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05 07:56:4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够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间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2.在讲述民间故事时,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重点)

  3.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之情。

  教师准备:

  单田芳的评书《温酒斩华雄》的视频。

  学生准备:

  搜集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本单元中我们读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些民间故事生动、有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你还了解了哪些民间故事?

  生1:我上网找到了《白蛇传》。

  生2: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流传很久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生3:我听过一个民间故事,叫作《田螺姑娘》,非常有趣。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开个民间故事会吧。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查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了解情况,为新课做准备。

  二、方法指导,学讲故事

  师:在讲故事时,我们除了要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还要把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如何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呢?例如,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我们如何把这个情景讲生动呢?

  生1:可以加上他们见面时的对话,说一说两个人当时都说了些什么。

  生2:可以加上牛郎和织女见面时的表情、动作。

  生3:可以把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具体描述一下。

  师:原来适当添加人物对话,细致描绘人物形象,都会使故事更生动、更吸引人。同学们真是讲故事的能手。再想象一下,如果讲述王母娘娘知道织女偷偷跑到人间,与牛郎结婚过日子时的情景,可以有什么好办法把故事讲生动呢?

  生1:可以想象王母娘娘当时愤怒的表情,讲述和模仿出来,让听众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2:可以一边讲故事,一边做一做王母娘娘当时的动作,把听众带入到故事情境中,仿佛自己就在现场一样。

  师:在讲故事时,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真是好方法。我们来看一看著名评书大师单田芳是如何绘声绘色讲述故事的。(播放单田芳讲述《温酒斩华雄》的视频)

  师: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1:当讲述到人物角色的语言时,可以模仿人物说话的口气,听起来惟妙惟肖。

  生2: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也要和故事情节紧紧相关,使人觉得讲述者既是讲故事的.人,又仿佛是故事中的人。

  生3:加上恰当的动作,一下子就牵动了听众的心。

  师:是呀,看来要想把故事讲得生动、吸引人,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

  设计意图:共同交流课文中的两个情节,寻求讲故事的方法。以课文为例,进行方法指导,为独立讲故事做好铺垫。同时观看视频,更直接地领会讲故事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交流评价

  师:我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故事。在听别人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认真倾听别人讲故事,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

  生2:可以一边听一边想,哪些地方可以讲得更生动、更吸引人,等对方讲完故事,给他提出合理的建议。

  生3:可以学习别人讲故事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学习好的讲故事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这个故事,听故事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故事后,给讲故事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再推荐代表在全班讲,参加“故事大王”的评选。

  (生在小组里讲故事,生生之间进行评价)

  师:请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到前面来讲故事。

  (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

  师:听了这位同学讲述的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她讲的这个故事很生动,我被孟姜女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如果她能把孟姜女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遇到的艰辛,如经历了怎样恶劣的天气,又渴又饿时的表现再展现出来,这个故事就会更感人了。

  师:你真善于倾听,能够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同时又在细节上提出建议,很好。

  生:孟姜女哭时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讲故事的同学可以适当地描绘一下这些表情和动作,会让听故事的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你真棒!想出了具体的办法。还有想讲故事的同学吗?

  (生讲述《田螺姑娘》)

  师:听了这位同学讲述的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1:这个故事讲得很精彩。特别是谢端寻找田螺姑娘时与蚂蟥精的对话,他模仿了说话人的语气,使人听得很入迷。

  生2:他把一些重要的细节讲得很细致。如田螺姑娘的模样,田螺姑娘做饭时的情景,这些细节使这个故事更有吸引力。

  师:掌握了这些方法,故事讲述起来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

  (小组代表继续讲述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里讲故事、学生代表讲故事的环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学生代表讲述故事时,通过师生评议,再一次巩固讲故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故事真是精彩!这些民间故事是口头相传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让我们继续去搜集这些故事,把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中,学生讲故事的兴趣较为浓厚,能够乐于去把自己了解到的民间故事讲给别人听。同时,在经过方法指导后,出现了非常出色的“故事大王”,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方法,绘声绘色地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故事的同学在感受到民间故事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够掌握这种方法。

小学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写、字、海、用、浪、机、云、纸、铅、笔”10个生字的字音,能在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提”,能在老师指导下认真描摹“用”和“云”两个字。

  2、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能依据课文内容和图画提示,模仿课文句式说比较完整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指名拼读,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手写课题: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是怎样写这两个字的?

