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3-07-22 16:19:19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集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一、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掌握思维构图的理念和技巧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首要步骤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沟通的理念和技巧,为学生能在课堂上熟练完成思维沟通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思维导图,如植物的分类,学生尽量将自己能想到的植物归类并绘制出来。为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教师可以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将思维导图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常见的思维导图理念和技巧有:主题放在整张图的中间,次要的概念放在“枝干”上;每个分支只能写一个关键字,且字体要端正;整张导图要遵循交叉联结不同分支的要求;可以采用符号、色彩等方式让导图更为美观。

  (二)合理引入课堂主题本课的教学主题是电磁铁,教师可以用合理有趣的方式将学生逐步引入教学主题。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吊车的Flash动画,并配上有趣的旁白,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地讲述一下电磁铁的基本知识,将这一课的主题分为电磁铁的性质、影响电磁铁大小的因素、电磁铁的应用三个部分。

  (三)分组构图和讨论成功导入主题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导图设计并自主讨论,这样能减轻学生刚开始的绘图负担,同时还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根据此前对电磁铁主题分好的三个部分,教师可以在学生导图和谈论前提出相应的问题,如:电磁铁的基本构造有哪些?电磁铁的缠绕过程是怎样的?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设计自己的思维导图,自主搜集材料、完成构图。之后,让小组成员讨论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的不足或者突出的部分,并作一定的.修改,在自己的导图上完好地体现出来。

  (四)构图成果展示各小组经过讨论和完善,将最终导图成品展示给其他小组,通过对比学习、深度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肯定每位学生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后对整个思维导图的学习作总结,将学生的导图成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完整的电磁铁思维导图可以由电磁铁性质、影响电磁铁大小因素、电磁铁应用以及电磁铁知识拓展组成。电磁铁性质概念可继续分成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电磁铁的制作三个分支,电磁铁应用概念可以分为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机、磁悬浮列车等分支。

  二、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虽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很强的应用性,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思维导图没有很好地对主题中各个分支概念进行分析和联系;其次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更好地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相结合将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结合起来是对两者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清学习思路,理解主题与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也能帮助教师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框架体系。两者的相互结合有效解决了思维导图无法全面分析主题中各个分支概念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同时,在结合思维导图与概念图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分清概念的主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四部分的《看月亮》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概念图,包括满月、峨眉月、弦月三个分支概念,让学生将空白的部分填好,如:我们一般在能看到满月。学生通过熟悉和理解各个概念充分理解主题,可以更好地学习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融入其他学科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逐步将思维导图深入其他学科中,如数学、语文等,这样不仅能合理分配资源,还能保障思维导图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而言,他们也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生活中,利用思维导图来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展示自己的家庭和兴趣爱好等。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的《照镜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思想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照镜子,你们知道在生活中镜子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吗?”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妈妈的梳妆台、爸爸的汽车后视镜等。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摘 要: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本人如何搞好科学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如何才能上好科学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大多爱新鲜、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有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同时,我在教学中把大自然引入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在室内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蚕、蚯蚓等,还鼓励学生种植一些花草,养小动物,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又培养了爱心,使他们学到了科学知识。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把游戏相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知识。

  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老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女同学胆小畏缩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都以为不用比赛,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但在老师的激将动员后,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铰链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铰链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老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划上一条白线,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看来极其公正。比赛结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获胜利,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实物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不能忽视实物。要上好科学课,老师、学生都要在课前去找实物,带到课堂上看。另外,有时电脑中的实物不能完全突出教学重点,看屏幕与拿在手中看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要真正做到“该动手时就动手”。充分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三、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1、鼓励质疑

  教师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2、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

  3、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展开“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1.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思维方法上,要求教师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基础素养上,要求教师能够做科研型教师;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形成自几的教学风格并具有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但是这些标准与许多教师自身的素质存在这很大的差距,加之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因为畏惧情绪而安于现状,造成小学校长在贯彻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难度的增加。

  1.2教学理念转变不及时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发展的理念、课程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评价的理念、研究的理念等,由于受多年定势思维的影响,新课标的理念没有真正被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理念,这使得前沿性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的到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内心。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者的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仍是按照过去对管理认识的观念并且一直重复着过去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人们真正对管理内涵的认识,不仅仅在是在教学管理领域,在宏观的教育管理和整个学校管理和中都是滞后的。有些情况是虽然校长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师具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校长提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教师具体的贯彻执行,这就是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没有得到转变。还有些情况是教师虽然参加了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有自己的看法,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运用,但是校长为了保证升学率,进行强化意识教育并不允许进行新的尝试,这就是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新的转变。

