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2-07-29 08:01:5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两个重要内容——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跨越式实验班六年级的学生。通过近六年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技术娴熟。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从五年级开始接触SURF电子批注工具,坚持在扩展阅读时运用,掌握比较熟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借助SURF工具进行协同阅读,集体交流;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了解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SURF使学生掌握批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大量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电子阅读兴趣,体会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乐趣,了解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体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自主合作学习,利用SURF工具进行批注阅读,互相交流,深入讨论,领悟体会本课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Vclass课堂互动教学平台、SURF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板书“我最好的老师”)看了题目,我想知道你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老师可能跟你们想象中的“最好的老师”大不一样。他是一位科学老师,名叫怀特森。他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2、自学课文,批注阅读

  (1)教师借助SURF,在关键处设置阅读提示:

  ※文章题目处设置“问题图标1”: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文章题目处设置“问题图标2”: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文章结尾处设置“评价图标”:你觉得怀特先生是个好老师吗?请尝试评价他那“独特”的教学方法。

  (2)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借助SURF,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适时批注。

  ※阅读完后请浏览他人的批注内容,进行回复评价。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文,边阅读边应用SURF作批注(见图1)。

  部分学生批注:

  ①怀特森先生用特殊的方法,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事情的真伪。(by qiulinshan)

  ②他教会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by caikaixuan)

  3、学生汇报,检查反馈

  (1)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及时反馈,重点解决核心问题:“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

  (2)课堂交流,深化认识。

  “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谈一谈:究竟如何去接近真理?并填一填“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也要(敢于怀疑)”,坚持不懈地探究,最终才可能走向成功。

  4.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感谢怀特森老师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人的哪些事例?让我们再来看一些事例,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学生使用SURF批注阅读,阅读后自行浏览其他同学的批注内容,实现阅读体验共享。

  拓展阅读篇目:《嗅苹果》(必读)、《100℃人生》(必读)、《“聂利实验”背后的故事》、《学无止境》(必读)、《细节与结论》。

  5.讨论交流,知识内化(在“阅读论坛”中完成)

  师:通过这段时间学习的文章,你认为哪一种精神对你启发影响最大?学习中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教师在“阅读论坛”中设置讨论主题“你认为学习中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学生进入阅读论坛,深入讨论交流(见图2)。

  部分学生在论坛中的讨论发言:

  ①《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天,我和妈妈在做一道数学的简便运算题,这道题让我和妈妈起了矛盾,我说用交换律,妈妈却说用结合律,我对妈妈说:“除法不能用结合律!”就这样,我和妈妈谁也不让谁。最后,经过爸爸的评判,我战胜了妈妈。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就一定会胜利。(by zhaocan)

  ②《热爱》: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能把精力放上去!有些人喜欢学习,你不逼他,他的成绩都很棒;有的人不喜欢学习,你逼他也学不好。(by chenming)

  ⑤《要敢于怀疑》:做人要敢于怀疑,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的观点,有时老师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你要勇于去解决你心中的疑问,不要把困惑藏在自己的心中,那样你的疑问永远解决不了。你要去“打败”老师,让自己更聪明!(by huangxiaooxuan)

  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强调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传统课堂上学生的自学一般是个体行为,很难进行思想交流,教师也很难立刻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因此,我选择了利用SURF电子批注支持学生的协同阅读,它的在线批注和交流展示、讨论等功能,极大地支持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借助SURF充分实现了阅读体验共享,老师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学生借助SURF批注感悟准确而深刻。由于学生认真批注并仔细阅读和回复批注,实现了阅读体验共享,课文重难点问题轻松解决。并且有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我设的填空题大胆地说出了不同的填法。我趁机表扬他勇于独立思考,正是本课精神落实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本堂课学生熟练运用SURF软件自主合作学习,批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的电子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1、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1、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1、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阅读选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熟悉的儿歌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刷完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这首儿歌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电影中的一首插曲,我们中国的孩子也会唱。这本书在世界上影响甚广。

