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9 10:05:5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品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2、学会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并进行故事创编,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二、活动准备

  1、《梨子小提琴》的图书(人手一本)

  2、图画纸、蜡笔等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1、出现“梨子”,“以梨子有什么用”引入课题;

  2、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故事:提醒孩子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不懂的可以问老师或同伴;

  3、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1)谁,捡到了什么?它用它做了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2)小松鼠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3)为什么大家都有了梨子提琴,大家在森林里干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4、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上来讲故事。

  四、延伸活动

  画画,编故事。

  水平一:要求孩子能选择故事内容来绘画并进行讲述;

  水平二:要求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水平三:能主动地将创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五、评估

  由于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引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大家也都能在老师的提醒下一页一页地翻书阅读。在延伸活动中,大多数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如岱逸小朋友,他把森林画得很美,而且狮子后面不只跟着小鸡,还带来了小老鼠等。但尚有个别孩子虽画得好、编得好,却未能主动地讲给同伴听(如芷欣)。总的来说,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听老师朗读课文。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字、写字,朗读感悟:读音难点是后鼻音。

  写字训练重点是:雨字头、走之、三点水。

  【教学准备】

  磁带、小黑板/ 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雷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初读课文,认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带领全班到学校墙壁雷锋画像下)读读雷锋的生平介绍。

  2、师讲述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资料袋),激起学生对雷锋的崇敬之情。

  3、师:雷锋叔叔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他呢?(板书课题)

  指名深情地读好课题。/ 说说怎么记住“锋、叔”。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己借助注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段朗读诗歌,指正读音。

  3、出示生字词,集中认记,重点指导读准后鼻音:

  “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另外,“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

  “曾”是平舌音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 céng;“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4、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指导书写“冒、雷、需、迈、迷、迹”

  1、出示生字认读。

  2、小组组织学习生字(识记字形、占位、书写)

  3、集体交流,点拨指导:

  “冒”字,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上边的“曰”要宽,下边的“目”要窄。

  “迈、迷、迹”三字都是走之,重点指导以下两个方面:

  ⑴笔顺:先写走之内的“万、米、亦”,再写走之。

  ⑵“走之”的左下撇捺交接处要“相连”,不是“交叉”,与“建之”不一样。

  “雷、需”二字的指导重点为雨字头:

  ⑴第一笔横要短;

  ⑵“秃宝盖”要宽,横钩不能写成“横折钩”;

  ⑶四点分布要均匀。

  4、书写练习。

  四、作业

  1、制作字卡“叔、锋、滴、洒”

  2、查找资料“雷锋叔叔知多少”。

  第二课时

  (复习积累新词;朗读指导,感悟诗情。)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

  2、熟读句子,巩固识字:“雷锋叔叔曾踏着泥泞,送迷路的孩子回家;曾踏着荆棘,背年迈的大娘行路。那泥泞路上的脚窝,还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那花瓣上的露珠,将永远闪烁着雷锋的光辉。”

  3、词语积累:

  ⑴课后“读读记记”:

  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蒙蒙的细雨温暖的春风晶莹的露珠

  ⑵扩展填空:弯弯的()长长的()晶莹的()

  蒙蒙的()温暖的()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饱含深情地诵读全诗。学生闭眼欣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说说你头脑里出现了什么画面?随机指导“泥泞、脚窝、荆棘”等词。

  3、自由选择伙伴,合作朗读,读出美感,读出诗的韵味。

  4、齐读第一、三、五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二、四自然段。

  指导:齐读时,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两次呼唤“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赛读、范读)

  三、感悟诗情

  1、通过领读、对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好词(重点突出“读读记记”中列出的词语)佳句的美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2、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思考泡泡里的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表面含义是,雷锋叔叔时时处处都想着别人,雷锋叔叔把爱心洒遍了祖国各地。联系全诗,领悟到诗人在这句话里寄托的深层含义,那就是希望处处都有活雷锋存在,奉献爱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结合收集到的雷锋叔叔的故事。

  4、名词积累:

  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⑵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⑶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5、随情扩展,体验内化:说说你身边的雷锋(也可说自己)

