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22 14:43: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合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正确读音,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正音、记形,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体会“我选我”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你们看,他来了。

  (王宁:嗨,大家好,我是王宁,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们班竞选劳动委员,想知道我们是怎么选的吗?跟我来吧。)

  师:好,我们就跟着王宁走进第9课:我选我(出示课题,解释“选”:推 选,选举)

  二、 走进识字林

  师:首先,我们来到识字林,(打开课件)

  你们看,这里有很多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不想摘呢?

  师:只要你们认真学生字,就会摘到它。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学生活动: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圈生字。)

  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学习生字很认真,谁愿意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呢?

  生:请大家跟我读:委 补 室 宁 愣 切 集 掌。

  师:谢谢小老师,这些生字都藏到词语里面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那我们开火车怎么样?看哪个小队的火车开得最快。(出示课件中的词语)

  师:你们的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摘苹果。每一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赶快找出来读准确。

  (学生活动,举手读生字)

  三、 快乐读课文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城,轻轻松松学课文。 今天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课文。)

  1、 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班上少了一位劳动委员)

  2、 读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今天开班会是干什么?(补选劳动委员)

  3、 重点引读,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学习,可分以下3个练习板块进行。

  练习之一: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选谁呢”应读出思考的语气;“我选我”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练习之二: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要选自己?”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1、师:我们怎样来读林老师的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屏幕。林老师正在和王宁说话呢,你们看,这时候林老师是什么表情呢? 师:你们读一读林老师的这句话,体会怎么读才能读出林老师的亲切的样子呢?

  2、王宁的话该怎么读呢?我们先学着给他说的话加上提示语。

  师:你们也来读读王宁的这句回答,如果你就是王宁,准备用什么语气来回答林老师的话呢?

  (学生体会王宁话中的坚定、自信)

  师:谁愿意读读王宁的话?

  师:谁想和你的好朋友合作读读林老师和王宁的对话? (找学生再读)

  师: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你认为王宁的想法对不对,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

  (板书: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鼓励学生要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而且要敢于表现自己)

  练习三: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师:王宁的话刚说完,为什么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这“一片掌声”是什么意思呢?

  师:全班同学为什么会一起鼓掌呢?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一下全班同学对王宁自己选自己的鼓励和赞扬。)

  四、齐声朗读全文

  五、课堂小练笔师

  “静悄悄“是什么意思?我们试着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

  六、课后延伸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王宁还有话和我们说,一起来听听? 出示课件:(同学们,告诉你们吧,我已经当上了劳动委员,能为大家服务,我特别开心。我也希望和你们成为朋友,你们有什么话想和我说,就给我写信吧,再见!)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看图、初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1.仔细看图,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还有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总结看图的方法。

  (1)你是按什么顺序看这幅图的?

  (可从主要画面到次要画图,也可从次要画面到主要画面。主要画面是三位女同学,次要画面是雨伞、斗笠、书包、鸡蛋、吊瓶。)

  (2)除了按顺序观察图画外,还要注意什么?

  (还要根据画面合理地去想象画面以外的事物,扩充画面内容。)

  3.打开书,找出与图相关的内容自己读读。

  4.读全文,读准字音。

  5.检查学生预习自学情况,学习生字、新词。

  “匆”:注意与“勿”区别。

  “蔼”: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尊”:书写时不要丢掉里面的小“一”;意思要与“遵”区分;查字典可查“丷”,也可查“寸”。

  “戴”:注意与“栽、载”区别。

  “累”:部首查字法“田”、“系”都可查到。

  “凑”:与“揍”区别。

  “补”:左边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

  “输”:左面“车”末笔的横改提,先竖后提。

  “液”:右面“夜”的末笔是捺。

  “扰”:与“拢”不同。“扰”右面是“尤”;“拢”右面是“龙”。

  “玻”:“玻”与“波”组词进行区分。

  “璃”:倒数第二笔是竖提。

  “吊”:与“另”不同。“吊”下面是“巾”;“另”下面是“力”。

  “瓶”:右面的.“瓦”有四笔,不要把第二、三笔各错分成两笔。

  “默”:左面“黑”的最后一个横笔和四点都是右上倾斜。

  理解词语:

  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肯定:一定,毫无疑问。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顺从:依照别人的意思,不违背,不反抗。

  深情:感情深厚。

  认识“憔、悴”两个字。

  6.自由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7.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还有什么问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的概况,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有个初步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和学习书法的兴趣。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书法特点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境、查找词典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书法家严谨、刻苦求学的品质。

  3、学习搜集、筛选资料,培养综合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4、通过以解说员介绍的方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初步了解文中书法家书法艺术的特点。学生对书法知识的认识较少,对书法家书法特点的认识有一定难度。

  2、有感情读文,读出四位书法家各自不同的书法特点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指导写“碑”字,体会碑是石头做的。

  2、放四块碑文的图片,感受今天学的碑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课题《名碑荟萃》,齐读课题。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游览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那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刻石的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板书课题)齐读。

  3、“荟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简介文章第一自然段,引出这么多的碑聚集在一起,就称之为“荟萃”,理解“荟萃”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打开课文,这篇课文属本册教材的一篇选读文章,请你们充分运用已具有的学习能力,把文读通读顺。把难解难读的字词画记下来。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哪几位书法家?