  2.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汤姆的世界,看看他有哪些惊险的经历。

  3.简要介绍作品和作者。(《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是马克·吐温的著名作品之一。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演说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课本上标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萨契尔太太、波莉阿姨、汤姆、贝奇、哈克、道格拉斯寡妇、萨契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选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的故事。先讲述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再描述汤姆、贝奇回来后村里欢乐的场景。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奇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述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奇,从萨契尔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印江·乔埃被困洞中。)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出示读书要求: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成果。

  (1)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说:他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他们在山洞中迷路,贝奇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他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立即看望朋友哈克;他是个顽皮的孩子,讲述历险过程时,还不忘大肆渲染一番;他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洞里去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2)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细节描写传神: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侧面烘托:村里的居民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精神与勇敢机智;幽默:如村里的居民略显失常的表现——没有穿戴整齐,疯狂地大嚷大叫,一阵又一阵的欢呼,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等。

  (3)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汤姆·索亚这个男孩的特点,他的聪明、调皮、有正义感、有冒险精神……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还有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文章,深入阅读。

  2.以问题为导向,采用自主阅读、交流体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侧面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4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出示课件)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二、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课件出示)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1、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课件出示)

  2、齐读、共想(课件出示)

  3、总结(课件出示)

  4、赏析从语言、写法、修辞等角度谈谈(课件出示)

  5、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课件出示)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课件出示)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2、读与写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5

  一、教材解读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

  一、整体感知课文,分组侧重研讨一种民居

  师: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许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鲜明。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民居?具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师:(板书:客家民居傣家竹楼)是的,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客家和傣族两个民族的民居。

  生:我觉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特点都非常鲜明,确实像题目写的一样──各具特色。

  师:这是我们读了课文的初步感受。接下来我们分成小组来学习。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再讨论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然后做好汇报的准备。

  (学生分组读书、讨论,准备分工汇报。)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点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给大家汇报?

  生1:我们小组重点阅读的是《客家民居》这个部分。我先来给大家谈谈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点的语句;然后,我们深入阅读了这些语句,从中总结出了客家民居的特点;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勾画的语句。

  (1)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营垒式住宅。

  (3)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4)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5)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我汇报完了,请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学接着汇报。

  生2:我们小组通过对上面这些语句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客家民居有这些特点:第一点,他们的房屋是“营垒式”的。我们刚才查了词典,“营垒”就是军营和它四周的围墙。第二点,他们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别,我们平常见到的房子,是一排排并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状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样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这个形状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点,他们土楼围成的圆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们刚才看了关于“八卦”的注释,但是我们还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能给我们讲讲吗?

  师:(拿出一张八卦布局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张八卦布局图,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谢谢老师,我接着汇报。最后,我们发现客家民居的第四个特点,他们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贫富与贵贱,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这就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客家民居的特点。

  生3:我接着说。我们小组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这些特点,是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开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讲到,“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这就是居住的环境对客家人建筑风格的影响。

  还有第三自然段写到“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第四自然段写到勤劳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体现了他们团结、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点。我们觉得,正是生活的环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

  师: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得非常认真和深入,对客家民居的特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汇报也非常清晰。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听了你们小组的介绍,我们感受到,走进客家民居,就真是走进了客家的历史与生活,走进了客家的传统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师:那么傣家竹楼有什么特点呢?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生4:我们小组经过读书和讨论,发现了傣家竹楼的三个特点。我先汇报第一个特点。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

  生5:我汇报第二个特点。第2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傍水而居”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住在亚热带,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生6:我汇报第三个特点。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树满寨,花满园”的特点。我们小组汇报完了。

  师:你们小组在汇报时把三个特点介绍得很清楚,谢谢你们。但是你们汇报的主要是傣家竹楼在环境方面的特点。竹楼本身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补充?

  生1:我来说说竹楼的整体结构吧。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这里主要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傣家竹楼结构简单。还有“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是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用瓦顶”,从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楼也有别致美观的特点。

  师:你着重介绍了傣家竹楼“结构简单,别致美观”的特点。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来补充。竹楼本身的特点在第4自然段也写到了,“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可见它还有“宽敞和通风很好”的特点。

  生:我还要补充。课文最后一段给我们介绍了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团结友好,也算是傣族盖房的一大特点。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征,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

  四、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

  师:通过两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自学汇报,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看,仔细想想。

  (生默读,思考,批注。)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把民居的特点介绍得鲜明生动,我似乎亲眼看到了客家民居,亲自走进了傣家竹楼,就像课文题目一样,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师:我们透过作者的描写,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具特色”!

