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9 08:28:5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9篇(热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9篇(热门)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目标预设:

  1、 识字13个,写字9个。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变化及性情。

  4、 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图片、字卡、实物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水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13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

  一、实验引入

  1、 课前教师将盛有冰块与水的碗放进小盒,副食学生猜测。

  2、 学生触摸后谈感觉。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魔盒的碗里有水有冰,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2、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不会的互相教一教;然后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记一记生字。

  4、汇报记忆生字情况。“灾”“晶”“毁”“冷、冰、冲”

  5、(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读,其他同学跟着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朗读

  1、你最喜欢水的哪种变化,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 课文中的我穿着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子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

  (2) 我的变化奇特吗?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3) 我是怎么变成雨、雹子、雪花的?你能做做“落”“打”“飘”的动作吗?

  (4) 教师引读:

  夏天的早晨,我在---

  秋天的早晨,我在---

  3、 看完了我的变化,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一块儿读读课文,也可以加上动作。

  第二课时

  一、我是水孩子,我会变成什么?

  二、阅读理解

  1、 引读课文:我的家在什么地方?我温和时做过哪些好事?暴躁时干过哪些坏事?

  2、 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家还在哪儿?我的温和、暴躁表现还在什么地方?在生活中,我还能做哪些好事?又做过哪些坏事?

  3、 了解水的性情后,你能读好课文吗?

  三、拓展性学习

  1、 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讨论、交流。

  2、 现代生活中,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只让水做好事,不让它做坏事?

  3、 学生合作,小组调查研究,研究水的家:看年无们身边有哪些保护或破坏水资源的现象?把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生字

  1、检查读生字。

  2、检查读课文

  (1) 出示生字,齐读

  (2) 小组讨论学习

  1)看看哪些字比较容易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2)哪些字比较难记?讨

  论你怎样记住它们?

  3)汇报结果

  3、师做重点强调

  4、自由练习

  每个字写4个。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顿、忽、然、岸、身、湿、吗、呆”8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了解“水循环”的自然常识,培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了解小动物时怎样得到知识的。

  难点:了解“水循环”的自然常识。

  教学准备:

  幻灯、生字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激发兴趣,学会思考。

  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自学情况,读准字音

  一、直接板书课题:

  14 水从哪里来

  1、指名读,齐读

  2、看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小动物们在寻找什么?

  有哪些动物在寻找?

  三、再读课文

  要求;(幻灯)

  1、注意读书的姿势;

  2、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漏字,不数读,不唱读,不跳读。

  3、画记生字新词,并在生字表上注音。

  四、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幻灯)

  dùn hū rán àn shēn shī ma dāi

  顿 忽 然 岸 身 湿 吗 呆

  xióng ne ma hú lí gū dōng bei

  熊 呢 吗 狐 狸 咕 咚 呗

  (1)谁会读,指名带读;指导朗读课文;

  (2)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

  2、看书读课文

  (1)指导读句;

  A 、他忽然想:小溪的水这么流着,如果有一天流完了,那可怎么办呢?

  B、告诉你们吧,水变成水汽,飞到天上去了,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雨点儿,又落了下来------你们想,雨会下完吗?

  (2)谁来读自然段,指谁名读,评议(你觉得什么地方读得好)

  (3)小组自由读课文;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提出不懂的词

  湿透 领着 呆住

  4、齐读全文。

  五、作业:

  回家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看图理解

  突破难点

  揭示中心

  一、复习:

  读一读:

  一顿、忽然、爬上岸、全身、湿透、吗、呆住、小熊、呢、嘛、狐狸、咕咚、呗

  二、理解课文

  1、思考:小动物们在寻找什么?

  有哪些动物在寻找?

  2、讨论思考题:

  (1)有哪些动物在寻找?

  (小熊、小鹿、山羊)

  (2)他们为什么要寻找,怎样寻找的?

  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

  (3)山羊为什么不笑了?

  3、狐狸是怎样做的?

  (1)(幻灯)

  狐狸听完他们的话,咕咚一声跳进小溪里,然后爬上岸来,抖抖身子,趴在草地上不动了。

  读,找出动词

  (2)狐狸身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小动物们是怎样说的?

