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时间:2023-11-17 10:22:56 美云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20篇)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24)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揽】揽裙脱丝履 又申之以揽茝

  【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相】久久莫相忘 及时相遣归 儿已薄禄相

  【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 不幸短命死矣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谢】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附: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 (第1节) 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 (第2节) 兰芝被遣

  发展 (第3—12节) 夫妻誓别

  发展 (第13—21节) 兰芝抗婚

  高潮 (第22—31节) 双双殉情

  尾声 (第32节) 告诫后人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

  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

  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

  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

  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

  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

  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

  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乐府民歌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 (苍天啊) 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 白娘子与许仙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导语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结合注释朗诵课文,并归纳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六、分析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八、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九、《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民俗

  了解《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汉末的民俗,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此诗的理解。

  1、婚俗中的寡妇再嫁

  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念。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潜天论。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2、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传说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使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的乞子。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加,目的是为全家乞福。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

  3、坐具

  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要了解“床”“榻”为坐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服,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天的一市尺。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较轻便,大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使用时移出,过后收藏。因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人“合榻对饮”,不可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4、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十、八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协作,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话剧。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6

  一.解题及“乐府”

  1.《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长篇五言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全诗通过对焦仲卿、刘兰芝这对青年夫妇在追求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中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最终双双殉情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的黑暗面,热情地歌颂了主人公对真挚爱情和美满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表现出的反抗精神。

  2.所谓“乐府”,原是汉朝皇帝的音乐机关的名称,主要是采集民间歌辞以供朝廷制作礼乐之用。后来这些采集来的歌辞也叫“乐府诗”或“乐府”,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二.能力训练

  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踯躅(zhízhú,缓慢不进)日冥冥(míng,生命终结)

  否泰(pǐ,坏运气)

  B、婀娜(énuó)赍钱(lài,赠送)

  娇逸(yì,文雅)

  C、伶俜(pīng,孤单的样子)

  磐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头)流纨素(wán,绸子)

  D、愆违(qiān,过错)令才(lìng,美好)

  明月珰(dāng,耳坠)

  2.解释句中红色的字

  A、儿已薄禄相()B、枝枝相覆盖()

  C、誓不相从许()D、好自相扶将()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下列各句中不含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4.下列各句中红色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可怜体无比B、交语速装束

  C、叶叶相交通D、汝岂得自由

  E、共事二三年F、进退无颜仪

  G、既欲结大义H、寡妇起彷徨

  5.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A、三日断五匹()B、妾不堪驱使()

  C、堂上启阿母()D、何意致不厚()

  E、何及太区区()F、卿但暂还家()

  G、以此下心意()H、足下蹑丝履()

  I、事事四五通()J、却与小姑别()

  K、君既若见录()L、逆以煎我怀()

  M、不图子自归()N、始适还家门()

  6.下列红色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暗沉沉的样子)

  B、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愤恨到极点)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依依不舍的样子)

  E、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沉甸甸的样子)

  F、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如此如此)

  7.下列对有关表时间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岁食贫(多年)

  B、往昔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C、鸡鸣外欲曙(相当于四更,午夜1-3点)

  D、初七及下九(每月的十九号)

  E、寻遣丞请还(寻找)

  F、登即相许和(立刻就)

  G、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相当于21-23点夜深人静时)

  三.背诵下面的汉乐府诗。

  上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附参考答案

  1.B(赍,jī)

  2.A命相;B互相;C你;D她;E帮助。

  3.C(A作息;B公姥;D牛马)

  4.F(A可爱;B准备;C交错在一起;D自作主张;E在一起过日子;G婚姻;H不安定)

  5.A截下来;B不能胜任;C告诉;D料到;E愚拙;F只是;G使……下,委屈;H穿;I遍;J退出来;K我;L逆想;M料想;N出嫁。

  6.E(甸甸,车声)