  生:我发现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师:是的,每一种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点,也要留心它们的形成原因。

  生: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开始就说它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们想一口气读完,看看这是一朵怎样的“奇葩”。而傣家竹楼的开头“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让我们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傣家竹楼旁边,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点。

  师:是啊,文章的开头方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打比方。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入。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7

  《访兰》课文原文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会读书吗?平时你是怎样读书的?大家来交流一下。

  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很有道理,其实古人有许多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如“读书千启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读书方法。

  板题:熟读精思

  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两遍。

  2、出示简要提示

  《熟读精思》是宋代的朱熹写的简介朱熹

  3、释题:

  通过读课题,你认为朱熹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是什么?(熟读精思)

  熟读的意思是什么?

  精思的`意思是什么?

  4、那怎样才能做到熟读精思呢?课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请看认知与探究。

  知识性问题(就是要求做到“熟读”)

  探究性问题(就是要求做到“精思”)

  5、学生自学

  6、检查验收

  看同学们深得朱子的真传,读的很热烈,那是不是达到熟的程度了,我来考考同学们。

  ①请读准这些字音

  ②那这些词语的意思呢?谁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③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课文读得熟。

  二、合作互动

  第一道难关已被我们攻破,熟读已经完成,下一个山头是精思,需要同学们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下面请组长带领自己的团队,齐心协力攻克探究性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师指导

  精思精思,不仅要思而且还要精,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看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到底哪个小组思得精思得深,我们拭目以待,以这五个句子为试金石,看哪个小组抢答的次数多,说得准。

  3、小组汇报①

  4、小组汇报问题②

  学生汇报师板书:

  准备:整顿几案正身体

  熟读精思熟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精思:心到、眼到、口到

  三、导学归纳:

  生归纳: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哪?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归纳:读书的方法是做好准备,熟读精思,如果我们把这种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融会贯通,熟读成诵

  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学得很好,方法讲的头头是道,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老师想眼见为实,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咱们设立了一个读书

  擂台赛,同学们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延伸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9

  1长江之歌

  左所小学李密翠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对象,赞美她的“风采”“气概”“情怀”。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自探

  1、教师预设的自探提纲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纲进行自探学习,自主解决自探提纲中的问题。

  3、展示自探成果(通过班级交流及时反馈与矫正自探中存在的问题):

  (1)出示词语:

  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4、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5、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6、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2)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

  (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有感情的仿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

  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那么刚才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词和句是你不懂的,先在书上作个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

  7、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汁哺挽涤埃灌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8、熟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出感情;指名学生逐节朗读,学生评价;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9、师生归纳小结。

  三、运用拓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四、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听《长江之歌》。听了这首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揭示课题并板书。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3、自由读,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3、出示第1节:

  (1)自由读,要求: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4、出示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学生谈收获。

  6、教师小结。

  三、运用拓展

  1、朗诵比赛。

  2、学唱歌曲。

  四、作业设计

  1、组词。

  潮()推()薄()

  朝()堆()礡()

  2、填空。

  走出()推动()

  乳汁()回荡()

  力量()清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内容,能用简短的话语介绍书中提到的几种出行方式。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四种出行方式,感悟科学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热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怎样出行”:同学们,现代人们出行主要靠哪些交通工具呢?

  2、学生自由说说。(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3、教师激趣导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你们想象过未来的我们会怎么出行吗?今天我们就穿过时间的隧道,到我们的未来去看看我们的出行工具吧!(补充完整课题)

  二、学生自渎,理解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主阅读课文的方法。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读通、读熟课文。

  (2)、思考:课文介绍了那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请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这些未来的交通工具。

  (3)、边读边想,把你的感受旁批在边上。

  3、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反馈,理解内容。

  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联袂、媒体、涅兰、隧道、包括

  2、指名反馈: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这四种交通工具。

  4、指名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这四种交通工具。

  5、教师小结:依据科学,科学家们畅想着未来的出行方式,有”海底列车“、”地下飞机”、“公交飞碟”、“飞行汽车”等等。这些并不是胡思乱想,是有科学根据的,也是可以实现的。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发明这些交通工具呢?现在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足,而未来的交通工具又有什么优势呢?