  分角色朗读

  (3)狐狸是怎样回答的?

  重点

  告诉你们吧,水变成水汽,飞到天上去了,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雨点儿,又落了下来------你们想,雨会下完吗?

  板书:(理解)

  云

  水汽 雨

  水

  4、小动物们找到答案了吗?

  老师小结

  5、这些小动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小动物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追求真理

  你发现过什么问题?最后解决了吗?怎样解决的?

  三、跟录音朗读全文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总板书:

  14 水从哪里来

  云

  水汽雨

  水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指导书写

  一、读课文。

  xióng ne ma húú lí gū dōng bei

  熊 呢 吗 狐 狸 咕 咚 呗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

  dùn hū rán àn shēn shī ma dāi

  顿 忽 然 岸 身 湿 吗 呆

  2、归类学生字

  左右结构:顿湿吗

  上下结构:忽然岸呆

  独体结构:身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身——

  然——

  岸——

  顿——

  4、理解字意:组词

  顿:一顿、停顿、顿足、顿时

  忽:忽然、忽视、忽略、忽高忽低

  然:然后、忽然、虽然、然而、既然

  岸:岸边、上岸、靠岸、岸上、堤岸

  身:身上、身体、全身、周身

  湿:湿润、淋湿、潮湿、湿漉漉

  吗:行吗、好吗

  呆:发呆、呆板、痴呆、呆住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顿字一共有10画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8个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初步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建议:

  教学开始,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果现在有一头大象在你面前,咱们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问题一出,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在脑海中积极想办法。无论是哪种办法,老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

  曹冲的办法是哪里来的?他是吸收了前面意见中合理的部分,摒除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因此,教学时,不要简单地宣讲曹冲如何聪明,而应抓住他如何动脑筋,特别是如何吸收别人的意见来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曹冲的喜爱之情引导他们像曹冲一样,想办法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并在读中认真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上先然后再最后等连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可结合金钥匙进行,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在反复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复述课文的水平。

  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再组词。

  员()称()官()沿()

  圆()秤()管()沉()

  二、照样子填空。

  (称)象()线()车()故事

  ()报()树()瓜()字典

  相关资料:

  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得,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积蓄军事力量。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消灭了世族军阀袁绍。又陆续削平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公园208年任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冲:曹操的儿子,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2岁。曹冲聪明过人,曹操很喜爱他,建安13年(208年)曹冲生了病,曹操亲自请医生诊治,可惜不治而死。曹操极为悲伤,追封曹冲为邓哀王。

  精品教案:

  (一)教学准备:

  盛水的玻璃器皿、木船模型、玩具象、小石子、秤。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这头象又高又大,到底有多重呢?怎么称呢?今天学习古时候一个称象的故事。

  板书课题:称象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用熟悉的方式解决。

  2、检查识字效果。

  (1)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2)认读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三、熟读感悟。

  1、再读课文,讨论:如果现在你的面前有一头大象,你有什么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2、学生讨论后汇报。(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师:官员们有哪些方法?

  学生汇报:(1)造一杆大秤。

  (2)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师:曹操对这两种办法什么态度?(直摇头)

  师:曹冲听了官员的话后怎么说?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讨论:曹冲的办法共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汇报。指生到黑板上画。

  5、师生共同做实验演示称象的过程。

  6、师:为什么曹冲这么小的年纪就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

  (注意观察事物、爱动脑筋、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7、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四、辨析字型,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区别形近字。

  3、学生练习写字。

  4、全班评议。

  五、复述课文。

  教师提示:先想想课文内容,复述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说。

  称象(二)

  一、直接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称象,读题质疑:谁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2、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

  3、想解决问题怎么办?(读书、讨论)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要想通过读书解决问题,首先解决读通课文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运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认真读课文,努力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注意纠正字音。

  3、用标出生词。多读读,然后读给同桌听。

  4、利用生字条,小组合作识字。

  5、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6、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有人送给草操一头大象。

  大臣们想的办法行不通。

  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同学们很会读书,初读课文就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请读读有关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请读读有关自然段落,思考:曹冲的办法是什么?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用简单的图来表示。

  2、合作释疑。

  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讨论交流后修改自己的简图。

  3、小组汇报。

  请23个小组代表汇报读书所得。可以说说、可以边演边说曹冲称象的经过。其他小组补充。

  4、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1)因为他肯动脑筋。

  (2)因为他聪明

  5、其他官员的办法为什么不好?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

  5、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可能有的学生会问: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不能?

