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7 08:43:0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语文教案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运用浏览和精读的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鸟是恐龙变的”这一假说是如何得到证明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介绍恐龙的相关知识)

  2.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

  二、精读课文,感知理解

  指名朗读第1段。想想季强的什么学说震惊了全世界?为什么会震惊全世界?

  三、细读分享,深入理解

  1. “从这一年开始,在演化科研领域,科学家们心悦诚服地将心中的大师做了这样的排列:赫胥黎—奥斯特隆—季强。”

  2. 勾画出写赫胥黎、奥斯特隆观点的语句,说说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什么。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季强获得证据、确认证据、发表文章、引起争论、鉴定证明的过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执著追求的精神。

  农民拿来的化石有什么特点?这与“龙鸟之争”有什么关系?

  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等词句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二部分,把描写科学家认真思索、执著探索的'词句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去体会。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四、整体感悟,交流启迪

  引导学生读最后部分。科学家取得了这样令人激动不已的成功,回顾过去,他们经历了无数冷嘲热讽,在100多年里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终于取得了成功。读这一部分,你会和科学家们一起激动、一样快乐。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谈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启迪。

  此时,你想对科学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2、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

  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读文

  1、边看插图,边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品味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运用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1、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2、找一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

  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三、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四、作业: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齐读背诵第一段。

  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二、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4、板书内容:

  三、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3、板书内容: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答: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3、完成课后练习(略)

  五、诵读课文,当堂背诵。

  六、自出练习题一页(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母鸡教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