  7.E(寻,不久)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3、把握诗歌的悲剧内容,解读人物悲剧命运。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主人公悲剧命运,探究悲剧的根源。

  三、教学创意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在教学中让学生理清故事基本情节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传统篇目不妨用传统方式来进行情节梳理,所以在第一个环节中考虑用回目的形式进行。此诗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占了很大的比重,读过此诗的读者,无不为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伤心叹惋,乃至痛恨焦母与刘兄,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探究悲剧根源是教学的重点。在具体的操作中,以鲁迅先生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句作为鉴赏诗歌的钥匙,力求课堂不蔓不枝,紧凑高效。《孔雀东南飞》千百年来传唱不衰,打动人心,不仅仅因为它是悲剧,更因为焦刘二人为爱情,为尊严所做出的抗争,认识他们抗争的意义和悲剧的必然性必将引领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动情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

  《诗经》、楚辞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概括故事,梳理情节

  1、为故事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要求模仿章回体小说标题的形式,按照情节发展的基本结构概括故事内容。

  2、小组上台板书交流。

  示例:

  刘兰芝自请遣归,焦仲卿温言相劝

  俏兰芝严妆作别,恶焦母怒气不止

  分手时夫妻盟誓,回家后被迫改嫁

  痴情女清池明志,薄命郎南枝殉情

  (三)鉴赏人物,理解主题

  1、鲁迅先生曾有这样一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歌中,哪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

  2、交流:

  A、毁灭了两个美好的人。

  B、毁灭了一段美丽的爱情。

  3、刘兰芝(焦仲卿)的价值何在?

  (1)刘兰芝:具有多才多艺、勤劳贤慧、外柔内刚、忠于爱情、聪慧坚强的品质。她是一个德、才、貌齐美的人。她几无瑕疵,近乎完美,是美的化身、善的代表。作者把她塑造得越完美,她的毁灭越能激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更突出了悲剧的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刘兰芝的形象特点,鉴赏铺排手法、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焦仲卿:具有温良、孝顺、外柔内刚、忠于爱情、消极反抗的品质。他虽没有刘兰芝那么完美,但他也有着美好的人格,他的毁灭也构成了“悲剧”。

  4、诗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段爱情的至真、至纯

  (1)仲卿为兰芝求情。(第3节、第5节)

  (2)夫妻对话。(第7节,第8节)

  (3)夫妻誓别。(第11节,第12节)

  (4)生离死别。(第24、25、26节)

  (5)兰芝投水(第30节)

  (6)仲卿自缢。(第31节)

  5、是谁毁灭了这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四)深入探究,个性解读

  1、过渡:一生一代一双人,相思相望不相亲!一对美好的人,就这样就这样被粗暴的毁灭了,读完这首诗后,老师还有一些疑惑,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2、PPT展示拓展探讨的话题:

  (1)焦母为何态度异常坚决的要将刘兰芝遣归?

  (2)刘兰芝注定要有被毁灭的命运吗?她有没有不死的可能性?

  (3)结尾的“两家求合葬”,你认为是生活的真实还是艺术的虚构?为什么?

  3、结束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徘徊中,我们感动于一对爱侣为爱与尊严所做出的抗争;徘徊中,我们震撼于他们生与死的抉择!正如元好问的那句名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我愿这样的人间悲剧不再重演,我愿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对对双双,终成眷属!

