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2 08:34:0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大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会写“夸、奖”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结合词句体会妈妈当时情况的危急。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学习一、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体会妈妈当时情况的`危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说说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

  2、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感悟。

  1、自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自主感悟。

  2、学习第二自然段,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妈妈病情严重,情况紧急,并指导感情朗读,进行句式训练。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夸奖”,指导学生分析字形。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寓言《拔苗助长》,使学生知道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2.识字14个,能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15个,能熟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放映《拔苗助长》。谁听过这个故事?给大家讲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拔苗助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认一认。

  2. 互教互学生字。

  3.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游戏找朋友(一位小朋友举起拼音卡片,另一位拿出于拼音相对应的生字)

  4. 给生字找“邻居”并读一读。

  5. 熟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寓意。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1)农夫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为了让秧苗快快长高,农夫是怎样做 的?这样做你觉得怎样?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种种子的体会: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种子快点长大?你用了那些办法?

  3. 师小结:像农夫那样做是愚不可及的蠢事,他违反实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办了坏事。

  4. 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太急了不行?

  四.巩固复习。

  1. 指名读词语。

  2. 读课文。

  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拔苗助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焦急、仿佛”等词句的理解,背诵课文,培养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两只小鸟》,视频《两只鸟蛋:范读》,动画课件《两只鸟蛋:综合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动画《两只小鸟》中破壳而出部分,激趣导入

  1、师播放动画,生观察。

  2、说说:你看了动画,了解到了什么?(让生自由发言)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写的就是一个小朋友和两只鸟蛋之间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两只鸟蛋)生齐读课题。

  4、师: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先看看这段视频吧!

  (播放视频《两只鸟蛋:范读》范读全诗,生整体感知)

  5、过渡:小朋友,你们一定也很想读吧,快打开书本吧!

  二、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小组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划出不理解的词。

  2、读准生字,认清字形,记住字音

  3、组内互相认读生字和词语,互听同学读课文,帮助同学正音

  4、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巡视、指导。(着重知道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的方法,看看是否每个成员都发言)

  可利用动画课件《两只鸟蛋:综合生字》辅助完成。

  三、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师: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吧!汇报成功的小组可得到一只“鸟蛋”。(老师画的鸟蛋图)

  1、请学生朗读本课生字词:

  鸟蛋取下凉凉的好玩一定捧着连忙轻轻地

  仿佛抬头目光欢唱高远蓝天投向

  注:可以叫一人读;也可叫小组成员一起读,如有读错的,可请其他小组成员正音。

  2、比一比:

  师:谁记住了“我会写”中的六个字?怎么记的?比一比谁的方法好。

  小组汇报。汇报积极的,方法优胜的可得一只鸟蛋。

  3、解疑惑:

  师:哪个小组有不理解的词?各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提出来后,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如学生提出“焦急”、“仿佛”不理解时,老师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

  (1)师出示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请学生读一读。

  (2)让生想一想,“焦急”和“仿佛”还能换成什么词语,句子意思不变。

  (3)生回答后,把说的词(如着急、好像等)代进去读一读,体会词义。

  5、挑战读

  (1)小组合作,每人读一节,集体读完整首诗。

  (2)一人为代表,向其他小组成员挑战读

  (3)一小组为代表齐读,向其他小组集体挑战读

  (4)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组的朗读,并讲讲原因

  师生评出最佳朗读小组,奖励鸟蛋

  6、评出学习优胜小组。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听唱

  1、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师:你们想一想,课文中哪两个生字都带有口字旁的?(听、唱)

  3、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4、师:这两个字怎样写才美呢?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说笔画的位置。

  5、师写完“唱”,让学生说说“唱”中的两个“日”哪里不太像?(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并且扁扁的)

  6、生在书上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扩展:寻找、搜集有关鸟的知识介绍和图片,准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取鸟蛋

  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鸟窝,鸟窝里放着一些鸟蛋。(每一张鸟蛋图后都写着一个本课的生字)

  1、师:小朋友,你想拿到窝里的鸟蛋吗?只要你认出鸟蛋背后的字,它就归你了。谁想要?

  2、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来取图片并认读生字。

  (二)找朋友

  1、用卡片写着:

  鸟蛋小路杨树凉凉的长长的高高的

  2、老师把卡片发给学生,

  让他们找好朋友,然后一起读词组,再交换左右顺序读,然后带大家齐读。(内容就是课后“我会读”)

  二、读文悟情

  (一)学习一、二两节

  1、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2、让生说说:我仿佛看见了。

  3、看视频《两只鸟蛋:范读》:小朋友取鸟蛋和拿在手里把玩的情景。

  4、师:小朋友,你们瞧,鸟蛋凉凉的,滑滑的,多好玩呀!谁来当这个小朋友,带着好玩的心情来读读这一节?(指名读,齐读)

  5、师:小朋友,鸟蛋那么可爱,小朋友为什么又把鸟蛋送还了呢?(女生齐读第二节)指名回答

  6、让生闭上眼睛想象鸟妈妈焦急不安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当当鸟妈妈来演一演,可以加上动作、表情和语言。

  7、师:想一想,妈妈教导朋友时的话该怎么读?生自由练习。

  谁愿意当妈妈对小朋友说一说?(老师可先来当妈妈,请一个女生当文中的小朋友,老师师范说,再指名说,同桌互说)

  (二)、学习三、四两节

  1、生轻轻读第三节

  2、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小朋友?是从哪里发现的?

