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2》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5 11:06: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练习2》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练习2》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练习2》教学反思

《练习2》教学反思1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个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训练。

  重点说说口语交际的教学。

  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交际情境,这为后面的口语交际打下个基础,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后面的教学由于孩子的模仿力较强,经教师示范表演,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要上好口语交际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创设实践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能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说的.水平,参与讨论的热情,并懂得与人交往的礼貌。为此,本节课,我创设生活中的交际情境,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承认自己以前犯下的错误,并真诚地给予道歉。这样做,目的是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认真地观察、思考,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不断地掌握、完善交际要点。并且在课堂上我采用“演一演”这一方式,把单纯的口语和交际行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评价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所要改进的。

《练习2》教学反思2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学会请求》,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使用文明礼貌语言的训练。

  教学中,我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习使用礼貌用语,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学会与人沟通的本领。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角色扮演,利用情境图创设交际情境,让孩子们亲身参加表演,和他们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请求的要领,在练习中获得请求的本领,通过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学习口语交际。低年级的孩子善于模仿,我在引导探究请求的要领后,接着又进行了迁移,设计了两个个生活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表演,这样,孩子们进行了互动,他们也学得有趣,学得快乐,还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以致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有提高了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练习2》教学反思3

  练习2安排的“语文与生活”,是要让学生认识一组农具:木犁、耙、耧、镰刀、锄头,了解其用途,加深对有关描写农活的古诗的理解。

  第一步认识农具,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自学,查字典,认识农具及其用途。可以把没见过的农具的用途写在书上。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农具的名称和图连线。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对农具及其用途的认识。由学生到前面来介绍。

  第二步理解古诗,也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查字典理解加点字:耘、耕、锄、种、收。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与加点字有关的农具写在诗句的后面。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答案并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整个教学过程进展得很顺利,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其实是多余的。我没讲几句话,学生却学得很开心,洋溢在脸上的喜悦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劲头。

  因为比预想的要好,竟然多出了10来分钟。于是让学生拿出《语文作业本》默写第二单元检测题的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默写完毕,交换检查,竟然全班没有错一个字。这一单元的生字都是让学生自学的,我没有领着读过一遍,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默写全对了,真高兴——证实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自学的就是记得牢。

  这让我想起了学吹笛子、学吹葫芦丝的事。当年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海门的同学陆耀成会吹笛子,于是向他学。流行什么歌曲,就学什么。没有顺序,逮着什么学什么。学得很艰苦,也慢。不过因为练得多,练得勤,居然学会了吹简单的曲子。现在我辅导六个徒弟吹葫芦丝,每天教学哪个音符,用几条练习曲来训练,同时练什么节奏等,都是有计划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一点都不觉得艰难,而且很顺利。

  两者对比,共同点在于:老师是不能代替学生的练习的。只有学生的.练习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吹奏的技巧。

  不同点在于:学吹葫芦丝有内行的老师来指导,学生才可能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练习,效率是不一样的。

  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你讲得再多、再精彩,学生不练,也是浪费时间。你的任务应当如我指导学生吹葫芦丝一样,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学就可以了,出错的时候,指点一下就成了。如果代替学生学习,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学生怎么有时间练习呢?

  在班级管理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魏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蔡林森和崔其升——“先学后教,当堂检测”“10+35模式”让课堂变得轻松而高效,教师只要用十来分钟来点拨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练习2》教学反思4

  这是一节练习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习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习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练习2》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计算练习课,如果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使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特别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图、声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积极的思考,认真的答题,都能比较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学困生思考还有些难度,需要加强辅导。

  这节课最值得我反思的并不是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法,而是在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是另我始料不及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特意设置了很多动态的效果,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教学内容外的动画上,甚至还有个别学生猜测着下一张幻灯片会出现怎么样的动画效果。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际教学中,太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干扰因素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练习2》教学反思6