  3、老师写的这两个字就念(学生齐读:写字)小朋友能自己看拼音识字了,真了不起,那么,现在谁能用“写字”这个词来说一两句话?听老师读句子,记住它,再说出来。 指名学生说

  4、(出示):小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写字。(注音句子)提醒学生注意“纸、铅、笔”三个生字的读音,自由拼读句子,指名读、同桌检查读。

  5、古人都是用毛笔写字的,(出示实物:毛笔)这就是一支毛笔,你来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记“笔”?

  6、小学生(齐:在白纸上用“铅笔”写字)我们现在就在桌上用手指来写“纸”这个字,好吗?

  (出示纸的笔顺框,先写左边的绞丝旁,右边有三笔,第一笔是短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37课

  齐读课题

  课文里告诉我们谁在哪里用什么写字呢?

  二、看拼音读课文识字

  这个单元开始,我们要来看拼音读课文识字了,我们学会了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就可以自己看拼音读课文了,不用再听录音跟着读课文了。出示课文:

  1、自由试读课文:自己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还有5个生字)读通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指名试读、评议;

  3、同桌互读;

  4、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5、全班交流识字好方法(海、浪);

  6、老师引读课文

  7、小朋友已经把课文十个生字的音都读准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把这些生字记记牢。

  8、指名读课文,听清课文里告诉我们谁在哪里用什么写字,

  9、练练耳朵,辨别句式“谁用什么在哪里写字?”和“谁在哪里用什么写字”。

  出示:船儿用浪花在海上写字。船儿在海上用浪花写字。

  飞机用白云在天上写字。飞机在天上用白云写字。

  同桌对读,要求看清字,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教师小结:同一个意思还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说。

  10、看图把句子说完整;

  读图(一)的句子,换句式练说。

  小组讨论,用两种不同的说法,说说图二、三、四的意思,

  11、拓展:还有谁用什么在哪里写字?

  礼花用火星在 写字。

  星星用微光在 写字。

  用影子在 写字。

  用在 写字。

  12、读下面的句子。

  鱼儿在水里吐出泡泡,鱼儿用泡泡在水里写诗;

  蝴蝶在花朵上跳舞,蝴蝶用翅膀在花瓣上写诗;

  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诗;

  小朋友在操场上跑着笑着,小朋友用笑声在每个人的心里写诗。

  三、指导写字“用、云”

  小朋友喜欢写字,现在我们就来写两个字,好吗?

  (出示“用、云”)出示“纸”的笔顺框,教师指导写“纸”字。

  出示“用”的笔顺框,学生在桌上书空“用”,

  学生写,及时纠正:你觉得哪个字没写好,就把那个字再描一遍。

小学语文教案3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跟“串()”、“锄()”跟“助()”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

  “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拔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

  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因为他不懂得禾苗生长靠自己力量的规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拔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天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XXXXXXXX“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XXXXXXXXX。”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而险台阶多难攀登

  不舍得累岁

  扫路人不怕累能吃苦爱生活

  乐观自信豁达开朗

小学语文教案5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小学语文教案6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节教学内容为一首五言诗,共20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识记,体会意境、理解作者蕴含的感情。特殊儿童小A要继续培养她对古诗的兴趣,能借助画面大致知道诗所写的内容。能跟读古诗,会抄写2个字、课外古诗,并试着背诵《遗爱寺》几句。

  二、分层教学目标

  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

  1.认识整首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在充分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走进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前面的古诗,尽可能地指出图中有大致哪些事物。

  2.能较正确地跟读生字、古诗,诵读后能记住一、两句。

  3.会抄写2个字,能从课外古诗中去抄几首山水诗。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准备:

  字卡、古诗配套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到现在能吟诵哪些古诗?(小A也举手了,我请她也来背背)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优美的画面,还重温了一些道理。的确,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白居易的新诗。

  2.师配乐诗朗诵(出示全诗)

  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他周围的美丽景色,突发灵感,写下这首诗。

  (图片出示)你能从画中找到哪些景物?(请小A上来找找说说)

  3.认读生字。(请小A读读)

  [设计意图:电脑音乐的播放、图片等的出示,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进了小A对古诗的直观感受。同时架起教者、其他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入手、逐步感知。

  1.学生读古诗,出示“弄”字。

  师:这个字怎么来的?介绍会意字“弄”的来历,出示字理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字意、掌握、拓展相关知识,这是不断生成过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师:诗人在哪儿玩弄小石头?(请小A到图上来指一指。)从哪个字知道是在小溪边?出示“临”,你在哪儿见过它?介绍“临”字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生活即教育”教师从生活入手,捕捉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小A的辨别能力。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