  1.3教学管理评价陈旧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的工作是以适应应试教育为前提运转的,对学生的好坏进行评价也是根据分数来定,对于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论,在学校管理质量方面只追求片面的管理方式。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和校长不但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而且也开始关注学生在能力提高和获得幸福感等方面上,校长不仅仅关注教师教学成绩,同时也开始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是以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仍旧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学校的管理也还是以分数为主,这种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重重困境。

  2.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科学性措施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各个学科要有专业的教师上课才是理想的教育资源。只有强有力的教师资源,才能提高教师质量,才能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放心选择,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学校要用发展的眼观来看待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应该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的为教师提供各种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应该把好人事这一关,各科都要有相应专业的教师。

  2.2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管理者的理念都还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管理的作用,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加强能力、知识和管理艺术的提高,一切活动都要为教师和学习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服务。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再通过制度的约束把教学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教学管理实践。

  2.3科学评价

  校长要激发教师潜能,关注教师个体。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是基础,校长是关键,只有拥有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校长要深入课堂,了解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对教学工作作出具体的指导与检查,校长要将教学信息与动态加入到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中来,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评价,小学校长的教学管理要从选拔性、终结性评价理念过度到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诊断性、过程性、综合性与激励性,将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实现全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持续在以前日常教学管理的单一层面上,要从新角度出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陈旧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调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动性,争取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让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将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体系,是完善科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体现科学学科的特色,让小学生找到思维扩展的平台。实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开创全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条件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小学科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反思,通过科学学习,小学生们到底能不能爱上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促进科学课堂培养创新精神作用的发挥,仍然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去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

  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师所利用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个人学习心态,都影响着其创新精神的形成。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死板

  科学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着小学生习得科学知识的心态与情绪。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和谐课堂氛围的支持。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学科的特色,一直利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本班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让科学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过多的讲解,剥夺了小学生互动的权利,导致了课堂氛围的死板,不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课堂探究学习的条件不足

  探究学习,是科学知识习得的正确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对未知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是体现小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但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并不认可探究教学手段,认为小学生什么也不懂,将课堂交给小学生,只会让课堂变得混乱无序。教师没有给小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知识的时间与空间,没有给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

  (三)科学课堂实践性有限

  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是静态的。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无限的、动态的。只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大多数科学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了实践活动在科学课堂中的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同,不利于小学生内化科学知识,也限制了小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解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科学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重视个人民主意识的'建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民主视为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给小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小学生表达与发言。教师不要将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论学生的科学成绩好与坏,教师都要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想法,鼓励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对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像在讲解有关于观察植物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教师可以就牵牛花的外形与学生沟通,说一说牵牛花像什么。一些学生说像喇叭,一些学生说像帽子,还有学生说像垃圾筒的盖子。用合理互动营造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二)提供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探究学习条件的创设,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好基础,需要教师认可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好奇心,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前提。小学生对每一种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才能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像在讲解指南针知识时,教师可以玩转圈指南方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每人说一个自己想要挑战的圈数,转圈之后提问“哪面是南?”的问题,回答正确则挑战成功,反之,失败。当许多小学生失败之后,教师可以用指南针挑战小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圈数,成功答出哪面是南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指南针知识的探究中去。

  (三)引入更多实践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重视实践学习内容的引入,让小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奇妙的现象。实践内容是最有力的科学证据,能够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意识的坚定与开发新科学知识兴趣的提高。像在讲解各种各样的蘑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采蘑菇实践活动。将科学课堂设于真实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与活动,对小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体现科学学科特色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建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科学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发明一些新奇之物,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放。给小学生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xx,12:52-53.

  [2]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xx.

  [3]刘丽.小学科学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127-128.