  《练习2》的“语文与生活”要求学生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种农具在现在的农村里已经很少见了,不要说孩子们不认识,就连我们做老师的也很陌生。于是,课前,我也是做足了功课,从读音到功能,到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中,按照书本上的思路,先从读音开始辅导,因为有了之前的预习,所以读起来不是很难,不过对个别的孩子来说,“耙”总会读成“pá”,通过多次个别正音,学生们基本都能掌握。在了解各个农具的`功能时,也有不少学生记不住,比如“耧”、“木犁”的区别,“锄头”和“镰刀”的区别等,通过出示图,并抓住农具的某一部位,学生逐步掌握。后面的读诗句,说加点词语与什么农具有关,也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

  特别是“童孙未解供耕织”这句,学生总认为此句中的“耕”是锄头的意思,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学生加深了对“木犁”的印象。

《练习2》教学反思7

  总觉得练习课就按照语文书上的题型安排,一题一题地过着上,稍微有点呆板,还不能达到活力课堂的要求。

  针对练习课的题型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现阶段孩子的学习状况,合理地调整教学的次序和环节设计。比如这次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是描写春天的成语,就让学生学几个成语,背一背,这显然太呆板,太小儿科了,所以我就想到了和一些春天的美文联系起来阅读。我在新补充读本上找到了一系列和春天有关的'文章,阅读美文后,又进行了一些句式的训练,然后再读读背背一些描写春天的成语,等阳光明媚时,我还想带着学生去校园里找春天,然后把找到的春天写下来,用上“读读背背”上的成语,争取做到活学活用,用所学习的语文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语言。

  现在正好是阳春三月,我想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读春天、说春天、找春天,让语文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练习2》教学反思8

  《2、5、3倍数的特征练习课》是一堂练习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5,3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习分数,特别是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知识的概念为基础,到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要用到质数、合数的概念,而最基础的就是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从开始学习2,5的倍数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数上,到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从只看个位转向考察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学生已经有了思路上的转变,思维的转折,观察角度的改变,以此让学生自主探索4的'倍数特征,但由于与2,5,3的倍数特征又有些许不同,对学生依然有一定难度。

  如果只是单一的做习题,势必有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样子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保障,对教师的功底与教学策略有很大的挑战。因此课堂伊始,我直接开门见山式的先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梳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也是正在使用着的工具——“手机”的锁屏密码为线索,通过提示让学生解密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破解后的密码1080,导出本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4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带着趣味,自主的去探索。由于有了前面探索2,5,3倍数特征的基础在,所以在探索4的倍数特征时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从而有所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接着通过计数器,让学生明白判断4的倍数特征背后的原理。最后在练习巩固中,逐渐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感知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如何让练习课不仅仅只是做练习,让学生能在练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思维上实质的提升,仍然值得我在好好的去思考探索。

《练习2》教学反思9

  一、成语教学

  这节课一开始,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学习的成语内容,每位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各种成语,这样更多的积累同类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但是正如教研组老师听课后指出的,如果让孩子看看每位同学自己搜集的成语是怎样书写的就更好了,这才是音形义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二、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

  “介绍朋友”必须先对要陈述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或理解,而后才能组织、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生动的介绍和说明。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三点比较好:

  1.创设交际情境。揭示交际话题

  教学中,我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活动,每位同学扮演角色:或学生或家长或朋友,努力使交际练习生活化、活动化,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进入交际情境,展开丰富想象,能主动、独立地充当具体的交际角色,自觉积极地参与听说互动的交际过程。

  2.明确交际目的。确定交际内容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交际行为的缘由和目的,同学们之间经常交往互访,在第一次来家时,肯定要向家长介绍一下,以示礼貌。然后让学生说说该向家长介绍哪些方面:姓名、爱好、性格、家庭情况、来访目的等。进而围绕交际目的去组织交际内容,以便在实施交际的表达和听取时,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并能紧紧抓住话题中心与交流要点,做到不分心、不跑题。

  3.分清角色关系。展开交际过程

  学生以四人小组练习时,教师巡视,集中交流时随机指导:该倾听时,除了认真听取对方的话语,还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动作表情、手势体态等非话语的内容表达,随时注意对方的态度变化和话题转换,认真揣摩其真实意图;该应对时,随时注意灵活应对,及时有效地发出反馈信息,进行言语沟通。

