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30 08:15:0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B、保护视力要做到三注意 一 看书和写字时 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远 二 看书一小时后 要休息几分钟 三 字要写大些 要清楚整齐

  C、这时 我不禁想起了生活的强者 张海迪大姐姐 尽管她瘫痪 不能下地像正常人那样行走 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 但是她仍然刻苦自学 有时 身子不能动弹 她就把书放在枕头边 利用镜子的反照 继续学习 我还想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 他虽然下肢瘫痪 双目失明 但仍然以超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它鼓舞着全世界人们顽强地与命运斗争 我想了许多许多

  1、学生自由练习。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批阅。

  3、出示原文,校对。

  4、说说你帮同桌查出了什么错误,帮他改对了吗?(校对后发现了什么错误,现在明白了吗?)

  八仙过海

  正因为标点在生活奇妙作用,才使得的`表达形式各异,匠心独具,让人深感中国文学句法之精妙,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标点的趣味故事:

  1、相传徐文长到朋友家里去,适逢下雨,主人写了一个条子跟他开玩笑,上面写的是“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他可没这样读,他读出来的意思正好和住人的相反,你知道他是怎么读的吗?

  2、学生取出练习纸,尝试给这个句子添加标点。

  3、交流“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样就和主人的意思相反了。

  4、其实这一句可以有好多种说法,除了以上两种之外还有好几种,你能加出来吗?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立”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振”、“意欲”、“忽然”的意思。

  2、深入体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含义。

  3、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1、师:刚才我们聊了同学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同学们的“所见”,老师看见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听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读准“所”的平舌音,再全班齐读。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袁枚),正音“枚(méi)”。

  (二)新授。

  1、一读:读准字音。

  师:那诗人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古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注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带读。

  所(suǒ)见(jiàn) 牧(mù)童(tónɡ) 捕(bǔ)鸣(mínɡ)蝉(chán) 闭(bì)口(kǒu)立(lì)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3)去掉词、读生字。师:请同学们来认识今天的生字宝宝。男、女赛读。

  所、牧、蝉、捕、闭、立。

  ①所:分析字型,“所”字左边的偏旁是“户”的变形,表示与房屋建筑有关。

  ②牧:与“枚”区别辨认。

  ③蝉:课件展示图片,简单介绍。俗称“知了”,属于昆虫类,雄性的腹部有发声器,会发出叫声。

  ④捕、闭、立:引导学生做相关动作来学习。

  3、二读:读通诗句。师: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们还会读吗?注意读流利。

  4、三读:读出节奏。师: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节奏感、韵律美,所以,要把古诗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线的古诗句。)(点名读、齐读)

  5、联系插图,想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交流,读词,贴生词卡片。如:牧童、黄牛、林、鸣蝉

  (1)“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根据字型,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生:鸟叫)这里是指谁叫呢?(生:蝉叫)这就是“鸣蝉”。

  (2)预设学生没有说到“林樾”。师:观察插图,图上还有什么呢?(生: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生:林樾)对,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一棵树叫林吗?密密麻麻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荫,这就是“林樾”。

  6、逐句品读,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美。

  (1)品读:牧童骑黄牛。

  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牧童骑黄牛。牧童天天放牛,和牛可亲了。他骑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那感觉怎么样啊?(生:开心、快乐、自在、悠闲)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像成小牧童骑在牛背上,读出“骑”牛自在、悠闲的感觉。

  (2)品读: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走进了什么地方呢?(生:树林里)

  那树林会有什么呢?(生:树、草、花、蜻蜓、蝴蝶)

  看到这样的美景,小牧童的心情会怎样呢?(生:欢快、高兴)

  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生:唱起歌来)

  那歌声怎么样?