  3.师:诗人坐在小溪边玩弄小石头心里会————?请大家带着这种语气齐读。

  师:接下来诗人干什么呢?出示“绕”做动作,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绕字家族还有很多:“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太阳出来是晓,过节踩高跷,别看长的像意思可不同。”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的指导,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更多有实际作用的'知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美美地读第一、二行。这时候,诗人的耳边响起鸟叫声和泉水的叮咚声。(教师巡视,指导小A的朗读,进一步正音、补缺)

  师:这里藏着你们的老朋友,你们天天见到“语”在古诗中什么意思?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读“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请小A认真地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内心触动深刻,理解加深。同时也让小A不断地巩固古诗。]

  5.出示填空:这是一首()的短诗,诗以“()”、“()”、“()”、“()”、“()”的点染,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通过”()”、“()”、“()”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热爱。(填完后,请小A跟着同桌一起读。)

  师:让我们身临其境,跟随白居易的步伐一齐来到庐山脚下,学生配乐朗诵诗意,其他学生闭目聆听。

  [设计意图:在填空、音乐中,总结全文,升华了情感。]

  (三)、教后选读、适当拓展

  1.读词语。(请助学小伙伴教教小A)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新知]

  2.选背山水诗歌。(让助学伙伴帮小A找一找山水诗,请小A摘抄几首山水诗)

  [设计意图: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要求,达到积累,拓展的目的,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案7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开小火车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第一课时

  一、作业导入,创设情境

  1、前置性作业:

  ()的北风

  ()的谷粒

  ()的地方

  ()的朋友

  ()的身体

  ()地成长

  ()地哭泣

  ()地等待

  ()地奔跑

  ()地游戏

  2、、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述故事,老师可以及时补充或纠正)

  3、提问引入:马良用神笔做了些什么吗?(指生讲一讲)

  4、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23课《假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字教学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1)画出生字、词语;

  (2)想一想,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小诗人会做些什么呢?

  2.出示难记字的生字卡片,让学生通过熟字加熟字的方法,或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来记字。生字卡片:健康、哭泣、缩着、寻食

  分别找到含有“健康、哭泣、缩着、寻食”的句子,练习朗读。

  (1)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3)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条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3、师配乐朗读课文。

  4、生自由朗读,要求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想一想,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小诗人会做些什么呢?

  5、请四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每人一小节,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想一想,

  假如这位小诗人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做些什么呢?

  6、生生评价,完成练习:假如这位小诗人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画()给(),画()给(),还会画()给()

  7、全班交流。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1.学习第一节:

  课件呈现:图1: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在寒风中独立。

  (1)创设情境,品词悟读。

  师:为什么要给窗前的小树画太阳呢?你们看这就是寒风中,窗前的小树,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们能表演一下小树吗?(全体起立,来表演一下小树吧)(再次开课件)!“小树小树,现在你感觉怎样?你想说些什么呢?(太冷了)(全体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小树在寒冷的冬天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用逻辑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感情)

  师: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师:小女孩看见了小树,给小树画了什么?(红红的太阳)

  课件呈现:太阳图整节诗

  师:还可以说什么样的太阳?(指名拓展)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学生做伸展的运动)小树小树,现在你感觉怎样?想说什么?现在是怎样的一棵小树?相机板书

  师:有了太阳,小树还会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吗?(指导朗读: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想一想,该怎么读好这个句子?(指名——齐读)

  (再出示: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再读)

  (2)朗读整个小节。

  师:看到小树那么高兴,小女孩的心情怎样,你们呢,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读这节诗吧!。

  2.学习第二节。

  师: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棵棵快活成长的小树,接着小女孩又用神笔做了什么事?课件出示:小鸟等妈妈图

  并配上文字: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1)你看,图上都有谁呢?多可爱的小鸟啊!鸟妈妈为了不让小鸟饿肚子,一大早就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了,想象一下,鸟妈妈会去哪些地方找食物呢?(指名2个说),鸟妈妈离家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用课文的话说就是(在想象说话中明白“遥远”的意思)(指导朗读“遥远”)

  (2)苦苦等待:你看小鸟在家从早上一直等到了天黑,鸟妈妈也还没有回来,小鸟伤心得流下了眼泪,小鸟小鸟,你现在想说什么?(指名)像这样等了很久很久,心里又担心又难受,就叫做“苦苦等待”(生读——指名——齐读)。

  师:现在的小鸟是只怎样的小鸟?(指名回答)相机板书:饥饿的小鸟

  (3)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学生感情朗读)师:小鸟,小鸟现在你最需要什么?(谷粒、米饭、面碎)课件出示:谷粒

  整节诗

  (4)小女孩又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谷粒)

  师:有了小女孩画的谷粒,小鸟吃得饱饱的,再也不挨饿,还有鸟妈妈陪着呢!小鸟现在你觉得怎么样?(指名)师相机板书:(快乐的小鸟)

  (5)小鸟们,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男女同学来比赛读这节诗吧!

