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1 07:59:0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合集]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2、了解作者,掌握生字生词。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字词。

  2、简介作者:冰心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我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马温驯

  狗驯良尊重动物

  猫活泼关心动物

  鸟快乐欣赏动物

  虫可爱

  2、思考: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由大动物到小动物的顺序介绍的)

  3、重点朗读(7-11)自然段,思考:介绍了鸟的哪些内容?

  (学生同桌讨论后回答)

  4、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博爱精神。

  四、作业:练习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悟语言,积累好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出示目标

  三、学习新知:

  1、结合(7-11)段,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情景?为什么重点描写它们?

  (从对鸟的描写中,最能体会出存在于动物之间的伟大的爱)

  2、体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

  (马、狗、猫、虫)――略写

  鸟――――――详写

  3、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思考:作不为什么能从各种动物身上感受到那么多的乐趣?

  (尊重、关心、欣赏动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动物)

  4、体会好的句子,积累。

  5、朗读课文。

  6、谈感受。

  四、小结:内容和方法。

  五、作业: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 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教学教法应用】

  小组讨论法,质疑问难。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让我们来看大屏幕。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师: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生:第一幅图画的是春季,第二幅是夏季,第三幅是秋季,第四幅是冬季。我们从草芽、小鸟可以看出是春季;从荷叶、青蛙看出是夏季;从谷穗看出是秋季;从雪人看出是冬季。

  师: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2、四季)齐读课文。

  二、新课内容

  (一)初读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横直线框下来。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开始。

  2、师: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生:“叶”、“圆”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生:“秋”、“就”的韵母是 iu,不是 iou。

  3、师:不错,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来开火车读。

  4、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读了生字,现在谁能说说这篇课文有几句话?

  生:有4句话。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一句。(放图和第一句话的投影。)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句:

  ⑴ 师:谁来说一说(板书: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写了,草芽对小鸟说,他是春天。(板书:草芽[图]。)

  ⑵ 师:在这句话当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你问一问。(板书:问)

  ① 生:“草芽”是什么?

  师:谁来指一指课文中的草芽在哪儿?那谁来说一说?

  生:“草芽”是刚长出来的小草的嫩芽。

  ② 生:草芽不会说话,课文中为什么写他对小鸟说他是春天?

  师:谁来说说看?

  生:课文中,把草芽当成人了。

  ③ 生:为什么课文中写草芽对小鸟说,不写其他的?

  师:谁能解答?

  生:因为草芽、小鸟是春天特有事物。

  (如果学生解答不上来,可以提示、帮助。)

  师:那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中草芽对小鸟说:“我是春天。”(点击“是”,“是”字闪烁)谁能用“是”说一句话?

  ⑶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我们来认一认(板书:认)

  生:春天燕子飞回来了。

  生:春天花开了。

  生:春天气候暖和了……

  ⑷ 师;大家说得真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让我们带着感情把描写春天的句子读一读吧!(板书:读。)

  ① 指名两位同学,一人读一、二行,一人读草芽说的话。

  ② 男、女生分角色读。

  ③ 师生分角色读。

  2、总结: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首先我们说一说,第一句话写了什么?然后问一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认一认,还可以从哪些事物上看出是春天。最后,我们读一读,把这句话的感情读出来。(结合板书总结。)

  下面让我们用这样的学习步骤学习二、三、四句话,四人一小组,自学开始。

  3、学习二、三、四句:

  ⑴ 师:谁来说一说这三句话各写了什么?

  生:第二句写荷叶对青蛙说:他是夏天。

  第三句写谷穗说:他是秋天。

  第四句写雪人说:他是冬天。

  ⑵ 师:谁来问一问,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① 生:“谷穗”是什么?

  帅:谁来说?

  生:是谷类植物的果实。

  ② 生:什么是“鞠着躬”?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③ 生:什么是“一挺”?

  师:谁能做?

  ④ 生:什么是“顽皮”?

  师:谁来做个顽皮的样子?“顽皮”就是十分调皮。

  ⑶ 师:认一认,还可以从哪些事物中看出是夏天、秋天、冬天?

  ⑷ 师:夏天,热情奔放;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你能把这三句话的感情读出来吗?愿意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4、课间操。

  5、分角色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几个小朋友来表演。(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大家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开始。

  6、分组绘画四季:

  师:老师再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我们学习了《四季》,大家能画出四季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分四组,第一组为“春季”,第二组为“夏季”,第三组为“秋季”,第四组为“冬季”。你愿意画哪个季节,就到哪一组。(插“春、夏、秋、冬”小牌子。)

  学生听音乐画画。

  师:音乐停止,小朋友们也停下手中的笔,听他们说一说。

  三、总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画得好,说得也好。

  播放音乐和四季的风景画面。

  师: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师:你学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四季很美。

  生:我们要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师:最后让我们齐背课文,每位同学都可以尽情表演。

  【板书设计】

  春 夏 秋 冬 说问 议读

语文教案 篇3

  一、生词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饿狼惧怕充足屋檐皱眉一碗酸痛支撑书柜

  二、读读写写

  招牌担忧急切惧怕环境知趣光顾恐怕充足理由屋檐其实支撑鼓励

  三、词语积累

  急匆匆花花绿绿倾盆大雨饥肠辘辘舒舒服服依依不舍

  四、词语理解: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写小作者因为买不起书,放学后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

  六、句子理解:

  句子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通过小作者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读书的如饥似渴。

