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4 12:32:5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必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和方法。

  4、了解课文介绍的自然知识,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鼓励学生收集植物的种子,调查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访问植物妈妈好吗?你认识哪些植物呢?(相机出示苍耳、蒲公英、豌豆、稻谷、

  棉花等植物图片)。你认识它们的孩子吗?(出示苍耳、蒲公英、豌豆、稻谷、棉花及它们的种子对应的图片。)

  2、植物妈妈的孩子长大了。想出去旅行,植物妈妈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的孩子呢?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录音朗读课文。

  3、学生模仿录音练习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识记生字。

  1、集体拼读“树叶”、“苹果”中的生字。

  2、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

  四、诵读讨论课文

  1、读补充阅读材料。课件出示:种子传播的`奥秘

  2、交流课前观察所得。除了课文中告诉我们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五、指导写字。

  1、观察“娃、洼”两个字,说说写时注意什么?

  2、指导:两个字的右边是由两个“土”字组成,不要把一竖写到底。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准备) (靠)

  蒲公英 降落伞 风吹

  苍耳 铠甲 动物带 传播种子

  豌豆 豆荚 太阳晒

  (仔细观察)

  (增长知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联系语境理解蕴含深刻哲理的语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

  2、技能目标:

  (1)、帮学生养成在阅读中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2)、引导学生触摸作品的语言进而把握主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教学重 点

  联系语境理解蕴含深刻哲理的语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 点

  体会本文蕴含的哲理并认识装假作伪的危害

  学情分 析

  文中蕴涵的哲理是难点,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品读语言,在品读中悟哲理。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课前检测: 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

  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

  五、师生探究:

  本文语言极富特点,或描写细腻,生动形象或议论精妙,含义深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如选取第三段文字对其中的形容词进行赏析:通过对比,将枯叶蝶两种状态下的颜色描摹的迥然不同,鲜明的表现了枯叶蝶伪装得彻底;同时运用比拟手法,用写人容貌的 “枯槁”比拟蝴蝶翅膀的颜色,形象而且具有象征意义。 再如:选取文章倒数第三段中的语句品味,得出美更要真的观点。 或解读文章最后两句话,指出做人要表里如一,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1、(1)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翅膀的两面指的是比喻人的内心和外表,做人要表里如一,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是弄虚作假,遮遮掩掩)

  (2)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3)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如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

  2、枯叶蝴蝶的悲剧引人深思,此时此刻,你想对蝴蝶、人类说些什么?(可多角度联想) 枯叶蝴蝶,我想对你说:(1)枯叶蝴蝶,你很美丽,尤其是张开翅膀的时候,可是,为什么要阖上翅膀? (2)你知道吗?这种做法非但没有保护到你,还加重了你的灭亡? 人类,我想对你说:人类,枯叶蝴蝶越来越少了,你为什么视法律不顾仍执迷不误?

  六、课堂小结:

  是装假作伪害了枯叶蝴蝶,而装假作伪也是人的特技之一,也许枯叶蝴蝶今天凄惨的命运就是装假作伪者的明天!正如孔子那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六、随堂检测,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枯叶蝴蝶(徐迟) 光彩夺目(美丽本真) 物 人(表里如一,以诚待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枯叶蝴蝶-----装假作伪-----频临灭绝 人------装假作伪-------? 返璞归真

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教会学生放风筝的正确方法,体会其中的乐趣,练习快速跑。(重点)

  2、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放风筝。

  3、培养学生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协调与他人的.距离。(难点)

  【活动准备】

  三组学生 、 斜坡跑道、自制风筝六只 、奖品。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活动学生的全身:头部、上肢、下肢、腹背

  教师用语:春暖花开了,我们来学学花草树木在风中点头、摇晃的姿势好吗?

  2、练习追逐跑,为放风筝做身体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1、请六名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尝试错误。

  教师用语:春天到了,你们自制的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来放风筝,好吗?

  学生放风筝

  2、就幼儿在放风筝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正确的方法。

  提问:他们六个人谁的风筝放得好?谁的风筝没有放起来,为什么没放起来?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去?

  幼儿讨论

  小结:起跑前,一只手臂伸直上举,放出一段线,抓牢线。快速奔跑,让风速将风筝托起。

  3、请第二组学生再次尝试,就秩序问题再讨论。

  提问两位相互撞击的学生:你们撞到对方后,疼不疼?你为什么会撞到别人?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与人相撞?

  讨论

  总结:从斜坡的右边跑上去,从左边跑下来,这样就不会两人迎面相撞了解。奔跑时,注意前面的学生,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当前面的人停住时要能及时刹住脚步。

  4、提问:如果风筝被树枝刮住了,怎么办?怎样可以避免呢?

  5、请第三组学生尝试按正确的方法和秩序放风筝。

  6、放风筝比赛。请三组学生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幼儿进行比赛,观察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为放得好又遵守规则的幼儿发奖。

  7、总结:今天你们放风筝,玩得开心吗?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但可以玩得开心,还能避免许多的危险。既玩到了又保护了我们自己。今后在晨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再来比赛,看谁的风筝放得好。

  三、结束活动

  放松整理:学风中的蒲公英自由地随风飘回教室。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教具准备:

  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的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原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隐秘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信念,向往,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

  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会写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供展示台,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春雨的词语、诗句,师归结,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自学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3、出示生字,认读生字,重点检查并纠正以下字的读音:品尝播种血脉

  4、指导学生记住以下生字的字形:沟蹄滑密撒播乳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通过对春雨的声音、春雨唤醒春天、催发种子的描写,说明无私的春雨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谐、生机和希望,表现了对春雨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指导写字。重点指导:

  推:左、中、右三部分布局要合理,右边的四画不要写成三画。

  密:下部的“山”不要写成“虫”。

  五、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结:

  同学们,春雨到底有多美,美在哪,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3、预习: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春天美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它和春天、和小雨有关,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让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吧!齐读课题。

  1、进一步理解课题:

  课题中一连用了三个“滴”字,春天的小雨给你什么感觉呢?该怎么读题呢?注意节奏和停顿,再次读题。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交流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体会描写春雨声音美的内容。

  1、回忆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2、“屋前听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春雨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

  (3)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林中听雨”加深感受声音美,解决难点。

  出示文字: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1)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2)想象: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4、朗读声音美部分。

  (板书:声音美)

  (二)、感受描写春雨形象美的内容。

  1、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读一读,说一说。2、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春雨的样子。

  (板书:样子美)

  (三)感受赞美春雨精神美的内容:

  1、指名读8、9自然段,想想人们赞美春雨还有什么原因?

  2、出示儿歌:《春雨》。读一读,感受万物盼望春雨的心情。

  3、想一想,儿歌中的种子、花朵、麦苗和春雨有什么关系呢?

  4、如果你就是春雨,听了生灵们渴望你到来的心声,你会怎么做的?

  (板书:精神美)

  (四)、齐读最后一段,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1、谁能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2、总结写法:

  文章着重写了春雨的声音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声音的世界,以后写文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的文章会更精彩。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录描写声音的词语,写在积累本上。

  瀑布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叠、喻、屏”3个生字,会写“瀑、滩”等7个生字,掌握“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写法的好处;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瀑布?你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

  2、书中描写的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叠(提醒学生:中间是秃宝盖,要写在横中线上)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析结构复杂的字的字形,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3、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语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三、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2、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诗。

  (3)、小结:把诗读熟,试着背一背。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新词放入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知,引入新课:

  1、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交流抄写的语句。

  二、自学思考:

  1、出示要求:

  (1)默读全诗,思考: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学讨论:

  3、班内交流。

  三、重点研读问题:

  1、瀑布声音的特点。

  (1)、指名读这一节诗。

  (2)、出示文字:

  瀑布的声音,好像(),又像()。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瀑布声势浩大,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齐读。

  2、远望瀑布的样子。

  (1)、自由读有关诗句。

  (2)、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你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背面听声音大,现在转到正面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瀑布的声势巨大,一定雄伟壮观。)

  (3)、“啊”字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这么读,或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4)、瀑布什么样,作者是怎么打比方的?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5)、读出情感(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展示)。

  3、近看瀑布的样子。

  (1)、指名读这一小节。

  (2)、“仰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用诗句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

  (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如烟:轻柔飘逸,弥漫如雾: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如尘:纷纷扬扬的落下。)

  (5)、赛读,读出美感。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2、根据板书提示,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五、作业:

  1、用“好像……又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2、背诵全诗,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惠、崇、欲”等几个字;会写“晓、鸭、芦、怜”等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的字、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两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生对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整体感知诗歌。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理解《惠崇〈春江晓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小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明确:不是,是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

  ①、齐读诗题。

  ②、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③、释“园”、“不值”。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区分“园”古今含义)

  古: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

  今:公园,公开供人们游玩的场地。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

  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

  怜:爱惜。

  6、汇报小结。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四、读诗句,悟诗情。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2、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3、指导背诵课文。

  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根据板书,加入动作)

  五、总结全文,齐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读一读、背一背其他写春天的古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童年生活中经历过的感受最深的事是什么?(指名说)那同学们想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吗?好,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和作者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介绍阅读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1)读: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

  (2)画: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4)议: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自学的收获。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五、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六、总结全文,谈收获。

  (1)、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2)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七、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百花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旁和“束”旁的由来和含义,会区分“束”和“”两个部分,会区别这个偏旁组成的字。

  2、会用比喻、排比句式说句子;能积累成语及名句;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文大课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健康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畅游语海,先看有趣的汉字。

  1、认识“”旁和“束”旁,说说它的由来。

  2、读有“束”旁和“”旁的字。

  3、说一说怎样从字的含义上区分“束”和“”旁的字。

  导语:我们再看看下面的句子。

  1、通过读语句,比较下面句子的区别。

  第二句比第一句形象生动,可以让我们知道声音好听的程度,水花飞舞的具体样子,使人如临其境。

  2、体会比喻、排比句的好处。

  3、用带点词语说一句话。

  4、师生评价说的句子。

  二、积少成多。

  1、读读词语,发现这些词语都有什么特点?

  2、这些成语什么意思?能用来描写春天的哪些特点?

  3、还知道哪些带有“春”字的词语,说一说,再积累下来。

  4、把诗句读一读,说说意思,再背下来。

  5、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再积累下来。

  三、阅读平台。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2、带着课文问题默读这段话,自己试着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和同学交流看法。

  4、能为这篇短文画插图吗?请四人上黑板上画,其余人在书上画。

  5、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评价画得怎样,为什么这么画?

  (1)评价不要脱离课文内容,要边读边体会重点语句,谈自己感悟到什么了?

  (2)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6、句式练习:

  夏天的风应该是蓝色的,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浅蓝色看起来很凉爽。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改写这句话。把“秋天”这句话也改写成“因为……所以”的句式。

  7、品读全文。可以运用自由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

  8、积累文中好的词语、句子。

  四、作业:

  1、积累词语名句。

  2、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

  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桃花月季樱花玉兰花等

  2、指导写文。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

  (1)出示文字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

  (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

  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4、怎么写

  (1)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安排的。

  (2)运用多种写法。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人像看到了花一样,带着喜爱之情写,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围绕“花”写一段话,写好后和同学交流并修改。

语文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 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 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