  [4]陈晟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xx,09:6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增强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充分体验实践的过程,掌握实践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有趣的磁铁”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指南针。实践证明,学生制作指南针的方法非常巧妙:有的学生用细线吊起磁化钢针,有的学生把磁化的钢针置于泡沫塑料之内,等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在教学“弹簧里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弹力原理改装一个小玩具。有个学生在玩具小车的前后左右安装了弹簧,他这样做的理由是:小车的运行速度很快,如果撞到硬的东西,小车就撞坏了;而安装上弹簧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这样,小车就不会被撞坏了。其实,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落到实处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入地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科学现象。例如,在教学“弹簧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两个视频(“生活中的弹簧”和“生活中的弹力”);在教学“鞋底花纹的启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有关摩擦力(“生活中的摩擦”)的视频。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领略各种颇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极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了解自己,了解学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学生”,才能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解自己”,即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利用自己的`长处把事情做好,规避自己的短处把损失降到最低。例如:有的教师擅长演讲,所以能有效地鼓舞学生的气势;有的教师擅长电脑操作与课件设计,所以能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呈现知识。“了解学生”,即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等。实践证明,每个小学生都有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务必要明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最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6

  摘要:生物理念的灌输,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由于各阶段教育理念的不同,各阶段的生物教学方式有所区别,教育内容与教育理论深入情况也呈现分化。中小学生物课程实际内容相差较大,由于教育人员相互独立,教育衔接工作难度较大。由于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差距较大,且具体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导致学生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将教学衔接工作做好,才能使学生形成如一的生命科学发展观,同时使理念消化进度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提升理论知识构建,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从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生物;教学衔接

  一、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异同性比较

  (一)相同性

  在课程设计上,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都是为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看待事物变化进而探索内在原因的能力。两种课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提供探索条件,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出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在发展学生对生物认识的同时,提倡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角度进行探究,进而学成有特色的思考方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现象及原因描述,充分展现自由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教育内容上,两者也是围绕普遍现象与常见事物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较贴近生活,并且实用性强,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全面的知识体系看待事物的发展,使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及时进行知识消化并且得到运用。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科目,发展正确看待自身身体的观念,从小学到高中都以相同的主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身体与器官,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培养保持健康意识。这些观念的相同性,为后续做融合工作构造了良好塑造环境。

  (二)差异性

  由于小学科学课侧重全面认识意识构造,初中生物课则侧重深入了解知识体系,两者的目的性不同,因此必然会产生分歧。前者在课程中展现的是整体自然界,而后者则是将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后者在分析上更为细致,需要的专业知识也要更加深厚。科学课只要形成对身边事物的整体意识就可以满足基本需要,教育目的就初步达成。生物课则需要对具体事物进行了解,明白其中的内在结构与形态特征,并且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对比性。两种课程在设计理念上表现得深入层次不一,小学课程满足知识获取,加上少许实践能力就已经足够。初中课程中,除了足够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起来,培养学生进行思考发现事物关系,深入研究科学内容的能力。由于科学课重要在培养全面意识,因此在课程上并不限于生物内容,也掺杂了其他基础常识,如天文地理以及化学等知识,教育中心并不在专业能力上。生物课则将题材进行限定,规定只以生物知识为主体,看待世界的视角限定,中途只会掺杂其他知识作为辅助。小学内容只需要学生了解事物,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观察到课程内容与实际的统一性。进入初中之后,就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要求了,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小学知识的向外扩展的过程,逐渐形成对外部的认识,知识体系只需要完成理解过程就足够。初中知识则是内外交互的,对外部知识深入,同时对内在关系开始建立联系,将事物的交互关系进行了解,知识体系向更深入化运用,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的实际衔接问题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从教师的角度看,科学课在小学体系中属于副课,没有考试考核需要,因此放太多资源在此类课程上,收到的成效不高。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教师挪用科学课用于上其他课的情况。课程设计也受学校实际情况制约,课程中实例少,学习过程也大量以书面文字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科学课知识有趣,趣味性高于学习性,但是课程过于古板,课堂上约束也较多,实际内容没有课本上讲的.有趣。由于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上也敷衍了事,讲课方式古板无趣,传授知识时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在实践实验上,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或者嫌麻烦不愿安排,种种原因导致课程实践上出现误区,实验迟迟不到位,关于实验内容与结果,用口语讲述的方式代替实验进行,内容空洞且枯燥,学生关于实验发生条件与实际结果,不能形成有效的意识。不能形成清晰而一贯的认知,将会影响后续教育过程。由于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这点并不只在科学课上出现,生物课同样也有类似情况,分值少教学比例不多,整体课程的安排都没有很合理。衔接工作的完善程度,会极大被具体工作质量所影响。因此,在课程设计与完整程度上,还有很大发挥空间,能够将实际衔接工作进行完善。