  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民族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全诗357句,共1785个字。这首诗叙事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诗歌极富张力;刻画人物手法多样,人物形象丰满突出;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除此之外,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典型用法和意义也是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所以,这样一首诗要鉴赏的点特别多,在一节课中解决上述种种问题,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执教者必须忍痛割爱,大胆而巧妙的取舍。

  究其根本,《孔雀东南飞》之所以打动人,还是源自于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所以我决定以“悲剧”二字作为解读诗歌、探究诗歌的出发点,以“毁灭”作为切入点,在理清悲剧情节的基础上,鉴赏人物,理解主题。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中,围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设计。在梳理故事情节这一环节中,我采用章回小说回目的形式,让学生加以概括,这对于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动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训练,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较高思维品质的训练,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是怀着较大兴趣参与了学习过程的。

  在进入文本的鉴赏和解读中,我的教学设计力图抓住悲剧美的特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简化教学的头绪,以有驱动能力的主问题和探究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创设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诗歌教学重视朗读应该是题中之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读还不敢给予更多的时间,担心不能形成完整的课堂,这是“长诗短教”的一个比较不好处理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实践,不断探索。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8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

  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学习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然后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明确:悲伤、哀怨(等)

  (三)深入研读

  1.大家读了文章,知道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么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内容分析。

  明确: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2)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

  明确: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的美貌,以及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侧面烘托对她命运不公的谴责。

  (3)兰芝再嫁时候的状态又是么样子的呢?。

  明确: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无疑都反映了刘兰芝的善良。

  2.(讨论)大家想一想,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明确:“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重情重义,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争取。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作用:衬托出爱情的美丽和忠贞。

  (四)拓展延伸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

  明确:《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刘兰芝被休。

  呈现方式:你们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还有焦仲卿的“自挂东南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这首曲子(放乐曲)一样。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0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经典的现代小说,讲述了一个人物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家庭、爱情、事业等方面的经历和感悟。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读者的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历程。

  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历程。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作者、小说背景和创作背景。

  2.阅读法:带领学生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

  带领学生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可以采用逐章节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变化,同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讨论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爱情与婚姻:小说中的爱情和婚姻关系复杂,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的问题?

  (2)家庭与事业:小说中的人物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出了选择,这是否符合人生的价值观?

  (3)人生观与价值观:小说中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人生有何启示?

  4.总结

  总结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对学生的启示作用。

  五、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历程,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资源

  1.《孔雀东南飞》原版小说。

  2.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3.教学课件和PPT。

  七、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讲授、阅读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历程,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和课堂互动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 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 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 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 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 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乐府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儒学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罪恶。

  4.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难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展示:《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电视片断)

  老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几段电影电视片断,同学们知道它们的片名吗?(学生答)

  没错,这些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白蛇和许仙、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片断,还有一个是牛郎和织女。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答)

  提示:悲剧结局;浪漫主义结尾;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主题也是关于爱情婚姻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来关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二、相关文化常识介绍(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古诗选集。它保存了一部分乐府民歌及六朝前已失的诗篇。但大部分为艳情宫体之作。徐陵,南朝陈人,字孝穆。他的文章绮丽,与庾信齐名,时称“徐庾体”,但所作奏议居多,文学成就不及庾信。

  2.关于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人配乐。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被后世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关于课题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的是后人常用的题目,故有此名,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三、推进新课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2.解读小序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课件展示)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谴

  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

  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四、研读探究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暗示文中别离情节;奠定全文悲哀基调;引起下文。比兴。

  2.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很多同学为刘兰芝鸣不平,请大家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课文中找一找,刘兰芝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第二段:表现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勤劳能干及果敢坚强的品格。

  第九段:表现刘兰芝的美丽镇静、坚强

  第十段:表现刘兰芝的善良友爱

  第十二段:表现齐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第三十段:表现刘兰芝忠于爱情,性情刚烈

  3.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或是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来体现刘兰芝的美好品质的呢?