  3.学习第三节。

  课件出示:西西坐在家里图

  并配上文字图:他只能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鸟和飞燕.

  (1)师:同学们,你们看课外活动,同学们在操场上( )、()他们多高兴啊。你们喜欢做游戏和体育活动吗?说说你最喜欢做什么游戏或体育活动。

  (2)师:看课件图谈话:我们都有健康的身体,可以在操场上奔跑,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可西西怎么了?他只能坐在屋里,觉得西西怎么样?课文里用哪个词来形容西西?(不幸)你为什么觉得他可怜?除了这些,西西还想去做哪些事情?(指名回答)

  (3)师:西西想做的事,他一件也不能去做,心情怎么样?

  (设计意图:在换位对话中,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痛苦,产生了要帮助西西,还西西快乐的强烈愿望。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水到渠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4)师:原来西西也和你们一样有一双健全的腿,可一场意外的事故,使他永远不能站起来了。西西心里该多痛苦啊!女孩读懂了西西的心。课件出示:有好腿的西西图

  出示整节诗

  (看图说)练习句子:西西有了一双好腿,他终于可以(),可以(),可以(),想做的事情都能去做了。西西心里多()、()、()。(师相机板书)

  (5)品读: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西西,你这么高兴,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谢谢)小女孩,你帮助了西西,看到西西这么快乐,你的心情怎样?看到西西那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小组赛读)

  齐读——指导——再读(在师生评议练习有感情朗读)

  4、指导背诵,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出示百度搜集的图片:

  1、师:现在,老师也给你带来了一位朋友。她的名字叫“海伦”,她出生不久就双目失明了,还成了一名聋哑人。但她后来却克服了身体的缺陷,成了著名的作家。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怎样帮助她呢?(全班讨论)

  2、师:请大家看图,这里是什么地方?(一望无际的沙漠)。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应该怎样改善这里的环境呢?(全班讨论)

  3、这是山区失学的儿童,假如你有一枝神笔,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全班讨论)

  4、师: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5、抽学生上台展示。

  五、指导书写

  1.复习要写的字。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小组交流。

  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3.指导书写。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六、总结

  师:如果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小学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读7个字。

  2.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并按田字格范字正确书写。

  3.识字过程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充”“已”的间架结构和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喜欢)星期天的时光很美妙。你们能说说为什么喜欢星期天吗?指名3、4个学生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星期天的时光多美妙》这篇课文,体会星期天的快乐。(师范读课文)

  二、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说说你上个星期天去干什么了。

  (二)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要求。

  1.读准字音。

  2.想想这几个生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哪个字比较难记,哪个字需要老师指导。

  3.说说这个字所在的'句子。

  (三)学生小组交流,互相帮助。

  1.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2.提出难记的字,小组讨论、交流好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自学效果。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教师指导重点生字。

  (1)“已”是独体字,书写时注意“竖弯钩”要出头。仔细观察“已”“己”,你发现了什么?——“已”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出头了,“己”的最后一笔不出头。

  (2)板书“充”字,边写边说笔顺。学生在本上写。4.组词,积累词汇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生字。你能用这些生字说出其他的词或者句子吗?

  三、巩固练习

  出示生字卡片,读字词。

  四、按田字格写生字

  1.说一说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想提醒大家注意?

  2.指导书写指名板书,其他学生将生字写在田字格本上老师巡视指导

  五、读课文

  (一)读一读课文中词语所在的句子要求:正确,尽量流利。检查:指读、评读。

  (二)读课文同桌互读,互查。六、积累运用,展开想象学生认读生字组成的词。选择一个或两个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星期天的时光多美妙

  妙吹已艳运充

小学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字词积累: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就:靠近。

  乎:句中相当于“于”。

  2.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明确:共五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木直中绳??使之然也。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三)齐读一二段,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探讨第四段:大家齐读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知识点积累:

  焉:兼词,“于之、于此”。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或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三)、发散思维:

  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内拓展练习: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释:(1)涅:黑泥。(2)滫:污水

  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文:学习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

  乙文:环境对人的影响丙文: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小学语文教案10

  一、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着小朋友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读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过”和“入”的意思吗?经过、进入。

  什么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课文讲了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学生回答,教师板贴(禹)。

  3、教师总结:这是个历史故事,就写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看,这就是禹。(课件出示禹的图片)

  并配有文字介绍(禹是距今有4千多年历史的夏朝的一位帝王,他曾带领群众治理了滔天洪水,是一位治水英雄。)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句。

  1、翻开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一共有多少小节?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3、自己读读生字词。

  学习这些生词:制服治水家事

  郑重洪水终于更足

  严重要紧劲头因为

  (1)个读、齐读。

  (2)齐读前提要求:这三行词语小朋友读得都非常棒!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排成三行?你能猜猜我的心思吗?