  2、同学们请通过你们已学的方法来学习这些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遒劲郁勃(qiú jìng yù bó ):雄健有力,具有生气。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端庄雄伟:端正庄重,气势庞大。

  博采众长:广泛的采取众人的长处。观摹

  (guān mó):观察模仿。 严谨(yán jǐn ):严密谨慎。

  荟萃(huì cuì):(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

  3、出示重点词语(四位作者名字),看图,并读一读

  四、感悟文本: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介绍了那几位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艺术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画出最能表现每个人书法艺术特点的一两个词语。并把表格填写好。学生填表,教师巡视。(出示表格) (多媒体出示代表作)

  1、刚才,大家又读了课文,你能简单地介绍其中一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特点和他的代表作品吗?(从书法家书法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

  王羲之:潇洒清秀(《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作品真迹已经失传,碑林中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朝的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

  欧阳询: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人称“欧体”(《九成宫醴(礼)泉铭》《皇甫诞碑》)

  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人称“颜体”(《颜勤礼碑》、《多宝塔感应碑》、《自书告身贴》、《祭侄文稿》等)

  柳公权: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人称“柳体”,世人有“颜筋柳骨”的说法。(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书法家书法艺术特色。

  3、指导朗读: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书法家不同一般的书风吗?读出书法特点及书家个性。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些不同朝代的书法名家,艺术风格独特,各有千秋,有潇洒清秀的,有骨气劲峭的,有端庄雄伟的,有结构严谨的',真可谓名碑荟萃啊!难怪作者这样赞叹——点击第六自然段。(生读)

  4、小结: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我们领略了四种书体,你们知道碑林中还有哪些书体?课件出示

  师:面对碑林,你会怎样赞叹——生读(个别读);面对书法名家,你会怎样赞叹——生读(小组读);面对外国游客,你会怎样夸耀——生读(齐读)

  五、当当解说员

  1、师:来,我们今天活学活用,当当西安碑林的志愿解说员,作为一名出色的解说员,了解了书中几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还不够,如果能了解更多有特色的碑石和书法家的轶闻趣事,就能使我们的解说更加精彩,有魅力,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书法家,了解这位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和轶闻趣事等相关资料,练习解说。(请三位同学说)

  小结:在书法艺术长河中,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无论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无不体现了他本人的个性品质,创作意念和思想情感,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做人的准则,高尚的情操,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课件出示:(欣赏各类书法作品。)

  六、展示学生作品

  我们班里哪些同学练习过书法呢?谁练得最好。我们就请这位从小就学习书法的同学,来说说自己的学书体验。

  七、总结全文

  作为华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去写字,堂堂正正去作人!

  【板书】

  王羲之 潇洒清秀

  名碑荟萃 欧阳询 骨气劲峭 法度严整美不胜收

  颜真卿 端庄雄伟 遒劲郁勃艺术瑰宝

  柳公权 骨力遒劲 结构严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性”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抓痒、踩印、梅花”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拿出一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角是谁?(生答:大雄和机器猫)。没错,除了大雄外就是那只可爱而且无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猫(课件展示猫的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他养的猫。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古怪

  淘气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语文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块操作》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在记事本中录入汉字、进行文字编辑后,学习块移动、块复制和块删除,是学生提高文字编辑效率的重点。根据教材的目的和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字块的移动、复制、删除操作;

  2、培养学生熟练使用鼠标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1、用游戏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2、根据信息技术学生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3、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等多种操作方法。

  充分利用计算机课堂双主体结构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也体现了双方体的`要求。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黑板上抄写一段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我们准备进行绕口令比赛,比赛的形式是:在相同时间里,一位同学说25遍绕口令,教师用电脑输入25遍绕口令。看看是说得快,还是输入得快?

  学生:好。

  教师:(比赛结束了)请同学们评一评优胜者是谁呢?

  学生:老师。

  教师:你们想学这种方法——“块操作”吗?

  学生:想。

  教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块操作。

  (板书:块操作)

  (二)授课

  1、块移动

  教师:请同学们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上机操作,完成例一的作业,并找出块移动操作中的重点步骤。(小组讨论总结,师指名回答)

  学生:……

  教师:师小结(板书:块移动:定义字块 剪切 粘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一练”

  学生:学生边说步骤边操作。

  2、块复制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进行块复制操作,完成例二的作业,并总结重点步骤。

  教师:谁来说说块移动和块复制有什么异同?

  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项操作后被定义块的变化。

  教师:你知道教师是怎样战胜同学,获得胜利的吗?