  (二)教育方法差异大

  如果以学生的喜好角度进行课程内容排序,科学课与生物课的排名都很高,其中科学课还比生物课排名稍高。但是实际课程表现中,学生对科学课与生物课的反馈都不高,说明后天教育方法对学生造成极大影响,教师无形中对学生灌输了极多自身对课程教育的理解。教育内容设计有差别,教育方法有极大差异,造成衔接工作质量低,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从而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交流上,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对彼此的课程内容互不了解,无法形成统一的教育方式与理念。首先体现在课程安排上,科学课安排得更多的是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观测并理解发生原因,安排的实践课也是为了加深理解,也就是说教育方法侧重于观察与融汇。而生物课上,课程内容偏向于专业,对知识的获取与了解重于其他,教师将各种理念传授给学生,然后安排实验内容进行实践与测试,教育方法侧重于知识供给与运用。教育方法转变巨大,将会影响学生理解适应,产生的教育成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衔接教学工作的调整与改良

  (一)教育方式调整

  科学课与生物课的衔接工作,需要从调整教育方式入手。将两种课程的教育方式向统一化靠拢,尤其是实验课程的比例。教师的教育方式都应该侧重于课本内容,同时以相类似的讲述方式,使学生有连贯的学习感觉。教育方式上,尤其是接近衔接过程的课程,更应该运用相近的教育模式,将教学方法设计得更复杂一些,以便学生们在课程转变之后更快上手。同时培养起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充分理解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后面接触更深入的知识时,能够套用现有的知识结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中,逐渐将主导权由教师过渡给学生,加强讨论环节在课堂中的比例,使学生进入中学时,能够快速地适应教学环境。教育方式的统一化,可以将衔接教学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运用。

  (二)教师理念转变

  提升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是衔接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是个长期,可以延长至终生的过程,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无比重要。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调整,并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进行教育内容的设计。教师从理解教育的阶段性与统一性开始,将教育内容的层次感进行探明。教师在教学中随着进度逐渐将知识的传导转换为对知识的运用,且倡导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独立寻找解决方法。科学教师与生物教师彼此要互相了解课程内容,找出课程内的共同之处,将衔接阶段的教育内容进行同化,共同推进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在出现有学生不能很好适应课程衔接过程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殊性,安排小范围辅导训练,使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如果出现不适应的学生团体较大,将课程要求进行调低,使学生能够跟上整体学习进度,减轻学习中的挫折感。教师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极大。

  (三)教育内容优化

  由于两种课程相似性较高,所以可以安排一些类似内容用于前期衔接工作,以相似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有课程内容的熟悉感,但是内容又较以前深入,从而使教育内容衔接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内容越接近,前期衔接工作效果越好。而且,前期安排的实验也要根据实际教育进度进行调整,将教育内容插入实验操作的频率增多,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从自己探索事物变化开始,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验证。在衔接教育阶段,以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进行后续工作的开展,能够将教育内容优化到实践可用的程度,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持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提升生物知识运用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以简单实用为标准,做到教育内容有效而实际。从教育内容层次上,逐渐以独立概念向事物交互影响概念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教育内容的设计与优化,始终以传授科学有效的知识为基础,进而切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其更好为衔接工作服务。

  四、结语

  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出发,结合实际课程中的共同理念,将各因素进行动态融合,共同形成学生对生物的科学认识,培养认识生命科学的专业素质。首先着手于认识课程共同点,将两种课程视为一体进行层次辨别,开始构建内容的深浅度,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生物内容,同时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内容,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们的协同努力,达成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的完美衔接,实现教育成果共同分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笃康,陈玉金.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的有效衔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100-102.

  [2]杨伟.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思考[J].教育战绩,2014(1):117.

  [3]卜祥秀.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点思考[J].课堂教学,2015(2):60-79.