  (生:响亮)从诗中哪个词知道他的歌声响亮呢?(生:振)

  这就是—歌声振林樾。请同学们读出歌声的响亮。他的歌声这么响亮,连树上的叶子也听到,它们一片一片把歌声带到更远的地方,歌声在树林间回荡。请同学们再读读,读出歌声的回荡、悠长……

  (3)品读:意欲捕鸣蝉。

  正当小牧童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唱了起来,你们听,它是谁?(生:蝉)

  它的歌声多么得意呀!看看插图,小牧童这时有什么表现呢?(生:呆了、愣住了)

  他为什么发呆呢?(生:被蝉的歌声吸引了)

  他还会想什么呢?(生:想要抓住蝉)

  对,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小牧童非常想捕到这个鸣蝉,请同学们读读,读出想要捕蝉的紧张、急切。

  (4)品读:忽然闭口立。

  牧童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生:不能)

  所以他就(生:停止歌唱,闭口立)。

  从唱歌到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化快还是慢呢?(生:快)

  从哪个词看出来?(生:忽然)

  这就是—忽然闭口立,请同学们读读,读出停止歌唱的迅速。

  既然是停止歌唱,我们还要读出安静、无声的感觉。再读读吧。

  7、多可爱的小牧童啊!这一切看在诗人的眼中,于是诗人把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也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接下来,通能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试一试,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呢?(自由背、个人背、全班齐背)

  8、古诗不仅读起好听,唱起也很好听呢!下面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学唱歌曲《所见》吧。

  9、指导书写:立、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它写好?要注意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2)看老师写,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在桌子上书空。

  (3)在自己的田格本上写一写,每字写一行。(教师巡视)

  (三)拓展、链接。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大多写对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流畅。下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老师带读)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ōu)眠。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学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溪和树木的关系。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1、通过读文,让学生知道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2、感悟到美丽的大自然是需要每一个人去保护的。

  二、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溪水又清了,想到保护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一、导言揭题,激发兴趣。

  在小兔家门前胡一条清清的小溪,可是,有一次,一场大雨过后,溪水突然变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清清的溪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看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围绕自学题,自学课文.

  a、自由小声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b、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②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③自由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同学们知道的内容真多,课文主要围绕着几种小动物的表现来写?(三种:野猪、大象和小兔)。

  三、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1、课件演示:野猪和大象在小溪比谁的力气大,看谁谁拔树大的画面。

  2、课件演示:野猪和大象种树、浇树的画面。

  3、尝试题:选一幅图说一说树旁边的溪水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4、指名回答,并相应出示动画:水土流失情景。

  5、对比两幅画聪明的小朋友你明白了什么?

  6、野猪和大象有这么大的转变,这是谁的功劳?(小兔)

  (1)小兔可真了不起,能说服大象和野猪,请大家把小兔和野猪、大象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读一读,填一填。

  小兔跑过去,(大声)喊:“喂,别拔啦!你们为什么拔树哇?”大象和野猪停下来,说:“这两天我们在比赛谁有力气,还没分出胜负呢。”小兔(气愤)地说:“比力气!你们毁掉了树林,也毁了小溪。”大象和野猪(不懈)地说:“这和小溪有什么关系?”小兔(生气)地说:“这么多树被你们拔掉了,雨水把泥土都冲进小溪里啦!不信,你们去看看。”

  (3)根据你对提示语的`理解,自由朗读句子。

  (4)同桌分角色对读,一个读小兔说的话,一个读大象和野猪说的话.

  (5)理解提示语的意思,进行情境体验。

  四、总结全文,进行环保教育。

  1、读了小兔、野猪和大象的对话之后,说一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2、谈一谈: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木?

  3、资料交流:保护环境,除了保护树木外,还要注意什么?

  五、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并向家人宣传环保小知识。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围绕单元主题“话说北京”安排了4项内容:练——通过辨析形近字组词,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学写比喻句,体会分号的用法等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日积月累——通过读《故乡是北京》这首歌词,进一步激发对北京的深情,鼓励学生多积累;知识窗——通过阅读简介北京的文字,丰富对北京的了解;大家一起来——通过办墙报,让学生把与北京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在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设计理念

  在设计中通过4个板块(即“语文七色光”训练场、音乐厅、知识窗、实践园)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科整合,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构建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辨字组词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形近字并学会使用;学习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体会分号的用法,学习使用分号。

  2.积累与北京有关的诗词。

  3.了解关于北京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4.以“话说北京”为主题,办一期墙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展示多姿多彩的北京,增强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好用好比喻句。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搜集与北京有关的诗文、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北京的桥》。