  6、集体交流反馈,教师进行引导、归纳。

  7、教师小结:虽然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已经很发达、便捷,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科学的日益发展给人们带累的生活变化。利用科学依据,创造出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是科学家一直期盼和探索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指名说:你最喜欢文中的那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们都是科学家,你们想创造出怎样的未来交通工具呢?

  3、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反馈,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是实现梦想的开始,但是梦想的实现还得依靠科学的支持。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这些大胆的设想变成美好的'现实。

  六、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向自己的父母介绍未来的交通工具。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本篇课文重在了解“海底”列车、“地下“飞机、”“公交”飞碟、“飞行”汽车这四种未来的交通工具,并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未来的出行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课件简明,重点突出;学生积极性较高。但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对学生的评价语较单一,需要丰富课堂评价语言。

  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课堂表现亮点:

  除了课件出示的图片外你,在巩固练习部分,我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畅想并画出他们心中未来出行的方式,并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大家,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惊喜,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染了我。

  一个女生回答:“我发明的是一种会飞的公交车,轻便。能减轻交通拥挤的现状。”

  一个男生回答:“我发明的是一种能进入太空的公交车,上面有避雷针、螺旋桨带动、湿度每小时1000千米。我想带着大家去太空遨游。”我说:“等你发明出来要去太空遨游时,要记得带上我呀。”

  还有一位男生说:“我发明的是’飞鱼’,它有鱼的形状,能利用太阳能出行的汽车,它能储存太阳的能量,在阴天能把储存的能量发挥出来,保证汽车在阴天也能照常出行。还能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学习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用悲壮的色调,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描写的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对革命者敬仰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具体事件中体会革命者的精神,学习描写人物心里、表情的句子。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革命者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汇报有关“革命者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的名言警句,请学生谈自己对革命者的敬仰,再板书“最后的时刻”。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

  1.在江姐就义前本文介绍了她那些事情?

  2.在这“最后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3.描写江姐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画一画,并体会江姐的所表现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并讨论和交流,汇报时结合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师相机训练朗读。

  启发学生思考;

  (1)你从江姐身上看到了她的那些品质?

  (2)在“最后时刻”江姐和狱友的心里又是怎样的?

  (3)江姐是怎样巧妙处理文件的?

  (4)在与战友话别时,江姐的那些举动令你感动?

  4.领悟写法:此故事,先写了什么,接下来又是怎样写的?怎样巧妙表达人物的品质的?读文,带着崇敬的心情及平缓的语气读。

  5.思考总结:读了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获得的启发是什么?

  三、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四、课堂迁移

  1.识字写字:注意字“黎”,注意强调书写习惯的培养。

  2.自选词句。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

  (1)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是要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2)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4.实践活动:让学生复述江姐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红岩》的其他故事。

  5.课下阅读《红岩》这本书。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认识2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感受丹柯为了拯救大家而牺牲自己的爱心的高贵品质。

  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朗读课文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法:读中感悟,自读自悟。

  教具:课件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在这里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今天我们来共同读一篇伟大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通畅。

  2、小组合作读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丹柯的一件什么事?

  3、小组汇报读文情况及问题。

  三、精读体会:

  1、丹柯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大家遇到了什么危险?

  2、你对“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悲哀和恐惧上呢?走,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段话怎样理解的。

  3、“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中“坚定的力量”是什么?“火一样的光芒”又是指什么?

  4、找出人们对丹柯愤怒、不满的句子。讨论该怎样读呢?

  (随机指导朗读)

  5、面对人们的质问、怀疑、愤怒,丹柯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体会丹柯处境的艰难、他的勇敢和坚强。)

  6、最后,丹柯怎样拯救族人的,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总结课文:引导学生交流,从生活中的哪些人物的品质令我们感动?