  语言描写;动作、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4.有着这么多美好品质的刘兰芝应是众多男子心目中的佳偶,但却被焦母驱谴回家,这是为什么?你觉得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件展示)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记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提示:

  (1)刘兰芝过门后多年不育,依照封建伦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许是原因之一。

  (2)两家门第不登对。

  (3)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看出刘兰芝没有很好地遵从封建礼教那些繁文缛节以及“顺父母”等妇道要求,婆媳关系紧张。

  (4)焦仲卿和刘兰芝虽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很好,“甚宜其妻”,引起焦母的妒嫉,故仇视刘兰芝。

  五、拓展延伸

  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无法了解焦母驱谴刘兰芝的真正原因,但是我们一定清楚:当美好的爱情变成“孔雀东南飞”时,悲剧对当事人带来的巨大伤害。(课件展示):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品读诗句,感受陆、唐二人被迫分离的痛苦情感。

  六、小结

  同学们,再回顾一下我们刚上课时看的影片断和学习的内容,不难发现,几千年来,由封建礼教、家长制等构成封建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变成“孔雀东南飞”,真是痛心呀,有多少美好的爱情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刘兰芝和焦母的形象,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二、研读探究

  1.在封建社会,妇女被休,应视为奇耻大辱,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却有许多人登门提亲,包括比焦仲卿富有且地位高的县令和太守呢?文章重墨描写迎娶兰芝的场面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儒者和官僚发挥了先秦典籍中关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达,对妇女再嫁问题给出了道德上进一步否定的评价,不过,西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汉魏时期妇女再婚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人品才貌出众的女子。如西汉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时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作说客,东汉末年祭文姬初嫁卫仲道,再嫁匈奴人,后嫁董祀;孙权纳寡妇徐夫人为妃等。到北宋周敦颐、程颐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当时影响不很大,到南宋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朱熹不遗余力地推行控制了知识分子的观念,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的。

  (2)东汉建安年间,士族制度开始萌芽,门第观念已经存在,诗歌中刘兰芝自叙“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及刘兄认为兰芝再嫁给太守儿子“否泰如天地”,可见其家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也不佳,因而刘兰芝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焦仲卿的婚姻应是“门不当,户不对”。诗中的县令和太守都是深受儒家浸染的封建官员,社会地位也相对提高一些,因此他们不可能去选择一个被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媳妇的。

  (3)这个情节的出现反映了广大百姓的美好意愿,突出了兰芝无辜被谴,更好地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

  2.因为母亲和哥哥的逼迫,焦仲卿和刘兰芝一对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为了捍卫自己忠贞的爱情,他们选择了自杀,请大家结合二人的性格分析一下,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了吗?

  提示:焦仲卿:懦弱、胆小,一味顺从母亲,听从母亲的安排。

  刘兰芝:无故被谴时只是强调自己没有做错,在和焦母告别时也没有流露不满。被谴回家靠兄长过活,其兄已放言“不嫁义郎休,其往欲何云”,言外之意:“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

  (课件展示):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3.刘兰芝和焦仲卿选择自杀来遵守各自的诺言,捍卫自己的爱情,那么在他们死后,焦母和刘兄真的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吗?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呢?

  提示:

  (1)焦母和刘兄性格粗暴,做事专横、武断,完全凭主观判断,根本不体会儿子和妹妹的想法感受,他们在诗中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们决不可能低头认错的。焦母甚至会认为是兰芝害了自己的儿子,这份仇恨是不可能化解的。

  (2)刘兰芝、焦仲卿二人的悲剧遭遇是令人同情,诗歌安排这样的结尾是融入了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相类似的有“牛郎织女”的结尾王母娘娘准许每年七月初七喜鹊搭桥让二人见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是二人合葬双双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窦娥冤”中窦娥死前的三桩誓愿均一一兑现及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将坏人一一绳之以法;“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合葬,两家世代宿怨化解……

  三、小结诗歌主旨

  在表面上看是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和刘兄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他们的本意并不想害儿子和妹妹,但是他们没料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直接把二人逼上绝路。

  再者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悲剧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二个选择:一是遵从母亲、兄长的意愿,违背自己的誓约,二是以死来捍卫爱情。他们的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归根结底,他们以死来反抗逼迫也只能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他们不能也不可能和葬送他们幸福的封建礼教思想做出格的斗争。

