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6 09:43:2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8篇(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而快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

  槐树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快乐了呢?

  同学交流

  同学们在学习中、游戏时感受到了快乐,而有一群小伙伴,他们的快乐却是在劳动之中,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去体验槐乡孩子劳动的快乐。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要求:不认识的字看拼音或问同学,长句子、一下子读不同的句子多读几遍。

  (自由读课文。)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分段读读课文,请别的同学当评委。

  分段读课文和评议,重点是生字和词语。

  师: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槐树高大。槐花是淡黄色的,小花苞和米一样大小,叫槐米,清香好闻,可以做药。

  生2: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自己的家乡。

  生3: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劳动,自己挣钱交学费。

  生4: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生活得很快乐。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还有几个问题:

  槐树什么时候开花?花苞什么样?文中还把花苞称作什么?槐米有什么用?

  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三、品读体验

  师:槐乡的孩子爱家乡、爱劳动,在劳动中得到了快乐。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并把描写他们快乐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生(认真读课文、找句子、作记号)。

  师:谁能读读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生2: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生3:女孩……

  师:你们能够读出槐乡孩子的那种快乐吗?

  生:(高兴地说)能!

  师:下面哪几个同学能用快乐的语气读出这几个句子呢?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师:从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甲: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起得早,当大人们生火做早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生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很辛苦,但是他们以苦为乐。

  生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收获很大,非常高兴。

  师:体会得深刻。你们感受到快乐了吗?

  生:(反复读、体会)。

  师: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对,剩下的句子你们分组交流吧。

  生:(学生分组交流)。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槐乡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四、小结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

  生1:我们先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

  生2:我们再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来边读边思考。

  生3:我们最后和同学们互相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还有一点要提醒你们,那就是要靠自己读,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尽量自我思考、自我质疑,力争自己做出新的发现。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这是教科版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课文,我自己制作了PPT,尝试用多媒体技术来执教,因为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飞天一段的描写,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学习课文,通过逐步的指导,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宝库:

  我们已从高大坚固、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领略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们再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的神奇与美丽。(播放录像)

  从短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从莫高窟的地理和外观上感知了她的神奇和美丽,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揭秘宝库: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以领读方式检查

  2.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

  三、欣赏艺术,走进宝库:

  师:你想先到哪参观呢?

  (一)欣赏彩塑,体会魅力。

  师:边读边画出描写了彩塑特点的词。

  师:文中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请找到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彩塑吗?

  问:假如你就是游客之一,你会怎样称赞?

  过渡:在欣赏这一尊尊彩塑,感受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请带着各自的心情,再来感受彩塑的魅力吧。

  (二)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师:用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彩塑?(精妙绝伦)除此之外莫高窟里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问:请找出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哪里?为什么放在这?(过渡句:承上启下)

  师:从哪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的?

  1、宏伟

  2、瑰丽

  3、想象还有什么样的飞天?进行语言训练。

  4、师生共同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出示图片,填空形式伴着音乐读。

  过渡: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令我们心旷神怡,然而有一个地方我们无法不去提起,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无法抹去的伤痛。

  (三)去藏经洞,激发情感。

  师:自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注意。出示投影片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敦煌的.近况与敦煌恢弘的艺术成就,激发情绪,结合文中语句指导读悟)

  师:读了投影片上的话,你作何感想?

  师:让我们带着对曾拥有文物的自豪,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失去文物的惋惜齐读这段。

  四、感情升华,总结课文: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坡坏,但他仍是现在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仍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所以称它是什么?称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是什么?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有着巨大的力量,为我们、为后人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宝贵遗产,让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那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又当如何呢?

  提示: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无愧先人,无悔后人。

  五、布置作业,巩固重点:

  1、用有有还有造句

  2、写一写学了《莫高窟》后的读后感。

  板书: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文物众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3、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5、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6、口语交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特长,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才能学有所长。

  教学重点: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3、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教学难点:

  1、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2、口语交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特长,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才能学有所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3、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2、师举例:“闯”

  3、生互猜:

  4、指名说,评说。

  二、读一读,填上标点符号。

  1、师板书“。?!”,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

  2、出示例句,直观感受它们各自的用法。

  (1)我的作业做完了()

  (2)我的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呢()

  (3)我的作业做完了,我真高兴()

  3、给书上的句子填上标点符号。

  4、指名读句子。

  三、读一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师读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体会。

