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盛开的玫瑰移到自己的园地里 ———《凡卡》一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接到送教下乡的任务是执教指定的《凡卡》一课,能够成功,既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课后思课,想得更多的是课的准备,磨课的过程,虽然“不堪回首”,但启示多多……

一、文本解读是基石

《凡卡》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也感到索然无味。时间紧,任务重。怎么才能在短的时间内备出高效,上出高效来,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篇课文很熟悉,执教过多次,但仅限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一遍遍重读教材,不断查找有关本课的资料,包括作者,作品背景。对课文相关资料了解得越多,对以往的教法就越否定。怎样老课新教、长文短教,对自己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而网上有关这一课的各种教案、教学设计更是举不枚举,不计其数。怎样把这么多的内容为我所用呢?正当山重水复、愁眉不展时,林莘、钟静、彭才华、武晶几位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令我耳目一新,和我的教学初衷真是不谋而合,茅塞顿开。

这几位老师的教学各有所长,彭才华老师的设计化繁为简,直击重点,关注了文本中的言语存在、表达方式;林莘老师的整节课简约而不简单,丰满而不累赘,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而钟静和武晶两位老师的课堂关注最多的就是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有了老师们的前面引路,文本解读这一最重的难关“攻克”了。但怎样把老师们的先进做法为我所用?经验告诉我,不能盲目照搬,教学可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接下来就是好好研究这几位老师的课例,包括他们的教学理念、方法、所要达成的目标、所面对的学情……进行资源整合,根据自身的现状,静心备课,任务虽然还很大,但心里有底了。 

二、把握学情是关键

如果说,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中学生学情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关键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凡卡》一课的教学后,对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试讲时,用的是我校六年(4)班的学生,选择这个班更多的还是基于自己的一点“私心”——任该班的语文课的王老师曾今也是我的老师,非常想得到老师的精心指点。基于对于教材的熟悉,对于所备的课的信心,正式上课之前虽然老师两度让我见见学生,仍然只对老师说:不用,只要孩子们把课文读熟了,预习好了就行。第二天按时到达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教室。近一百名学生,像早已约定俗成好的——男女分成两大组,左边是清一色的女生,右边是统一的男生,临近青春期的孩子,不一样了。不过还好,类似的课堂在他们小学六年的生活中早已成为学习的一部分,不足为奇。直接开课,可以,效果不会很大,因为和这群孩子还有距离。怎么办?想到了王老师——他可是我和这帮孩子共同的老师。就以王老师为教学的基点吧!

“同学们好!”

“老师好!”

“六年级有五个班,知道我为什么单单选你们班吗?”

有孩子举手“因为你是我们的师姐。”

“说得好!的确,我像你们这么大时,王老师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咱们师出一门,所以你们该怎样称呼我?”

孩子们有些不习惯,相互笑而不语,接着很大方的齐声“师姐好!”“师妹师弟们好!”

……

接下来,便和孩子们简单聊聊王老师,聊聊即将过去的六年小学生活,然后话锋一转,进入本课的学习。这节课的教学基本和预设的一样。十来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们的聊天,不是很长,但却是一节课的关键之笔。

同样一节课,隔天送教下乡的是一所镇级六年级的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初中生一样,在学校吃住。“个个昂首挺胸,临危正坐,面色凝重,犹如上刑场。”这是我初次见到这班学生的印象。走进早已坐满了分好组的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教室,准备好教学的所用,便走进了这群孩子中间。显然,他们早已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书上圈点批画的很详细,词语解释,课后习题的答案,乃至于教辅资料上对课文的解读都写上了。这个班平时的教学胸中有数了。不过还好,起码不担心课文读不通顺了。开始和孩子们交流,可我不管怎样启发,这群孩子就是不吱声,无人应对,很是拘谨。显然,他们不适应这样的场合。这样下去,这节课是没法上了,必须和孩子们互动起来,一定要让孩子们开口说话,最好让他们自信起来——哪怕一两个。先让孩子们说说心里话;为消除胆怯,让全体起立,仔细环顾现场,直视在座的所有老师;拉歌……一来二去之间,断断续续的有孩子举手了,说话了,金口终于开了。然而,真正的难点还在后面。课文的预习并没有到位,读得很不熟练,很不自信,对于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很模糊。一点点纠正,一遍遍引导,一次次鼓励。守得云开见天日,孩子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学习中,不断地小手举起来,小口动起来。这节课,上的很累,但却痛快着!

“爱可以使地球转动。”爱教学,爱学生,以爱为基点,你会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会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去关心他们,去引导他们,去启发他们,在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中,你会越来越体会到,教师先要改变自己,你给了孩子什么,孩子就会回报给你什么。教学中小而专注的教育细节,足以引起持续而重大的改善,找到那个“支点”,就不难撬起整个“地球”。我们要努力找到那个足以引起持续而重大的改善“支点”——学情 。

三、吸纳创新是突破口

 “热衷于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热衷于借鉴名师的精彩教学技巧,这无可厚非。但要想真正全面提升语文教育能力,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和成长,更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量阅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以提升理念;更应该养成常年记录教学案例并深入反思的习惯,每课必思,一课一得;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长,形成独特教学风格——这,才是教师正确的成长路径。”回顾《凡卡》一课的教学,李振村老师的话醍醐灌顶。牛顿讲:“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视课堂、洞察教学,可以帮我们看得更高更远;模仿别人,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学之玉”,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如同把盛开的玫瑰移到自己的园地里一样。就像这一课的教学,能够收到期待的效果,真诚的感谢网络这个平台,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任老师的鼓励、指引,恩师开学老师的教导。但细细想来,这盛开的玫瑰固然漂亮,人人都喜爱,但毕竟是别人劳动的成果;其次自己的园地里土壤是否适合这盛开的玫瑰继续生长?再者怎样让自己园地里也有盛开的玫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我们始终要明白: “运用别人的经验,从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有敏锐的眼光、广阔的视野,有吞吐古今的胸襟,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情怀,语文教育才能永远充满春天般的气息。”薛法根老师真是说到了极致。的确,教学,不是邯郸学步,而是要善于把别人的经验、“巨人”的理论移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把盛开的玫瑰移到自己的园地里,为我所用,融化成自己的东西。

课已完,心留恋!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且思且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耕耘语文,收获语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