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7 08:45:0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10篇(合集)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10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重点)

  2.把握情感变化,体会残疾人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难点)

  3. 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作家作品: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我的一生》《走出黑暗》《乐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海伦·凯勒是人类创作的一个奇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的家庭老师安妮·莎莉文教会她写字、手语。海伦·凯勒和莎莉文一起相处近50年,莎莉文老师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海伦,海伦内心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模(mó)仿绽开(zhàn)小心 yì yì(翼)(翼)感kǎi(慨)搓niǎn (捻) pì(譬)如jié(截)然相反惭kuì(愧)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不求甚解

  ②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美不胜收

  ③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 花团锦簇 ④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恍然大悟

  3.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莎莉文老师教了“我”什么。

  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2)找出文中表示“我”感情变化的词语,划在书上。思考:莎莉文老师为什么会使“我”的情感产生变化?第一段中“最重要”、“感慨万分”、“不寻常”等词语,体会海伦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和感激。

  第四段中“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和结尾两段来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教育方法的高度评价,和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3)文中有一句话指出了莎丽文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请找出这句话,划在书上。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莎丽文老师)

  【课堂探究】

  1. 为什么海伦对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莎莉文小姐以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2. 学习本文后,你觉得莎莉文老师是 的一个老师,从文中找出理由。

  理由: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有爱心、耐心。

  爱海伦,有责任心,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开启了海伦思维、情感、智慧,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3. 课文1-5段作者写了什么,与莎莉文老师有何关系?

  铺垫的内容:先写“我”的感受,再写家人的活动、“我”的等待,最后用设问、比喻进行烘托,表达自己的渴望。(这是铺垫)

  好处:(1)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2)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我们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随堂检测】完成课后练习四,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这句话在文章中紧承上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水这一个词,让“我”认识到了水和杯子并不是一回事,同时也唤醒了对世界万物认识的一种愿望,形象地说出了自己心情所以作者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由此“我”的生命旅程充满了崭新的希望。

  【拓展延伸】生活中许多残疾人克服自身残疾刻画出完美的人生,你知道谁?从他的故事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字数不少于50字)

  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高位截瘫……

  自学掌握英语 、日语 、德语等,当代知名作家 ,翻译家。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政治家,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 下肢瘫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熟记下列名言,并试着在写作中运用。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2.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3.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体会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文言常用词,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

  2.难点: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课文提示】

  1.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勉学》节选自家教典范《颜氏家训》。

  2.勉学:努力学习;勉:尽力、努力。《勉学》着重说明学习目的、态度、方法。

  【正音正字】

  古之学者为己( wèi ) 但能说之也 ( yuè ) 春玩其华 ( huā )

  然人有坎壈 ( lǎn ) 如秉烛夜行 ( bǐng ) 譬诸逝水 ( pì )

  【词语积累】

  ①但能说之也。 (同“悦”,取悦 ) ②春玩其华。 (同“花” )

  ③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 ) ④精神专利。 (专一,敏锐 )

  ⑤然人有坎壈。 (困顿,不得志 ) ⑥所以设教。 (用来……的 )

  ⑦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 ) ⑧古之学者为己。 (读书人 )

  ⑨幼而学者。 (学:学习;者:句间停顿 )

  【初学课文】

  1.熟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

  2.归纳三段的大意。

  ( 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

  【课文简析】

  第一段,对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亲身经历,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为例,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以济功业”还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学说。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弥补不足的地方;现在求学的人为别人只是为取悦他人。

  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为别人是实践学问以便有利社会;现在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努力修身以便谋取官禄。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评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努力修身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翻译: 人处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成年以后,思维散漫,因此必须早日教育,不要丧失时机。

  原文: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翻译: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复习一下,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荒废了。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翻译: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机会,仍然应当趁晚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原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翻译:从小学习的人,如同太阳初升的光芒,老了学习的人,如同拿着蜡烛走夜路,还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好。

  原文: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翻译: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经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对自己的言行有帮助,也足够为人在社会上立身。

  翻译:何必“仲尼居”要用两页纸疏通意义,说它是起居的处所或者讲课的地方,根据在哪里呢?凭这些取胜,难道有什么好处呢?

  原文: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翻译:光阴值得珍惜,好像流水。应当广泛浏览重要的东西,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果(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我就没有指责的了。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 用比喻手法生动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说明学习是靠寒来暑往,潜移默化的,生动地指出学习目的是修身利行。 )

  2.第2段,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因为后面是用自己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记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的。 )

  3.作者认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

  4.作者讲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

  5.“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举例论证,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 )

  6.“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济功业”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

  7.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

  8.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长辈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故事。请你概括写出一二。

  ( 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

  诸葛亮《诫子书》的开篇,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拓展学习】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完成问题。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1.这段话要说明什么观点?

  ( 为了说明“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

  2.这段话列举了哪些例子?

  ( 正面例子:孔子的话;魏武、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等晚而不弃的事实。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

  3.这个语段是从《勉学》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2段的哪里?