  学生:知道,用块复制。

  3、块删除

  学生:独立自学。

  教师:师强调慎重使用块删除。

  (三)提高练习

  主要是反馈学生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总结

  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清晰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四、说教学反思(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并积累生字词,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内容;把握故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塑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3、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境导入-免费资源站:

  大家看过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没有?(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这是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此剧一播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饰演男主人公的演员冯远征走到大街上,也不断有人朝他扔石了。不仅如此,此剧的篇名一时成为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甚至在网上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信任危机的争论。在如潮的人海中,我们到底要不要信任、帮助陌生人?难道陌生人都是坏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心武的一篇小小说《悔的边缘》,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二、多媒体展示课题和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一位老人热情地为一位陌生的年轻人带路引发一系列碰撞的故事。)

  2、读第1----4自然,理清事情发生过程中小伙孑和老人行为或心理活动。

  (小伙从侧面撞问路又问别人表情复杂惊讶婉拒不让带路

  老人并不在意回答慨叹帮助热情带路理解体谅叮嘱)

  3、叙述故事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悬念、对比、伏笔)

  4、悬念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使故事情节更能吸引人)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5、小伙在老人如此此信任的举动中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

  (悔)

  6、老人知道钱包被小伙偷走后心理如何?

  (悔)

  7、两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

  (小伙良知示泯奉还钱包

  老人好心相助遭人偷窃)

  8、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

  (不能。“悔的边缘”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

  9、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悔小伙继续偷窃报复社会

  老人助人无错多做好事)

  10、你怎么看待这两个人最终不悔的行为?

  (各抒已见)

  11、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态度吗?

  (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

  12、老人和小伙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子,分析描写手法并说明作用)

  (老人:热心、善良、纯朴、高尚;小伙:堕落、卑劣、但又良心未泯)

  五、拓展延伸-免费资源站:

  讨论:如果把文中主人公的行为也看作送礼,他送的是什么?他的礼送到了吗?

  (十二万分的善意)

  六、教师总结

  二千多年前的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也提出“性善说”。我想,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互相信任、以真诚感化他人,社会才能真正达到文明和谐。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取题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却称为“失物”,那么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呢?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的?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的投影片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计与说明

  A案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文。

  (出示课文插图2,遮去老师所在的部分)小朋友,你们看,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排着队去植物园参观。看看图,你想知道什么?那么带着问题先去读读课文“12失物招领”(出示)。读课题,读准“失”的字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给觉得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3.全班交流。学生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引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才”是平舌音;“准”、“双”、“专”是翘舌音;“请”、“同”是后鼻音。

  4.学生自由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当小老师领读.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同时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2)交流识字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在课堂上用什么方法记?

  三、再读课文,学习提问。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在1——4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尝试给小伙伴提一个或几个问题,可用上“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词,其他同学试着回答。

  四、感情朗读,练习说话。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

  2.出示“同学们围着园林工人张爷爷,听他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听得可专心了。”

  (1)请学生划一划句中带有生字的三个词语并读读。

  (2)“专心”是怎么样的?举个例子说说或用“专心”说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4)看课文插图1,引导学生将第3自然段读得欢快些。

  [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感受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进入阅读状态。]

  4.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严肃的语气。

  5.练习(任选一题)

  ☆用“准备”说句话。

  ☆☆用上刚认识的生字说话,用得越多越好。

  [二道星级题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让每位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五、自主发现,指导书写。

  1.出示“同、工、专”三个字,再读记。

  2.自由发现,掌握写法。

  (1)看: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同学该怎么写才漂亮。

  (2)记:提出需要老师指导的字。老师示范写,其中“专”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拆为两笔,书写时,要把竖写得向左斜一些;“同”包围部分要往上写。

  (3)描:在书上描一描。

  (4)写:各练二个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3、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写字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用一看二记三描四写的步骤引导学生将字写端正、写漂亮。]

  六、教学反思:

  在课文开始,我先出示一副插图,问学生看着图,你想知道什么?那么带着问题先去读读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始学生就带着问题,他们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去读课文。在读的环节中,让学生划出难读的字自己读一读,并想一想该如何记住这些字,明确读的要求,掌握识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内提问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的习惯,尝试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之后我给学生出示练习题,我将练习题划分为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引导积累。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引导积累。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1)在小组内读读比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3.当个小老师考考大家。(如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组词、说话等。)

  二、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课文5——8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2.与同桌讨论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

  3.在班中交流与同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疑难,感情朗读。

  1.当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说没丢东西?”时,指导看图,引导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

  2.当学生问“失物是什么?”时,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2)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3.当学生提问“看到塑料袋里的东西,有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时,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2)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垃圾同学中的一个,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如果你看到他们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那你就怀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4.当学生问“张爷爷和唐老师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时,引导学生说话。

  唐老师和张爷爷看到……看到……看到……,所以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四、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出示需要写的字“级、才、队”,读读。

  2.全班交流,找出共同点,掌握结构。

  3.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在写时该注意什么。

  “队”的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的“人”字的撇留出空来;“级”引导学生回忆“红”、“奶”的写法,学会迁移。

  4.学生描红、书写,老师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五、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1.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该怎么做?

  2.将本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

  3.细读,分析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3.反复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拨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侯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 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 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 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 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出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 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 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往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 用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 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 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 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的冬(春天)》的短文

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

语文《丰碑》的教案03-01

语文繁星教案03-15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绿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