  总结:第一行都是整体认读音节,且都是翘舌音;第二行的韵母都是后鼻音;第三行的都是前鼻音。(小朋友们真是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和一个聪明的大脑,猜出了老师的心思,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

  (3)老师要给小朋友增加难度,有勇气挑战吗?去拼音并打乱。开火车读。

  4、课件出示:呱呱

  (1)读读这个词。

  (2) gū表示小孩的哭声;它还有guā这个读音,原来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像这样的多音字课文中还有一个呢,读一读:同行

  三、精读课文,剖析关键词句。

  精读第一段。

  1、过渡:小朋友们,你知道什么样的水叫洪水呢?你们看——(视频)

  2、这样的洪水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说一说)

  3、是呀,洪水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让我们读读第一段。(课件)

  第二自然段

  过渡:为了制服洪水,让洪水听话,后来……课件出示第二小节。学生接读。

  精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第三小节就写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请一个小朋友我们读读这个故事。(课件)

  2、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正巧听到了什么声音?

  当时同行的人是怎么说的?(课件两句话)

  (1)指导朗读。朗读点评: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知道了同行的.人为什么劝说禹回家去看一看了。原来是因为(),谁来说说看。

  (2)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受,读读同行人说的话,好吗?

  (3)我们现在就是同行的人,一起来劝劝禹好吗?

  3、禹为什么不进家门去看看,难道是不想不爱自己的孩子吗?让我们再来找找禹所说的话。(课件2句话)(1)从大禹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禹所说的话,好吗?

  (2)在大禹眼中,家事和治水谁更重要?禹把老百姓的事装在心里,心里想的全是治水的事。

  (3)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禹说的话。

  4、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再现禹第一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好吗?(师生、生生朗读)

  5、(1)过了几年,禹又一次路过家门,正好听到妻子和孩子的说话声,同行的都放慢了脚步,……再读这段话(说的话)。(师生配合)

  (2)又过了几年,禹再次路过家门,孩子长高了,可他一面也没见过,同行的人……(师生配合)

  过渡:就这样,读——最后一节。

  1、13年的治水容易吗?你从哪个词知道的?(终于)是呀!为了制服凶猛的洪水,禹吃尽了很多的辛苦。

  2、小朋友,你瞧!自从禹带领的治水大军制服了凶猛的洪水,黄河一带再也没有发过洪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黄河两岸到处是绿油油的一片。(课件)

  3、老百姓这样幸福的生活应该感谢谁?(禹)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大禹。(板:大)

  4、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天。

  四、总结升华。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绩,建了禹陵,修了禹王宫,还筑了禹王碑(课件)

  五、生字教学。

  课文中的一些生字不仅要读准字音,记字形,还要写好它。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第一个生字是“行”(课件)

  1、先来读准它。

  2、它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部首“双人旁”,它比单人旁多了一笔——“撇”,但这两撇是不一样的,第一笔撇短,第二笔撇长。这两撇的起笔位置是在一条直线上。(课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撇——在同一条直线上)

  3、小眼睛看老师是怎样写好这个字的。注意教师写字姿势的示范。

  投影(描一个,写一个),并写边讲解关键笔画。

  请小朋友描一个,写一个。(姿势纠正)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投影。

  学习第二个生字“更”

  1、读准字音。

  2、它是一个独体字。要想把这个字写好,关键是要写好撇画,这是一个竖撇,竖一半,撇一半。(课件:其余的撇——竖撇)

  3、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并反馈。

  还有一些生字要麻烦你们的语文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习了。

  结束语:

  15年后,洪水被制服了。禹回到了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时的情景会怎样呢?

小学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三要素,通过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知识目标)

  2、能理解小说中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学会从情节、人物等分析中归纳主题,培养创新能力。(能力目标)

  3、能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能力目标)

  4、学生能结合现实生活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区别“爱美之心”与“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情节结构,感受小说情节构设艺术特色。

  2、能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学会从情节、人物等分析中归纳主题。

  【教学难点】

  1、能把握小说情节特点、人物形象,领悟巧妙构思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2、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能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区别“爱美之心”与“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悬念设疑,导入新课(2分钟)

  她,天生丽质,温柔善良,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不幸的是她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那是个道德沦丧、生活糜烂、惟利是图的社会,她不可避免地染上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的习气。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她为了满足一次在舞会上出风头的愿望,却付出了极不寻常的代价。她是谁?她就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经典之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项链》,一起走近玛蒂尔德吧!