  [4]鲁银婧.贵阳市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跳跃能力都非常出色,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自我的探究,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更加积极的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对相关的细节变化进行分析,进而更好的进入到科学的世界中,发现知识,积累知识,进而按照更好的方式去学习。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培养;自主学习

  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期阶段中,对很多事物产生好奇心理,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科学学科知识基础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升,进而获得更加科学的知识表达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的热爱,善于动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积极而主动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能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安排,设定一个适合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内容的安排,还能运用更好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对于知识进行复习和预习,这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在时间管理上也更加自由和自主,基本是按照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来对学习时间进行分配。学习过程的调控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排除一些干扰性的因素,让学习的体验和效果更加有效的提升,对于学习结果方面的判断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有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如果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就需要坚持自主的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更好的成绩。自主学习是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研究精神,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优越。

  2小学科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2.1在自主探讨上进行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性的探究,以此能够在边学习边研究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技巧,学生也只有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非常愉悦的情绪,大脑中的神经也才能处于兴奋的状态下,有更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学习的潜能也会被挖掘出来。例如,在学习关于《土壤和生命》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土壤以及生命进行自我提问和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问到,土壤和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土壤中会有生命存在么?落叶在土壤中会变成什么。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会对土壤中的水分以及空气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再根据学生们所讨论的结果去给学生做科学的阐释,这样学生听讲也津津有味,并且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引发起学生的更多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进而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2自主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要领

  科学学科的知识和实践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学生在得到认知以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结果更加醒目,才能得到学生的信服,进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植物的一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分析,然后学生针对于自我感受进行学习上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教师首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对于植物的播种和成长进行分析,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们收集一下洋葱的种植方式,按照自己所查找的内容进行实际的试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参与到实践中的积极性也更高。关于洋葱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生,一种是土生。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所查找到的方式进行种植,然后把自己种植的成果带到教室当中展示,并且在洋葱上标注自己的名字,学生们每天眼睛看着自己的杰作,不断的成长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会被提升,能够感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更多的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更高的科学探究性能力。学生这样就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和现实的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获取成果。

  2.3通过自主学习活跃课堂氛围

  自主合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能够有更多的互动和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浮力》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演示出物体在水中漂浮的情况,然后给学生分发水和杯子,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物体进行试验,但是却发现不同的物体,浮力不同,在杯子中放入叶子和放入石子所呈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就会对这一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也会融入到大自然的探索过程中去,相互的观察,最后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解决自己的疑惑性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概念以及相关必要性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小学科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其中包含了在自主探讨上进行学习、自主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要领、通过自主学习活跃课堂氛围。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并且让学生能够自主的了解更多的知识,对科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玉玺,张妲,钟绍春等.基于电子书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xx,22(02):95-100.

  [2]刘晓丽.小学科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xx,14(07):48-49.

  [3]杨黎芳.小学科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J].科学中国人,20xx,17(05):208-208..

  [4]邵亚华.让“探究”成为习惯让“探究”有效生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22(08):95-9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8

  一、正确理解、处理教材的策略

  教师要本着“固本求变”的原则处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求变,就是要从实验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或者增删。就是要钻研教材,并不断创新,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如《浮与沉》一课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书中只列出了两种可供研究的物品,这时就可以对教材灵活处理,让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件物品进行研究,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在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时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探究氛围,或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设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铁》一课时可将载着手套的手(内藏磁铁)接近桌上的曲别针(曲别针被线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学生看到曲别针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势必会想,老师是怎么办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别的物体?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而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如“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活动中,有的学生为了让铁块浮起来、让装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实验,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探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体验到意外。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加持久。

  三、创设自主参与探究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

  在一节课之中,教师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投入,学生的思路能否打开,情感能否释放,全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去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新课标认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按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进而兴趣减弱;稍弱的学生“吃不了”没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深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所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进行点拨;对能力稍强的学生,要引导其自行选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三)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自然教学,学生大多处在封闭的课堂教学状态之下,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单一,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够。因此,在改革后的实际教学中,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等等各种媒体和资源进行学习、学生不必为了学习而共同处在某一时间和地点,学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地点可以扩展到课外、校外。例如学习《节约用水》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家庭、学校周围,社区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费水的现象,尔后引导学生分组研究一些专题,如“水龙头的漏水情况”,“公厕冲水情况”等等。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统计数据等活动进一步研究,最后可以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无疑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更需要相互协作,因此.自主学习更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记录单。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共同目标。

  五、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计划和实验的,也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评价不是为了制造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促使学生顺利到达科学彼岸的重要一环。

  六、总结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快,学得好。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的落到实处。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