  【教学反思】

  以往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只是注重诗歌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剖析,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而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一方面不重视语文学习,另一方面对语文课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语文课能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也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所以本课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如开头播放电影片断,让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中来,从熟知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由浅入深,学生掌握起来也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等内容的介绍,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用心去学习,用情去感受。

  当然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储存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每一处点拨,每一个启发,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帮助,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思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进行碰撞,进行思想的交锋,甚至走出课堂,尝试自己亲手去查阅搜集筛选资料,他们的目光会变得更深邃,思维会变得更活跃,头脑会变得更睿智。遗憾的是我的这二节课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此外我这篇教学设计没有把双基教学纳入其中,如果把基础知识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作为课堂训练内容,也许更适合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那完整的结构、曲折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性格及个性化的语言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那二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氛围之中,由衷产生对焦、刘二人的同情与哀怜,迸发出对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的憎恨。

  要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能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吟咏,读出诗歌的节奏;在诵读的基础上,以诗歌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思想感情;利用与音乐的对比阅读,教育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美,进一步理解本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努力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普遍喜欢古诗词,但对古代长篇叙事诗和文言文阅读有畏难心理,学习较被动,一般等待老师的讲析。《孔雀东南飞》成诗年代较久远,学生对那一时期的历史尤其是社会生活了解不多,这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但学生已学习过一些古典诗歌和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注释等疏通文本,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与人物性格。而且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性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较高,也很有音乐和文艺表演才能及欲望的实际,借助音乐的功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他们主动去学习鉴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并达到三维目标。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课堂是我们的,更是学生的。应遵循新课程的理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适当的整合比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借助先人的经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朗读——朗读探究——朗读比较。

  课前预习要求为: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思考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

  (3)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给学生听。

  四、教学目标

  鉴赏本诗的人物对话、人物性格与思想内容,学习本诗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习惯,能够熟读成诵。通过诗作体察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追求的坚贞之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是非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分析把握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性格的艺术手法。

  2、难点:理解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源,增强学生的同情心、是非感与生命意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影视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莆仙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

  提问:同学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更早以前就有这么一篇描写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解说:板书课题:孔雀东南飞(并序),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根据需要,让学生来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2)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解说: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马上来激情,议论纷纷。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才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二)理清诗文思路,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自主梳理出曲折的情节和跌宕尖锐的矛盾冲突,然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进行引导。(投影归纳的五个方面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

  ①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写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述,引出被遣之事。极写兰芝的才、德、能之优秀,也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深厚爱情,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她优秀贤惠,为何被婆婆不容而被遣,引人产生悬疑。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此“一曲”也。

  ②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夫妻誓别,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状摹兰芝之美貌和对仲卿的挚爱之情。随着兰芝的回家,问题矛盾看似已经解决,此“一平”也。

  ③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之后的遭遇。还家不久媒人登门说亲,受到兄长的逼迫而答应“改嫁”。兰芝“违背”誓言,节外生枝,展开矛盾,此“二曲”也。

  ④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为践诺和抗争,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矛盾冲突达到极点,同时也用以死抗争的方式解决了矛盾。此“三曲”“二平”也。

  ⑤“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及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情节曲平交错,跌宕起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解说: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梳理,体会文章的行文思路,为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三)合作研究探讨,理解人物形象

  (解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诗中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表现力。

  (1)关于词义疏通。

  学生自主完成查找①通假字②文言实词③词类活用④古今异义⑤文言句式⑥偏义复词后,小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和订正,鼓励学生提出其他不理解的字句,教师进行引导,共同解决。

  (解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投影这六个方面的一些例子)

  (2)关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结合人物对话的朗读揣摩,分析人物性格。

  (解说: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组讨论完成对语言的揣摩,归纳出人物性格,教师进行引导。)

  ①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学生讨论明确: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②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学生讨论明确:忠于爱情,不敢直接抗争,只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温情,软弱,愚孝。