  (引导部分学生明白古时候科技不发达。)

  四、拓展延伸。

  1、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既保全了大象,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用什么办法称象?

  2、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说给小伙伴听听。

  五、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本课生字比较简单,鼓励学生自主书写。

  2、小组评价。

  3、反馈。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导航台

  一、课文主要内容及思路导读

  刚刚了解了一些海底世界的知识,一定对大海充满了好奇,想去看看大海吗?想让海水亲吻你的脚吗?想闻闻充满咸味的海水味吗?想脱掉鞋袜踩一踩松软的沙子吗?那就让我们去赶海吧?什么叫赶海?赶海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有趣吗?

  课文叙述“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事。“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是歌曲《大海啊,故乡》中反复咏唱的歌词,表达了对大海的一片深情。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其中第3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记叙了“我”赶海的过程,赶到海边-捉蟹、捉虾-满载而归,其中“捉虾”、“抓蟹”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先总写沙滩上很多,然后写一个山伙伴抓蟹。接着写“我”捉虾。最后写“我”满载而归。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告诉我们童年时赶海的事印在“我”的心中。

  精品屋

  二、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片断点评

  先总写沙滩上人很多

  然后分写两件事

  1)小伙伴抓蟹

  2)“我”捉虾、

  以画线一句过渡。

  [欣赏]

  这一段具体写了小伙伴抓蟹和“我”捉虾这两件事写得充满童趣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理。并且作出反击,用大螯夹住了那位小伙伴的手,还真难对付。倒是那只虾,看起来神气,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一捏,就成了我的'俘虏“轻轻伸过手去”、“捏”写捉虾的动作,具体生动,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再现了一个孩子的机敏、能干。“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则是一个“胜利者”喜悦之情的真实流露。

  金手指

  三、表达方法提示。

  在《雪儿》那篇课文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顺叙”,就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叙述事情。“顺着来”。那有没有“倒着来”呢?有。所谓“倒着来”就是先叙过后发生的事情,再叙述先发生的事情,这叫作“倒叙”。

  像《赶海》这篇课文采用的就是倒叙。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赶海”这件事发生在“唱歌”之前,但当“我”唱起这支歌时,回忆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由现在写到以前,是不是倒着来?

  同学们可以翻开这学期的《补充阅读》,其中有一篇《小木船》,文章的结构和《赶海》完全相同。“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会想起陈明来。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也是由一只小木船想起以前的事。上小学一年级在前,看见小船在后。这两篇课文都是由一个事物想起以前发生的事情。一位同学读了《小木船》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习作《集邮册》:“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木船》这篇课文。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这位同学也准确地采用了倒叙手法。相信你也一定学会了。

  另外,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赶海》和《小木船》的结尾,它们都再次从“从前”回到“现在”,“那天以后,直到现在我俩也没有见过面”,或者呼应开头“我一边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这样子,整个文章的结构才完整、稳定。

  益智园

  1、本课作者饶有兴味地叙述了自己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读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谁没有金色的童年,谁的童年没有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正处在快乐的童年。那么开心的事令你最难忘?请你采用倒叙的方法把它们写下来。

  2、这篇课文写得最精彩的就是第3自然段了,你能把它们背下来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肯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明白朋友的第三个含义:互相景仰,惺惺相惜。

  教学重点:

  在故事中感悟朋友的第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你的眼中山和海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来听听《山和海的书信》,看看它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借助拼音读生字。

  3.教师检查:重点指导“翠、挠、晶”。

  三、再读课文,梳理课文。

  思考:你觉得山眼中的海是怎样的?海眼里的山又是怎样的?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课文中感悟朋友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悟山和海之间的相互景仰。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重点感知。

  (1)读山给海的信,了解山眼里的海。

  思考:

  1.在山的眼里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文中摘录4个词语概括。

  2.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海,如果不用拟人的手法,你知道应该怎样描写海吗?试着以“晴空万里”那个词为例,描述一下大海的景色。