  「设计意图:通过悬念设疑,导入新课,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二、检查预习(3分钟)

  1、教师投影:

  (1)请读准下面的红色字的字音

  (2) 解释下列词语

  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读准音、说出义。

  2、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学生在小卡片上写出莫泊桑的其他作品,越多越好,并进行交换信息。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通过小卡片填写、互相传递,使关注更多的优秀名作,为正在举办的校园书香节增添生气」

  三、研读课文,仔细品味(23分钟)

  1、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教师提问: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要求学生速读三分钟从文章的结局往前推,导出文章的结构:收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说的情节曲线。(也可以是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好铺垫」

  2、阅读及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精巧的构思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段朗读,教师用多媒体配乐。

  (2)教师提问: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对人物命运影响最大?

  学生分组讨论: 丢项链——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3)教师提问: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可以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

  教师提示: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后明真相。

  学生相互探讨,并归纳情节中的三处伏笔。

  小结: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按借、丢、赔的过程展开,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结合课文构思巧妙,教师处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0分钟)

  教师提问:“爱美”与“爱虚荣”、“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有哪些本质不同?

  学生联系实际,分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一是看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二是看有无相应的经济能力;三是手段,是通过正当途径拥有,还是不择手段占有。区别“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主要看其手段是否正当,前者是通过诚实的劳动或其他合法途径去实现,后者往往是通过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获得。

  「设计意图:上述内容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总结 (1分钟)

  教师总结:回应开篇,本文的第一句话说:“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个“也”字揭示了悲剧产生的两个原因,既有社会因素,那个奢靡的社会浸染了她;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追求上流社会生活、爱慕虚荣败坏了她。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项链》,故事悲剧性的结局,不就是在提醒我们大家:人生切莫像玛蒂尔德一样,让项链变成锁链!最后希望我们都可以脚踏实地地用诚实与勤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乃至理想吧!

  六、课后作业(1分钟)

  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谈你对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的认识。(写300左右体会,为下节课做准备)

  梦想乃至理想吧!

  【教学反思】

  小说由于有一定情节,学生比较感兴趣,加上老师精心点拨,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基本上能掌握课文的内容,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明白并深化主题。

小学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荷花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荷花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的说话活动。

  同学们,现在我们照例开始每节课前的“你说、我说、大家说”活动,今天的说话主题是:花的王国是绚丽多姿,五彩斑斓的,如果能化身为鲜花王子,花朵公主,你愿做哪种花?为什么?

  二、导入课题。

  如果可能的话,老师和前面那位同学一样,也愿意做一朵洁白无瑕、清香醉人的白荷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荷花》,借这个机会老师邀请你们和我一起化身为荷花仙子,亭亭玉立在荷池中,尽情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愿意去的同学请举手。都愿意,太棒了!现在,就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飞进那清晨的荷花池中去吧。

  三、播放课件,生观看,并说说自己找找自己。

  1、学生观看,找找自己,边看边指:满池的荷花中,有你有我,有大家,那么哪一朵是你呢,请赶快找一找,找的时候可以可以指指点点,自由抒发此时的感受。

  2、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形容一下池中的自己。

  从你们充满喜悦的脸上可以看出来,找到自己了,是吧?好了,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自己或我们大家吗?

  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洁白无暇、冰清玉洁、含苞欲放、

  翩翩起舞、争奇斗妍、雪白雪白、娇艳亮丽

  ……

  说得真好,能用积累的词语把自己形容得如此优雅,如此动人,真了不起!想不想知道叶老先生妙笔下的我们又是什么样的呢?好,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找出描写我们样子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分享。

  四、生自读课文,勾画句子并朗读汇报。

  过渡:荷花们,这些句子美吗,是呀,每个句子都闪烁着美丽的色彩,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感。现在就请大家找出你认为写我们荷花写的最美的句子,细细地读读,想想美在哪儿,然后美美地读出来。

  五、生自读课文,勾画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并汇报。

  指名朗读,其他听读感受美,感受到的评议读美。

  他读出美了吗?从哪儿听出来的,没有读出来,应该怎么读。

  1、“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是简笔画)

  “挨挨挤挤”我从挨挨挤挤中仿佛看到荷叶,数不胜数,密密麻麻,长势茂盛,富有生机。(学生演示)“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翠色欲滴的绿,是湿润闪亮的绿,好美啊,“大圆盘”是写我们的小裙子,形状像个盘子,又大又圆,同样很美。这是一条多么漂亮的短裙呀,穿上它,我们就更漂亮了。喜欢吗?来,一起读出我们的喜欢来。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我觉得这个冒字读得特别美,从冒中,(迫不及待、兴高采烈、激动万分、争先恐后、欢天喜地、迅速地心花怒放、悄悄地不可阻挡的)荷花姑娘荷花王子们,我们玩个文字游戏,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跳”!“探”!“蹦”!“伸”!“钻”!