  ③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学生讨论明确:专横跋扈、专横固执。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的丑态毕露。

  (解说: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把人物塑造得越美,就越能体现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也就于能引起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强烈憎恨。)

  (四)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内容理解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为刻画,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自主学习

  (1)熟读并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2)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生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

  (三)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针对本诗思想内容的难点问题,启发寻疑析难,深入探究,领悟文章思想情感。

  (1)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明确:无子说、恋子说、妒忌说、讨厌说、煎熬说、隔阂说、无行说、第三者说、另娶说、能干说、门第说、美色说等等。

  (2)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

  学生讨论明确: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还必须了解的是《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3)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学生讨论明确: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抗争精神,直接寄托了人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的关怀。

  但两人最终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四)朗读对比欣赏,加深理解,写出听读之后感。

  把握对比。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段非常生动优美、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一曲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草桥结拜”、“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等主要情节,运用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紧密配合,表现出梁祝之间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与本文的内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把它引进教学,配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真正领悟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感情纯真的爱情,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产生同情,去关爱生命。

  让学生仔细聆听美妙的音乐,合作讨论,加深理解。

  (1)本诗文中的“兰芝被遣”和“兰芝抗婚”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一阶段“逼嫁抗婚”对比阅读。文中的刘兰芝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被遣归及被迫“改嫁”,刘兰芝与祝英台一样都进行了抗争。乐曲中的乐器奏出了具有威胁力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代表着封建势力的凶暴残酷,同时叙述了祝英台的悲痛和不安心情,表现了控诉、抗争的感情。

  (2)本诗文中的“夫妻誓别”的情节,可与乐曲呈示部中的结束部“长亭惜别”对比阅读。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誓别。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乐曲中梁祝分别时依依不舍又充满悲伤,音调抒情徐缓。让学生在徐缓的音乐中去感受刘兰芝与焦仲卿生离死别的痛苦。

  (3)本诗文中的“双双殉情”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三阶段“英台投坟”对比阅读。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这一对恩爱夫妻恋情浓烈,在高压下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刘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自挂东南枝,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双双殉情,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达到高潮。乐曲中祝英台纵身投坟,锣钹齐鸣,推向全曲的最高潮。祝英台坟前向苍天控诉,有情人难成眷属。

  (4)最后课文中那具有神话浪漫色彩的一笔与乐曲再现部“梁祝化蝶”一样,都表现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和主人公的同情,同时赋予他们新的生命与生活的美好愿望,表达出对封建礼教的憎恨,起到警示世人,深化主题的作用。

  (5)学生写出听读对比之后感,在全班交流。

  (解说:以上开放性教学环节,着眼诗歌与音乐的特点,使学生视听觉交互产生作用,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对比结合中,产生共鸣。通过讨论,更深入去领悟诗文内容主旨,体会课文所展现的悲剧氛围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激起是非感与同情心,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殉情之路,这是为什么?

  (解说:作为作业,请学生课外进行自主探究性写作。

  (六)总结收束。

  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4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涉江(乐府诗)孔雀东南

  飞发展趋势

  1.形势四言杂言王言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抒情诗抒情诗叙事诗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爱国主义精神反封建思想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5

  教学目标

  (一) 通过阅读欣赏,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诗歌主要情节和人物。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表现的艺术效果,培养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二) 理解掌握文中的“复词偏义”和“见、相”等词的特殊用法。

  (三) 深刻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对文中的“复词偏义”和“见、相”等词的特殊用法的理解;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教学设想与步骤

  (一) 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概括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 思考课后练习,试归纳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三) 布置学生将诗歌改编成话剧,并选好演员排演节目。

  (四) 布置学生课外了解古今中外较出名的几个爱情悲剧故事,尤其是陆游和表妹唐婉的悲剧爱情故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悲伤而感人的意境。

  二、教师在播放歌曲期间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电脑显示“乐府”及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四、学生简介本课主要情节,并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结构拟小标题。