  (天气晴朗,大海是温柔的,十分平静。海面上几乎看不到波浪。海的上方是深蓝色的天空,一望无垠,漂着朵朵白云。)

  3.山还从哪些途径了解到海的哪些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海给山的信,了解海眼里的山。学习方法同上。

  (3)海和山的书信中,你觉得他们会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

  二、读课文,感悟道理。

  学生扮演山和海进行对话。

  思考:你觉得这个故事中感悟到作为朋友双方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师提炼。

  a)他们经常相互关注对方。

  b)它们都对对方互相抱有好感。

  c)他们都有和对方成为好朋友的冤枉。

  三、整体回顾,升华情感。

  男女分别表演山和海的对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文中又没的词句品一品。

  板书: 山和海的书信

  山眼中的海 海眼中的山

  文雅安静 青春翠绿 像……青年

  平易亲切 巍然屹立 像……勇士

  变化多端 千变万化 像……魔法师

  令人喜爱 穿上 像……武士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课文各部分内容。

  2、在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感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内涵。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分类搜集成语:

  (1)形容注意力集中、专心的成语:

  (2)形容技艺水平高的成语:

  (3)形容勤奋刻苦的成语:

  (4)形容持之以恒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品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

  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映滴水穿石的图片,引导:

  1、这是太极洞里的什么景点?看到图片上的石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情景就是滴水穿石的现象。

  2、听到什么声音?听到这样的滴水的声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课文用这些词语讲述了滴水穿石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

  3、看到这样的现象,听着这样的滴水声,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并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作者在想到这些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情。

  二、品读事例

  1、过渡: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接下来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课文介绍了哪些人的事例?映示李时珍的事例。

  3、映示自读练习题

  (1)、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努力的结果是:。

  (2)、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段话?

  4、学生自读事例,完成练习。

  5、讨论交流

  (1)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随机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词语不懈努力:哪个词最能体现不懈努力?他二十几年一直干什么?

  (2)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结果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怎样来读这一段话?

  要点:读好刚才找到的能体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语。

  (4)指名练读:

  师生评议,通过读后评议指导读好翻山越岭等词语,先读好词语再读好句子。

  同时提醒学生读好其他要重读的词语

  如果学生朗读不能很好地处理轻重,则教师范读,范读后,提问:你们听出来老师特别强调了哪些词语?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吗?

  随机介绍《本草纲目》,指导读好本草纲目和巨著。

  (5)自由练读

  (6)齐读

  6、过渡:从李时珍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爱迪生和齐白石又是怎样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呢?映示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请大家用刚才学习李时珍事例的方法来学习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

  (1)映示自读要求:

  轻声朗读两个事例,找出你认为的最能体现爱迪生和齐白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语,再试着用你的朗读表现出爱迪生和齐白石是如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准备朗读给大家听。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映示爱迪生的事例。

  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说强调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些词语?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朗读的个性特点给予充分地肯定。

  随机抓住学生提到的词语中的关键词语品读。

  抓住迷恋、孜孜不倦想象并描述爱迪生做电学实验研究时的情景。

  由自谋生计引出故事,感受爱迪生的非凡成果,适时指导朗读1093项。点拨:爱迪生在挫折面前仍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随机指导学生读好并列词语的节奏。

  (5)自由练读,齐读。

  (6)映示齐白石的事例。

  引导:读了齐白石的事例后,齐白石的哪一点或者事例中的哪一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你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引导朗读学生交流这句话为什么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句话中哪几个词应该要读好。

  随机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关键词语:坚持不懈等,练读一句话,欣赏齐白石炉火纯青的艺术作品。

  点拨:齐白石在成就面前是仍能继续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8)指名朗读完整事例。

  (9)齐读

  7、引出省略号:能说明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的事例还有吗?从哪看出来的?课后查找事例,组织一个故事交流会,比一比谁的'故事讲的好。

  8、如果要是用一两句简短的话,对课文所介绍的三个事例进行一个概括,应该怎样说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映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段话。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有个性地朗读这段话。

  点拨:你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词语。理解顽石和滴穿

  点拨:古今中外这四个字分别对应的文中事例是哪一个。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遇到的顽石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9、打开课本,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现在我们知道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要是不这样去做,那又会怎样呢?课文用雨水作了一个对比。

  2、映示第四自然段

  雨水是怎么做的呢?课文说得非常具体,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把它说得简单一些吗?