  五、积累内化:自选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一些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故事读一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一些普通的几何图形,不同的人看到它,会有不同的理解。由图形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从你的视觉去感受它,描述它,或者把对几个图形的联想组成一个小故事。

  表达提示

  ⒈可以选择一个也可以选择几个。

  ⒉把你想象的故事写具体。

  ⒊可以模仿童话或寓言的写法,写出点启示。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习作指导

  一、选材指导:

  表达要求选择自己善长的.角度,不要毫无意义的乱想乱写。

  二、写法指导:

  不论写什么都应该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特别是要好好写一写感受最深的地方,从这件事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同时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四、要充分运用生活积累,把所选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写出来。

  五、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六、修改草稿,再读。

  七、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4

  教材分析

  1.阅读教材的阅读材料,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感情,感受他们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各类活动,回顾小学的美好生活,学会感恩,学会运用各种语文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

  3.通过给老师写感谢信、学写赠言、学写演讲稿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语言运用要得体、精炼、优美。

  教学目标

  1.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和老师对学生的爱。

  2.用书信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给老师写感谢信。

  教学难点

  给老师写感谢信。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制作精美的“恩师一览表”并发下。

  预设过程

  一、激请导入

  板书:依依惜别。

  同学们,这是我们本次综合性活动第二部分的内容,看到这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是啊!古人云:“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的确,在这六年的美好时光里,是老师伴随我们走过每一天。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下,我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更学会了做人。在这毕业前夕,在即将告别母校的前夕,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集中到我们亲爱的老师身上。

  二、真情回眸

  同学们,六年啊,教过你的那些老师你还记得吗?让我们轻叩记忆之门,回首那些教过我们的老师吧!请拿出我们发下的那张“恩师一览表”。

  (一)填写表格,播放背景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四人小组共同回忆,以最美观的笔迹写下老师的名字,以便珍藏。

  (二)回忆往事:

  同学们,看着这一个个老师的'名字,你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什么?也许你想起了某一位老师的笑容,也许你想起了某一位老师的眼神,也许你想起了你曾经和某一位老师之间的故事……请你说说印象最深的那个老师或者关于老师的某一件事情吧!

  三、真情阅读

  谈起老师,同学们真的有说不完的话啊!有一位露露同学,她把自己想对老师说的那一肚子话写成了一封信,打动了很多很多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的《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她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的。

  (一)自由读文,想一想,她讲了哪几件事情?读后交流。

  (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学那一天,是顾老师第一个把我领进门;第二件事是顾老师指导我们写。)

  (二)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波浪线划出来,并深情朗读。

  个别朗读交流后,全班齐读最后一节,感受抒情的方法。

  (三)这文章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你?

  (讨论文章特色:情感真挚;抒情和事例相结合;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四、真情倾吐

  (一)读了露露同学的信,我们也深深地被感动。用书信的方式,直接向我们的老师表达心中的敬爱,这是多么好的一种方式啊!让我们也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向老师表达我们的深情吧!

  (二)讨论:

  1.在这封信里,我们可以写什么内容?请列出2-3个事例,我们来交流交流。

  2.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格式要正确;情感流露要自然;适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学生独立。

  (四)交流书信。师生点评修改。

  五、课后活动

  把自己写的信誊抄在漂亮的信纸上送给老师

  板书设计

  情感真挚;抒情和事例相结合;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作业设计

  把自己写的信誊抄在漂亮的信纸上送给老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犀、黛、沼”等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大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2.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自然美景图片。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展示搜集的自然美景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宗白华去体会不同时期他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

  二、初读课文,初建对大自然美景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作者不同时期描写的自然美景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作者笔下云、风、山、湖之美

  1.在作者小时候、少年时、青年时究竟以什么自然风景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四、再读全文,颂大自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作者对这些美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怎样的想象。

  五、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六、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动着幼稚的( )。天上的流云,一会变成( ),一会变成( )。

  有一天我根据云的各种境界,分出( )云、( )云、( )云( )云,等等,真想做一个“云谱”﹗

  七、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优美句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3-07

语文下册教案12-13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7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1-09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03-0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3-03

六年级语文下册《养花》教案09-25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3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