  3、指名说标点,另一学生说句子。

  4、一名学生说句子,另一名学生说标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2、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教学难点: 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一说。

  1、读短语,说读后感。

  2、师:这类词是专门用来模拟人类和事物运动时发出的声音的。

  3、你的周围也有很多声音,站在树下听一听,站在雪地里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

  4、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二、为自己设计帽子。

  1、从形状、颜色、大小以及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来表述。

  2、生思考,再动笔。(大胆想象)

  3、指名说。

  4、大家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哨”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内容;初步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区别,会使用“一边…一边”说话。

  3.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学习王二小那种智勇双全、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珍惜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二小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爱听音乐吗?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把学生带入意境。

  2.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歌是歌唱谁的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23王二小)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简介)

  二、借图识字,理解图意

  出示三幅挂图,指导学生按顺序一幅一幅地观察,边看图边思索:每幅图画了什么内容?按照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句话。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会想什么,要做什么?

  1.课件范读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分段引出生字,并认识生字。

  图1:王二小在干什么?(边放牛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认识生字“助”,“哨”。(一边…一边…)

  图2:敌人在干什么?(大扫荡,要王二小带路),认识生字“敌”,“荡”。

  通过图片讲解扫荡的意思

  图3:王二小怎么做的?(装着顺从,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认识生字“顺”。

  假设:结果怎么样?(敌人杀害了王二小,被八路军全部消灭),认识生字“突”,“枪”,“杀害”,“英雄”,“冲”,“部”。

  3.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

  4.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读准生字、新词,反复练习。

  三、再读课文 议一议:为什么王二小是小英雄呢?

  四、随堂巩固,巧妙练习

  1.巩固生字读音,采取开火车的形式。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说王二小是个小英雄?

  五、作业

  把王二小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3王二小

  边放牛,边放哨

  给敌人带路

  带进埋伏圈

  消灭敌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所学

  1.以卡片检查生字。(先带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部首及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练习扩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教师示范指导:

  (1)“边、这、进、道”的部首都是“走之”,应重点指导,写时注意:三笔写成、点和横不要连、捺是平捺,不要写斜。

  (2)“从”的第一个人的捺变成点。

  5.学生描红,临写。

  6.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议。

  三、课后延伸,实践拓展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学习小英雄、争当小英雄”活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

  本课为此单元的首篇课,讲读应具有示范性,向学生示范应如何按照单元要求阅读一篇课文。本课教学拟以《伐檀》第一章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以这一课的学习带动全单元的学习。落实单元要点的主体目标之一(两大传统)。

  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是一难点,将通过比较阅读解决。

  本课安排2课时。《伐檀》、《硕鼠》各1课时。

  伐檀

  教学要点

  1、学习《伐檀》;介绍《诗经》。

  2、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3、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集体背诵《关睢》。

  2、这首诗选自《诗经》,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诗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于春秋时代。现存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从各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

  板书课题:伐檀

  二、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出示小黑板)

  (河之)干稼穑胡廛狩猎县貆素

  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三、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四、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

  “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板书最佳小标题:“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注意: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鉴别:“特”的古今义。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五、作业。

  1、继续完成第一句插图说明。

  2、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3、背诵全诗。

  硕鼠

  教学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伐檀》。

  二、初读。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

  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

  师:“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

  例:“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

  “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

  (板书其中一个小标题:“怒斥硕鼠”、“向往乐土”)

  5、接力译出这一章。

  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

  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

  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听录音,跟录音表情朗诵两首诗。

  六、作业:

  1、课本第一题第4小题。

  2、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②;雾气充满天空。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语文教案 篇7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宿新市徐公店优秀教案三精品推荐,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我喜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了喜欢的理由。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条件较其他农村学校稍好一些,学校硬件设施配备较全,这给我们平时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我们是第一批课改的班级,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这就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打好了基础。

  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吧!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板书课题)

  [学生有的说喜欢小动物、有的说喜欢和朋友交往,还有的说喜欢做梦……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拉近了和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再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谈读后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板书:四季景物、自然景物、社会生活。)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四、品读——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学生采用了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

  [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动情,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研读——质疑问难

  1.让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板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的美好情感。]

  六、拓展

  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为后面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事物作了铺垫。]

  七、仿写课文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能写一写吗?

  1.学生仿写。

  2.全班交流。

  [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利补充。]

  八、全文总结

  自然是和谐的,生活是美好的,让我们去尽情地热爱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园地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