  三、做得不够好的是:应该注意策略手段,提高交际效益

  1、要让学生明白你就是一家中的某位角色,可能是孩子,可能是家长,说话的时候都要微笑着看着对方和对方交流,不能僵硬的完成任务,只是倾听,没有现场感。要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心理特征等,以便根据不同对象,考虑选择与组织语言。也就是说,交际时,除了要考虑怎样把话说得简捷明快之外,还包括适当控制音量,使用体态语言,注意文明礼貌和态度等,以期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2、同组老师听课后建议:可以让学生自由下位组合,这样既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现场感,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练习2》教学反思10

  《十几减5、4、3、2》练习课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快速正确的计算。

  2、通过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快速的口算出十几减几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要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题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应用。

《练习2》教学反思11

  “语文与生活”中的第一项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歇后语故事讲给同学听;第二项是试用歇后语填空;第三项是向课外延伸,试着用自己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

  课前,我先让学生查工具书或向大人了解书中歇后语所包含的故事,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歇后语。

  上课时我先出示书上的五条歇后语,让学生自己读几遍,注意纠正读音、语气、语速、停顿等问题。提醒学生歇后语有自己独特的读法。然后让学生把通过各种方法了解的歇后语的小故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讲给同学听。学生理解了这些歇后语的含义。这样学生从表面的词到故事再到内涵,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从文本到内化的过程。

  第三部分,许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学到的歇后语,并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这样既加深了对歇后语的了解和认识,又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练习2》教学反思12

  今天的练习课,主要巩固十几减6、5、4、3、2的计算。

  学习目标是: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节课下来,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几题。

  第1题,孩子们在拥有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后,再来完成这种题组练习,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每一题组中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已在孩子们心里内化。完成后,我组织孩子们交流:每组中下面两道减法题,你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孩子们自然会联系第一道加法去思考,便可直接推算出减法的得数来。这是孩子们对加、减法意义的又一次体验。

  第3题,也是一种规律的应用。我在孩子们独立计算后,再启发他们观察、比较每组上下三道题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第1、2题组的规律大致一样,第3题组发生了变化。在课堂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其实已经找到了规律,并能去应用这种规律去计算,可是难以表达出来。确实,这是有难度的,尤其要将被减数、减数和差三者之间的变化以及联系说清楚,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所以很多孩子会选择退缩或者不敢说。可是,越是这样,我越要孩子们试着去表达,哪怕是支离破碎的语言,哪怕是不完整的句子,说出来,再加以纠正,必然会有收获。于是,这道题在教学中就显得有些疲惫。

  第7题,是本节课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道题。因为将数学知识与美术学科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计算赋予孩子们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呢!课堂中,孩子的计算欲望也一下子高涨了许多,快速计算后就等着涂色,等着成就自己的完美作品,挺有意思的。

  每一次练习课,总会收获惊喜,也会留下遗憾,也许,这就是练习的必要性!

《练习2》教学反思13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要求口语交际教学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而《借铅笔》就是一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际内容。

  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引导者,也是一个参与者。作为组织者的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之一,一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动物故事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时请同桌学生扮演角色,练习说话,使学生在学习的内在情感的支配下自觉地投入到借铅笔交际的练习中。教学中,我又以“小猫借剪刀时该怎么说”和“小兔还尺时该怎么说”为引子,请学生帮助小猫和小兔解决“说”的困难,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表现欲和助人为乐的成功体验的需求。

  从“口语交际”这一要求出发,我要求学生说话声音清楚,态度大方,并且通过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懂得向别人借东西的礼仪,学会说“对不起、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从而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练习2》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练习1》教学反思10-31

《练习六》教学反思05-06

《练习3》教学反思05-20

《练习5》教学反思04-29

《练习二》教学反思04-04

练习课教学反思04-09

《识字2》教学反思03-03

识字2教学反思03-06

《比尾巴》教学反思2篇02-17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