数,福贵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实例。

  生长于和平年代,生活于城市中的我们很难去设身处地地体会福贵的感受,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要坚强地活着。往事随风逝去,只在心中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迹。时间终究还是会让一切变得苍白无力,“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会遇到困难,但我觉得,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有了深刻的含义。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以,好好活着,好好生活。

活着读后感14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里死去。

  作者余华用他那冷冰冰的笔调让我们亲眼目睹少爷福贵的荒唐,导致家族被破产后和艰难的过程。又给了我们美好的希望,让有庆长跑比赛获得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让某些时刻充满着快乐与温情。可就在结束之时,余华毫不犹豫,让角色迅速死去,毫无征兆,只留下一个错愕的神情。

  有庆是第一个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坚强的母亲说道,大多数人在这时候一定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完全丧失希望,但福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却使有庆难堪。他喜爱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上学每天来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长跑第一名。我本以为悲剧即将结束,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正当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触手可及时,有庆却突然死去。就像我们知道的很多社会底层人们一样,有庆的.血型不幸与县长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谬,活活把血抽干至死。可那又如何?谁又会理睬一个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从有庆死后,他家中的所有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就如同一个说不清永远解不了的诅咒。最终只留下孤独的福贵和一头也叫作福贵的老牛。

  余华作者写这本书不禁让我有些战栗,薄薄20万字,却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一时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许多道理,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忍受的苦难,还要学会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艰难和幸福,富贵与贫困。又像电影《我的姐姐》里的姐姐述说的人迟早都会变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将会带来的节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就像福贵一样伴随着死亡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15

  活着,何为活着,一人孤单地存活,这算不算活着?余华先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富贵平凡而曲折的一生,塑造出富贵无奈、无助和悲情的一生。

  年少的福贵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公子,每天放浪形骸,游戏人生。终于有一天把家给败光了,然后和家人过上了贫苦的生活。妻子家珍先后给他生了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凤霞生孩子的时候难产而死,有庆在给县长老婆输血时,因抽血过多从此离开人世。妻子家珍每天辛苦干活,营养不良,最终得软骨病撒手人寰。前后经历了与家人的永别:富贵老爹因为福贵赌博输光家产死了,但是福贵还有老娘还有女儿这个时候他不能死,打完仗回来后才发现娘死了,这个时候福贵还有老婆孩子他也不能死,后来儿子,女儿,老婆,女婿一个个都死了,福贵还不能死,因为还有孙子,福贵死了孙子谁来照顾,最后孙子也死了,但是富贵还坚强地活着故事也结束了……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福贵悲惨一生中的成长与温情。一个人需要走多久的路,才能从男孩变成男人。福贵又迷失了多久才从浪荡公子变成一个有责任的丈夫和父亲……他是痛苦的.,但他又是幸福的。

  在困苦中能与糟糠之妻相濡以沫,在贫穷中能体会孩子带给他的温暖与感动,在与命运抗争的同时与命运为友,坚强而又骄傲地活着。在年老的时候与一头老牛相伴,平静而又真实地回忆自己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会像富贵一样有那样悲惨的遭遇。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也许总能在富贵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要经历生老病死,体会着生活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可我们还是以自己的姿态活在这人世间。回望福贵的一生,想想自己的将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无论生活给予你什么,平静的接受,然后好好的活下去。

  余生很长,何必慌张?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03-03

《活着》读后感01-24

【精选】《活着》读后感07-10

《活着》读后感(经典)07-30

(经典)《活着》读后感08-02

《活着》读后感[精选]08-01

活着的读后感03-07

《活着》的读后感03-08

《活着》读后感06-12

《活着》读后感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