  是呀,我们为什么跳出来,不探出来,不跳长出来,不伸出来,也不钻出来,而非要冒出来呢。就是因为我们是怀着这样的心情长出来的,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请问,你们冒出来,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我想到外面来透透气!(那就做做深呼吸吧)

  我想向人们展示我的美丽!(叶老先生已经感受到了你迷人的美了。)

  我想让人们都来观赏我!站在岸边的人们正在专心地欣赏你呢!

  我想欣赏这美丽的世界!(世界很精彩,请好好欣赏吧)

  我想和大家交朋友!(我就是你的好朋友)

  我想让游客记下我的美丽!(看,有两位游客叔叔正在用摄像机记录你的美丽呢)

  让我们再次用动听的朗读表达大家冒出来时的激动迫切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吧。

  3、(1)所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启发想象:雪白雪白的花瓣儿,嫩黄嫩黄的莲蓬,碧绿碧绿的叶子,配在一起,真的.是鲜艳夺目,美丽极了。读出你的这种美吧!

  花瓣像一张洁白无暇的玉床,嫩黄的小莲蓬像一个可爱的娃娃仰面躺在上面酣睡做美梦呢!这种感觉是多么有趣,多么美妙,快点读出来吧!

  (2)、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欲开又合,羞羞答答,这是一位文静可爱、娇嫩羞涩的的荷花姑娘啊。是谁呢,我看看,来(学生摆姿势),读一读,读出你的娇嫩羞涩。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饱胀得好像马上要破裂似的。

  花骨朵在哪里,我瞧瞧。好可爱哟,真惹人喜欢。真想摸一摸,还是算了,那样会伤害他的。

  是什么力量让它如此饱胀?

  花瓣你争我抢,使劲往外挤,想向人们展示自己新换的衣裳。

  花蕊着急地探着头,多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花香拼命想冒出去,非常希望人们闻闻自己沁人心脾、醉人肺腑的味道。

  总之,在这小小的花苞里面,有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在膨胀着,在涌动着。

  师:刚才,我们以欣赏词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不同的美姿,一共有几种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白荷花……有的……有的……有的……

  师:读到这儿,有的荷花特别着急,有点不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她美丽的身影并没有出现在叶老先生的笔下。怎么办呢?现在,就给你们一个机会,请你们大胆地尽情地展示出最优美、最动人的姿态吧。师边看边描述:

  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这是一位荷花战士,在站岗放哨。

  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哦美丽的姑娘在镜子前梳妆打扮、自我欣赏呢。

  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她在享受阳光温暖的拥抱呢。

  有的相依相偎,像亲密的姐妹在窃窃私语,偷偷说笑。荷花姐妹在说悄悄话呢。

  刚裂开嘴笑的荷花婴儿。荷花婴儿在做美梦,都笑出声了。

  六、想象说话,朗读感悟:想荷花。

  过渡:荷花仙子们,你们那洁白无瑕的颜色、婀娜娇艳的姿态,沁人心脾的清香,引来了太阳哥哥,引来了风姐姐,引来了小蜻蜓小鱼儿,还会引来了谁呢。他们多么希望能和美丽的你们嬉戏玩耍,你们愿意吗?

  1、想象说话:你想和他们玩什么?

  那就尽情地玩耍吧,快去吧,它在等着你呢,希望你玩的快乐,相信你们会成为好朋友的。荷花们,此时此刻的你们的感受一定和美妙,谈谈吧。通过朗读表达心中的快乐和幸福吧。

  2、配乐朗读,自由读文,指名朗读,其他听读表演。

  伴着优美的声音,让我们尽情舞蹈尽情欢乐吧,表演。

  过渡:荷花仙子们,在这个美丽的王国里,在这个神奇的舞台上,我们穿着雪白雪白的衣裳,碧绿碧绿的裙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时而静静站立,遐想连篇,时而甩动衣袖,翩翩起舞,时而切切私语,低声说笑,我们优雅的身影,明艳的色彩,无限的活力,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游人。人们久久地站在荷花池边,欣赏着,赞叹着,听,叶老先生说:齐读句子:这么多的白荷花……那画家的本来可真了不起。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说:这么多的白荷花……