  ( 应放在第2段省略号位置上。因为这里的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学习的,正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此要放在这里。 )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语文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2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 课前准备:

  1 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 、复习词语:

  1 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 听写词语。

  3 同学们,在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二 、我的发现:

  ·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

  1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 组内交流。

  4 换一换,将加点的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还会发现什么?

  5 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三、 日积月累: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 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 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课后反思: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展示台

  一、 谈话引入:

  ·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时间活动中又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 口头交流展示:

  1 小组交流,互说互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边说边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 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三、 习作:

  1 精彩回放:

  · 读一读:上节课整理好的好词佳句。

  ·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 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 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 学生习作:

  · 教师启发思路。

  · 教师个别指导。

  · 同桌互相交流

  · 推荐代表交流

  · 师生共同评议。

  · 独立进行修改

  3 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 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展或照片。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这堂语文课,由我棗大通县的司老师来讲(于黑板左上角写出姓名司美彦),同学们欢迎不欢迎?

  生:(齐声)欢迎!欢迎!……

  师:好啊!谢谢同学们!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用什么实际行动来欢迎司老师上课的呢?

  生:我要认认真真地听您讲课,不做小动作。

  生:我要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师:好啊!你们考虑得真全面,也很实际。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88页(板书课题),让我们一道来学习习作例文。

  二、指导课文阅读

  1、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师:阅读过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手放下,看来你们都爱上语文课,已经有25名同学自动阅读过课文了。现在,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有哪些主要内容?

  生:课文里写了一只浑身雪白的鹅,它常常下蛋,还会看家,还能保护鸡。有一次,它很勇敢地把偷吃鸡的黄鼠狼赶跑了。

  师:说得好,说得可全面哪!

  2、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师:现在,请大家先翻到第91页,看一看第二道思考题,要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想!

  生:(全班学生认真默读,教师行间巡视)

  〔这种结合思考题,有目的地进行默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三、边读议边板书

  1、分段读议。

  师:好了!大家默读得挺认真!看谁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较流利地朗读完)

  师:噢!读得还挺流利,且有感情!这一段究竟有哪些内容,作者又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板书“形象”)?

  生:开头这一段,写了一家喂了一只鹅,这只鹅周身洁白,还有一双淡黄色的脚,……

  师:(边听边板书“洁白”“淡黄”)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鹅的嘴是扁圆的,额头突兀,就是额头还很高很突出的样子。

  师:(边听边板书“扁圆”“突兀”)说得好啊!不但发言积极,而且对“突兀”一词还能说明了意思。不过,你是怎么弄清“突兀”一词意思的呢?

  生:这是我爷爷告诉我的。

  师:对!请同学们注意:今后自己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首先要自己查字典、查词典,如果还弄不明白,就应该向你周围的人求教。就从今天这课来看,课文中还有“糟蹋”“残暴”“愤怒”“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等词语,都可以自己想方法弄清楚。谁对第一段的内容还有补充?

  〔很自然地要求学生自己识字解词,并教给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生:这一段最后几句,还写鹅走路很缓慢,昂首挺胸,引颈高歌,有一副昂扬雄健的样子呢!

  师:好啊!这几句不能忽视。鹅走路不仅缓慢,而且稳健,这有一副雄纠纠、气昂昂的神态,也就是昂扬雄健的姿态(板书“稳健”“昂扬”)

  2、提示写法。

  师:(面向全班)开头这一段的内容,大家听清楚了没有?

  生:(齐声)听清楚了!

  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抓住鹅的特点来写的呢?也就是说,先描写了什么?再描写了什么?最后又描写了什么?谁看出来了,看谁能大胆发言?

  生:这一段,先写鹅周身洁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棗再写它有一双淡黄色的脚和扁圆的嘴——

  师:好!他能大胆发言,语言也比较流畅。但作者究竟怎样来描写鹅的外形的呢?请大家再看一看黑板上书写的词语(依次指向板书),“洁白”与“淡黄”是不是表示某种色彩的?

  生:(齐声)是!

  师:(板书“颜色”)对!作者先写了鹅身上的颜色,再描写了什么呢?想一想再说。

  生:再描写了鹅的嘴和额头的形状。

  师:说得好(板书“形状”)!最后作者又描写了什么?

  生:(齐声)最后描写了鹅的神态(约一半人说是姿态)!

  〔善于引导,使多数学生能“举一反三”。〕

  3、继续读议。

  师:答得好!回答是描写“神态”或“姿态”的都对(转身板书“姿态”)。现在我看哪一组坐得直,有精神,就请那一组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扫视全班)。啊!大家都精神饱满呢!那棗就请第二组的同学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第二组学生齐读)

  师:(边听边板书“表现”)你们集体朗读的能力还挺不错哩!这一段详细写了鹅生蛋的前后情况,是不是?

  生:(齐声)是!

  师:谁能说一说鹅生蛋前的表现?