  四、品读启示

  1、小结:课文三四自然段分别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说明了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这个观点。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滴水穿石的启示。

  2、那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映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3、在这句话里,有两对反义词,你能发现吗?这两对反义词是用什么词连起来的?

  4、像这样一种说法,把一对反义词用而不连起来,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勤奋而不懒惰,骄傲而不谦虚

  为什么要把他们连在一起说?对比是为了突出其中的一个,这里是为了突出什么?还有一种办法能证明这句话确实是为了突出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映示两句话读,先读没有对比的句子,再读有对比的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有没有什么变化。

  5、指名练读,齐读。

  6、讨论:作者还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把这个启示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个什么关联词?

  7、读了这个启示,你想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上只要就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6和7机动处理)

  五、布置作业

  讨论:上完了这节课,课后你想干什么?

  作业超市:

  1、查找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的事例,举办故事会。

  2、选择一个人,把《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内容较为具体地复述给他听。先想一想:讲给谁听?为什么要讲给他听?

  3、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某种自然现象,再弄清它的形成过程,然后想想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模仿课文的结构,把你的发现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提出学习任务

  1。复习汉语拼音,辨析同音字、多音字,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练习修改前后矛盾的句子。

  2。以介绍小制作为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3。练习阅读短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4。练习写景,注意做到作文有中心。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五题的小黑板。

  2。学生的小制作一两件。

  3。学生作文一两篇,用大字抄出。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项练习。

  二、学生自己练习前四题。(各自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第一题。

  指名读写出的句子。有错的讨论纠正。(句子是:把祖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的字形、字义的区别,再说说组成的词语。有组成不同词语的可以补充,有错的讨论纠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词,说说不同读音时,词的不同意思,不同用法。(2)指名说说自己组的词。

  4。第四题。

  (1)指名读成语,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还可说说是哪篇课文中学到这个成语的。(2)指名说说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一类是带肯定色彩的词语:赏心悦目、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雪中送炭。一类是带否定色彩的词语:张冠李戴、张牙舞爪、自高自大、画蛇添足)

  四、讨论第五题。

  1。挂出小黑板。请学生说说句子有什么毛病,应该怎样修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句子的毛病,自由发言。

  2。练习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讨论订正。)

  五、布置作业。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做一个制作,准备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听话说话。说话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大家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各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座看,向同座作介绍。

  三、全班交流。

  1。指名介绍自己的小制作,讲后适当评议。

  2。推荐同座的小制作。(可讲同座的小制作是什么,他是怎么制作的,自己从同座的介绍中学到了什么。)

  3。教师表扬讲得清楚具体、听得认真仔细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1。用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小制作。

  2。预习“阅读”练习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主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同座可互相讨论。

  三、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

  2。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讲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围绕这一中心,短文着重选择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聂耳爱唱歌,勤奋刻苦地练习拉手提琴,这个材料可以说明聂耳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的;二是聂耳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个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称聂耳是著名的音乐家。)

  4。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可从两个方面自由发言:一是从聂耳的勤奋刻苦中受到启发;二是从围绕中心写方面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训练的要求,考虑下次作文的材料。

  第四课时

  一、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

  (1)这次作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要求?(可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这个景物在冬天的特点;也可以写活动中的人物,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2)这次作文,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表达要有顺序,要做到有中心。)

  二、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根据题目要求,你准备写什么内容?(多请些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2。从学生讲的内容中挑选几项有代表性的,请学生说说文章的中心可以是什么,怎样做到围绕中心写。在学生介绍的过程当中,酌情组织讨论,并作适当指导。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写完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概述作文情况,肯定成绩和进步。

  (教师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抓住重点加以表扬。内容方面,表扬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写景物的写出了特点;写活动中的人物的,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表达方面,表扬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注意做到有中心。还要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二、交流作文。

  (多请些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部分,教师酌情评点鼓励。)