  摘要: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起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环境出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校在如何正确实施科学课程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及时解决。笔者先分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然后通过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希望对以后的小学科学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引言: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的背景下,培养科学家已不是科学教育的目的,而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的,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自身特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存在这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基本都是由于新课改的实施与实际状况不匹配造成的。

  1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1.1对小学科学教育认识存在误解:

  应试教育一向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语数外三科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而对其他科目缺乏一定的重视。正因如此学校在科学教育的课程中就不重视,甚至往往仅仅存在于课程表上面。

  1.2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配置不合理:

  小学科学课程是存在很强的综合性的学科,对执教教师的要求较高。有些学校无法满足对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往往使用一些老龄教师或者很多教师是一兼多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学方法及观念比较老旧,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一些边远地区各类抽考或者统考时不考小学科学课,因此小学科学课就被放置在教学的边缘位置。大多数教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快乐,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的下降。

  1.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缺乏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仅仅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那么教程的作用也就不大了。小学科学的教材也应该是自然界中的材料实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课率还是不高,基本还是在黑板上设计实验、口头讲述实验为主,这种原因的出现主要因为虽然配备了实验仪器设备但是缺乏可以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及可用的材料。

  2改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科学教育的质量,对于教师高效的完成教学工作很不利,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成了新课改实施的瓶颈,因此如何正确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2.1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作为学校的领导应该首先正确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其次,选择适合科学教育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学工作,严格要求教师按照课程表的安排上课,而不是让其只存在于课程表上面,只有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才能保证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消除主课、副科的思维,把科学课程放到正确的位置上面,让学生也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让他们也加强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在高校的招生工作中扩大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招生工作,解决目前专业科学教师缺乏的现状,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教育。

  2.2加大对科学课程的教育投入:

  科学课程的开展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需要一定的实验仪器开展一些实验课程,这就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没有这些实验器材的辅助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就很难有效的开展,正是由于没有实验设备使得很多老师及学生很少进行科学实验,导致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对经费的监督工作,使这些经费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在配备实验仪器的同时还应该订购一些实验教材。学校在购买实验仪器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保障科学教学的质量,寻找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保证老师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科学实验。

  2.3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师很难承担新课改的教学工作,就职前教育来看职前与职后的教育工作严重脱节,当前教师培训的效果不佳,很多教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口头理论理解上,并没有转化为教师的职业经验,因此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科学教师的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挖掘科学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给任课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条件和机会,多于高校合作,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及学者针对性的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是任课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课程的新理念应用到科学课堂当中。

  2.4小学科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多学科的一个集合体,由于科学是一个随时发展的,对科学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对任课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们常说科学教师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与时俱进的通才,这个形容毫不夸张。因此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广泛的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当今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理论作为支撑,从而不断地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9):18—20.

  [2]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段佳.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素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33—34.

  [4]赖肖冰等.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6)61—6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科,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上应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将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在星空中》的章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粗浅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牵扯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把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呈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把美丽的星空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再结合这些信息技术诠释理论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科学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小学科学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板书版画授课,使用挂图,纯碎的语言描述等,这些途径小学生一般不是很喜欢,虽然老师讲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悬河,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得不到激发。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可以通过声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知识,也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多媒体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视觉、听觉和体验上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在辅助教学上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把复杂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图像、动画等,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小学生天性好动、贪耍,如果课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兴趣,他就会脱离课堂,甚至思想逃离到课堂之外。而多媒体以声文图茂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着他们,有利于他们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时候,对于课堂中牵扯的知识点,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小学生生活阅历肤浅,了解的生活常识也比较少,讲授式的授课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此攻破这些重难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能通过视频讲解或者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的话,学生就会非常理解了,并且理解的更加透彻。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知识的转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其实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接受和了解了多少知识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情,应该落脚于学生的发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颠覆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比如在讲授《面包发霉了》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发霉面包的危害以及发霉的原因。但是无论是从化学常识还是医学常识,学生都很难理解。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把这一课制成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最后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文字性小结。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1

  一、基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目的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现途径