  五、讲解“复词偏义”现象和“见、相”等词的特殊用法。

  六、找出课文中用了“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诗句,分析其艺术效果。

  七、布置第二课时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1、讨论并归纳刘兰芝与焦仲卿、焦母与刘兄的形象特点。这几个人物中,你喜欢谁?你又憎恨谁?说说你喜欢或憎恨的理由。

  2、刘兰芝是“完美”的,但她为什么被遣呢?请结合课文和时代背景,讨论刘兰芝被谴的可能原因。

  3、刘兰芝与焦仲卿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恩爱夫妻,他们连死的勇气都有了,为什么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呢?他们这样轻易抛弃生命不是太傻了吗?难道他们真的没有别的办法活下去了吗?你可以找到让他们活下去的办法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死呢?他们的死说明了什么?你可以举出一两个和《孔雀东南飞》悲剧故事相似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一、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课本剧《孔雀东南飞》。(以《梁祝》为背景音乐)

  二、讨论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讨论并归纳刘兰芝与焦仲卿、焦母与刘兄的`形象特点。这几个人物中,你喜欢谁?你又憎恨谁?说说你喜欢或憎恨的理由。

  2、从刚才的表演可以看出,刘兰芝是“完美”的,但她为什么被遣呢?请结合课文和时代背景,讨论刘兰芝被谴的可能原因。

  3、刘兰芝与焦仲卿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恩爱夫妻,他们连死的勇气都有了,为什么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呢?他们这样轻易抛弃生命不是太傻了吗?难道他们真的没有别的办法活下去了吗?你可以找到让他们活下去的办法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死呢?他们的死说明了什么?你可以举出一两个和《孔雀东南飞》悲剧故事相似的例子吗?

  三、教师总结,以歌曲《孔雀东南飞》收束本课。

  四、布置课外练习

  比较《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异同点。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

  故事情节的直观化(课本剧)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话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教学形式:

  课本剧

  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莅临课堂指导教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上一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中涉及到的重点字、词进行了梳理,对整篇叙事诗的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上节课后安排了一个内容: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篇叙事诗。通过几天的准备,看同学们是否把握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呢?下面就请大家随同学们的表演,一起重温那段揪心的人间爱情悲剧吧。

  演出人物表:

  焦仲卿肖雪焦母吴倩

  刘兰芝何林君刘母吴叔娥

  刘兄李婷婷媒婆赵纯

  配音易玲玲等音响刘彪

  画外音欧阳兰珠

  师:看完演出,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课本剧同学们演了几幕?请按演出情节拟出小标题?

  2、这些情节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线索又是什么呢?

  3、试着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明确上面三个问题(在课件上展示)

  4、学生采访。(对本节课的得失进行评价)

  5、参演学生谈演出体会。

  6、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安排下次课的内容。

  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莅临课堂指导的领导和老师们。结束。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7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以中国著名古典诗篇为题材谱曲的器乐作品——《孔雀东南飞》使学生体会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亲和性。

  2、结合诗歌更好的理解音乐,通过音乐也可以加深对诗歌的掌握,提高学生器乐作品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孔雀东南飞》乐曲,让学生结合诗歌分段欣赏乐曲。

  难点:理解乐曲如何表现原诗的内容。

  教学模式

  联想式——感情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学生熟悉的旋律《梁祝》,用《梁祝》的相似点引出《孔雀东南飞》

  [利用熟悉旋律作引子,既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又便于对新内容的掌握,让学生可以联系着记忆]

  2、引出课题:板书:音乐与诗歌

  回顾前三课的内容均为声乐作品,引出为诗歌谱曲的器乐作品——孔雀东南飞。

  3、介绍知识点

  A、回顾协奏曲的概念

  协奏曲:原名为“竞奏曲”指管弦乐队与独奏乐器想协奏的乐曲,它既像其他交响音乐一样拥有管弦乐队的强大力量和丰富色彩,又有独奏乐器的辉煌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筝协奏曲是以古筝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