  句子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句子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句子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句子5:“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事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句子6: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七、课后问答:

  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这里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八、读书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_____刘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孔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会不会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语文教案 篇4

  一、 目标展示:

  1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知王几何的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预习:

  1 走近作者:

  马及时,四川都江堰人,笔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和《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歌词《茶山谣》等。

  2 字音、字形:

  须臾 徒手 屏息 绰号 嘈杂

  轮番 喉咙 铭记 高涨 弥勒佛

  三、 自主学习: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2 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3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 合作探究

  1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2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 .“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第三自然段)

  (2)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第十自然段)

  (3) 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 “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第十五自然段)

  3 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 交流分享、话说老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离开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学,离开了那里的老师,想必一定有那么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来说说他(她)的外貌特征,或者他(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或者最常做的一个动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师的特点,说出老师的与众不同。

  六、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蹄、摄、侧、绊、实、序、讶、础”。正确区分运用“发明、发现”。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默读课文,说说麦布里奇是用什么办法把马奔跑时的镜头拍下来的。

  3、了解电影产生的原理是“人类的视觉残留”,感悟发明创造需要人们积极开动脑筋、细心观察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默读课文,说说麦布里奇是用什么办法把马奔跑时的镜头拍下来。

  2、感悟发明创造需要人们积极开动脑筋、细心观察才能成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大家一定都拍过照片,我们都知道照片有一个特点,它记录的东西都是静止的。可是今天的课文里却告诉我们“照片上的马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2、示题读题:照片上的马活了

  二、学习课文,了解实验过程

  (一)学习课文,了解进行实验的原因。

  1、指名分节读课文。(适时正音)

  文章中的两个人名要读清楚,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板书: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指名读)

  一个是摄影师——麦布里奇,专门拍照片的;一对是——卢米埃尔兄弟,最终发明了电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先从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入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的实验和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间存在着联系,两位年轻人为马奔跑的样子争执,只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一次实验,产生了连锁的反应即发现视觉残留现象,发明电影。)

  2、读课文一、二小节,并填空。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听说两个年轻人为了()而争论不休,感到很()。他决定()。

  (理解:争论不休,可以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二)边读边画,了解实验过程,品味语言文字。

  师:为了求证马跃起时,四蹄都是腾空的,还是总有一蹄着地的,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做起了实验。

  1、快速浏览第3节,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准备了什么工具?木桩细绳照相机

  2、默读第3节,并试着用笔在纸上画画麦布里奇是如何摆放木桩、细绳和照相机的。

  3、学生交流,师范图,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图示。

  学生每说一步,老师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敲打。

  第一步:跑道一侧,每隔几步,放上一架照相机。24架照相机一字排开。

  第二步:另一侧,相应位置,24根木桩。

  第三步:每根木桩上系细绳,另一头结在照相机的快门上。(理解:快门)

  第四步:马边跑边将细绳绊断,带动了快门,拍下照片。(字形分析“绊”理解其意)

  做实验必须步骤清晰准确,同样表述实验的语言也要清晰准确,这样才能让读者明确。

  4、让学生看图示,说说实验的过程。(关键词语要讲清楚)。

  (三)了解“视觉残留”现象,体会实验的意义

  师:实验的结果课文中已明确的告诉我们,马奔跑时——,但这次实验不仅仅只是证明了这一点,它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麦布里奇还偶然发现了,将24张照片按——,组成一条照片,如果在看照片带时——,马就——。(板书:发现)

  麦布里奇是对一直存在,但人们并不知道的现象,通过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个现象被现在的科学家称为“视觉残留”现象。

  2、卢米埃尔兄弟则是在——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发明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东西,但自从它被发明之后,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师总结:

  许多伟大的发现与发明源自生活中的一些小偶然。视觉残留和电影就是其中一例。而只有有心人才能从偶然中发现金子,发明创造。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麦布里奇和卢米埃尔兄弟一样细心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人类未知的现象,发明造福人类的东西。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用“好奇”写一句句子。

  3、动手做做,完成语言大冲浪,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录在录音机里。

  板书:

  7、照片上的马活了(视觉残留现象)

  发现↙↘发明电影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课后反思

  进入三年级语文教学,课文的篇幅逐步加长,文章的内涵逐步加深,对我们教师的`有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经常说要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很重要一方面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照片上的马活了》这篇课文看似事件较多、地点及人物的转换较快,但事件之间相互关联。教师在分析教材中就要把握好其中的关联,从而心中有数:哪些事件可以一笔带过,哪些事件必须全盘掌握;哪些事件能落实训练目标;哪些事件可引发学生思考。课文按发展顺序记叙了四个事件有详有略,事件一:两位年轻人在酒店里为马奔跑的样子而争执;事件二: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实验证明马奔跑时总有一脚着地;事件三:麦布里奇发现拉动照相带,马“活”了;事件四: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其中“实验”是重点,实验解决了马如何奔跑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实验也就没有麦布里奇后来的发现,更没有卢米埃尔兄弟后来的发明电影。而略写的“发现”和“发明”两个事件是关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麦布里奇和卢米埃尔兄弟有这样的发现和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看似简单的意义不大的实验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只要敢于去实践去观察。至于“争执”这一段,只是起到引入的作用,读读即可。

  把握教材中的内在联系,就可以找到教学的切入口,找到教学的重点,也会给你选择教学的方法提供帮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03-09

语文教案03-09

语文教案03-11

语文教案03-11

语文教案03-11

语文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