  生:回答(略)。

  师:(边听边板书“神情慌张”)说得不错,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生:(齐声)没有!

  师:好!大家都听得很仔细。现在谁来说一说鹅生蛋的表现?

  生:回答(略)。

  师:(边听边板书“悄悄离去”)说得也不错。不过,今后要注意少用课文中的语句,要练习多用自己的口语来说明更好!这一段作者写得很具体很生动,特别是用了不少比喻。请大家再看课文,用铅笔在文中比喻句的下面画上一条曲线,有多少句就画多少条,好不好?

  生:(齐声)好(全班学生阅读课文,画曲线)!

  师:(行间巡视指点)大家的动作真快!谁能把加上曲线的比喻句读一遍,大家认真对照一下,看有漏掉的句子没有?

  生:我画的句子有:“腿里像灌满了铅”“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了它的‘宝宝’吧!”

  师:好!他一下就找出了三个比喻句,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我有!还有一句:“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

  师:补充得不错!谁没有画上这句的,再补画一条线。结合这一段内容,大家再仔细想一想,作者写这一段主要为表明一个什么意思?

  生:(连续有三名学生回答,内容略)

  师:以上三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道理,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边说边板书):“机灵可爱、默默奉献”。

  4、重点读议。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要边读边想:鹅是怎样看家的?又是怎样赶走黄鼠狼的?这些表现了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板书“精神”)?

  生:(全班学生低头默读)

  师:(行间巡视一遍后,板书“看家”)请注意!谁先说一说鹅是怎样看家的?

  生:(纷纷举手,回答内容略)

  师:对!就是“看见生人,大喊大叫”这两句(边说边板书“大喊大叫”)。(转身贴出“鹅斗黄鼠狼”的彩色图)大家注意看图,看后说一说鹅为什么要和黄鼠狼搏斗?又是怎样赶走黄鼠狼的?

  生:(先后有两名学生回答,内容略)

  师:(边听边板书“斗贼”“敏捷”“勇猛”)你们俩说得不错。鹅为了保护弱小的鸡,敏捷和勇猛地赶走了黄鼠狼,这一行动表明鹅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先不忙回答,让我先请最后一组的同学一起表情朗读最后一段!

  生:(第八组齐声朗读)

  师:(边听边板书“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维护弱小,不畏强敌”)好!读得很整齐,还真带有点赞扬的语气哩!听了这一段,我们是不是已弄清鹅所具有的那种精神了!这一段,具有总结全文中心思想的作用,说明鹅不但具有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的形象,而且还具有维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请大家再看黑板上的词语,像老师刚才说的那样,谁来说一遍。

  生:(纷纷举手,连续有三名学生各说一遍)

  〔借物喻人,有机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布置课外习作

  师:好!说得好!现在请大家翻到第99页,看第六题“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写出它的特点”。于下一周星期三以前写在练习本上,交给老师批阅,大家能不能按时完成?

  生:(齐)能按时完成!

  师:(下课铃响)好!下课。

  板书设计

  (任峻整理)

  论文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会儿童掌握阅读的方法,激发儿童自觉阅读的兴趣。完成上述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必须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它是在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因文因人而选定的。其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首先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始终有机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落实重点训练,培养语文能力。为此,其着眼点尚需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培养自学能力是《大纲》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教学要由教到不教,由讲到不讲。就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我多年的阅读教学的实践,逐步弄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

  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也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我爱学校的××》等。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培养一代新人,去建设两个文明的新世界,这是当前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大纲》里讲到,

  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四、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对于学生来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知道主要讲些什么,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最后再总起来阅读,体会得才会更深刻。另外深钻教材是树立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不仅要掌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还要把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处理好今天与明天,上学年与本学年的知识内容上的关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就会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点评

  司美彦老师原籍石家庄,1969年调来青海省大通县任教。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校长,始终坚持语文教学。

  一课教学,系全省审评小学特级教师集中于西宁举行的一堂鉴定课,获得五名评委的一致好评。

  课的自我简介和板书姓名,使生疏的师生关系,一下变成近于亲切的“同志式”关系;同时提出一个看似不必要的“欢迎与否”的问题,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而且引发起学习兴趣。

  临时指定教习作例文,教者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但其教学设计,符合二类课文的教学要求,首先“从读入手”,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如在阅读前引导学生看课后思考题,以及针对段落内容提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就有效地引发主动性,增强阅读效果。

  教者没有范读课文,没有教学生字词,没有安排段落和探讨段意;而着重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解,始终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的一条红线,作为二类课文的教学,似应如此,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文的板书设计,明显地揭示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文路,既显示了段落层次,点明内容,而且简介了写作手法和全文的中心意思,自然导出,直观形象,并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者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始终注意组织教学,引起有意注意;善于运用启发式和鼓励式,始终以商量的口气,启示学生回答问题,始终以赞扬的语气,对每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指点,较好地启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失物招领》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积累词句,感误引号的特殊用法。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启发想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母鸡教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