  出示句式:

  他是个的小朋友。(生自由说)

  3、小结:同学们讲得真好。这个小朋友在妈妈的启发下,小心翼翼地把鸟蛋送还,老师也觉得他多爱鸟呀!

  4、师:谁能把小朋友爱惜鸟蛋的样子读出来呢?(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5、男生齐读最后一节。

  6、师:读了这一段,你仿佛听见了什么?生说:我仿佛听见了。

  7、师:你们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生质疑)

  8、师着重帮学生释疑:

  (1)这鸟儿的欢唱是指什么鸟儿?

  (2)他把目光投向高远的天空,他想看到什么呢?(生仔细观察课件,自由读第四节并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如果生答不出,可让他们再次观看小鸟破壳而出的'多媒体动画)

  9、师总结:小朋友仿佛听到了破壳而出的小鸟在枝头欢乐的叫声,仿佛看到了它们在蓝天上飞翔的美丽身影,还看到了小鸟和人类已成为了好朋友。让我们一起带着美好的希望来读读最后几句吧!(齐读第四节,男女生分读)

  10、齐读整首诗。

  三、指导背诵

  1、师: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能不能记住它呢?

  2、自由读,自由背

  3、同桌互背。

  4、指名背(可以边看整个故事的课件),集体背诵。

  四、课外扩展,交流资料

  1、学生介绍有关鸟的知识,展示各种鸟的图片。

  2、老师可向学生介绍鸟的知识(如世界上有多少只鸟等)。

  3、老师还可告诉学生: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他们。

  五、指导书写

  1、老师出示生字:连远

  2、让生说说都是什么偏旁?

  3、老师范写这两个字,生观察。师边写边提醒学生看清“走之儿”的写法。(点和横折折撇两个笔画间要空一些,捺要平,稍稍有些弧度。)

  4、生描红、临摹

  5、出示:定向

  6、师:谁能写这漂亮的两个字?指名板书。

  7、评议,师强调“定”的最后两笔,“向”的“口”要往上一些。

  8、生描红、临摹

  六、课堂作业:

  1、选词填空:

  红红的绿绿的软软的蓝蓝的甜甜的

  小草()()小草

  花儿()()花儿

  柳枝()()柳枝

  西瓜()()西瓜

  大海()()大海

  2、同桌诗歌表演,加上动作。可以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小朋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朗读水平。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由关键字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从作者身上受到启示,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

  4、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字词并会写,理解词义,读顺课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读懂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3、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从作者身上得到启示,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养成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朗读水平。

  2、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由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2、从作者身上受到启示,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词,试着阅读全文,并搜集相关名言、事例。

  一预习探究

  1、教师播放课前录制好的钟表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问:大家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作家林清玄不仅感受到了时间不断流逝,时间的珍贵。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他在生活中还能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

  认真听并回答,交流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抽读。

  重点指导:“梭”是平舌音,可与形近字进行比较,如“俊”“棱”;“若”不易读准,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方言音。

  3、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4、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不好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生字要读准字音,同桌可以交流。

  三品读领悟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我把什么当做一个谜?

  爸爸对“我”说的话

  2、“我”怕什么?

  “我”对爸爸说的“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的话感到不理解,感到害怕。

  3、“我”对事物永远不会回来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对时间有了朦胧的可怕认识,这促使“我”在生活中有意去观察。通过观察,“我”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时间赛跑

  4、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5、作者“和时间赛跑”胜利后的心情怎样?当“我”跑胜了时间,提前回家,赢得的时间可干什么?学生再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 笞(chī) 因利乘(chng) 万乘 (shng)之势 将(jing)数百之众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②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②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②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②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④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⑤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⑥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让学生答课文后练习第一题。答案:第二种。

  注:人教社教参认为答案是第一种,误。理由参见前面的引文(一)。要尊重作者原意。

  再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①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仁义不施。)

  板书:用史实作论据。

  ② 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板书:对比论证。

  3.语言特色。

  先让学生举出若干对偶句和排比句,再举出若干散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归纳:骈散结合,读起来声调铿锵,而又不觉呆板。

  四、做课文后练第三、四题。

  附答案如下:(个别题答案与教参不同)

  第三题

  1.AC

  2.AD

  3.四利字均有细微差别:A.利益,与害相对。B.锋利。C.顺利。D.有利条件。

  4.BC

  第四题

  1.席(名词作状语)卷天下,囊(名词作状语)括天下(注:

  人教社教参以此二字在文言文中作动词用,误。)

  2.争(动词作状语)割地面赂秦。

  3.会盟而谋弱(形容词用如动词)秦

  4.弱(形容词定语)国入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