  第三课时

  (指导书写生字词;背诵课文;完成“同步练习”作业)

  一、指导书写“叔、锋、滴、洒、泥泞”

  1、出示生字词认读。

  2、小组借助字卡互教互学。

  3、全班交流,师重点点拨三点水的字:

  “滴、洒、泥、泞”四个字都有三点水旁,师范写引导学生观察回忆要点(三点水的占位、方向)。提醒注意这几个字右半部分的书写:“滴”字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商”;“洒”不要写成“酒”;“泥”字右上的“匕”应先写撇,再写竖弯钩;“泞”字右边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二、背诵课文

  1、自背。

  2、指名背。

  3、小组里评星:一人背,三人评。

  三、完成“同步练习”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段,继续按课后的问题读懂课文。

  2.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读读,画画,写写,进一步了解鲸的形体、类属及生活习性,培养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根据课后习题1(2)、(3),自学第二、三段。

  2.围绕课后习题,四人小组范围内交流讨论。

  3.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其中一,二项作业。

  (1)读短文,然后联系课文第二段内容展开想象,补写虾将军的说话内容。

  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一个指定的海峡,并顺利地通过虾将军把守的赛场大门。一条小鲸得到消息,也急忙赶来参加,当他正准备游进赛场大门时,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觉得莫名其妙,便问:“我为什么不能进去?”虾将军说:“因为你不属于鱼类,所以不能人内参赛。”鲸既委屈又生气,振振有辞地说:“我的名字是’鱼‘字旁,人们也常叫我’鲸鱼‘,我怎么会不属鱼类呢?”虾将军很有耐心地解释说:“()。”鲸听后想了想,觉得有理,便乖乖地游走了。

  (2)填表,并说它们是怎样吃食的。

  种类

  吃什么

  怎么吃(动词)

  (3)把鲸呼吸、睡觉的'特点,用简笔画形式画下来,配以文字说明。

  4.交流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5.你对鲸哪一方面的特点最感兴趣,重点读那一自然段。

  6.全文。

  (1)学习课文,你对鲸有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问?(鼓励学生到课外查找资料释疑。)

  (2)纵观四常识性课文,你认为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7.作业(任选一题)。

  (1)分类摘录采用举例、对比、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的句子,读一读。

  (2)课外观察一种熟悉的生物的某方面特点,用上常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重量

  体形很大长度

  胎生说明方法

  鲸哺乳动物举例

  用肺呼吸列数字

  吃什么打比方

  生活习性

  怎样睡觉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2.阅读《大理三塔》。

  3.口语交际。

  4.习作

  课时安排:6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对联

  1、教师简介祖国古老文化——对联。

  2、学生自由诵读对联。

  3、教师大概介绍对联的内容。

  4、学生练习背诵对联。

  二、阅读短文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了解大意,找出文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

  这篇短文介绍的是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介绍的是云南的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和它周围的优美环境,详细介绍了大理三塔的壮观景象。)

  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3、教师指导、小结:

  第一自然段,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

  第二自然段,大塔的样子。(大塔的样子写得最详细,可分三层来理解:一写大塔的名称和它的大小。二写它的总体形态美。三写了它的具体构造。)

  第三自然段,两座小塔的样子。

  第四自然段,大理三塔的价值。(这一段最后的排比句表达的意思非常全面深刻。)

  4.引导学生分段。大家看,这四个自然段中,那些自然段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段意怎么归纳?

  5.教师小结:(第二三自然段的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介绍大理三塔的`样子。)

  6.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7.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 学生自读题目要求。

  1.给学生简介什么是导游。

  2.你们愿意当导游吗?愿意把大家带到你的家乡看看吗?

  3.那么你准备怎么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乡呢?

  二、 学生讨论。

  1.你的家乡在哪里?怎么走?

  2.你的家乡有些什么名胜、风景?或者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

  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三、学生同桌互说自己的家乡。

  四、 请两三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1.大家注意听,看别人是怎么介绍的。

  2.听的时候可以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让导游解答。

积累运用一语文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景阳冈》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