  2.同学们,听了这首美妙的乐曲,我们仿佛又走进了那充满古老色彩和现代气息的北京城。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乐园,学习更多的知识,进一步领略首都北京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

  3.板书课题。

  二、走进“语文七色光”训练场

  1.今天的“训练场”为同学们准备了3项内容,相信通过下面的练习,同学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2.练习一:辨字组词。

  (1)4人一组,完成填空练习。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归纳辨字方法。

  (4)依据方法,进行拓展练习。

  3.练习二: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句子。(课件出示3个比喻句。)

  (2)读了这几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3)体会比喻句。

  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比喻的好处:

  ①后来发现,播音员的语速太快了,紧追快赶也跟不上,于是我非常沮丧。

  ②后来发现,播音员的语速太快了,紧追快赶也跟不上。于是便像被一列火车甩在半道上一样沮丧。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比喻句,认真读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比喻句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当时沮丧的心情)

  (4)学生读第2、3两个比喻句,说一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体会比喻的效果。

  (5)拓展练习:

  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

  学写比喻句:补充句子,用上比喻的修辞方法。(句子略)

  4.练习三:体会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句1,认识分号,学习体会分号的用法。

  让学生认真读句子,思考这段话中描写了冬暖夏凉的新型面料的哪两个不同的方面?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思考、体验的过程后,很快就能捕捉到信息,找到正确答案。分别是面料又轻又薄时会感到凉爽和面料蓬蓬松松时会感到温暖两个方面。教师指导:在写几种相类似的内容或同一内容的`不同方面时,就应该用分号。教师板书分号,并让学生将分号填写在句1的相应位置。最后,让学生将其他标点符号也填写完整后集体订正。

  (2)自学句2,学习使用分号。

  让学生自由读句2,试着加上标点符号。

  汇报填写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号的用法。

  (3)在本单元中找一找,哪些句子也用到了分号,用心读一读。

  三、走进“语文七色光”音乐厅

  在训练场上,同学们个个都是佼佼者,获得了很多知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语文七色光”音乐厅轻松一下。

  1.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

  2.多美的歌曲啊,这首歌和我们刚上课时欣赏到的《北京的桥》都是当代著名词作家闫肃先生写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歌词。

  3.多种形式朗读歌词。

  4.从歌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5.再次欣赏歌曲。

  四、布置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搜集文字、图片资料,办一期以《话说北京》为主题的手抄报。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话说北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了哪些了解?(生畅所欲言)让我们继续漫步在“七色光”乐园,进一步了解北京。

  二、走进“语文七色光”知识窗

  1.自由读“知识窗”中的短文。

  2.请学生读读自己搜集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三、走进“语文七色光”实践园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小组合作办的有关“话说北京”的手抄报,在墙报栏进行展示。

  2.同学们巡回欣赏墙报,加深对北京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3.评选“最佳小组”奖。

  4.写一篇关于“话说北京”展览活动简介,写完后与同学年班级交流,互相学习。

  四、小结

  同学们,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不但有中外闻名的皇家园林,还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奥运鸟巢和水立方。在“语文七色光”的乐园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北京,了解了北京,亲近了北京。让我们共同祝愿北京的明天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2、 学会写字7个、会读10个字。并能用生字组词。

  3、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谈话导入。

  1、 课前让学生唱歌。

  2、 谈话:同学们、有一个活泼充满好奇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影子描绘得可有趣了。让我们一起走到他的影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二、板书课题、启迪思考。

  1、 教师板书:影子。 谁认识这个词语? (影子) 有谁注意过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2、 让学生自由回答。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范读。

  2、 学生自读、标出生字新词。

  3、 指名试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

  四、 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小黑板的生字词:( 影子。 挥挥手。 蹦蹦跳跳。 嘿。 主人。 小矮人。 竟然。 有趣。 捉迷藏。 )

  2、 发挥班内小老师的优势、教认生字。

  五、 分析字形、自习生字。

  1、读一读字音。

  2、 说一说记法:从结构、加偏旁。部首相加等方面帮助识记。

  3、 让小部分学生到台上来表演: (挥挥手。 嘿。 捉迷藏等动作)