  那画家的本来可真了不起。一个活波可爱的孩子道:男生;这么多的白荷花……那画家的本来可真了不起。听着人们的赞叹,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说我们是活的画呢,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呀,你想对这位画家说什么呢?荷花们可以窃窃私语,交流交流。

  是啊,白荷花们,正是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你们美丽优雅的身姿,赋予你们勃勃向上的生机,为人类造就这么一幅明艳动人的画卷!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方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好吗。

  停顿……

  正如叶老先生所说: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给同学们上《荷花》一课呢!过了好一会儿,你们……

  同学们,叶老先生用精美的文字、饱满的感情按照看荷花、夸荷花、想荷花的顺序,采用总分结合的方法,体现了荷花的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你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描写自己喜欢的画吗,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吗?

小学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四季。(板书课题:四季并齐读课题,表扬跟老师书空的同学)

  一年之中有哪四季?(板书:春夏秋冬)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摘桃子:出示生字,让学生读,并扩词

  介绍新偏旁:月、雨、口、禾哪个字你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三、研读课文

  1、播放与四季有关的图片: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喜欢?学生小组内交流,并指名说。

  2、随着学生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看图说出春天的景色,说说草芽的样子。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说一说小鸟听了草芽的活会对小草说什么。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说说池塘里夏天的美丽,说说“假如你是荷叶,你会对青蛙说什么?假如你是坐在荷叶上的青蛙,你会对荷叶说什么?,又会对荷花说什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引导学生想象:谷穗弯弯的,黄澄澄的成熟了,他会想些什么?指名读,评价。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先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冬天,说说冬天能玩什么。再用朗读竞赛的方式来组织读好这一小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加动作。

  5小结:你看,其实四季都很美,只要你用心地去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背诵课文

  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听音乐,闭眼欣赏有关四季的美文)

  1、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仿照书上的句式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2、各小组上台汇报(可以派代表,也可以四人一齐上台),教师伺机评价指导。

  3、教师小结创编情况。

  七、拓展练习,课外延伸

  用画画出你喜欢的四季美景,口头创《四季》,请家长记录,并向校刊投稿,在班级的展示台展示。

  八、教学写字"七、八、九、无"4个字

小学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10个生字,认识8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吸引游客的地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了解和探索大海与人的关系,感受大海的神奇,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自学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四大海的特点,及给游人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作者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插图、有关死海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看人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的画面。

  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呢?这是什么地方?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不懂的词查字典。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字,正音

  “阻”是平舌音。

  “幻”注意字形,不要掉了左边一点,右边不要加横。

  “仰”字不要多加一撇。

  2、指名分自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回答(作者游览的死海的所见所感)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浏览死海,留下深刻印象,死海哪些地方吸引游客?

  二、学习课文

  死海吸引游客之处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景色美丽、奇异

  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五颜六色,像彩虹,变幻多彩的光晕。

  2、名字奇特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理解“死海”名字由来

  3、浮力大

  引导学生读第6-9自然段,领会作者好奇兴奋的心情,感受死海的神奇

  补充有关死海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三、再读课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四、作业设计

  1、写生字。

  2、小练笔:向大家介绍你游览过的最感兴趣一处景点。

小学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哪位同学知道其他关于思乡的诗歌呢?(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静夜思》吗?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诗。那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学习一首同类型的诗歌——《秋思》(学生齐读题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张籍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张籍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这首诗歌名为《秋思》,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在秋天时的所见所思。

  2、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

  明确:

  秋天大雁南归,秋风萧瑟,更能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增添悲凉的气氛。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更能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②“意万重”是什么意思?能看出什么?

  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作者离开家乡和亲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离开家那么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表达思乡意思即可。

  4、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把封好的信又拆开了呢?

  明确:

  因为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没有写在信上,所以才会又打开来看,再多写点。

  ②从这两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作者想说的话能都写下来吗?为什么呢?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信纸根本不够写,不够作者表达,而且“匆匆”也说明了写家书时的匆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作者把想写的内容都写下来。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与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作业:

  1、背诵《秋思》,积累与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对于思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刻,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思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析,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思想类诗歌的特点。

  《秋思》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一、明确教材地位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

  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

  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

  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三、内容确定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五、学习方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六、教学思路和流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

  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

  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

  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七、教学反思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3-26

小学语文教案03-25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10-10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