  B、介绍乐器古筝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它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开始广泛流传。

  古筝构造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

  C、范奏一段古筝请生分析音色

  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

  4、回顾《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

  请学生仔细回顾并叙述《孔》的故事情节

  5、逐段欣赏分析

  第一段:引子、第一主题、第二主题

  在乐队与古筝以慢板速度奏出抒情的引子后,深情、优美的第一主题和流畅、欢跃的第二主题,表现男女主人公原本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提示学生注意,第一段音乐所描绘的是书上没有详细提到的,但音乐却为何如此详细的描绘]

  第二主题

  通过突然转调和散板节奏,古筝奏出情绪悲痛的旋律短句预示平和的'家庭出现风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理解音乐所刻画的场景]

  第三主题

  这段音乐集中表现出哀伤和愤怨的情绪,带有过渡性质

  第四主题

  音乐激昂,表现剧烈的矛盾冲突,把音乐引向高潮

  [让学生仔细欣赏后讨论,本段音乐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充分发挥联想能力]

  第五主题

  古筝在乐队支持下,以流动的华彩音型奏出这段感情强烈的歌唱性旋律。接着再现第一段的第一主题,使全曲首尾呼应。乐曲最后结束在寓意深长的泛音上,表达了人们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追念和深切的同情。

  [学生在了解结局基础上再倾听音乐,更深得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二、总结

  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8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教师朗读歌词的前两段(屏幕显示),创设悲悯气氛。

  问1:预习过全诗,请问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歌?

  问2: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却更熟悉《孔雀东南飞》,为什么?

  结合屏幕显示,迅速说明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结合屏幕显示“乐府”: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清代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最长的叙事诗应该是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

  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二、过程

  1.由《孔雀东南飞》引发的争议与探讨,引出本堂课程的目标: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抓住“有价值的”与“毁灭”两个关键词。

  2.分析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

  (1)刘兰芝的美好品质;

  (2)焦刘之间真挚的情感。

  有价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赋的知识(铺陈渲染)、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反衬、比喻等。

  3.如何毁灭——社会、性格

  (1)不该毁灭的被毁灭,才是悲剧

  社会悲剧:

  a. 焦母和兰芝兄长的专制(焦仲卿对母亲的妥协;刘兰芝对兄长的屈服。根源:汉代独尊儒家后对礼教的推崇——孝。)

  b. 女性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世俗伦理的冲突。

  焦仲卿两次求见母亲试图挽回;刘兰芝成功拒绝了第一次求亲,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剧:刘兰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内刚、率性倔强)与焦母性格(怪僻暴戾、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的冲突。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毁灭,才更可悲

  性格悲剧: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纯朴、懦弱内向、优柔寡断)。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屏幕显示:性格决定命运!

  方法提示:从字词句入手,从细微处读书。品味艺术形象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总结

  我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东汉末年人物性格冲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剧,以及刘兰芝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个体命运的悲惨和维护自尊的悲壮。焦刘夫妇不是时代文化的先觉者,也不是自觉的反叛者,但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作了一次对文化的超越。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悲剧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剧的魅力:悲剧在无形中强调了造成悲剧的种种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恶和丑陋,因为深刻所以品味,因为品味获得启发,悲剧启发了人们对假恶丑的痛恨和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调动学生探寻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如后续必修课本中的《窦娥冤》、《祝福》等,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19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

  (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

  (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译文

  [原文]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维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

  序说: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掉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叫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遗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

  焦母对促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她)!”

  焦仲卿伸直腰跪着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20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3、评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摧毁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罪恶。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过程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四、情感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孔雀东南飞》

  二、走进文本(用问题带动阅读)

  1、你认为焦母遣弃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2、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预设: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02-27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05-01

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15篇)02-27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06-25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03-05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下册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