  (1)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第一目标。借助于学生天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适当的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上的好奇心理。可以适当的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灌丛草木、虫鱼鸟兽,亲自感受到生命的韵味。在经过这种切实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特别的方式让学生将心内的.感触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这种身临其境体验之后形成的浓厚兴趣,势必会增强学生后期写作、表达上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2)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首先需要将观察作为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制定一个观察记录的方法,保障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整个观察过程中的乐趣所在。另外,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在观察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各方面的能力,而非仅仅将观察本身作为一种目的。通过这种长期的锻炼,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思维创新水平。

  (3)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所产生疑问的分析、认识、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出问题机制在学生积极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出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力。为此,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全面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

  (4)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该与教师、同学之间建立一个亲密合作的关系。在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丰富多彩性的同时,需要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探究性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按照规范性的操作进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以及应用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二、结语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是学生必须要兼备的一种学习品质。另外,在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为此,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对基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目的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涵盖了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等等几个方面,希望为今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奠定一个参考基础条件。

  作者:刘冰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中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

  关键词:小学科学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所谓多媒体,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信息进行传递与存储的工具。比如,当前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iPad等将讲课过程录制下来,然后上传到数据库中或者是网站,供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学习。多媒体技术可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像、声音以及文字,使学生从多角度对学习对象进行观察,使教学要点得以突出,对视觉的限制进行突破,使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使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与概念的理解更加有效率,使教学能力得以有效培养的同时亦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兴趣以及解题思路的拓宽得以有效的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应用的利与弊

  1.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性、现代性与高效性的特点。首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知识涵盖各门学科,其亦可称为各门学科的综合。因此,教师需要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的技能以及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其次,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过程中,几乎所有设备都是建立在声学、电子学以及机械工程学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最后,对于部分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甚至可以保护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例如对于电子白板的利用就能够以白板笔甚至师生的手指来代替传统教学中的粉笔,从而减少教师与学生所吸入板书时所产生粉尘,同时亦可减少用粉笔进行板书时对教室的空气污染。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弊端。与多媒体教学技术所具备的优势相对的,其还有许多的弊端。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很多的多媒体课件过于呆板或者过于花哨,使科学教学的课堂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对于多媒体的这种应用方式非但不能使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反而会使教学质量走下坡路。其次,现代教育思想的个性化不仅体现于学生的学习方面,而同样体现于教师的`教学方面,其中包括教师所组织教育活动的风格、方法以及模式,而多媒体教学在使课堂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的同时,也对学生造成了做笔记困难与思维跟不上等方面的困扰,相较而言,板书形式则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录。因此,这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上注意对难点与重点的把握,并对自身的教学进度有所控制。

  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充分的激发。因此,本文通过下述实例对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案例:在对《水和水蒸气》一颗进行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水为何会变为水蒸气这一奥秘进行探索,可以事先将水蒸发为水蒸气的实验过程通过ipad等设备进行现场录制,而后通过电脑来设计相应的动画效果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理解。如当水被加热时可以将水分子的神情设计为燥热难耐,而将空气中已被蒸发的水蒸气的运动设计为轻松愉快的飞舞跳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自己所设计的动画一边向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使学生在动画视频以及教师的讲解之下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果。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以及观察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并通过对录像片、幻灯片、摄影作品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对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解与演示从而使重点与难点得以有效的突出,并通过放慢、放大、定格或重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与分析,如此一来便可对学生的记忆、理解与操作带来效果突出的帮助,使教学内容与知识点在其脑海中得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高。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对于落实国家所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全面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应当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且充分的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得以充分的调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目标得到满足的同时,得以有效的丰富。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3

