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古诗词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诵读古诗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咀嚼、玩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人类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丰富自己的语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这无论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我校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积极诵读古诗词”的专题活动,效果非常显著。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一、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自零岁开始,至十三岁为一生中记忆力之最高峰……成人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琅琅上口。这是因为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这时记忆的内容保持时间最久。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发展的高峰阶段,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佳年龄诵读经典,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将使他们的识记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记忆力。

   古诗词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韵味无穷。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多接触,多诵读,熟读成诵。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合辙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一诗,“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图,动静结合,把整个草原描绘得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学生了解大意之后,非常喜欢这首琅琅上口的小诗,用了不到十分钟时间就背下来了。这说明,只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因此许多诗词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这就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即可完成。只要我们善于唤醒学生的背诵潜能,学生会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随时、随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成为一种需要,而他们学生时期记记下的古诗词将成为永恒的东西,一生受益。

   二、提高诵读认识,激发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无论是对背诵的过程,还是对背诵的结果,都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把背诵古诗当成一种爱好,那么背诵古诗将成为他们的主动的需要,而不是负担。

   (一)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诗人写诗,大多由情而发,在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引导学生初学古诗时,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欲望。如教学《七步诗》时,把为什么称之为《七步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是在曹丕想迫害曹植,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诗,做不出就要杀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曹植不仅在七步时间内做出诗,而且巧妙的运用斗箕与豆子相残的故事,含蓄的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无情,使曹丕深感惭愧。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强烈的想知道诗的内容。此时引导学生学诗,他们会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自觉地在诗中体会情感。这样带给学生一种学古诗很有趣的新感受,激发了学习古诗文的欲望。

   此外,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还有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诗所表现的社会时代,人文思想,风土人情已是遥远的过去,对于阅历很浅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很困难, 再加上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在教学中,借助于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音乐渲染、直观或动态画面,刺激他们的大脑在声音图像的冲击下产生兴趣中心,使学生处在一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古诗,例如学习《敕勒歌》时,让学生看阴山下电视风光片,这里牧草丰茂,牛羊肥硕,牧民生活安定的情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北方草原辽阔苍茫的景色和壮美的气象,这样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声、像、文并茂,具体可感,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内心自然产生读诗的内驱力。

   (三)抓住契机,及时推荐引导。

   直接给学生推荐古诗,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能够及时抓住周围环境和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下起绵绵春雨,这是向学生推荐《清明》一诗,有了周围环境的依托,学生很容易进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再如看到六年级同学毕业时依依惜别的场面,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描写朋友送别场面的诗等。从而增加了古诗诵读量。

    (四)课内激趣,向课外拓展。

   古诗中有很多题材、内容或表现手法相近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抓住较为典型的一首,引导学生把同一题材的诗联系起来学习,既扩大了阅读知识面,又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李绅的《古风》一诗后,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其它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同情的诗,如《蚕妇》《江上渔者》《锄禾》等。课内激趣与课外诵读的结合,学生更深刻理解诗的情感,形成一个知识组块。产生了立体化的学习效果。

活动助趣,完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兴趣后,教师可以通过古诗知识竞赛、故事诵读比赛等方式,开展竞赛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兴趣,探索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思维。如果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就能激励他们自觉主动地阅读更多的古诗。

   三、提高诵读水平,培养诵读能力。

   小学生做事往往很情绪化,做得越好越愿意继续做。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他们也是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呵护他们的成就感,对诵读得好的同学,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诵读得较差的同学,只要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慢慢的,在学生对诵读有了一定的积累、兴趣、体验之后,就要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帮助他们了解押韵、对仗、平仄等知识,使他们从诵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诵读实效。学生一遍遍地诵读琅琅上口的诗词,提高了的朗读能力。同时在诵读中不断地探究诗词的内涵,提高了理解能力;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诵读的热爱和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一个学生能滔滔不绝地背诵古诗词时,他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四、收获诵读成绩,养成诵读习惯,把古诗词内化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

   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材料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学以致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定将诗词内容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并应用于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在实现古诗词“量”的积累的同时,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对所背诵的古诗词理解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当他们登上高山后,他们就会自然想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看到满眼荷花时,他们自然会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取得好成绩时,他们会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倒掉剩饭时,他们可能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果学生能够在平时读书、写作、说话时恰当地运用诗词,必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在明白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学有所成的境界时,那种成功的快乐一定是难以言表的。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只要学生喜欢诵读,把诵读当作一种游戏,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诵读,提升艺术品位,丰富生活,提高文学素养。当学生在千古美文的滋养下,明白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诗句的意思后,一定会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为一代新人,成为社会的栋梁。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通过近几年的古诗词教学,我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