  三、重点讲评。

  1。将用大字抄写一两篇学生作文张贴出来,组织学生讨论: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2。请小作者谈谈是怎样确定中心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3。教师就怎样做到作文有中心进行小结。

  四、指导修改语句方面的毛病。

  教师读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让学生注意听,然后说说听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修改。

  五、学生根据讲评的收获,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

  修改作文,还可以写一写写作文的体会,或者是修改作文的体会,写在作文本上交给老师。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读单元学习提示,看看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1、生活是一本书。

  2、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有哪些生僻的词语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一会儿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词语和句子。

  (1)交流字形词意。

  (2)屏幕出示词语检查。

  (鱼饵、鲈鱼、操纵、鱼鳃、翕动、皎洁、嘴唇、沮丧、抉择、告诫、实践)

  (3)把课文中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再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为什么坚持要“我”这么做。

  (老师出示关于鲈鱼捕捞开放日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5、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提示:如果课文里有合适的词语能概括出作者的心情,你就把他画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词语,你可以自己找出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把这个词语写在书边上。)

  6、交流学生概括的词语,指导朗读相应的语句。

  (重点指导读出“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沮丧”的语气。)

  7、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当年放掉大鲈鱼时的那份无奈和沮丧。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交流这些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抄写本课要求写的字,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

  1、我小心翼翼地将鱼竿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是与非的选择时,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听写后对照屏幕自查改错)

  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后三自然段)。

  2、默读思考,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试着体会其中的含义。

  3、交流语句及自己的理解。

  (1)体会第一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

  引导学生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可能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2)体会第二句:当我一次次……

  引导学生思考: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里的是与非简单吗?做起来难在哪里呢?

  “我抬头……目光投向了父亲”,结合这句话请学生想象,当时“我”的心理活动,以及父亲面对孩子委屈的泪水时会说些什么?

  思考:“我”失去的是鲈鱼,但“我”得到的是什么?

  (3)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遇到诱惑的时候,“我”会怎样做呢?为什么?(引读最后一句话:“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你把这些语句摘录到笔记上,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教法建议

  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体会到这条小路的险。只有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2.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对思考.练习1中的第一小题“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到列宁是有些害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走,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把段意连起来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处常用的方法。思考.练习2要求给课文分段、最纳段意,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把段意连起来。连接段意的时候,帮助学生疏通语言,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课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深入体会,最后再让学生适当联系思想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5.本课的生字“刹”“烁”“释”是翘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以下词语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沙皇--俄国过去皇帝的称号。

  深渊--很深的水。

  头昏目眩--眩,昏花。头发晕,眼发花,课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发生眩晕的感觉。

  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6.建议本课教2课时。

  句段赏析

  1.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析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2.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欢快地唱了起来。

  析这一段话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析这句话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下山本没必要走险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难句解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这句话写出这条路的小和险,小到“只能容一只脚”,说明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险。就是这样的小路,列宁还决心走过去,可见列宁是临危不惧的。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是列宁说的两句话。第一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被害怕压倒,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是讲一个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强调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列宁正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坚持走那条小而险的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弄明白列宁登山所体现的革命者的品质。

  文章结构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欢快地唱了起来”):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结束):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

  写作特点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坚持要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的事,表现了列宁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可贵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14.登山

  教学目标:

  一、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今天要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们,想了解吗?(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1.指导朗读。注重表扬、激励,激发朗读兴趣。(这一次读,要比初读课文时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谈精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3.鼓励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①指名上台表演。

  ②让表演的学生评价刚才的表演情况。

  (学生自主地进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内涵。)

  4.质疑: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列宁下山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他第一次走与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课文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列宁说的那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5.教师归纳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1.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

  2.列宁下山时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二、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试着解决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归纳意见。

  3.班上交流汇报。

  (1)解决第一问题。可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小路之险,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觉的描写反映出来的。(巴果茨基的语言:“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您不能从这儿过。”动作:“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昏目眩”。)然后让学生读写景的那段话,抓住“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来。”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进行交流。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过险路,饱览到美丽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决第二个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读懂列宁说的那段话,从中找出原因。①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②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③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②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3)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联系实际,谈一谈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延伸拓展

  既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方面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3-30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04-06

小学语文汉字教案03-03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2-16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