  六、 阅读、感悟课文、引导想象。

  1、 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我的影子有哪些变化呢?找出来再读一读、想一想。

  2、 小组交流自由朗读的收获。

  3、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课文的方式、把课文中最感兴趣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4、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在太阳底下做各种手的动作、让学生说说手的影子的变化。

  5、 师: 说说你们手的影子的变化。

  生: 我晃晃手、影子也晃晃手。我的小手变成小兔、影子也跟着变成小兔。我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生; 影子一会儿跑到我的前面、一会儿跑到我的`后面、一会儿跑到我的左面去了、它好像在跟我捉迷藏。

  生:接着笑着说: 影子就像自己的小尾巴、你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师:是啊、影子就像调皮的小孩子、变来变去、真神奇!还有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呢?

  6、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影子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7、 讨论: “一路上、影子总跟着我、可是它为什么会变来变去呢?”

  七、 总结课文:

  同学们、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你会从中发现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ao ou 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o ou iu拼读音节。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好”8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

  学会aoouiu三个复韵母,并且能拼读这三个复韵母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区分iu和ui,注意ou和o的发音和口形。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能够看图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aoiu,看老师的口形,猜一猜读的是哪一个单韵母。

  2、指名读复韵母aieiui,说说读这三个复韵母时口形是怎样变化的,轻重又该怎样?

  3、对比读a—aie—eiu—ui说说每组有什么不同?(如a是单韵母,发音时口形不变。ai是复韵母,发音使口形从a向i滑动,a重i轻。)

  二、引出新课,提出要求

  上一课我们学了3个复韵母,知道复韵母发音时口形要从前一个音向后一个音滑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3个复韵母,看谁学得最好,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还会带调读。

  三、教学复韵母aoouiu

  1、教学复韵母ao:

  ⑴看插图说话引出ao图上画着什么?(奥运会的标志)领读“奥运会”,复韵母ao就是“奥”的第一声。板书ao。

  ⑵ao怎么读呢?先发a音,紧接着向o音滑动,a重o轻,就成了ao。(教师示范读ao,领读、齐读、指名读)

  ⑶练读四声,标调在a上āo(凹进凸出)áo(熬药)ǎo(棉袄)ào(骄傲)

  2、教学复韵母ou:

  ⑴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藕。)谁能把ǒu改成第一声来读一读,出示ou。

  ⑵看老师念ou,说说口形是怎样变化的?(先发o音,很快地向u滑动,o重u轻。)

  ⑶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⑷ou的声调标在o上,谁会给ou标上四声?练读ou的四声ōu(海鸥)óu(óu,真奇怪)ǒu(鲜藕)u(怄气)

  3、教学复韵母iu:

  ⑴看插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人们在游泳池里游泳。)出示iu。

  ⑵iui在前,u在后,读的时候口形应该怎么变?谁会读?

  谁能说说怎么发iu这个音?(先发i,口形再变到u,i重u轻。)指名读、齐读。

  ⑶告诉学生iu的声调标在u上,指定一位学生上台标声调。

  四声练习iū,努力学习要得优。iú,我替妈妈去买油。iǔ,他是我的好朋友。iù,我们要尊老爱幼。

  四、巩固练习

  1、看卡片,认读复韵母aoouiu。

  2、打乱次序读带调的aoouiu。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复习aoouiu及其四声。

  2、学会声母与aoouiu构成的音节,包括三拼音音节。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好”8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aoouiu,说说你是怎么发音的?

  2、对比读a—aoo—oui—iu,说说有什么不同。

  3、认读带调的aoouiu

  二、拼读aoouiu构成的音节

  1、用翻板卡片复习aoouiu构成的音节。

  2、出示z—ǎo→zǎol—óu→lóuj—iǔ→jiǔ,分别说说声母和韵母各是什么?(指名读、齐读)

  3、四声组词,由教师领读。

  三、学习带有aoouiu的三拼音音节

  1、jqx要想和a做朋友,都要谁做“中间人”?(介母i)

  用卡片练习jqx与a构成的三拼音。

  2、jqx要和a开头的复韵母做朋友,也需要i做“中间人”。出示三拼音的练习。(自由拼读、指名读)

  四、游戏

  做“购物”的游戏。

  我们开了一个商场,谁来做顾客买东西?