  一、采取各类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目前绝绝大多数小学课堂都开设的科学教学科目,并且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对语文、数学等主科来说,仍属于边缘学科,而且学校以及社会并未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这也在某一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关教学热情,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在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热情,而科学研究却表明当人在处于竞争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本地的小学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报校园科学教学竞赛或是区域间的科学竞赛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直接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竞争能够在某方面激励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且批阅,最终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竞赛活动,教师也需要阐明相关的教学方针和策略并且通过实践教学,让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并且有所学习,这样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最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所以教师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学生树立起相应的科学观。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温度的测量,怎样认识实验用具,怎样操作实验用具,并且如何进行有效地实验数据记录等。在教师演示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在每一个步骤所选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动作是怎样的。当学生自己亲自进行演示时,一定会与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动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温度计放到烧杯中时温度计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个标准的状态,而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忽视这些细节,导致实验的结果也会和教师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学生们的出错点,更正他们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指点后就会明白自己实验的错误点,并且形成自己的认识,再次操作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学习到温度测量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操作、纠正,最后学习到正确的方法,对这一课的知识掌握到位。所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究活动才是科学学习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出错地方,并且能够根据教师的指点进行及时地更正,到达学习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极强和探索心极强的阶段,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到科学的课堂中去。而实验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迎合了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科学“校园的树木”这个课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搜寻校园内不同树木的情况。比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让他们负责收集不同树木种类的树叶、树皮,然后把收集到的树叶和树皮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好哪些是属于大树的,哪些属于小树或者小草类的。最后教师教学生用放大镜等工具来对这些树叶和树皮进行观察,并且记录好这些树叶和树皮的外形特征,比如树叶的叶子长度、叶子的茎向、叶子的厚度,还比如树皮的厚度、树皮的粗糙程度、树皮的硬度等方面都是可以记录下来的内容。更可能的是,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水草生物,教会学生如何制作植物标本,作为自己的珍藏品。这个环节也正好迎合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发着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能够顺利带动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的学习,学生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进一步地爱上这门学科。教师还可以把学生身边常常见到的动物作为实验的对象,例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中“寻访小动物”这个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动物,比如“金鱼”、“蚂蚁”、“蚯蚓”、“蜗牛”等都是可以容易见到的动物。教师们可以让学生去观察金鱼游泳时嘴巴的运动状态,蚂蚁是如何进行食物搬运的,蚯蚓是如何钻进土堆里的,蜗牛爬行的痕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平时会感到好奇的问题,所以这也更加激励着他们去观察和探讨。学生们自己拿着放大镜和其他工具进行探索体现了小孩子融入大自然的状态,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也能够体会到实验观察带来的快乐,增加了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

  总体来说,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4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

  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需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地制宜适时改进。

  关键词:实验设计改进

  “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配套实验包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难以直观等等。对于这些现象,一

  线的教师就须应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改进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化先天不足为后天完善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课文中的实验(见图)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化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找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国家及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广泛及独特的知识内容,对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本文针对“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详细探讨。

  同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具有自身独特之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记忆。本文首先对“做中学”教学模式含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最终总结了具体的应用途径,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能够提供有意义的模式,催化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做中学”模式含义

  该教学模式的产生及应用,是完全针对科学教育来实施的,它的有效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展开探索。自主探索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得到解决答案,学生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因此这种模式同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效率更高。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验,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对熟悉的种子入手,如豆芽菜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己动手种植豆芽菜,并对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如重点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及养分等因素的需求量,教师最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做中学”模式是根据小学科学教学特点而被研究并有效应用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做中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和知识的探索。教师应用该模式展开科学教学,需要经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引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广泛接触的内容,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该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我国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客体一味地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做中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走入科学的空间,对知识进行探索,成为思考、学习的主体;最后,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将学生变为课堂学习主体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及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引导其继续积极努力地展开学习,并及时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这一环节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知识的探索。

  例如,教师在进行月球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增加对报纸、网络及电视等渠道的应用,并积极对月球体积、引力及多种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将自身搜集并积累的资料进行分享,并在团结协作下完成月球土壤结构等难度稍微较大的题目。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团队精神也得到有效培养,更重要的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立,具有一定科学性,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月球这一知识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对月球相关知识内容的研究学生并不会因感到陌生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对月球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月球探索等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

  由此可见,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该目标同学生接触面的关联性,还应当注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既应当有一定难度,还应当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去“做”,也才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在科学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接下来,如何将信息转换成具体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例如,以上月球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必须进行科学的划分,每一组都应当包含表达能力强、思维能力强和基础知识强的学生,这样一来,小组在展开学习的过程中,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更加顺畅。同时,为学生布置讨论任务,促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下,准确回答问题。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小组教学模式,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组内能够有所分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课堂预设,是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关键,也是“做中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功能的基础。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卡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加强课堂互动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提升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新时期,积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必须提高课堂互动性,加强课堂交流,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在以上月球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在制作好自身的卡片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共同讨论知识内容,如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需要多少天,以及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分别拥有的速度是多少等。教师根据小组内展现的卡片内容及数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激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探索,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学应当积极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提升知识内容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提升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07-22

(推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品)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用15篇】07-2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篇【优选】07-2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15篇]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用[15篇]07-2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合集15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