  教师把写有音节的纸片发给学生,请一位学生做售货员,发到纸片的学生上台说我要买什么。如拿到shǒubiǎo的同学说“我要买手表。”如果读对了,售货员就把手表的图片给他,全班齐说“对了,对了,这是手表。”

  五、看图拼读音节

  1、看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

  2、拼拼读读图下面的音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连成句子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六、拼读儿歌

  1、出示儿歌《有礼貌》,请学生自己试着拼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教师带读红色的音节。(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4、在老师的指导下试读儿歌。(以词语为单位,做到词语连读)

  5、有感情地朗读儿歌,问你也和大公鸡一样有礼貌吗?你是怎么做的?

  6、课后能够背诵儿歌。

  七、认生字

  1、卡片抽读认过的生字。

  2、出示生字小、爱、吃、鱼、和、牛、草、好。这些生字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3、扩词练习,谁能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

  八、巩固练习

  跟录音读课文,试着背诵儿歌。摘苹果游戏。

  九、小结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 絺(chī) 譬(pǐ) 雠( chǒn) 嚭(pǐ) 赦(she) 鄞(yín) 蕃(fān) 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 爪(zhǎo)牙 疹(chēn)疾疹 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勾践灭吴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ō.“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中的“将”读jiāng,当“将要”讲。

  (2)“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层意思,以分号为界,分号处要略作停顿。重音应放在加点的词语下面。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应有短暂的停顿。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顿。应译为:一定哭泣着埋葬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顿。

  (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顿的准确。

  (5)第三、四自然段看称锤炼语言的典范,字约义丰,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应,读时注意其节奏和抑扬顿挫。

  提问:为了复国,勾践对内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关心百姓,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卑事夫差。“十年不收于民,民俱有三年之食。”说明十年的养精蓄锐,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勾践复仇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齐读第五、六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句要注意句中停顿,“耻”字要重读。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读出忠诚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问句的语气。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动词,当作“穿”讲,应读yì。“有”通“又要读准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顿。

  (4)第五自然段记述的是君民的对话,越国父兄再三请战,情绪激昂,越王勾践谦逊、果断,侃侃而谈,有理有据。读时要注意以上方面的表达。语速适中,语调要激昂、高涨。尤其是“请报之”“请复战!”句要读出“国之父兄”摩拳擦掌的急切心情。

  (5)“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虽为反问句,却表达了越国百姓对勾践的一片忠心。因此,既要读出反问语气,又要读得诚信可见。

  (指名一位学生读,齐读,教师再加以指导)

  提问:第五、六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

  明确:①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②越国君臣的精诚团结;③越王勾践在国内外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④吴王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齐读五、六自然段)

  教师小结:最后两段,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表现了越国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地情景。“国之父兄请曰……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再次齐读五、六自然段,尝试背诵)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与文种执手相谋 十年图强

  勾践 派文种求和于吴 医治创伤

  (栖于会稽之后) 实施富国强兵之策

  举灭吴国 结果

  三、全文小结

  《勾践灭吴》一文一波三折,简练精彩,朴实无华而又余味无穷。先写君臣执手相谋,再写大夫钟使吴求和,又写勾践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最后写越国终灭吴国。再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深沉而丰满,他有胆有识,他胸怀大志,他处世不惊,他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他关心百姓。大夫文种忠于越国,机智过人。而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又是通过巧妙传神的辞令表现出来的。

  (再次齐读课文,欣赏本文的人物形象描写于表现技巧)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提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中“以待乏也”句是否有省略的成分?

  明确:“以待乏也”是个省略句,可以理解为“以(之)待乏也”。“之”代指“皮、絺、舟、车”等物。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见:

  又如“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句应为“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讲和。

  再如“寡人请更”句应为“寡人请更(之)”,“更”为动词,当作“改变”讲,“改变”之后应连带一宾语为“治国政策”。此句译成现代汉语应是: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比较常见,类型较多而复杂,可分为四种类型。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聊斋志异促织》)

  (1)教师讲解:“公赐之食,( )食舍肉”应译为:郑庄公赐给颖考叔酒食,(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此句省略了主语。

  (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后两个分句( )里省略了谓语“鼓”。

  (3)“壁上小虫忽跃落( )襟袖间”应译为:墙上的小虫忽然跳到衣袖上。“襟袖间”前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到”。

  勾践灭吴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以上可知,省略句的类型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提问:“无乃后乎”中的“无乃”应如何理解?

  明确:“无乃后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固定句式。副词“无”“乃”连用,与语气词“乎”呼应,表示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语气委婉。可译为:“恐怕太晚了吧”。又例“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可译为“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提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该如何理解?

  明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应理解为“使之去”。为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全句应译为:“夫差和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去之”即夫差发出的动作,“之”代指“文种”,“去之”为“使之去”。

  又例“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应译为: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国君再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耻”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表使动。

  使动用法除了上述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例:“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龚自珍《病梅馆记》)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摧残梅树,使梅树损伤为职业来求得钱财。“病”原为名词,在此句中带了“梅”这一宾语,因而活用为使动词。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识记“粽子、苋菜”等生字词,理解“与有荣焉、囊萤映雪”等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找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端午节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腌鸭蛋( ) 籍贯( )车胤( )门楣( )粽子( )避邪( )苋菜( ) 门槛( ) 蝎子(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

  城隍庙(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

  莫名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写吃鸭蛋时还写了哪些内容?把里面你认为最有趣的小片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

  交流展示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段,找出体现鸭蛋特点的语句,并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______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从‘ ’、‘ ’等词,我读出了作者的 之情”为句式说说家乡的鸭蛋,品品作者的感情。

  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3. 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么?

  (1).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2).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 总结课文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1.话佳节。(课件显示)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

  传统节日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应好好保护传统节日。

  2.“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

  巴黎时间20xx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端午节在我中华大地上已经根植了20xx年之久。在端午节吃粽子,吃鸭蛋,赛龙舟……这些曾经深入人心的节日表现形式,随着洋节的侵入已经渐渐淡化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端午节?

  (意图: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过渡: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那么人们在为拯救传统节做了些什么呢?

  布置作业

  1.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陈白尘的《龙舟竞渡话端阳》,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篇?

  2. 动笔写一写你最难忘的有关过节(不一定是端午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6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9

  《长城》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理清条理,掌握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板书课题《长城》。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组词,一字组多词,理解词语:蜿蜒 崇山峻岭 了望 屯兵 堡垒 互相呼应 凝结 陡峭 气魄雄伟 奇迹

  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

  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

  (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

  (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

  (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地位。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见课件)

  (1)、长城的远景是什么样子?

  (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城的长?

  (3)、课文写“长”,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看近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课文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哪些建筑?

  (3)图文对照,指出它们各在什么地方。

  (4)小结。

  3综观两图,学第三节。

  (1)人们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指挥来完成这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3、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么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长城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总结全文。

  1、学生画出课文中最能表现本文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

  三、布置作业。

  1、语文练习。

  2、预习第二课。

语文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默写新词

  1.看图片默写新词。

  用.课件呈现3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学生写出相应的新词。

  ①根据第1幅的内容,可默写“一望无垠”。默后反馈,了解学生默了哪个词。

  ②根据第2幅的内容,可默写“夕阳”、“柔光”、“波光粼粼”等词语。默后反馈。

  ③根据第3幅的内容,可默写“炊烟袅袅”。默后反馈。

  2.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糊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果,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

  ▲第1句: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平、亮、清)

  ▲第2句:再读读这个“浮”字,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感觉来?(轻、稳、平)

  ▲第3句:为“悠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读这句话。(悠闲、自由自在、舒服、无忧无虑、从容、轻松自如)大家看,轻松自如地坐在船尾,自由自在地望望风景,无忧无虑地吸着土烟,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悠然”呀。

  ④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你们听老师读。

  ▲这句话,谁能比他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节: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象画面背。)

  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1自然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劝学教案09-21

语文教案(经典)08-07

(经典)语文教案09-14

语文教案[精选]07-28

【经典】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